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三首名篇,包括《春夜喜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这三首诗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

1.《春夜喜雨》
- 以写春夜喜雨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讴歌和对人民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 运用了描绘细腻、境界高远、意象鲜明的艺术手法,使整个诗篇具有浓郁的春意和喜悦的情感。

- 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以写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无奈与悲愤。

- 运用了“孤灯”、“万家灯火”、“寥落”等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人们命运的关切。

- 内容深沉,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不甘。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 同样以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但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更加忧郁和悲伤。

- 运用了双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幸和对社会命运的忧虑。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奈的思考。

以上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包括主题、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三首诗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ppt
修辞知识修辞知识思想感情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相爱受阻不能欢聚比喻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皎皎:写星辰的光辉(亮)
相 思
纤纤:写双手的形状(美)
景 中
札札:写织机的声音(忙)
怨 别
情 盈盈:写水流的形态(清)
脉脉:写人物的神态(情)
叠词的魅力:
1.形式上: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 美感和韵律美。 2.内容上: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 生”的作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缠绵 悱恻。
修辞知识
叠字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 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 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美好 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 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 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翻译古诗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 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了下来。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能有多远呢?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 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在不断发展的 途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 等风俗。
节日起源: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 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春秋时, 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 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 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 食,形成寒食节。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
第—首是(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诗中描写的一些景物和人物:梧桐树叶、秋风、客人、儿童等。

(夜书所见)表达了游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着落叶和秋风、寒气袭人衬托留学人的寂寞和悲凉。

在深夜十分睡不着,也可以说是挑灯夜读,作者应该跟现在的留学生心情差不多吧。

第二首是(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展现的秋天之色,描写了白云、人家、山路、红叶等,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这些景物并不是并列出现,然而可以让人联想翩翩,“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则是制造气氛、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三首是(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望〞字,就是欣赏性,描写了洞庭湖的漂亮景色,不管是远景还是近景都呈现不一样的画面感,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可以说是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

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意思

古诗三首意思
第一首:《出塞》作者(唐)王昌龄。

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第二首:《凉州词》作者(唐)王翰。

诗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第三首:《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诗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古诗三首》原文及题意:
《出塞》原文: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题意: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凉州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题意:
《凉州词》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上出征前的一场盛宴,描摹了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题意:
《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年级第9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第9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第9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静夜思》、《登高》、《悯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歌颂了诗人在一个静谧的月夜下,感叹这美好的夜景。

首先,诗人眺望床前的明月,发现地上仿佛有霜,暗示夜已深,气温已经降低。

接着,诗人仰望明月,借着月光思念故乡,山川河流,亲朋好友。

最后,他低头自省,反思自己的岁月流逝,思绪万千。

这首古诗的表现手法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堪称是中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之一。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歌颂了诗人在普陀山登高俯瞰美景的壮阔情景。

诗中,诗人深情地叙述登上山顶后的景色,风猛天高,遥望山下,烟波浩渺,落叶纷纷。

他的旁边还有野猿长啸,以及渚清沙白,飞鸟回归的美景,形象的描写完美地呈现了这一景象。

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

杜甫的思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登高》也恰恰体现了他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诗歌,歌颂了农民的辛劳与贡献。

诗中,诗人描述了农民风雨无阻地春耕和秋收的繁忙与坚韧,同时也表现出在被诸侯占据的情况下,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生命威胁的窘境。

写出了诗人对农夫的同情之情。

这首古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劳动、尊重农业的主题,展现出农民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总之,这三首古诗形象地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民生的精髓,启迪人们的思想,令人感慨万千。

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中秋节赏月 的传统习俗。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 传统习俗?(课后选做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擢:伸出。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素:白皙。 机杼:织机。杼,梭子。 诗意: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 发出“札札”的响声。
品读诗文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擢素手”写女子白皙修长的手, 极富美感。
弄:动态尽出。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 勤苦。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诗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随园诗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考考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需要禁火的是什么节日?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课《古诗三首》诗意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课《古诗三首》诗意

精品文档
. 《元日》译文:
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迎来新的一年,人们迎着和
煦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的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诗人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理想和乐观自信的感情。

《清明》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哪里可以买酒消愁,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我想远方的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带着茱萸,只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
这首词描写了月、鸟、蝉、蛙、星、雨、店、桥,诗人 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 的美。
4.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作者说是“丰年”?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联想、 拟人、表面写蛙,实际写诗人自己的喜 悦之情
3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 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 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 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 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 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 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 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 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 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 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 的。
让我们一起听歌 去感受月夜下的 荷塘的美!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的香气迎面扑来,青蛙不断的鸣叫, 它们仿佛在谈论着今年的好年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乌云四起,透过天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 光,骤雨初来,雨滴已经洒向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过了小溪的石桥,再转个弯,那旧时相 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夜行黄沙道中
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 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引起树枝摇曳;清风吹 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 路上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它们仿 佛在高兴地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丰收的好年头。

初三的古诗三首

初三的古诗三首

初三的古诗三首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17课《古诗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

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与天使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十分适宜。

望洞庭的意思是: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的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白银盘里一青螺: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古诗三首》绝句

《古诗三首》绝句

《古诗三首》绝句以《古诗三首》绝句为标题,让我们先看一下古诗三首: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露已,弯弓饮鸿,长路悠悠,落日余辉。

”二、凉风起天末:“萧萧秋叶,似簇暗鸦,清风吹度,碧空长河。

”三、水天一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古诗三首”,三首诗中都描绘出了一副悠远的秋天的景色,湖光秋月的璀璨、凉风起天末的凄凉、水天一色的灵动,都让人联想到古人对于秋天的向往,让我们在静谧的诗句中沉浸在这美好的秋天时光中。

今年的秋天,我也有一段温暖的时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晨,暖暖的阳光照射在湖面之上,湖水闪耀着稀疏的金光,湖边的小草上透出柔和的清灵,就像一抹轻纱,轻轻搭饰着秋天的美丽。

秋天是动物们收获多多的季节,湖边有着各色小鸟快乐的飞翔,湖面的母鸭带着几只小小的趴趴走着,一群乌鸦在湖边叫唤着,像是在和秋天庆祝着欢乐。

夕阳西下,秋天的景色变得更加美丽,湖光秋月开始映照,一轮红殷殷的月亮落在湖面上,整个湖面如沐春风,温润而耀眼,那一轮秋月,犹如一只斗篷,拂去湖面上的阴霾,给这片湖地注入梦幻般的光彩。

凉风起天末,秋风凛冽,随着夜色的深入,阴沉的湖面变成了绵密的紫色,在这黑夜的落寞中,一片萧萧的秋叶,似簇暗鸦,一阵清风吹过,秋叶轻轻拂动,就像一首熟悉的曲子,在这抹静谧中,响起一曲动人的古老之歌。

随着夜晚的深入,湖面上又多出了一片新的景象,水天一色,一骑红尘妃子笑,一派灵动,荔枝来,青草满湖,粼粼水色,碧空明朗,湖面上小船拂过,像一艘游船,在穿越星空的意境中,传递着一曲古老的歌谣。

这段时光,让我的秋天变得更加的难忘,在这温暖的阳光中,这凄美的月光中,让我被这秋天的魅力所深深陶醉,让我嗅到秋天的清爽,体验秋天的朴素,去学习古人感受秋天的心情,去领会古人思索秋天的态度,于是,古诗三首也传递着古人对待秋天的真挚的思想,我的心里也深深的体悟出了秋天的美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兵车行千里蓝山外,浩浩兵车行。

黄河西来壮,白塔东去迎。

人生若可挡,枪戟何萧瑟?望天门山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赠汪伦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抛书携剑去,江湖无消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春风回荡杨花舞,何处落红成洛神。

古诗,一种寄托儿童情感的艺术形式,饱含着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抒发。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三首》带领我们走进了古人的心灵世界,并通过这三首经典的古诗,深化了我们对古文化的认识。

第一首古诗《兵车行》以娓娓道来的形式,描绘了古代壮丽的战争场景。

诗中的黄河蓝山、白塔以及浩浩兵车的景象,使我们感到神奇而壮观。

诗人通过描写战争中士兵们奋勇直前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人生若可挡,枪戟何萧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疑问和追问。

这首古诗使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士兵的顽强和奋进的精神,也让我们反思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第二首古诗《望天门山》以游子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苦和对宝贵友情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青山、白水、浮云等景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诗人通过描绘孤蓬万里征的场景,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末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让我们感到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决心,也引发了我们对朋友之间宝贵情谊的思考。

第三首古诗《赠汪伦》以动人的意境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深情厚谊。

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龙标等意象丰富而生动,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古人的情感世界中。

诗人通过赋予自然的景象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念和对朋友的关怀。

诗中的“人间那得几回闻?”一句,描述了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怀念之情,也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与珍重。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化,还通过诗人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诗三首》新

《古诗三首》新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过镇江,见赛 玉皇及风神、雷 神者,祷词数万, 道士乞撰青词。
清朝大兴文字 狱。在文字狱的 淫威下,人们不 敢谈论政治,不 敢发表自己的看 法,作文写诗字 字小心谨慎。
己亥杂诗
指新兴的社会力量,
[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只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青年 52岁 68岁 85岁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
《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陆游 林升 龚自珍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一病不起……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汴梁
杭州
南宋成立以后,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 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 训而发愤图强,当政 者不是收复中原失地, 只求苟且偏安,对外 屈膝投降,对内残害 爱国人士。政治上腐 败无能,达官显贵一 味纵情声色,寻欢作 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寒食》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三、教师精讲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4.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
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5、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6.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质疑解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三、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运用:你还知道哪些写节日的古诗?请写出两首来。

五、课堂小结:《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
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
寒食→权臣烛火
第二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迢迢牵牛星》(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3、教师精讲
(1)简介《迢迢牵牛星》
(2).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3)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4).学习诗歌的前四句。

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5).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6).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4、质疑解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拓展运用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牛郎和织女这个神话故事。

教师小结: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形状→皎皎动作→擢素手弄机杼苦闷思念织女结果→终日不成章原因→泣涕零如雨分离的悲苦
慨叹—脉脉相望不得语
第三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十五夜望月》(二)出示导纲: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结合注释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三)、自学设疑
学生记录下自己在学诗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和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2、展示评价: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1)学生赛读古诗,检查读古诗情况。

(2)学生展示对诗意的理解,师或生予以补充纠正。

(3)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本诗表达的感情。

教师精讲: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质疑解难: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导学归纳: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运用:
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7.板书设计:
景地白树栖鸦→清寂明亮
十五夜望月冷露湿桂花→无声轻盈思深情长
情人尽望月→思亲之情委婉动人
秋思谁家?→委婉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