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小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

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4.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总结能力。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3. 尝试利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认同互联网络也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眼球和视觉的了解,培养对生物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2.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3. 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2.学生知识和技能分析: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难点,有些现象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原理、近视的原因及矫正等,由于初一学生未学过物理学,对这些原理难以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等手段,把这抽象的原理直观化,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不断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加强能力的培养。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示范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5.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眼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眼睛实体图、眼球结构示意图、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弱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强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系列图片资源》交互动画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而人体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各自的功能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进入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1.三位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触觉、听觉、视觉)2.谁用时最短?(用眼看的用时最短)讲解: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统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

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

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球 世界杯 比赛 时 , 运 动员们 那些精 彩 的射 门和过 人 动 作 为什么那么协调 ? ” 学生思考 、 回答 , 通过 观察 、 思考 ,
学 生进入 本节课 学 习的情 景 ; 调动 起学 生学 习 的积极 性 。出示几 幅图片 , 提问: “ 你们所看到 的 , 是用 什么来 观察 的呢? ” ( 学生 回答是用 眼睛 ) 3 . 2 通过教 材的资料分析 , 初步 了解 眼睛与视 觉 的重
和视觉的作 用 , 思 考 眼 睛对 人 类认 识 世界 的重 要 性。 教师让学生 回答 描写眼睛的词语 。学生展开 热烈 的讨
2 . 1 知 识 目标
概述人 体通 过 眼获取外 界信 息 的过
论, 大多数 回答 眼 睛是心 灵 的窗户 , 眼睛炯 炯有 神 等 , 教师给予肯定 。同时 , 出示一组 眼睛的平 面 和 立 体 动 以“ 开会 讨论 如何 防 治 鼠害” 这 一情 景 作 为 主线 推动 课堂进程 , 引导学生提 出有价值 的问题 , 关注 学生知识 的 自主生成 与建构 ; 从实例 出发 引入概 念 , 组织 学生在
生 物 学教 学 2 0 1 4 年( 第3 9 卷) 第3 期
・ 3 3・
“ 人体 对 外界 环 境 的 感 知 ’ ’ ( 第一课 时 ) 的教 学设 计
吴 汉贤 ( 广 东 省 广 州 市 南 海中 学 5 1 0 1 6 0 )
摘 要 通过设 问 , 创设 多种学 习情景引导学生 以已有 的生活经验 为基础 , 借 助教材 图片及结 合模型 、 动画、 录像 等 , 学 习眼球 的
在“ 会议 ” 中, 学 生 自主建立 知 识 结构 模 型 , 学 习生 物
学知识 , 更好地 理解和应用知识 。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只有灵敏低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型:新授课课时:3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让学生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和主要功能;说出近视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知道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的措施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要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分析和插图,调动学生的主动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知识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神经元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描述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你同的调节来实现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书自学---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练习巩固教学反思: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1.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1.了解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3.通过探究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理解眼球各部分结构在光照和黑暗下的变化;4.树立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1.了解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二)本课难点1.视觉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资源初中生物教学平台五、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创新1.整合点分析眼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生活中虽然我们天天都用眼睛观察世界,但它的细化结构是怎样的,又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些内容学生缺乏知识基础,而这又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或是解剖等观察到的。

2.解决方法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在传授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科学探究的能力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本节课运用数字化教学软件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比展示眼球的结构,将学生手中的模型与大屏幕上的三维软件进行对比融合,使学生准确定位眼球的每一个结构,掌握其功能。

《6.1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四篇表格(附同步练习)

《6.1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四篇表格(附同步练习)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2、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原因及预防措施。

3、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重点】:人的眼球、耳的基本结构。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眼球与耳的结构示意图、.眼球耳的模型、相关图片视频学生:预习教材,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体会,就餐时你的各种感觉。

同时思考在这个就餐中,我们主要利用了哪一种器官来收集信息,从而完成美妙的就餐。

交流讨论。

展示一个吃饭的场景,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你有什么感觉?分列来自你身体的那个部位?它们对你完成就餐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对外界环境复杂信息的感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靠哪个?一、眼和视觉1、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学生观看眼球,联系自己的眼睛,交流讨论眼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对照教材、模型、挂图、视频等,理解、记忆眼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联系生活,交流讨论展示眼球的模型、挂图,指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并引导交流和讨论。

播放眼球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交流讨论设问:你都是怎样看见那些饭菜的?远处一车向你迎面驶来,你是如何看到的你?你的照相机或手机是怎样照出像的?2、视觉的形成过程(1)视觉的形成过程(2)瞳孔的作用和变化过程认真观察,交流讨论,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观察教材提供的猫眼睛瞳孔变化的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白天进出黑暗的场所时的感觉),说出瞳孔的功能。

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展示照相机、眼球成像的原理图片和视频。

提出问题:当你进入暗的环境和由暗的环境走出时,你的眼睛瞳孔有什么变化和体会?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提示学生回忆自己在进出黑暗场所的感受,说出瞳孔的功能。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得感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眼得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得功能。

2、说明视觉形成得过程.3、说出近视得成因及预防得方法。

4、养成良好得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眼球得结构2、视觉产生得过程.教学难点:近视得成因及预防得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用PPT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假如您在用餐,您会瞧到饭菜得形状与颜色,闻到饭菜得气味,尝到饭菜得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得温热,当然,您还会听到家里人得说话声.您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得哪个部位吗?学生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老师小结:人体得各种感觉就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得感受器获取得。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比如皮肤里得感觉神经末梢。

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就是视觉器官,而就是听觉器官。

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得信息中,70%左右来自于视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心灵得窗户——眼睛得结构与视觉得形成。

展示学习目标,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提纲:1、结合课本79页插图,人眼球得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就是怎样得?2、视觉就是怎样形成得?当我们由黑暗进入明亮区域或由明亮进入黑暗区域,瞳孔就是怎样变化得?3、近视得原因就是什么?应配什么镜加以矫正?互动一: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得时间熟悉眼球得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得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得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我们俗话说得白眼珠(白眼球)与黑眼珠(黑眼球)指得就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小组讨论分析人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结构示意图,那么,眼球得晶状体、瞳孔、脉络膜与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得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互动三:视觉得形成过程1、请大家根据眼球得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得途径就是怎样得?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她组进行补充。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过程;2.掌握人体的感觉器官和其功能;3.认识到人体感知对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人体感知的概念2.人体的感觉器官与其功能3.人体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声音等外界刺激,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察觉到这些刺激的。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过程。

2.概念讲解(10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讲解人体感知的概念。

解释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

并强调人体感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感觉器官与功能的介绍(30分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对于每个感觉器官,提供一些有趣的实例或小游戏,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相应的感觉。

例如,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鼻子辨别不同的气味;或者让学生分辨不同的声音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感觉器官的认知和记忆。

4.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3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感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让学生思考盲人如何通过触觉感知周围环境;或者让学生了解听觉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等。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体感知对于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5.实践活动(3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以加深对人体感知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触摸不同材料的表面来区分它们的差异;或者让学生尝试用耳朵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亲身地体验到人体感知的过程。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人体感知对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1.图片、声音等外界刺激的展示;2.有关人体感知的视频或演示材料;3.针对每个感觉器官的实例或小游戏;4.用于实践活动的材料,如不同材料的触摸表面、不同乐器的录音等。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东辽县足民中学李春宝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于是,我在设置课堂教学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求知,汲取知识。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

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听觉”作为第二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耳与听觉、课外拓展、其他感官、我的收获五个版块.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竞赛机制,根据情景编故事和分析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三维动画及配音,这样可以清晰直观的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传递等信息表达清楚,易于学生掌握,对近视的成因制作模拟动画的应用,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观察比较分析眼球与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相似的点,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三)、情感目标爱眼护耳、关爱他人。

重点:眼与视觉、眼球的结构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耳的结构是理解听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听觉的形成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难点: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础,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第一个部份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
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
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
教学目标 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本课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材
在编写过程中从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
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自身
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是全章教学的基
常识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
引言中的设问。(提出问题)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
教学策略选 构、功能。(解决问题)
择与设计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4、描述近视的原理和预防近视方法。
情感与态度: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说到眼学生都不陌生。但涉及到眼的结构名称及各
部分的功能,人们如何看到物体学生又不十分清楚。本 学生学习能
节课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 力分析
活实际相联系,科学地掌握眼的结构及爱眼护眼的卫生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对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细胞、组织、器官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人体感官器官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感官器官的相互作用与协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理解人体如何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器官感知外界环境。
2.使学生了解感官器官在感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协调,例如视觉与听觉的融合、嗅觉与味觉的关联等。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在夜晚看东西不清楚、为什么远处的声音听起来较小等。
4.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与功能,以及它们在感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2.难点:理解感官器官在感知复杂信息时的综合协调作用,以及感官错觉的产生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

(3)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科学解释 2、能力目标:练习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眼球模型、ppt 课件等。

2.学生准备:查找了解照相机构造及成像原理、每桌带一支手电筒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引入新课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展示:书88页图片引导思考:(1)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这时候,你会怎样做呢?(2)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小结: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引入新课: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观看图片学生思考、阐述创设宽松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讲授新课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构造 2、视觉的形成 1、谜语引出眼睛讲: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2、展示视频:我们用眼认识世界板书:一、眼和视觉 3、质疑: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引导: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属结构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要了解视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知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板书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引出:书89页“观察与思考” 1、请大家翻到书本89页,同学们分成各个小组,利用课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讨论书中的三道问题。

巡视指导。

5、展示:讨论(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讲析 6、展示眼球结构图片并利用眼球模型讲析眼球各个结构及其功能训练: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练习说出眼球各个结构。

初中生物_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一)——眼与视觉教学课件设计

初中生物_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一)——眼与视觉教学课件设计

2.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 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D )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移动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3.右图是小红配戴 眼镜后看远处某点的光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红是近视眼,配戴的是凹透镜 B.小红是远视眼,配戴的是凹透镜 C.小红是近视眼,配戴的是凸透镜 D.小红是远视眼,配戴的是凸透镜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进一步探究:

瞳孔的调节

小观察: 同学间互相观察,或用镜子观察自己在明
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
说一说: 光线( )→瞳孔变( ) →看清( )处物体。
进一步探究: 瞳孔的调节
意义:
都能看清物体
1.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 的部位分别是( C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6.画出眼球结构模式图, 标明结构名称和功能,并在图 上用箭头方式画出视觉形成的 过程。
大脑的特 定区域
(透明有弹性,像双
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牛眼成像实验结果: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形成( 倒 )像。
2.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的推论结果: (晶状体 )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眼睛是通过调节_晶_状__体__的__曲__度_来看清远
近不同的物体的。
晶状体曲度变大→能看清( 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曲度变小→能看清( 远)处的物体。
三、近视及其预防
3.近视眼的预防和保护
• “三要”
读写姿势要正确, 眼与书的距离要 在33厘米左右。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 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 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循序善诱,逐步推进教学环节,使其在现有感性认识的基础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轻松、快乐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在认知的基础上,回归本质,引导学生再次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读】1、课标要求: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2、课标解读:对应课标要求,要求学生通过结构模型,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要求学生通过凸透镜和晶状体的类比,认识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成因。

通过编演情景剧“四不看”,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三、【教材分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后,向学生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由于生物对于七年级学生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知识储备,故学生对视觉的形成过程还知之甚少。

课前通过与部分学生交谈了解到,学生对“眼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眼的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说出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3)近视的成因、矫正及预防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2)通过编演情景剧“四不看”,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网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 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 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教学重点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1.阅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知识点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制作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多媒体;2.眼球的结构模型;3.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贴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
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
眼球的结构
2.
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

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
学生回答: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

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
学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
.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
学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可参考课本P88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互动二:眼球的结构
.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P90上面第一段解决这一疑难。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

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拉上窗帘,过一会再拉开
⑵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观察瞳孔变化
⑶先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过一会松手,观察瞳孔变化
⑷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瞳孔的变化
等等,选择几样在教室内能完成的当堂探究。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

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

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
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近视心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几生谈自己是如何近视的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