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近期拜读了钱穆先生所作的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中国思想史》,本书起自春秋中晚期,止于民国时期孙中山思想,共分四十四章,读后我理解了中国思想的演化历程。

此书虽篇幅微小,却描述精华,简洁明白,经常是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思想家的思索脉络,涵括了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

每一时期各只提及主要的几家,每一家各只提及主要的几点,由此呈现出一个明晰的思想史线索,前后承继,生动、壮丽。

本书尤其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几次思想转变的表述,最为精彩,读过之后,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介绍中国思想史不行多得的佳作,读后大受裨益。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思想乃就人生内外之普遍共同局部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宇宙界自然界。

这与西方的思想具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思想或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中国思想而不能形成宗教。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这本书主见我们应当从中国思想的本身立场来熟悉中国思想的内容,他反对有人所认为的中国思想无条理,无系统,无组织,无变化,无进展。

而是认为中国思想可以对中国今日的思想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世界思想的进展也有所奉献。

钱穆先生于书中写到:思想史上有高潮,有停滞与酝酿,中国思想史上有三次转变。

第一为春秋战国平民思想之崛起,先秦诸子为其高潮,两汉为其停滞与酝酿;其次为佛学传入,至隋唐到达高潮,五代与北宋初期为酝酿;第三为宋明理学,高潮直至晚明诸遗老。

此观点在学术界可谓定论,然每期之分别、流派,各期间之传承与变化,却鲜有人道得清晰明白。

此书于此却能说的清晰明白,使人好像醍醐灌顶,清明透彻。

钱穆先生于先秦诸子之异同说的非常明白,孔子之后,杨墨反孔,孟子归孔。

孟子思想之奉献在其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然可为尧舜与是尧舜却有分别。

钱先生说道:人人皆可为尧舜,非人人是尧舜,孟子道性善,是就其趋势而言,其内自有一番人文演进在其中,人要想成尧舜,却需人之努力有为才可为尧舜。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等领域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思想的发展历程,还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著作值得关注。

在中国的思想史研究中,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礼仪等方面。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其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等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内心、自由、无为而治等方面,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等。

墨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贤等方面,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平等、互爱、互助。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墨子、孟子等。

佛教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

佛教思想强调“四谛”、“八正道”等方面,认为人生苦难,应该通过修行来解脱。

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释迦牟尼、达摩等。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的流派之外,中国思想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如法家思想、名家思想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____《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与思考____摘要:____这篇读书笔记是对《中国思想史》一书的思考和总结,涵盖了该书的主题、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我对这些内容的个人解读和评价。

____第一章:先秦时期____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回顾了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背景。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念,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创始人。

我特别被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所吸引。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仁义礼智”深深影响了我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我想是李白2017-08-09写在前面:整理《中国思想史》(作者:钱穆)笔记。

因为是笔记,所以有些方面的的知识比较零散,只是从书中摘录出来,但不妨碍整个体系。

也不会按照书上的目录来做更新。

红色字体是自己所补充。

第一讲西方思想的三大体系:宗教、科学、哲学、春秋:叔孙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的思想是:人应该是活在其他人心里。

而在西方,人应该活在上帝心里。

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

此时,孔子三岁婴孩时期。

(说明孔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得来的)子产:《左传》昭公七年,有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魄。

古人不信人在生之前有一个灵魂存在,认为有肉体才有灵魂,此时对人生不做灵、肉分异的二元看法。

看轻了人生前与死后,更看重人之生命实际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看重了人生论,忽略了宇宙论。

其名言为:天道愿,人道弥。

时年孔子十七岁。

(可对应上述,在孔子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当时的社会思想便是重人生实际问题)孔子:其思想承续春秋思想。

认为,人生在宇宙间的节制是命;个人在人生中的节制是礼;个人在人生与宇宙中的尽量自由是仁。

而死生之际的推广,便是天人之际。

孔门言仁必言孝,言礼必言葬与祭。

活人对死人打交道是绝对无功利可图的,不图功利,才是人情之醇化,才见其为仁。

子产要探索到鬼神之由来及其情状,孔子则只就人之内心之情感方面着想,更不深究鬼神之情状,死生之际,天人之际,也如人与人相交般,只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

战国:墨子:讲兼爱,其反面是别爱;主张无差别之爱,即“视人之父若其父”。

墨子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兼爱。

--------从宇宙论孔子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仁。

-----------从人生界立论在墨子看来,礼是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剥夺活人的生活资料来供奉死人是不可取的;其主张爱要平等无差别,但实际上,在外,为经济条件所限;在内,为自己的心情能量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转)思想无非就是看法和认识。

思想的产生不外乎困惑与辩驳两个方面,一是遇到疑问,产生困惑,便有了思想,所谓遇事有疑则思,思而有所得,则为思想。

二是对别人的观点不赞同,回过头来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有观点,有支撑,亦可以成为思想。

思想的特点首先就是针对性,没有凭空产生的思想,要么针对事,要么针对别人的观点,两者必择其一。

二是承续性,社会发展有延续,有继承,环环相扣,决不可能跳跃。

三是开创性,思想不仅要承上,更要启下,领导一时代向前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堆砌和整理。

(自序)真理,一位超越而外在,绝对而自存,一为内在于人生,而为人生中之普遍与共同的。

探讨真理则成为思想,西方思想,大体上可分为宗教、科学、哲学。

宗教与科学是外在的,而哲学则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主理性,主经验。

宗教所信仰属宇宙观,而宗教信仰本身则属于人生界,是一种人文心理。

科学真理包括不尽人生真理。

故钱穆以体用二字来套宗教与科学。

哲学本意为爱智,则与儒家之仁智兼尽有别。

综合西方宗教、科学、哲学三大思想,仍不能得人类所探求之真理大全。

中国思想是主就人生内在之普遍共同部分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于宇宙界自然界。

追求自然真理与人文真理的汇通合一。

情感与理智的平等重视。

即人情、物理、天心常求能一以贯之,成为三位一体。

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非是个人主义,而是以我为中,推己及人,其过程则为道。

一、思想和思想史二、中国思想史三、春秋时代四、子产“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魄是生理,魂是心理。

“天道远,人道迩”。

五、叔孙豹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

六、孔子孔子重“仁”。

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求仁得仁,当下圆满。

七、战国时代八、墨子孔子从人生界立论,墨子从宇宙界立论,墨子节葬思想终归为人所用。

九、杨朱十、孟子性善论十一、庄子有限的知与无限的不知。

死生与物我,智识上此时空之两大限界,庄子归纳称之曰“彼是”。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 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 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书,这可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对咱们国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更独特的认识。

要说中国思想史,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剧。

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代的儒家独尊,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兴起,唐宋的佛学融入,明清的心学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中国思想的天空。

就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来说吧,那简直就是一个思想的大爆炸时代!儒家提倡仁爱,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倡导人们顺应自然,回归内心的宁静;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希望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社会;法家则以严刑峻法为手段,追求国家的富强和统一。

那时候的思想家们,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各自拿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武器,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艰险。

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还经常被人误解和驱逐。

但孔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坚信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力量,可以改变这个乱世。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敬佩不已。

想象一下,他们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孔子那坚定的眼神,弟子们虽然疲惫但依然充满希望的神情,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还有庄子,那个梦到自己变成蝴蝶的奇人。

他的思想就像是一阵清风,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丝清凉。

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多么宏大的视野和超脱的境界啊!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我能像庄子那样,看淡功名利禄,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精神的世界里,那该有多好。

再说说汉代的儒家独尊。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这一转变可不得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政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但这也不是说其他思想就消失了,它们其实在民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就像隐藏在地下的溪流,时不时地冒出来,给中国思想的花园增添几分别样的色彩。

中国思想史李泽厚读书笔记2000字

中国思想史李泽厚读书笔记2000字

中国思想史李泽厚读书笔记2000字我们的思想,很少能像中国思想那样达到如此境界。

老子云:“大象无形”,庄子日:“无己,无功,无名”;最后终于都归结到一句话: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代的人中间就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就算圣人,也只是把它作为理想罢了。

因为他自身并未真正实行过,故称之曰“空谈”。

然则孔子之学与孟子之学又怎么会被尊奉为儒家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提出了某种具体可操作的方案,从而使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李泽厚先生认为“我们有一个伟大而高尚的传统”——即重视人的现世性、注重经验、注重感情、强调修养、追求和谐,讲究秩序等等。

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已属陈迹,但仍然值得肯定。

因为这些精神财富至今还闪烁着光芒,指导着社会生活。

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这些美德往往流于虚伪,甚至沦落为腐败的温床。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应该承认,这些优秀品质确曾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比如说,面临危机,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再比如说,政治改革不仅涉及利益分配问题,还牵扯到权力格局变动,决非易事。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稍有疏忽便会酿成祸患。

倘若领导干部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恐怕难免陷入困惑。

他引用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论述来说明这些观点在历史上所产生过的积极影响。

他说:“‘君子’的标准,就是按照《诗》《书》《礼》《乐》的规范去做,按照仁义忠信的原则去处事。

”“小人”的特征恰好相反,他们“放荡不羁,游手好闲,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总之,凡是符合这类标准的,全是小人。

”“孔子赞扬‘君子’,斥责‘小人’,表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普遍推崇‘君子’而鄙弃‘小人’。

”“但另一方面,‘小人’的势力却十分猖獗,他们常常利用君子们自命清高的心理,散布谣言,攻击君子,蒙蔽群众。

”但是对待任何文化遗产,包括古典文献,也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

孔子本人就是“毁誉参半”。

不能说,凡是孔子批评的,都是错误的,凡是孔子肯定的,都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可以说,汉代发展出最完整的思想体系,不仅表现在各个思想派别上,也表现在各类文献、历史记录上。

西周时期以及之前,思想研究集中在儒家学派上,儒家理论讲究“仁爱”,主张“天人合一”,且有强烈的伦理色彩。

其伦理价值贯穿至历代,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最主要的学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度大幅提升,并发展出各种思想分支,如儒家、道家、法家、左史、农家等。

其中,道家学说强调道德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重视“天道”,且其创始人李杜是第一个提出“应礼即仁”观念的思想家;而法家则强调以法制来规范社会,其观点影响深远;左史则倾向于以历史论来解释社会秩序,且强调政治“封建”的伦理价值;农家则提出“务虚”、“心端”和“修养”的农耕文明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思想界又迎来巨变,新的思想出现了,其中,佛家、道教进入中国,与儒家、道家混淆在一起,构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在佛教思想中,文艺思想渐渐成形,著名思想家司马光等也被评价为“文臣”;而以张衡为代表的天文学、即水俱乐部派为科学思想,他们认为必须研究水利来得到国家富强。

随着南宋、元朝出现、宋明理学及明清圆满完成,中国古代思想史则形成结构完整并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儒家、道家、佛
家、天文学等学科的思想完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思想史的完备度及深度,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的一个好的研究典范。

总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决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古代思想家以仁义礼智为指导,结合自身历史时期的格局将其体现,贡献出了时代文化价值观以及思想精神。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一、对经典和精英思想的反思:根据我自己的体会,隐隐觉得有些疑问。

第一:因为思想史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与历法意义上的时间顺序想吻合,思想史上会有天才笼罩一个时代,也会有天才如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并不按照后人想想中的轨迹按部就班,也有潜藏的思想引资在若干实际以后才重新被阐发传播。

我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一定有一个非常清晰地延续的必然脉络,导师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

第二:因为静音和经典的思想未必真的在生活世界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支持这对实际事物与现象的理解,解释与处理的知识与思想,常常并不是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人写的最经典著作。

第三:实施上,某些精英和经典在那个时代究竟是否想思想史著作中所说的影响如此巨大和深远,是否应该在思想的历史顺序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实在很有疑问。

像明清思想史上习惯的顾、黄、王并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思想、知识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全文强调的核心之一)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就是真正思想史的延续性,是否更多地深藏在平静的缓缓的延伸着的一般只是、思想与信仰之中。

二、对思想史书写材料范围的反思首先要做的也许是重新检讨传统的思想史所依据的文献或资料范围。

传统的思想史依据的是怀有某种意图的官方或控制着知识和思想话语权力的精英的历史记述。

像马王堆帛书、汉代铜镜铭文、简牍、佛教石刻、文书、“民间意识”:家训、族规、童蒙读本、宝卷等等。

无意识的史料并不向人们“叙述”只是给人们“陈列”。

叙述还有叙述者的意识,而陈列却只是呈现。

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其构成与影响大体在三个方面:1、启蒙教育的内容;2、生活知识的来源(图像、印刷品)3、思想传播的途径(宣传品,唱词。

)三、关于“学术”和“思想”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称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的哲学。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读书笔记本书是李泽厚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一个文集。

首先分析的是先秦诸子百家,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排序,之后讨论了秦汉思想、庄子的思想以及宋明理学,最后简单地谈了谈经世观念以及他对于中国智慧的理解。

再谈孔子是本书中的第一篇。

作者还是通过传统的仁、礼、中庸顺序来谈论孔子的思想。

首先是周礼,周礼是什么?周礼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民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周礼作为原始的利益,其原型本应当有社会功能与政治意义,其能够维系社会的生存与活动。

字啊一定程度上,也就相当于未成文的习惯法。

孔子之时,社会上开始礼崩乐坏。

其原因就在于不断有氏族国家被消灭,氏族消失,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很多氏族开始扩张其经济实力,并且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必然会要求更多关于政治权力。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孔子主张维持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免破坏原有的氏族社会制度。

反对聚敛损害父子君臣既定秩序与氏族贵族的人格尊严。

但是事实上,历史就是那么残酷,社会的前进,生产力提高,财富的增加必然是以多数人付出沉重的牺牲为代价的。

历史、现实、人物往往是矛盾、复杂的。

孔子维护周礼这是一种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但是其又具有民主、人民性。

所以我们在看待一种政治思想的时候,不能够那么简单的对待。

第二部分讲的是仁。

在孔子的思想之中,礼是因循的而仁是孔子自己的原创。

在这里,李泽厚总结出了仁学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依存、渗透或制约;从而具有自我调节、相互转化和相对稳定的适应功能。

这四个因素分别是血缘、心理、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以及这些合在一起之后具有的实践理性的特点。

孔子的学说中,具有一种用“仁”来解释“礼”的倾向。

古代社会通过孝悌一横一纵将社会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礼的第一个特点。

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外作。

礼是对个体成员有外在约束力的一套习惯法规。

但是礼仪的意义在孔子的时代开始被质疑。

孔子在捍卫“礼”的时候,就认为礼不应当只是一套盲目遵守的外在仪式,也应当具有其自己的本质。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篇章,它涵盖了从先秦到清代的至少25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和特有成果。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汇集了这段精彩的历史,从古代中国各个时期提供了大量关于国家、宗教、文化、经济、哲学、道德和政治的宝贵资料,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主题和特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基本概念,包括太极侯时期的思想、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其他思想流派、墨家学说以及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其他重要的思想流派,如道教、佛教以及释教等。

其次,本书介绍了古代中国思想史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和韩非子等名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以及思想家们之间的不同观点,比如儒家和法家的分歧。

此外,本书还从政治和法律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架构和政治制度,以及早期皇室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问题,以及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从而展示出古代中国思想史是如何起作用的。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古代中国法律、法律思想和司法程序,其中有许多有关我们今天仍重视的现代法律精神的内容,例如公平与正义、均等对待等。

最后,本书还探讨了古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思想史是如何在中国文化史中发挥作用以及思想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的概述,它提供了关于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宝贵信息,便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从各种角度,本书解释了古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性,这使我们可以为今日学习者提供一份有意义、有价值和有趣的阅读体验。

了解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宝贵研究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研究、教学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经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经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经学思想史读书笔记(1)1.经学与史学对于经史关系的说法,主要有王阳明与章学诚:“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

”(《传习录上》)“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耳。

”(《章氏遗书》卷九《报孙渊如书》)结论:(1)六经原本是史籍;(2)六经所述内容无可置疑都有其历史的真性。

(3)经重价值判断,史重事实判断。

之所以出现经史纠结的原因是由于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创教立言,不是以“一己之心思,离事物而特著一书,以谓明道”(《文史通义》卷一《易教上》),空讲伦理道德,而是藉助先前的文献,来阐发他的价值理念。

因此,以述史而寓教,史由此上升为经。

经与史的重要区别在于:“史之贵实”,以保存历史真实为第一义;而“经之贵义”,即使是述史,其目的亦在“彰善瘅恶”。

在经学家那里,价值判断要高于事实判断。

——因此,经学的根本立场主要并不是追询历史的真实,而是追询价值的真实、意义的真实。

乾嘉学者说经主张“实事求是”、“六经皆史”,实际是以一种考古学的态度解释六经,将经学转为史学,视经文为史料,这是对传统的儒家经典的一种降格。

这种做法的特殊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经学思维方式,中断“通经致用”的传统。

它提出这样一种可能:通经不必致用,致用不必通经。

经学因此失去社会功能,使儒家经典由社会政治学的指向变而为历史博物馆的内容。

经典的生命在于意义的阐释。

乾嘉如日中天,其实正是以极端形式进行经学解构。

2.经学与政治经典作为现实政治依据具有权威性,因此,是否“依于古”便成为政权合法性基础之一,秦由于变郡县而亡被归咎于“不法古”,但郡县制又是大一统帝国势不可挡的,汉朝也面临这个问题,因此,汉朝如何运用诠释经典,改造经典则成为关键,董仲舒学说应运而生。

中国思想史-笔记

中国思想史-笔记

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英国史家卡尔历史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未来,但由于历史的教训,的确可以使我们走向茫然的未来时,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和浪费。

历史的特殊事件不会重演,但人类却一直被一些基本的问题和共同的难题困扰着,挑战着。

罗素《西方哲学史》列举的哲学问题:☆世界是不是分为心与物呢?如果是,什么是心,什么是物呢?宇宙是否有统一性或目的呢?宇宙是不是向一个目标演进的?自然界是不是真的有法则,抑因为我们爱好秩序,乃信其为有呢/我们是不是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尚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卑下的?抑或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废料呢?如果有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它所包含的又是什么?我们又怎样才能达到呢?哲学在我们这时代,所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儿就是教人如何不需要确定而生活,而又不致为犹豫所麻痹。

大多数的人,都需要某些确定的信仰或事实,才能安稳的生活,哲学家却要不断地在不确定中从事探究,以保持对那些永远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思考的热情,这才是真正追求真理的心境。

三条康德的“命令”:为你自己而想在你的思维中,把自己摆在每一个其他人的位置上去想与自己的目的一致的去想儒家传统里,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一个最强烈的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蜂胶的责任,如能得君行道,才是儒家最高愿望的实现,著书立说只不过是人生余事。

中国哲学既能称之为哲学,当然有它的逻辑性和理论新。

问题再中国的哲人,他们奋斗的目标并不在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哲学家,因此他们并不自觉的要求在这方面表现自己,所以我们说他们有逻辑性和理论性,是隐藏在简略的文字之中,现代治思想史的人,必须把把它发现并表达出来,难处就在于此。

须以思辨之力,推扩其体验之功,使二者能兼资互进。

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引起关注,来自两方面刺激:历史决定论:不承认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承认任何个人主观的努力能左右历史的命运。

近代知识分化:社会科学蓬勃发展以后,他的成果的实用价值和效果比较明显,而哲学的功用根本无法和他想比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1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

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

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

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

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

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

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

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

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

而今文经学派中的一些成员试图将儒家赞同的经世致用和含义模糊的改制思想奉为真正汉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企图否定汉学在经验主义研究学派的地位。

最后,在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经世理想惟一的维护者的经世学派中,特别强调将行政上的革新作为儒家治国之术的一个必要成分。

这些思想倾向以及它们与西方冲击的相互影响,经康有为的中间作用,成为19世纪90年代初梁启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梁启超自幼受良好的教育,16岁乡试中举,此后几经波折,辗转成为康有为的学生。

在万木草堂几年的思想训练和发酵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基础。

此后的运动中,在与严复,谭嗣同,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接触中其思想不断的在发展。

作者认为在1898年之前两年中,梁启超思想经过康有为这一中介,成了晚清经世传统的转折点。

梁启超的经世理想主要有三个倾向:政治整合,民主化和含蓄而矛盾地接受民族国家思想。

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全面的思想运动使得士绅精英群体产生了思想分化,从而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出现。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文中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

而其民族主义思想包括了以下显著的特征:它是对组织松散和缺乏活力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公民感和组成统一的公民团体所必需的团结一致的团体精神;它意指无条件地承认民族国家为最高的政治共同体;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化。

作者认为,当自治的政治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890年后的十年里开始求助于西方的意识形态。

而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古老的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和当代寻求新的思想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

就人格理想来说,梁启超的思想变形涉及从经世致用思想向国民理想的转变。

而其国民理想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甚至在今天,它仍然是共产主义中国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2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

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

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

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

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

那怎么办呢?钱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

这看起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

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

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

无渊源无生命之思想,乃等于小儿学语,不得称之为思想。

”本书例言写于197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钱先生认为正不幸像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也就是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失去了渊源也就失去了生命。

要改变这一现状,那就是去追溯中国的思想渊源。

这也是钱先生写作本书的目的:“指示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生命。

”读了这本书,读者会有哪些收获呢?钱先生说:“学者由此窥入,明体可以达用,博古可以通今。

”对于中国的现状,对于民族的未来,将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寻觅出路。

最后钱先生提醒读者,“切勿以知道一些旧公案,拾得一些旧话头,即为了事”。

就像朱熹所说:“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着处,此皆非知学者。

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

”钱穆解释说:“读书即心急要求统要,此是心不宽。

有些人,遂求于一言半句上既见出统要来,此如初格一物,便要明天理。

其实此等统要与天理,仍只是己见耳。

但放开心,不责效,又易泛滥;一书看了又一书,一物放过又一物,到底心中还是无所得。

故看书须熟看熟思,尽在此书上多挨,挨得,自然有得也。

”(《朱子学提纲》“朱子论读书”)既然讲思想史,那就先明白什么是思想?钱先生开篇即引佛经的话:“有生灭心,有相续心。

”一般人都有生灭心,就是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并不总是持续地专注地想某一个问题。

只有很少时候能做到持续而专注地思考某个问题,这个时候,才算是有了思想。

而有的人,对某个问题长年累月地反复思考,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去研究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便是思想家了。

那么,什么问题,是我们最关注而又最不容易得到确定答案的呢?恐怕要数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了。

这不仅仅是一两个思想家关注的问题,而是众多思想家关注,而且往往关注对象不同,谈论的方向不一,结果不一致,于是形成了思想史上的派别。

接下来,就是什么是中国思想史?这很简单了,作为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意见,不断延续的过程,就是民族思想史,中国民族的思想史也就是中国思想史。

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史也只是世界人类思想史的一个派别而已。

那么,讲中国思想史,太远的不说就从春秋说起。

人类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生死问题,而其他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在春秋时期便对生死问题有了成熟的思考。

钱先生以两个人举例:郑国的子产和鲁国的叔孙豹。

子产的思考,是从“见鬼”说起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3孔子之下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思想,是“极光明灿烂”的。

孔子有开启之功。

有人反对孔子,有人则阐扬孔子。

比如墨家,即极端反孔。

杨朱则极端反墨。

孟子则既反对杨朱,也反对墨子,主张回归孔子。

墨子最有名的主张是“兼爱”,孔子也讲爱,讲仁者爱人,落脚在“仁”。

孔子的“仁”,是有分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无差别。

墨子认为,儒家的仁,这种讲究远近亲疏的爱,会使人自私自利。

所以要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认为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没啥不一样,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