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再见了亲人》。
本文是一篇描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阿妈及其小孙女依依不舍的告别场景的课文。
主要内容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争胜利后,与照顾他们生活和战斗的朝鲜阿妈及其小孙女告别的情景。
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阿妈、小孙女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战役、再见、依依不舍”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黑板、粉笔、战士和朝鲜人民的小卡片。
2. 学具:课本、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讲解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感情。
5. 课堂练习(5分钟)1.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2. 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3. 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朝鲜阿妈、小孙女深情厚谊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告别后的情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抗美援朝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组第14课《再见了,亲人》二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
这部分是教学重点。
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
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讲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四组中,本组课文讲述的都是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且都有很强的思想性,为学生提供了熏陶思想、陶冶情操的平台。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为了表达“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个中心思想,精心选择了材料。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在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l.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语句,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通过重点分析课文中讲述的三个故事,领悟作者选材上的技巧,从而积累写作技能。
4.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二、说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l.启发诱导法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
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很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
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个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迁移法同为志愿军跟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
所以,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自然段。
3.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品读感人事体会惜别情领悟表达法一一《再见了,亲人》说课稿新盛小学谢春一、教材分析1、单元地位与选编意图《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笫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围绕“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主题组合课文的。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把本次的说课主题确定为:品读感人事,体会惜别情,领悟表达法。
2、教材内容与写作特点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密不可分的亲情。
课文感惜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别致精巧。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3、情感态度:理解课文内容,入悄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很容易被打动,但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学生的理解为切入点,让学生读后谈谈哪些段落或语句最令自己感动?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品味,使学生在文本中走儿个来回,从而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出这种感情来,。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篇课文为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认识8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能够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之一为“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所以我把“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定为本课重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定为本课的难点。
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从本学期开始,我校语文组一直在进行着找“课眼”的研究,即每篇课文都要抓住主线,以期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而这节课的“课眼”很明显,就是“亲人”。
所以上课伊始,我就紧紧抓住“亲人”这一话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亲人之间相互付出的无私,从而唤醒学生在脑海深处对亲人模糊的认识,使其清晰明朗起来,对亲人有了更深的感知。
这也是对“亲人”理解的第一个层次。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_1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和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说学法】《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的工作奠定基础。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较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优秀说课稿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三)互动方式
在师生互动方面,我计划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和反馈的方式。通过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生生互动方面,我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和合作完成任务。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这些互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懂得珍惜和平,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由于课文内容涉及到战争和亲情,学生可能对战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和共鸣。课文中的亲情和感恩情感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作者的亲情和感恩情感,与之产生共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并能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根据以上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2、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交融、交织的整体,因为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2013年个旧市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再见了,亲人》说课稿2013年8月16日《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既注重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体现高年级语文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的友谊。
课文分别记叙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与现实场面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二、说学情《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要求,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为学习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性,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注意插入对课文背景的介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妮”、“谣”等生字,理解“封锁”“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分角色扮演分别时的场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入境入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
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
”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分享我的一堂课——《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这是一堂以家庭为主题的语文课,通过阅读一篇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量亲情的重要性。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情感的启迪下,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亲情的温暖。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再见了亲人》。
该教材以小说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3)能够读懂故事并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关爱;(2)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亲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3)能够读懂故事并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思量亲情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家庭合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成员,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量和感受。
2.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中的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的大致内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阅读故事(2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再见了亲人》,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助指导,匡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4.合作探索(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讨论和分享。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感受。
《再见了亲人》说课1

《再见了亲人》说课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 揭示课题,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资料, 图片资料,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明确目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 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 以情品读1、鼓励学生再读课文, 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 用笔画一画, 圈一圈, 哪句话, 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的片断在小组内交流后, 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 在交流过程中,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可以交流“大嫂”一段, 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 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大娘一段:(1)品读“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
”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 三种不同的句式, 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学生理解“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 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 无私伟大的品格。
(3)指导读“您说, 这比山还高, 比海深的情意, 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1)品读“小金花, 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 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 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 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
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上勾下连,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导读:本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
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
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
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
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函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则强调“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学情特点”的两个原则。
充分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1)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
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讲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 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 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 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 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 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
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国 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 8 年,结 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
"学生如亲临现场, 初悟离别之情, 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 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 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 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 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 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 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一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
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 积累和表达训练。
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 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 "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 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 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 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 所以分手的时候, 他们大声地说……, "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
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 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
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 "此时无数的战士 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 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 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 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
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 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 "再见 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 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 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 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 别情。
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
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
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
——学生第二遍接读课文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 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
他们多想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第三遍接读课文 此时,一声声再见,已如一阵风不知不觉中吹开了学生的心门,使 " 再见了亲人"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行字, 而变成了丰富、 难忘的一个画面。
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又扩大了"亲人"的外延,"今天,我们也许不会 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 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 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时,"亲人" 已如一颗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回看教学流程,"一线串珠" 式的结构,使文题串起文本,构建起真情相伴的课堂,期待着在这样的课 堂上,孩子们能多一份关爱,增加几分厚重。
谢谢!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讲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 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 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 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 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 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
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国 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 8 年,结 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
"学生如亲临现场, 初悟离别之情, 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 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 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 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 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 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 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 叠加式"结构。
一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
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 积累和表达训练。
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 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 "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 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 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 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 所以分手的时候, 他们大声地说……, "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
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 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
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 "此时无数的战士 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 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 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 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 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
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 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 "再见 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 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 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 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 别情。
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
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
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