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从容说课本课将开始学习《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这一回中作者巧借黛玉之眼目睹了荣、宁两府的具体景况,另外,很多关键性的人物也在这一回中纷纷出场,这是他们的一次集体亮相。

这一回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两人却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正好符合“木石前盟”的神话,即自经几世几劫之后,那补天顽石便与凡心偶炽的神瑛侍者一起来到了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托生为贾府宝玉。

因着木石前盟的情缘,那颗三生石畔的“欲把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与他”的绛珠仙子亦托生为林府黛玉。

两人眼中的对方是美轮美奂的,尤为精彩的是宝玉眼中的黛玉,那部分关于黛玉的描写足见作者曹雪芹的文笔之高超。

然而《红楼梦》中的人物绝对不是扁平型的,所有人物一律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让读者印象深刻,那我们仔细想想,这部作品中有那么多人物,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做到的呢,关于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永远值得细细推敲和学习。

那透过这一回,要让学生窥见《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无穷魅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欲望,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感悟,学习作者如何将人物塑造的如此成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理解中品味悲剧的艺术力量,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趁着第二回冷子兴与贾雨村“演说荣府”一事未冷之际,咱们今天便随黛玉一起入府,真正的走一遭这传闻中的花柳繁盛地,温柔富贵乡去一探究竟。

便去瞧一瞧这贾府竟何等模样。

便去经历一番那神话中神秘的“木石”二人初会的分秒片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品味小说的语言美,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伟大成就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1. 鉴赏小说描写贾府环境和习俗的技巧,揣摩环境描写的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2.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特征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立小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本案例背景中,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本案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场景,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
2.邀请文化传承者或专业人士到课堂分享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快乐。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分析情境,如分析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二)讲授新知(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文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8.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物高中必修三第一节教案

生物高中必修三第一节教案

生物高中必修三第一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
3. 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
1. 理解生物学中细胞的重要性;
2. 掌握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细胞结构模型;
3. 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细胞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引入主题,让学生快速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并提出问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何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2.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生长、繁殖等。

三、探究(2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模型组装细胞结构,并讨论各部分的功能;
2. 小组展示并讨论各自的结构模型,探讨不同细胞结构对应的功能。

四、实验(20分钟)
1. 实验内容: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结构;
2. 实验步骤: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讨论: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并分析不同细胞结构的特点。

五、总结(10分钟)
1. 辅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更多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研究与探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学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体会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3.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能够识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的识别。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借此引出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2.讲解(30分钟)•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过程,如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从中体会到历史是人民拼搏与奋斗方前进的过程。

历史是由人民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各个时期人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通过分别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历史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加深学生对不同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3.练习(3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和描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小结(10分钟)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定义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通过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在导入环节,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回答,达到引入课题的目的。

2.在讲解环节,要注意语言准确、通俗易懂,尽量减少生僻词的使用。

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教案

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教案进行分类就不难了。

(二)、文化是什么(板书)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

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P1/6—7, 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即文化的概念(板书)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解析:(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举例: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

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即文化的理解(板书)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

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课堂探究:(教材P6页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探究提示:例如。

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一工业革命一一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一一载人航天行动。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

[来源:学科一网™]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代文明-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3. 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 掌握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关键事件;3. 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必修三》;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明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古代文明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对古代文明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解释其与文化的关系;2. 分析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讲解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的典型特点和贡献;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起源、发展、特点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结果;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对各组的研究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发放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他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程度;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古代文明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页,进一步了解和探索;2. 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推荐书目,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感兴趣的古代文明。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必修三Unit1教案

必修三Unit1教案

Teaching plan——Book 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Distinctive judges, good morning.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hare my teaching plan here. My presentation includes 6 parts as following: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of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design. Now I’ll present them one by one.1.Teaching MaterialThe lesson is from unit 1 in book 3, PEP, the first period. The topic of this unit is festival.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In this period, students can get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all kinds of festivals, like harvest festival and spring festival.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cultural awareness.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book.Based o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combined with my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objects are determined from three aspects.Knowledge object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earliest festivals with reasons for them and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festivals that occur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some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phrases about festivals. Ability object is fostering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thinking ability, and self-study ability. Emotional object i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culture, and helping student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festivals in different countri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objects, to train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especially skimming and scanning ability and to help students talk about all kinds of festiva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of this lesson. Because of students’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foreign festivals,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assage and finish the relevant tasks correctly becomes the difficult point.2.Analysis of StudentsAfter one term’s study, students have English basis and own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tasks individually or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they are familiar with Chinese festivals. However, their knowledge about ancient and foreign festivals is relatively rare.3.Teaching MethodsFor achieving these teaching objects, various approaches like talking, question-and-answering activity, task-based learning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ill be used in this less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class will be conducted with the aid of some teaching tools, including a tape recorder, a projector and a computer.4.Learning MethodsThe learning Methods of this class are Pair work, Group work, Individual work and discussion. With these methods, it can make the class active and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s.5.Teaching ProceduresThis core part of my teaching plan consists of warming up, pre-reading,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and homework. I’ll begin with warming up.Step 1 warming up(3minutes)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topic, I will show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students to name these festivals, for example,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etc.Step2 Pre-reading(5minutes)The purpose of this step is to let students know something on festival around us. Students will work in groups and talk about the two questions.1.What festivals or celebrations do you have in your city or town?2.What parts of a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the activities, the music, the sights,the food?Step3 While-reading(25minutes)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get the global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passage and practice their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skills, I prepare tasks of fast reading and careful reading.The purpose of fast reading is to let students fin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get familiar with the text. Skimming and scanning are two main skills of fast reading. So the first task of this step is to read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how many types of festival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After students have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students will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wo tasks in form of questions and multiple choic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also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on will be well trained.Step 4 Post-reading(10minutes)In this step, students will sum up the passage in their own words. This task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expressing themselves in English.Step 5 Homework(2minutes)Try to find ou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bout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You can surf the Internet or refer to the books. The purpose of this step is to train students’ information searching ability.6.Blackboard DesignFinally I will talk about the blackboard design.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is lesson, I will write the topic and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on the blackboar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c.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政治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使学生能将其与实际相结合,认识到其在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克服对政治理论的抵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政治与法治的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b.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4.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
2.增强国家认同感,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尊重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承担公民责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认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理解其在我国政治与法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3.分析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本课,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辨明是非,使学生率固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理念与意识、(4)升华学生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有时代担当的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情况,让学生梳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真正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难点(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3)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越性。

(4)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近代史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通过视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简要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教师:这段视频展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由盛而衰的颓势日益加深。

而西方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框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共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近代中国出现的各种政治力量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脱颖而出?【讲授新课】议题一:如何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围绕这个议题,同学们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2.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是什么?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一步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解读:本单元一共解决了四个大问题:1、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2、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其中第1个问题是第1课解决的,第2个问题是第2课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3、4课的内容解决的。

大家阅读引言部分,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应该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就在他们的著作《展望21世纪》中达成共识:二十一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他们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才能拯救21世纪的世界。

1988年的1月份,一批诺贝尔的获奖者在法国的巴黎聚会,他们也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说,有实力才有魅力,那么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他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能有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古圣先贤,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百家: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真的是一百家吗?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争鸣”是什么意思?争论、争辩的意思。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为了维护本集团、本阶级的利益,都各自著书立说,推销自己的主张,从而形成相互争论、相互诘难的那种争奇斗艳的学术局面。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特点,就是乱,乱世好不好呢?不好,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是乱世有一个好处,就是人们的思想非常的活跃,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近代也比较乱,就有新文化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漫长的乱世,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黄金时代。

此后的两年多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都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那么是什么原因铸就了这种辉煌呢?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是从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呢?娶媳妇儿!娶了媳妇后呢?生娃娃!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当然是放羊!!!看完这段对话,不少同学笑了。

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

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因为他家太穷了。

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经济问题,生存环境。

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那现在我们来看,这个时期的经济有什么变化?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对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增多,最终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使封建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没吃的、没喝的,谁还有心思去从事文化活动。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力量都在相互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改革的方案,原来的统治阶级的力量(周王室的力量)已经不行了,但是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样,就必然形成观点各异的现象。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士”是介于下层贵族与庶民之间的、从事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人。

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比如“楚王问鼎”就是诸侯王对周天子想取而代之的一种表现。

楚国,西周时候被周成王所封,当时封地只有五十里,小国。

楚国人不服,凭什么你们都几百里,我五十里,不服周,不服从你周。

所以湖北人到现在还有句口头禅“不服周”,就从那儿传下来的。

不服周怎么办,要自强,奋发图强,结果还不到东周时候,楚国就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之后,楚国就想炫耀,先到周王的面前炫耀。

楚国后来出了一个人物,就是楚庄王,他领着他的军队到,一鸣惊人。

你就等着瞧吧。

果然这楚庄王就一鸣惊人,成了霸主,“春秋五霸”之一。

这位老兄怎么样呢,他真的拿这杆枪去上学了。

他跑到周王国的地盘上搞“军事演习”。

军事演习常常是打政治牌的,演习给别人看,耀武扬威。

这时候的周王是周定王,周定王这已经摆不起架子来了,只好派了他的手下大臣王孙满去劳军,慰问慰问,抗议不敢提,还要慰问。

一慰问,这楚庄王就问了,听说九鼎在你们那儿多大多重呢。

九鼎就是大禹当部落首领的时候,铸的九个鼎,这九个鼎的青铜来自当时天下的九个州,所以九鼎就象征着当时的最高领导权和最高统治权。

庄王的这个动作叫“叫鼎”。

所以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就是从这儿来的。

就是打最高领导权的主意了,王孙满听后就义正词严地说,在德不在鼎,一个人得不得天下大事,不在于他这个鼎,而在于他有没有德。

楚庄王不坑声。

诸侯纷争,除了要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之外,还得需要谋士、人才,所以各诸侯王都特别地礼贤下士,而士们也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治国方略,他们也渴望能找到一个途径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双方能够一拍即合。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就是把这些士大夫网罗到自己门下,掏钱养着他们。

养士著名的有: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孟尝君叫田文、平原君叫赵胜、春申君叫黄歇、信陵君叫魏无忌。

贾宜的《过秦论》里面就讲到这四个人,叫做“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这四个人每人养的士三千以上,他不但养这么多士,而且这些士人很牛。

例子:比方说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士叫冯灌,冯灌是自己去找孟尝君的,他穿了一双走远路的草鞋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马上去见他,然后非常客气地问:先生远道面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吗?冯灌说:没有什么,我就是听说阁下喜欢养士,对士人很好,我正好没地方吃饭,我就来了,我没什么好帮的。

孟尝君想怎么就来这么个人,他是士啊,得养着。

然后把他接待办主任叫来:来了一个人,你把他安排住招待所,叫“传舍”,住招待所。

过了几天,孟尝君把接待办主任叫来问:他这两天干什么呢,接待办主任说他唱歌啊,整天都在唱歌,说这回来的这位冯先生实在太穷了,身上什么都没有,就有一把长剑,他每天都弹着那把长剑唱歌,唱什么呢,有一个相声说过这事,他是这么唱的“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个郎,火红的太阳当头照,照到了我破衣裳,郎里个郎”,这是相声。

他唱什么呢,他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翻译过来就是:宝剑啊宝剑,咱回家吧,孟尝君这没咋的,吃饭都没有鱼啊。

孟尝君听这汇报后,那怎么办,给他换到宾馆,叫“幸舍”,不住招待所了,升级,吃饭有鱼。

过了几天,孟尝君又问接待办主任,说冯先生怎么样啊,接待办主任说,唱歌,唱什么呢,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出门连个车都没有。

孟尝君说好啊,让他住星级酒楼,叫“代舍”,给他配车,打的也行,报销。

过几天孟尝君问接待办主任,冯先生该满意了吧,不满意,还唱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这地方不能当家住。

孟尝君想,这也太过分了,你什么都不能帮我,也没什么教导我,没什么指点我,空着两只手来,我给你从招待所升到了宾馆,又从宾馆升到了五星级酒店,你说还不象个家,我怎么招呢,我到香山给你买栋别墅,给你配个老婆俩小秘,还是没有办法,一口气吞到肚子里去,住着吧,牛啊。

士为什么这么牛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有本事。

就说这个冯灌,他初见孟尝君的时候,说自己什么能耐都没有,实际不是这样。

后来孟尝君被罢官了,因为孟尝君势力强,功高盖主,齐王就把孟尝君的相官职务给罢了,孟尝君罢官以后,三千食客一哄而散,只有冯灌留下来。

冯灌对孟尝君说:先生请给我一辆车子和一些钱,我保证让你恢复职位。

孟尝君说好,没问题,我给你一辆车和一些钱,那就有劳阁下了。

然后冯灌拿着这些钱坐着车子奔秦国去了,到了秦国见秦王,坐下谈话,跪坐,席地而坐。

秦王问,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教导我的呢。

冯灌说,是啊,请问大王,当今世界最牛的国家是哪两个呢?齐国和秦国,齐国和秦国雌雄不两立,就是齐国强了,秦国就会弱;齐国弱了,秦国就会强。

势不两立,将来谁最高谁就得天下。

古人席地而坐,秦王听了以后,啪一下就坐直了身子,请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秦国不会弱呢。

冯灌说很简单,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来。

齐国为什么强,因为有孟尝君,现在孟尝君被罢官了,心怀怨恨,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熟悉情况,这么一个人你弄过来,还怕秦国不强大,还怕齐国会兴盛吗。

秦王说是啊,有道理。

冯灌马上说,大王想做就马上做,等齐王想明白就来不及了。

秦王说好,我派十辆车子去接孟尝君。

冯说好,小人告辞了。

出来以后,冯灌一溜烟跑回齐国,去见齐王,说大王知道当今之势,最牛的国家是哪两个,齐国和秦国啊,秦国强了齐国就会弱,齐国强了秦国就会弱,雌雄势不两立,告诉大王,小人刚刚得到消息,秦王已经派了十辆车子来请孟尝君了,孟尝君要是到了秦国,咱齐国就完了,请大王斟酌斟酌。

齐王说是啊。

来人啊,到边境线上看看动静,果然,到边境线上一看,秦国派的十辆车子浩浩荡荡来接孟尝君,齐王马上说,请孟尝君还当宰相,还增加了一千户。

这就是冯灌的功劳啊,真有本事啊。

正是这些士人们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春秋以来,私学兴起,在私学中不仅培养了出了一大批士人,而且也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舆论基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就是因为,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说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