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复习概要(74页)
伤寒论复习资料
(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二)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⒉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⒉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⒊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名词解释】亡血家:指平素经常出血的人。
下厥上竭:下厥指阳衰于下,上竭指阴竭于上。
(阳衰于下,厥从下起,故称下厥;血从上出,阴从上竭,故称上竭)小促其间:略微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顿服:即一次服完。
苦酒:即米醋。
脏寒:条文338指脾肠虚寒。
(指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脏厥:內脏阳气衰微而致的四肢厥逆。
(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白饮:即米汤。
亦作面汤水。
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也就是二十四小时。
除中:古证名,中气消除之意,表现为胃阳将绝本当不能食而反突然求食,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中指胃气,除为去除、消除之意。
强责少阴汗:指少阴不当发汗而强用发汗的方法。
强责,过分强求的意思。
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损,脾阴不足,使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秘结、小便数。
囗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舌麻木,口中黏腻不清爽。
恍惚心乱:神识昏糊,心中慌乱不安。
脉暴出:脉搏陡然浮出。
水渍入胃:言水饮浸渍,下入大肠。
胃:广义,此处指大肠。
消渴:囗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內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热入血室: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外邪趁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证。
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
协热而利:误用下法,邪气陷阳明而致下利不止,表未解又见里热下利,故称之。
【汤证】一、桂枝汤证主要症候: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病机:风寒袭表,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调卫强营弱)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及组成: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辨证用药:主要症候: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伤寒论内容概括
伤寒论内容概括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主要研究外感病(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全书共有10卷,包括22篇短论和397条论述,涉及约200种疾病的防治。
《伤寒论》的核心观念是辨证论治,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证候)进行诊断和治疗。
书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将外感病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还详细介绍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书中还论述了针灸、按摩、饮食调养等辅助治疗方法。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医学经典,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一、伤寒病的概念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邪气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烧、寒战、恶寒、头痛、咽喉痛、肢体酸痛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流行。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对伤寒病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伤寒病的病因病机1. 伤寒病的病因: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
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等不同属性,其中以风邪、寒邪侵袭最为常见。
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伤寒病。
2. 伤寒病的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是邪热侵袭人体,引起气血郁滞,瘀阻经络。
在病理上形成了外邪束表,内邪束里,导致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三、伤寒病的症状及辨证1. 伤寒病的一般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一般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高热、恶寒、寒战、头痛、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伤寒论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辨别病邪属性、辩证施治等方面。
伤寒论提出了“阴阳离别”、“表里虚实”、“寒热错杂”等辨证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1. 治疗原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辨证施治等。
其中,解表是伤寒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意在解除外邪束表,恢复正常表里关系;清里是伤寒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意在清除邪热,调和气血。
2. 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汤剂、吐下、泻下、发汗、温针等。
其中,汤剂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多种方剂,并阐述了相应的用药原则。
五、医案分析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通过医案的形式,对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这些医案既是对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伤寒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 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2. 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的称合病3. 太阳病证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的称并病4. 外感病起病即表现为三阴病的称直中5. 太阳纲领不包括以下哪项发热6.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7. 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证候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8. 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头身难过,无汗而喘,脉浮紧9. 太阳病的治疗总则是辛温发汗解表10. 太阳病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11. 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12. 太阳中风证汗出的体系是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13. 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停营卫14. 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15. 哪项不属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证心烦16. 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的兼证桂枝加芍药汤17. 桂枝加葛根汤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升津舒经18. 桂枝新加汤证身难过的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19. “太阳病,下此后,脉促胸满者”的治疗方剂是桂枝去芍药汤20.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中风,经输不利21.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2. 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过汗伤阴损阳,气化不利,化源不足23. 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是芍药 4 两,生姜 4 两24. 以下病证,属“桂枝汤主之”的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25. 以原文为据,以下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纲领中未明述头痛26. 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27.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宜葛根汤28. 太阳伤寒兼内热,治宜大青龙汤29. 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30. 太阳伤寒兼水饮,治宜小青龙汤31. 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病机表闭阳郁,郁热内扰32. 依照原文以下哪项不属于麻黄禁例酒客33. 哪项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无汗34. 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 +麻黄、葛根35. 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36.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里热37.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8.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难过,当救其里,宜四逆汤39. 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栀子豉汤40. 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是无形邪热,所致心烦41. 治热扰胸膈兼腹满证的主方是栀子厚朴汤42. 依照《伤寒》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汗出而喘,无大热43.以下除何方外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A 麻杏甘石B 五苓散C 大青龙AD 小青龙E葛根芩连汤44.葛根芩连汤中“下利”的体系是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迫肠道45.患者李某,女, 25,初患太阳病,经某医给桂枝汤,附后周身大汗出,旋即口渴殊甚,脉象洪大,舌质红,苔黄,体温增高,能够何方主治白虎加人参汤46.患者刘某,男, 24 岁,发热恶寒汗出 3 天,经某医给桂枝汤,恶寒消失,但发热仍在,旋即出现气喘,汗出,咳嗽黄痰,舌质红,脉数而大,能够何方主治麻杏甘石汤47. 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4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虚而饮停中焦49. 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桂枝甘草汤50. 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1. 苓桂术甘汤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迟52. 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通心阳而平冲逆53. 真武汤证“有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 ,其中“身瞤动,振振欲辟地” 的病机阳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54.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脾虚气滞腹胀证55. 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56.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57. 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伤寒心动悸,脉结代58. 真武汤的方药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59. 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60. 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白术,芍药61. 以下各项症状,不属于干姜附子汤证的是心下悸6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63.王某,男, 40,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好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苔白滑,临证辩证当是桂枝甘草汤证64.邓某,女, 39 岁,近期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脉沉迟,临床辩证是桂枝加桂汤65. 刘某,女,47 岁,患风芥蒂数年,近期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正确辩证为炙甘草汤证66. 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证67. 蓄水证的治法为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68. 水逆证治疗用五苓散69. 蓄血轻症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其人如狂70. 抵当汤的治法为破瘀泻热71. 蓄血证病势较缓应用抵当丸72. 抵当汤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小便不利73. 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大陷胸汤 +葶苈子、杏仁、白蜜74. 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和归纳。
它对于中医王国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一、伤寒的病因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饮食不洁和情志不遂三个方面。
外感邪气是指人体受到寒邪、暑邪、湿邪等外界的有害因素侵袭。
饮食不洁是指人们因饮食不当,摄入了变质食物或者因熬夜、暴饮暴食等过度劳累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
情志不遂则是指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导致了体内气血的紊乱。
二、伤寒的病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包括表里正邪的关系和脏腑经络的变化。
表里正邪的关系是指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后,人体通过表面的抵抗力和里面的调节能力来应对这种侵袭。
脏腑经络的变化则是指伤寒病引起了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紊乱,以及经络的阻塞和失调。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伤寒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身体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渴或口干等。
其中,发热是伤寒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通常会伴随着寒战和身体疼痛。
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所引起的。
四、伤寒的辨证论治伤寒病的辨证主要依据包括脉象、舌诊、症状和病史等方面的信息。
常见的辨证有阳明证、少阳证、太阳证和厥阴证等。
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热下气、祛邪散寒、和中益气等。
其中,清热解毒是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的使用来清除体内的热毒。
五、伤寒的预防与护理预防伤寒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护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伤寒病的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
总结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复习伤寒病内容时,我们要学习和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完整word版)伤寒学复习重点
太阳病辩证论治一、太阳病辨证纲要及分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二、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桂枝汤证兼证】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辨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伤寒论复习概要75页PPT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伤寒论复习概要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伤寒论》学习提要
9、简述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病机、证候 要点与治疗的异同。
10、试述蓄水证的主证、病机及治法方药。 11、试分析蓄水重证“水逆”的发生机理。 12、简述太阳蓄血证轻重缓急不同的类型及主证特
征及代表方剂。 13、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14、 《伤寒论》中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5、麻黄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杏甘石 汤证均可见喘,其证治病机有何不同?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 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患儿,男,7岁,初诊1996年12月20日。
母代诉:患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出而复隐, 发热无汗,喘息鼻煽,喉间痰鸣,咳吐黄 痰而粘,大便干结,不思饮食,舌苔黄, 脉滑数。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 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48、试述桃花汤证与白头翁汤证的病机及证治异 同。
49、简述《伤寒论》中热利各代表方证的病机及 证治异同。
50、作为异病同治的代表方剂,吴茱萸汤在《伤 寒论》阳明、少阴、厥阴病篇中均出现, 试比较论中三证之病机异同。
51、如何辨断少阴病虚寒证的预后? 52、试述阴虚火旺不寐证的治法和方剂。
53、简述黄连阿胶汤证与猪苓汤证的证治异同。 54、试述少阴三急下证的证候与病机,它与阳明三
2、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 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 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 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 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 红苔白,脉沉微。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 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 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 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 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伤寒论》的作者、整理者、注家。
“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②狭义: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原著为《伤寒杂病论》,王叔和将其中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创了注解《伤寒论》之先河。
2、何谓传变、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传经:包括了循经传和越经传。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直中:指疾病不经太阳、少阳、阳明阶段,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
变证(坏病)坏病: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太阳病变证的处理原则,更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伤寒论》辨证方法的主要精神所在。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
“脉浮”:浮者病在表,“太阳”为六经藩篱,主一身之表,邪犯太阳,邪正交争,卫气浮盛于表。
“头项强痛”:太阳病头痛的特点,邪束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束表,卫阳被遏,“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
中医《伤寒论》课程重点复习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疾病。
3.六经辨证中的“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4.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主要表现属风寒表证。
5.太阳病如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则会有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
6.阳明病是外感病中阳热亢盛阶段,邪气已经入里化热。
因盛阳感热邪,两阳相争而出现大热、大实之证。
7.少阳病是外感病中正邪分争阶段,邪入少阳,邪正分争,正气略有不足,枢机不利,影响到胆胃功能,从而出现半表半里的证候,属里热证。
8.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邪侵犯太阴脾经,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运化失常,属里虚寒证。
9.少阴病是外感热病衰竭期,由心肾阳虚,阴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导致。
10.厥阴病是外感热病的终末期,常由少阴病发展而来。
病情复杂,有寒有热,常寒热错杂,互相转化。
11.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厥阴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
12.六经病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
13.六经病的传经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和表里传。
14.循经传:邪气依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经。
15.越经传:邪气不依照六经顺序,而越过一经或多经传。
16.表里传:邪气在表里两经之间相传。
17.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有合病、并病、直中和两感等形式。
18.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
19.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有先后次序之分。
20.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直接入侵三阴而发病。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
点
一、《伤寒论》的作者和著作背景
-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 张仲景是杰出的中医学家,被尊称为中医药学的祖师。
- 《伤寒论》被誉为中医诊疗学的宝典,是中医临床中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伤寒论》的内容概述
- 《伤寒论》是一部详尽阐述伤寒病理、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包含了分科解读、治法要点以及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 《伤寒论》总结了许多关于发热病的宝贵经验,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 病因与病机:详解了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包括表证与里证、阳证与阴证等方面的内容。
- 治法要点:介绍了针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包括解表散寒、攻下逐热等方面的治疗要点。
- 药物应用:总结了治疗伤寒病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包括银翘散、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应用指南。
四、《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和备考建议
- 精读原文:建议对《伤寒论》进行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理论思想和临床应用。
- 多做笔记: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个人的研究笔记,方便复和记忆。
- 制定复计划: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分阶段进行系统性的复和巩固。
- 参考辅导材料:找一些权威的辅导教材和研究资料进行辅助研究,提高备考效果。
五、总结
-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对于中医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伤寒论》要注重理解病理机制和治疗要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通过系统研究和深入研究,《伤寒论》将帮助中医研究者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伤寒论》复习概要
(脾损及肾) 少阴病 太
阳明病 (误治损伤脾阳)
阴
(阳复太过,化燥成实)
病 少阳病 (损伤脾阳)
(误治传变) 厥阴病
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兼变证
回上一层目录
太阴病本证: 四逆辈 太阴病兼变证 兼表 --- 桂枝汤 兼腹痛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一、少阴的生理 二、少阴的病理 三、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 四、少阴病治则 五、少阴病治禁 六、少阴病预后
二、太阳之病理:
太阳病是因表气受邪以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成因:外感风寒 病变部位:在表 病变性质:表寒证
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
(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经络之症状为辅助据 1.主证:头痛(项强)恶寒 2.主脉:脉浮 3.腑证:小便不利 4.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
(二)因感邪性质不同,受邪个体存在差异,一般可分三类 1.太阳中风
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 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五、少阴病治禁:汗、下 六、少阴病预后:
寒化证;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热化证:可有伤津动血、动风之变
七. 少阴病发病规律
太 (误治损伤心肾)
气郁致厥——四逆散证 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咽痛证
猪肤汤证 苦酒汤证
半夏散及汤证
一、厥阴的生理 二、厥阴的病理 三、厥阴病诊断及分类 四、治则 五、治禁
★厥阴病篇主要内容
回上一层目录
一、厥阴之生理:
厥阴之气是对肝及其内寄相火功能的概括。因 肝有藏血、疏通血脉及胃肠积滞之功,而相火有 助肝疏泄,敷布阳气,消除阴寒邪气,保持内脏 温暖安和之功。其功能有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基本概念 六经病脉证并治概要 [附]南阳图片
关于作者 成书的时代背景 沿革 贡献 “伤寒” “六经”的涵义 六经病传变规律 六经病治疗原则
回上一层目录
关于作者
作者:张机,字仲景(150-219年),荆州南阳人
启蒙老师:张伯祖
成书年代:《伤寒论》成书于200-205年
六经病治疗原则
▲113方,八法俱备 ▲提出表里同病先后处理原则 ▲贯穿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三阳病,祛邪为主;三阴病,扶正为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回上一层目录
一、太阳的生理 二、太阳的病理 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 四、太阳病治则 五、注意事项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寒实 三物白散证
阳衰寒凝 —— 脏结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附子泻心汤证
寒 热 互 结 于 心 下 半夏泻心汤证
热痞
生姜泻心汤证
痞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寒热错杂痞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 下焦滑脱痞
五苓散证 —— 水痞 痰气痞
旋覆代赭汤证 ——
寒热上下互阻——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太 阳
二、阳明的病理:
(一)阳明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津液损伤所引 起的胃肠实热证。 (二)病机:伤津化燥,胃肠实热。
性质:实热证。
病位:胃肠。 (三)成因: 误治传变 自然传变 邪盛直犯 外因是邪盛或误治 可见,其 内因是素体胃阳亢盛
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
(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 主
脉——大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渴、烦(内证)
干姜附子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 真武汤证
阴 阳 两 虚
胃 阳 虚——甘草干姜汤证
肝 阴 虚——芍药甘草汤证
肾阴阳虚——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心阴阳虚——炙甘草汤证
表 邪 循 经 深 入 下 焦
伤气
蓄水证
五苓散证
病轻 —— 桃核承气汤证 伤血 蓄血证
病重势急—— 抵当汤证
病重势缓—— 抵当丸证
大陷胸丸证 热 邪 或 寒 邪 与 水 痰 相 结 实热 结 胸 证
贡
献
1.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 3.留下了大量有效方剂,“方书之祖” 4.文风朴实无华
“伤寒”的涵义
更狭义
狭义
广义
广义: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更狭义:太阳伤寒表实证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
热迫大肠——葛根芩连汤证
焦
胆热迫肠——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心悸——桂枝甘草汤证
上 焦
心阳虚
烦躁——桂甘龙牡汤证 惊狂——救逆汤
奔豚——桂枝加桂汤证
苓桂甘枣汤证
伤 阳 寒 化 证
脾虚兼水 中 焦 脾虚
苓桂术甘汤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小建中汤证
桂枝人参汤证
下 焦
肾阳虚
成书的时代背景
1.荆州的社会背景
——局部繁荣发展
2.当时医药发展水平
——医学理论、临床、方药相当成熟
3.当时疫病流行
4.立志医学
——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
沿革
《伤寒杂病论》
(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5年)
《伤寒论》
(晋.王叔和收集整理,265-316年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
十枣汤证
病
类 似 证
瓜蒂散证
一、阳明的生理 二、阳明的病理 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 四、治则及代表方 五、禁忌 六. 发病规律
回上一层目录
一、阳明的生理:
(一)阳明之气是胃肠功能之概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五 脏 六 腑 、 四 肢 百 骸
小肠主化物
脾
大肠主传导糟粕
产 生 阴 津 阳 气
滋养
(二)阳明经脉行人身之前,面为阳明经气之外候
回上一层目录
一、太阳之生理
太阳之气是人体卫外功能之概括
功能有三:
(一)抗御外邪之入侵 (二)调节汗液之排泄
(三)管理水液之代谢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一)膀胱为太阳之腑,其气化需赖肾阳之温煦 (二)膀胱蒸腾调节之津气不能直接达到体表,
需赖肺气之宣发与敷布
(三)卫气来源于胃中之津气,若胃气不足,膀 胱之气化就随之减弱
1.太阳中风 2.太阳伤寒 3.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病在表当汗解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温病:辛凉解表
五、注意事项
诊治时需注意有无兼证及是否出现变证或类似证
太阳病本证(兼证)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类似证
回上一层目录
表虚证——取汗——桂枝汤证及兼证 表 寒 小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表 郁 轻 证
邪之后 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 结果,即是外感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又是相互 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群
六经辨证:是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
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临 床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病传变规律
循经传:病情按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 病情不按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感:未经传变,初起既为少阳或阳明病 直中: 合病: 并病: 两感: 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太 阳 病 本 证
桂二麻一汤证
微汗
桂二越婢一汤证
表实证——峻汗——麻黄汤证及兼证 表 热 温病——辛凉解表
伤津热化证 伤阳寒化证
阴阳两虚
蓄水.蓄血
结胸.脏结
痞证
上热下寒证
回上一层目录
上 焦
热扰胸膈——栀子豉汤类证
伤 津 热 中 化 焦 证
下
热邪壅肺——麻杏甘石汤证 胃热津伤——白虎加人参汤证
(二)经络之症状为辅助依据:面红、鼻衄、鼻燥 (三)分类 热证 本证 实证 兼变证 发黄证 血热证
四、治则及代表方:
治则——清下实热,保存津液
代表方——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等
五、禁忌
凡伤津之治,如发汗、利小便,皆当禁
二、太阳之病理:
太阳病是因表气受邪以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成因:外感风寒 病变部位:在表 病变性质:表寒证
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
(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经络之症状为辅助据
1.主证:头痛(项强)恶寒 2.主脉:脉浮 3.腑证:小便不利 4.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
(二)因感邪性质不同,受邪个体存在差异,一般可分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