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

大学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学语文》。

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等多重特点。

人文性方面,这门课程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工具性而言,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审美性上,课程中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基于课程的定位,我们设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的文章;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公众场合自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文学作品选读:选取了从先秦到现当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涵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如《诗经》《论语》《红楼梦》《雷雨》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读,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文学的魅力。

语言文字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运用,提高表达能力。

文学鉴赏理论与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是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其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作用。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我院(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通过学习教材所选文章和知识单元,了解、明确和掌握有关的文学基本常识,接受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陶冶,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及表达能力。

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

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

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作出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

虽然几种提法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界定为具有一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虽然是技能型人才,但理论素养应以够用为度,服务社会。

三、《大学语文》多种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立足于我国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人文修养、民族文化涵养。

只有我们本民族文化根基深厚了,才能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批判的吸收外国文化,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打造多元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

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3.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文体和语境要求,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文章;4.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2. 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3. 外国文学:包括经典小说、诗歌、戏剧等;4. 文学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锻炼口语交际能力;3.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若干个学期,每学期约16周,每周约3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等,每个章节约需时3周左右。

同时,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推荐使用由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和参考书目,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

同时,教师还会推荐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和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70%。

大学语文中学习计划

大学语文中学习计划

大学语文中学习计划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拓展知识视野、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语文课程包括现代汉语、文学概论、经典阅读与欣赏、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等内容,注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领会文字的表现形式,接触不同体裁的文本,探索人文内涵,培养独立思考和审美性格。

三、学习目标1. 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句式结构和写作技巧,能够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进行思维表达。

2.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熟悉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代表作品。

3. 能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拓展文学视野。

4. 熟练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统美学价值。

四、学习计划本学期的语文学习计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和基础知识巩固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基础知识巩固(前四周)1. 完成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和句式结构的学习,每天至少安排1-2小时的学习时间,包括课程自学、练习题做题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

2. 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和特点,熟悉不同时期的文学代表作,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3. 多维度地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4. 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汉语写作比赛、文学艺术鉴赏活动,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第二阶段:综合运用与拓展延伸(后六周)1. 进行现代汉语作文和修辞练习,每周至少完成两篇作文,逐渐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3. 参加校内或社会的文学论坛、文学讲座等活动,与同学和老师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考朱燕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始终比较模糊,莫衷一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各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路和模式,结合具体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预科就曾开设了国文课,不仅在一般院校,而且一般的专科院校都开设过,至1952年大院系调整时被撤消,强调专反对博,仿照苏联模式,按照科目来培养人才。

至1978年,匡亚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率先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包括自学考试在内都已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全民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显著,自2004年开始,工程硕士学位考试(GCT)将语文科目设为必考科目之一。

解放后,新时期重新提出大学语文,恢复大学语文主要是针对写作薄弱环节而开设的,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到新时期,有人认为语文即“语言”与“文化”,也有人认为语文应当包括哲学、文化等内容,犹如大杂烩。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南京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语言学会的会长马景仑老师曾经对“语文”这个概念做了一个注释:(1)语:语言文:文学;(2)语:语言文:文字;(3)语:口头语文:书面语;(4)语:语言文:文化。

这四种观点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

比如承认“语文:语言+文字”的观点,这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已经将活灵活现的文章肢解得破碎不堪了,过分地注重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再如徐中玉先生则将其理解为“语文:语言+文学”,即“大学语文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与写作能力的文化基础课”。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1.大学语文与其他文化素质课程的关系。

大学语文与众不同,以情感人,提高情商。

通过情感审美方式的熏陶,与其他人文课程一样共同互补渗透,所以途径不一样。

所以,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字词感染与文体感染和审美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母语的领悟学习,驾御母语的能力,所以强调“语”,注重语的感染,与语言的感染能力的培养,强调语言的高级交往和母语的感染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大学语文说课ppt课件

大学语文说课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重语语文能力力培培养养 重重人文精精神神建建树树 重职业素质引导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素 质 目 标
1、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 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和健康人格,提升文学品味 。
2、培养学生忠诚爱国、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廉洁 守信、自主探究、团结协作 等职业精神。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 2、增加话题讨论和即兴演讲
• 3、评价的时候先肯定,再提出不 足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三)教学过程
11 第一环节: 呈现任务 22 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 33 第三环节: 交流评价 4 第四环节: 知识延伸
容大 学 语 文 说 课 内
一 课程定位 二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三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五 教学资源 六 教学效果与反思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 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 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 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 课程。

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

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
学语 文课 程 的基 本 功 能 和 特 征 。 大学 语 文 的 “ 语 文 ” 属 性 , 主 要 有 以下 两 个 基 本 内 涵 :
1 大学 语文 具 备 语 文学 科 的基本 特 点 。工 具 . 性 与人 文性 的统一 ,是语 文学 科 的基本特 点 。从工
具 性 层 面 而 言 ,在 突 出 强 调 大 学 语 文 人 文 性 的 同
的都应 与促 成人 的优 质 发 展 这 一终 极 命 题 相 符 合 。
优 长 ,这 正 与素质 教育 的精神 实质 相契合 。
注释 :
大 学人 文教 育 的 目的 ,就是将 大 学生培 养成 具有 健
康 心理 、高 尚情操 、独立精 神 与 自由思想 的人 。这

目标 的达 成并非 大学 语文 一 门课 程所 能胜 任 ,但
学 语 文 ” 的视 野 ;“ 回到 语 文 ” ,是 指 虽 然 教 学 内 容
广 了 ,但也 还 是 要 把 “ 学 语 文 ” 作 为 语 文课 来 大

基 金 项 目:沈 阳化 工 大 学 教 育教 学研 究 基金 项 目 [0 9 0 8 。 2 0 B 11

1 2 一一 3
义 :
文化 素质 教育 工作 ,重点 指人 文素 质教育 ;主要通
过对 大学 生加 强文 学 、历 史 、哲学 、艺术 等人 文社
会 科学方 面 的教育 ,同时对 文科学 生加强 自然 科学
方 面 的教 育 ,以提 高全体 大学 生 的文化 品位 、审美 情趣 、人 文素 养和科 学 素质 ;加强 人文素 质教 育 的 重要途 径 ,是对理 、工 、农 、医科 学生 重点 开设 文 学 、历 史 、哲 学 、艺术 等人 文社会 科学课 程 。大学

大学语文.说课稿ok

大学语文.说课稿ok

应用语言系黄明光《大学语文》说课稿目录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三、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四、大学语文的教学难点五、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六、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七、《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环节基本要求八、学法引导和考核方法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1、《大学语文》课是各专业培养目标中一门必备的专业技能型的职业基础课。

2、《大学语文》课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基础薄弱而开设的。

3、《大学语文》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宗旨1、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奠定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础。

2、课程的宗旨。

本课程的宗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

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学会“何以做人”,理解“为何而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今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各文种的概念、特点、功用(2)理解写作各文种时注意事项、行政公文的行文方向和行文规则(3)掌握各类文种的辨析、写作的格式和内容2、能力目标(1)具有按要求迅速、准确确立主题的能力(2)具有获取材料并选择和使用材料的能力(3)具有对大型文稿合理安排结构,编写写作提纲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是他们的书面及口头表达水平,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阅读、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扎实基础,使其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

(4)具有根据材料,选择文种,撰写相关文书的能力(5)具有选择恰当语体进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3)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4)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创新和奉献精神4、素质目标通过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大学语文”是建国前及建国初高校面向大一
学生开设的国文必修课,曾名“大一国文”。 后高校院系调整,“大学国文”逐渐被取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开设,定名为“大学 语文”,为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所开设的公 共必修课。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着重培养学生阅 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 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灵活创新的 思维方式。 2.积累中国语文、中国文化等有关知识,提高学生 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的思想道德情操,提升其综合 人文素养。 本课程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
4.盛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它的开创者是谁? 陶渊明(东晋)开创田园诗派。 谢灵运(南朝宋)开创山水诗派。
5.志怪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什么? 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
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 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者也。”(《宋元戏曲考序》)
2.先秦散文的分类? 先秦文学的突出特征是文史哲交相融汇, 诗乐舞三位一体。 先秦散文是指与诗歌形式相对的所有的 先秦时期的文字。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 诸子散文两大类。商代的甲骨卜辞是我国最 早的散文雏形,而真正具有文章意义的散文 出自《尚书》。
3.中国诗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大源头是什么? 《诗经》与《楚辞》,两者并称 “风”“骚”。

三、教学教材、内容与方法
教材编排体例。(三种)
精选教材篇目(10—15篇)。 简介文章文学背景。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欣赏文章。 引入比较法、引申法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定位”浅论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定位”浅论

学术 界 、 育界 、 教 整个 社会对“ 大学语文 ” 课程近 十年 的热议 似乎仍 有继续 的趋势 。围绕 该课程 , 人们纷纷献 言献策 : 描述其 现状 、 分析 其困境 、 改革的 出路 。 国家“ 探讨 《 十一五” 时期 文化发 展规划纲要》 提出“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 向全体大学生开设 中 面 国语 文课 ” 之后 ,0 7 3 1 教 育部高 等教育 司以“ 育 , 2 0 年 月 2H, 教 部 司局 函件” 的形式 , 向各地教育行 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 高校下 发 了《 关于转 发< 高等学 校大学语 文教育 改革研讨会 纪要> 的通 知》 要 求各地 、 , 各高校结合 自身实际 , 真做好大学语文 教学改 认 革 工作 。接 到通知后 , 各地高校 反应强 烈 , 清华 、 北大 、 开 、 南 北 航、 华东师 大等高校迅速采取行 动 , 大学语文列为非 中文专 业 把 学生必 修课 。之后 四川 大学 、 江西理工 、 云南大学等各地许 多高 校也纷 纷把大学语文 开设 为公共必修课 。随之 , 大报社 、 各 电视 台、 电台 、 互联 网络也 不约而 同举办 或发表大学语文课程 的相关 专题讨 论 、 访谈 、 对话 的节 目或文章 。各 级各类大学语文 教材也 纷至沓来 , 百花竞放 。各地 高校大学语文改革课题也陆续立项启 动, 一时间大学语文成为高校 乃至全社会议论话语最多的热点之 对 比前几年 大学语 文课程在 高校被 专业课程 、 政治公共 课 程、 公共 外语课程 、 计算机基础课程 排挤 而至任意削减 、 砍伐 , 甚 而被无情取缔 的悲惨境遇 , 目前这种局 面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 然 而在人们认识 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 形成普遍共识之 后 , 门课程在实 际的开设 中却是“ 这 叫好不 叫座 ” 大学语 文课程 , 再 次陷入尴 尬境地 。这种情况 的出现 , 又一 次掀起 了大学语文讨 论热潮 : 究竟怎样 才能开好大学语文课程 ?诚然 , 这门课程开设 的质量必然牵涉到教 材选用 、 师资水平 、 教学方法 、 教学环境等 多 方 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 但探究其深层原 因, 仍然是 “ 大学语 文课程 的 目标定位 ” 模糊 不一带来 的系列性 问题 , 而产生不尽如人 意 进 的教学 效果 。大学语 文课 程的 目标定位 问题具 体体现在三个具 有连带关系 的因素上 :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教学标准(2010年起执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号 000107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容。

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

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

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通过优秀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核。

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容体系。

“导、化、正、新”——“大学语文”的功能实现与课程定位

“导、化、正、新”——“大学语文”的功能实现与课程定位
第 1 卷 第 9期 2 1 1 9 月 02
廖 菊
Unv r i Ed c t n ie st y u ai o
Vo . 11 No9 . S p e e , 01 e t mb r 2 2
‘导 、 、 、 , ‘ 化 正 新 ,
— —
“ 学语 文” 大 的功 能实现 与课程定位

泛涉猎 , 泛读 。除了在 大学语 文教材 中选 编一 定数量 的 阅读文献外 , 我们还为学生开列 了相应 的阅读 书 目。当 然, 大学语文 毕竟不 同于文 学专业 教学 , 因此在 选择 阅 读书 目时 , 要注意作品 的可读性 、 适用性。 二是指导学生
深入体悟 文本 , 细读 。文本细读是文学 专业的 主要教 学
得 好 , 够作为 文学作 品来读 , 因为这篇 文章有一 股 能 是
发展 史 , 含各种 文章样 式 , 包 囊括 所有 文学 题材 。一是 简 , 往每个主题章节 只选 编 3 5 往 — 篇课 文 , 即使这样 , 也 不会 每篇文章都重点讲解 。 这就决定 了大学语 文只能起
到“ ” 纲 的作用 , 大学语 文教师 只能充 当 向导角色 , 导 指 学生欣 赏艺术 、 体悟 艺术。 由此 , 大学语 文 的方 法论 意义显 得尤 为重要 , 该 应
容体 系都呈现 出大和 简的特 征 。一是大 , 纵贯 整个人类
所选 文章 涉及文学 、 艺术 、 历史 、 学等 各方 面 , 哲 教师 的 职责是 引导学生在 阅读 中领悟 大师们 的睿智 、思想 , 从
中得 到美 的熏陶 和人生观 的教 化 。李 泽厚在谈 到韩 愈
《 原道》 篇文章 时说 :韩愈 《 这 “ 原道 》 这篇文 章之所 以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除中文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语文定位适当,使得课程的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分析,目前存在问题,最后做好合理的定位举措。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02-0210-01
大学语文应是人文素质教育课,不同于中学语文教育是侧重于篇、章、词、句的语法掌握,那么大学语文教育应更关注人文修养上的跨越。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

并且要强化审美性与人文性。

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课程的现状分析
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人文素质应该是各种人文教育课程共同作用最终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出
来的一种教育效果,具体到某一门课必须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育
日标,从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角度出发,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因此,恰如其分地评估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是使它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

然而,大学语文是一门课,没有形成体系,各任课教师凭着自己的想象来构建它,于是在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审美功能与交际功能等各种选择中摇摆不定,难于落脚。

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语文教育研究缺乏定量分析的传统,经验性的东西多,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往往是一种感觉,更多的是教育者的感觉,甚至是教育者自己的。

(二)关于教师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语文课全靠教师自身的投人和魅力在支撑.这种“境遇”锻炼了一批教师,他们勤于耕耘,在磨砺中成长成熟。

但同时应该承认,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属于公共基础课,而且多是选修课。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使教师的科研受到影响、职称晋升受到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大学语文往往是教专业课之余的“副业”,或是教专业课之前的“练手”。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边缘化
首先,大学语文被赋予太多的责任,如学习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其次,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受到限制,多数学校学时不够甚至更少。

学习语文主要靠积累,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长期的坚持。

加之没有汉语过级和就业证明书
之类的压力,致使课程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无足轻重,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却不能有效提高读写能力。

(二)很多学有专长的人不愿意教大学语文
在高校中文教师队伍里,大学语文教师算是弱势群体。

讲授大学语文课,教学任务繁重,教学难度高。

教师要当好导演,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不容易。

更何况课程还不断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在学校强调完成科研任务的状况下,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比较模糊,教学和科研难以很好地结合,出成果难,评职称难,处境非常尴尬。

三、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举措
(一)大学语文课应当明确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课首先应当是文学课。

大学语文的主体是文学作品,因而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同时传递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知识。

在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体验人情世态,提高审美品位,提高精神境界。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化和教师的学者化
大学语文已成为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它将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

所谓课程专业化,是指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水平,能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能引导学生畅游文学领域,深刻领悟
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可根据条件聘请著名学者、文学大师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也同时鼓励已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积极进取、以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
学生们喜欢自己的文化,自然就会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文学史、文化史的讲授,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广的了解,同时将学生以往学过的篇目贯穿定位在文学史的长线上。

比如,可以按照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当代文学,做一理顺梳理。

也可以分体裁探究中国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渊源,还可以实时穿插讲授一些典章故事等的来源。

参考文献:
[1]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