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跳伞表演》教案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主要适用于北京师范大学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与运算”中,第一节“数的认识”。
本节课旨在通过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大小关系问题。
3.学生在跳伞表演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培养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数的大小关系。
2.比较大小的方法。
3.跳伞表演活动。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体验法:通过跳伞表演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的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关系,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数的大小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比较大小的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跳伞表演活动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跳伞的流程和常识。
2.学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跳伞表演。
3.学生根据表演中的数字大小关系,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1.学生口算两组数字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比较数字大小,解决简单的大小数学问题。
七、巩固练习1.随堂练习。
2.作业练习。
八、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比较大小的案例。
记录下来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课通过跳伞表演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1)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第5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跳伞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减法的意义,并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对数学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容易受到加法的影响,对减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减法运算。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跳伞表演图片、卡片、小红旗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手中的红旗。
提问:“跳伞员手中的红旗减少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减少了多少?”从而引出减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跳伞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跳伞员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他们一共跳了多少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用减法运算表示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同时,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减法运算,给予表扬和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6)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1.5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物体个数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2-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物体的个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跳伞表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计算活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乘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2-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物体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计算活动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计算物体的个数。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跳伞表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计算活动。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计算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跳伞表演图片和计算题目的PPT,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计算。
2.计算卡片:准备一些带有跳伞运动员的计算卡片,用于小组合作学习。
3.跳伞表演道具:准备一些跳伞表演的道具,如纸飞机、跳伞员模型等,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观察这些跳伞运动员,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跳伞运动员的数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10)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章第五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跳伞表演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减法的意义,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对数学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减法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2.10以内减法的运算方法。
3.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减法。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师生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跳伞表演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减法的过程。
3.准备练习题和游戏材料。
4.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跳伞表演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和伞的数量。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跳伞员,其中有10人。
提问:“如果其中有5人已经打开了伞,那么还有多少人没有打开伞?”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减法的过程,解释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减法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呈现一些关于跳伞表演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10)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章第五节。
本节课主要通过跳伞表演这个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10”以内的减法。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比较大小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减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能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能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减法。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法。
3.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跳伞表演图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跳伞员和伞。
提问:“跳伞员和伞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减法运算。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4)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章第五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减法”。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认识数字0-10”,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乐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认识数字0-10”,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的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10以内的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10以内的减法”的概念,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减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教具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10以内的减法”。
3.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数学问题等,以便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操作。
2.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卡片等教具,用于直观展示和操作。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纸、彩笔等学具,方便学生动手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跳伞表演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 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册,主要讲述了利用数轴和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轴表示物体的位置,并利用加减法计算跳伞员距离地面的高度。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识数、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等数学知识,但对数轴的认识和利用数轴解决问题还较为陌生。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及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学会在数轴上表示物体位置,并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轴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时,对跳伞员高度变化的判断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设置跳伞表演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发现数轴的规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轴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轴教具、跳伞员模型、课件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数轴纸,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的位置变化。
提问:“跳伞员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表示他们的位置呢?”呈现(10分钟)1.教师介绍数轴的概念,讲解数轴的构成、表示方法等。
2.引导学生观察跳伞员的位置变化,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人准备一张数轴纸,用彩笔表示跳伞员的位置。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方法,认识和理解“10以内数的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此外,本节课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识数的基本能力,对“10以内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但对减法运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等方法,理解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等,让学生在发现中理解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卡片、小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有趣的跳伞表演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一共有5个跳伞运动员,已经有3个跳伞运动员跳伞了,还剩下几个跳伞运动员?”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10以内数的减法”。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5跳伞表演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5跳伞表演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1到5;2.掌握简单数学加法;3.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跳伞表演的原理;2.掌握数字1到5;3.掌握简单数学加法。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自由组合数字1到5和简单数学加法;2.学生如何进行跳伞表演。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做拉伸运动,以调整运动状态;2.教师出示数字1到5的卡片,让学生依次报出数字、英文名称、数量、拉平手势等,以热身数字观察和认识。
2. 新课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跳伞表演场景背景图,让学生了解跳伞表演基本原理;2.教师出示数字1到5的卡片,让学生依次报出数字和数量,练习加法,组成一个小的数字算式;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跳伞表演场景背景图,用小数字算式计算出跳伞英雄身后落下的数字,在黑板上写下运算结果。
3. 操作体验(30分钟)1.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字和小数字算式,完成一个小跳伞表演;2.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掌握跳伞表演和数字加法知识,体验数字世界和数学之美;3.学生互相观察、交流,共同创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4. 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邀请几组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和分享,展示他们的跳伞表演和数字算式;2.学生对其他组的展示和分享进行观察、提问、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共同促进进步;3.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鼓励学生思考和思辨。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跳伞表演和数字加法方面应用灵活,积极参与操作体验和分享反思;2.学生实现了数字世界和数学之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3.教师通过观察跳伞表演和数字算式,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自信心的提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1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11)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1.5节,主要介绍了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减法运算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理解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此外,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减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运算的方法。
2.能够运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减法的意义,通过操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减法运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跳伞表演的图片和实物。
2.准备减法运算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跳伞表演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中的跳伞员了吗?他们一共跳下来了几个人?离开了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跳伞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情境。
提问:“跳伞员们一共跳下来了几个人?离开了多少人?他们是怎样离开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理解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用实物或者图片来表示跳伞表演的情境,然后进行减法运算。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减法运算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减法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可以设置一些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有5个小朋友,其中2个小朋友离开了,还剩下几个小朋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2.分数的读写:
- 7/10,读作“十分之七”;
- 9/12,读作“十二分之九”;
- 1/100,读作“百分之一”。
3.分数的加法:
- 2/5 + 1/5 = 3/5
- 3/4 + 1/4 = 4/4 = 1
- 5/8 + 3/8 = 8/8 = 1
4.分数的减法:
- 5/6 - 1/6 = 4/6 = 2/3
(3)实验法:设计分数比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实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和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分数的概念。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大小比较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分数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强调分数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分数。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分数在跳伞表演中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分数学习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分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学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实物教具:使用实物教具(如水果、剪刀等)进行分数的比较和分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物教具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分数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8)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跳伞表演》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1.5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跳伞表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数数、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对减法运算有一些困惑,如不知道从哪个数开始减,减法的运算顺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反复练习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减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减法运算,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减法运算。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跳伞表演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相应数量的卡片,用于学生数数和减法运算练习。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跳伞表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和伞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一共有几名跳伞员?他们跳下来时一共带了几把伞?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跳伞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跳伞员跳下来时一共带了几把伞。
让学生尝试用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如:8名跳伞员,已经有3名跳下来,还有几名没有跳下来?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减法运算练习,每组发放相应的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5跳伞表演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5跳伞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跳伞表演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关系。
2.让学生掌握计算简单的减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几何图形中的空间关系。
2.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个小玩具跳伞人(可以使用纸张剪好的人形)。
2.黑板或白板准备好,用于展示教案。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看过跳伞表演吗?你们知道跳伞是怎么进行的吗?”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步骤2:复习减法教师可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减法运算。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简单的减法题目,让学生出声回答。
步骤3:呈现跳伞表演教师向学生展示小玩具跳伞人,解释它是如何从飞机上跳伞的。
可以逐步呈现跳伞的场景,引导学生一起观察。
步骤4:练习观察几何图形教师将小玩具跳伞人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它在不同位置的变化。
例如,向前跳伞、向后跳伞、向左跳伞、向右跳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跳伞人的移动方向,如:“向前跳伞是什么方向?向后呢?向左呢?向右呢?”学生可以一起回答。
步骤5:理解减法运算通过观察跳伞表演,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跳伞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例如,“向前跳伞时,跳伞人的位置向前移动了几步?”引导学生想一想,然后给出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跳伞人的移动与减法运算联系起来。
步骤6:实例练习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些简单的减法题目,并与学生一起计算。
例如,教师可以写下一个减法题目:“5 - 2 = ?”,然后让学生回答。
步骤7: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跳伞表演有关的巩固练习。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跳伞人在一开始的位置是4,他向前跳伞一步,现在在哪里?请写下计算过程。
”学生可以手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步骤8:作业布置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些减法题目,或者写下一些关于跳伞表演的观察和总结。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课时《跳伞表演》(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课时《跳伞表演》(1)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跳伞表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跳伞表演的图片、计算题等。
2.学习卡片:含有跳伞表演的相关问题和答案。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用于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跳伞员们一共跳了多少次?”,“每次跳伞的人数是多少?”让学生尝试用加法和减法计算。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跳伞表演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跳伞员们一共跳了多少次?”,“每次跳伞的人数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计算。
然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讲解计算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习卡片,让学生独立完成卡片上的计算题。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学生能准确地使用数词和数量词描述数据。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作图,并从中寻找规律和结论。
•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跳伞表演中的数据分析和计算。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确定数据的范围,识别数据中的数量词和数词,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分析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据的规律和结论。
•通过跳伞表演这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作图和计算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跳伞表演的照片或视频,并给出一些数据,如表演高度、持续时间、距离等,引导学生猜测表演者和伞的数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展开2.1 探究数据教师将一张数据表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词和数量词读出数据,并在课堂上讨论这些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据中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后面的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2.2 计算平均值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数据表,并让学生计算出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平均值的概念,并从中找出数据的规律。
2.3 作图寻找规律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利用线性图和柱状图作图,让学生将数据转化为图像,并从中寻找规律。
同时可以引入单调性、凸性等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
2.4 数据分析通过跳伞表演这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可以根据表演者的身高、体重、跳伞高度等数据,进一步分析和预测表演的可能性和难度。
3. 总结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给出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同学分享他们的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三、拓展与应用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在家庭、社会、科研等领域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下册《跳伞表演》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80页—81页“跳伞表演”。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
2、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探索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铅笔、圆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了“谁比谁多几”的内容,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还记不记得是怎么解决的。
(出示实物:左手拿2枝铅笔,右手拿1枝铅笔,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枝铅笔?)(列式的方法:2-1=1)2、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今天,老师带大家观看美丽的大森林举行的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
(板书课题:跳伞表演)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师:欣赏了精彩的跳伞表演,哪个小朋友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有7只蜗牛,11只蚂蚁参加跳伞表演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几只动物参加跳伞表演?生:跳伞的蚂蚁比蜗牛多几只?2、解决问题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机灵狗想考考你们,参加表演的蚂蚁和蜗牛它们的只数谁多?多几只?你们能算出来吗?试试看。
(板书:谁多、多几)①尝试解答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子上。
②整理学生汇报列出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整理。
(11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板书:11 – 7 = 43、重点研究11减几的算式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11-7的吗?(板书:退位减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摆小棒的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各种方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3)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跳伞表演这个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识数、写数的基本能力,对加减法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对加减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用加减法表示生活中的简单情境,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加减法表示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加减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以及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跳伞员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练习卡片、小奖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跳伞表演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的人数变化。
提问:“跳伞员们一共有多少人?”,“每次跳伞后人数怎样变化?”让学生尝试用加减法表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或跳伞员图片,呈现跳伞表演的情境。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跳伞员的人数变化,引导学生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跳伞表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你们想看吗?(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
请看大屏幕。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
你说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提一个减法问题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6=8(个)
还能够提出不一样的减法问题吗?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7=7(个)
观察图,理解图意
蜗牛在跳伞
(1)背红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黄色的多几个?
14-6
纸上计算 14-6=8
(2)背蓝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红色的少几个?
14-7
14-7=7 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出示11页例题
提问: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怎么列式?
11-5=?如何计算
用小棒演示 11-5=6(个)
十几减5会做了,那十几减4,3,2呢?
11-2=
12-3=
13-4=
摆小棒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先摆11根小棒,再从中一根一根地拿掉,拿走5根后,就知道还剩7根。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