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颅内转移瘤诊治指南(2015)

合集下载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07.003通信作者:毛颖,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Email:maoying@fudan.edu.cn;周良辅,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Email:lfzhou@126.com・标准与规范・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BrainTumorRegistryoftheUnitedStates,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介入科诊疗指南(主体)

介入科诊疗指南(主体)

第一章恶性肿瘤第一节颅内恶性肿瘤颅内恶性肿瘤(如星形细胞瘤、转移瘤等)生长速度快、病程短、复发率高,尽管使用手术切除+放疗+静脉内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其平均存活期仍低于18个月。

采用静脉或口服化疗药物进行全身化疗,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和血液循环的因素,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低且毒性反应大。

经脑动脉灌注化疗是经导管在肿瘤供养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使之达到肿瘤,能明显提高肿瘤局部化疗药物的浓度,从而增加了疗效,减轻了全身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成为综合治疗脑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

临床表现:颅内恶性肿瘤病情进展迅速,引起的症状有两大类:颅内压增高群和局灶神经功能障碍。

原因为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脑神经组织。

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各异。

一、头痛:头痛多因颅内压发生变化和肿瘤的直接影响等因素,使颅内敏感结构如脑膜、脑血管、静脉窦和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

此为常见的早期症状。

90%的颅内肿瘤病人均有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肿瘤的部位多数不相一致。

极少数病人颅内肿瘤发展到晚期而无头痛。

二、恶心呕吐:也常为颅内肿瘤的早期或首发症状,多伴以头痛头昏。

仍因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影响于迷走神经或其它核团(呕吐中枢)之故,也可因颅后凹的脑膜受刺激引起。

其特点是呈喷射性,与饮食无关,但进食有时也易诱发呕吐,且可能随呕吐而使头痛缓解,可或不伴恶心,头位变动可诱发或加重呕吐。

三、视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到一定时期后方出现视乳头水肿。

它的出现和发展与脑瘤的部位、性质、病程缓急有关,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日久,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

长期颅内压增高发生明显视力减退前,常出现一过性黑蒙。

眼球外展麻痹引起斜视、复视,也常为颅内压增高之征。

四、精神症状:因大脑皮层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扰乱引起,表现为一系列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易于激怒或哭泣、自觉症状比较多,诉述头昏、睡眠不佳、记忆减退,继而以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症状。

五、癫痫:在病程中颅内肿瘤曾有癫痫发作者约可达20%。

中文版NCCN指南(2015_v 2版)

中文版NCCN指南(2015_v 2版)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 皮肤结节)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为固定或相互融 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 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 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转移病灶>2.0 mm pN2b: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 转移 任何T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 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0.5 cm或 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或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pN0 PN1mi
组织学类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BINV-5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浸润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全身辅助治疗
原发肿瘤≤0.5 cm 或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 或 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组织学类 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pN0 PN1mi 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化疗(2B类)
• • •
专家普遍认为,大于10 mm的切缘属阴性(但此切缘宽度也许过大,而且可能影响美观) 小于1 mm的切缘被认为不足够 对于范围在1~10 mm之间的切缘,一般切缘越宽,局部复发率越低。但是对于位于乳腺纤维-腺分界部 位(如靠近胸壁或皮肤)的肿瘤,手术边缘不足1mm并不一定要进行再次手术,但可以对肿块切除部 DCIS-1 位进行较大剂量推量照射(2B类)。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概述

提倡 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Page 21
颅内肿瘤的治疗(一)
手术治疗 是颅内肿瘤最基本、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不造成重大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力争完全切 除或大部切除。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内减压、外减 压和捷径手术。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良性肿瘤大部都可彻底 切除并很好地保护神经功能。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再加其他治疗,也能获得 较好结果。
Page 9
四、病因学(四)
致瘤病毒
致瘤病毒
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细胞核 内合成DNA的细胞增殖S期 内被固定于染色体内,改变 了基因特性,促使增殖失控 。
Page 10
五、颅内肿瘤发病部位
颅内肿瘤中以大脑半球肿瘤最多见,其
后依次为蝶鞍区、小脑、桥脑小脑角、
脑室内、脑干。 幕上肿瘤:发生于颅前窝、中窝、大脑
光动力学治疗(PDT)
用醋酸或硫酸处理过的血卟啉衍生物(HPD),能通过血脑屏障,容易被瘤细胞吸收。 瘤细胞HPD的积贮可较正常组织细胞大5~20倍,停留在细胞内的时间可达48h。
在此期间如用氩激光照射瘤床,则含有光敏物质的瘤细胞因发生光理化反应而失去活力或死亡。
热能治疗
肿瘤细胞对热能较正常细胞敏感。当将瘤区温度升高至42℃~43℃时,肿瘤细胞可被杀 死而正常细胞可不受影响。 加温可用微波或射频电流,温度控制在43℃,时间为20~30分钟。热能治疗可增强放疗 的效果,与放疗合用似更合理。
Page 15
八、颅内肿瘤的临床检查(一)
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X线摄片、放射性核 素脑造影、脑室和脑池造影、 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过去 曾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 方法,不仅具有病变定位的意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

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

24 临床症状及体征 .
急性 胃扭转起病 急骤 ,表现为上
腹部( 下型 ) 膈 或左胸 部( 膈上型 ) 疼痛 。 下型 胃扭转患者上腹 膈 部显著膨胀而下腹部保持平坦和柔软 ; 而膈上型 胃扭转患者 出 现胸部症状而上腹部可 以是正常 的。胸痛可放射至臂部 、 颈部
并伴随呼吸困难 , 常被误 诊为心肌梗死 。患者常有持续性 的 故
干呕而呕 吐物甚少 , 少 出现 呕血 , 有呕血则 往往提示 黏膜 很 若 缺血或食 管裂伤 。 9 4年 , o e a t 10 B l h r 描述 了急性 胃扭转特征性 r d
针 对慢性 胃扭转 而言, 用正确的手法及 步骤 , 复位 , 中 使 多可 其
部分可能 自行复位 , 少数需行 胃镜复位治疗或手术治疗。
见 2例 。 25 X线诊断 . x线钡餐造 影是诊 断慢性 胃扭 转首选方
[ 康江 , 1 】 郭华 , 肖星广 , . 胃 转 2 例 X线钡餐 造影分析Ⅲ. 等 慢性 扭 O 郑
州大学学报 ,0 4 3 ( )3 0 3 1 2 0 ,9 2 :3 — 3 .
[ 吴恩 惠. 2 】 医学 影像 诊 断学 [ ] M. 北京 :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16 1 人 20 : — 2
疡等致使 胃痉挛 、 收缩 、 变形 , 胃的逆蠕动等可 以成 为 胃位置突 然改变的动力 , 从而引起不 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 胃扭转 。
向分型 ,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胃大小 弯位 置互换是确诊 胃扭 转可靠依据[ 4 1 。黏膜皱襞的多种改变是各 型胃扭转 时所形成 的
特殊 X线征象 , 如见一种或两种 黏膜 皱襞 改变也 可作 为 胃扭转 的确诊依据 。 两个 胃泡 的出现与否 , 门在 十二指肠球部上 、 幽 下 或相平 , 不能 确诊 或排除 胃扭 转的依据 , 因为瀑布 胃也见两 个

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附38例报告)

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附38例报告)

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附38例报告)易和;周广春;贾作刚;赵思训【摘要】目的:分析各种脑转移瘤的不同CT及MRI表现,提高的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脑转移瘤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行CT平行加增强扫描,部分患者进一步行肺部CT扫描和MRI检查。

结果 CT表现多为皮层及皮层下结节状病灶,其内有坏死区,周围有较明显水肿,表现为片状低密度。

MRI表现为长TIWI稍长T2WI信号,瘤周水肿区为长T1WI长T2WI 信号,肿瘤坏死区于DWI序列为低信号。

结论大部分脑转移瘤都能通过CT及MRI明确诊断,两者结合,更有利于诊断,MRI可显示CT不能发现的小转移灶。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T and MRI expressions of brain metastasis carcinoma so as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isease.Methods 38 cases of brain metastasis carcin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April 2013 and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CT parallel and enhanced scanning,and part of them furtherun-derwent lung CT scanning and MRI examination.Results Most CT scanning manifested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nodular le-sions,with necrosis area inside,and obvious edema around,indicating patchy low density.MRI showed long T1WI and slightly long T2WI signal,long T1WI and long T2WI signal in peritumoral edema region,and tumor necrosis area showed low signal in the DWI sequence.Conclusion Most brain metastasis carcinomas can be definitely diagnosed with CT and bination of the two can contribute to a better diagnosis since MRI can display the small metastases that CT cannot identify.【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21-123,124)【关键词】脑转移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诊断【作者】易和;周广春;贾作刚;赵思训【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中医院影像科,233400;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中医院影像科,233400;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中医院影像科,233400;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中医院影像科,23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813脑转移瘤的影像诊断(附38例报告)易和,周广春,贾作刚,赵思训【摘要】目的分析各种脑转移瘤的不同CT及MRI表现,提高的对本病的认识。

医学影像-颅内、椎管内肿瘤(临床医学)

医学影像-颅内、椎管内肿瘤(临床医学)

病因
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 电离辐射是目前唯一明确的诱发胶质瘤和脑膜 瘤的危险因素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射线 颅脑放射可使脑膜瘤发生率增加10%,胶质瘤 发生率增加3~7%
分类: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枢神经系 统肿瘤的分类
1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起源神经上皮组织 2颅神经和脊神经肿瘤 3脑膜的肿瘤:起源脑膜 4 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 5 生殖细胞肿瘤 6 鞍区肿瘤 7 转移性肿瘤
鉴别诊断
脑脓肿 结核瘤 脑寄生虫病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血管病 良性颅内压增高
术前评价
MRI扫描并增强是诊断颅脑肿瘤的首选检查, 尤其是后颅窝肿瘤和增强不明显的肿瘤 CT对骨质、钙化和出血显示比MRI好 CT/MRI结合便于对肿瘤的定性、定位,制定详 细的治疗方案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利用能发射正电 子的11C,13N,15O等同位素,测量组织的代谢活 性蛋白质的合成率,以及受体密度和分布等, 提供人体代谢和功能的图像 活检:定性困难时
桥小脑脚肿瘤:患侧耳鸣,听力下降、后组 颅神经功能障碍等
各种肿瘤由部位的不同可只引起上述 症状中的一部分,组成不同的综合 征。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初步确定肿瘤 部位。
颅内肿瘤的临床诊治路径
颅高压或神经定位征患者
X线,CT,MRI (增强检查很重要)
肿瘤定位,定性
定性困难者根 据情况选做 PET,活检等
颅内、椎管内肿瘤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潘军
神经外科学
用外科学方法,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外伤 感染 肿瘤 血管病 先天性疾病
癫痫功能
脑血管病 []
外伤感染等
第一节 颅内肿瘤
概述 ※发病率10—12/10万人口 ※ 50%为恶性 ※年龄:20—50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

颅内肿瘤临床表现与诊断

颅内肿瘤临床表现与诊断
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可诱发人类脑瘤的病毒
3. 理化学说:物理因素
1. X线辐射是唯一被证实的可能诱发包括胶质 瘤在内的脑肿瘤的环境危险因素,比如职业 暴露、核辐射、放射线治疗等诸多电离辐射 环境均可造成基因突变而诱发肿瘤(脑膜瘤、 肉瘤、胶质瘤等)
3. 理化学说:物理因素
• 2.手机使用与脑瘤的关系:争议
• 2011 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6.47/10万,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59%(第9位), 病死率3.77/10万(占第8位)
• 上海地区(1973-2007)男女发病率均上升趋势, 分别从3.5/10万和3.03/10万到5.88/10万和7/10万
颅内肿瘤相对发生率
各国统计资料不同,以我国为例
病因不明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癌基因和 抗癌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遗传、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 素可诱发肿瘤的发生。
颅内肿瘤(原发性)病因
尚未发现确切的病因, 但是根据某些肿瘤的发病的特点、 病理和基础研究,存在几种假说。 1. 遗传学说
视网膜母细胞瘤—染色体13一对长臂缺失其一 或14带缺失,半数以上传给子代
颅内肿瘤的分类
脑实质内肿瘤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少枝胶质细胞瘤(Aligodendroglioma)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神经节细胞瘤(Gangliocytoma)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颅内肿瘤流行病学
原发性颅内肿瘤(Primary intracranial tumor) 发病率 7.8--12.5/10万 平均 10/10万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2023)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2023)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2023)要点【摘要】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严重危害肿瘤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等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委员会将从流行病学、影像诊断、病理诊断、外科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随访监测等多方面进行综述,就脑转移瘤全程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中国指南推荐。

发布《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体现了肿瘤治疗从多学科诊疗(MDT)到整合医学(HI M)的理念。

20%-40%的恶田中瘤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脑转移。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脑转移瘤(BM)发生率较之前有所上升。

但由于继发恶性肿瘤登记记录不完整,国内外均无BM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报道。

1 脑转移瘤的筛查和诊断1.1 临床表现BM与颅内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与肿瘤累及部位有关,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特异的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如精神症状、癫病发作、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失语症、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如眼球震颤、协调障碍、肌张力减低、行走困难及步态不稳等。

软脑膜转移既往多以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为全头胀痛或跳痛,部分患者同时伴恶心呕吐、复视及视物模糊,少数出现失明及颅神经麻痹,眼底可出现视乳头水肿,甚至出血,也有类似脑膜炎表现,如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但肢体活动障碍少见。

近年来,随着全身药物治疗的不断进展,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的患者越来越少,临床表现多为头晕。

1.2 影像诊断1.2.1 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在无禁忌证前提下,推荐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确诊或除外BM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平扫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与增强T1WI或T1WI/FLAIR序列。

当临床怀疑脑膜转移时,重点观察平扫T2WI/FLAIR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及PET/MRI受脑组织普遍18氮-氮代脱氧葡萄糖(18F-FDG)高摄取影响。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脑膜瘤要点(全文)前言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之一,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龄人群,以女性多见。

脑膜瘤大部分病理学表现为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可以治愈,对颅底脑膜瘤、窦镰旁脑膜瘤和高级别脑膜瘤,手术常难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术后是否常规行放疗尚存争议。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推广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无症状脑膜瘤被发现,尤其是老年患者,诊治尚不规范,往往被过度治疗。

第一章流行病学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五分之二,患病率50.4/10万~70.7/10万,尸检发现2%~3%的人存在1个以上的脑膜瘤病变,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脑膜瘤检出率逐渐增加。

脑膜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逐渐增加,其中75~89岁老年人群脑膜瘤年发病率高达22.2/10万。

脑膜瘤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多见,30~69岁的女性中,患脑膜瘤者约为男性的3倍。

第二章病因与危险因素脑膜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脑膜瘤与电离辐射、遗传突变、职业暴露、代谢、药物、年龄、性别等相关,而吸烟、饮酒和饮食习惯等因素与脑膜瘤的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

第一节电离辐射第二节激素第三节基因突变第四节年龄与性别第五节代谢状况第六节其他疾病第三章病理学第一节大体组织特点大多数脑膜瘤边界清楚,附着在硬脑膜上,质地较硬、基底较宽,以挤压周围组织的方式缓慢生长,迫使邻近的大脑移位。

第二节显微组织特点第三节分子病理特点所有脑膜瘤最常见的改变是22q染色体缺失和其他NF2等位基因突变。

第四节脑膜瘤分级1 组织学分级2 分子病理学分级第四章临床表现无症状性脑膜瘤多因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检偶然发现,诊断时无肿瘤相关临床表现,而症状性脑膜瘤主要因肿瘤压迫邻近结构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侵犯或刺激脑组织诱发癫痫,以及瘤体大、脑脊液循环障碍、静脉引流障碍、脑水肿等引起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相关症状和体征。

颅内肿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颅内肿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颅内肿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颅内肿瘤概述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是指发生于颅腔内的占位性病变,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患者可表现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

目前其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电离辐射、化学致癌物、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

临床上根据肿瘤的来源可以将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近半数为恶性肿瘤,其中以胶质瘤最为常见。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其他治疗,不过手术治疗仍然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颅内肿瘤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颅内肿瘤预后也有所区别,但是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英文名称:intracranial tumor。

其它名称:脑肿瘤、脑瘤。

相关中医疾病:头痛、呕吐。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类型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头颅CT、头颅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腰椎穿刺、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颅内肿瘤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预后也有所区别,不过总体来说,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有利于延长生存周期。

临床分类:根据肿瘤的病理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颅内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脑转移瘤等。

2、颅内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脑膜瘤、蝶鞍区肿瘤、听神经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等。

二、颅内肿瘤的发病特点三、颅内肿瘤的病因病因总述:从总体上说,颅内肿瘤与身体其他部位肿瘤一样,发病原因并不明确。

目前的相关研究表明电离辐射、致癌化合物、病毒感染以及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等因素都可能与颅内肿瘤的发病相关。

基本病因:颅内肿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得某些细胞的生长失去正常的生理调节,从而在局部形成增生与异常分化的新生组织,并且能破坏正常的组织与器官。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

临床表现:
1. 生长部位:肿瘤可以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星形
细胞瘤多发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蚓部;室管膜 瘤发生于脑室系统的室管膜细胞,突入脑室;少突胶质细胞多 见于脑白质。
2. 首发症状:多数病人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起病,特别是
脑室系统附近的肿瘤可以引起脑积水从而引起严重的颅高压症 状。部分大脑半球的肿瘤以癫痫发作,失语或者偏瘫等为首发 症状。
垂体腺瘤的症状
1. 内分泌症状 PRL型为停经、泌乳、不育、性欲减退、阳痿、毛 发稀少等。ACTH型的表现为皮纸醇增多症。GH型的为巨人症 或肢端肥大症。 局部压迫症状 视力视野改变,双颞侧偏盲多见,视神经萎缩。
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必须与引起视野改变的眼科疾病如视神经乳头炎, 视网膜剥离等鉴别;还必须与内分泌系统疾病鉴别;
2. MRI
3. X线检查 颅骨平片了解颅骨侵犯程度,有一定帮助,现已少
用,被CT取代。
4. 其它 EEG、脑电诱发电位、PET等。

颅内肿瘤诊断要点
对于所有的神经系统占位肿瘤疾病都应该详细了解病 史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应该遗漏。最后结合影像学资 料CT或者MRI,尽可能精确地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切 忌仅凭借影像学报告就下诊断,而忽视神经系统基本的病 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5. 治疗 手术+放疗+化疗
病例一:16岁女性,反复头痛头晕一年,发作性肢体抽搐6个月,神 经体查(-),MRI显示岛叶长T1,长T2占位,无强化,考虑胶 质瘤。
果为星形细胞瘤I级,病人预后 较好。
病例二: 10岁男性,突发头痛伴呕吐半年,体查:眼球水平眼颤, 快速轮替实验(+),闭目难立实验(+),眼底双侧视乳头水肿 MRI显示小脑蚓部占位压迫四脑室,幕上梗阻性脑积水,术后病理 结果为:髓母细胞瘤。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要点

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脑转移瘤要点中国肿瘤整合诊疗指南(Chinese Guidelines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umors)是中国肿瘤学会首次发布的一份全面综合的临床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肿瘤诊疗指南。

其中,“脑转移瘤”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本文将通过超过1200字的篇幅,从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脑转移瘤的要点。

脑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包括:局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颅内高压症状、癫痫等。

但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准确的诊断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

脑转移瘤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脑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脑MRI是目前诊断脑转移瘤最常用的手段,对于病灶数目、大小、位置和转移途径等都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脑脊液检查可以作为确诊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细胞学检查、蛋白电泳和检测脑转移瘤特异性标志物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确诊手段,通过活检和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得病理组织学特征。

治疗脑转移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切除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单发、局限性和可切除的脑转移瘤。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化疗则是针对原发癌症部位进行的系统治疗,对于一些不能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有重要作用。

对于未来可能发生脑转移瘤的高危患者,预防性脑放疗和靶向治疗等方法也可以考虑。

除此之外,对于治疗脑转移瘤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对病因的治疗、对症治疗和对并发症的治疗等。

对病因的治疗是指对原发癌症部位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原发癌症,减少脑转移瘤的发生和复发。

对症治疗则是针对脑转移瘤症状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对并发症的治疗则是指针对因脑转移瘤引起的并发症进行治疗,例如颅内高压、癫痫、脑水肿等。

总之,脑转移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解读AANS_CNS《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

解读AANS_CNS《脑转移瘤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

唑胺或福莫司汀(fotemustine)也能使部分脑转移瘤患者获益(3级)n¨71。
169
201
1北京市神经外科年会
外伤、基础研究及其它
3.8.4分子靶向药物
《指南》认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可
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3级)n副。 4.结语 近年来,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这可能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及老龄化社会的步入使 人群肿瘤的总体发病率升高、医疗水平不断改善使肿瘤患者的寿命得以延长从而有足够的而 时间形成症状性脑转移灶、影像技术的提高使没有明显症状的颅内转移灶的检出率提高等因 素有关。虽然包括全脑放疗、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化疗等手段综合治疗对缓 解患者症状和延长生存期发挥了一定效果H^19’删,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治疗依从性 较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脑转移瘤的治疗策略方面常未见指南性文件。AANS和CNS的联合肿 瘤分会系统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指南》相信对脑转移瘤的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 参考价值,当然也需要在进一步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得以验证和改进。
168
201
1北京市神经外科年会
外伤、基础研究及其它
3.4.1适应症适用于新诊断的成人脑转移瘤,但本《指南》的建议不适用于度化疗非常敏 感的生殖细胞瘤的脑转指南》指出,卡铂、氯乙基亚硝脲类、替加氟和替莫唑胺进行
的四项I类临床研究均表明WBRT后常规应用化疗对患者延长生存期无帮助,不推荐采用 [8-H]。然而, 《指南》强调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目前所收集
3.3
SRS在新诊断的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
3.3.1适应症新诊断的、最大直径小于3cm、占位效应轻微(中线移位小于icm)的成人实 性脑转移瘤旧。

颅内转移瘤195例临床报告

颅内转移瘤195例临床报告

R S T : T eic ec f n arna m t t ctm r i rae nrcn yas A m j t o ai t w r E UL S h i neo t eai ea a u o n esdi ee t er a ry f t n ee nd ir l st i s c . o p es i
中 图分 类 号: 7 9 1 R 3. 4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2 — 1 2 2 0 1 0 6 — 4 1 6 8 9 (0 9 0— 02 0 7
A i ia a y i f1 5 Ca e t n r c a a Cl c l n An l sso s swih I t a r n l 9 i
M e a t tc Tum o s t s a i r
M iL , iLi e i Fe ,Hu e g aF n
D p r e tfN uougr, otw s H s i l T eT i la dcl n esy e at n ers re S uh et opt , h r Mit yMe i i r t m o y a h d ir a U v i,
acrt d g oi o ri me s ss S j n ret n s ro c erdo e p , hl— anrd t nteay cua i ns f a t t e. ug a it vni , t et t ait r y w o b i ai i hrp e a s b n aa rc l e o e ai ha e r ao
mea tt u m o pt ie n o rd p r n r m u u r 9 6 t c mb r2 0 e e r t s e t e y a ay e . tsai t mo h s i z d i u e at c l a me tf o J n a y 1 7 o De e e 0 6 w r er p c v l n z d o i 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RS后行WBRT对总生存期无改善,但可降 低颅内复发率及神经相关死亡率
治疗策略进展
a、 SRS+WBRT 与手术 +WBRT 相比总生存期相似或者更好。 SRS+WBRT 局部控制率更高,特别是放射敏感肿瘤或者实体转 移瘤。 b、SRS 与外科切除 +WBRT比较单独 SRS 组创伤更小,总生 存率及局部控制率相似,但是颅内远处复发率更高 c、外科切除或者 SRS 不可行(如多发脑转移瘤)、联合 SRS 或手术预防复发、及复发患者可行WBRT d、当复发患者其他治疗(手术、SRS、放疗)无效时,化疗 仍然是最后的治疗选择。药物选择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病理类 型,复发患者手术时建议植入卡莫司汀缓释剂。 (TMZ、免疫治疗药物和 BRAF 抑制剂均对初治恶性黑色素瘤 脑转移患者有效,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治疗乳腺癌脑转移可 以获得 56% 的疾病控制率)
解读颅内转移瘤诊治指南(2015)
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匡永勤 刘恩渝 孙浩东
背景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 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
肺癌为最常见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
(乳腺癌及黑色素瘤的颅内转移也较多见) 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 管较窄,尤为好发),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
谢谢!
治疗方法
外科治疗 立体定向放 射治疗 (SRS) 全脑放疗 (WBRT) 系统治疗
治疗策略进展
外科治疗+全脑放疗是颅内单发转移瘤的标 准治疗之一,其可有效减少局部复发率但不 能提高总生存期;
对多发脑转移瘤,手术仅作为获取病理或减 轻高颅压的手段;
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 行SRS,对放疗较敏感以及原发灶得到控制 的患者较适合行SRS其与肿瘤体积无关;
NCCN 推荐
检查
CT 或者 MRI 提示颅内 单发或者多发脑转移, 如原发肿瘤不明确,可 行全身检查(胸部CT、 盆腔CT、腹部超声、 PET/CT等)
如其他部位活检困难, 推荐立体定向或者开颅 活检明确诊断。
原发肿瘤明确的患者如 果对脑转移瘤的诊断有 疑问推荐立体定向、开 颅活检明确诊断。
NCCN 推荐
治疗

1-3 个转移瘤的治疗策略
NCCN推荐
治疗
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可选择:手术、单次 或分次SRS,WBRT、化疗,但曾行 WBRT患者不再应行WBRT SRS 后颅内新增转移灶的治疗取决于新增 转移灶的数目,可以考虑全脑放疗或者局 部 / 系统化疗。1-3 个新增转移灶的患者还 可以考虑手术或者再次行 SRS(II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