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
答: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傍晚,鸟儿都栖息了,只看见茂密的一棵大榕树的奇特景象。
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板书:第一次:傍晚—榕树
第二次:早晨:鸟)
2、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我们把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为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生反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去玩儿。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段):写第二天早晨,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生读文,师点拨。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一)生字新词
1、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翻到105页,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请小朋友们再来读一遍课文,并对照生字条,圈出生字。
3、核对圈出的字是否正确,全班拼读一遍。
4、生字宝宝们乘着雨点儿来了,自己读读看,把音读准。
出示:数不清、云彩、飘落、半空、问题、回答、地方
(1)谁会读上面的雨点儿,2生读,提示平翘舌和后鼻音。
谁会读下面的雨点儿,2生读。
(2)小老师领读生字。
(3)老师把生字宝宝头顶上的帽子摘了,你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
(去拼音认读,开火车读)真是一群能干的小朋友!
5、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朋友都请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却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田世国的义举,是对“亲情”二字的最好诠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叙事散文,题目是《散步》。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初读课文,指导识记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三、初读课文,指导识记生字,积累好词好句1、秋天的雨可神奇了。
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配乐朗诵)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小朋友们也想读读吗?⑴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课后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
⑵同桌之间互相指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⑶集体反馈。
①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菠萝甜甜的、衔来树枝、油亮亮的衣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指导两个轻声(钥匙、衣裳)、区分“衔”和“街”、学生齐读。
②出示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是两个什么句子?(比喻)谁会读?(指导扇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指导“枚、爽”的笔画,学生书空。
③出示句子:“橘子、柿子倾斜角挤我碰。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这两句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拟人)谁来读读、齐读。
指导“柿”字的笔画,区分“喇”和“刺”。
⑷再读②③中的句子,像这样的好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你快去找找看,读一读。
⑸学生展示读,教师适时鼓励。
3、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和伙伴们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能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教师适时板书:是钥匙、是颜料、藏气味、吹喇叭。
4、再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
要求:老师读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读后面的内容,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配乐)从教师的示范读,学生自读,读词语,读句子,再到读课文,不仅读的形式多样,而且读有层次。
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本,体会感悟文本。
三、课后练习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词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第二课时〖课时分解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
2、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它还会吹金色的小喇叭呢!同学们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想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想听听秋雨的声音呢?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秋天的美好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
低年级初读课文的要求
低年级初读课文的要求
初读课文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读课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生字词: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了解其意思和用法,并能正确地朗读生字词。
对于不认识的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询问同学或老师等方式来解决。
2. 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培养语感。
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气词和情感词,更好地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3. 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并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先做好标记,待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或者向同学请教。
4. 标画自然段: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学会划分课文的自然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结构和内容。
在标画自然段时,学生要注意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以及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5.思考问题: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通过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总之,初读课文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初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认识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标画自然段和思考问题等方式,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坚实的基础。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⑴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指名读生字词。
⑶正音。
⑷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
“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初读课文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3分钟)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5分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12分钟)
五、感情朗读。(5分钟)
六.延伸拓展(3分钟)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学情分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共写了五件事,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理解梅花魂的含义将是教学的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我曾采用过变序教学法。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势必在兴趣上减弱不少。为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变序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氛围,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并试图发展学生的情感。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6.梅花魂
执教者
齐兴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梅花魂
教材分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通过叙述外祖父教“我”读诗词而流泪,当“我”弄脏墨梅图而生气,得知自己不能回国而痛哭,临别赠我墨梅图和梅花手绢这五件事,刻画了一位长年飘泊在外,最后葬身异国的华侨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他一片赤诚的爱国之情,是一篇感情深刻而含蓄的文章。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精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精读课文示例文章篇一:《读书的奇妙之旅》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读一篇课文就像进行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呢?今天我就来和你们讲讲这读书的神奇过程。
当我们初读课文的时候,那感觉就像第一次走进一个陌生的花园。
哇!到处都是新鲜的花朵和未知的景色。
我们的眼睛快速地扫过那些文字,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这篇课文到底在讲啥呀?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还是一些神秘的知识?就好像我们在花园里东张西望,想要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个遍。
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初读一篇关于太空的课文。
哎呀,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那一个个关于星星、行星的描述,不就像是太空中闪烁的宝石,等着我去发现它们的秘密吗?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难道宇宙真的这么神奇?”然后呢,到了再读课文的时候,嘿,这可就像是我们在花园里放慢了脚步,开始仔细观察每一朵花啦。
我们不再只是匆匆忙忙地看个大概,而是认真地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就像突然看到一朵花上有一只漂亮的蝴蝶在停留。
还记得有一篇写小动物的课文,再读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描写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是那么生动,“蹦蹦跳跳”“摇头晃脑”,这不就像它们在我眼前活灵活现地表演吗?我忍不住想:“这些小动物怎么能这么可爱呢?”接下来就是精读课文啦!这简直就是在花园里拿着放大镜,去研究每一片花瓣的纹理,每一根花蕊的结构。
我们要深入思考课文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去感受作者的心情,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比如读一首古诗,精读的时候,我们要去琢磨那些古代诗人的心思,他们为啥要这样写?他们当时是啥样的心情?这难道不像是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吗?在初读、再读、精读的过程中,我还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呢!“嘿,你觉得这篇课文里最精彩的地方是哪里?”“哎呀,我觉得这里写得特别美,你呢?”我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
总之,初读课文是初探神秘花园,再读课文是细赏园中美景,精读课文则是深究花园奥秘。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教材分析《包公审驴》是单元主体课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
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通过学习课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包拯这位历史人物,而且要引导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
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和毛驴的图片。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包公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2、交流资料,引出课题你对包公有什么了解,请你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后投影出示)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一下包大人审案的风采。
他这次审的对象可特别了,这被告不是人,而是一头驴。
3、出示驴的图片,简介驴。
4、读题质疑齐读题目。
提问: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的运用“金钥匙”教给我们的方法,围绕着“是什么、、问题归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包公为什么审驴?驴子不会说话,包公怎么样审驴?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剃头大师初读课文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剃头大师初读课文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题目:剃头大师
剃头大师是一部古代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王太感的剃头匠的故事。
王太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剃头匠,但他有着非凡的技艺和天赋,能够剪出各种不同样式的发型。
在他的剃头生涯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包括一些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
故事一开始,王太感还是一个无名的剃头匠,他在一个小镇上经营着一家理发店。
他技艺高超,剪出来的发型非常美观,因此生意非常好。
但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太感被迫逃离小镇,因为他涉嫌参与了一次政治谋杀事件。
他逃到了一座荒山上,开始独自思考自己的未来。
在山上,王太感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如果他能够忍受得住孤独和苦难,他就能够帮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剃头匠。
于是,王太感开始了他崭新的剃头匠生涯。
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为了一位传奇的剃头大师。
在剃头大师中,王太感的故事强调了技艺和天赋的重要性。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天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剃头匠。
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
在王太感逃离小镇的过程中,他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未来。
剃头大师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小说,通过对王太感的故事的讲述,向读者展示了技艺、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