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 课件 (共3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PPT课件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 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马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 层 层 递 进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结合全文思考: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本 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第—段的词语: 祗—— 只
辱—— 辱没
骈—— 一同 称—— 著称
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 而—— 表转折,但是 故—— 因此 之—— 结构助词,的 虽—— 即使
思考:
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你认为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 才有千里马呢?
此处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 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 了揭露。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 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千 里 马 伯 乐
食 马 者
人 才 慧眼识才者
统 治 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
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 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 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马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 层 层 递 进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结合全文思考: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本 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第—段的词语: 祗—— 只
辱—— 辱没
骈—— 一同 称—— 著称
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 而—— 表转折,但是 故—— 因此 之—— 结构助词,的 虽—— 即使
思考:
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你认为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 才有千里马呢?
此处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 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 了揭露。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这是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 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千 里 马 伯 乐
食 马 者
人 才 慧眼识才者
统 治 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
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 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3.《马说》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韩愈简介
• 韩愈 (768-824)字退之,出身于 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 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 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唐宋 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都收集在 《昌黎先生集》里。他是我国文学 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资料一:
• ①25岁中进士。
•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资料二:
注音
乐
( lè )
骈
( pián )
辱
( rŭ )
见
( xiàn )
食马者 ( sì )
石
( dàn )
祇 ( zhĭ ) 槽枥 ( lì ) 策 ( cè ) 一食 ( shí )
邪 ( yé ) 粟 ( sù )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合作探究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辩一辩
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 由千里马变成伯乐之后,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
❖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说明本文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 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 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 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 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 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 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 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 “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 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 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 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 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 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 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 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 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 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10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1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2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背 景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pián lì zhǐ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马说》(完美版)PPT课件
cáo lì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或今许义,:或判者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今得义:古义安:全同,样平。安,安定,安装。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合作探究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省不之以略不 其主以 道语其 ”“。食道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 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 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 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 》课件(31张PPT)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注释翻译
世有伯乐①,
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
1、伯乐:春秋时 期秦穆公时人,本 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 的人。
而伯乐不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 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 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 件允许。
安⑤求其能千里也?
5、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 “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 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 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 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作 者 简 介
4、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 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 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 称道。
15
马之千里者①,
注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
释 翻
一食或②尽粟一石③。
译
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食④马者,
喂马的人,
不知其能千里⑤而食也。
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
马 说
1
新课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
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
赤兔马——吕布、关羽 乌骓马——项羽 的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僧
注释翻译
世有伯乐①,
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
1、伯乐:春秋时 期秦穆公时人,本 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 的人。
而伯乐不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 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 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 件允许。
安⑤求其能千里也?
5、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 “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 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 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 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作 者 简 介
4、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 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 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 称道。
15
马之千里者①,
注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
释 翻
一食或②尽粟一石③。
译
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食④马者,
喂马的人,
不知其能千里⑤而食也。
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
马 说
1
新课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
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
赤兔马——吕布、关羽 乌骓马——项羽 的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僧
8下文言文《马说》ppt
出来。材,才能,才干。 之:助词,无实际意义,不翻译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运用排比句式,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的淋漓尽致, 增强了语势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注释:执:拿 临:面对
解析:寥寥数语,刻画出不识千里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
呜呼!其中无马邪?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注释: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
解析:表达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为下文蓄势,表达作者强烈的 愤懑,讽刺之情,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其:表示推测语气
解析:主旨句,紧承前文,收束全篇。“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 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 要性,语气凌厉,斩钉截铁。
讲解:中心论点,开篇明义,从正面点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 作用,肯定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是不经常有的。
讲解:对比,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常有”“不 常有”,千里马与伯乐在数量上形成的鲜明对比,暗示千里马被埋 没的必然性。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 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 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运用排比句式,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的淋漓尽致, 增强了语势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注释:执:拿 临:面对
解析:寥寥数语,刻画出不识千里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
呜呼!其中无马邪?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注释: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
解析:表达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为下文蓄势,表达作者强烈的 愤懑,讽刺之情,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其:表示推测语气
解析:主旨句,紧承前文,收束全篇。“不知马”的结论揭露了 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强调了识别,选拔人才的重 要性,语气凌厉,斩钉截铁。
讲解:中心论点,开篇明义,从正面点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 作用,肯定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是不经常有的。
讲解:对比,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常有”“不 常有”,千里马与伯乐在数量上形成的鲜明对比,暗示千里马被埋 没的必然性。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 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 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不外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 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 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 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 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 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 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 解并且体贴它啊。
读“马”——字音、语调、节奏、大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文言虚词的语气表达作用
文言虚词: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cè
xiàn
lè
策 外见 伯乐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23课《马说》课件(共4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
说韩
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了解作者以及文体的特点, 熟悉文章内容;
2·翻译课文,掌握短文中的实词和主要虚词的 用法。
自学指导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齐读,听读,跳 读等方式阅读课文,了解韩愈以及文体 “说”的特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深入理解文章的翻译,在相互交流,充分 讨论的基础之上,通过课堂问答解决疑难, 利用问题进行检测!
•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 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者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
无马。”
的 愚 妄
(主旨)
其真不知 马也
伯乐 外见 千里马 埋没食马者
三读:懂
学生自读,结合文章注释,疏通文意; 讨论交流,分组完成翻译。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 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 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 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 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 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一 字 多义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动词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使~竭尽 动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 马说 课件(共31张PPT)
马说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疏通文意 课文朗读 课文探究 拓展赏析 课堂小结
课文探究
整体感知
(1)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 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深层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 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 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 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 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 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 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 “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 “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 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 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 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 化。
谢谢
策
以
执策而临之曰 ( 鞭子 ) 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 )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示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课文朗读
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朗读节奏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件(共31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3段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
对当世无人 是不识千里马者 识马的慨叹 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识才者
名马
识马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人才
不识才者
只 辱 骈 死 不 不 尽 不 通
不识马
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 没,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从 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 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 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感 慨
三、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 C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 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 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 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 哉?莫不然矣。”
食马者
吃 同“饲”,喂 凭借
不以千里称
( 2)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它,代指千里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大概,表揣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结构助词 (4)马之千里者 助词,无意义,定语后置标志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代之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无意义,不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29张PPT)
疑难探究
3.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 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 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 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疑难探究
2.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不能识 别千里马,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无法日行千里。所以, 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第六单元 吟诵经典
23* 马 说ຫໍສະໝຸດ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 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及其论证层次。 (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 感情。(重点)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一部分(1)
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辛辣地讽刺了不知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 中心。
整体感知
日行千里的良马
即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同“袛(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 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马说》PPT共32页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马说》PPT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源自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源自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总结本文的主题及写作方法
• 主题: • 全文寄托作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 写法: 《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千里马 伯乐
托物寓意 寓指有才能的人。 寓指识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 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 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 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里也? 表示表反现问。,可译为“呢”。
整体感知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 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
创
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
作 背
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
景
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
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
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
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
1、自主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归纳 2、自主复习: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背诵 3、引导复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
4、练习复习:中考题型探究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 的四字成语吗?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 山、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 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 尸、 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唐宋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韩柳”:韩愈、柳宗元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字词归纳· 读准字音
祗 zhĭ n 骈 piá
n o lì 石 dà 槽枥 cá 策 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 — “现” 食马者—— 通“饲”, 喂 “邪”通“耶”,呢, 其真无马邪?—— 吗。 尽其材—— 通“才”,才 能
理解分析:
1、本文用“伯乐” “千里 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
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
食马者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理解分析: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 是说“马”吗?
不只是说马,是托物寓意。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能
食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词类活用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重点字词
面对 有时 • 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样 • 执策而临之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故虽有名马 一样 • 安求其能千里也
【甲】文:埋没、摧残人才(1分);【乙】 文:信任、保护人才。
【参考译文】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 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 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利很大,百姓归心,称他 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 异上书辞职,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 家,恩情好象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 使你产生害怕之意?”等到冯异大破敌军, 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 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 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如果不是皇 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人才,有才能的人。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考一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其真不知马也。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作者回顾
韩愈,字 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代 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 文起八代之衰 “ ”的美誉。与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 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
怎么
即使
尚且
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 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 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 晓它的意思。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 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 ‘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 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 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 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 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 必图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 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 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 o,责备。⑦大司马: 官名。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 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 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 己的看法。
《观书有感》 辛苦遭逢起一经, 心忧社稷天酬勤。 时运不济成佳篇, 千年咏叹传至今。 世纪交响盼君影, 报效国家生冰心。 想来人才天注定, 却是今朝勤奋生。
他山之石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 B 同的一项是( )。(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写作 背景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文意理解填空
人才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 __比作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千里马,把__ __ __ __ __ __比作食马 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埋没人才 __ __ ___、 摧残人才 __ __ __ 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___ ___ ___ __ ___ ___的愤懑之情。
文本复习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愤怒谴责的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拓展复习: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 成11—14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诗 词名句、俗语谚语吗?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李白的《送友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复习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 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 托物寓意 的手法。
1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C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 才能。
⑵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1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 (2分)
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1分),冯 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1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 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 出来。(2分)
考一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露 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C.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面对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古今异义
虽有名马 古:即使 今:虽然
是马也
古:这 ,代词
今:判断动词
今:或者
或尽粟一石 古:有时 等不可得 安求
古:等同,一样 今:等候 古:怎么 今:安全、平安
一词多义
奴隶人之手 之 马之千里者 策之 鸣之 不以其道 代词,那 助词,的 倒装句标志 其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难道 代词,它 其真不知马也 表揣测,恐怕 助词,无意义 动词,能够。 名词,能力。 吃一顿 吃尽 通饲,喂养 竭尽 动词,用鞭子打马
1、自主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归纳 2、自主复习: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背诵 3、引导复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拓展
4、练习复习:中考题型探究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 的四字成语吗?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 山、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 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 尸、 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唐宋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韩柳”:韩愈、柳宗元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字词归纳· 读准字音
祗 zhĭ n 骈 piá
n o lì 石 dà 槽枥 cá 策 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 — “现” 食马者—— 通“饲”, 喂 “邪”通“耶”,呢, 其真无马邪?—— 吗。 尽其材—— 通“才”,才 能
理解分析:
1、本文用“伯乐” “千里 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
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
食马者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理解分析: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 是说“马”吗?
不只是说马,是托物寓意。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能
食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
词类活用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重点字词
面对 有时 • 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样 • 执策而临之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故虽有名马 一样 • 安求其能千里也
【甲】文:埋没、摧残人才(1分);【乙】 文:信任、保护人才。
【参考译文】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 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 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利很大,百姓归心,称他 为“咸阳王”,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 异上书辞职,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 家,恩情好象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 使你产生害怕之意?”等到冯异大破敌军, 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 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 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如果不是皇 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人才,有才能的人。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考一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其真不知马也。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作者回顾
韩愈,字 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代 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 文起八代之衰 “ ”的美誉。与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 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
怎么
即使
尚且
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 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 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 晓它的意思。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 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 ‘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 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 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 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 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 必图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 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 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 o,责备。⑦大司马: 官名。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 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 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 己的看法。
《观书有感》 辛苦遭逢起一经, 心忧社稷天酬勤。 时运不济成佳篇, 千年咏叹传至今。 世纪交响盼君影, 报效国家生冰心。 想来人才天注定, 却是今朝勤奋生。
他山之石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 B 同的一项是( )。(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写作 背景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文意理解填空
人才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 __比作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千里马,把__ __ __ __ __ __比作食马 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埋没人才 __ __ ___、 摧残人才 __ __ __ 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___ ___ ___ __ ___ ___的愤懑之情。
文本复习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愤怒谴责的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拓展复习: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 成11—14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 陈汉林 编制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诗 词名句、俗语谚语吗?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李白的《送友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复习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 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常用 托物寓意 的手法。
1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2分)。 C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 才能。
⑵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1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 (2分)
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1分),冯 异大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1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 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 出来。(2分)
考一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露 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C.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面对 2.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古今异义
虽有名马 古:即使 今:虽然
是马也
古:这 ,代词
今:判断动词
今:或者
或尽粟一石 古:有时 等不可得 安求
古:等同,一样 今:等候 古:怎么 今:安全、平安
一词多义
奴隶人之手 之 马之千里者 策之 鸣之 不以其道 代词,那 助词,的 倒装句标志 其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难道 代词,它 其真不知马也 表揣测,恐怕 助词,无意义 动词,能够。 名词,能力。 吃一顿 吃尽 通饲,喂养 竭尽 动词,用鞭子打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