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地浮沉现象》说课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2. 物体浮沉的条件3. 实验探究浮沉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物体浮沉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沉现象,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如石头、木块、泡沫块、水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分组合作。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
【教学环节2】2.1 讲解: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2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环节3】3.1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2 记录: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浮沉的因素。
【教学环节4】4.1 分享: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浮沉现象。
4.2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浮沉现象。
【教学环节5】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浮沉现象的规律。
5.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沉现象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6.1 出示一些浮沉现象的实际应用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2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课堂小结7.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浮沉现象知识。
7.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8.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

《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第一篇:《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案例有趣的沉浮现象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知道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水的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橡皮、玻璃球、木块、橡皮泥、钉子、钩码、气球、塑料尺子、泡沫塑料、皮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观察动画,注意水中有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游来游去。
)交流看到的内容生1:小船、木桶、空瓶子飘在水面上、生2:鱼在水里自由的上浮和下沉。
生3:鹅卵石、石块下沉在水底。
生:……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归纳总结的能力真高。
能看到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物体在水中自由的上浮下沉。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认识浮和沉两种现象,更好地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假设、猜想(1)检查课前准备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活动材料。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学生猜想……师:先把我们的猜想结果用铅笔记下来,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手按一下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感觉?2.学生实验实验(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师:刚才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需要亲自试一试。
《有趣的浮沉现象》优秀教案

11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目标:1.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的乒乓球,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那我们来试一试?师演示: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入水底。
(沉入水底的乒乓球里塞满了橡皮泥)大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大胆猜测)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师打开,原来其中一个乒乓球里面塞了满了橡皮泥。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提出来吗?(学生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导入本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1.探究浮沉现象(1)提出问题:如果把材料盒里的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浮有沉)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材料有水槽、铁钉、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钩码、木块、蜡烛、鹅卵石、皮球、橡皮、玻璃球、塑料瓶、铅笔)(2)学生分组活动。
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学生汇报)(3)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否科学?动手实验前,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补充)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可以用“○”表示。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沉浮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沉浮现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1.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浮力;2.观察和探究物体的浮沉原因,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透明玻璃容器、不同大小的物体(如纸片、塑料球、橡皮球等)、水、平衡杆;2.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指导手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课主题,并与学生讨论物体的浮沉现象。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15分钟)1.将透明玻璃容器填满水,放置在桌子上;2.请学生一个一个地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起来,有的物体则会沉下去;4.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物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的密度。
3.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浮力和物体密度的概念。
简单明了地说明浮力是支持物体浮起来的力量,物体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体的质量。
4. 实验探究(30分钟)1.将一个平衡杆横放在水面上,并且保持平衡;2.请学生分别放置不同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在平衡杆上,在观察平衡杆是否仍然保持平衡;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平衡杆会失去平衡。
5. 概念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实验的观察和探究,总结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小的物体浮力越大。
6. 拓展应用(1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如果在水中放入一个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7. 总结评价(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能够理解物体的浮力与密度的关系,并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的计算方法。
活动设计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的安全性,并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引导和管理,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浮沉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1.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操作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究精神。
1.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活动重难点2.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浮沉现象。
2.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浮沉现象,并能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三章:活动准备3.1 教具准备:各种浮沉材料(如木块、石头、泡沫、铁块等),水盆,尺子,记录表格等。
3.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的光线和温度。
第四章:活动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浮沉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4.2 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浮沉现象,让幼儿自己尝试解释原因。
4.3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浮沉现象,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浮沉实验。
5.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中创设浮沉环境,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探索。
5.3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和语言表达,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观察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浮沉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6.2 操作法: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6.3 讨论法: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活动步骤7.1 第一步:教师展示各种浮沉材料,引发幼儿的兴趣。
7.2 第二步: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浮沉现象。
7.3 第三步: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7.4 第四步: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浮沉现象的原因。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浮沉现象的视频或图片,进行教学。
8.2 教具资源:教师可以自制或购买一些浮沉教具,进行教学。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浮沉条件的判断。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浮沉条件的判断。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浮沉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沉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浮沉现象相关知识资料、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记录本、实验操作技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浮沉现象: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浮沉条件的判断: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浮沉条件的规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沉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工业、海洋开发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九、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浮沉现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实践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欣赏你从图片当中发现了什么?找生回答。
师:有的物品会下沉,有的物品会上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看到这个课题,你对浮沉都有哪些认识呢?生活中又有哪些浮沉现象呢?既然浮沉现象在生活中这么常见,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研究浮沉现象,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实验物品,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图片)二、实验探究(一)探究浮沉现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物品放进水里,会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一起来利用生活经验来猜一猜,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学具袋,各组取出材料,咱们要猜的就是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上分开,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告诉老师。
(二)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师:老师把大家猜测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对图钉、橡皮筋、的沉浮各组有争议,还有的不能确。
)师: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谁对谁错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做这个实验咱们得注意什么?生1:小图钉,小心别扎到手。
生2:要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生3:注意别把水溅到桌面上师: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忘了。
下面你们就开始做实验吧!师: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多找几个小组汇报)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测,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科学家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开始研究的。
(三)探究水的浮力1. 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师: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木块、橡皮筋、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多找学生汇报)2. 小实验:师:各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气球,你们将皮球放入水槽中:1、用手向下压一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手有什么感觉?2、把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生1:我觉得我往下按球,球偏要往上顶我的手。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第一章:浮沉现象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现象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浮沉现象的定义。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奥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浮沉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采用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浮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浮沉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二章:物体的浮沉条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物体浮沉的条件:密度、体积、形状等因素。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浮沉条件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体浮沉的条件。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浮力原理的解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原理。
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浮力原理的定义和公式。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的应用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解释浮力原理。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浮沉现象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科学应用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浮沉现象应用的思考和探究。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浮沉现象应用的理解程度。
有趣的浮沉现象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5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材分析】《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8课。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探究水的浮力”、“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
活动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所有的活动均采用了导向性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分2课时完成。
第1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和水的浮力。
【学情分析】本册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刚刚接触科学,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学习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能采用简单的实验材料对物体的浮沉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需要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善于和学生合作与交流;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现象;认识到水有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水的浮力的存在。
难点:实验证明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教法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和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了“引探教学模式”,即“观察——猜想——引导——探究”。
首先通过游戏、谈话,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自行根据物体的浮沉现象,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沉现象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塑料尺、石头、泡沫、玻璃瓶、水等。
2. 学生准备: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浮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浮沉现象: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浮沉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浮沉现象。
2. 学生能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实验操作规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浮沉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浮沉现象的成因。
2. 讲解浮沉现象:教师讲解浮沉现象的定义,明确浮沉现象是指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和下沉。
3. 展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演示法: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浮沉现象的原理。
八、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等。
3. 浮沉现象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教案(通用3篇)

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教案(通用3篇)中班科学有趣的沉浮篇1活动目标: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物质准备:、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1.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2.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3.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4.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
)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二、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
(幼儿说一说)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三、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请幼儿说一说)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
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结果。
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六、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七、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影响浮沉现象的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等。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原理,影响浮沉现象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浮力块、石头、泡沫、水、容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浮沉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浮沉现象的基本原理,介绍影响浮沉现象的因素。
3.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浮沉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探讨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5.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
2. 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使用的材料,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来展示浮沉现象?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探索浮沉现象的更多奥秘。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教案:有趣的浮沉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物体的浮沉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1. 浮沉材料:木块、塑料杯、石头、泡沫球、磁铁、沙子等。
2. 实验器材:盆子、水、磁悬浮列车模型、称等。
3. 记录工具: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邀请幼儿观察桌上的浮沉材料,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浮沉现象吗?物体为什么会发生浮沉现象?二、探索浮沉现象(10分钟)1. 邀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浮沉现象。
2. 指导幼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讲解浮沉现象的原理,让幼儿理解物体浮沉的原因。
四、实践活动:制作磁悬浮列车(10分钟)1. 邀请幼儿观看磁悬浮列车模型,引导幼儿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2. 指导幼儿分组制作磁悬浮列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2. 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环境创设:在科学角展示幼儿制作的磁悬浮列车作品,让其他幼儿欣赏和学习。
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确保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安全使用实验器材,防止意外发生。
3. 活动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活动场地的整洁。
教案:有趣的浮沉六、探索不同物质的浮沉现象(10分钟)1. 邀请幼儿继续分组进行实验,探索不同物质的浮沉现象。
2. 指导幼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物质的浮沉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讲解不同物质浮沉现象的原理,让幼儿理解不同物质浮沉的原因。
八、实践活动:制作浮沉装置(10分钟)1. 邀请幼儿观看浮沉装置,引导幼儿了解浮沉装置的原理。
有趣的浮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教案:有趣的浮沉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浮沉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有关。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形状的浮沉材料(如木块、塑料球、石头等),水盆,尺子,记录表格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经验。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到水底吗?”二、探索浮沉现象(10分钟)2. 教师引导幼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形状、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5分钟)1. 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浮沉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浮沉现象。
2. 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浮沉现象。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幼儿讲述浮沉现象与物体形状、大小、密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帮助幼儿巩固浮沉现象的认识。
五、延伸活动(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浮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体验浮沉现象的乐趣。
2.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浮沉实验,分享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探索浮沉现象时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浮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案:有趣的浮沉六、活动准备(续)物质准备:平衡木、浮力环、浮力棒、浮力球、水盆、测量尺、记录表、计时器等。
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得宽敞、明亮,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七、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幼儿介绍浮沉现象,引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说课试讲).doc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教具:水槽、气球、钩码、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饮料瓶、水槽、皮球、石头、测力计、钩码等。
课前交流:师生比赛,看谁的气球在空中撑的时间最长。
感受在空气中,物体有沉有浮的现象。
交代课上会继续进行比赛,获胜的一组是“今日之星”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故事导入(播放手绘微课)师:欣赏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为什么小兔子抱着木棒能漂在水上?师:引入并贴课题二、合作探究1、再现浮沉现象师投影湖泊图片生自由说说所看到的现象2、探究浮沉现象⑴、猜想:师:师展示实验物品,让生大胆猜想把物品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师生一同把猜想结果贴在黑板上。
⑵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师引导猜想对不对需要靠实验来验证。
然后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
⑶、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师巡回指导。
⑷、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师投影实验单,小助手把物品放到正确的位置。
师:看来科学不能仅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3、探究水的浮力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师:上浮的物体为什么能浮?生:猜想原因⑵、小实验:师生共析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
师:那大瓶子呢?(悬浮)赶紧用手按一按,试一试。
生:生用手按,进行观察和体验。
师小结:无论是上浮还是悬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
师: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或者词比较重要?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向上”⑶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物体在水中上浮和悬浮是因为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
师:那沉入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向上的托力呢?学生进行猜想师:究竟有没有受到这种力,怎么办?生:做实验。
《有趣的浮沉现象》说课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有趣的浮沉现象》,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21课,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4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科学课程主要以科学知识和探究实验为主要内容,本课选自“水的科学”这一单元系列,是在掌握水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探究,属于探究实验方面的内容,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本课属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系列。
从学生实际来看,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东西了,对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下沉也不是很陌生,但对物体为什么会上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的浮力作用?并不十分明确,更不能进行科学上的解释,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活动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难点是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科学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我做了以下思考:二、说教法我采用情景与直观教学想结合的教学法: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思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故事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利用演示法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从模仿中得到启示。
利用启发性的猜测激发学生想验证猜测正确性的欲望。
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就会用各种方法获取证据,验证自己猜测的准确性。
通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解决重点,分散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本节课我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探究,用实验的方式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己找水喝。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doc(说课、试讲、教案集)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科学》第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并能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乒乓球、玻璃球、盛水的水槽、木块、泡沫板、钩码、橡皮筋、橡皮泥、橡皮、系橡皮筋的钩码、实验记录单。
学具准备:直尺、科学课本。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出示气球),你们看这是什么?生:气球。
师:如果我把它放在水里,大家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生:会浮在水面上。
师:咱们来试试。
(放入水中)还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呢。
同样的方法放置乒乓球、玻璃球。
(二)分组合作,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水中物体哪些浮上来,哪些沉下去生根据已有经验猜测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水中的浮沉情况,然后实验验证,并作好记录。
生实验,师巡视指导生汇报交流,统一认识。
师总结看来,科学光靠大胆的猜想还不行,还应当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活动二:由实验感知气球、泡沫为什么浮在水面上,认识水的浮力学生用手轻轻的按一按浮在水面上的气球、泡沫板、乒乓球。
师:同学们,当你们用手轻轻的去按浮在水面上的气球、泡沫,乒乓球时,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一说?生自由交流师小结:水给气球一个向上托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浮力。
出示浮力概念。
活动三:通过对比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1)学生猜想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2)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用橡皮筋拴住钩码。
提起,橡皮筋变长,用手轻轻拖一下,橡皮筋变短。
《有趣的浮沉现象》说课稿

《好玩的浮沉现象》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科学老师,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教科珏三年级上册第11课《好玩的浮沉现能h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好玩的浮沉现象》是本单元的其次课,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迷,对水有很多亲号的体检,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齐亲密的关系,正因如此,人类对水的探究利用从未停止过.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阅历的基础上.支配了“相识浮沉现象二“探究水的浮力二“相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变更浮沉的方法”等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验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相识。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是以培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主动提倡让学生亲身经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育他们的新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区的策略,并为他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堪础,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3理念的指导卜I依据本学科的学问结构和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状况,3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I、科学探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试聆的方法解决向四:能鲂依据臼己视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筋采纳简衲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缘出进行定业的视察、试验,采集数据并做出陆洁的记录:会通过视察、试验脸证物设是否正确,2,情感存法价侪观目标:情愿合作与沟通:通过试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敢电证据:养成细致视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相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学问改善自己和四周人们的生活,3、科学学问目标:知遒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相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相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他描述水的浮力及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课的亮点;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初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素养涵盖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 科学素养涵盖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内容。 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内容。 三方面内容 —— 《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 科学课程标准》
4.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实验、 观察 3.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 过程与方法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 6.思考与结论 思考与结论 5.搜集整理信息 搜集整理信息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7.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
教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a.初步学会运用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a.初步学会运用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运用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b.能够根据观测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b.能够根据观测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能够根据观测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c.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 c.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 定量的观测、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定量的观测、实验,采集数据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d.会通过观测、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d.会通过观测、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会通过观测
教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科学知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 经历一个探究过程, 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 的认识。 的认识。
二、活动准备
三、教学过程
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 学生自行探究”
构建、设计了四个逐层递进的教学 构建、 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愿意合作与交流; a.愿意合作与交流; 愿意合作与交流 b.养成细致观测的习惯; b.养成细致观测的习惯; 养成细致观测的习惯 c.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c.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通过实验探究 d.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 d.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 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4、释解疑惑,启发思索, 、释解疑惑,启发思索, 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
教学过程 4、释解疑惑,启发思索, 、释解疑惑,启发思索, 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究空间,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究空间,让他们 带着兴趣、带着猜想、带着期望,在课下、 带着兴趣、带着猜想、带着期望,在课下、在生活中进 行积极、自觉地探索,获取正确的信息, 行积极、自觉地探索,获取正确的信息,延续探索的时 进而提高探究的能力。 间,进而提高探究的能力。
以玩激趣
自行探究
——《有趣的浮沉现象》说课 《有趣的浮沉现象》
说课人: 说课人:东昌府区东关民族小学 王清芝
一、说教材
单元设置主旨: 单元设置主旨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验探究带来的乐趣,认识与水有关的 基本科学知识。 基本科学知识。
2
科学课程的性质: 科学课程的性质: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水结合起来, 启发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水结合起来,引导学 生初步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生初步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学习 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我们的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把实验报告单设计成一张开放的表格, 把实验报告单设计成一张开放的表格,给学生留下了自 选物体进行实验的空间。 选物体进行实验的空间。学生可以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验情 况进行记录。 况进行记录。 同时,初步让学生养成做实验记录的习惯, 同时,初步让学生养成做实验记录的习惯,为以后的实 验探究活动做铺垫。 验探究活动做铺垫。
教学过程 3、拓展延伸,讨论交流 拓展延伸, 认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a、通过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让学生探索的 、通过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 触角与身边的世界拉近距离; 触角与身边的世界拉近距离; b、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进对 、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了解, 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了解,认识到运用所学 的知识能改善人们的生活。 的知识能改善人们的生活。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认识浮沉现象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认识浮沉现象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是借助于动画片和一些直观、 是借助于动画片和一些直观、形象的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和假设的能力。 和假设的能力。
教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科学知识
a.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的特征; a.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的特征;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的特征 b.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 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 b.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 c.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c.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以玩激趣 自行探究
在玩耍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玩耍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其自行探索、自行研究, 让其自行探索、自行研究,以期获得 体验、感受与感悟。 体验、感受与感悟。
20
请各位领导、老师批 请各位领导、 评指正! 评指正!
谢 谢 !
教学过程
2、以问激趣,导入活动,探究水的浮力 、以问激趣,导入活动 探究水的浮力
(1)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自行探究, 以玩激趣, (2)以玩激趣,玩中探究
教学过程
2、以问激趣,导入活动,探究水的浮力 、以问激趣,导入活动 探究水的浮力
(1)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自行探究, 以玩激趣, (2)以玩激趣,玩中探究 自行设计,导入活动,探究水的浮力 以问激趣,导入活动,
(1)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自行探究,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a、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与分工 、 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 意识和习惯; 意识和习惯; b、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和科学素养; 和科学素养; c、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 、 态度。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