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原料选配

合集下载

《纺纱原料的选配》课件

《纺纱原料的选配》课件

整齐度越高,纤维在纺纱过程中 的排列越整齐,有利于减少纺纱 过程中的断头和毛羽。
纤维细度与均匀度
纤维细度与均匀度
纤维细度和均匀度对成纱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
纤维细度
细度越小,纤维的表面积越大,成纱的覆盖率和抱合 力越好,织物的柔软性和光泽度越高。
均匀度
均匀度越高,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分布越均匀,成纱 的结构和性能越稳定。
ERA
原料的分类存放
01
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应按品种分类存放,避 免混杂。
02
化学纤维原料应按其性能、用途进行分类存放,避 免相互影响。
03
高档原料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 避免阳光直射。
原料的防潮防霉
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 ,控制湿度在适宜范 围内。
对于容易发霉的原料 ,应定期进行清洁、 消毒,并使用防霉剂 进行预防。
ERA
原料的物理性能
01
02
03
纤维长度
纤维长度是影响纺纱性能 的重要因素,不同长度的 纤维适合不同的纺纱工艺 和产品需求。
纤维细度
纤维细度决定了纺纱的强 度、柔软度和光泽度等性 能,选择合适的细度可以 提高纺纱质量和效率。
纤维弹性
纤维的弹性影响纺纱的耐 磨性和恢复性,选择具有 良好弹性的纤维可以提高 纺织品的耐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原料的化学性能
纤维化学成分
不同化学成分的纤维具有不同的 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纤维可以 满足纺纱和纺织品的需求。
纤维热稳定性
纤维的热稳定性决定了纺纱过程 中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选择具 有良好热稳定性的纤维可以提高 纺纱的稳定性和效率。
纤维耐化学腐蚀性
不同纤维对化学物质的反应不同 ,选择具有良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学腐蚀性的 纤维可以提高纺织品的耐久性和 稳定性。

《现代纺纱技术》教学大纲.doc

《现代纺纱技术》教学大纲.doc

《现代纺纱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1102总学时:96 学分6适用专业:现代纺织技术课程负责人:某某修订日期2008. 1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现代纺纱技术》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本课程前导课程是《纺织纤维与产品》,后续课程是《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岗位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

本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从事纺纱原料选配、生产工艺设计、设备维护、运转与操作管理、生产调度、质量检验等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原料选配、纺纱设备实际运用、纺纱工艺分析与配置、质量控制等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

♦教学目标1.能根据纱线产品选配原料。

2.能进行纺纱工艺分析、计算和配置。

3.能进行半制品、成品的质量检测和分析,提出工艺改进措施。

4.具有灵活处理好产量、质量及消耗等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二、课程要求达到的专业技能(表1)表1《现代纺纱技术》要求达到的专业技术能力三、课程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表2)本课程内容由九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教学模块,职业技能训练采用“模拟职业岗位角色”。

各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应模块的教学内容见表2。

表2课程内容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3)《棉纺工艺学(第二版)》顾菊英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4)《棉纺手册》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五、考核标准与方法K考核内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应用2、考核形式: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3、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过程性考核占50%,期末考试占50%,课程成绩评定依据见表5。

4、过程性考核内容及评定标准(1 )职业道德:占20%考核内容:包括尊敬师长,遵纪守时,学习态度认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平时积极主动,勤奋踏实,注意团结协作等。

(2)课堂交流讨论:占20%考核内容:包括语言表达、思路是否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任务完成报告:占30%考核内容:根据提交的任务完成报告的质量,考核报告内容是否完整、规范;概念是否清晰、获取信息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第2章纺纱原料准备与选配

第2章纺纱原料准备与选配
比,则采用条混。
三、混合计算
原料的混合比例主要是以重量比来表示的。 如:有n种组分的原料混合,每组分的重量为Wi,则 第i组分的混合比可用下式表示:
Ki =
Wi
n
100%
Wi
i =1
n
Ki =1
i =1
由于纤维的重量因吸收水分而发生变化,不同原料吸 收的水分不同,所以,混纺比是指不同原料混纺时的 (干)重量比。
C 2
=
n i =1
Ki
Ci2
(
Xi X
)2
+( Xi X

1)2
(二)混纺比与湿重比的关系
混纺比是原料干重比,实际生产中的原料吸收了空气
中的水分,可按混纺比和原料的回潮率推算其湿重比。
在回潮率W下,干重G0与湿重G关系为:G=G0(1+W)
例如:甲、乙两种原料采用散纤维混合,甲、乙的 混纺比分别为y、1-y;甲、乙的干重量分别为G01、 G02;甲、乙的湿重量分别为G1、G2;甲、乙的回潮率 分别为W1 、 W2 ;甲、乙的湿重比分别为x 、 1-x 。
较低,但死纤维形成的白星不易染色,故死纤维,僵 棉应少用。 (11)印花布用纱
印花布具有花纹图案,故疵点不易看出,原料要 求可次些。
四、配棉方法
采用分类排队法,多唛头配合来进行纺纱。 分类:根据原棉的性质及各种纱、线的不同要求,
把适纺某产品或某号数的原棉划为某一类。 同类棉主要性质差异应小。一般:品级12级,
长度24mm,线密度1220dtex(500800公支),含 杂12%,含水12%,成熟度0.15。
排队:在分类的基础上,把同一类中的原棉根据 产地、性能进一步细分,产地、性质等接近的排在一 个队内,以便接替使用。

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原料选配

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原料选配

编码:01 制订日期:2007/8项目一原料的选配与混和模块一原棉的选配一、原料选配的目的和意义◆原棉的工艺性质:长度、线密度、强力、成熟度、色泽、含水含杂率◆配棉:将各种原棉搭配使用的技术工作1、配棉的目的:(1)合理使用原棉,满足纱线质量要求①根据纱线特数和用途不同,各种纱线对使用原棉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

②如果采用混合棉纺纱,可充分利用各种原棉的特性,取长补短。

(2)保持生产和成纱质量相对稳定①保持原棉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纺纱生产和质量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如果采用多种原料搭配使用,只要配合得当,就能保持混合棉性质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生产过程及成纱质量也可保持相对稳定。

(3)节约用棉,降低成本①配棉要从经济效益出发。

控制配棉单价和吨纱用棉量,力求节约用棉,降低成本。

②短加长,粗加细;回花、再用棉,可按配棉技术以一定比例回用或降级使用。

2、配棉原则根据实践经验总结,配棉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瞻前顾后,细水长流;吃透两头,合理调配。

贯彻配棉原则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稳定:力求混合棉质量长期稳定,以保证生产稳定。

(2)合理:在配棉工作中,不搞过头的质量要求,也不片面地追求节约。

(3)正确:指配棉表上成分与上机成分相符,做到配棉成分上机正确。

二、原料选配的依据(一)纱线品种与用途:不同品种和用途的纱线对原料的品种和特性有不同的要求①棉纱的特数分类:特细号纱:10tex及以下(60s以上)细号纱:11~20tex(58s~29 s)中号纱:21~30 tex(28 s~19 s)粗号纱:32 tex及以上(18 s以下)②纱线产品分类原料不同:纯棉纱、纯化纤纱、棉与化纤混纺纱纺纱方法不同:环锭纱、转杯纺纱等纺纱工艺不同:普梳纱、精梳纱、包芯纱、产品用途不同:机织用纱(经纱、纬纱)、针织用纱、起绒用纱等。

不同的纱线类别对原棉的选配要求(1)棉纱线密度(特细特、细特、中特、粗特)(2)普梳纱和精梳纱(3)单纱和股线(4)经纱和纬纱(5)针织用纱(6)染色用纱(7)特种用纱(8)混纺纱(二)根据成纱质量考核指标选配原棉●成纱质量考核指标:(1)单纱断裂强度和强力变异系数(2)纱线的条干均匀度(3)纱线的外观疵点:棉结、粗节、细节●讨论原棉性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1)长度(2)线密度与马克隆值(3)成熟度(4)回潮率(5)强伸性(6)原棉含杂率(7)地区、色泽和手感●原棉性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①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单强CV值):(a)原棉的线密度和成熟度:(b)原棉长度、短绒含量及轧工条件(c)地区、色泽和手感②百米重量变异系数;③条干均匀度;(a)线密度(b)短绒(c)原棉的棉结杂质:④一克内棉结粒数、一克内棉结杂质粒数;(a)成熟度与轧工(b)原棉含水率(c)原棉含杂⑤黄白纱●对成纱质量影响大的配棉指标(1)原棉的长度和整齐度影响成纱条干、强力、毛羽。

纺纱课程设计

纺纱课程设计

纺纱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纺纱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理解纺纱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对纺纱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纺纱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

2.掌握纺纱的主要技巧和注意事项。

3.了解纺纱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能够正确使用纺纱设备和工具。

5.能够独立完成纺纱的基本操作。

6.能够根据材料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纺纱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开放和接受态度。

3.培养学生对纺纱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纺纱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及纺纱的历史和现状。

具体安排如下:1.纺纱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流程。

2.纺纱的主要技巧和注意事项。

3.纺纱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纺纱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纺纱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纺纱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纺纱历史和现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纺纱案例,使学生了解纺纱技术的应用和挑战。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纺纱设备,让学生掌握纺纱的实践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纺纱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纺纱知识。

2.参考书:提供纺纱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收集纺纱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纺纱设备和相关工具,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纺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纺纱学第03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纺纱学第03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第三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第一节 原料选配的目的和原则
一、原料选配的目的 1.保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相对 稳定 2.合理使用原料 3.节约原料、降低成本 4.增加花色品种 二、原料选配的原则 1.根据产品用途选配原料 2.满足工艺要求、稳定生产
第二节 天然纤维选配
天然纤维选配
棉纤维选配
毛纤维选配
:
散纤维混合
条子混合 直放横取 法混合 横铺直取 法混合 多仓铺放 法混合
称量式混合
多仓混棉机工作示意
六仓混棉机
三、混合效果的评定和检验
(一) 评定指标 1. 混合度 2.混合不匀率 (二) 检验方法 1.混入有色纤维法 2.切片法 3.化学分析法 4.染色法
麻纤维选配绢绵选配第三节 化学短纤维选配
一、纤维品种的选择 化学纤维品种的选择对混纺产品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因此,应根据产品的不同用途、质 量要求及化学纤维的加工性能选用不同的品 种。 二、混纺比例的确定
(一)根据产品用途和质量要求确定混纺比 (二)根据化学纤维的强伸度确定混纺比
三、纤维性质选配
(一)化学短纤维长度和线密度的选择 (二)化学纤维其他性质的选配
第四节 混合原料指标计算
一、混合比率及其指标的应用 二、混合原料的技术指标 三、混纺纱投料比计算
第五节 原料混合
一、混合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所选配的原料能达到充分的混 合。混合不均匀,直接影响成纱的线密 度、强力、染色及其外观质量。因此, 均匀混合是稳定成纱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混合方法
如下图所示 混合方法

第一章纺纱原料的选配

第一章纺纱原料的选配

第一章纺纱原料的选配第一章纺纱原料的选配棉花的初加工纤维原料的初加工就是对纺纱前的纤维原料进行初步的加工,以尽量去除原料中的非纤维性物质,以有利于纺纱加工。

一、轧棉定义:棉花的初步加工通常称为轧棉,又称轧花。

目的:去除棉籽,并清除部分杂质和短绒(一)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1、保持纤维原有的品质:不混合加工、不降低纺纱价值2、清除纤维中的杂质:清除籽棉中的小籽棉、虫害棉等(二)轧花设备皮辊轧花:转速低、作用柔和、不易轧断纤维,棉结、索丝、疵点少,原棉含杂多,短绒多。

锯齿轧花:转速高、作用剧烈、容易切断纤维,易产生棉结索丝等疵点,(有排杂系统)原棉含杂少,短绒率低,棉松散。

二、打包、刷唛1、成包规格纤维类型、轧花方法、品级和长度相同;不混入棉短绒、油花、危害性杂质等2、唛头代号标明加工厂、品级长度代号、重量等第一节配棉原棉的性质与纱线质量有直接关系。

国家标准规定,棉纱线根据品质指标和重量不匀率进行评等;根据条干均匀度、棉结、杂质粒数进行评级。

一、原棉性能与成纱质量的关系1、棉纤维的长度棉纤维的长度越长,则:成纱强力越高;成纱条干越均匀;纺纱断头越少;可纺细特纱。

手扯长度:23 mm -33mm。

2、棉纤维的细度棉纤维的细度越细,则:成纱强力越高;成纱条干越均匀;纺纱断头越少;可纺细特纱。

细度为:1.5分特-2分特。

3、短绒率纤维长度小于16 mm的纤维所占的百分率,称为短绒率。

棉纤维的短绒率越高,则:成纱强力越低;成纱条干越差点;纺纱断头越多。

4、成熟度是指棉纤维细胞壁的增厚程度;它影响棉纤维的光泽、强度、弹性、天然转曲等。

5、棉纤维强度棉纤维强度越大,则:纺纱过程中纤维的损伤越少;成纱强力越高;纺纱断头越少。

6、棉纤维的天然转曲棉纤维的天然转曲越多,则:纤维间的抱合力越大,成纱强力越高。

7、原棉的含杂它影响成纱的结杂。

二、配棉的目的(一)配棉的概念根据成纱质量的要求和原棉的性能特点,将各种不同成分的原棉搭配使用,称为配棉。

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新型纺纱

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新型纺纱

编码:01 制订日期:2007.8第九章新型纺纱模块一新型纺纱概述一、新型纺纱的特点新型纺纱与环锭纺纱最大的区别在于将加捻与卷绕分开进行,并将新的科学技术——微电子、微机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由人的行为进化到了电子监测控制。

与传统的环锭纺相比,新型纺纱具有以下特点:1、产量高新型纺纱采用了新的加捻方式,加捻器转速不再像钢丝圈那样受线速度的限制,输出速度的提高可使产量成倍、成倍的增加。

2、卷装大由于加捻卷绕分开进行,使卷装不受气圈形态的限制,可以直接卷绕成筒子,从而减少了因络筒次数多而造成的停车时间,使时间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3、流程短新型纺纱普遍采用条子喂入,筒子输出,一般可省去粗纱,络筒两道工序,使工艺流程缩短,劳动生产率提高。

4、改善了生产环境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新型纺纱机的机械化程度远比环锭细纱机高,且飞花少、噪音低,有利于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

二、新型纺纱的分类按纺纱原理分,新型纺纱可分为自由端纺纱和非自由端纺纱的大类。

(一)自由端纺纱需经过分梳牵伸——凝聚成条——加捻——卷绕四个工艺过程,即首先将纤维条分解成单纤维,再使其凝聚于纱条的尾端,使纱条在喂入端与加捻器之间断开,形成自由端,自由端随加捻器回转,使纱条获得捻回,转杯纺纱,涡流纺纱、摩擦纺纱等都属于自由端纺纱。

(二)非自由端纺纱一般经过罗拉牵伸——加捻——卷绕三个工艺过程,即纤维条自喂入端到输出端呈连续状态,加捻器置于喂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对须条施以假捻,依靠假捻的退捻力矩,使纱条通过并合或纤维头端包缠而获得真捻,或利用假捻改变纱条截面形态,通过粘合剂粘合成纱,自捻纺纱、喷气纺纱、粘合纺纱就属于这种方法。

模块二转杯纺纱一、转杯纺纱概述(一)转杯纺的特点1、自由端纺纱2、加捻卷绕分开。

3、产量高。

(3~4倍于环锭细纱机)4、卷装大。

(每支筒纱重3~5kg)5、工序短。

(省去粗纱和络筒工序)6、对原料的要求低7、适纺中、低支纱(二)转杯纺原料①天然纤维:棉、亚麻;②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莫代尔、天丝③合成纤维(短纤维):涤纶、腈纶;④棉纺厂再用棉:精梳落棉、清花落棉、梳棉落棉(三)适纺纱支范围:国内:10~30英支,国际:6~40英支(四)转杯纺工艺流程①开清棉->梳棉->并条 (二道)->转杯纺纱机二、转杯纺纱机的工艺过程棉条经喇叭口,由喂给罗拉和喂给板缓慢喂入,被表面包有金属锯条的分梳辊分解为单根纤维状态后,经输送管道被杯内呈负压状态(风机抽吸或排气孔排气)的纺纱杯吸入,由于纺杯高速回转的离心力作用,纤维沿杯壁滑入纺杯凝聚糟凝聚成纤维须条;生头时,先将一根纱线送入引纱管口,由于气流的作用,这根纱线立即被吸入杯内,纱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抛向凝聚糟,与凝聚须条搭接起来,引纱由引纱罗拉握持输出,贴附于凝聚须条的一端和凝聚须条一起随纺纱杯的回转,因而获得捻回。

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细纱

现代纺纱技术课程教案——细纱

编码:01 制订日期:2007.8项目七细纱模块一细纱概述一、细纱工序的任务1、牵伸2、加捻3、卷绕成形二、细纱机工艺流程模块二细纱机机构一、喂入机构与作用1、喂入部分机构粗纱架、粗纱支持器(托锭式、吊锭式)、导纱杆、横动装置2、喂入作用分析喂入机构的作用:粗纱顺利退绕并均匀地、在一定宽度范围内喂入细纱机牵伸装置。

二、牵伸机构与作用1、牵伸部分的机构与特点(1)组成元件牵伸罗拉、罗拉轴承、皮辊(胶辊)、皮辊轴承、皮圈、皮圈销、集合器、加压机构、吸棉装置等。

2、细纱机牵伸装置的形式(1)三罗拉长短皮圈普通牵伸(2)三罗拉长短皮圈V形牵伸三、加捻卷绕机构与作用(一)细纱的加捻过程须条一端被前罗拉握持,另一端通过钢丝圈的回转而加上捻回,钢丝圈回转一转,加上一个捻回。

(二) 加捻卷绕元件1、锭子:由锭杆、锭盘、锭胆、锭脚和锭钩组成。

实用锭速为12000~18000r/min左右.2、筒管:有经纱管、纬纱管之分。

(1)经纱管长度:根据钢领板升降全程和纺纱线密度决定的,一般比钢领板升降全程大12%左右。

(2)直径:一般为钢领直径的40%~50%;(3)纬纱管用于纺直接纬纱,其长度和直径取决于梭子内腔长度和宽度。

3、钢领:平面钢领和锥面钢领两种①平面钢领PG2(边宽4.0mm) 适纺粗特纱(普通钢领)PG1(边宽3.2mm) 适纺中特纱(高速钢领)PG1/2(边宽2.6mm) 适纺中特纱(高速钢领)规格代号:PG×-×× ××例:PG1-42511-边宽3.2mm;42—内径42mm;51—底外径51mm②锥面钢领:HZ7系列;ZM系列(ZM-6,ZM-20)4、钢丝圈(1)钢丝圈的作用:与钢领、锭子配合完成细纱的加捻、卷绕。

生产上通过调整钢丝圈型号(几何形状)、号数(重量)来控制纺纱张力、稳定气圈形态,达到卷绕成形良好、降低细纱断头的目的。

(2)钢丝圈的工艺要求钢丝圈的几何形状与钢领跑道截面的几何形状要正确配合,钢丝圈的重心要低,使其回转稳定。

纺纱学课件——第2章原料选配与混合

纺纱学课件——第2章原料选配与混合

(1)以性质接近的某几批号为主体成分,一般占 70% (2) 队数和混用比 多不便管理,少易造成波动,目前一般排5-6队,每 队混用比<25%,勤调、少调,保持质量稳定 。 (3)交叉替补 接批时,有时候一批原棉的某些质量较差,可从另 一队原棉中选择该质量指标较好的原棉同时接批。 3、计算机配棉 一般包括三大功能:原料库存管理、自动配料和成 纱质量分析。目前,关于计算机配料的理论及方法 有许多研究,主要有线形规划法、方案组合法以及 基于基因算法的多目标模糊寻优法,并有相关软件。
(二)原料选配 纺织生产前对不同品种、等级、性能和价格的 纤维原料进行选择,并按比例混合的过程称原 料选配。 1、原料选配的目的 (1)合理使用原料 (2)保持生产和成纱、织物质量的相对稳定 (3)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原料成65%80%) (4) 增加花色品种
(三)配棉
1、不同种类纱线与原棉性状关系 (1)棉纱号数 细号:纱断面中纤维根数少,分布不匀率高, 结杂易暴露在纱表面,所用原棉级数高, 支数细,长度长,原棉含杂少,不混用再 用棉。 中粗号:要求低些,可混部分再用棉。合
在纺纱前要对纤维原料进行选择、混合, 以保证纺纱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及稳 定。
一、原料选配 (一)纤维原料 1、棉花 长绒棉、细绒棉 皮辊棉、锯齿棉
2、化纤
(1)品种 粘胶(人造棉)Rayon-R 莫代尔modal 丽赛Richcel 天丝tencel 竹纤维bamboo 涤纶(聚酯)Polyester-T 腈纶(丙烯腈)acrylic-PAN 锦纶(聚酰胺、尼龙)polyamide、nylon-PA 维纶(聚乙烯醇、维尼纶)polyvinyl alcohol、vinyon 丙纶(聚丙烯)polypropylene 芳纶(芳族聚酰胺)aramid 氨纶spandex 聚乳酸Polyactic

【学习课件】第2章原料选配与混合纺纱学

【学习课件】第2章原料选配与混合纺纱学

(10) 深色布用纱
对深色布,不同纤维染后不易区别,故原棉要求
较低,但死纤维形成的白星不易染色,故死纤维, 僵棉应少用。
(11) 印花布用纱
印花布具有花纹图案,故疵点不易看出,原料要
求可次些。
ppt课件
10
2、配棉方法
(细水长流、瞻前顾后、好坏搭配、合理使用) 棉纺是大批量生产,采用分类排队法,多唛头配 合。
ppt课件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配棉
1、不同种类纱线与原棉性状关系
(1)棉纱号数
细号:纱断面中纤维根数少,分布不匀率高, 结杂易暴露在纱表面,所用原棉级数高, 支数细,长度长,原棉含杂少,不混用再 用棉。
中粗号:要求低些,可混部分再用棉。
ppt课件
6
(2)普梳纱与精梳纱
精梳纱:外观要求高,条干好,棉结,杂 质少,精梳过程中能排除大部分短绒。 锯齿棉棉结多,如精梳部分不排除影响 外观。原料适合用含短绒多但棉结少的 皮辊棉,要成熟度好,含水低,否则易 形成棉结。
ppt课件
15
二、 原料混合与计算 (一)混合方法 1、目的与要求 目的:在于得到均匀的纺纱半制品和细纱,加工过
程也稳定。
实质:在于每个成分的内部相混,以及每种成分的 纤维在整个混料内均匀分布。
ppt课件
外观疵点:粗丝、并丝、异状丝、油污纤维
ppt课件
4
(二)原料选配
纺织生产前对不同品种、等级、性能和价格的 纤维原料进行选择,并按比例混合的过程称原 料选配。 1、原料选配的目的 (1)合理使用原料 (2)保持生产和成纱、织物质量的相对稳定 (3)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原料成65%80%) (4) 增加花色品种

纺纱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纺纱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纺纱学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一章纺纱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1.1 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纺织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也是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工艺技术训练的主要途径和实践活动。

通过课程设计:(1)使学生对《纺织材料》、《纺纱学》、《纺织厂设计》等课程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在纺纱工艺设计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纺纱设备的性能和正确地选用设备,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1.2 设计内容1、产品方案的拟定根据下达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完成,为了让课程设计具备更强的现实意义,任务书也力求和最新的纺纱技术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包括两种粗纺产品和两种精纺产品或两种棉纺产品;2、原料选择与混料设计3、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流程制定4、产品规格计算(1)纱支、捻度和捻系数(2)缩率与重耗5、织物的技术计算6、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的选择(1)各工序工艺参数的选择(2)设备参数的选择及设备选型7、机器配台计算1.3 设计方法及步骤1.3.1 产品方案的拟定拟订产品方案,通常是从原料的类型、机器设备的能力、市场信息和生产管理的水平等项条件出发,拟订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

在这些条件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依存的关系。

因此,在拟订产品方案时,应从整体观点出发,既要考虑到每一方面的特点,又要注意综合的经济效益。

1、产品方案中的比例要适当;2、不采用工艺不成熟的试验产品或生产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的特殊产品;3、根据代表性产品配备的的设备、工艺条件等能满足生产品种变化要求;4、代表性产品的种类不宜过多,精纺厂一般3~6种,粗纺厂可适当多一些5、条染和散毛染色产品的比例(1)精纺厂条染产品的比例一般以50~80%为宜,条染和匹染设备的总加工能力为生产总需要量的160%。

(2)粗纺厂产品方案中散毛染色产品的比例以50%左右为宜,散染和匹染的总加工能力已生产总需要量的160%为。

《纺纱原料的选配》课件

《纺纱原料的选配》课件
2 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合理选配,可以减少纺纱过程中的废品率,节约成本。
3 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可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影响纺纱原材料选取的因素
产品要求
• 纺纱方式 • 纺纱用途 • 功能要求
市场需求
• 消费者需求 • 时尚潮流 • 环保要求
经济考虑
• 原材料成本 • 生产效率 • 竞争力
对纱线进行染色,赋予纺纱产品 丰富的色彩。
《纺纱原料的选配》PPT 课件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纺纱原料的选配,包括其重要性、选配方法以及对纺织品 标准与质检的影响。
纺纱原材料的重要性
纺纱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原材料对纺纱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原材料的特性 直接影响着纺纱产品的品质和性能。
选配纺纱原材料的意义
1 提高纺织品品质
合理选配原材料可使纺织品具有良好的手感、色彩、光泽等特性。
检测评估
对筛选出的原材料进行实验室评估和质 量检测。
纺织品的标准与质检
纺织品标准与质检是确保纺织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各国制定的标准包括纺纱 原料的要求和纺织成品的检测标准。
纺纱原材料进行工艺分析
纺纱工艺
通过纺纱机将原材料纺成各种规 格的纱线。
弯纱工艺
将纱线进行弯曲,增加纱线的弹 性和柔软度。
染色工艺
纺纱原材料的品质分类
天然纤维
如棉花、麻类、丝绸等
化学纤维
如聚酯纤维、锦纶等
人造纤维
如人造棉、莱卡等
混纺纤维
不同纤维混纺而成的纺织材料
纺纱原材料的选配方法
1

筛选原材料
2
根据需求,选取适合的原材料供应商,
进行初步筛选。
3
最终选定

纺纱概论—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纺纱概论—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三、原料的混和
(一)混和的目的: 配料成分在混和料中的任何部分或在制品的任何截面内,
保持规定比例;或使混和料的任何组成部分或单元体内各种成 分的纤维能均匀分布
三、原料的混和
(二)混和方法
1.棉包混和 特点:混和充分,混比不易准确掌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纯纺 2.棉条混和 特点:混和不充分,混比易准确控制。 应用:化纤与棉混纺 3.棉堆混和 (1)小量混和:混和充分,混比较易准确控制;但劳动强度 大。 (2)机组称重混和:混和充分,混比易准确控制;劳动强度 小。
二、化纤的选配
化纤选配的目的意义: 1、改善纺纱的工艺性能。 2、提高纺织品的使用价值。 3、增加纺织品的花色品种,降低成本
化纤选配的原则
(一)纤维品种的选配
1、纤维品种应根据成纱用途选配; 2、根据纤维资源情况、纺纱工艺要求选配;
化纤选配的原则
(二)纤维性质的选配
1、化纤的长度与细度选配;
L/D≈1 其中 L-长度(英寸)D-细度(旦); 或L/D≈23 其中L-(mm)D-(dtex)
2、强度及伸长率
临界混纺比:混纺纱最低强力值时的混纺比。
3、与成纱结构有关的纤维性质。
规律:纤维细、长、卷曲小、初始模量大时易分布于纱条的内层;反 之,分布于纱条外层;另外,摩擦力与抱合力大的纤维易分布外层。
4、化纤的沸水收缩率 5、色差。
化纤选配的原则
(三)混纺比的确定
1、根据成纱用途; 2、根据织物要求; 3、尽量降低成本; 4、避免临界混纺比; 5、主体成分突出。
原料的选配与混和
一、原棉的选配
(一)、原棉配棉目的要求: (1)保持生产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 (2)合理使用原棉,取长补短,以满足纱线质量要求。 (3)节约用棉,降低成本(优质优用)。

原料的选配

原料的选配

3
(2)队数与混用百分率 一般选用 5-8 队,队数多,生产管理麻烦,队数少,则混 用百分率高,混合棉性质差异大。每队原棉最大混用百分率控制在 25%以内。
(3)交叉抵补 当接批混合棉中某一唛头某项指标太差或太好,选用另一队对应质量 较好或较差的唛头同时接批以便互相弥补。但同一天调换唛头不宜超过 2 个,比例不宜超过 25%。
原棉。 普梳纱:对原棉性能要求较精梳纱低。 (3)单纱与股线 单纱没有并合机会,结杂对成纱质量影响很大;而股线有并合的机会;因此单纱对原棉
的长度、细度及含杂较股线高。 (4)经纱与纬纱 经纱:在织造过程中承受的张力较大;在落筒工序中可以除去部分杂质;选用原棉长度
长、细度细、含杂较多的原棉。 纬纱与经纱相比,强力要求低而外观要求高,故选用原棉短而粗、含杂较多的原棉。 (5)针织用纱:要求条干好,杂质少;应选用细而长、成熟度好的原棉。 (6)特种用纱 轮胎帘子线:要求纱线强力高、伸长要小、色泽与外观要求较低;应选用长而细、成熟
(二)强度和伸长率 化纤的强伸度对成纱强力有一定影响,当混纺纱受拉伸时, 断裂伸长率低的纤维先断裂,使成纱强力降低,所以,应选断裂伸长率相近的纤维进行混纺, 对提高成纱强力有好处。同时,两种纤维的混比选择也应尽量避开临界混纺比。
(三)与成纱结构有关的纤维性质 两种纤维混纺时,纤维细长,卷曲小,初始模 量小的纤维容易分布在纱条的内层,纤维粗短卷曲大,初始模量大的纤维易分布在纱条的外 层。外层纤维影响织物的表面性能,因此,要适当选配纤维性质,使某些纤维处于纱条外层, 另一种纤维处于纱条内层,充分利用纤维性质。
(三)根据生产情况选配原棉 如某时细纱车间断头很多,挡车工生活难做,可考虑选用品级好、长度长的原棉。
四、传统配棉方法(分类排队法)

纺纱原料选配目的、原则

纺纱原料选配目的、原则
➢ 按产品规格可分为:粗特纱、细特纱和特细特纱;普梳纱、精梳 纱和半精梳纱;单纱和股线;纯纺纱和混纺纱;副牌纱等等。
➢ 按产品用途可分为:经纱、纬纱、起绒用纱、针织用纱、特种用 纱等等。
➢ 原料选配应该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情况和用户 原料选配目的、原则
第二节 原料选配目的、原则
一、原料选配的目的
1. 保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相对稳定; 2. 合理使用原料; 3. 节约原料降低成本; 4. 增加花色品种。
二、原料选配的原则
1. 根据产品用途选配原料; 2. 满足工艺要求、稳定生产。
三、原料选配与产品用途的关系

第2章 纺纱学 原料初加工

第2章 纺纱学 原料初加工
混合。 (2)条子混合 条子混合是把两种或以上的混合成分分别制成一定线密度的 条子,然后在并条机或针梳机上通过并合进行混合的—种 方法。例如涤纶与棉、毛、麻等纤维的混合,都可采用条 子混合。
FA006型直行抓棉机
FA002型环行抓棉机
箱式混棉机
1.凝棉器 4.压棉帘
2.摆斗 5.角钉帘
3.水平帘
值为:
X ki X i
i 1
m
评价混和效果的方法
• 混入有色纤维法
• 切片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染色法
• 化学试剂溶解法
思考题
• 涤/棉(T/C)混纺纱混纺比例计算方法?
• 分析纤维混和与条子混和的差异,它们在生产中
分别适用于哪种情况的混和。
2、条子或絮片投料比计算 若采用条子或絮片混合,其干重混比为:
n1 g1 y 1 y n2 g 2
混纺比:混纺纱中各嫌弃所占的比例。 投料比:混纺纱过程中,投料时各种纤维所占总数 的比例。
3.混料的平均指标
如各成分混用重量比率为ki(i=1……m),该成分
纤维指标平均值为Xi,则混料纤维中该指标的平均
多仓混棉机
多仓混棉机
(二)混比计算
1、散纤维投料比计算 由于混纺纱生产中,各种成分的制成率各不相同,投料 时的混纺比率到成纱时往往会发生变化。例如、生产45% 羊毛和55%涤纶的毛涤混纺纱,由于生产中羊毛易落,所 以投料时羊毛应略高于45%(如47%),而涤纶应略低于
55%(如53%)。为了使成纱保持既定的混纺比,必须对
的含量。
毛条搭配
前纺毛条搭配,主要考虑毛条中纤维的细度。 一般在保证纱线条干均匀的前提下,采用几批不 同细度,长度的毛条搭配,粗的纤维取其弹性, 细的纤维取其柔软 。平均线密度之差不超过2um, 平均长度之差不超过10mm。

新大纺纱学讲义第2章 纤维原料初加工与选配

新大纺纱学讲义第2章 纤维原料初加工与选配

1.籽棉的轧棉加工技术及含糖棉处理。

2.绒毛纤维的分选、洗涤与炭化加工技术。

3.麻纤维的脱胶技术。

重点了解苎麻的化学脱胶和亚麻的细菌脱胶原理和加工技术。

4.绢纺原料的种类、特点和精练加工方法、原理。

5.烘干的目的和设备。

烘干的原理。

6.棉纺、毛纺回用原料的处理设备和加工工艺。

7.纤维加油给湿的目的,加油水量的计算以及加工方法。

8. 原料的选配目的、方法。

8. 原料混合方法。

纤维原料的初加工就是在纺纱前对纤维原料进行初步加工,以尽量去除原料中的非纤维性物质,以有利于纺纱加工。

定义:棉花的初步加工通常称为轧棉,又称轧花。

通常将 50kg 籽棉经轧棉后所得的皮棉占籽棉的百分率称为该籽棉的衣分率,又称皮棉制成率,目的:去除棉籽,并清除部分杂质和短绒(一) 轧棉的基本要求(1) 保护纤维原有品质。

棉纤维的自然特性和长度、强力、成熟度、色泽等决定了相应的纺纱价值。

因此,不同品种、不同品级、不同纤维长度的籽棉,不能混和加工。

轧棉时要尽量减少纤维的轧断、棉籽的轧碎和棉短绒的大量轧入皮棉之中,特别要防止产生棉结等疵点。

(2) 清除纤维中杂质。

(3) 按照不同品种、等级,分别打包、编批。

(二) 轧花设备利用皮辊与棉纤维的接触牵引,使纤维与棉籽分离。

转速低、作用柔和、不易轧断纤维,棉结、索丝、疵点少,原棉含杂多,短绒多。

适用加工长绒棉或成熟度差的籽棉和留种棉。

易产生棉结索丝等疵点,(有排杂系统)原棉含杂少,短绒率低,棉松散。

适宜加工细绒棉和粗绒棉。

国内)我国标准皮棉包装为 200 公斤/包(±10 公斤)。

美棉 220 公斤(± 10 公斤) 、印度棉 160 公斤(±10 公斤)。

2、唛头代号第一个数字—品级;第二、三个数字—长度, mm;霜黄棉在三个数字两边加圆括弧;黄棉 Y;灰棉 G;长绒棉 L;皮辊棉:下划横线;马克隆值为 A、B、C。

例: 329A:品级为 3 级,纤维手扯长度为 29mm,马克隆值 A 级的锯齿白棉。

1第一章 纺纱原料的选配

1第一章  纺纱原料的选配
纬纱:可用短而粗、含杂较少的原棉
(5)针织用纱 细而长、成熟度好的原棉
(6)特种用纱
轮胎帘子线、缝纫线等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十七分。
10
2、根据成纱的质量要求选配 (1)成纱强力
考虑细度、长度、成熟度 (2)成纱条干
考虑长度、短纤维含量及细度 (3)成纱结杂
考虑原棉结杂、成熟度、轧工质量、含水
1
第一章 纺纱原料的选配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配棉 化纤原料的选配 配料方法与配料计算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十七分。
2
棉花的初加工简介
一、轧棉
棉花的初步加工通常称为轧棉,又称轧花。目的是 去除棉籽,并清除部分杂质和短绒。
(一)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
1.保持纤维原有的品质:不混合加工、不降低纺纱价 值 2.清除纤维中的杂质:清除籽棉中的小籽棉、虫害棉 等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十七分。
27
例2:涤/棉混纺设计干混比为65/35,在并条机上混和, 初步确定用4根涤纶条和2根棉条喂入头道并条机,涤纶 条的干定量为18g/5m,求棉条的干定量?
解: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得, 65 35 4 : 2 18: G2
即条在定涤量棉为1混9G纺.328时g1,/59m.采38用。g 4/ 5根m涤条,2根棉条混和,棉
中特:原棉性能介于粗、细之间。
(2)精梳纱与普梳纱
精梳纱:可选用长度长、品级好的原棉。
普梳纱:对原棉性能要求较精梳纱低。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十七分。
9
(3)单纱与股线 单纱:棉品级较高,短绒率较低,纤维强力较高 股线:棉品级可低,短绒率和含杂可较高,纤维强力可低
(4)经纱与纬纱 经纱:可用长度长、细度细、含杂较多的原棉

第2章 纺纱原料准备与选配

第2章 纺纱原料准备与选配

轧棉后,按照品种、等级,分别打包、编批、刷唛。 棉包上标明:轧棉厂名,唛头,批号、包重。如图。
我国的棉花国家标准中是按成熟度、色泽、轧棉质量 来分级的,长绒棉分五级,细绒棉分七级,一级棉最 好,三级为标准级,五级以下非可纺棉。
唛头:表示原棉的性能、规格(现在棉包上不写唛头 了,批号扫描即可知道),由字母和数字组成,顺序 为:棉种类(长绒棉为L、细绒棉则无标记)、色泽 (黄棉为Y、灰棉为G、白棉则无标记)、等级、手扯 长度、马克隆值等级。皮辊棉在上述字母和数字下划 横线表示、锯齿棉则无标记。 例 LY233A则表示长绒棉、黄棉、皮辊棉,等级为2级, 原料检测时的手扯长度为33mm,马克隆值为A级。 329A:品级为3级,纤维手扯长度为29mm,马克隆值 A级的锯齿白棉(细绒棉)。
含糖棉及其处理 棉花上附着的昆虫分泌物和生长中残留的营养物质, 均以糖分的形式存在,形成含糖棉。 由于糖分的黏性,在热、湿环境下,使纤维在纺纱中 缠绕胶辊和罗拉等机件,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消除糖分的方法: (1)喷水给湿法:利用给湿将原棉中糖分水解 (2)汽蒸法:用热蒸汽使糖分分解 (3)水洗法:洗涤去除糖分 (4)酶化法:利用酶使糖分解 (5)防粘助剂法:用助剂在纤维表面形成薄膜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原料性状是不同的,而纺纱是 大批量生产,单一原料无法满足连续生产要求,故要 混用多种原料,使其相互性状差异不至于太大。
二、成纱品质与原料性能的关系
成纱品质主要是纱的强度、外观和均匀度。 (1)纱的强度 主要受纤维细度、强度、成熟度和长度(短绒率)影响。 纤维细、强度高、成熟度好、长度长(尤其是短绒 少),则成纱强度大。
a. 细度细,成纱截面根数多,纤维间接触面积大,纱 的强度高。
b. 强度高,则纱的强度高 。 c. 成熟度好,纤维强度高、细度适中,弹性较好。 d. 长度长,纤维接触面大,强度高(但不是无限制); 短绒率高,纱的条干差,强度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码:01 制订日期:2007/8项目一原料的选配与混和模块一原棉的选配一、原料选配的目的和意义◆原棉的工艺性质:长度、线密度、强力、成熟度、色泽、含水含杂率◆配棉:将各种原棉搭配使用的技术工作1、配棉的目的:(1)合理使用原棉,满足纱线质量要求①根据纱线特数和用途不同,各种纱线对使用原棉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

②如果采用混合棉纺纱,可充分利用各种原棉的特性,取长补短。

(2)保持生产和成纱质量相对稳定①保持原棉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纺纱生产和质量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如果采用多种原料搭配使用,只要配合得当,就能保持混合棉性质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生产过程及成纱质量也可保持相对稳定。

(3)节约用棉,降低成本①配棉要从经济效益出发。

控制配棉单价和吨纱用棉量,力求节约用棉,降低成本。

②短加长,粗加细;回花、再用棉,可按配棉技术以一定比例回用或降级使用。

2、配棉原则根据实践经验总结,配棉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瞻前顾后,细水长流;吃透两头,合理调配。

贯彻配棉原则时,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稳定:力求混合棉质量长期稳定,以保证生产稳定。

(2)合理:在配棉工作中,不搞过头的质量要求,也不片面地追求节约。

(3)正确:指配棉表上成分与上机成分相符,做到配棉成分上机正确。

二、原料选配的依据(一)纱线品种与用途:不同品种和用途的纱线对原料的品种和特性有不同的要求①棉纱的特数分类:特细号纱:10tex及以下(60s以上)细号纱:11~20tex(58s~29 s)中号纱:21~30 tex(28 s~19 s)粗号纱:32 tex及以上(18 s以下)②纱线产品分类原料不同:纯棉纱、纯化纤纱、棉与化纤混纺纱纺纱方法不同:环锭纱、转杯纺纱等纺纱工艺不同:普梳纱、精梳纱、包芯纱、产品用途不同:机织用纱(经纱、纬纱)、针织用纱、起绒用纱等。

不同的纱线类别对原棉的选配要求(1)棉纱线密度(特细特、细特、中特、粗特)(2)普梳纱和精梳纱(3)单纱和股线(4)经纱和纬纱(5)针织用纱(6)染色用纱(7)特种用纱(8)混纺纱(二)根据成纱质量考核指标选配原棉●成纱质量考核指标:(1)单纱断裂强度和强力变异系数(2)纱线的条干均匀度(3)纱线的外观疵点:棉结、粗节、细节●讨论原棉性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1)长度(2)线密度与马克隆值(3)成熟度(4)回潮率(5)强伸性(6)原棉含杂率(7)地区、色泽和手感●原棉性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①单纱强力变异系数(单强CV值):(a)原棉的线密度和成熟度:(b)原棉长度、短绒含量及轧工条件(c)地区、色泽和手感②百米重量变异系数;③条干均匀度;(a)线密度(b)短绒(c)原棉的棉结杂质:④一克内棉结粒数、一克内棉结杂质粒数;(a)成熟度与轧工(b)原棉含水率(c)原棉含杂⑤黄白纱●对成纱质量影响大的配棉指标(1)原棉的长度和整齐度影响成纱条干、强力、毛羽。

纺细特纱时,长度指标对成纱的强力影响更显著。

(2)短绒率重点关注的原棉指标,影响纺织工艺和成纱质量。

(3)纤维细度影响成纱条干和强力。

(4)原棉的成熟度影响成纱条干、强力、疵点,尤其对高支纱的影响明显。

(5)有害疵点影响成纱外观质量和染色性能。

在配棉时,对原棉的成熟度、回潮率以及棉结、软籽表皮、带纤维的籽屑等都要注意掌握。

(6)“三丝”(异纤)对成纱质量和染色质量危害性很大。

思考题1、试述原棉的性能与纺纱质量的对应关系。

2、原料选配的依据是什么?3、试述针织用纱对原棉的选配要求。

4、对成纱质量影响大的配棉指标主要有哪些?编码:制订日期:2007/8三、配棉方法(分类排队法)1、分类的概念:就是根据原棉的特性和各种纱线的不同要求,把适合纺制某类纱的原棉划为一类(如细特或粗特,经纱或纬纱等),生产品种多,可分若干类。

●分类的注意事项:根据纱线粗细和用途对原棉进行分类/原棉资源情况/气候条件/原棉性能差异/机台的性能2、排队的概念:排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将同一类原棉排成几个队。

把地区、性质相近的排在一个队内,以便当一个批号的原棉用完后,用同一个队中的另一个批号的原棉接替上去,使混合棉的性质无显著变化,达到稳定生产和保证成纱质量的目的。

排队时应考虑的因素:主体成分/队数与混用百分比/抽调接替①分段增减②交叉替补3、原棉性质差异控制原棉性质差异控制范围见表1-2。

表1-2 原棉性质差异控制范围4、回花和再用棉的使用回花:生产过程中的回卷、回条、粗纱头、皮辊花等。

应处理打包后回用,用量不超过5%;再用棉:开清棉车肚落棉(统破籽)、梳棉斩刀花与车肚落棉、精梳落棉等。

经处理后降级回用,用量3%-5%四、配棉实例分析(结合实例重点讨论分类排队工作程序)思考题1、如何保证生产中配棉成分的稳定?6、分类排队时应注意那些问题?7、说明配棉时原棉的差异控制范围。

8、何为回花、再用棉?生产中如何使用?编码:制订日期:2007/8模块二化纤选配一、化纤选配的目的:(1)充分利用化纤特性、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2)增加花色品种,满足社会需要(3)降低产品成本改善纤维的可纺性能二、化纤品种、性质的选择以及混比确定1、化纤原料的选配主要有三方面①纤维品种的选配;对混纺纱的性质起决定作用;②混纺比例的确定;对织物服用性能影响很大;③纤维性质的的选配,主要影响纺纱工艺和混纺纱的质量。

2、化纤性质的选配棉型:长度一般有35mm和38mm两种,线密度(细度)为1.2~2.2dtex;中长型:的长度为51~76mm,线密度为2.2~3.3dtex。

(1)化纤长度和线密度当长度L和线密度N t的单位分别为mm和dtex时,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式:L/N t≈23为满足织物不同风格的需要,长度和线密度之比可适当调整。

①L/N t>23的较细长纤维,可用以生产细薄织物② L/N t<23的较粗短纤维,可用以生产外衣织物。

当然,L/N t的数值是有限度的。

过大,加工时容易断裂,成纱棉结多;过小,则可纺性差,成纱容易发毛。

混纺用原棉:在纺制中、细特纱时,选用细绒棉,线密度以0.167±0.014tex(6000±500公支)为宜,成熟度系数宜在1.4以上,纤维长度以31mm为主。

在纺制特细特纱和品质要求较高的产品时,宜选用长绒棉。

(2)化纤的强伸性质例如涤纶纤维,有低强高伸、中强中伸和高强低伸型之分,与棉混纺时,如选用低强高伸型涤纶,则不易纺纱;如选用高强低伸型绦纶,则成纱强力高,细纱断头率低,但织物不耐磨;而选用中强中伸型涤纶,则无上述缺点,较为理想。

一般应选择断裂伸长率相近的纤维进行混纺,对提高成纱强力有利。

(3)与成纱结构有关的纤维性质(细度、卷曲、初始模量等)(4)化学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当采用多唛头混用时,不同型号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应相接近,否则,成纱在蒸纱定捻时,或印染加工受热后,均要产生不同的收缩,印染品就会出现布幅宽窄不一,形成条状皱痕。

(5)色差原纱的色差,会使印染加工染色不匀,产生色差疵布,对印染成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3、混纺比的确定①当混用涤纶在20%以下时,织物稍有滑、挺、爽的感觉,保形性不突出;②混用涤纶80%以上时,织物吸湿性偏低,纺纱性能和服用性能都差。

因此,如希望提高织物的耐磨度、洗可穿性能时,可提高涤纶的混用量;如欲改善织物的透气、透水性、柔软性等,则需提高棉纤维的混用量。

目前市场上多采用涤/棉混纺比例65/35,这样的织物兼顾了涤与棉的优点。

再如低比例的涤/棉织物,如40/60、35/65、20/80等,虽然强力和耐磨性差些,但有和65/35混纺织物相似的服用性和洗可穿性能,又有类似天然纤维的吸湿性与亲水性,且有棉型外观和穿着舒适等特点。

模块三原料的混和一、原料混和的目的1、确保混纺比例的准确2、使混合成分在纱线中分布均匀3、确保纱线的品质注意事项:①先开松后混和;②多包取料;③不同原料不同处理;④保证混和料与配料表相符;⑤混和方法简单便于管理二、混和方法1、棉包混和:纯棉、纯化纤、化纤混纺2、称重混和:混比要求精确的化纤混纺、色纺3、条子混和:棉与化纤混纺讨论:不同混合方法的适应场合及各自的特点。

三、配料计算1、 棉包混合、称量混合时,湿重混比计算化纤混纺时以干重为准,根据设计的干重混比和实测的实际回潮率,根据式(1-1) 求湿重混比。

∑=++=ni iii i i W y W y x 1)100()100( (1-1)式中:i x ——第i 种纤维的湿重混纺比;i y ——第i 种纤维的干重混纺比;i W ——第i 种纤维的实际回潮率。

例如:涤/粘混纺设计干重混比为65/35,若涤的实际回潮率为0.4%,粘的实际回潮率为11.0%,求两种纤维的湿重混比?解:将已知数据代入式(1—1)得:%32.37)111(35)4.0100(65)11100(35%68.62)111(35)4.0100(65)4.0100(6521=+⨯++⨯+==+⨯++⨯+=x x在投料时,涤应按62.68%,粘按37.32%的湿重混比计算重量和包数。

2、条子混和时的条子干定量计算采用条子混和时,在初步确定条子的混合根数后,应计算各种混和纤维条子的干定量。

见式(1—2)。

n nng g g g N y N y N y N y ⋅⋅⋅=⋅⋅⋅⋅:3:2:1332211::: (1—2)式中: 1y 、2y 、n y y ⋅⋅⋅⋅3——各种纤维的干重混比; n N N N N ⋅⋅⋅⋅321、、——各种纤维条的混和根数;n g g g g ⋅⋅⋅321、、 ——各种纤维条的干定量;n ——混和纤维条的种数。

例如:涤/棉混纺设计干重混比为65/35,在并条机上混合,初步确定用4根涤条和2根棉条喂入头道并条机,涤条干定量为18g/5m ,求棉条的干定量?解:将已知数据代入式(1—2)得:2:18235:465g =2g =19.38(g/5m )即在涤棉混纺时,采用4根涤条、2根棉条混合,棉条干定量为19.38(g/5m )。

如果按所设计根数计算出的干定量值过大或过小时,可修改预先所设的根数或定量,使之达到合适范围。

四、混合棉性能指标的计算配棉时的混和棉和化纤配料时的混和料称混和体,混和体的各项性能的指标以混和体中各原料性能指标和其重量百分比加权平均计算,参见式(1—3)。

∑==+⋅⋅⋅⋅+++=ni ii A x XnAn A X A X A X X 1332211 (1—3)式中: X —混和体的某项性能指标;i X —第i 种纤维的某项性能指标;i A —第i 种纤维的混用重量百分率。

思考题1、化纤选配的内容有哪些?2、有哪几种原料混合方法?说明适用的场合和各自的特点。

编码: 01 制订日期:2007/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