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855c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3.png)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金属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
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
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18445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f.png)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通用5篇我们的教案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金属在化学性质中有相似的地方,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2.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并能加以判断3.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4.会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去判断金属能否在某些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教学重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工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f0e12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6.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最新6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变色原因(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公开课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01238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c.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金属的性质1.1 金属的定义与特点介绍金属的定义,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强调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提取方法。
1.2 金属的电子结构解释金属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的自由电子概念。
说明自由电子在金属中的运动与导电性。
第二章:金属的氧化与还原2.1 金属的氧化介绍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金属的氧化反应。
2.2 金属的还原解释金属的还原性,金属从其氧化物中夺取氧原子还原成金属。
通过实验展示金属的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3.1 金属的腐蚀解释金属腐蚀的原因,如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
介绍金属腐蚀的常见形式,如锈蚀、氧化层等。
3.2 金属的防护介绍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如涂层保护、阴极保护等。
强调金属防腐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第四章:金属的反应性与合金4.1 金属的反应性介绍金属与其他物质的反应,如金属与酸、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通过实验展示金属的反应性。
4.2 合金的性质与应用解释合金的定义,合金的组成与特点。
介绍合金的性质,如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
强调合金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提炼5.1 金属的冶炼方法介绍常见的金属冶炼方法,如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
解释各种冶炼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5.2 金属的提炼与精炼介绍金属提炼与精炼的过程和方法。
强调提炼与精炼在获得高纯度金属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6.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概念介绍电化学腐蚀的定义和原理。
解释原电池的形成和电化学腐蚀的过程。
6.2 电化学腐蚀的影响因素讨论金属电化学腐蚀速率的影响因素,如电解质浓度、温度、金属的表面积等。
6.3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介绍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如牺牲阳极保护法、阴极保护法、涂层保护法等。
分析各种防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第七章:金属的催化作用7.1 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解释催化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aa5e4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a.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5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
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
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28e4e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0.png)
1.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师通过PPT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讲解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引导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
2.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以铁为例,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
3.金属与酸反应:教师以锌与稀盐酸为例,讲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反应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2.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已学的化学反应类型、实验操作等知识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
6.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次“金属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对金属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宣传形式不限,可以是海报、演讲、短视频等,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2.新课导入: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bf038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8.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2.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推导,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性质?(2)展示一些金属制品,提问:这些金属制品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2.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A.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学生观察:铁丝燃烧时火星四溅,黑色固体。
C.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氧化物。
(2)金属与酸的反应A.实验演示:将铁片放入稀盐酸中。
B.学生观察:铁片表面产生气泡,溶液颜色变浅。
C.结论:金属与酸反应金属盐和氢气。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A.实验演示: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B.学生观察:锌片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C.结论: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盐和金属。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1)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找出金属的排列规律。
(3)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4.练习与应用A.铁与稀硫酸反应B.铜与硫酸锌反应C.铝与硫酸铜反应(2)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教师点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实验、探究能力。
课后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看到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了耀眼的火花,那么这个反应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变化后了什么?谁能试着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呢?”(2)讲解金属与酸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我们观察到铁片放入盐酸中产生了气泡,那么这些气泡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反应告诉我们金属和酸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在讲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大家看到了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出现了红色固体,这说明了什么?金属之间能否相互置换?这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呢?”2.教学难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推导:“同学们,我们知道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确定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这就需要用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关于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3篇
![关于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9d6c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7.png)
关于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熟悉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响,能用置换反响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挨次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响进展推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挨次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熟悉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能进展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育勤于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亲密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挨次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挨次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试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在拿破仑时期。
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名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
只有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响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响2Mg + O2 ===== 2MgO4Al + 3O2 ===== 2Al2O3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响3Fe + 2O2 ==== Fe3O4 高温2Cu + O2 ==== 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响结论:镁和铝比拟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响〔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响高温金属镁锌铁现象(A组)稀盐酸属溶解,反响猛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响较猛烈有少量气泡产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A组)稀盐酸Mg + 2HCl ==== MgCl 2 + H2 Zn + 2HCl ==== ZnCl2+ H2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Fe + 2HCl ====FeCl2+ H2无明显现象四位先生的表情:铜结论: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挨次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思索:通过试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挨次?答复:试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1fab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2.png)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金属性质的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基本概念和一些简单的金属性质。
但他们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2.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运用这些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丝、铜丝、铝丝、氧气、盐酸、硫酸铜溶液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铜器、铝制饮料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学性质。
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分别将铁丝、铜丝、铝丝放入氧气中,观察它们的反应现象。
然后将铁丝放入盐酸中,观察其反应现象。
最后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其反应现象。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金属的化学性质。
每组选择一种金属,分别进行与氧气、酸、盐溶液的反应实验。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金属的化学性质。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83fc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c.png)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3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响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响。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响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响。
学时难点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拟有什么优良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
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吗?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响?金属铁和镁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响,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响条件上比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外表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比照观察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响,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响,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响,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响〔但反响的剧烈程度不一样〕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响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响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用火烧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假设金属外表发黑那么原试样为黄铜,假设无变化,那么为真金。
1.比拟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响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响,且反响现象越剧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ccf40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4.png)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一、化学性质简介:金属是一类具有良好导电性、延展性、塑性和高熔点的元素,常常用于制备各种制品和合金。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氧化性、反应性和阳离子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金属的氧化性,在空气中与氧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如与酸、水和卤素的反应。
3. 了解金属的阳离子性质,在化合物中呈阳离子状态。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金属的氧化性:(1)内容:金属在空气中与氧发生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2)方法:实验演示或实验操作,用锌箔在明火中加热,观察其与氧的反应。
2.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1)内容:金属与酸、水和卤素等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2)方法:实验演示或实验操作,用锌和酸反应、钠与水反应、铁与溴反应等实验,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的现象和结果。
3. 金属的阳离子性:(1)内容:金属在化合物中呈阳离子状态。
(2)方法:以金属铜为例,演示或实验操作,用铜粉与硝酸反应,观察铜在此反应中的氧化态变化和形成的阳离子。
四、教学辅助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锌箔、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溴水、硝酸等。
2. 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你们知道金属的一些性质是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金属的化学性质。
”2. 金属的氧化性的教学:a. 介绍金属的氧化性,简单解释金属与氧的反应;b. 展示实验演示或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金属与氧的反应;c. 解释金属与氧化物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氧化反应的特点。
3.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的教学:a. 介绍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如金属与酸、水和卤素的反应;b. 展示实验演示或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c. 引导学生总结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的特点。
4. 金属的阳离子性的教学:a. 介绍金属的阳离子性,解释金属在化合物中呈阳离子状态;b. 展示实验演示或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金属在特定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氧化态变化;c. 引导学生总结金属的阳离子性质特征。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https://img.taocdn.com/s3/m/1cce5a44e45c3b3567ec8bb5.png)
教学设计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节课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氧气,水的反应。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
整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设计了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中逐步理解金属与水的反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2.教材分析从内容上看:“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的知识内容可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
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铜的知识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等。
从知识体系来看:它由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组成。
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掌握主要通过实验、图片、探究、讨论等途径获得,通过对比,钠、铝、铁等金属的性质实验,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典型金属的性质,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69cb5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2.png)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
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
而本单元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
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了解到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学生已经学过了“镁带的燃烧”、“加热铜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酸雨对金属制品的腐蚀”、“实验室制取氢气”、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
学生虽对金属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教材中,而且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平铺直叙,学生的认知中缺乏方法论上的组织结构。
学生重感性的认知轻理性的归纳总结、重现象的感知轻原理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联系生活、做实验、观察信息、思考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6467dc240c844769eaee14.png)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利川二中周念宗一、教材分析金属知识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将它安排在第三章来学习,既体现了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又可巩固、复习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等内容。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重点介绍金属(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了解主要通过图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途径获得。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帮助了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念。
而教材中的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认识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在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06ed95bba1aa8114531d916.png)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而且还与他们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来重点研究它们的化学性质。
[投影]家庭小实验表格。
每小组汇报交流。
[录象回顾] Fe、Cu、Au在氧气中加热的实验[交流与讨论][话题1] 金属为什么会失去光泽?[话题2] 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失去光泽的顺序有差异?[ 猜想] 结合上述实验,请你对五种金属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与归纳]根据Mg、Fe、Cu、Au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我们看出,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真金不怕火炼)[过渡] 镁与锌,铁与铜到底谁更活泼些呢?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呢?[启发]资料(图片资料锌与酸反应)小组讨论:①设计实验方案;②汇报交流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探讨推荐学生设计方案;[活动与探究](见表一)一、三组用稀盐酸,二、四组用稀硫酸。
[汇报交流]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___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分析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①金属与氧气反应;②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已做过镁带、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
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导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第1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Fe、Al、Cu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 关注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金属的活动性。
【教具准备】
试管(若干)、铁片、铝片、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小木条、砂纸、试管
(若干)等。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
黄铜和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讨论分析是否能用上节课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交流回答】
1.可利用密度不同测量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2.可利用硬度不同,把它们相互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导入新课】
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合理的鉴别方法,但是都是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那么我们能否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呢?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吧!
【复习回忆】
金属与氧气反应
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
2. 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金、银
【提出问题】
为什么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存在能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不同的差异呢?
【交流回答】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泼程度有关(即金属活动性)。
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也越剧烈。
【提出问题】
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异呢?
【活动与探究】
请各位同学分组完成课本P
10~P
11
实验,并记录好各实验现象,通过各组实验我
们发现什么问题?
【交流回答】
1.并不是所有金属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如:Cu不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率快慢不同,其快慢顺序为:Mg>Zn> Fe。
【归纳总结】
金属与酸反应与金属活动性有关,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弱,与酸反应越慢,甚至不反应,故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
【分析小结】
镁、锌、铁与盐酸(或稀H
2S0
4
)的反应:
【归纳总结】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教师可在此进行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
(2)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
(3)高温下也不反应:金、银
2.金属与酸反应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教学反思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地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
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
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题来感受的。
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