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管理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激励-练习和答案

第六章 激励-练习和答案

第六章激励即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胡萝卜加大棒”反映了以下()人性假设A.X理论B.Y理论C.社会人D.自我实现人2、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其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成就B 安全、生理、尊重、成就、社交C 生理、安全、尊重、成就、社交D 尊重、生理、安全、社交、成就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激励因素和()。

A.心理因素B.社会因素C.保健因素D.生理因素4、“激励力=效价×期望”,此模式来自西方激励理论中的()。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B.伏隆的“期望理论”C.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D.亚当斯的“强化理论”5、作为提高员工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行为修正的理论基础是()A.伏隆的“期望理论”B.洛克的“目标订立理论”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D.艾德法的ERG理论6、泰勒制反映了以下()思想。

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自我实现人假设D.复杂人性假设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因素属于保健因素。

A.工作本身B.工作富有成就感C.工资待遇D.个人成长E.人际关系2、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将个体需要分为三种,分别是()。

A.自尊需要B.成就需要C.合群需要D.安全需要E. 权力需要3、造成职工不公平感的原因有()A.客观分配的不公平B.奖酬的绝对数量C.付出劳动的绝对数量D.个人在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E个人的地位和权力.三、判断1、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和激励方法。

2、根据激励理论,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就会使人们感到满意。

3、公平理论指出,人不会单单将自己的成果或报酬与别人的作出比较,而是会同时比较双方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贡献的比例,即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

4、管理者在采用行为修正方法改造下属行为时,应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管理学第六章

管理学第六章
(5)激励是领导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领导者必须能充 分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其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 此,领导者要了解员工的需要和动机是什么,并通过一定的激励 手段和激励过程使其个人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一致。 (6)激励理论着眼于研究组织应该提供什么方面的刺激或激励因素, 以产生激励作用。在人的需要和动机研究中最具影响的主要是需 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管理方格理论 四、权变理论 五、生命周期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领导者必须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专 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专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臵下属执行。这种领导者 要求下属绝对服从,并认为决策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 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地工作。 •放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极少行使职权,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 完全自由。领导者的职责仅仅是为下属提供信息并与组织外部进行 联系,以此有利于下属的工作。
而产生的权力,如律师、医生、大学教授和企业中的工程师可
能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与之相反,一个身居领导职位的人, 因为缺少某种专门知识,因而可能缺乏相应的专家权力。提倡
“内行当家”,其道理之一就在于此。
第二节 领导的权力基础
(5)非权力性影响力。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影响力,与领导者本
人的素质与行为(品德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和 作风因素)密切相关,被领导者是从内心自愿地接受影响。例如,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 金,尽管法定的权力很小,但他凭着 个人人格的力量,有力地影响着许多人的行为。

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答案

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答案

.20.( C )管理心理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_____。

1.71. ( A )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_____,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_____,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_____。

A.需要;动机;激励B.需要;激励;动机C.动机;需要;激励D.动机;激励;需要1.72. ( C )下列属于内在激励因素的是_____。

A.晋升B.福利C.责任感D.表扬2.73.下( C )列属于外在激励因素的是_____。

A.责任感B.胜任感C.表扬D.荣誉感1.74.( A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在企业中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保健因素和_____。

A.激励因素B.心理因素C.生理因素D.社会因素2.75.( D )在奥德弗的ERG理论中,E、R、G分别是指_____。

A.生存;自尊;自我实现B.存在;相互关系;自我实现C.生存;安全;自我实现D.生存;相互关系;成长3.76. ( B )如果职工A通过与职工B相比,认为自己报酬偏低,因而产生不公平感。

根据公平理论,A为了达到公平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_____。

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4.77.( A )表扬、奖励员工,并让人他们参与管理,这能满足员工的_____。

A. 尊重需要B. 交往(或爱的)需要C. 安全需要D. 生理需要5.78.( D )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_____。

A. 尊重需要B. 成就需要C. 权力需要D. 自我实现需要6.79. ( D )股票期权理论属于_____。

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C.强化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7.80. ( D )下列哪项不属于面向管理层的激励模式_____。

A. 年薪制B. 承包制C. 构筑利益共同体D. 超时或者超工作量补贴第九章群体动力.81.( D )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就是_____的区别。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

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
• 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则会是使员工感到非常满 意的因素,但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 构成很大的不满意,只是没有满意而已。包括工作 上的成就感、认可和赞赏、挑战性、责任感、发展 和成长等六项因素,这类因素多与工作本身有关。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内容型理论
•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重点分析了人 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Herzberg’s Two Factors Theory) – 奥德弗的ERG理论(Alderfer’s ERG Theory) –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McClelland’s Achievement
公司政策 监督 与同事的关系 工作条件 薪金 地位 安全保障
导致极满意的因素
(有1753个事例)
工作有成就感 成绩获得认可 工作本身 有较大责任 晋升 成长
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
满意
激励因素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
不满意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 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 的因素;满足的话,只能产生没有不满意,而不是 满意。包括工资、生活、工作条件,与上级、下级 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与工作 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
上司的素质 工作安全
工作环境
激励 因素
保健 因素
薪金
个人生活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 双因素理论的局限性
–满意与生产率并没有必然联系 –将两类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

第六讲 激励理论与管理

第六讲 激励理论与管理
output input
B:
output input
员工如何消除不公平感? 员工如何消除不公平感? (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 (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 (3)改变自己的投入 (4)要求改变他人的投入 (5)选择其他的参照物 (6)抱怨、情绪衰竭甚至离职 抱怨、
公平理论的运用 (1)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位员工,并且 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位员工, 让员工心中感到组织对他们真正公平。 让员工心中感到组织对他们真正公平。 (2)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 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 (3)教育职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 识不公平现象。 识不公平现象。 (4)不公平的激励效应。 不公平的激励效应。 激励效应
“2004年的销售目标是90个亿” 2004年的销售目标是90个亿” 2004年的销售目标是90个亿
“责任状” 责任状” “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 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
4.不轻易改变目标 4.不轻易改变目标
不花钱的激励
•到员工的位置上,当面感谢他的辛劳 •亲笔写张卡片,表达您的谢意 •员工聚会或部门会意时当众表扬 •请董事长、总经理、或部门主管会见这位部属, 感谢他的杰出表现。 •在公司刊物或同业的通讯会报上予以表扬 •将杰出员工的像片挂在走廊的一面墙上,布置成 《光荣板》 •设计一张特殊奖章,表扬他的成就 •买气球放在员工桌子上,计算机前面 •设定感谢日,定期表扬绩效优良的员工
影响。 影响。 (2)激励的过程是社会比较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是社会比较的过程。 社会比较的过程 (3)人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产 人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 生公平感时人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生公平感时人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比较公式 A: 比较结果 A=B——报酬相当,感到公平, A=B——报酬相当,感到公平,具有激励作用 ——报酬相当 A>B——报酬高于他人,产生负疚感, A>B——报酬高于他人,产生负疚感,未必有大 ——报酬高于他人 的激励作用 A<B——报酬少于他人,感到吃亏、委屈、气愤, A<B——报酬少于他人,感到吃亏、委屈、气愤, ——报酬少于他人 没有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与管理共43页文档

激励理论与管理共43页文档
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激励理论与管理上

激励理论与管理上
(2)精神激励:管理者运用荣誉等精神性的奖励,影响和改变职工的 工作行为,激发其工作动机。
2020/11/19
11
1.4.3 正激励和负激励
(1)正激励:即奖励,指运用物质或精神奖励,使职工有利于组织的 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巩固和加深。
(2)负激励:即惩罚,指运用物质或精神上的惩罚,使职工的那些不 利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得以不断地削弱、减少,直至消除。
2020/11/19
7
1、员工判别需要
2、员工寻找满足 需要的途径
3、员工选择指向 目标的行为
6、员工修正需要
5、员工受到奖励 或惩罚
4、员工采取行动
激励过程的核心阶段
2020/11/19
8
1.3 激励的特征
(1)激励是有方向性的。 (2)激励是有选择性的。 (3)激励是有时效性的。 (4)激励也有复杂性和能动性。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3)同一时期内,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是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 配地位的。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管理心理 学
第五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上)
主讲人:许加明
内容概要
1 激励的一般概念 2 强化理论与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 3 内容型激励理论
2020/11/19
2
1 激励的一般概念
1.1 激励的含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 理过程。具体到管理过程中,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过 程。
2020/11/19
21
3.1.2 需要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以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 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 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下)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下)  《管理心理学》

(OP/IP)甲<(OO/IO)乙 (OP/IP)甲=(OO/IO)乙 (OP/IP)甲>(OO/IO)乙 简述为: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OP/IP ≠OO/IO 这说明,在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之间进行比较时,其贡献与报酬之间的比值不相等时,人们才会产生
公平感。
6.4 中国的激励理论与模式
2.公平差别阈的概念
首先,目标管理法是指设置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目标 加以运用,并以这些目标鉴定个人和组织的工作,这一切就是众 所周知的目标管理。其次,目标管理法还包括:这些目标是在上 级和下级联合参与下制定的,下级的工作是根据其实现这种目标 的程度来评价的。目标是任何一个组织管理部门努力前进的终点 或目的地。
6.2 目标理论与应用
(1)在有些情况下很难设置具体目标。 (2)固定的目标可能造成整个体制的僵化。 (3)管理人员往往嫌它太费时间,而且需要做大量文字工作,文件繁多加重了行政管 理的工作量。 (4)由于目标管理重视的只是具体的、定量化的目标,这就容易忽视一些定量性不明 显的指标,如只奖励生产率而损害创造性等。 (5)需要各级领导有一致的看法,不然实行起来效果不大。
6.3 公平理论与应用
组织公正感
人们对于组织中的公平感(组织公平)是建立在那些结果是什么(公平理论与公平分配)以及决定结 果的程序公平的信念基础之上的(程序公平)。图6-5表示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组织公平。
图6-5 两种类型的组织公平
6.3 公平理论与应用
互动(交往)公正感
(1)人际交往公平感。 这主要反映在执行程序或决定结果时
6.3 公平理论与应用
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的一般概念
公平理论是指,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同的人的贡献与报酬 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

员工激励理论概述

员工激励理论概述

(3)ERG理论:一个整合后的模式
阿尔德弗(C. P. Alderfer)于1969年提出的。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种,即生存需要(Existence)、 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要(Growth)。 其中,生存需要是指那些和人类要求生存有关的需要; 关系需要是指那些同人们处理自己与朋友和社会环境 之间的关系有关的需要;成长需要是指那些有关个人 发掘自身潜能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是不对的。满意的对立面应是没有满 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传统的观点: 满意
不满意
赫兹伯格的观点: 满意
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保健因素的扩大可能会引起激励因素的萎缩。
(2)双因素理论(续)
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前者满足只能消除不满,后者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管理者在管理中不能忽视保健因素,否则会导致员工的 不满,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但也没必要过分地改善保 健因素。 即使在进行物质激励的时候,也要考虑尽可能地增加物 质激励的精神含量。 管理者要想持久与高效地激励员工,必须改进工作任务, 进行工作再设计(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扩大化)。 注重内在激励,如给人以发展、成长、晋升的机会。
(1)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着重研究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

激励理论与管理概述(ppt 53页)

激励理论与管理概述(ppt 53页)

※案例:林肯电气公司
林肯电气公司总部设在克利夫兰,年销售额为44亿美元,拥有2400名 员工,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激励员工的方法,该公司90%的销售额来 自于生产弧焊设备和辅助材料。
林肯电气公司的生产工人按件计酬,他们没有最低小时工资。员工 为公司工作两年后,便可以分享年终奖金。该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套计 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和员工的生产率及业绩,可以说是美 国制造业中对工人最有利的奖金制度。在过去的56年中,平均奖金额是 基本工资的95%,该公司中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近 几年经济迅速发展,员工年均收入为44000美元左右,远远超过制造业 员工年收入17000美元的平均水平。
Op代表一个人对他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对他自己所作贡献的感觉 Oo代表一个人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o代表一个人对他人所作贡献的感觉
自己
比较过程
他人
不公平
公平
不公平
(1)职工对报酬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
(2)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报酬是否满足,不仅受到报酬的绝对值的影 响,而且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活动: 个体期望获得不同概率结果基础上 所执行的活动
(个体目标) 第二水平输出
(组织目标) 第一水平输出
反馈联系
纯效价 (满意-不满意)
Ia
I
Ib
Ic
1.3 期望理论的应用
(1)奖金的发放与绩效挂钩 期望理论可以指导企业奖金制度的实施,用期望理论指导奖金制度的 实施,就是要,用期望论模型的术语和概念来加 以表达,归纳在下表中:
奖酬R
绩效期望E1 奖酬期望E2I 奖酬效价VI
取值范 围 0-1

6第六章 激励

6第六章  激励

第六章激励教学目的:明确激励的功能和重要性,了解常用的激励理论,深入思考我国企业及其它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

教学要求:阐明激励实质和心理机制,简述并评价主要激励理论,领会激励的内在规律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激励的涵义、激励的原则和方式,常见的激励理论。

教学形式:理论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论文。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激励的含义与实质,激励的原则、激励理论难点:激励的实质、激励的心理机制、激励原则。

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含义及功能1、激励的含义与实质:所谓的激励,是指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作用。

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动力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激励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状态,不具有我们可以观察的外部状态。

但是,由于激励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及效果来对激励的程度加以推断和测定。

2、激励在管理中的功能:(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3)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而目的源于一定的动机,动机又产生于需要。

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并指向预定目标,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也是激励得以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

如下图:人类行为模式图1、需要:指人类或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状态,管理中的需要特指人对某事物的渴求和欲望。

它是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动力。

2、动机: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这些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心理准备状态。

动机在激励行为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1)始动功能。

指动机唤起和驱动人们采取某种行动。

(2)导向和选择功能。

指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选择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的作用。

(3)维持与强化功能。

长久稳定的动机可以维持某种行为,并使之持续进行。

管理学基础之激励理论

管理学基础之激励理论
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激励。
评价
优点: 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 基础; 指出了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指出了 每一种需要的具体内容; 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国的管理 者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缺陷: 对需要5个层次的划分过于机械; 分析过于简单,缺乏实证基础。
横向比:
个人个所人得的的投报入酬=另另一一个个人人所的得投的入报酬
纵向比:
现在个人所得的报酬= 以前个人所得的报酬 现在个人的投入 以前个人的投入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必须将相对报酬作为有效激励的方 式;
(2)尽可能实现相对报酬的公平性。
(七)强化理论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效价(valence):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 需要的价值;
期望值(expectancy):指采取某种行 动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①一定要选择员工感兴趣、评价高,即认为 效价大的项目或手段。
②凡是想起广泛激励作用的工作项目,都应 是大多数人经过努力能实现的。
(六)公平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来的。
③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 阶层、不同组织,乃至每个人,最敏感的激 励因素是各不相同的,应灵活地加以确定。
(四)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20世纪50年 代提出的,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 以后,还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即:成 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来说,成就需要比 较强烈。这一理论常用于主管人员的激励。
基本内容: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 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 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 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 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激励理论与管理

激励理论与管理

激励策略
因境而生:用不同的内容激励
• 不花钱的激励内容
–到员工的位置上,当面感谢他的辛劳 –亲笔写张卡片,表达您的谢意 –员工聚会或部门会意时当众表扬 –请董事长、总经理、或部门主管会见这位部属,感 谢他的杰出表现。 –在公司刊物或同业的通讯会报上予以表扬 –将杰出员工的像片挂在走廊的一面墙上,布置成《光 荣板》 –设计一张特殊奖章,表扬他的成就 –买气球放在员工桌子上,计算机前面 –设定感谢日,定期表扬绩效优良的员工
• 事实证明,这位银行家的话是有根据的, 蔡思的确是个狂态十足的家伙。不过, 蔡思也的确是个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 他,任命他为财政部长,并尽力与他减 少磨擦。蔡思狂热地追求最高领导权, 而且嫉妒心极重。他本想入主白宫,却 被林肯“挤”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 想当国务卿。林肯却任命了西华德,他 只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怀恨在心,激 愤难已。
• 后来,目睹过蔡思种种形状、并搜集了很多资料的 《纽约时报》主编亨利· 雷蒙特拜访林肯的时候, 特地告诉他蔡思正在狂热地上蹿下跳,谋求总统职 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讲道:“雷蒙特, 你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吗?那么你一定知道什么是马 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 场犁玉米地,我吆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 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 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 在它身上,于是我就把马蝇打落了。我的兄弟问我 为什么要打掉它。我回答说,我不忍心让这匹马那 样被咬。我的兄弟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得 马跑起来的嘛!’”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思 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的那个部不停地跑,我 就不想去打落它。”
• 塑造新行为与消除不良行为
– 1.连续接近技术 – – 2.减少问题行为

第6章 激励性规制理论

第6章 激励性规制理论

1
§6-1 激励Biblioteka 规制理论的形成二、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
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在产业经济学中 的应用,激励性规制理论产生了。 规制机构与被规制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 信息博弈; 规制机构与被规制的企业的行为目标也不一样,可以看作是一 个委托—代理问题。 规制机构需要设计一种既给予企业足够激励,又使企业不滥用 这种选择权以谋取私利的激励合同,激励性规制就是要解决 这个问题。
8
§6-2 激励性规制政策
为了保证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规模经济而制定限制进入的规制政 策,会引起企业利用手中的垄断权利制定垄断高价,从而损 失分配效率,也会降低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的动力,从 而损失生产效率;为了克服垄断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引入直接 竞争可以获得竞争收益,但又会因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的巨 大沉淀成本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自然垄断和直接竞争的矛盾 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
9
4
§6-2 激励性规制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非所有自然垄断行业都适用特 许投标竞争的规制方式,它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适度规模与适度竞争不能同时实现,无法在行业内部直 接引入竞争; 第二,资产专用性低,等待进入的企业可以经营其他业务而现 实地存在,同时避免在特许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出现资产评估 讹诈,降低讨价还价的费用; 第三,沉淀成本较小,资产转让价值较低,使其他企业较易进 入该行业; 第四,需求和技术等因素具有稳定性,在特许经营权合同期限 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5
§6-2 激励性规制政策
二、区域间标杆竞争
区域间标杆竞争是将受规制的全国垄断企业分为几个地区性企 业,使特定地区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企业成就的刺激下而提高 自己内部效率的一种方式。 区域间标杆竞争理论适用于具有地区性垄断特征的行业,是政 府规制的一种实用理论,在规制实践中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第6章 激励性规制理论 本章学习的基本要求: 掌握激励性规制的3种具体政策 了解传统规制制度的弊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激励理论与管理(下)
——过程型激励理论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曾经莲
2010年9月
本章主要内容
期望理论与应用 目标理论与应用 公平理论与应用 中国的激励理论与模式
本章的学习目的
掌握期望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掌握公平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了解中国激励理论与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分析
(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 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 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 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 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 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 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 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 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 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 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 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 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 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 资标准。
2、公平差别阈的理论模式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是强调条件相等时的公平感,而 公平差别阈的模式是强调条件不相等时的公平感。 当个体的贡献不相等时,如果报酬相等,则会产生不 公平感,即只有报酬不相等时,人们才会产生不公平感。
当IP≠IO时
收入差距不会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感,收入差距 的不合理才会造成不公平感,这个不合理指差距过大或 过小,超越了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 即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 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只有适宜的差别分配才能产 生公平感,这个适宜、合理差距的量值就称之为“公平 差别阈”,也即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能产生公平 感的适宜差别的比值。
个体在衡量了自己可以控制的各种能力之后,做出的对工作成
功的期望概率。
3、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 A B C
个人绩效
组织奖赏
个人目标
A B C
:努力-绩效的联系 :绩效-奖赏的联系 :吸引力
期望概率 关联度 效价
3、期望理论的VIE模式
M = V ×I
×
E
M:motivation,即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valence,即效价,指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 目标的估价。 E:expectancy,即期望值,是个体对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 率的估计。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固定要求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行为 方式,人的劳动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基础上的。 “People will do what they can do when they want to do it.”
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大小取决其对行动 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用公式 可以表示为:
1、目标管理法的概念 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也称为目标管理,指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 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 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 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
贡献的标准,以此来激励职工。
公平理论是指,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 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 为密切,即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 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同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 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能有公平感。
此处所指个人作的贡献也指投入,个人的报酬也指产出, 如下表的内容:
目标的设立 通过上下级 一起,逐步设 立公司总目标、 部门目标和个 人目标。 过程的管理 用一整套管理 控制的方法去 实施目标。 考评效果 对照既定目标 来考评效果, 并讨论未达成 目标的原因, 同时准备下一 个管理目标。
4、目标管理法的评价 优点:
目标管理迫使人们事先制订计划; 目标管理过程有反馈,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目标管理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差异性,允许个人设立自己的目标; 目标管理参与的、民主的管理制度,增进了员工对目标的接受度。 目标管理有一套控制的办法,能使实际的工作成绩与目标的偏差受到定 期和系统的考评; 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便于统一。
个人的报酬/产出 (output) 挑战性的工作、奖金、工作津贴、工作保障、工作 单调乏味性、升职、认可、责任、工资、资历、地 位的标志、工作条件 年龄、出勤、人际沟通关系、工作努力、教育水平、 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个人表现、业务经验、社会 地位、技能、培训
个人的贡献/投入 (Input)
公平理论用公式表示为: 以下公式满足时,人会有公平感
激励就是让人们很乐意去做那些他们感兴 趣的又能带来最大利益的事情。当然,关键是要 用合适、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并让他们做好。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 动的心理过程,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动、功效要求和奖 酬价值的认识,即从外在的诱因入手研究激励问题,在该 理论看来,激励在人的心理上是个相当长的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
缺点: 具体目标在有些情况下难于设置; 固定的目标可能会给整个体制带来僵化性; 管理人员往往嫌它太费时间; 容易忽视一些定量性不明显的指标;
需要各级领导有一致的看法,不然实行起来效果不好。
四、中国的激励理论与模式
同步激励理论 公平差别阈的理论模式
激励与去激励因素连续带模式
目标的期望
目标的期望是指人所追求的目标的性质。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目标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对所指目标的性质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目标的抱负水平 目标的抱负水平又称目标的志愿水平,是指欲将自 己的工作做到何种数量标准的心理需求。
3、目标管理法的具体做法/过程 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 酬的相对值。
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 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 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 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 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
外部目标:企业服务于顾客、服务于社会。
目标
内部目标:企业满足本身利益,如职工福利、利润、产品地位等。
2、目标行为的心理分析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某种目标驱使的,目标是一种
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
心理学上把目标称为诱因;内诱因诱发动机,再由动机 到达成目标的过程就称为激励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对目标的不同观点表现在目 标的期望和目标的抱负水平两个方面。
案例讨论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 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 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 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 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 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三、目标理论与应用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
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
最先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 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德鲁克认为企业要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员工的动机, 指导行为,使员工的需要与企业的目标挂起勾来,以激励他 们的积极性。
OO OP IP IO
其中:
OP : 表示一个人对他自己所 获报酬的感觉 ; I P : 表示一个人对他自己所 作贡献的感觉 ; OO : 表示一个人对他人所获 报酬的感觉 ; I O : 表示一个人对他人所作 贡献的感觉 ;
如果上述公式的一方比一另方大,则会产生不公平感, 如以下公式:
不满意 无激励、紧张焦虑
1、同步激励理论 同步激励论简称S理论,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 出的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该理论认为鉴 于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 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 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公式 表示为: 激励力量= ∑f(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上述公式表明,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 有最大的激励力量。
一天,渔夫看见一条蛇咬着一只青蛙,渔夫为青蛙感到 难过,便决定救这只青蛙。他靠近了蛇,轻轻地将青蛙从蛇 口中拽了出来,青蛙得救了。但渔夫又为蛇感到难过:蛇失 去了食物。于是渔夫取出一瓶威士忌,向蛇口中倒了几滴。 蛇愉快地游走了。青蛙也显得很快乐。渔夫满意地笑了。可 几分钟以后,那条蛇又咬着两只青蛙回到了渔夫的面前……
满意 激励状态不变
满意 激励作用加强
不公平的后果及消除方式 不公平感会引起个体及个体之间的紧张焦虑,而为减 弱这种焦虑,个体会采取一定的行动。
个体察觉 到不公平
个体体验 焦虑
个体力图 减弱焦虑
个体采取行动
减少投入; 改变产出; 对自己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心理曲解; 对别人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心理曲解; 离职或调到其它部门; 更换参照对象;
4、实例:
3、期望理论的应用
奖金的发放与绩效挂钩 期望理论在思想政治上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