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5 2 6 ・中医中药 ・
3讨 论 慢性 胃炎属于 中医 “ 胃痛 、吐酸 、痞满”等 范畴 ,其病 因病机 较
D e c e m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3 6 围衄
局 部血流供应增 加和 营养增加 ,促进 组织修复和再生及 溃疡愈合 ,并 能抗菌抑制炎 症反应 ,更 好保护和修复 胃黏膜 ,提高 胃低御 各种诱 发因素的能力 ,促进本病的痊愈。 参考 文献 [ 1 ] 中华 医学 会 消化 病 学分 会 , 幽 门螺 杆 菌共 识 意见 ( 2 0 0 3 安 微 桐
行 观察 。
于痰迷心窍 的患 者加用路路通 1 0 g 、青礞石3 0 g 、琥珀5 g 、朱砂2 g ;对
于 心脾两 虚的患者 加用 白术1 2 g 、太子参3 0 g 、云苓 1 5 g 。水煎服 ,每 日一剂 ,在患者服用3 0 d 后将汤改 为丸 ,每 日服用1 5 g ,每 日3 次。
女 性患 者 l 4 例 。改 良组 中有6 O 例精 神分 裂发作 期患 者 ,其 年龄 段在
将 数据输入S P S S l 8 . 0 软件包 分析 ,数据 采用均数 ± 标 准差 ( ±
1 6 ~ 5 6 岁之 间,平 均年龄为 ( 3 5 . 7 ±5 . I )岁 ,其 中男性 患者4 3 例 ,女 性 患者 I 7 例 。两组精 神分类发作期 患者 的年龄 、性别 、病程 、疾病情 况以及 身体情 况等方面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 比性 。
症 发作期 患者 的疾 病均 有一 定 的临床 疗 效,且 相对 于对 照 组 ,改 良组 中的 患者 的 临床 治疗 效果 更为 良好 ,J P< O . 0 5 。结论 在对精 神 分 裂

中西医结合治疗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褥疮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褥疮的临床疗效分析

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褥疮 患者治疗有显著帮助 。
表 1 两组疗效 比较
[ , %) n( ]
我院精神科 病房。
13 方法 . 两组均治疗 6 月 , 个 疗程结束评定疗效 。 采取最小维持剂量 的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 的 13 1 治疗组 ..
3 讨 论
由于受精神症状 的影 响 , 神分裂症 患者 常有感 知、 精 思
精神分裂症 病程 多迁延 , 在我国约 占住院精神病患 者的
5 %, 0 慢性精神病 患者 的 6 %… , 0 其终 生患 病率 为 1% , 3 o 2 J
尤其是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合并褥疮 患者 , 仅用 常规的抗 感染 +局部换 药治疗 , 面往往 经久不 愈。为此 , 疮 发挥 我院
疮患者 , 按人院顺序 随机分成治疗组 和对照组 , 治疗组 除进行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 , 针对合并褥疮再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半年 , 两组患
者进行同步性的比较 研究 。结果 : 治疗 组 疗 效 明显优 于 对 照组 , 治疗 组 的痊 愈 率达 到 6 . 7 恶 化 率仅 为 8 3 %。对照 组痊 愈 率 仅 6 6 %, .3 1 6 %。 6.6 恶化率达到 4 .7 16 %。结论 : 中西 医结合治疗是非手术治疗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褥疮患 者的有效方法 , 是促使 患者早 1康复 的 3
11 对象 .
所选样本来 自我院 6个病 区, 为男性 , 1 6 均 于 95
20 0 3年住 院 治疗 的 复员 退伍 军 人 2 4例 , 组标 准 符 合 入
C MD一3 C 精神分裂症 的诊断标准_ , 3 无严重心 、 、 内分 』 肝 肾、 泌功能紊乱等疾病 , 也符合有关褥疮 的诊断标 准。按 人院顺 序随机分成 两 组。对 照组 和 治疗 组 各 l 2例 , 龄 3 年 8—6 5

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组( 尸<00 ) .5 。结 论 : 中西 药 结 合 治 疗 中风 后 抑 郁 症 能 提 高 治 疗 疗 效 , 善 临 床症 状 , 得 推 广 应 用 。 改 值 [ 关键 词 ] 中 风 ; 郁 症 ; 肝 通 络 汤 剂 抑 疏
中风 后 抽 是发 生 在 中 风 后 的 一 种 包 括 多 种 精 神 症 状 和 躯体 症 状 的 复 的情 感 障 碍性 疾病 , 床 上 以 情 绪 低 落 、 眠 临 睡 障 碍 和 兴 趣 减 退 等 为 主要 表 现 。 其 不 仅 妨 碍 患 者 神 经 功 能 l
吉林医学 21 02年 8月 第 3 第 2 3卷 3期

49 99 ・
用 目前 受 到 广 泛 重 视 , 活 菌 、 活 菌 、 体 裂 解 物 及 基 因组 其 灭 菌
[] 黄 璧 璇 . 西 医结 合 治 疗 小 儿 轮 状 病 毒 肠 炎 7 1 中 6例 [] J.
实 用 医学 杂 志 ,07 2 () 18 . 20 ,37 :0 1 [] 蔡丽敏 , 2 张 长 , 维 平 , . 状 病 毒 性 肠 炎 的 临 床 分 江 等 轮
[] 张歌心, 小明, 2 黄 王 钰 , . 风 后 抑 郁 症 与康 复 的 临 等 中 床 研究 [] 医学 研 究 通 讯 , 0 ,07 :0 J. 2 13 ()5 0
( ) 2 5 1 :3 . 明 中 医 ,0 4 1 ( ) 1 . 2 0 ,9 4 t5
活血 化瘀 药 还 可 以 改 善 循环 , 进 患 者 肢 体 功 能 康 复 , 另 一 促 从 方面 解 决 了引 起 中 风后 抑 郁 的一 个 病 因 。 同 时也 有 研 究 显 示 郁证 与情 志拂 郁 的 关 系 极 为 密切 , 先 是 气 机 失 调 , 后 影 响 首 然 至血 , 血失 调 与 肝 的 疏 达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在 治 疗 组 所 采 气 用 的 疏肝 通 络 汤 中 , 胡 能 疏 肝解 郁 , 芎 行 气 活 血 化 瘀 ; 柴 川 赤 芍 活 血 化瘀 , 参 活 血 安神 , 草 养 血 敛 阴 , 肝缓 急 , 药 合 丹 甘 柔 诸 用 , 奏 疏 肝 解 郁 、 血 通 络 之 效 。本 文 结 果 显 示 , 过 治 疗 共 活 经 后 , 疗 组 有 效 率 为 9 .% , 照组 为 7 .% , 组 对 比 , 异 治 0O 对 33 两 差

广泛性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

广泛性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

广泛性焦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

疗程均为6周,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评定评定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相当,而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少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焦虑症与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广泛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 anxiety disorders,GAD)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事件或想法持续担忧和焦虑的综合征,患者往往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是不能自控。

它是一种慢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1]。

它的基本特征为广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特定的外部环境。

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晕、上腹不适。

患者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

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2]。

该病病程长且较少自发缓解,易复发,治疗期一般不宜短于半年,应接受长期治疗,疗程建议为12-24个月,对于一些症状控制比较困难的病人,可以维持用药3-5年或更长,甚至终生[3]。

他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非常大,也使部分病人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46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

疗程均为6周,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周末评定评定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加以整理,现总结分析如下。

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神经精神异常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神经精神异常的临床分析
家 族史 。按 入 院先 后 次 序 分 为两 组 , 照组 和 治 疗 组 各 3 对 2
或相对亢进有关。喹硫平是 5 一羟色胺 2 A和多巴胺受体拮 抗剂 , 对多种受体都有阻滞作用 , 其主要 特点是锥体外不 良
反应 少 见 , 镇 静 作 用 相 对 比较 强 。 但
例 , 中治疗 组男 2 其 0例 , 1 女 2例 , 龄 6 一 0岁 , 年 O9 平均 年 龄 为 ( . .) , 均 病 程 为 (. . 年 , 照 组 3 7 5±7 岁 平 2 5 4 5±26 对 ) 2例 , 男 1 , l , 1例 女 0例 年龄 6 — 8岁 , 08 平均年 龄为(65±7 ) 7 . . 2
f18 1 1 : 一l
经过治疗后 , 治疗组 3 2显效 2 , O例 好转 l , 0例 无效 2 例 , 效率( 有 显效 +有效) 9 .%; 为 38 对照组显效 1 0例 , 好转
1 4例 , 效 8例 , 效 7 .% ,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差 异 (> . 无 有 50 两 P0
示 ,采用 中西 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 的在治疗第 8 周末 的疗 效明显好 于对照组 , 同时不 良反应也没有增多情况 , 以值 所 得临床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冯少彗 , 王锐 , 曾林 , . 等 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神经精神异 常研究 I1 J1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0 5 1()17 2 0 ,53:7 . [] 2 鱼爱 和 , 泉生. 典型抗精神 病药物 与体 重增a [ . 刘 非 nJ 药物不 良 ]
状 无变 化 。 同时 应 用 不 良反 应量 表 (E S评 定不 良反 应 。 T S) 1 统 计 学 方 法 . 4 采用 S S 30统计 软件包 进行 资料统计 ,< . P S1 . P O0 5代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作为临床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便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部分患者病情严重,思想层面相对消极,抑郁症患者自杀率较高,成为社会关注度热点问题。

世界范围内,全球已经发现1.2亿抑郁症患者,该疾病自杀率在13%左右,每年全球范围内会有80万抑郁症患者自杀、死亡。

结合抑郁症疾病治疗上看,常规采取西药治疗,但疾病治疗有效率只有30%-65%,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更差,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后部分患者无法进入社会生活。

对此,抑郁症的治疗问题已经较为迫切,目前,临床研究将目光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一、抑郁症该疾病属于生物化学及神经分泌等学科研究的内容,疾病发生原因并不明确,多数研究显示与遗传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存在联系。

该疾病与患者个人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比如,患有抑郁症患者心理较为脆弱,在生活事件、创伤事件等引导下,导致情绪悲观,或者合并精神病史,有酗酒的习惯,此类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发生。

抑郁症(见图1)患者的典型症状便是情绪低落,患者存在自我感觉到或者他人感觉到的情绪低落,对热爱的事件丧失热情,失去快乐的能力,无法自日常的事件中感到幸福。

患者表现为心烦、紧张、失控,自觉反应迟钝及决策能力差、音量降低、言语减少等。

部分患者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出现记忆力降低及信息处理能力减退、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等。

在抑郁症影响下,患者发生失眠、多梦,入睡困难相对常见,相比日常入睡时间延迟30分钟以上,清晨苏醒时间比平时早3小时左右,对此,抑郁症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需采取有效的手段治疗。

图1抑郁症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多接受现代西医治疗,患者口服抑制剂,常规西药的治疗有效率为70%,虽然现代医学对抑郁症治疗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依旧不理想。

抑郁症是一种复发性较高的疾病,部分患者神经生物学及抑郁药物没有联系,导致药物治疗没有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为研究组,以常规治疗方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性别不限。

根据病情及家族史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的患者。

3.研究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心理治疗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焦虑药物、心理治疗等。

4.数据采集:使用专门设计的数据采集表,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评分 (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心理健康评估 (如SCL-90量表)、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

5.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已经在X医院进行了2年的实施。

研究组共招募了100名符合研究对象的患者,对照组共招募了100名患者。

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定期回访并记录相关数据。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所有患者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焦虑症状的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心理健康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上也表现出显著的改善。

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

中药治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焦虑症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分析

经治疗 8周, 2组 B R P S评分均有 明显改变, 明中西药治 说 疗精 神分裂症 均有 一定疗效 ;治疗后 2组 B R P S评分各因子分 比较 , 除思维障碍 外, 均有显著 性差异 ( < . 5 。表 明 中西医 P 00 ) 结合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见表 l 。
例 ;年龄 1  ̄ 4 , 均 2 . 1 ;病 程 最 短 2个 月 , 长 1 6 9岁 平 72 岁 最 5
依据 中华 医学会疾 病 4级评定标准及 B R P S减 分率进 行综 合评定 。减 分率≥7% 5 为痊愈, 0  ̄7 % 5 % 4 为显著进步, 5  ̄4% 2% 9 为进步, 2 % < 5 为有效 。总有效率为痊愈 +显著进步 。
1 5 疗 效 标 准 .
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P S 进行评分, 分均在 3 以上 。 BR ) 得 0分
1 2 一般 资料 . 6 2例均为本院 2 0 0 2年 5月 -2 0 06年 1 2月门诊和住院患 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3 各 1例 。治疗 组男 2 , 9 2例 女
岁;疗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1 年 , 8 平均 3 3年;文化程度 :小 . 学 6例, 、高 中 2 初 0例, 大专 以上 5例 。2组性 别、年龄 、病
程 、文 化 程 度 及 B R 量 表 评 分 比较 无 显 著 差 异 ( > . 5 , PS P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1 6 统 计 擘 方 法 .
年, 平均 3 6 ;文化程度 :小学 5例, 、高 中 2 例 , .年 初 3 大专 以
上 3例 。 照 组 男 1 例 , 1 ; 龄 1 ̄ 5 对 9 女 2例 年 5 0岁 , 均 2 . 3 平 8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80例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80例的临床观察

两 组 比较 , O 0 。 P> .5
2 2 不 良反应 .
表 2 。
采用 T S 量 表 , ES 二组 的不 良反 应发生率 见
反应而中断治疗。国内有部分学者主 张 : 急性 期以西药 治疗 为主 , 及早控制精神症状 , 防止或延缓精神 衰退 ; 慢性期应 结 合 中西医治疗 , 尽可 能提 高患者 的生 活质量 , 减少或 避免 精 神残疾 。精神分裂症 在中 医属 癫狂 症范 围, 在《 早 黄帝 内
【 西 医 结合 】 中
中西 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 8 O例 的 临 床 观 察
徐 奕佳 , 卢瑜 卿
( 阳市 复 退 军 人 医院 , 东 揭 广 揭阳 554 ) 15 8
【 要】 目的 : 摘 探索中西医 结合治 疗精神 分裂症的临 床疗效。方法 : 1 例 将 6 确诊为 , 0 精神 分裂症患者随 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8 例 0 应用
依从性高 , 疗效显著 。
【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治 ; 疗 温胆汤加减; 精神分 裂症
[ 中图分类号 ] R 4 . 79 3
1 临床 资 料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0 6 ( 07 0 0 2 0 3 9 2 0 ) 3— 29— 2
枣仁 1 远志 1 、 2 2g 石菖蒲 1 、 黄 6g 生石膏 1 等 , 0g大 、 0g 每
表 2 两 组不 良反应的比较 ( =8 。 ) n 0%
经》 中就 有论述 。其病 机为阴阳失调 、 痰郁 、 火证 为主 。本研
究采用温胆汤加减 治疗精 神分 裂症 , 以 Ⅱ型的 阴性症 状 。 尤
效果显著 。方 中法半夏辛温燥湿化 痰。黄芩 、 胆南 星清热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精神病50例临床观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精神病50例临床观
2 1 年 2月第 9卷 第 6期 0 1
C +R R P 计算有效率 (R)。②止 痛评价标 准【 R 3 】 ,显效 :停用 9%以上 0 的止痛药 ,有 效 :减少使用 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 的 l 以上 ;无效 :显 / 3 效或有效时 间需持 续3以上 。 d 1. .3统计学方法 2
注 :与对 照 组比较 ,
<00 .5
参考 文献 [] 刘 自欣 , 文强 , 现 . 方 苦 参注 射 液 治疗 晚期 肿 瘤 的 临床 1 王 王合 复
观察 [ . J 中国实用 医 药, 0,(5: 718 ] 2 9 2 ) 4 .4 . 0 4 1 【] 张 定 昌, 志全 . 方苦 参 注射 液治 疗 晚期 肿瘤 患者 的疗 效观 察 2 涂 复 [ . 综述 , 0 , (3:8719. J 医学 ] 2 71 2 ) 9-8 8 0 3 1 [] 孙燕 - 肿瘤 学 [ . 京 : 民卫生 出版 社,00 3 内科 M】 北 人 2 1.

中医中药 ・ l l 9
表3 两组 不 良反应 比较 [ ( n %)】
计数资料比 较使用) c 2 检验及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0 5 取0 . =0
为检验水准 。统计分析  ̄S S 1. P S 3 软件完成 。 0 2结 果 ①治疗 组 8例 患者 共 完成 l 2 周期 的 治疗 ,平 均每 例 38 5 3个 - 个周 期 ,总 有效率R 6 7 R 5 . %。②对 照组5 例患 者共 完成 19 4 0 2 个周 期 的治
贫血 、恶心 、呕 吐、 肾功 能异 常、肝功 能异常 显著低 于对照 组 (均 P < . ),对症处理或停 药后可 自行缓解 ,与文献报道相似 。 O5 0 由此可见 ,复方苦参 注射液联合 化疗治疗 晚期恶性 肿瘤安全 、有 效率高 ,毒性反应 可以耐受 ,尤其适用 于较年长和体弱者 。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36例总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36例总结
完全 自理、 能 同正 常人一 样 的生活 、 且 学
习、 工作 、 休息 为痊愈 、 慢性者经 1 个月调
l 2 中 国社 区 医师 ・ l 医学专业 2 1 年第 2 00 6期 ( 1卷总 第2 1 第 2 5 , 期
痰、 、 火 郁。 自 18 以来至今笔 者 以中 9 4年
医为主 ( 辨证 的使 用中药 、 针灸 ) 西医为 ,
也可用百会 、 劳宫 、 合谷 、 泉接 电针仪 、 涌
行几秒钟的间断强电流、 疏密波刺激 。
认 为多与 工作 生 活节 奏快 , 市场 竞 争性
强, 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 目前
病变的定位诊断 , 从杂乱多变的诉说 中分 析辨证出精神疾 病 的症 结 。② 特效 的治 疗方法不多 , 部分神经精神疾病 尚缺 乏针
生素 B 、 。肌苷、 维生素 B 脑复康 、 古立西
等也可配合应用 。注意事项 : 尤其在选用 西药时 , 要熟知每一味西药 的主治 、 用量 、 适应证 、 良反应 , 不 且从小剂量 开始 , 对于
成而发 的 5例 , 受惊恐 而发 的 2例 , 过喜 而发的 2例 ; 主动就医的 1 , 家人强 4例 被
行带来就医 的 1 。 2例 方法 : 采用 中西医 结合 , 中医针灸 为 主 、 医为辅 的治疗方法 。以中医辨证论 西 治原则为准绳 , 分清虚实 、 明缓急 、 辨 查明
对性强的有效疗 法 。③神 经精 神科患 者 病情较重 , 病程较长 , 医护工作量大 , 难度
大, 时间长 , 压力也 重 。告 知三难 希望领 导、 同行 的大力 支持 , 更希望 家属 和患者 的密切 配合 , 能事半 功倍 , 方 以达 预期 目 的。再则笔者 体会 总结精神 病在 病房管 理之 中要积 极 预 防和 治疗 并 发症 、 合并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9 4 中国 当代 医药 CHI A MOD N ME CI N ER DI NE
评 定 方法 : 采用 P NS A S量 表评 定 药 物疗 效 , 别 在 治疗 分 前 和 治疗 后 2 4、 末 各评 定 1次 。研 究前 对 P S 、 8周 AN S使 用 进 行 一 致 性 培 训 ,ap K p a值 ≥08 .。疗 效 评 定 按 P N S减 分 AS
【 sr c】 jcieT x l etecmbn t no a ioa hn s n s r e iiei et am n f erco Ab ta t Obe t oepo o ia o f rdt nl ieea dWet nm dcn nt et e t f t— v r h i t i C e h r or a
活基 本 自理 : Ⅲ级 为 4 ~ 9分 者 为 中度 功 能 障碍 , 活 需 要 05 生 帮助 ; Ⅳ级 为 2 ~ 9分者 为重 度 功能 障 碍 , 活依 赖 明显 ; 03 生 V2 1 年 4月 第 1 卷来自第 1 期 02 9 2・
中医中药 ・
级为 2 0分 以下 者为 完全 残疾 ,生 活 完全 依 赖 。B r e 指 数 at l h
两组 人组 前正 在 服用 其他 抗 精神 病 药者 , 先将 原 药 物逐
渐停用 , 若出现睡眠障碍 , 可适 当给予苯二氮革类药物 , 人院
第 1周 , 为药 物清 洗期 。 照组 行 常规 西医 治疗 , 采 用利 作 对 可
前 仍存 在 着一些 争议 和一些 值得 改 进 的地 方 。 因此 , 者设 笔
g o u cin rc v r f c n a fe t eyi rv ain s ef c r bl y o d f n t e o eyef t d c n efci l mp o ep t t s l ae a it. o e a v e - i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理论依据、疗效分析及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理论依据1.1 中医理论依据中医认为,抑郁症是由于情志不遂、气血郁滞、肝气郁结等导致心神失常而引发的。

中医治疗强调“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整情志、调和气血、疏导郁结,以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1.2 西医理论依据西医认为,抑郁症与神经递质异常以及脑区功能失调有关。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治疗方法也在西医治疗抑郁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2.1 疗效评估方法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通常采用抑郁症状缓解率、抑郁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

其中,抑郁症状缓解率是通过抑郁症状的改善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2.2 疗效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相比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在疗效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项针对200例抑郁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率为87%,而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仅为64%。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减少抗抑郁药物的剂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践3.1 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合理使用西药辅助治疗等。

例如,中药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进行个体化调配,中药如柴胡、黄芪等具有平肝疏经、活血化瘀的作用;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的流动,改善心理状况。

3.2 临床应用案例以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为例,该患者经历了长期的低情绪、脾气暴躁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包括口服中药、针灸治疗以及心理咨询。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76例临床观察要点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76例临床观察要点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76例临床观察要点构架发布时间:2022-06-24T05:45:08.20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5期作者:祁宏艳[导读]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祁宏艳大庆龙南医院东湖院区黑龙江大庆 163416【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76例抑郁症患者。

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n=88)。

参照组行基础西医治疗,实验组加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PHQ-9评分。

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干预后实验组抑郁水平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效果较好,患者的疗效显著提高,抑郁水平明显降低。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抑郁水平抑郁症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以及相关兴趣减退等。

有相关研究显示[1],抑郁症多发于青年人群,男女之比约为1:2。

截至2020年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据研究显示,与遗传。

心理。

社会等多因素有关。

临床中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但是部分患者久治不愈,终身患病,患者有一定的自杀倾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

中医将抑郁症称之为郁证,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特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76例抑郁症患者。

纳入标准:(1)符合抑郁症的相关诊疗标准;(2)患者或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既往无抗抑郁治疗;(2)对研究药物过敏;(3)合并其他心理疾病。

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n=88)。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1 . 4 统计学方法
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应用 S P S S 1 2 . 0统计学软 件处理 。等级资
料采 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以 P< 0 : 0 5为差异
综 上所 述 ,中西医结 合治疗 精神分 裂症复 发率 低 ,不 良 反应小 ,可以在临床 上广泛推 广。 对照 组痊 愈 l 2例 ,有效 l 6例 ,缓解 6例 ,
选取 我 院 2 0 1 1 年 8月—2 0 1 3 年1
月收治的 1 0 0例精神分裂 患者 ,分 为对照组 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 抗精 神病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增加
对 照组痊愈 1 2例 ,有效 1 6例 ,缓 解
6例 ,无效 1 6例 ;治疗 组痊愈 2 1例 ,有 效 1 8例 ,缓 解 9例 ,无 效 2例 。两 组 疗效 比较 差 异有 统 计 学意 义 ( P<
治疗组 中 ,男 3 2例 ,女 2 8例 ;中位 年 龄 3 4岁 ;中位 病 程 5 . 2年 :偏执 型 2 6例 ,青 春 型 5例 ,紧张 型 1 1例 ,其 他 8 例 。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 、病期方面具有可 比性 。 1 . 2 方法 1 . 2 . 1 服药方法 对照组 按照 常规 治疗服 用抗精 神病 药 物。 治疗组在 同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 的基 础上服用 中药 ,7周
后 ,按照每 6个月减少 维持剂量 2 0 %的速度减 少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中抗 精 神病 药 物 本 来 就用 量 不 多 ,很 快 就 可 以停 止
不用 。
好 为痊 愈 ;精 神症状 大部 分 消失或 病情 明显好转 为有 效 ;精
神症 状部 分消失或病情 有所改 善 为缓解 ;精 神症 状无改 善为 无效 。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进行 探索,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中 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同时, 还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02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针灸 、中药等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得到广 泛应用。
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 康的不断追求,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 系统疾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 广。
国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 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帕金森病
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 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B
C
癫痫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 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 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多发性硬化
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 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脑室 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等部位。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研究
汇报人:XX 2024-02-02
目录
• 引言 • 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 中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 西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目录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优 势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神经系统疾病的普遍性和高发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9年-2020年接收的24例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单独西医治疗)与观察组(西医+中医治疗),每组12例,将两组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抑郁状态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较高(P<0.05)。

结论:将中西医进行结合对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对患者抑郁状态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疗效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发生可出现抑郁性木僵、妄想、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思考能力减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加重绝望感、自卑感,出现幻觉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1-2]。

该类疾病属于可反复发作疾病,控制不好也很容易使患者处于发病状态,还需加强中西医方面的治疗,结合中西医之间的优点,以便将疾病控制到最佳[3-4]。

鉴于此情况,本文就予以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中西医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纳入24例患者,均发生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随机对其进行分组。

对照组(n=12)男8例、女4例;年龄范围为30-75岁,平均(52.38±4.16)岁;病程范围为4-35个月,平均(19.68±2.35)个月。

观察组(n=12)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32-75岁,平均(52.45±4.23)岁;病程范围为4-37个月,平均(19.83±2.22)个月。

入选者经过诊断确认为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资料完整,具备一定沟通能力;排除先天性脑部发育不全、合并严重血液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舒必利(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2971;0.1g)治疗,0.1g/次,2-3次/d。

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研究精神疾病作为一类常见病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困扰。

传统上,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西医药物疗法,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然而,随着中医经典理论的逐渐被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并分析其优势和前景。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托于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现代医学理论的结合。

西医注重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研究,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打破了西医治疗的单一模式,又发挥了中医治疗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具体策略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具体策略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辅助治疗三个方面。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西医药物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而中医药物则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选择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常常采用西医药物与中药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身体状况,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同时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心理治疗强调疏导情绪、调整心态,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采取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

3.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中药浴等。

物理治疗通过调整患者的身体机能,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运动疗法通过适量的运动,活化患者身体的气血,缓解精神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药浴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刺激,刺激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起到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传统的西方医学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

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它通过结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患者的病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方面,中医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式,可以分析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等问题,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

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流动,缓解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

另一方面,西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其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医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现代医学技术如脑电图、磁共振等,可以对精神心理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同时,西医药物治疗的快速效果也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然而,西医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依赖性等问题,因此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治疗精神心理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中西医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体格检查、心理评估、中医望闻问切等。

在明确诊断后,医生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中医针灸、推拿等技术,以及西医药物治疗等手段。

中医的草药疗法也可用于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症状。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悉中西医知识、诊断和治疗技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方案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神经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抑郁症等。

目前,医学界广泛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相关的研究仍然有待进行。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和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众多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2. 临床试验选取一定数量的神经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将采用中药疗法、针灸疗法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手段,常规治疗组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一定时间内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

3. 动物实验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如帕金森病模型、抑郁症模型等,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将给予中药和针灸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常规药物。

观察不同组别动物在行为、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机制。

三、实验设计1. 临床试验随机选择100例神经性疾病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指标应尽量匹配。

治疗时间为12周,每周2次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进行疾病评估,包括疾病严重度、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等指标。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动物实验选择60只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

实验组动物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动物接受安慰剂或常规药物治疗。

通过行为学实验、生理学指标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两组动物的变化。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 有该 证候 者 , 应 用 相 同 的方 法 进 行 治疗 , 探 讨 辨 证 论 治 的规 律 。后者 不仅 能 为 中西 医结 合 的 理论 研 究 提 供
( 1 ) 西 医辨病 与 中医辨证 分型 相结合 的原 则 。
在 总结 辨证论 治 的规律 时 , 必 然要 归纳 出各种 病 的
将 西 医 的辨病 与 中 医辨 证论 治相 结合 , 本身 就体 现
了 同病 异治 的原 则 。在这种 结合 过程 中 , 将不 同 的疾 病 进行 横 向联 系 , 发现 部分 病 例 尽 管 疾 病 的诊 断 不 同 , 却 有共 同 的证 候 , 可用 相 同 的治 法 和 方 药进 行 治 疗 , 这 又
变 化或 致病 微生 物 的不 同属 性作 为分 型 的主要 依据 , 而
中 医则常依 据整 体 的反应性 或 功能变 化分 型 。 ( 3 ) 同病异 治的原 则 。 多年来 , 对这 两 种分 型 进 行 了 不少 的对 比研 究 , 发
现其 间有一 定 的关 系 。但 由于其 着 眼点 和依据 不 同 , 不
是 不 同的 , 例如西 医 常 以病 理组 织学 变 化 、 局 部 的功 能
中西 医结 合是 中西 医两 种 医学 的取 长补 短 , 互 相渗
透 。一 般说 来 , 辨 证论 治 是 中医学 的特 点 , 它 体 现 了 中 医 的整 体恒 动观 , 重视 人 体 内在 的抗 病 能 力 , 强 调具 体 情 况具 体分 析 。西 医以辨病 为主 , 重视 局部 的器质 和功 能变化 , 运用 现代 科学 技 术 和 手段 , 在 诊 断 和 治疗 方 面 也 有许 多特 长 。因此 , 将 中医 的辨 证与 西医 的辨病 相结
促 进 了临床 医学 的发展 , 提 高 了中西 医结合 临床研 究 的
质 量 和水平 。
定 的证 型 而 设 立 的 。这 样 , 每个 证 型 有 其 相 应 的 方
的高度 统一 。
剂, 每 个方 剂也有 其适 应 的证 型 , 从而 达 到理 、 法、 方、 药 除 了中医有辨 证分 型之 外 , 西医 的诊 断 中也 有分 型
E l i 白宇 宁 . 中 医小 肠 病 证 治 规 律 研 究 [ D ] . 北京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1 — 0 6 )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精 神 疾 病 的 临床 分 析
李清泉 陈洪辉 韩增 英
( 山东 省 滨 州 市 优 抚 医 院 , 2 5 6 6 0 0 )
经 验 交 滚 中国民间疗法
垒 垒 : 二 璺 ! ! : !
学 , 2 0 0 8 .
可 以取 得 较 好 的 疗 效 。
参 考 文 献
[ 2 ] 王健. 白兆 芝 教 授 学 术 思 想 和 I 临床 经 验 总 结 及 中 医 小 肠 病 治 法 的 临床 研 究 E D ] . 北京 : 北 京 医药 大 学 , 2 0 1 2 .
早 在《 伤 寒论 》 中就是 按 方 剂 的适 应 证 型 进行 病 证
可能完 全对 应 , 所 以在 中西 医 结 合 的 临床 研 究 中 , 中 医 和西 医的分 型常 只能 相互补 充 , 而不 能彼此 取代 。
合, 是 中西 医结合 临床研 究 的基本 思路 。
1 . 辨 病 与辨证相 结合 。 在 西 医诊 断 的前提 下进 行 中医辨证 论治 , 是 目前 中 西医结 合 临床诊 疗 经常 采 用 的方 法 。通 过 这 种 方式 观

速 发展 , 临床 医学 的研究 思路 与方 法也跨 入 了一个 崭新
的阶 段 。 临 床 流 行 病 学 及 循 证 医 学 ( 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me d i c i n e , E B M) 等科学 方法 学 的形 成 和广 泛运 用 , 大 大
察 的大 量病 例 , 确 定 了许 多 种 病 的 中医 治 疗效 果 , 为 以
后 的工 作奠定 了基 础 。在此 有三 大原则 :
体 现 了异病 同治 的原 则 。中西 医结 合 临 床研 究 既可 以 从 某 一种疾 病 出发 , 寻求 有 效 的 治疗 方 法 , 也 可 以有 计 划 地从 某一 证 出发 , 对 于若 干种 不 同疾 病 的患 者 中共 同
【 关 键 词】 精 神 疾 病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临 床 分 析
近 几年来 通过 大 量病 例 尝 试把 中西 医结合 疗 法 用
于 精神 疾病 的治疗 中, 随着科 学方 法学与 科学 技术 的飞
分类 , 每个证 型各 有相 应 的方剂 , 甚 至 以方 剂 作 为 证 型 的命名 , 这就 是所谓 “ 方 证对 应” 。 辨证 分 型 的 目的是 为 了指导 治疗 , 故一 般都 是按 证 型 固定 方药 或主方 。这种 作 法 并 不 违反 辨 证 论 治 的 原 则 。 自古 以来 , 除治疗 专 病 的验 方外 , 每个 方 剂 都 是 为
常见证 型 , 这 样就 发展成 为西 医 的辨病 与 中医 的辨 证分
型相结 合 。一个病 的辨 证 分 型 方 案应 是 该 病 辨证 论 治
规 律 的反 映 , 对辨 证分 型 的不 同看 法 , 主要 还 是 在 于辨 证 分型 的具 体方 案是否 真正 反映 了辨证 论治 的规 律 。 ( 2 ) 中医辨证 与西 医分 型相结 合 的原则 。
大 量 临床研究 证 明 , 虽然 中西 医属 于两 种不 同的理
论体系, 但在 治疗 疾病 、 维 护 健 康 这样 共 同 的 目标 上 结 合 起来 , 却能 产生 协 同 、 相辅 相成 的理想 疗效 。
中 西 医 结 合 临 床 研 究 的 基 本 思 路
或 分期 的 问题 。大多数 情况 下 , 中医 和西 医的分 型依 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