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必背全部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山行》呀!意思就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呢!你看,就像我们看到特别漂亮的东西就走不动道了一样,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枫叶,也忍不住停下来欣赏呢!比如我们去公园看到特别美的花,不也会停下来多看几眼嘛!2.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是苏轼《赠刘景文》里的诗句哦!说的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哎呀,这就好像比赛中有的人已经不行了,但有的人还在坚持,特别顽强呢!就像我们跑步,有的同学跑不动了,可还有同学在努力向前冲呀!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可是杜牧的又一句好诗呀,在《山行》里呢!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哇塞,这多神奇呀,就好像我们爬山的时候,突然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几座小房子,是不是会很惊喜呀!比如我们去郊外玩,不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意外发现嘛!4.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在《夜书所见》里这么写的呢!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深夜里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
哎呀呀,这让我想起我们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外面找好玩的东西的时候呀!就像我们有时候晚上去抓萤火虫一样呢!5.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的《望天门山》里有这句呀!说的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这多壮观呀,就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什么东西给劈开了一样。
就像我们看到很厉害的大力士能把很厚的木板劈开一样震撼呢!6.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也是李白那首诗里的呢!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驶来。
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就好像我们在江边看到对面的山和远处开来的船一样。
比如我们去海边玩,不也能看到船从远处过来嘛!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古诗的作者和朝代: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朝的杜牧、宋朝的苏轼和叶绍翁。
2.古诗的标题:《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3.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解:(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的山。
(3)径:小路。
(4)斜:倾斜,这里的“斜”需要读xiá。
(5)白云生处:山的高处。
(6)坐:因为;爱:喜欢。
(7)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8)霜叶:枫树的叶子在深秋时会变成红色。
(9)二月花:春天二月的花朵。
(10)红于:比……还要红。
(11)刘景文:人名,是苏轼的好友。
(12)荷尽:荷花枯萎。
(13)擎雨盖:雨伞,这里比喻荷叶。
(14)菊残:菊花凋谢。
(15)傲霜枝:菊花枝干在深秋时仍然挺拔直立,即使霜雪降临时也不屈服。
(1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刘景文。
(17)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这里指深秋时节的景色。
(18)夜书所见:夜晚所看到的事物。
(19)萧萧:风吹梧桐的声音。
(20)送寒声:送来寒冷的声音。
(21)江上秋风:秋风从江面上吹来。
(22)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23)挑促织:捉纺织娘的声音,这里指孩子们在玩耍。
(24)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经深了,篱笆下还亮着一盏灯。
(25)挑:挑弄,这里指孩子们玩耍的声音。
(26)促织:昆虫名,这里指纺织娘。
篱落:篱笆的影子,这里指篱笆外面。
一灯明:一盏明亮的灯。
(27)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古诗的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5.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三首古诗,并且能够准确默写。
6.古诗的鉴赏: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作者和背景、分析意象和意境、体会情感和主题等。
三上古诗三首基础知识总结
三上古诗三首基础知识总结一、生字1. 《登鹳雀楼》中的生字有:白、日、依、山、尽、千、里、入、海、长、江。
其中,要特别注意“尽”和“入”的读音。
2. 《望洞庭》中的生字有:湖、光、秋、月、潭、镜、未、磨、端。
其中,“未”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生字有:水、方、好、奇、亦、妹、妆、西。
其中,“妆”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
二、重点词语解释1. 《登鹳雀楼》中的词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2. 《望洞庭》中的词语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句诗的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词语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句诗的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这景色难于用笔墨形容。
三、句子解释1. 《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 《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螺。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四、中心思想这三首诗都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登鹳雀楼》写诗人登高远望,看到壮丽的河山和美丽的夕阳,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望洞庭》则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以西湖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可打印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必背内容如下: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0.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建议学生在背诵的同时,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以更好地吸收和运用。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诗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和复习中国古代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识。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中国古代诗词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中国古代诗词。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复习和辅导。
1.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时的思绪万千,怀念远方亲人的场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诗歌、讲解和解释,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与自己的共鸣。
2.诗歌韵律学习:三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这首诗的韵律感知。
让他们体会到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培养他们对韵律的敏感。
3.诗歌形象描绘:学生需要学习诗中所描述的自然景物,如明月、繁星、床前明月光等。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描摹等方式,将这些形象具象化。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二首中国古代诗词。
这首诗以庄严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理解诗歌意境: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导读,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背景。
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登上高楼俯瞰家乡的场景,从而加深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习诗歌用词:学生需要学习一些诗歌中的生词和高级词汇,如“阔别”、“连绵”等。
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习题训练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3.书写诗句:学生可以通过模仿、默写等方式,书写《登鹳雀楼》中的经典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诗句的记忆。
三、《青青子衿》——王之涣《青青子衿》是古代诗词中一首优美动人的诗,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大全必背如下:1、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8、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1、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
13、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4、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花影【宋】谢枋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16、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8、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9、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2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学习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挑①tiāo 挑选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2024最新整理小学生必背13首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部编版)
三年级的上册的13首古诗词1.所见 - 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响亮,林间的树叶都被震动了。
他本想去捉鸣叫的蝉,却突然停止歌唱,闭口不言地站在那里。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牧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上阕写牧童骑牛而歌,歌声振林,表现牧童的快乐心情。
下阕牧童忽然闭口,可能是害怕惊扰了蝉,体现了他对自然生灵的友善。
全诗语言质朴清新,富有童趣,给人一种天真烂漫之感。
2.山行 -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陡峭的山路一直向上走,白云深处藏着几户人家。
停下车,坐在这里欣赏傍晚的枫林,枫叶经过寒霜的洗礼,变得比早春的花朵还要红。
赏析:此诗描写了深秋登山休憩时的所见所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路蜿蜒曲折;"白云深处有人家",点明地理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侧重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霜叶红似火,美不胜收。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3.赠刘景文 -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都谢了,再也没有能擎雨的伞盖,残菊虽凋零,枝干仍傲然挺立,不惧秋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可要记得,正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这首词以描写秋景为主,表达了珍惜时光的主题。
上阕写荷残菊傲,表现物态;下阕以"橙黄橘绿"代指金秋,景色正好。
词人提醒友人要把握最美好的时光,留下美好回忆。
全词清新自然,寓理于景,耐人寻味。
4.夜书所见 - 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梧桐树叶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刮着秋风,引动游子思乡之情。
我知道村落里有儿童在挑灯夜战,在篱笆边的人家,深夜仍有一盏灯火通明。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夜思乡的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笔记
一、《登鹳雀楼》1. 唐诗名篇《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以描绘登高远眺之景象。
2. 诗中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出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
3. 作者借由登高远眺的场景写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百态。
4.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象。
二、《静夜思》1.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反映了作者抒发孤寂之情、寄托思念之情。
2. 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出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作者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孤寂寄托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愫。
4. 诗人借用“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等意象,同时突出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三、《春晓》1.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孟浩然以春日和和风描绘家乡景色的诗篇。
2. 诗中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达出春日田野和谐宁静的氛围。
3. 作者通过诗篇表现出少年时代对乡愁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美好风光的向往。
4. 诗篇通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景色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结: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古诗三首,完美地展现了古代诗人以自然景色、孤寂寄托、乡愁怀念等为主题的诗篇。
每一首诗都以精炼的文字描绘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对人生百态的深切思考。
这些诗篇在启发孩子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也给他们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对于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春晓》,这三首诗无疑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之作。
它们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展现出了我国古代诗人在审美情感和诗歌艺术方面的高超造诣。
而这些诗篇,也正是通过语文课本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以描绘登高远眺之景象。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
三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及注释1.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说话。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2.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小路。
坐爱:因为喜爱。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要红。
二月花:二月的花。
二月,盛春时节,百花盛开,景色怡人。
3.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4.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夜书所见:夜晚写下所见的情景。
书,写下。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叶。
寒声:因风而发出的声音。
江上秋风:江上的秋风。
动客情:触动诗人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5.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湖北省交界处,长江由此地流入安徽省。
中断:被切断。
楚江:长江流经楚地,故称楚江。
回:指回旋,旋转。
出:出现。
帆:船帆,代指船只。
日边:指太阳升起的地方,远方。
6.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
初晴:天气开始晴朗。
后雨:下雨了。
潋滟(liàn yàn):水波荡漾、波光闪耀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妙。
欲:想要。
比:比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赏析。
你看这个小牧童多可爱呀。
他骑着黄牛,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呢,就好像整个树林都成了他的大舞台。
可是呢,突然他想捉树上正在叫的蝉儿了,立马就闭上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这诗把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表现得特别生动,从唱歌到突然安静,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趣的东西吸引走啦。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赏析。
你瞧,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向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呀,居然还有人家住。
诗人可真会找地方,到了傍晚,他停下车来不走了,为啥呢?原来是被这傍晚的枫林给迷住啦。
你看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最红最美,可诗人说秋天的枫叶更红,这想法多新鲜呀,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举着像雨伞一样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残了,但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多有骨气啊。
苏轼就跟他朋友说呢,你得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呀,可不是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这个时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哪怕是看起来有点衰败的秋冬,也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像那些橙子和橘子,在这个时候可是很耀眼的呢。
1.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赏析。
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那些在外的人心里就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呀,可能正在挑着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一边是诗人在外面的孤独,一边是家里小孩玩耍的热闹,对比可鲜明啦。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知识梳理
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知识梳理一、唐诗的开端1. 唐代诗人擅长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其诗歌风格简洁明快,流畅优美,影响深远。
唐代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这使得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后世一直备受推崇。
2. 《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一部诗歌选集,记录了唐代诗人的杰出作品。
其中不乏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宝”。
二、《登鹳雀楼》赏析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壮丽的山河、旷远的视野和自由飞翔的雄鹰形象,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关怀。
诗中“白发”、“青山”,以及“振翅”等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奋发向上、不畏困难的理想追求。
2. 诗歌中的“回眸”、“振翅”等形象寓意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具有广阔的时代意义和情感张力,极具震撼力。
这些形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又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从而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三、《春晓》赏析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清新的春景和愉悦的心情来描绘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诗中自然界的万物生长和蓬勃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愉悦、欣喜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明快、清新的春日景象。
2. 诗歌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开篇,交错着山川、花草和人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性,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四、《凉州词》赏析1.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遥远的凉州沙漠和枯草黄沙的景象,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人以深沉的感情和激昂的笔墨,描绘了凉州的荒凉和寂寥,以及自己的孤独和思念,形成了一幅悲凉而婉转的画面。
2. 诗歌中“落日”、“斜阳”等生动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音乐美感,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归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知识归类《古诗三首》知识归类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人们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思想。
在三年级上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古诗,其中包括《春晓》、《早梅》和《小石潭记》。
本文将对这三首古诗进行知识归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文化遗产。
一、《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名篇。
它以描述春天的美丽和富饶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魅力。
首先,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清晨景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两句以“春眠”和“晓”为对照,表达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一片活跃。
接着,诗人描述了田野和山林的景色,道出了大自然苏醒的景象。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春天早晨的清新和生机。
其次,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凸显春天和冬天的不同。
例如,“日暖客衣单,花开每一簇。
”这两句描述了春天里温暖的阳光、盛开的鲜花,与冷冽的冬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人们更加欣赏春天的美好。
最后,诗的最后两句“所饭翻新绿,悠悠故园情。
”则表达了诗人对田野和故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他在春天的美景中回忆起了故乡的情感,引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春晓》,我们能够领略到春天的美妙与活力,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以及故乡的深深眷恋。
二、《早梅》《早梅》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作品,通过描写梅花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坚强和美丽的赞赏。
首先,诗人利用自然界中梅花的独特特点来比喻一个人的品质。
他用“瘦”和“傲”来形容梅花,将其与娇柔的荷花和秋月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人们明白,梅花作为一种早春出现的花卉,不仅能在严寒中开放,而且坚强、傲立不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其次,诗中还描绘了梅花的美丽。
冯梦龙以写景的手法,将梅花的白色和红色细腻地描绘出来。
他用“豪”和“艳”来形容梅花的美丽,让人感受到梅花的高雅和清新。
这种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从诗中看到梅花的娇美与高贵。
最后,诗中的最后一句“争春更在花无意”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生长环境的理解和深情。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解析。
1.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就是向远处延伸的意思。
你看啊,诗人远远望去,那山路一直通到山的深处呢。
“寒山”可不是说山很冷,是指深秋时候的山,因为到了秋天,山上的草木开始凋零,就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石径斜”,这小路是石头铺成的,而且还是弯弯曲曲的。
就像我们去爬山的时候,那山路很少是笔直的,总是歪歪扭扭的,这样才有趣味嘛。
2.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哇,诗人的眼睛可真尖。
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生处”比“深处”更好呢,感觉那白云就像从那些人家那里冒出来的一样,就好像那些人家住在天上似的,超级有画面感。
这也说明山很高,高到都能和白云作伴了。
3.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车”就是把车停下来呀,那时候的车可能是马车之类的。
“坐”在这里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诗人为什么要停车呢?因为他太喜爱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林上,那景色肯定美极了,就像一幅画一样,诗人都舍不得走了,所以就停下来好好欣赏。
4. 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可是千古名句呢。
“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枫叶。
被霜打过的枫叶居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二月的花那可是很鲜艳的,像桃花啊,杏花啊,都粉粉嫩嫩的。
可是这秋天的枫叶经过霜打之后,红得像火一样,比那些花还要耀眼。
诗人这么一对比,就把秋天枫叶的美写到极致了,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秋天独特的美,原来秋天也可以这么有活力,这么艳丽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解析。
1. 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这里的“荷尽”就是荷花都凋谢了的意思。
“擎雨盖”很有趣,它是指荷叶,你看荷叶大大的,就像一把雨伞,以前下雨的时候,荷叶就像撑起的雨伞一样,可是现在荷花都没了,荷叶也都枯萎了,再也没有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了。
三年级上册的三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及解析(人教版)1.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重难点词语解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能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共生。
2.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重难点词语解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简析:《赠刘景文》是一首七言绝句,为赠送友人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能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切莫意志消沉。
此诗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
【导语】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
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
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
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
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