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
浅谈“因材施教”
浅议“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注重。
本文试图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所以,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
学生成绩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相关外,漠视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怕也是主要原因。
“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
所以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水准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促动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
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有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对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动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
构建“五育融合”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五育融合”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东方旭日
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4年第04期
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深刻理解“五育”的新时代内涵和意义。
坚持“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努力完善“五育”有机融合的实施方法。
加快推进“五育”融合育人,营造“五育”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有机融合的教育实施机制,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美育素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觀,培养健全的人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五育融合”的发展体系的构建。
以“五育”融合的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学校育人品质。
抓住“五育融合”的育人关键,打破“唯分数论”的刻板印象,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开展如何实现融合五育的教研活动,明确立德树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的育人目标,避免出现无效、应付的教学思维。
深入分析各育之间的联系,探讨整体实施的教学方式,分享重要的教学经验,共同推进五育融合的进程。
汇聚教育发展合力,融合各方力量的协作,推动“五育融合”发展体系的构建。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有关部门间、家校间、社会团体间的联动,利用科学信息技术等平台,挖掘多样的、丰富的育人素材,通过各种形式推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有机融合,优化“五育”育人的课程设置。
推进“五育”融合重在落实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之间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组成 .(一) 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 二)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它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作为传授知识技能和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着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实施其他各育的基础。
1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3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 三)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施以体育,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缎炼身体,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3 .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4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5 .为国家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
( 四)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 五)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增强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促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促学生自主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见,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
我们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个体,所有外在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才有效果,所以,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教育内在需要”。
根据社会的需要,自定目标,自定计划,自我鼓励,自我评价,使自己的情感、智力、水平、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这就是“自主发展”。
我校在“自主发展”和“养成教育”课题实行了多年研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当前,各中小学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操行评价每学期一次,在学期末由班主任对学生作鉴定性的评语,这种评价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的过程,忽视家长、科任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忽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功能。
为适合新时期的要求,必须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促动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一、完善评价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但要注重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动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
”即评价不能“为评而评”,而是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增强信心,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别,看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从而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所以,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的过程。
1、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受条件制约,班主任往往做不到“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所以,评价不敢“细”,实行“模糊”处理,从而影响评价的教育功能。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让科任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来,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详细。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我们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惯。
二、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它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着知识技能的预备和智力的支持。
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特别是思维水平和创造水平。
三、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需要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惯,提升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四、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水平。
我们需要提升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味,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惯。
五、劳动技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注重在劳动中提升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水平和创造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升的教育内容。
因此,在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时,要加强“五育”并重,使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应该保持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差异,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秋天已经深入,月儿也渐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本周日,农历八月十五,我们将迎来中国传统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处于一年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称为“中秋”,是一个月份最美、最明、最美的节日,也因此被称为“团圆节”。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根本全面发展素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展开了工作:1、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核心力量,努力建成良好的班集体。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带动班级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联系班级与课任教师、班主任的桥梁。
因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我特别重视班干部的培养。
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实行了值日班长轮换制,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从中体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要求,使之得到锻炼、培养,从而自觉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目前,我班的现有班委都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的管理默默奉献。
2、狠抓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努力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规范内容,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建立了良好的奖惩与激励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实施。
要在班级里创设出良好的行为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机会,使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后进生”勤指导、多鼓励,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
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分析我国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不认识到这一点,我国教育还将与发达国家拉开更大距离。
而在欧美国家实行的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
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有全面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发展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思维和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全面发展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创意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探究、思考和实践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全面发展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全面发展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在面对新的、复杂的问题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能够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发展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品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德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包括诚信、尊重、公正、勇气等。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素质,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有品德、有担当。
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理念,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品德素质方面的看法。
德美相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美相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郝伟来源:《中国德育》2022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论断鲜明指出了我国学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
随着国家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出台,尤其是“双减”政策的颁布,更将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美育和德育作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愈发得到重视。
我校积极进行五育融合,尤其在德育、美育互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一、美的文化影响人,建设德美相融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它是致力于成才成人的学生成长文化,是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发展文化,更是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模式的和谐文化。
我校秉承“享受多彩教育,绽放花样童年”的办学理念,凝练出“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的文化主题,坚持“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创新性地开展“学生成长花期工程”“教师发展云梯工程”“环境着色浸润工程”“课程育人五悦工程”四大育人工程,构建“党建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共育文化”八大学校文化,架构起四梁八柱的育人体系,弘扬“健康、和谐、智慧、阳光”的优良校风。
建校初,管理者在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时,就将崇德向善、求真向美的核心价值文化融入培养目标、三风一训等办学理念,并力求用积极健康、美丽和谐且富有本校特殊气质的理念文化来引领师生行为、影响师生走向、陶冶师生德性、提升师生审美。
二、美的课程造就人,构建德美相融的课程体系我校坚持全人教育发展理念,立足于小学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学校发展的传统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建立“面向全体、突出生本、结构完善、多元发展”的校本课程文化思路,开发“人文与社会、智力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和劳动与实践”五大领域课程体系,我们称“五悦”课程(与五大领域课程对应的是悦品课程、悦慧课程、悦动课程、悦心课程、悦创课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使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动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实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升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水平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协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此,在具体执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满足合理需要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假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一、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具体措施包括: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公民素质。
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智育为本智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以智育为本,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 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推进信息化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三、体育为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良好体育精神的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把体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具体措施包括:1. 保障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运动时间。
2.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水平。
3.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和器材,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4. 注重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美育为魂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的灵魂。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美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具体措施包括:1.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2. 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
定稿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精心整理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延吉市第四中学校园广播站经验介绍(2012年5月21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延吉市第四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育人思路,打造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以激发师生对学校办学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与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内聚力和群体团队意识。
1、高度重视,统一认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广播工作,积极支持校园广播站的建设,达成了如下共识:一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品;二要学生广播,学生做主;三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四要广搭平台,多出人才.首先确立了播出的时间为每周三次,周一,周三,周五。
因为周一有很多工作要布置,周五可以及时对一周的工作进行小结,周三可以加入一些调整类节目,便于灵活编辑。
一周三天,每次30分钟.刚开始,我们只播20分钟了解《奖广监班级联络员的文稿,对所有文稿进行编辑整理。
学校广播站共有7个栏目,设置了7个栏目的主持人,各自负责一个栏目的创意、设计、把关、审稿和记录、归档。
各班级设2名播音员,2名联络员,负责自己班级文化展示平台的10分钟栏目的播音和每周的班级学生优秀作文的推荐.班级的好人好事,精品笑话和焦点新闻,均由班级联络员提供给学校广播站的总编。
2.公开竞选,组建队伍。
为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广播的积极性,我们首先在学校大门处张贴了海报,动员全体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踊跃报名参加校园广播站岗位的竞选。
学校多次召开班主任会、班长会、申请招聘人员会,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校园广播的积极性,先后有100余名学生提出了书面申请。
经过初选、复选,最后由评委评出广播站组成人员.最,负责在播音栏目的设置上,我们力求推出精品栏目,突出德育主题,发挥育人功能,打造校园文化.一是与学校的德育主题相结合。
经过在学生中广泛征集,与广播站领导协商,校领导反复研究,决定命名我校广播站为“金色年华”校园广播站,与我校一年一度的“金色年华”校园艺术节、“金色年华”书法绘画展等构成“金色年华”系列。
贯彻“五育并举”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五育并举”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教育内容的要求不同,“五育并举”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改变。
“五育并举”,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必须兼顾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把“五育并举”作为教育目的,把“五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又符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活动1.“五育并举”的重要意义“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民族的高质量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五育并举”,是实现新时代素质教育目的的一条重要道路。
新时代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把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建设者放在首位。
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就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文化修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确的劳动观。
“五育并举”的思想正好契合了这一要求,贯彻“五育并举”的思想,建设“五育并进”的教育理念,能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五育并举”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美好生活。
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
一方面,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人才,是一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则有着很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能够积极投身于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2.1以学科融合思维打造五育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各学科具有各自的教学职能,并存在着五育整合空间。
所以,要创设“五育”的课堂,就必须要有学科融合的思维。
通过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层面,对德,智,体,美,劳进行明确认识,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实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智能发展水平,小学数学学科应具备以下特点: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
校外的买卖活动、房屋的建造备料、面积的估计测量都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和知识。
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理应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水平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1)目的不同。
作为科学的数学以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往往通过逻辑推理形成数学理论,主要着眼点是精确阐明某些数学理论。
小学数学不是为了构建一个逻辑体系,而是使学生乐学,活学,以促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推动思维的发展,并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形式不同。
数学科学中,需要对相关的定理和法则实行严格的推证,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在持续进步,新的事物每天都在出现,当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新时期要培养出能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说过:“现代教育要面向世界,现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而旧一套的教材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合当前的形势,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基础教育是科技强国的奠基工程,对提升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注重。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
“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一、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升全国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动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升。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升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
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权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智慧和水平,而且要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准确价值观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的变革,同时也引起我对数学教学教研的强烈兴趣。
1、“促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新课标数学的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强调诚心诚意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
理应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所以,数学课程的目标不止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理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课程的即时推出,社会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理应扮演的角色有:(1)学生学习的促动者(2)学生探究的合作者(3)学生发展的引导者(4)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长,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甩掉思想包袱、消除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以便更好地提升学业成绩;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常常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提供协助、提供服务,扮演着指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放下架子,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实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
3、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景等手段引导学生实行数学活动。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实行引导,并组织学生实行合作与交流,得出相关结论。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实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好教材的使用,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水平。
通过这次学习,实行实践反思,学以致用,是我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我还将更加努力,力求把所学的知识使用于课堂,优化课堂,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