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2 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作者词章韵律,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能力,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提高汉字的认读能力和熟练运用能力。

2.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和阅读,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和兴趣,以及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崇敬。

3.学科能力: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驾驭古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了解故事情节和作者词章韵律,深入理解古诗的妙处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适当利用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献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过程1. 预习(15分钟)在课前,请学生预习《赤壁之战》,简单了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准备参加本节课的阅读和文献鉴赏活动。

2. 阅读活动(30分钟)1.分组朗读《赤壁之战》原文并理解。

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分成4-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故事情节一部分,同学们可以一起阅读,互相掩盖文本,防止看到答案,或者进行跟读练习。

阅读后,教师提问并答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短语,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景下的人物关系和战争策略。

2.欣赏古诗《赤壁怀古》。

教师汇报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妙处。

同学们跟读古诗,边读边学习词语和句式。

教师提问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加深意识,突出重点,理解古文深意。

3. 文献鉴赏(40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古诗《赤壁怀古》的部分,让同学们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特点、构思技巧、想象力表达、思想感情、音韵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诗歌分析,如何找齐韵尾、有无平仄、可読成对应关系、反复婆娑、情感深刻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阅读《赤壁怀古》中没有读过的部分,进行文献鉴赏和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赤壁之战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赤壁之战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赤壁之战语文S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明白得重难点词语,梳理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曹操失败的事例中明白做事不能大意。

二、教学时刻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明白得文言文的意思,梳理文章脉络。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交代故事背景。

(板书课题)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专门有名的战例。

你们一定想明白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斗争的过程如何样,结局如何?请听:东汉末年,曹操带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点。

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

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差不多上北方人,坐不惯船,但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

他对周瑜说:“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

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

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这一仗如何样打,还得想个计策。

黄盖说计策差不多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

周瑜听了专门中意,叫他就这么办。

那么,“火攻”这一仗是如何打的呢?黄盖是如何办的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去查找答案吧!二、初读,了解故情况节。

读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词的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自己觉得有困难的地点多读几次。

读第二遍,注意每个自然段要紧讲了什么内容,可在每段旁边作简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进展、高潮和结果是什么。

三、细读,认识故事人物。

再读课文,摸索:在赤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表情动态前后有如何样的变化?什么缘故会发生如此的变化?在个体默读、画句、摸索之后,教师可组织全班交流。

四、练读,深入明白得故事。

1、回忆故情况节,看看“火攻”计策的实施要紧有哪些关键的步骤?2、从“火攻”计策的制定与实施,你对周瑜和黄盖有如何样的印象?3、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什么缘故能够获得胜利?4、抄一抄,背一背。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 28 . 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7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  28 . 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7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计划执教者:教学目标: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

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调兵()将自不()力波浪()()不防备迎风()望丢()弃()无心()战不()其数(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一)理清“火攻”的步骤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赤壁之战》,使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能够理解赤壁之战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理解赤壁之战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内容1. 赤壁之战背景介绍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和课堂时间的安排,可以通过简单的讲解、图片展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重点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矛盾等内容。

2. 文本阅读与理解在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后,开始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可以使用课本中的《赤壁之战》相关章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问题提问和讨论。

1.学生可以先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回答一些基础的阅读理解问题,如:“赤壁之战是在哪一年发生的?”、“曹操为什么要进攻刘备?”等。

2.对于一些理解较深入或需要引导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如:“赤壁之战的结果对于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孙权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有何不同?”等。

3. 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分析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形象描写和分析。

可以以主要人物为中心,逐一进行分析。

1.使用课文中的描述,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刘备、周瑜、孙权等人物的性格特点;2.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描写,对这些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如:“为什么曹操选择了赤壁之战?”、“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2. 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与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于赤壁之战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对于赤壁之战中人物形象分析的准确度和深度;3.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赤壁之战》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清赤壁之战的几个阶段,了解时代背景。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二、学习过程朗读课文3遍,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整体感知。

自读文章,理解大意:通读文章,想想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自主探究,解决疑问。

(1)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明确:宣权旨,致殷勤之意,以诚打动刘备;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

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兵精粮多。

”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2)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劳师远征,士卒疲敝;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北方未平,北方不宁;战线过长,粮草不济;军纪不整,骄傲轻敌。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部署有方,准备充分;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

(3)本文是写赤壁之战的史实,为什么要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况?明确:这是由《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决定的。

作者写赤壁之战的目的不在于客观记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总结经验,供最高统治者作治国安邦的鉴戒,所以记述时侧重于总结经验教训。

赤壁之战的根本经验在于联合作战的战略决策。

因为战略思想正确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所以要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况。

(4)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出了重点。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8.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28.赤壁之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周瑜等人物形象,并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3、唤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周瑜等人物形象,并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感受那三江面上,火逐风飞,烟焰涨天的震撼场面。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1、词语检测巡哨、利刃士卒、决雌雄天助我也、漫天彻地2、回顾课文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板书:周瑜VS曹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周瑜采用火攻大败曹军于赤壁的全过程吗?(板书:曹操中计、火烧曹营、登岸逃走)过渡:同学们掌握得真好。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曹操中计、火烧曹营、登岸逃走三个部分,抓住曹操的神态变化,进一步了解赤壁之战,感受名著的独特魅力。

二、品读感悟。

自学提示:读:默读课文1-4自然段。

画:画出描写曹操神态的句子。

想: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议:小组内交流想法。

(一)黄盖诈降,曹操中计。

1、小组汇报。

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指名朗读。

(板书:笑)指导朗读曹操的话。

(自信之笑、得意之笑)曹操为何要笑?3、出示书信。

指名读书信内容。

联系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为火攻的胜利做了哪些铺垫?先和同桌交流一下。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赤壁之战-语文s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赤壁之战-语文s版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课文:28 赤壁之战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理念:1.围绕《赤壁之战》的核心问题是“东吴周瑜是如何以少胜多的”设计教学,放得开,收得拢。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的引导、点拨,必要时进行归纳、小结和讲解。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赤壁之战》的核心问题是“东吴周瑜是如何以少胜多的”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联想、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认识曹操等人物形象,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3.会认“幔、倘、聘、拈、卒、堕”6 个字,会写“巡、刃、簇、倘、聘、弦、韩、卒、舵、雌”10 个字,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赤壁之战》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本环节旨在通(一)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指名学生回答过师生之间的平等所知道的三国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对话,激发学生的读等。

书兴趣。

(二)(展示课件第三屏)展示赤壁的火攻场面,引入新课。

(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疑问难本环节旨在充(一)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分发挥学生的学习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积极性和主动性,表 2.思考:《赤壁之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现出一种自主参与不同?学习的良好状态;同(二)讨论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时养成边读书边思 1.本文是古典文学原著的节选,文言词较多,朗读起考的好习惯,真正做来比现代白话文要困难些。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教案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⑴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取长补短。

⑵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作者依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⑶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开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解习题引趣,导入新课。

⑴解习题。

(1)请齐读课习题《赤壁之战》(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标题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⑵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比照如何?(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比照迥异。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标题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习题)(9)今后在浏览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习题入手,用发问习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赤壁之战》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战争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课前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战”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

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课文,描绘战争示意图。

1.刚才同学们用上三言两语向我们介绍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那么,具体的战争经过是怎样的呢?下面,请你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拿出纸和笔,描绘出一张战争示意图。

主要画出曹操和周瑜的军队各在哪里,兵力如何,周瑜的军队如何进攻曹军的,曹军怎样退却的,以及东南风的方向。

2.指名一学生把示意图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解释说明。

(有错误的可让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

)(二)精读课文,探究火攻过程。

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

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明确: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4.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劳师远征,士卒疲敝;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北方未平,北方不宁;战线过长,粮草不济;军纪不整,骄傲轻敌。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赤壁之战教案2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赤壁之战教案2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赤壁之战教案2语文S版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重难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3 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

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

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故事的背景。

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

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哪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1]黄盖诈降[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3]火攻曹营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故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赤壁之战 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

赤壁之战 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

赤壁之战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赤壁之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四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赤壁之战2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

赤壁之战2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

赤壁之战2 教学案例(S 版六年级上册)三、讲读第1 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 、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

)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

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

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 、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 、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 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 、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四、讲读第1 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 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 、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

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赤壁之战 第2课时 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8赤壁之战 第2课时 语文S版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并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

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3。

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看看几位英雄人物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1、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如此的语句画下来。

(1)默读批注。

(2)出示语句,交流:操笑曰:“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操大喜,遂与众以后到水寨中大船上,观望黄盖船到、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曹省悟,便问:“谁去止之?”操叫苦连声。

(3)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曹操从“笑、大喜、迎风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变化?(4)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2。

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出示: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操笑曰:“冬至前后,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指名朗读程昱、曹操二人的对话。

重点朗读曹操的话,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从曹操的话语中,您体会出曹操是如何的一个人?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曹操这时差不多傲慢轻敌。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2)出示书信内容:“周瑜关防得紧,因此无计脱身、今有鄱阳湖新运到粮,周瑜差盖巡哨,已有方便。

好歹杀江东名将,献首来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者,即粮船也。

”①指名朗读信的内容。

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封信有何玄机、(学生考虑)学生估计会说:带士兵、粮草投降,为船里装火药打埋伏;信中说杀江东名将,事实上杀的是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与;信中说周瑜关防得紧,无计脱身,只在今晚二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2 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上册) 三、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

)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

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

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

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

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

“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四、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

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

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

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

)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

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

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

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

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

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

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

(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鲁肃说孙权鲁肃会刘备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劝备与孙权联合与亮定邦交齐心抗曹备用肃计板书设计:五、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

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

(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

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要学生翻译这几句。

)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

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

“以”:率领,动词。

“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

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

“束”:收起。

“兵”:武器。

“甲”:铠甲。

“北面”:面向北。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

这里指投降)。

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

(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

(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

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六、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

);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

)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

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

古人云:“骄兵必败。

”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

”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

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

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

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

)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

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七、布置作业:1、整理判断句式2、指出句式,并翻译: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3、4课时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

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

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

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

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

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

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

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

是作者详写部分。

“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板书设计: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

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①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

“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

“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

“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

“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

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

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写作特点:(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

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