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轩尼诗“亲华人政策”思想根源探析

合集下载

中英鸦片走私贸易的动机与英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无必然关系

中英鸦片走私贸易的动机与英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无必然关系

中英鸦片走私贸易的动机与英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无必然关系1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2004级本科生罗文1053404025提要:中英之间的鸦片贸易是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对华贸易那里发展而来的。

鸦片以药物的名义从外国向中国进口数量十分有限。

东印度公司从1776年开始向中国非道德的大规模走私鸦片,走私数量在几十年的平稳发展后快速增加。

我们曾经多次探讨这一历史发展状况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走私鸦片的动机是英国政府为了扭转长期的对华贸易逆差。

但是深入分析鸦片走私,鸦片走私贸易的起源具有偶然性和试探性,后来的鸦片走私贸易的原因是印度殖民政府需要以出口鸦片来弥补政府财政的不足,也并不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从贸易发展状况分析,英国在1815年开始经济危机最需要对外贸易的扩大,当时的鸦片走私贸易并没有相应的扩大。

英国出口的需求与鸦片走私贸易未呈现正相关性。

从英国国内各阶层的利益考虑,鸦片走私贸易大量的消耗了中国的财力,使中国对其他产品的消费难以有效增长,损害了占英国经济主体的合法的工业产品制造商和商人的利益。

从当时中国国内市场对于鸦片的需求状况分析,中国人对于鸦片的强烈需求促进了鸦片走私的扩大。

从英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变化分析,后期的自由经济思想开始鼓励商品进口和反对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因此对等贸易和贸易逆差思想在当时并非主流。

通过以上五点可以分析出,把鸦片走私的动机归结为英国政府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是不妥的。

关键词:试探性应激性反应过度鸦片文化社会购买力重商主义商业自由主义Summary:The opium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 comes from Spain and Portugal .The beginning of opium trade is legal, China import a little opium as medicine. From 1776,the East Indian company contraband opium to china cosmically. The scale of contraband develop faster and faster after a period about several decades in which the opium trade develop steady and at low level. we always want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is history phenomenon ,the result is that “the English government use opium to change trade deficit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 .but if we analyze the opium contraband trade ,the begin of opium trade is chance and probing. The contraband trade have no extend between 1815—1820,in which English suffer the first economic crisis and need export specially . The opium become china poorer and poorer, and no money to buy other product from English which damage the profit of English industry capitalists.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need more and more opium and the market of opium larger and larger, which celebrate the opium trade .In the end, the English acquire trade free and object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The limited in currency export is also not like the equal trade. So the motive in opium contraband trade has no necessity relation in the English government changing the trade deficit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一西葡进行对华鸦片贸易是在贸易中不断尝试的结果近代意义上的鸦片贸易①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这种起源具有试探性。

“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文章编号丨673-9493 (2020) 06-0038-07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830/j.upi.2020.355“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Unaffordable Home Ownership: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y王紫荆梁印龙邵挺Wang Zijing, Liang Yinlong, Shao Ting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普遍面临房价过高和住房短缺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长期睢以获得可支付性住房,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珥。

香港从1950年代开始,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探索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租赁为主、出售为辅”的公屋政策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累枳了不少矛盾。

本文首先梳理了香港公屋政策的内容及其历史演变过裎,然后分别评价了公屋政策“被边干预”“枳极干预”“消 极干预”“适度干预”这四个阶段的实施成效,从中总结出香港公屋政策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内地大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与借鉴。

A b s tra c t:In recent years,large cities in Chin«i are generally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s o t overpriced housing and housing shortage.M id d le and low-income people in cities are suffering fro m long-term d iffic u lty-in o bta in in g affordable h ou sing,w hich has become an im p o rta n t obstacle to realize the goal o f hig h-quality urbanization.To achieve the goal o t4,H om e CKvnership Scheme>,,H ong Kong has explored a set o f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since the 1950s,w hich stipulate th a t public houses are m ainly fo r rent and rarely to r sale.The im plem entation ot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 u t also accumulated a lot o f contradictions.T 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ontent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 f H 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ies.Then it evaluates the im plem entation effects o f the p u b lic housing policy in fo u r stages:forced in te rv e n tio n,active in te rv e n tio n,negative in te rv e n tio n,and m oderate in te rv e n tio n.F in a lly,the success and shortcomings o f H 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are summarized, w hich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 r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m aking o t large cities in m ainland C h in a.关键词:住房短缺:高房价;中低收入者;公屋政策;居者有其屋:香港Keywords:Housing Shortage;O verpriced H ousing;M id d le and Low-income People;Public H ousing Policy;Affordable H om e O w nership;Ht^ng Kong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0JW ZYJH01201910003010)资助作者:王紫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本科生梁印龙(通信作者),清华大字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_行政吸纳政治_的反思_香江边上的思考之一

_行政吸纳政治_的反思_香江边上的思考之一
金耀基先生是华人世界中享有声望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他对中国 社会发展脉络有着准确的把握,对中国政治也自然有独到的理解。其《中 国政治与文化》一书就是作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姊妹篇出版的。从 这两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先生用心良苦:在学术上是从文化的角度来 把握政治与社会,在政治上是通过政治与社会两个途径来重建面向世界 的中国文化 / 文明。这从《中国政治与文化》这个论文集的编排布局中 就能清晰地体现出来。前三篇论述香港的政治体制及其转型,第四篇讲 中国知识分子与大陆政治的演变,接下来两篇讲台湾政治体制的转型, 然后讲儒学与亚洲的民主问题,最后一篇则直接冠名《中国现代文明秩 序的建构》。从两岸三地到亚洲、再到世界,无非是讲传统中国如何应对 现代性的挑战而重建中国文明秩序。在这样的思路中,“行政吸纳政治” 作为对港英政治体制的概括,恰恰是要说明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框 架下“政治”才有了根本性的发展。这样一种对香港政治的理解与关信 基所谓的“非政治化的政治体制”之说,有着同样的现实关怀。
委任两局议员就是金先生所说的通过开放两局议员“吸纳”社会精 英,这不过是十九世纪末以来的事情了。无论开放两局议员和公务员“吸 纳”,还是扩大对草根社会的吸纳,都不过是英国人一贯采取的“间接统 治”手法的延伸。对此,曾经担任第十四任港督、并创立香港大学的卢
6
押(Frederick Lugard)在其总结英国管治殖民地的经典著作《英属赤道非 洲的双重委任》(The Dual Mandate in British Tropical Africa)中有详细论 述,它实际上是“行政吸纳政治”的精髓所在:
总督制的核心在于港督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英女皇在香港的代 表,行使皇室特权授予的权力,又非正式地成为香港殖民地在大英帝国
5
的代表。他既是港英政府的首长,又是整个香港殖民地区域的首长。也 就是说,港督既代表英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统治,也代表港英政府行使治 权,某种意义上还代表整个香港殖民地,从而把大英帝国、香港殖民地 和港英政府三个不同身份结合于一身。港督在香港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 “是向女王负责并代表女王的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威”(《殖民地规例》,第 105 条)。总督制的宪政体制在强化总督绝对权力的同时,也强化大英帝国对 殖民地的绝对控制,从而保证帝国政治的正常运作。

轩尼诗“亲华人”政策与19世纪香港华人地位变迁

轩尼诗“亲华人”政策与19世纪香港华人地位变迁

轩尼诗“亲华人”政策与19世纪香港华人地位变迁作者:徐霞辉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09期[摘要]香港“直辖殖民地”政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港督的高度集权。

这为港督的人格、个性及其具体政策对香港社会产生影响提供了广泛的活动空间。

1877—1882年,香港第八任港督轩尼诗推行一系列旨在尊重华人并改善其生存状况的“亲华人”政策,在港掀起轩然大波。

在华人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轩尼诗的“亲华人”政策提高了华人社会地位,并在客观上成为港英政府转变殖民统治方式的开端和19世纪香港华人地位上升的重要转折点。

[关键词]轩尼诗,“亲华人”政策,华人社会,地位变迁[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8—0014—04一、香港“直辖殖民地”政制与港督治港以港英政府治港方略为视角研究香港历史的发展,一直是香港史研究极其重要又尚嫌薄弱的一环。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以“直辖殖民地”模式建立香港政制,这一政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港督高度集权。

“港督的高度集权是19世纪香港政治制度的中心环节”。

根据英国政府先后颁布的《英王制诰》和《皇家训令》,港督被赋予的权力有:经咨询立法局后制定香港法律和法例的全权;有权召开行政局会议,执掌和使用香港殖民地公章的全权;将香港任何官员停职之权;赦免罪犯和宣布缓刑之权;代表英王授予私人或团体土地之权等等。

行政、立法两局名义上是香港政府的决策、立法机构,实际上只是港督的咨询机构,均处于港督的领导之下。

港督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一部分司法权。

港督的权力如此之大,以致英国的一位学者这样说道:“如果他愿意行使自己的全部权力的话,他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小小的独裁者。

”当然,港督的行为并非完全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

《英王制诰》规定,港督必须遵从英国政府的指导和节制(这里主要指管辖各殖民地的英殖民地部):他制定的法例不得与殖民地部大臣的训令相抵触;总督任命官员须经英国政府认可;总督每年应向英国政府报告工作,即《港督蓝皮书》;重大问题向英政府请示等。

[名校联盟]河北省辛集二中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

[名校联盟]河北省辛集二中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

秦 汉
唐 工商杂类,不得欲于仕伍。兴修水利设施。 明(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2)推行打击富家大贾、发展商业的政策,加强对经 商贾止衣绢、布。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济的控制。 清(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大量破产。 “抑兼并”严格 限定机户所能拥有的织机数。“凡士工商贾,皆赖食 (4)对工商业实行严格管理 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劳动力
“重农抑商” 、 “海禁” 、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西欧 中国 受压制、阻碍 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环境
经济政策
宽松
重商主义政策
对外政策 对外贸易,对外扩张
闭关政策
思想条件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革解除精神枷锁 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 农民购买力低地主投 经济方式 资土地不扩大再生产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下 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2)封建统治的需要。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国家也可以通过征收稳定 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工商业自身缺陷。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 产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 出这样的画面——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 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 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 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国家认同研究

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国家认同研究

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国家认同研究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基本保持了社会的繁荣稳定。

实践充分表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在香港各行各业取得全面进步的同时,“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具体实践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与困难。

其中,香港国家认同问题作为“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香港社会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而浮出水面,备受中央与香港各界的广泛关注。

香港回归祖国既包括法理层面的回归,也包含心理层面的回归。

“一国两制”在香港20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法理回归不等于人心回归,从法理回归向人心回归的转变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港人自觉融入祖国大家庭的步伐,真正实现香港人心回归?本文认为,香港人心回归这一问题实质是港人对国家的认同问题。

提升香港国家认同既是中央治理香港的重要任务,也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题中之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除了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活力,还需要从意识形态层面深入研究香港国家认同的学理基础、实践路径及其与“一国两制”的相关性与互动性。

只有弥合“一国”与“两制”在港人国家观念体系的断裂,才可能促使港人发自内心对国家意义、国民身份、国民教育的认同,进而顺利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向前发展。

本文以“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国家认同研究”为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立足于中国政治文化土壤,充分考虑香港历史与现实,全面地展开分析“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及其与国家认同的逻辑关系;“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经验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推进思路;香港国家认同的内涵外延与显著特征、基本功能与内在机理、历史脉络与现实状况、问题根源与应对之策。

论文第一章以“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及其核心要义开篇。

首先,从理论渊源角度,抓住国家属性、国家形式、国家职能等范畴,较为系统地论述“一国两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一国两制”理论根基。

广东省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高分突破第一单元第一课(含答案)130956

广东省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高分突破第一单元第一课(含答案)130956

广东省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高分突破第一单元第一课试卷考试总分:48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1. 美国学者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到:“……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

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

下列能证明“他的动机”落到实处的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马关条约》的签订C.《辛丑条约》的签订D.虎门销烟2. 在清末,有个人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

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 )A.虎门销烟后B.清政府被推翻后C.《南京条约》签订后D.新中国成立后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中国近代一位民族英雄的诗句,他是( )A.邓世昌B.林则徐C.丁汝昌D.左宗棠4.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这一条款损害了中国的()A.领土主权B.司法主权C.关税自主权D.内河航运权5. “条约有四项,赔款和通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是小明同学编写的记忆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歌诀。

该条约的影响是( )A.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6. 1843年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外贸易中心,上海也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逐渐发展为东亚第一大都市。

上海的崛起开始于()A.《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开设工厂C.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不断加剧D.人口大量从周边省市涌入7. 阅读下图,分析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C. 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D.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8. 19世纪中期,上海及附近地区出现了专门从事外商生意的阶层——买办阶层,出现了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也出现了追求西式婚礼的知识阶层和官宦人家。

广府籍华侨与孙中山革命党人——兼论晚清南洋华侨帮派对国内政治的态度

广府籍华侨与孙中山革命党人——兼论晚清南洋华侨帮派对国内政治的态度

聚居成帮㊂又由于华侨多来自闽粤地区㊂闽粤多山,地区差异较大,十里不同调,百里不同音㊂各地移民为居住和谋生方便,基于地缘㊁族源㊁神缘等因素结社,以便在异域守望相助㊂晚清华侨帮派分野,即由此而来㊂华侨社会分帮也是当地统治者的有意安排㊂1819年,英国莱佛士爵士开埠新加坡,专辟华侨居住区招徕华商华工㊂在他规划的华侨社区中,还按籍贯和阶层适当区分,特别照顾商人较多的厦门移民㊂[4]1814年,越南国王对华侨实行按方言㊁籍贯分帮自治的管理制度㊂[5]这一制度也为后来的法国殖民政府所继承㊂在华侨籍贯差异较大的地区,南洋当地统治者不同程度地采取兼顾各帮各派利益的管理制度㊂华侨社会的基本分野并非按照其来自中国的省份,而是按方言群及其下属地区㊂大体而言,清末华侨分为福建(闽南)㊁潮州㊁广府(广肇)㊁客家㊁海南等五大方言群(帮),各帮内再依地域(府㊁县㊁乡)或姓氏㊁宗族等结社㊂有些地方某个亚方言群的人较多,则自成一帮,如印尼㊁马来亚的福州帮,缅甸的云南帮,与其他五大方言群并立㊂除依方言㊁籍贯分帮外,业缘㊁神缘㊁族源等多种纽带都是华侨结社的基础㊂对清代中期以后的海外华侨而言,秘密华社更对新移民具有普遍的吸引力㊂19世纪70㊁80年代,很多新马㊁暹罗㊁印尼华侨都加入天地会及其分支㊂澳洲㊁北美的华侨大部分属天地会或其分支㊂尤其在矿区和种植园等华工苦力集中的地区,华侨几乎都是秘密会社成员㊂就总体而言,天地会各分支㊁堂口,也仍以地域㊁方言分野㊂如19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义兴会即衍生出广府帮的义兴会㊁福建帮的义兴会㊁潮州帮的义兴会㊁客家帮的义兴会和海南帮的义兴会等5个分支㊂华侨的分布和从事行业与方言群有极大的相关性㊂因为中国移民多是牵亲引友的连带移民,同族同乡人到同一地区,从事相关行业㊂福建(闽南)人自17世纪以后到19世纪初,执东亚海上贸易之牛耳[6],因此,在南洋各贸易港口从事商贸的福建人较多,尤其在爪哇㊁菲律宾㊁新加坡和仰光㊂潮州人善于经商和垦殖,潮州裔郑昭(达信)在暹罗为王时期(1767-1782),大力招徕潮人,潮州人在暹罗最多也最富有㊂客家最具吃苦耐劳和协同战斗精神,能忍受矿区恶劣生存和劳作环境,在矿场组织与矿区争夺中更胜一筹,故清代在南洋采矿的基本上是客家人㊂婆罗洲之金矿,越北之银矿铜矿,马来半岛㊁暹南㊁邦加之锡矿等,矿主㊁矿工多为闽粤各地的客家人㊂广府人善工艺和贸易,新马㊁暹罗㊁缅甸㊁西贡㊁金边等地的建筑㊁维修㊁园艺㊁市政工程㊁餐饮㊁商贸等,广府人均有重要地位㊂又由于晚清时期广府地区开风气之先,香港与欧美声气相通,往澳洲㊁北美的华工几乎都来自广府地区㊂海南人大规模出洋较其他方言群迟,规模也小,在各地的势力远不及其他方言群㊂由于地域㊁行业㊁阶层的不同,各华侨方言群对国内政治的态度实际上有很大差异㊂一般而言,南洋对中国事务感兴趣的殷商大贾,大多是清政府刻意拉拢的对象㊂南洋的福建人富商多,且很多人已数代乃至数十代定居南洋,对清政府的卖官鬻爵较有兴趣,对海外维新党则保持一定距离,对以广府籍为首的孙中山革命党则较冷漠㊂个别南洋福建籍闻人支持孙中山者如陈楚楠㊁林文庆,都是当地土生,且都是先支持维新党人,到光绪末年才支持革命㊂[7]南洋潮州人与客家人的富商阶层与福建人的态度大体相似㊂1906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成立同盟分会,再往华侨聚居的马来亚锡矿中心怡保,拟建立组织,遭客家巨商㊁胡子春等抵制,未能如愿㊂[8]胡当时已捐花翎盐运使衔,是闽粤督臣竞先罗致的角色[9],自然不欲与革命党有瓜葛㊂但中下层的潮州人和客家人一定程度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党人㊂尤其是矿区的客家人,是孙中山早期在南洋活动的重要支持者㊂无论是海外维新党人或革命党人,早期在华埠的主要支持者都以广府人最多,这与康有为㊁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广府人有关㊂尤其是早期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其追随者几乎都是广府人㊂二㊁广府籍华侨:海外革命党人的中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兴中会㊂孙中山虽然在数年前于香港西医书院求学之际,就结纳同志,蓄革命排满之志,但恐内地人们对革命排满主张尚难接受,就欲藉华侨之力,行革命之途㊂[10]兴中会成立时,参加者仅当地华侨何宽㊁李昌㊁邓荫南等20余人㊂[11]年底,孙中山离檀回香港,约集香港旧友陈少白㊁陆皓东㊁郑士良㊁尤列等,在次年初与同持排满立场之杨衢云㊁在港的澳洲土生华侨谢缵泰等共组兴中会总会,推杨衢云为会长㊂入会誓言为:驱逐鞑虏㊁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㊂倘有贰心,神明监察㊂设总会机关于香港中环士丹顿街乾亨行㊂在广州建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对外称农学会㊂总会决定当年秋在广州发动起义,并在广州建立了秘密据点数十处㊂但起义消息泄露,清两广总督谭钟麟四处缉拿参与者,捕获70余人㊂[12]孙中山等逃往日本横滨,投同情革命的粤籍侨商冯镜如㊂孙与冯镜如等横滨华侨10余人商组兴中会横滨分会,入者有温炳臣等10余人㊂当年冬,孙取道檀香山往美国旧金山,投奔致公堂㊂1896年春末,在旧金山成立兴中会,但誓言入会者仅寥寥数位同乡㊂当年,逋亡南非的杨衢云在约翰内斯堡和彼得马尼士堡分别设兴中会分会,入会者数十人㊂[13]1897年,孙中山遣陈少白离日赴台湾,投原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台谋生的杨心如,联络在台广籍商人,在台北创建兴中会台湾分会,发展会员数名㊂[14]由上可见,兴中会的活动主要依靠对象大部分是广府人㊂一直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11年间,海外仅成立兴中会分会6处,且旋起旋蹶,会务不彰㊂各地会员有名籍可稽者,不足300人,大部分是华侨,4成在檀岛㊂就其籍贯而言,除台湾㊁香港㊁横滨之中国留学生中有数位他籍者外,几乎全为广肇籍华侨,香山㊁南海人尤多㊂[15]兴中会期间,孙中山的革命党甚至在广府籍的华侨中,影响力也微乎其微㊂在海外华埠,其影响远不如维新派,即是在广府人集中且反清意识甚强的北美华侨中,其影响力也远不如致公堂,乃至1904年,孙中山还在美国加入洪门致公堂㊂[16]1898年,广府籍的康有为㊁梁启超等维新党人变法失败逋亡海外后,在海外华埠发展保皇组织,其保皇维新论在华侨社会风靡一时,尤其得到广府籍人的拥戴㊂保皇会遍布广府人集中的美洲和澳洲,过半华侨参加当地保皇会㊂1903年,仅加拿大就有12个分会,美国有67个分会㊂连墨西哥也有9个分会,巴拿马有4个分会,秘鲁有3个分会,檀香山有8个分会㊂美洲各地成立的保皇会组织共11个总会㊁103个分(支)会㊂[17]在南洋,保皇会受当地广府人拥戴也自在情理之中㊂对或炫目于康有为帝师身份的非广府籍富商,或受西风影响之华社名流,如邱菽园㊁林文庆㊁胡子春等,保皇会亦有较大吸引力㊂康有为因此仍颇为自得,自称 百埠闻风,扶义而起,忧国沦亡,爱君忠义,不数年间,凡百七十余埠,遍于五洲,会众以数十万计,岂吾所及料哉! [18]康对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也颇为自傲,称 尔得其地,我得其民 ㊂[19]不少兴中会的会员尚转拥保皇会㊂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转折点㊂孙中山在东京联合流亡日本的华兴会长黄兴和宋教仁㊁陈天华等华兴会要角及东京光复会的骨干,成立以孙中山为总理㊁黄兴为庶务㊁总部在东京的同盟会㊂孙中山主导的同盟会开始具有超越广府地方色彩的革命组织,也得到海外华埠中下阶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拥护,同盟会分部组织在华埠发展迅速㊂但如考察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在海外华埠所创立的同盟会支部,如在越南㊁马来亚㊁澳洲㊁美洲㊁南非等地,则可发现,这些革命组织仍有浓厚的广府地域色彩㊂如同盟会吉隆坡分会的创始会员16人,15人为广府籍华侨㊂①1908年,海外维新党盛势急转直下,是孙中山革命党人在海外华埠迅速崛起的重要外因㊂是年,清朝镇压立宪运动,光绪皇帝又于年底去世,维新党人的保皇变革主张沦为空谈,组织日渐式微㊂原本为维新党吸引的海外广府人及其他籍贯的革新人士,遂多倾向孙中山的革命党人㊂自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组织,方赢得华侨革新人士,尤其是中下阶层华侨的广泛拥护㊂即便如此,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给予坚决支持的,仍以广府籍华侨为最㊂1910年初,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起①据颜清湟访陆氏之子,陆秋泰为会长,颜清湟著:‘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李恩涵译,第119页;在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第15页)中,王清江为首任吉隆坡同盟会会长㊂义经费应均出自美国㊁香港的广府人㊂[20]是年秋,孙中山等拟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筹得经费21万元,捐款主力也是广府人,仅加拿大华侨就捐款6.3万㊂[21]维多利亚致公总堂将公产抵押,得3万元汇往香港,充起义军费㊂[22]至于孙中山革命党在国内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披坚执锐的广府人更不计其数㊂武昌起义后,黄兴被推举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特电香港同志驰援㊂留港华侨及海员同志凌定邦等70多人,自备款项购买短枪械具,推举美国归侨马超俊为领队,乘船至上海,又收纳粵藉华侨20余人,组成 广东华侨敢死队 [23],随黄兴突击汉口大智门,勇不可挡㊂三、海外广府人支持孙中山革命党的原因清末各种政治思潮激荡,无不带有明显的区域标志㊂海外华埠的政治组织及其对中国政治的态度,也凸显方言地域的特色㊂首先,海外各地的华侨社会尽管已经存续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但在19世纪末海外中华民族主义尚未广泛传播时,华侨的宗族㊁乡土意识远高于民族意识㊂如费正清教授所言,中国作为东亚的中心长达几个世纪,因此中国人发展了一种类似民族主义的文化主义精神㊂ [24]或可谓 只知有家(乡),不知有国 ㊂华侨或依同乡,或依同族㊁或依奉祭共同神祗而分帮结派㊂华侨在侨居地认同于某一帮派㊁社团,对祖国则认同于家乡㊁亲族㊂共同方言是最重要的合作基础㊂同方言的社群,不但意味着他们之间能方便沟通,共同从事相近行业,而且通常意味着来自共同或邻近的家乡①,在海外和在家乡有共同或相近的利益㊂因此,方言成为清末海外华侨纠合的最宽泛的纽带㊂清末广府系华侨,绝大多数来自来于以广州为中心的六邑(广州㊁南海㊁顺德㊁东莞㊁番禺与中山)和潭江下游四邑(台山㊁新会㊁恩平与开平)的广府话(广东话)方言群,少数来自时属广东管辖的现广西钦州廉州地区的广府话方言群㊂就孙中山革命党的主要支持者而言,在民族主义尚未在华埠风行时,不易得到其他方言群的认同,很长时间内主要在广府人集中的地区寻求支持者㊂其次,海外广府方言群更具开放意识和革命精神㊂两广地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源地,武力排满思潮已有传统㊂广府系太平天国余部不少逃亡海外,组织天地会和洪门堂,延续反清宗旨㊂广府毗邻香港,香港与欧美交往频繁,源自欧美的革命思潮较易在香港乃至广州地区酝酿和传播㊂孙中山的革命排满之志,就是在香港形成的㊂[25]19世纪中期以后,大规模出国的广府人,多从香港㊁广州放洋,不少人受到反清意识的影响㊂因此,在广府人集中的美洲㊁澳洲㊁南非和南洋部分地区,革命组织和革命主张的被认可度远较华侨占近90%的南洋地区为高㊂南洋地区对革命党的认可度又以新马地区最高㊂根据颜清湟教授的研究,直至辛亥年,新马积极响应辛亥革命的人数,也只约有3万至4.1万人之谱,约占当地15岁以上华侨总数的4.4%至5.9%[26],与美洲华侨多举埠支持革命党不可同日而语㊂第三,海外广府人支持孙中山革命党人,还与广府人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关㊂清末海外广府人华工多而富商少,矿工㊁种植园工人㊁菜农㊁车夫㊁小贩㊁低级店员乃至无业者和妓女所组成的下层华侨占绝大多数㊂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新移民居多,对祖国较有感情,一无所有而较有反抗和革命精神㊂由于一般社团有一定的加入门槛,他们就成为秘密会社的基本成员㊂孙中山非常重视联络①唯有客家人例外㊂海外华侨中的客家人不完全来自共同或比邻地区㊂除多数来自粤东嘉应州和比邻的福建长汀府外,还来自粤北㊁惠州㊁花县等地㊂因此,南洋客家人之间的内斗迭起㊂如19世纪后期马来亚的锡矿战争,基本上是不同籍贯客家的争斗㊂参见L e o nC o m b e r,C h i n e s e S e c r e tS o c i e t i e s i n M a l a y a:AS u r v e y o f t h eT r i a d S o c i e t y f r o m1800-1900,p u b l i s h e d f o r 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o fA s i a nS t u d i e s,N e w Y o r k:J.J.A u g u s t i n,L o c u s tV a l-l e y,1959,p.21,126.会党,重用与会党有密切联系的邓士良和尤列㊂广府人集中的美洲㊁澳洲地区,前期几乎全是华工,且绝大多数是致公堂成员㊂后来虽有致富华商,但尚不具备控制华社的财力,多借天地会㊁致公堂等反清秘密会社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中下层华侨㊂南洋的广府人多工匠㊁苦力,大富商数量远逊于福建㊁潮州和客家人㊂南洋富商与清朝关系密切,或到国内投资,或捐买各级官衔,乃至出任国内洋务㊁外交等官职㊂在1911年以前,仅新加坡就有900人买得清朝官衔㊂[27]因此,很多华社高层不仅不欲反清,也不愿看到其牢固控制的华侨社区反清㊂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海外广府人,尤其是美洲㊁澳洲广府人支持革命党的积极性甚于南洋华侨的原因㊂第四,孙中山发动的武装起义绝大多数在岭南地区,骨干与经费也大多来自海外广府人㊂如所周知,清末两广地区较有反清意识,且毗邻香港和海外华社,一切军火㊁人员和经费供给也较易依托海外华社㊂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或是孙中山革命活动很大程度仰赖海外广府人的支持,在两广以外的地区发动起义,不易得到海外广府人的支持㊂如1908年春,已加入同盟会的光复会首陶成章到南洋为浙江起义筹款,又与孙中山政见不合,基本上无功而返,仅获少数潮嘉籍的同盟会失意人士的支持㊂[28]只是在辛亥革命势如燎原后,华侨各个阶层才不分畛域,基本上共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党㊂即便在辛亥革命后各省组织自治政府,闽粤华侨对革命政府的捐赠仍主要在家乡㊂结束语地缘㊁亲缘纽带及其载体帮派社团,既是华侨赖以聚合的主要凝聚力之一,也是华侨社会内部畛域分明的始作俑者㊂在现代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尚未被华侨广泛接受时,孙中山革命党的骨干和经费来源,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广府人㊂或许这种地域局限性,是孙中山在有生之年,能有效影响的地区一直未超过岭南的原因㊂虽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出任民国临时总统,由于缺乏更广泛的地域和社会基础,不但不能见容于北方政治势力,即使在长江以南,对广东以外地区的实际影响力也相当有限㊂注释:[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见胡汉民编:‘总理全集“,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30年影印本,第922页㊂[2][8]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上海:中华书局,1933,绪言第1页㊁第15页㊂[3]谢美华:‘中下层华侨是孙中山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社会基础“,见张希哲㊁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华侨协会总会㊁ 中央研究院 出版,第123页㊂[4]约翰㊃非普斯:‘关于中国和东方贸易的实习论文“,见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 1962年,第66-69页㊂[5]华侨志编纂委员会编:‘越南华侨志“,台北:华侨志编纂委员会,1958年,第35页㊂[6]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第一章第四节,‘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闽南海商“,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82-113页㊂[7]冯自由:‘南洋革命党第一人陈楚楠“,见‘革命逸史“第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4㊁179页㊂[9]‘农工商部侍郎杨士琦奏保荐南洋华侨人才折“,‘政治官报“第6册,光绪三十四年(1908),第154-155页㊂[10]孙文:‘孙文学说㊃有志竟成“,‘国父全集“第一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3年,第494页㊂[11][12]蒋永敬编:‘华侨开国革命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67页㊂[13]冯自由:‘兴中会组织史“,‘革命逸史“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7㊁21页㊂[14][23]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华侨革命史“(下),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第13-14㊁284页㊂[15]冯自由:‘兴中会会员人名事迹考“,‘革命逸史“第四集,第23-64页㊂[16]黄三德‘洪门革命史“,无出版社名,1936年版,第2页,转引自蔡石山:‘美洲洪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张希哲㊁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08页㊂[17]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553-554页㊂[18]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98页㊂[19]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449页㊂[20]冯自由:‘李海云事略“,‘革命逸史“初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216-217页㊂[21]蒋永敬:‘辛亥革命前十次起义经费之研究“,见蒋永敬:‘华侨开国革命史料“,台北:正中书局,1977年,第44页㊂[2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华侨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0-81页㊂[24]J o h nK.F a i r b a n k, T r i b u t a r y t r a d e a n dC h i n a's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t h eW e s t ,i n F a r E a s t e r nQ u a r t e r l y,v o l.1, 1942,p.130.[25]孙文:‘孙文学说㊃有志竟成“,‘国父全集“第一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3年,第494页㊂[26]颜清湟:‘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李恩涵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1982年,第290页㊂[27]Y e nC h i n g H w a n g,C h i n g S a l e o fH o n o u r s a n d t h eC h i n e s eL e a d s h i p i nS i n g a p o r e a n d M a l a y,1877-1912,i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nS t u d i e s,V o l.1,N o.2,1976,p.21.[28]张篁溪:‘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革命史“,见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5页㊂[责任编辑:乔云] O v e r s e a sC a n t o n e s eC h i n e s e a n dS u nY a t-s e n:Ac a s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a t t i t u d e s 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nC h i n e s e t o w a r d s1911R e v o l u t i o nX I E M e i-h u a(X i a m e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M u s e u m,X i a m e n361005,F u j i a n)A b s t r a c t: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p r o p a g a n d a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n l a t eQ i n g p e r i o d a l l c a m e f r o m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w h o h a db e e n t h e s o l i d s u p p o r t e r s f o r S u nY a tS h e n.S i n c e t h e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i e sw e r ev e r y s e p a r a t e db y t h e s e d i f f e r e n t o r i g i n s b a s e d o nd i a l e c t s,k i n s h i p a n d e v e nw o r s h i p,t h e i r a t 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 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 i nC h i n aw e r e a l-s od i f f e r e n t.A m o n g t h e mt h eo v e r s e a sC a n t o n e s e c o n s t i t u t e dt h em a j o r s u p p o r t e r s t or e v o l u t i o nt h a no t h e r s.B e-c a u s eC a n t o nw e r en o t o n l y m o r e o p e n t oo u t s i d e a n d 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b u t a l s om a n y o f t h e m w h ow e n t a b r o a dk e p t a n t i-M a n c h o u p u r p o s e.A l s oa saC a n t o n e s eS u n Y a t-s e n w i t hh i s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i d e ao b t a i n e d m o r er e c o g n i z a t i o n t h a no t h e r s.K e y w o r d s:S u nY a t-s e n,C a n t o n e s e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2010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 o.22010 (总第142期)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A F F A I R S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N o.142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挝、柬埔寨华人社会发展探析*李绍辉(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华人在老挝㊁柬埔寨两国均有着较为悠久的移民历史,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华人进入老挝与柬埔寨定居并繁衍生息下来㊂华人迁入老柬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艰辛与苦难㊂尤其进入近现代,老柬华人几遭灭顶之灾,其境遇令人同情㊂伴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逐步改善,现在又处于历史上关系最为良好阶段,老柬华人的权益日益得到保障,地位得到改善,在两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日益彰显重要的作用㊂关键词:老挝;柬埔寨;华人社会中图分类号:D634.3/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0)02-0061-09老挝地处中南半岛北部,是东盟国家中唯一一个内陆国家,北部与我国的云南省接壤,共有68个部族,大致划分为老龙族(约占全国人口的63%)㊁老听族㊁老松族三大民族㊂柬埔寨则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高棉族是其主体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㊂两国之间有长约538公里的边境线㊂①老挝㊁柬埔寨均为东南亚国家中较为贫穷㊁落后的国家,而柬埔寨又长期经历战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发展滞后㊂一直到近几年,两国经济才取得较大发展㊂总体而言,两国的政治㊁经济形势都比较稳定,都处于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力争摆脱贫困面貌的阶段㊂华人在老柬两国均有着较为悠久的移民历史,早在数百年前就有华人进入老挝与柬埔寨定居并繁衍生息下来㊂尤其是柬埔寨,元代温州人周达观甚至将其描述为 米粮易求㊁妇女易得㊁屋室易*ɔ收稿日期:2010-01-25作者简介:李绍辉,男,山东淄博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7级博士研究生,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讲师㊂①关于老挝的民族构成,请参看蔡文欉:‘老挝“,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关于柬埔寨的民族构成,请参看李晨阳㊁瞿健文:‘列国志丛书㊃柬埔寨“,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㊂。

两次鸦片战争及其现实思考--旧人教版

两次鸦片战争及其现实思考--旧人教版

赫德按照英国海关管理模式管理中国海关,使 中国海关管理较早地走向近代化:
1.改变征税制度 抛弃将国家税收和个人收入混淆的封建旧
习,所征关税除经总理衙门审定的经费 ,海关不能随便挪用 ,海 关职员主管实行薪金制。
2.推行会计、审计和统计制度 如审计制度强化海关财务监
督,从而有效地防止海关的贪污舞弊行为。这对中国来说是 一创新。
1.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盛产棉花 B有大量农业劳力,转向纺织业生产 C出现机器纺织业 D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 2.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内乱外患阻断棉布外运 B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 C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缫丝织业 D洋纱洋布大量倾销
3.衰落的后果是 A该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民转为种桑养蚕 B农民回归土地,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D崇拜洋货的风气盛行
近代前期主要复习专题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列强对华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及其现实思考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列强对华关系 农民阶级的抗争及其启示 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的斗争 晚清三次新政 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西学东渐与近代文化
落后挨打
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 发展经济 增强实力 加强国防 积极外交
4.根据材料和习题分析说明鸦片战争后我国融入世界市 场时所处地位和影响.
材料二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 织品生产国和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入世后,世贸组 织规定逐步减少纺织品配额限制,设限国的配额在现行配额年 增长率的基础上,可再享受25%的增长,至2005年将完全取消, 这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面临着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发达国 家利用反倾销手段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将受到制约,发达国家 纺织品进口关税将有所下降,又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科学的 管理手段,这些将会大大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能力。 ——外经贸部贸管司负责人的一次演讲

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揭阳市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13.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 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13题答案】
【答案】C
【点睛】
4.清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又称玉米)洋芋”。《建始县志》的这一记载可以用来佐证
A.建始县适合包谷、洋芋的广泛种植B.清朝建始县水稻总产量有所下降
C.包谷、洋芋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D.清朝建始县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点睛】
5.古罗马人把疫 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所。这说明古罗马
A.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5题答案】
【答案】B
7.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2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代赋税征银两,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取消人头税,有利于口增殖和人口自由流动,自由劳动力增多,这些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故A正确;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以土地为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有效遏制了”说法不正确,故B错误;C说法与史实不符;取消人头税,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但明代一条鞭法体现不出减轻民众负担,故D错误。

新加坡调整对华政策的动因、逻辑及启示

新加坡调整对华政策的动因、逻辑及启示

方的分歧。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长期奉行务实 外交,在经 济 上 靠 中 国、安 全 上 靠 美 国 的 新 加 坡
指引下,新加坡积极发展对华关系,30多年来双 越来越发现平衡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 开始成为双方关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因素,
双方树立了“规模差异巨大的国家间开展平等互 其结果表现在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政策出现调整,
过程。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30周年, 作为在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新加坡 对华政策的调整在东盟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新加坡对华政策的调整 过程及其动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调整对华政策,有着多元动因与深刻 内在逻辑,不变的是其维护国家安全与独立的目 标,不变的 是 其 在 大 国 竞 争 中 寻 求 平 衡 的 决 心, 变化的仅仅是因时制宜地、谨慎地识别合作与平 衡的对象。“惟仁者能以大事小”,中国不断践行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促进了新加坡对华 政策的回归。这给周边地区国家发展对华关系 带来重要启示:要妥善处理涉华双边分歧和安全 关切,避免 将 双 边 矛 盾 扩 大 化 和 公 开 化,通 过 开 展积极的 经 济 外 交、公 共 外 交 和 侨 务 外 交,加 强 双边和多边人文交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区域 发展中扎根开花结果。
国建交的国家,但华人占主体的社会以及相似的 大的贸易伙伴国,新加坡连续 5年成为中国第一
文化特征使得中新关系发展迅速。从 20世纪 90 大新增投 资 来 源 国;中 新 第 三 个 政 府 间 合 作 项
年代中新建交以后,华人华侨积极参与中国改革 目———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开始运营;
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加坡政府也长期执行对华 2017年,双方签订“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

湖南省常德市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常德市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6.战国时商鞅主见重农抑商,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这两种观点都是
A. 消极的B. 错误的C. 片面的D. 正确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学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 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中国向封建社会过渡,在这种背景下,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正是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要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故答案为D项。综上分析可知,ABC三项表述都错误,解除。
3.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 “市”内经商夜以继日
C.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 “市”在白天定时开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朝以前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西汉尚未出现“夜市”,所以“市”内经商夜以继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四面建有围墙、有专职管理的官员、“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解除。
11.下列是一战期间中国纺织业盈利指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 辛亥革命推动B. 甲午斗争影响C. 一战影响D. 有识之士提倡
【答案】B

高一历史课件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

高一历史课件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资金
国内 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国际 市场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重农抑商” 、 “海禁” 、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 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明清时 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 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的严重阻碍,发展异常缓慢。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 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放眼大江南北、长城 内外,我们伟大的祖国呈 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 景象,各族人民正满怀信 心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形势越好,我们越要保持 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 意识,越要居安思危,越 要谦虚谨慎。
5、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 现: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2)推行打击富家大贾、发展商业 的政策,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 位 ……
6、“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消极作用: (1)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 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后期时期,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而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积极作用: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2)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 政权。

香港:我不是我,你不是你

香港:我不是我,你不是你

香港:我不是我,你不是你作者:张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5期摘要:2014年上映的《窃听风云3》关注困扰香港的丁屋条例。

作为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政策,新界居民无地有权的状态滋生了各种社会问题。

在地产霸权侵袭下,香港主体性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变化。

关键词:地产霸权;丁屋条例;后殖民社会;香港主体性[中图分类号]: 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97香港回归后,殖民政府遗留下来的地产霸权成为香港新的身份象征,也是其不能真正成为香港主体性的原因所在。

艺术反映现实,《窃听风云3》时间跨幅长,从人物分析中可以管窥现实中香港主体性的变迁。

老一代:凝聚与分裂丁屋条例可以算是新界从香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有产物,规定年满18岁,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认可乡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请一次于认可范围内建造一座最高3层,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平方呎的丁屋,无需向政府缴付地价1。

1997年主权回归后新界人也继续享有的这项权益,但由于香港经济高速发展和高地价政策2,新界出生的男丁往往只有丁权而无丁屋。

土地在香港是稀缺资源,往往会吸引大地产商和政府进行利益寻租。

影片中涛叔本身代表的是对旧有秩序的维持者。

年轻的时候作为“小村长”,遇到地产商来收地,为了保护村民利益与他们斗争到底,为此牺牲妻子性命。

涛叔现如今的威望正是当初造就,在与村民反抗欺凌过程中形成了新界人特有的身份认同。

朗天曾说:“在种种重大事件中活过来,挺过来的香港人,对事件作出主动或半主动的诠释、理解和行动回应,由他们的回应体现出来的集体特质,便构成了香港主体性的一部分。

”3也就是说,香港人的主体性源自于共同经历的重大事件,他们在当中表现出的精神特质成为集体所信奉的观念,并扎根于自己以后的行动当中。

主体性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对事件参与的回应,自然会在社会动荡与发展中注入新的特点。

影片开头,涛叔与黄磊饰演的大陆富商万山密谋倒卖丁权、土地,作为一个大家族族长,为了地皮不惜违背原有宗族宗旨,在金钱的诱惑下主体性特征已被金钱观念所取代。

周边国家对华“近而不亲”:困境、原因及其化解路径

周边国家对华“近而不亲”:困境、原因及其化解路径

周边地区对中国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有许多新创举,如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亚投行建设,等等。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周边国家时也多次强调,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让中国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周边,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1]与此同时,中国还向周边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尽管中国苦心经营与周边国家的朋友圈,但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误解、防范乃至敌视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出现了对中国“近而不亲”的现象。

而且,这种态势还有固化和泛化趋势,任其发展有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负资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周边国家对华“近而不亲”现象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通,具有开展全方位合作的天然周边国家对华“近而不亲”:困境、原因及其化解路径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周边国家对华“近而不亲”的困境愈发凸显。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具有非对称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美日的势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介入和离间等是导致“近而不亲”现象的影响因素。

化解“近而不亲”困境,不能只依靠公共外交,还需综合运用其他手段。

■ 王秋彬/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3.003条件,周边也成了与中国联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利益影响最直接的地区。

在政治安全领域,中国提出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10+3”等诸多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已经同八个周边国家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经贸领域,中国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周边国家也分享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在人文交流领域,中国与俄罗斯、韩国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与蒙古、印度、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友好交流年活动,截至2015年底在亚洲开设了110所孔子学院和90个孔子课堂。

中学历史教研组张锐《鸦片战争》习题

中学历史教研组张锐《鸦片战争》习题

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

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C.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答案】C2.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

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

恭亲王奕訢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

上述史料信息说明()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答案】D3.近代外交家薛福成曾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列强获得这两项特权是依据()A.《南京条约》附件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门户开放”政策【答案】A4.“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该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A.太平天国起义B.《南京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爆发 D.清朝官员无能【答案】B5.“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A.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

“封锁香港”问题研究(1868-1886)

“封锁香港”问题研究(1868-1886)

“封锁香港”问题研究(1868-1886)作者:陈新文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更新时间:2005年09月16日内容提要 19世纪中期,粤港洋面鸦片走私猖獗,对中国关税权益造成极大损害。

中国政府为此在香港周边地区广设关卡巡船,专责查缉走私。

但港英政府和商界诬蔑中国政府的正当行动是对香港的“封锁”。

“封锁香港”问题由此产生。

“封锁”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海关主权之争,鸦片税收冲突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清政府在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挽救经济权益的抗争中,最终滑向以牺牲国家主权换取经济利益的错误道路。

关键词鸦片走私封锁香港中英关系1868年,广东地方政府为遏制鸦片走私,堵塞厘税漏卮,在香港附近设置关卡、巡船,缉拿鸦片走私商贩。

由于该行动牵涉鸦片走私大本营——香港,因此遭到香港既得利益集团,包括港英政府、从事鸦片贸易的华洋商人的坚决反对和极端仇视。

他们污蔑中国巡船的行动是对香港的军事“封锁”。

所谓“封锁香港问题”由此形成。

在以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英两国政府围绕“封锁”问题,展开了持久而艰巨的谈判协商。

清政府为维护中国关税主权,主张对运抵香港的鸦片实行管制,就地税厘并征。

但英国政府从维护港英当局和在华商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屡屡从中作梗。

直到1886年9月11日,中英双方才达成《香港鸦片贸易协定》。

港英当局同意对鸦片走私做出某些限制,中国撤走香港周围的巡船,“封锁香港”事件得到基本解决。

本文拟以清政府文献档案以及英国殖民地部和外交部档案等作为依据,从粤港关系(1871年以后主要表现为中英/港关系)为突破口,理清两地围绕鸦片利润的分配问题展开争夺的前因后果,并对围绕该事件而发生的诸多分歧、交涉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一、“封锁香港”的发轫及初期概况鸦片是英国用以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器和平衡早期英中贸易的砝码。

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后,港英当局为了获得源源不断的掠夺性利益,不遗余力地掩护和鼓励鸦片走私。

[1] 香港由此成为活跃的鸦片走私巢穴和储存、转运中心。

“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性梳理与还原——兼论“港独”思潮的形成与演化

“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性梳理与还原——兼论“港独”思潮的形成与演化

“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性梳理与还原——兼论“港独”思
潮的形成与演化
祝捷;章小杉
【期刊名称】《港澳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殖民统治在香港开始后,由于失去祖国的保护,又无法认同殖民政府,香港人在身份上经历了一段迷茫期。

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人凭借各种社会抗争,建立起了本土意识。

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地域性意识,其中掺杂着对祖国的向往和对殖民统治的反抗。

香港回归后,由于历史形势的变迁,本土意识发生了某种蜕变,沦为分离主义者谋求"香港独立"的工具。

梳理香港本土意识从无到有的历史,有助于还原香港本土意识的内涵及特征,明确本土意识并非支撑"港独"的理论,从而将爱乡爱土的香港本土意识与作为分离主义的"港独"意识相区分。

【总页数】12页(P12-22,93)
【作者】祝捷;章小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6.58
【相关文献】
1.“港独”思潮的兴起、主张及其危害论析 [J], 李鹏
2.“本土意识”被绑架“港独”思潮需遏止 [J], 屠海鸣
3.港独思潮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 [J], 朱涵琦
4.“港独”思潮的演化趋势与法理应对 [J], 王理万;
5.“校园港独”思潮的发展脉络、形成原因及治理启示 [J], 李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两大 群体 。华 人备 受歧 视 , 会地 位底 下 。 社 轩尼诗督港期 间 , 尼诗以一个 “ 轩 改革者 ” 的形 象出现 , 推行 了一 系列 旨在尊重并 改善华人生 存状 况 的新 举 措 , 欧 人 形 容 为 “ 华 人 政 被 亲 策” …墙。其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1 .刑罚制度 改革 : 轩尼诗 的刑罚制度改革 主要致力于废除专 门用 于华人 的三种酷 刑 : 鞭
况的“ 亲华人政策” 掀起轩然大波 。欧人一致反对 , , 华人 感激支持 。结合轩尼 诗的成长经历 、 抵港前 的活动
及其在港期 间的言行进行分析 , 轩尼诗 “ 亲华人政策” 的思 想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 种族平等情结与人道主
义精神。 [ 关键词 ] 轩尼诗“ 亲华人政策” 种族平等情结 ; ; 人道主义精神 [ 中图分类号] K 5 2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5 7 (00 0 0 5 0 00— 02 2 1 )2— 10— 5
人社会生活 的诸 多 限制与歧 视做 出种种 努力 。
首先 , 试图打破港 府奉 行 的华 洋分居政 策。港 府规定 , 华人居 住 区限制 在包括上 环和西 营盘 在 内的太平 山区一带 , 中环维多 利亚城 中心 而
划 为欧人专属居住 区和商业 区。17 87年 , 尼 轩 诗建议行政局通过决议 , 允许华人在 皇后道 、 云 咸街 、 荷里活道 与鸭 巴甸街 的地 区内 自建 中式 楼宇 。华人 势力得 以向维多利 亚城 中心 扩展 。 其次 , 同情下层华人疾苦 , 并设法改善他们 的悲
肺结核 ” ‘ 。 大量 被流放 的罪犯 由于脖子上难 以掩饰的印记 防碍他们在 自己的国土或外地重 新过上新 的诚实 生活 , 往往 又沦于在 殖 民地附


轩尼诗 的“ 华人 ” 亲 政策
约翰 ・波 普 ・轩 尼 诗 (on P p e— Jh oe H n ns ) 13 es ( 84—18 ) 爱 尔兰 人。早 年 曾为英 y 89 , 国会议员 ,87—18 16 89年 曾先后任英殖 民地纳 闵岛、 西非 、 巴哈马群岛、 巴贝多斯 、 港 、 香 毛里 求斯等地总督 。17 —18 8 7 82年 , 轩尼诗被任命
例如轩尼诗以华人商业扩展对英国工厂主和港府的好处来说服港英政府放弃华洋分居政策这种限制不仅是对香港华人的限制而且间接也是对曼彻斯特工厂主的限制后者需要在香港有最便宜的最佳经纪人以便把他们的货物投放中国市场4瑚
21 0 0年第 2期 N .2 0 0 o 2 1
暨南 学报 ( 学社会 科学版 ) 哲 Junl f ia nvri ( h oo h n o i c n e ) o ra o nn U i sy P i sp ya dS c l i c s J e t l aSe
惨处境 。轩尼诗支持成立保护华人妇孺 的组织 保 良会 。东 华 医 院 建 立 痘 局 , 尼 诗 拔 地 相 轩
挤; 建立犯人的教育及 劳动改造规章 , 励他们 鼓
重新做人 ; 区别对待不 同犯人等 。
18 年 , 8 1 经英 国政府批 准 后 , 港立 法 局 香
通过第 3 号《 修正刑罚条例》 规定 : , 废除流刑和

笞、 烙刑与流刑。基于对华人 的歧 视和防范 , 港 英政府沿用清政府 的三 种酷刑专 门对付 华人 , 对华人滥施 肉刑的现象广泛存在 。轩尼诗从两 方面力陈这种体制 的不 合理性 。首先 , 酷刑缺 乏人道 。17 87年 , 轩尼诗派 总医官调查 鞭笞及 烙刑对身体的损害状况 , 结果表 明, 在华 囚背 “ 上实行笞刑轻则划破 皮肤 , 重则 导致肺气肿 和
总第 15 4 期
S m .1 5 u No 4
港督 轩 尼诗 “ 亲华人 政 策 " 思想 根源探 析
徐 霞辉
( 广州大学 历史 系 , 广东 广州
[ 摘
50 8 ) 12 0
要 ] 17 87—18 , 82年 香港第八任港督轩尼诗督港期间 , 推行~系列 旨在尊重华人并改善其生存状
而 , 轩尼 诗其人 及其政 策 , 界关 注者 甚 有关 学
少, 缺乏专 门深 人的研究 。本 文通过新挖 掘 的
资料 , 考察轩尼诗的成长经历 、 抵港前的活动与 他督港期问的言行 , 结合英本土 环境探究轩尼 诗“ 亲华人政策” 的思想根源 , 同时深化对十九
世纪港英政府治港方略的变迁及异族殖 民统治 下香港华人生存状况 的认识 。
[ 稿 日期 ] 20 — 0—0 收 09 1 3
[ 作者简介] 徐霞辉(95 , 湖南南县人, 17一)女, 广州大学历史系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港澳历史的研究。
① Bu ok1 8 ,2 7— 4 。 leBo 80 P 4 2 8
第3 2卷
第 2期
暨南 学报 ( 学 社会科 学版 ) 哲
“ 亲华人的政 策” 。此政 策打 破香 港原来 森严 的种族 隔离限制 , 使华人 获得新 的生存 与发展 空间 , 对港英 政府治港方 略产生深远影 响。然
各个方面都将 华人与在港欧 人 区别对待 , 采 并 取种族 隔离 、 区 而居 的政 策 , 分 使香 港形 成外 貌、 地位、 权益都泾渭分明的华人社会与欧人社
・5 l l・
近成 为海盗 或强 盗 的境地 。 ① ” 其次 , 尼 诗认 轩 为酷刑并不 能减少犯 罪 , 感化 和教育 才是 制止
并 减少犯 罪的最终途径 。轩 尼诗努力 改善香港 原本混乱 的监狱 状 况 :88年 , 17 改维 多 利 亚监 狱的两个地 下室为 4 0个小 问以缓解 监狱 的拥
以港 英政 府 治 港方 略 为视 角 研究 香 港 历 史
为香 港 第 八 任 港 督 。在 此 之 前 , 期 港 英 政 府 早
的发展 , 一直是香港史研究 极其重要 又尚嫌薄
基于对华人 的种族歧视 和防范 , 在社会生活的
弱的一环。本文以香港第八任港督轩尼诗为切 人点 , 考察他在 任职期问推行 的被 欧人称之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