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现状及展望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2-3]。
目前多模态超声已广泛应用于斑块易损性风险评估中。
本研究通过介绍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特征与超声应用现状,探讨评估易损斑块破裂风险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以减少脑血管高危事件的发生风险。
1 易损斑块超声学定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 )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是有效评估脑血管事件发生及预测结果的可靠指标[4]。
临床一般在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动脉中远段或远段的内侧或后壁测量CIMT [5]。
1.0 mm CIMT <1.5 mm 为增厚[6]。
CIMT 1.5 mm 同时局限性突出周边>50%则为斑块形成[7]。
头颈部血管最新超声专家共识指出[8],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主要特点为溃疡型,表现为斑块内出血、破裂,新生血管形成等。
因此,可从斑块特征、斑块内出血、破裂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评估。
2 易损斑块的病理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内到外依次由脂质巨噬细胞为主的脂质核心、结缔组织致密的纤维帽及血管内皮3个部分组成[9]。
根据斑块本身结构是否存在破裂风险,分为非易损性和易损性两大类。
易损斑块结缔组织纤维帽很薄,平滑肌细胞含量少,质地松软,脂质核心体积大,加之斑块内新生血管不成熟、结构和功能异常,极易发生斑块内部出血或引起纤维帽破裂危险[10]。
由于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及剪切应力分布改变,在所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中,由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易损斑块破裂引起的继发血栓栓塞占20%~30%[11]。
因此,及早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估其破裂风险,对减少脑血管事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 常规超声检查常规超声检查是诊断斑块易损性的首要手段,主要有灰阶显像、CDFI 、能量多普勒成像和脉冲多普勒成像。
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状
国针 灸 ,0 3 ,36 2 0 2 ( ):3 1— 5. 5 34
[ 1 曾毅 , 1] 熊利泽 , 陈绍洋 , 等.重复 电针 预处理 对兔脊 髓缺血 损伤 后热休克蛋 白 9 O表达 的影 响[ ] J .针 刺 研 究 ,0 4, 9 4 2 0 2 ( ):
2 61—2 5 6 .
位神经元间 的 电生理 的恢 复 , 不 是传 导 束 的 功能 性 重建 。 更 故 尚 不 能 做 到 脊 髓 损 伤 部 位 的 功 能 性 替 代 。 功 能 性 电 刺 激 和
(2 李祖剑, 13 葛林宝, 王美娟.电针对中度脊髓损伤大 鼠模型运动功能 和红核神经元的影响口]上海针灸杂志 ,0 5,43 3 3 . . 20 2 (): 7— 9
(3 张 志 英 , 安 胜 .电针 对 脊 髓 损 伤 早 期 b 12mRNA 及 蛋 白 表 达 9 余 c2
的影 n J.中国针灸 ,0 3,3( ): 7 NE] 2 0 2 8 4 3—4 6 7. (0 郭家松.督脉电针治疗大 鼠横断性脊髓损 伤的实验研 究 [] 中 13 J.
皮质 神经 假体的发 展 , 使重建瘫 痪患者 的运动 功能有 了可能 。 现在 努力方 向为发 展更 小 的 电极 、 录 技 术 、 制 系统 和硬 记 控 件, 使其更小 、 更便 宜、 方便 植入 。但不 论是 电针 的机 能刺 更 激, 电场 的局部诱 导 , 还是功能性 的电刺激 替代 , 都不 是上 、 下
神经 假体使人们看到 了发展方 向 。相信如 同股骨 头坏死 行假 体置换一样 , 脊髓 假体替代损伤了的脊髓在不久将来 会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3 顾陈怿 , 1 胡军, 云彪.电针刺激参数的研究进展E ] 中 国针灸 , 蔡 J.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的研究进展
5 6・
中国心血管杂志 2 0 1 4年 2月第 l 9卷第 1 期
C h i n J C a r d i o v a s c Me d,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V o 1 .1 9 ,N o . 1
・
综 述 ・
冠状 动 脉 粥样硬 化 斑块 消退 的研 究进 展
en G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8 5 3 ,C h i n a ; 2 D e p a r t me n t f o C a r d i o l o g y ,
S i S h e n g Xi n Y u a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e n Ho s p i t a l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Y a n Mu y a n g, Ema i l :y a n my 3 0 1 @
较进行 了验证 和评 估 。E L A N研究 使用 瑞舒 伐他 汀对 A C S
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 治疗 6个月后用背 向散射积分血 管 内超
声( i n t e g r a t e d b a c k s c a t t e r i n t r a v a s c u l a r u l t r a s o u n d , I B — I V U S ) 观
L i J i a n h u a ,Z h a o J u n , Re n Y a n d o n g 2, Y a h Mu y a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r i a t r i c C a r d i o l o g y .C h i n e s e P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有关其发病、检测和干预等的探讨尤其引人注目。
2007年7月20-24日,第9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在福建召开,会上多学科专家携手共议动脉粥样硬化焦点话题。
本报撷精华刊出,详见C1-C4版。
自从1904年德国莱比锡病理学家Marchand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以来,历经无数医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已逐步深入。
然而,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仍然很高,现有方法虽可减缓该病进程,但尚不能治愈。
究其原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的相对滞后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1961年WilliamKannel在Framingham研究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以描述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的因素。
显然,危险因素概念的提出和危险因素评估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谱在逐渐变动,新的危险因素与日俱增,那些依照人群调查中统计学相关性确立的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这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除高胆固醇血症外,绝大多数还缺乏单独引发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的直接证据。
就算最具病因条件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虽然能在动物诱发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也有30%~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不具有这些传统危险因素。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有协同性而造成个体差异,但同样难以否认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病因目前仍然未能确定。
从肇事斑块到易损斑块,如何检测?怎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研究目前处在描述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特殊性相关。
近二十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改进,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病理学专家对引发临床事件的肇事斑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Muller于1994年提出易损斑块的重要概念,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的重大进展,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病理学的研究。
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功 能紊 乱和慢性炎症多个病理过程”。动脉壁 内皮损 伤及 脂质 的沉 积是 目前公认 的 AS 始动 因素 ,随着脂质进 一步沉积 ,吞 噬细胞 的黏 附、血小板 的聚集 和炎性反应 因子的释放 ,纤维帽 渐渐变 薄 ,慢慢演变 为不稳定斑块 。以不稳 定斑块的裂缝 、糜 烂 或破 裂为基础形成血栓 ,最终导 致严 重心脑血管损害… 。在
・ 述・ 综
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的研究进展
贺 芬芬 ,李哈 妮 ,孙 芳玲 ,艾厚喜 ,张丽 ,蒋 莹 ,王文
f 摘要l 动脉粥样 硬化 ( ) As是心脑血管疾病 的共 同病理基础 ,而斑块损伤以及随之发生的血栓形成则是此类疾病致残 、致死 的
真正元 凶 ,如何稳定 A 易损斑块一 直是 临床研究 的热点。但 目前临床用药稳定 AS S 易损斑块 的证据仍很缺乏 。他汀类等多种药物
—
—
9 4 — 3 .
中国康 复理论 与实践 2 1 ' 0 1 1 卷第 1 期 C iJ eaiTerPat c 2 1, o 1, o 1 02I  ̄第 8  ̄1 0 hn R hb ho r , t 02V 1 8N .0 l y cO . .
D I 09 /s.09 10 ..1 O: .6js167 .110 13 9.n0 —72 201 i
I 图分 类 号 l R 4 .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7 1 02 1—9 40 中 5 35 文 文 0 69 7 ( 1)00 3 —5 2
【 本文著录格式l 贺芬芬 ,李 哈妮 ,孙芳玲 ,等 . 药物稳定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的研 究进展[]中国康 复理论与实践 , 0 2 J. 2 1,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课件
易损斑块与临床事件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病灶病变,多个易损斑 块可不断进展和形成血栓,但仅有部分将 导致临床事件的发生。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易损斑块导致的血 栓均引起临床症状,有的患者存在侧枝循 环,还有的尽管血栓形成但并不造成闭塞 ,残余血流足够心肌供血需求。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 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原因, 而冠脉斑块破裂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ACS的最重要机制。
• 并非所有的斑块都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约有10%的斑块会 在不良诱因下,由稳定斑块转变为易破裂斑块(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
巨噬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 细质胞金外属基蛋质白 。酶在生理pH时能特异性降解 基质金属蛋白酶系蛋白酶超家族,主要来 源于巨噬细胞,目前已发现的基质金属蛋 白酶有12种,其中,MMP1(间质胶原酶) 特异性分解细胞外基质,首先攻击稳定、 致密三联纤维网状胶原。
巨噬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M一M步P分2(解明胶胶原酶片A段);及MMP9(明胶酶B)进 MMP3(stromelysis)为第三类基质金属蛋 白酶,能与它基质金属蛋白酶由酶原形式 转化成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并降解构成 基质的另外二种主要成份弹性蛋白及蛋白 多糖中的蛋白质。
由内皮功能受损到斑块破裂,炎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斑块内炎症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斑块破裂及斑块糜烂几乎总是与炎症共存;
➢在临床不稳定状态时斑块内炎症总是上调 的。
✓斑块表浅层炎症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 斑块破裂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及动物模型的建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orosis , As) 是一种动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由于确切发病原因不明,建立As动物模型成为对其病因研究及探讨治疗措施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As 动物模型1、 疾病简介1.临床表现及危害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orosis , As) 是一种动脉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近年来有人提出As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
As 的特征是发病缓慢,其临床症状在主要病变出现之前表现轻微。
它主要造成三种临床表现:脑中风、冠心病和周围性血管性疾病。
[1]2.病理过程 [2][3]①低密度脂蛋白(LDL) 在易损区域动脉内皮下间质内沉积。
②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
③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层增生,并吞噬氧化型LDL而转化成泡沫细胞。
④泡沫细胞死亡并释放出脂质,形成坏死中心。
⑤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和聚集,并分泌纤维样物质,使形成的斑块增大。
3. 研究进展[2]As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主要是围绕三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
Virchow曾提出As 是一种炎症的观点, 1998 年12 月法国卫生研究院及Merieux 基金会在法国的Annecy 组织了一次感染与As 研讨会。
初步得出“As过程是炎症反应过程”这一基本观点。
然而从现有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动物模型的研究资料来看,感染与As 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还不能作出最后判断。
As 病变中发现的病原体是直接引起病理变化还是通过免疫反应起作用尚未明确,可能与其他危险因子共同起作用。
[3]而以As 是一种炎症的观点出发,就必须从解决炎症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出发,去打断这一网络形成的主要环节,才能真正达到防治的目的,当然要做到这点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4.预防及治疗改善饮食习惯控制高脂血症 1 阻断AS的形成过程 改善不良习惯是防治AS的重要措施 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阻断AS的发生和发展扩血管药 ②AS的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溶栓与抗凝药 ③AS手术介入治疗④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2、 可用于建立实验模型的动物[4]目前可以作为模型的动物有:大白兔、鸡、鼠、猪和猴等。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周光妍;于波【摘要】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has emerged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cardiovascular events,is,in most cases,triggered by the rupture of a vulnerable plaque followed by thrombosis formation at the rupture site.Deep understanding of vulnerable plaque formation can greatly impac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In the article, we reviewed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of vulnerable plaque.【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17)002【总页数】3页(P153-155)【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易损斑块;病理机制【作者】周光妍;于波【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栓形成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而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则是急性管腔内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急性心血管事件防治中的最大难点与重点,因此探究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医学的发展, 人们 已经认识到冠状动脉 粥样斑块 中的易损斑块在 急性冠 状动脉 综合征 的发 病
及 发 展 过 程 中起 着 至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相 关 研 究 一 直 是 近 几 年 冠 心 病 领 域 的 热 点 。 本 文 就 易 其
伤害 或 易 于侵 蚀 。它 预 示 在 将 来 发 生 某 种 事 件 的可 能 性 。易 损 斑 块 就 是 指 那 些 容 易 破 裂 或 容易 受到侵 蚀 , 并进 而 导 致急 性
t e o s ta d d v lp n fa u e c r n r y d o h n e n e e o me t c t o o a y s n r me,t c rea e e e r h sh v e n ah t p ti o i o r l td r s a c e a e b e o o n s s t e p e e t n a d t a me t f oo a e r d s a e T i r c er v e h a h n e 、 a h lg — h r v n i n r t n r n r h a t ie s . h sa t l e iwst e n mec a g s p t oo i o e oc y i c lf au e 、 u n r b e me h ns o u n rb e p a u n h e p o r s n i e e to n n e — a e t r s v l e a l c a im fv l e a l lq e a d t e n w r g e s i t d tc in a d i tr s
Mar tl p o en s s ti me al rt i a e x o
心 血 管 疾 病 已 经 成 为 发 达 国家 首 要 的 死 亡 原 事件 。几项 尸检 和 临 床 解 剖 研 究 提示 : 栓 性 冠 血 因, 而且 正 快 速成 为 发展 中 国 家 的第 一杀 手 _ 。依 状动 脉 粥 样 硬 化性 心脏 病 ( 心病 ) 亡 和 A S患 1 J 冠 死 C 照 目前 的估计 , 10万 美 国人受 到 1种 或 2种 类 型 者 中的 斑 块 7 % 为 破 裂 斑 块 ,0 为 非 破 裂 斑 块 。 68 0 3% 的心血 管疾 病 的 困扰 。每 年 , 国有 超 过 10万 此外 , 美 0 虽然 大部 分易损 斑 块 是相 对 的无 钙 化 、 相对 的 人, 全世 界有超 过 10 9 0万 人 经历 一 个 突发 的心 血 管 非狭 窄 , 与美 国 心脏病 协 会 Ⅵ型病 变 类似 , 事 实上 但
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评估的现在与未来
·4055··述评·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评估的现在与未来高天理【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
常规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能阐明狭窄的结构和狭窄的原因。
因此,仅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研究管腔狭窄的程度,对评估疾病的特征和预防卒中的危险分层显然是不够的。
对斑块和动脉壁基于成像特征如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新生血管、纤维帽(FC)厚度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的无创评估是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
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中,血管壁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US)诊断方法的更新。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血管壁成像;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综述【中图分类号】 R 54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101高天理.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评估的现在与未来[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55-4060,4067.[]GAO T L. Imaging evaluation of vulnerable carotid plaques: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1,24(32):4055-4060,4067.Imaging Evaluation of Vulnerable Carotid Plaque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GAO Ti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 】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s a well-established risk factor of ischemic stroke,contributing to up to 10%-20% of strokes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Routine cerebrovascular examination techniques can only show the degree of stenosis of the lumen,but cannot demonst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stenosis and the cause of the stenosis. Therefore,simply studying the degree of luminal stenosis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o a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and stratify the risk for preventing stroke. Non-invasive in vivo assessment of plaques and arterial wall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imaging features such as intraplaque hemorrhage,ulceration,neovascularity,fibrous cap thickness,and lipid-rich necrotic core is a basic method to guide treatmen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updates on vessel wall imaging modaliti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arotid vulnerable plaques,such as MRI,CT and ultrasound.【Key words 】 Carotid artery diseases;Plaque,atherosclerotic;Vulnerable plaque;Vascular wall imaging;Ultrason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view和62%的女性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
MRI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 及时识别斑块 的易损性逐渐 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影像学 技术 能直观易损斑块
影
相关特 征,提供相应 治疗策 略 。核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 ,可 以对斑块 的形 态 和 功 能进 行 综 合 评 价 。本 文 就 核 磁 共 振 对 颈 动 脉 斑 块 的 形 态 功 能 学检 查 做一简要综述 。 [ 关键 词] 动 脉 粥 样硬 化 ;颈 动 脉 ; 易损 斑 块 ;磁 共 振 成 像 张兆琪(95 , i 医师,教 14_) 主任
磁共 振 成 像 2 1年 第 第 6 0O 卷 期
C iJ g eo I aig2 1, o 1N hn ManR sn m gn,0 0Vl , o6
M 易损斑 块 的 临床研 究进 展 R对 l
张兆琪 ,董 莉,于 薇
[ 摘要] 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心脑血 管疾 病的直接原 因。
i_ | |
授 谌±茔导 硪季方氪 心 瞌
基
Cur e t t f M R m ag ng f r v ne a e pl que i r nt s a us o i i o ul r bl a n ci i a pp i a i n ln c l a lc to
a h r s lr tc d s a e Th s r v e s mma i e h u r n t t fk o e g t e o c e o i ie s . i e i w u rz s t e c r e ts a e o n wl d e r g r i g c r td ve s 1wa 1CM R n t o e ta l c la p i a i n f r e a d n a o i s e l a d is p t n i lc i a p lc to o ni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生血管形成 , 从而可 以评价斑块易损性 。F is i 首先报 e tn ne 道了用超声 造影显示 颈动脉硬化斑块 内的新生血管 , 他们在 用超声造影检查 颈动脉时在 部分患者 中发现 了增生 的动脉 外膜的滋养血管及斑块内的新 生血管 , 从而使超声造影成 为
外周 A S的严 重 程 度 相一 致 。h— R s P的 升 高 对 于 A C S的预 测 有很 大 价 值 J 。 L L是 重 要 的 内皮 损 伤 因 素 , 被 巨噬 细 胞 摄 取 形 成 泡 D 可 沫 细 胞 , 且 氧 化修 饰 后 的 L L即 oL L除 可 损 伤 内 皮 细 胞 而 D xD
据 回声 强 度决 定 斑 块 的性 质 , 认 为 是诊 断斑 块 稳 定性 的 “ 被 金
作 者 单位 :00 0 首 都 医科 大学 附属 北 京 天 坛 医 院 超声 科 10 5
标 准” 。传统 IU V S检测斑块破裂 的敏感 度仅为 3 % 7
, 而
通 讯作者 : 文, ma :e e 18 ou cr 何 E i hw n6 @sh .o l n
、
易损性斑块 的病理特点
A 是一种炎症反应 , S 是指动脉内膜的脂质 、 水化合物 碳
和血液成分的灶状沉积 , 滑 肌细胞增 生及胶原 纤维增 多 , 平
伴有坏死及钙化等多种病理变化过程 , 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
的疾 病 。 易损 斑块 , 即不 稳 定 斑 块 , 指 易 发 生 破 裂 , 生 血 是 产 栓并快速进展为致病 的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 。易损斑 块主要
绿 相 间 。虽 然 超 声 弹 性 成 像 技 术 可 反 映 颈 动 脉 斑 块 的 软 硬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 b tat C rba i hm cso e a h hic ec a , obd y m r ly adhg cr nert. A s c] eer ce i t k s J i ne t m rii , oti , n ihr ur c e r ls r h 【 n d g re t at e e a
・
8 ・ 4
C ieeJu a o e l i l e in , nay2 1 V lm N mbr hns or l f w Ci c dc eJ u r 02, o e5,u e n N naM i a u 1
m r rnt a oio a t m oa i h d n J . ei r a e i h d g s u y r t i ci r [ ] Pd t k e i n sf c e c d i n le s a
T e v l e a l t e o ce t lq e o a o d a tr s te man fc o h t n u n e ic e c srk .S sg e t h u n r b e ah r s lr i pa u fc r t r y i h i a trt a f e c s h mi t e o i i r a o c i e il o t sg i c n al d n i i g c r t u n rb e p a ef ra ue sr k rv ni n inf a t o e r ie t y n a i v l e a l lq o c t t e p e e t .T i r ce r ve st e p o e s i t y f o d u o o h sa t l e i w h rg s i r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斑 块破 裂 中发 挥着 重 要 作 用 。研 究显 示 , 蛋 白耦 脂
联 的磷脂 酶 A ( P P A ) 2 L —L 2 在脂 质核 心 大量 表 达 , 并
促 进炎症 进展及 细胞 调亡 , 导致斑 块破 裂 ; 大量 炎 而
V IU H— S对 T F V C A分 辨 的敏 感 度 、 异 度 和精 确 度 特
般 而言 , 损斑 块 脂 质含 量 和纤 维 帽厚 度 在 易
坏死组 织 , 白色代 表 钙 化 组 织 , 绿 色 代 表 纤 维 组 深
织, 浅绿 色代表 纤 维脂 质 , 研 究显 示 : 以血管 镜 有 当 所 探查 到 的薄 帽纤 维 粥 样 瘤 ( C A) 金 标 准 时 , TF 为
一
织 成分 分 析 。J S 还 有 血 管 内超 声 虚 拟 组 织 成 像 i, gt ,
( H I U )及 超 声 弹 性 图 ( V S e s ga 等 。 V — S V IU l t r a o m) V H通 过不 同颜 色 区 分 不 同 的斑 块 成 分 , 色 代 表 红
低 回声 区面积 >1m ( ) m ; 2 斑块 内低 回声 区 占斑块 的面积百 分 比 >2 % ; 3) 块 纤 维 帽 厚 度 <0 7 0 ( 斑 .
学, 最常见 的组 织 学 特 征 是 薄 纤 维 帽 粥 样 硬化 ( 即
有 较大 的脂质核 心 、 纤 维 帽和 富 含 巨噬 细 胞 的斑 薄
・
88 ・
C ieeJ u lo ado ac lrMe iie p i2 0 hn s o ma fC r iv sua dcn ,A rl 0 9,Vo l
!
.
.
磁共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斑块破裂造 成血栓 形成 , 进 பைடு நூலகம்阻 塞管 腔造成 狭 窄闭塞 ,
c a n n o t b e f o u n d b y c o r o n a r y a n g i o g r a p h y b e c a u s e o f p o s i t i v e r e mo d e l i n g e f f e c t . Ho we v e r ,t h i s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 ma y
ZH O U Mi ao — pi n g , ZH A N G Zh ao — q i
Me d i c a l I ma g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o J 、 Be i j a n g An a h e n Ho s p i t a l Ay f i l i a t e d t o C a p i t a l Me d i c a l C m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无创检测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18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2月 第20卷 第12期 总第158期【第一作者】丁恩慈,女,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的影像诊断及分子显像。
E-mail:****************【通讯作者】沈 婕,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的影像诊断及分子显像。
E-mail:*******************The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分辨MR对于易损斑块的识别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新型磁共振造影剂开发和表面相控阵线圈的应用可以改变组织弛豫,提高对比度,成像范围也有效扩大。
对比增强的全身磁共振血管成像允许系统显示整个血管树的分层并量化心血管疾病,在检测狭窄方面也显示出高度准确性,能够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MR血管壁“黑血”和“亮血”技术可以增加管腔内血液与斑块对比度,对AS斑块的范围、厚度、面积、组织成分、炎性反应等重要生物学特征进行定性测量。
但心脏节律性运动和呼吸运动使MR成像易产生伪影,并且冠脉较细、走形迂曲使得显影不够清晰,因此MR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应用无法普及。
而MRI扫描时间过长,部分病人无法承受,导致一定的伪影等因素亦影响图像质量或迫使部分患者中途放弃;幽闭恐惧症及体内有金属支架的患者不适做MRI检查;MR对钙化不敏感;另外,MRI序列及参数不统一导致显像不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 SPECT/CT及PET/CT等分子影像技术对易损斑块的检测价值及研究进展 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SPECT/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的分子影像技术能从代谢、分子层面实时地探寻在体状态下的病生理过程,检测炎症和微钙化等微观过程[9],可以无创地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的代谢情况,成为鉴别易损斑块的重要检查方法。
检测和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
sis afte r successful na tive corona ry stenting [ J]. Am J C ardio,l 2001, 87( 4) : 470 472. [ 30] B hatt DL, B ertrandME, B erge r PB, et a.l M eta analy sis o f random ized and reg istry com parisons o f ticlopidine w ith c lopidog rel after stenting [ J] . J Am C o ll
D is, 2004, 15( 6) : 347 352. [ 26] B ertrandM E, RupprechtH J, U rban P, et a.l Doub le blind study o f the safety of
c lopidog rel w ith and w ithout a loading dose in comb ina tion w ith aspirin after
stent placem ent[ J]. J Am C o ll Ca rd io,l 2001, 34: 1891 1894. [ 28] Muller C, ButtnerH J, P etersen J, et a.l A random ized com parison o f c lopidogre l
[ 32] W aksm an R, W hite RL, C han RC, et a.l Intracoronary radia tion therapy after ang ioplasty inhibits recurrence in pa tients w ith in stent restenosis[ J]. C ircula t ion, 2000, 101: 2165 21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研究进展作者:彭道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尽管目前药物、导管介入、外科手术等冠心病治疗手段发展迅猛,但冠心病仍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作为冠心病患者中最主要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如何减少ACS的发生已成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目前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ACS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仅提示轻到中度狭窄,甚至有不少冠心病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冠脉管腔仍呈进行性狭窄。
由此而引发了对其发病机制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尤其是作为ACS病理基础的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又称易损斑块。
对心血管专科医师而言,深层次了解易损斑块,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对ACS的转归相当重要。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介绍易损斑块,主要包括病理特点、早期识别手段及其形成发展的可能机制。
一、易损斑块病理特点所谓易损斑块,简单而言即为促发血栓形成的斑块,是ACS 治疗最重要的环节。
2003年发表的一份国际共识性文件将其定义为: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1]。
其病理学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斑块破裂、斑块糜烂及钙化结节。
1. 斑块破裂根据相关文献回顾,包括22项尸检研究在内,均显示斑块破裂是引起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3%),尤其在男性患者及亚洲人群中。
斑块破裂主要是指薄纤维帽纤维斑块(图1)破裂。
其病理组织特点可形象概括为“薄皮大馅的烂饺子”。
“薄皮”指其薄纤维帽(<65 μm),“大馅”指其大面积坏死的脂质核心(占斑块面积30%以上),其中还含有大量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及少量的平滑肌细胞。
此种易于破裂的斑块还具有通过扩张性重构保证血管腔正常,来自滋养血管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斑块内出血以及浆膜层/血管周围炎性和斑点状钙化的特点[2]。
这些特点均增加了易损斑块的隐匿性及不稳定性。
2. 斑块糜烂斑块糜烂是另一种易于形成血栓的易损斑块,其在形成血栓时斑块并不发生破裂,血栓与脂质湖并无直接接触,多见于女性(图2)。
与斑块破裂不同,斑块糜烂主要以内皮缺失,富含平滑肌细胞及糖蛋白基质为特点,其炎症及钙化均较少,存在血管负性重构,并与血栓及凝血状态相关[2]。
此种斑块在影像学中甚至难以与稳定斑块相鉴别,但实际上其导致的冠脉血栓事件并不比斑块破裂少。
3. 钙化结节至于钙化结节,作为较为罕见的易损斑块,2000年由Virmani 等首次介绍,其冠脉血栓不是由斑块破裂引起,而是由突入管腔分裂状钙化结节所导致(图3),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扭曲严重的钙化冠状动脉。
其IVUS显示不规则和凸面的管腔内膜,极具特征性。
PROSPECT研究显示,钙化结节在3年随访患者中较少引起事件。
二、易损斑块的识别——各个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斑块的稳定性决定着ACS的发生与否。
因此,如何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侵入性及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方法对斑块稳定性进行判断。
其中侵入性的方法包括IVUS虚拟组织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近红外光谱成像(NIRS),血管内MRI(IV-MRI),热成像以及剪切力成像等。
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多排螺旋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MRI以及分子显像等。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影像学技术。
1. 冠脉CT造影(CTA)冠脉CT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银标准”,虽然还不能成为常规介入冠脉造影的替代,但其对易损斑块的识别及ACS 事件的预测方面有着自身优势。
高分辨率冠脉CT造影可用于显示血管壁成分,为判断易损斑块提供线索,如正性重构、点片状钙化、低密度斑块(CT值<30 HU)等。
一些前瞻性研究显示,正性重构(重构指数>1.1),低CT衰减(CT值<30 HU)以及餐巾环征(围绕斑块环的衰减高于斑块,但CT值<130 HU)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三大重要及独立的预测因子。
当然,与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相比,冠脉CT血管成像(CTA)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
例如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不能直接测量纤维帽的厚度以识别薄纤维帽纤维斑块;且受图像噪声及对比剂干扰等因素影响,对低密度成分(如脂肪和纤维组织)的区分不佳,不能直接反映斑块的炎症程度,只能通过间接的形态学表现(如管壁环状强化)推测斑块的炎症程度。
因此,其研究方向还在逐渐转变,例如利用新型对比剂选择性结合巨噬细胞,通过巨噬细胞显像,从而判定易损斑块等。
2. 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相对于冠脉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仅能通过间接影响的管腔,IVUS具有显著优势。
其可通过强度信号来观察区分血管的三层结构,并对斑块进行精确测量。
如灰色回声代表软斑块,信号高且强度明亮伴声影的代表钙化灶,中等强度回声则代表纤维化,而无回声区域代表脂质的积累。
IVUS-VH是一种比较新的IVUS后处理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向散射的射频信号的频谱分析,应用定量的光谱参数和先进的数学技术重建实时斑块的组织图像,对斑块结构及性质进行更准确分辨。
VH-IVUS能用4种不同颜色表达不同性质的斑块,例如纤维化为绿色,纤维脂质为黄色,钙化为白色,钙化坏死为红色。
目前,一项旨在评估易损斑块的自然进程的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PROSPECT研究,正是利用了IVUS的方法来明确发生MACE高危患者的临床及病变相关的特点。
该研究表明,薄帽斑块与事件密切相关。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OCT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模拟超声成像系统。
与IVUS相比,其分辨率更高(10~20 μm),可对冠脉横截面成像,能够更好地检测和定量易损斑块薄纤维帽和脂质核心的大小。
微米级OCT甚至可以评估巨噬细胞及血小板的分布,分辨显微组织结构,从而对斑块稳定性变化方面的检测更具优势[3]。
研究显示,在ACS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OCT是安全可行的。
体内研究显示,OCT可以准确地评价罪犯病变的形态。
4. 磁共振显像(MRI)技术MRI对于监测斑块发生和组织成分的动态改变具有重要价值。
之前主要用于对颈动脉斑块的评估,近期已有系列研究转向对冠脉斑块的评估。
其无需使用造影剂,主要根据不同序列图像中信号强弱的不同来区分纤维帽的厚度和完整性。
易损斑块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包括斑块呈显著早期强化,晚期强化亦明显或强化程度明显下降。
但MRI亦有其局限性,例如呼吸运动、心跳以及图像分辨率对活体冠状动脉斑块检测的影响,无法评估斑块炎症活动程度等。
目前MRI与分子探针的结合可谓是复合影像技术的一大飞跃。
5. 分子影像检测AS斑块分子影像技术为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影像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前景极其广阔。
目前常用的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两种代谢与功能成像技术。
PET成像原理为探测正电子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核素可以标记各种细胞代谢成分,从而实现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功能性成像。
例如18F标记脱氧葡萄糖在炎症斑块中的聚集,用于示踪不稳定斑块;又如HDL纳米颗粒可示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脱氧-2-[18]氟-右旋甘露醇示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三、易损斑块的发展变化机制通过了解易损斑块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寻找相关检测方法及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对于斑块稳定性的变化,须重视的两方面包括:斑块特性的变化及斑块内出血或继发血栓导致斑块体积迅速增长。
1. 斑块特性变化易损斑块为何易于破裂,为何易于形成血栓,归根究底是其结构特性所决定,主要包括脂质核心的大小、纤维帽的厚度以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
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蛋白沉积在动脉内膜近腔侧,逐渐被氧化修饰而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的脂质池募集大量巨噬细胞于其中,其分泌蛋白水解酶并大量吞噬脂质,加之其凋亡程序受损,白细胞外渗于其中,使得坏死的脂质核心逐步增大。
此时,覆盖其上的纤维帽除受到血管内的局部血流形态和剪切力作用外,还受到脂质核心逐步膨胀的作用,因此越薄越易于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浸润于纤维帽中巨噬细胞因分泌蛋白水解酶使得纤维帽降解变薄甚至破裂。
除此之外,近年许多研究还发现了如线粒体损伤、IL-6信号、游离血红蛋白、白细胞微粒、miRNA及Lp-PLA2等参与斑块发展的影响因素。
2. 斑块体积快速增长斑块体积迅速增长的原因除坏死核心增大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斑块内出血。
斑块出血的来源包括内部滋养血管破裂出血、管腔内血液进入斑块裂隙、斑块内缺乏细胞支持致悬浮状态较脆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斑块增长的另一重要机制与斑块表面逐层的血栓形成与机化有关。
总之,斑块增长的机制仍有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等待科学的探讨与研究。
四、总结不稳定斑块作为ACS的基础,值得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目前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有创方法如IVUS及OCT,正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工作。
无创的分子影像检测前景可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易损斑块进展的复杂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对其进行干预充满期待及挑战。
参考文献[1] Naqhavi M, Libby P, Falk E, 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 [J]. Circulation,2003, 108:1664-1672.[2] Erl ing Falk, Masataka Nakano, Jacob Fog Bentzon, Aloke V. Finn,and Renu Virmani . Update 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pathologists’ view: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34, 719–728[3] Peter Barlis, MBBS, MPH, Patrick W. Serruys, MD, PhD, Nieves Gonzalo, MD,Willem J. van der Giessen, MD, PhD, Peter J. de Jaegere, MD, PhD, and Evelyn Regar, MD, PhD. Assessment of culprit and remote coronary narrowing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long-term outcomes:Am J Cardiol 2008;102:391–395.(本网站所有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