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个人总结
首先要知道电刀的工作原理:根据医用物理学的原理,当高频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由于每一振荡的电脉冲时间极短,离子很难引起迁移,仅仅在富有粘滞性的体液中振动,因摩擦而生热。
高频电刀就是利用高频电流通过机体的这种热效应而制成的。
高频电切割时,可以在一瞬间产生大量的热,把电极下的组织爆发性地蒸发掉,分裂成一个不出血的、窄而平坦的、深几毫米的切口,而且还可以使血管中的血液凝固到一定的深度,代替结扎,完成切口止血工作。
为什么电刀上有电切和电凝设置?电切是利用电流强度切割组织,电凝是增加电流频率产生热量,2种方式对组织的效果不同。
正确使用电切时,会看见电刀头与组织产生的电火花,而电凝时,电刀头与组织贴紧释放热量,使周围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固化,产生焦痂,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而外科医生在使用时,一般不会注意到电切和电凝的区别,随意使用切换,用电切止血,再不行就长时间电凝,好像烙铁烫肉,一直要到焦糊味道出来,这样处理的切口怎么不会有问题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
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
(2)缝合皮下脂肪层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脱落、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
(3)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撑开切口少许,内置生理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
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充分敞开切口,以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引流,待见新鲜肉芽组织后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及预防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肥胖、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术中机械刺激、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瘢痕体质及过敏体质者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
结论:规范应用电刀、多源频谱仪理疗、提高手术技巧、局部加压包扎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脂肪液化是切口处脂肪细胞在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的一定量液态脂肪,伴有巨细胞反应,为无菌性炎症[1]。
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肥胖妇女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本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十年收治的妇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月间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病例资料,妇科手术14例,剖宫产18例,其中二次剖宫产8例,合并肥胖21例,糖尿病9例,用电刀者9例,上呼吸道感染者4例。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 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及血性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部分可见有硬结,皮温正常,镜检见较多脂肪滴,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32例均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
1.3 治疗方法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3.1 首先检查液化的部位及范围,分两种情况[2]。
对少量渗液者,挤压出渗液,用5%聚维酮碘棉签清洗渗液处切口,将2~4粒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 mg /粒)挤出后均匀洒在液化切口表面。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措施
提高诊断水平与防治意识
诊断水平
医生应提高对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了解其 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当发现患者有类似症 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防治意识
医院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生对切口脂肪 液化的防治意识。同时,医生应在日常工作 中加强对患者的宣教,让患者了解脂肪液化
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术后腹部切口出现黄色或淡红色渗液,以及局部红肿、发热等症状,结 合涂片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
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渗液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 阴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 。
VS
意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脂肪液化的诊断 ,并排除感染因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术前准备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肥胖症、高血压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 者,应积极控制病情,降 低手术风险。
改善营养状态
对于营养不良或长期消耗 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改 善营养状态,提高手术耐 受能力。
告知风险
术前应向患者和家属充分 告知手术风险,特别是脂 肪液化等并发症的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减少电刀使用
警惕脂肪液化的发生。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脂肪液化,应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如引流、换药、 加压包扎等,防止病情恶化。
04
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使用红外线照射或微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液的吸收。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同时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特点
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患者、高龄患者、营养不良患者 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此外,手术中 使用电刀、超声刀等设备时也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伤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
伤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伤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伤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2008-08-0321:59伤口内脂肪液化,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最主要原因是积液.以上同道所说的方法的确不错,可适当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我前段时间管过一个28岁的女病人,左小腿上端内侧脂肪瘤,术后虽放置了橡皮引流片,但术后24小时就拔出了.后来伤口内出现脂肪液化,这可能与拔出引流片过早以及患者本身皮下脂肪较厚有关.经穿刺抽液,反反复复总是难以愈合,伤口持续少量渗液.术后18天将缝线拆除,换药两次见无明显渗出后,重新缝合,此后伤口愈合顺利.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啊.从中吸取教训,教课书上说橡胶引流片于术后24小时内拔出,但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引流量较多,或估计以后会出现脂肪液化的情况,不妨延迟拔出引流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换药和引流很重要,但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有时也不能完全愈合,常留有窦道,使伤口经久不愈合,我们的做法是:1、换药:根据伤口情况,每次换药都要清除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标准最好是见到出血,再使用vitc加庆大霉素冲洗创面干净;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方法有:a、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湿覆创面,甲硝唑使创面无菌,葡萄糖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b、红花酒精湿覆创面,可起到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功效;c、丹参注射液湿敷也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最好是再创面干净时使用;经上述处理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可用碟型胶带拉紧创口或二期缝合创口。
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伤口脂肪液化不要怕
伤口脂肪液化不要怕发表时间:2020-11-04T14:23:46.6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8期作者:王霞[导读] 为什么很多做完手术之后的病人,他们的伤口即使是每天都在换药,但是伤口王霞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省乐山市614000为什么很多做完手术之后的病人,他们的伤口即使是每天都在换药,但是伤口还是没有得到愈合,效果非常不明显。
很多患者都会以为这是伤口发炎引起的,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伤口脂肪液化导致的,那么伤口脂肪液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了解。
一、什么是伤口脂肪液化?脂肪液化是指切口部位的脂肪颗粒坏死,细胞中的脂肪滴在切口中积聚,形成淡黄色液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现象。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尤其好发于肥胖人群。
伤口脂肪液化就是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体内的脂肪由原有的固态变成了液态。
它也是影响手术伤口愈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脂肪液化都有哪些表现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只要出现以下这几种情况,就有可能是脂肪液化。
第一种就是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如果患者伤口出现比较多的渗液,但是没有其他症状;又或者一些患者的手术伤口那里采用的敷料上面出现大量的黄色液体,并且在按压伤口的时候,会有一些液体渗出来。
第二种就是患者在手术之后,伤口总是不能很好的愈合,愈合受到阻碍,渗液中可以看见一些漂浮的脂肪滴。
第三种是患者伤口处没有出现红肿的现象,而且在按压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疼痛感,切口的边缘部位和皮下组织没有坏死症状。
第四种就是患者切口处渗出的液体,可以通过镜检看见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滴。
二、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哪些?1、导致患者伤口脂肪液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手术切断了切口血管,导致血运不畅。
同时脂肪细胞由于缺乏营养,导致液化坏死,伤口出现无菌性炎症,导致脂肪液化的症状发生。
2、如果有些患者本身已经属于高龄,很肥胖,容易贫血,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而且自身末梢循环较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容易导致伤口脂肪液化的症状发生。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外科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5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脂肪液化切口均顺利愈合。
结论肥胖、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缝合技巧等成为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及早进行综合有效的治疗,可以缩短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时间。
【关键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88-02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等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恰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我院外科2005年3月至2009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51例患者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1例患者中,男21例,女30例,年龄23~65岁,平均47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皮下脂肪厚度3~11 cm,平均6.5 cm。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者38例,未使用者13例;糖尿病12例,低蛋白血症6例,贫血4例。
上臂、大腿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乳腺手术4例,腰腹部输尿管切开取石2例,行上腹部手术19例,其中胆囊切除术1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肠梗阻手术5例,脾切除术2例,下腹部手术17例,其中直肠癌根治术3例,腹股沟疝手术8例,阑尾切除术6例。
1.2 观察内容本组患者于手术后3~8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出液,局部皮下空虚,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及皮下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送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
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一、定义:在外科指手术后体内脂肪由原有的固态变成液态。
二、临床表现: 1、发生在术后5~7天,无其他自觉症状,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感染后有时呈红色或暗红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无发红,切口边缘及皮下无坏死现象,无压痛;3、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化,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4、镜检渗出中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原因: 1、以肥胖者多见,脂肪层未能分层缝合,或分层缝合不满意致脂肪组织对合不够紧密。
2、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割皮下组织,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4,是因为切口缝合有问题,留有死腔,导致积液,遗留死腔的主要部位在腹直肌前鞘与脂肪组织之间,这里的组织疏松,即使脂肪层缝合后对合良好,这个死腔仍存在,而且位置很深,往往到拆线时才发觉,积液范围往往分布于整个切口上下。
5、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也可导致脂肪液化。
6、其他因素:术中操作时脂肪层和鞘层过度分离,影响脂肪组织的血供,术中止血不彻底,渗血、血肿形成或大块组织结扎止血等均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一、定义:在外科指手术后体内脂肪由原有的固态变成液态。
二、临床表现: 1、发生在术后5~7天,无其他自觉症状,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感染后有时呈红色或暗红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无发红,切口边缘及皮下无坏死现象,无压痛;3、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化,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4、镜检渗出中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三、原因: 1、以肥胖者多见,脂肪层未能分层缝合,或分层缝合不满意致脂肪组织对合不够紧密。
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体会
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42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精心护理,及时有效健康宣教,减少了脂肪液化的发生和发展。
结论对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应以预防为主, 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者, 应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通过切口处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使患者掌握自我保护切口的方法,了解促进切口愈合的知识,减轻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体会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42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9-70岁,平均49岁。
术后2-4d出现症状11例,≥5d出现症状者15例;胃手术6例,阑尾切除术7例,胆囊或胆管手术8例,疝修补术5例。
对照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0~71岁,平均51.5岁,术后2~4d出现症状6例,≥5d出现症状10例。
胃手术3例,阑尾切除术5例,胆囊或胆管手术6例,疝修补术2例。
1.2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合或者切口裂开有大量渗液[2]患者切口无红肿坏死征象[3]患者切口脂肪渗出液经细菌培养后无细菌生长,镜下渗出液可见大量脂肪滴[1]。
1.3方法把观察组的26例患者切口周围皮肤进行碘伏常规消毒术后,将术后切口腔内液体挤出来,表皮未开口的不打开,切口表面敷无菌干纱布进行吸干,再用无菌纱布条上滴加生理盐水2ml和庆大霉素8万iu及胰岛素12iu敷在切口处,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进行加压包扎,同时红外线照射切口2次/d,每次0.5h,根据脂肪渗出液多少决定换药次数。
对照组的16例患者使用常规消毒皮肤方法,将手术后未达到愈合标准的表皮打开,使其充分暴露,清理术后创面后置橡皮条或油纱布进行引流处理,1-2天进行换药,发现新生组织后进行ⅱ期缝合处理或使用蝶形胶布固定。
脂肪液化
细胞变性,大于60℃时,就可以引起组织坏死,而电刀产生局部 温度可高达200~1 000℃,大大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
其他因素
关闭切口时因错位缝合或留有死腔、打结过松或过紧, 高频电刀的使用使组织烧伤或凝固变性,同时高温致使脂肪组织 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栓塞,是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 可以导致脂肪组织问留有间隙,皮下组织血供障碍或 素。 造成脂肪组织切割伤,均易导致脂肪液化 术中操作时脂肪层和肌鞘层过度分离,影响脂肪组织 的血供;术中止血不彻底、渗血、血肿形成或大块组 织结扎止血等均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预防
1、加强手术前后处理,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
2、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 3、手术操作轻柔精细。 4、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血肿。
5、皮下脂肪缝线不宜过密。
6、肥胖皮下脂肪厚者不用美容线缝合,术后可适量用些白蛋 白.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主要原因是脂肪坏死,防止脂 肪液化注意: 1、手术中尽量锐性切开脂肪.少使用电刀的电 凝功能。 2、 操作尽量轻柔,避免脂肪挫 伤。 3、 肥胖病人使用橡皮引流条置于脂肪层,2天后 拔除能减少脂肪液化 的。 4、 脂肪层不要缝合太密,避免血循环差
原因分析
手术操作
术中高频电刀 使用不当 术中切口保护 不力 缝合欠佳
手术切口,特别是大型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 无限度地、不正确地使用电刀,会加重组织损伤,导致切口并发 钳夹等刺激下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使脂肪组织 症的增加、增加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及延迟伤口愈合率等 。 发生液化 。同时,术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如碘酒、酒精也可能引起切口脂 有学者认为,当局部温度大于 45~50℃时,就可以引起机体组织 肪液化
(2021年整理)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
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的全部内容。
手术脂肪液化处理首先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
处理方法:每日检查切口,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观察有无渗液, 如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 应注意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结合体温、血象,并常规作渗出液细菌培养,排除切口感染后, 每日挤压切口1~2 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敷盖聚维酮碘( PVP —I)纱布,并予切口频谱仪照射30 分钟,一日二次。
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 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一般于术后8~9 天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 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2~3 天后拆除.预防方法:(1)作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2) 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3)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4) 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5)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病人。
切口液化的预防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
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
外科手术后,伤口为什么会脂肪液化
外科手术后 ,伤口为什么会脂肪液化现代临床上,手术已经是必可不少的临床常见治疗方式,针对于一些脑部外伤疾病、肺部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且随着技术不断的提升,微创技术开始在临床上不断推广,它弥补了传统模式下的较大创伤性以及较高的出血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术后的恢复时间,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但是这些说法只是代表了手术的方式得到了更新,患者治疗期间痛苦的程度得到了改善,它并不意味着手术治疗的方式绝对的安全以及零风险,所以现在就让我来说一说,外科手术当中出现脂肪液化的那些事儿。
就手术治疗方式来讲,不管是微创手术还是传统的开腹手术都会给患者形成创口,这也是外科手术治疗必备的特点,那么说到形成的创口,我们就要说说创口术后的愈合情况,通常情况下,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会在身体进行手术的切口,然后进行相关的处理,以保证治疗的效果,之后进行伤口的止血以及缝合,并在术后进行定期的药物更换以及伤口恢复情况的观察,很多患者的创口会慢慢愈合,而有很多患者的伤口出现了渗液的情况,那么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警惕脂肪液化的可能性了。
一、什么是脂肪液化?很多患者在临床上都会出现疑问,例如:为什么我的伤口不愈合?为什么我的伤口没长好?为什么我的伤口流脓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就来说一说伤口不愈合、流脓以及没有长好的相关原因。
脂肪液化就是指切口部位的脂肪颗粒坏死,细胞中的脂滴在切口中积聚,形成淡黄色液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现象。
通俗一点就是说,手术治疗期间,伤口缝合的特别好,切口整齐,缝合的漂亮,但是经过5-7天的术后恢复,伤口也没有愈合,同时还渗出较多的液体,不痛不痒,还会看见漂浮的脂肪滴,那么这种情况,就属于脂肪液化了,需要加强药物的换药次数,以改善该情况的发生程度。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也多发生于肥胖的患者。
脂肪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当中的“肥肉”,且这些肥肉大部分都存在于人体的皮下组织,就是说越肥胖的人,皮下组织内部的脂肪越多,脂肪层越厚,而脂肪层较厚的人群则易出现外科手术后的伤口脂肪液化情况。
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干预
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摘要】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有效治疗及护理干预。
方法: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有效治疗和护理。
结果:通过精心护理,及时有效健康宣教,减少了脂肪液化的发生。
结论:通过切口处理、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使患者掌握自我保护切口方法,了解促进切口愈合知识,减轻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042-02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 影响切口愈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病人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仍是外科常见的术后切口并发症。
我科对脂肪液化12例患者的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在我科手术治疗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人共12例,男性7例,女5例,年龄35岁~68岁,其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等。
患者均于术后4d~14d 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其中10例患者切口没有裂开,2例患者切口裂开。
12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8例属于肥胖患者,4例合并糖尿病。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切口没有红肿,愈合不良,敷料被渗出液染为淡黄色,触诊有波动感,挤压、穿刺切口多有脂肪滴或者坏死组织流出)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1.2治疗方法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由两边向中央充分挤压切口,尽可能排出皮下渗液,一般数日即可愈合;对切口渗液较多,切口愈合不良者,可根据情况拆除液化明显处缝线,充分排除渗液,可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或者切口处置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连接负压引流,持续负压引流可以充分有效地引流切口内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并对切口产生向心性拉力,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局部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
手术脂肪液化处理首先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
处理方法:每日检查切口,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观察有无渗液,如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应注意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结合体温、血象,并常规作渗出液细菌培养,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敷盖聚维酮碘( PVP -I)纱布,并予切口频谱仪照射30分钟,一日二次。
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一般于术后8~9天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2~3天后拆除。
预防方法:(1)作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2)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3)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4)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
(5)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病人。
切口液化的预防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
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
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1)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如同本文做法,在皮下组织层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结扎止血。
(2)关腹时,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干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
(3)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
(4)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指术后切口周围的脂肪组织因为手术创伤或其他原因而液化。
以下是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建议:
1. 保持切口清洁: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轻轻清洁切口周围的皮肤,可以采用棉签蘸取温水进行擦拭。
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或过于热水清洁切口区域。
2. 干燥保持:保持切口周围的皮肤干燥,可以使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
避免用力擦拭或摩擦切口区域,以免引起感染或进一步损伤。
3. 使用敷料:根据医生或护士的建议,可以使用透明敷料或透气性敷料覆盖在切口上,以保护切口并促进愈合。
及时更换敷料,并注意观察是否有渗液、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
4. 规范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密切关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5. 注意饮食和营养: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健康。
6. 避免过度活动:术后适当休息和减少活动量,以免切口受到过度张力或摩擦。
避免举重或过度用力,以免引起切口裂开或伤口感染。
7. 定期随访: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
医生会检查切口的愈合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计划。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制定。
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外科手术后,伤口为什么会脂肪液化
外科手术后,伤口为什么会脂肪液化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外科手术以及可以完美地将患者的切口处缝合,拆线后也不易留痕,这无疑让爱美人士们更能接受进行外科手术了。
虽然现代外科手术技巧越来越纯熟,但毕竟属于大型手术还是存在很多不良因素,比如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大多数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后一周左右就会付出切口由渗液流出,皮肤虽然没有红肿现象也没有疼痛感但切口却会聚集流出很多漂浮的脂肪滴,这就是临床医学常说的伤口脂肪液化,那什么是伤口脂肪液化,该如何进行处理呢?1.脂肪液化是什么首先大家先要知道脂肪是什么,脂肪又被成为皮下脂肪,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肥肉。
大家买肉的时候都知道猪腿和猪蹄部位的猪肉蛋白质含量最高,人体结构和猪最相似所以也一样,人体内三分之二的脂肪都贮存在人体的皮下组织部位,所以为什么我们常说人越胖脂肪含量就越高,越来越多人将减肥称为减脂也是这个道理,换就换来说越胖的人其脂肪含量就越多越厚,所以肥胖人群进行外科手术后更容易出现脂肪液化情况[1]。
那么脂肪液化又是什么呢?脂肪液化是指患者脂肪组织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发生了无菌坏死,意思就是并没有细菌感染其脂肪组织就坏死了,临床表现为伤口处有较多渗液流出影响伤口愈合。
1.为什么会出现脂肪液化引起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患者自身血液流通性较差所以容易出脂肪组织坏死液化情况。
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患者的脂肪较厚位置尤其是腹部,由于很多外科手术都需要使用到高频率的电刀,而电刀自带的热量会对脂肪细胞造成伤害导致脂肪细胞坏死[2]。
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时切口暴露在空气的时间较长,缝合时如果没有缝合严密就会出现死腔或脂肪层缝合过密也会持续造成脂肪细胞坏死,而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因需要连续拉钩和钳夹就会对脂肪组织造成挤压,这些行为都会一定程度损坏脂肪细胞,使其出现坏死和液化情况。
另外糖尿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概率要高于其他患者,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较普通人而言就更低,且其体内血糖含量较高,高血糖环境会导致体内组织水肿血液也会随之凝高[3]。
产科术后脂肪液化处理流程
产科术后脂肪液化处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诊断。
1. 观察切口,术后密切观察切口,若发现切口有较多渗液、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应考虑脂肪液化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液化很常见,提供一招:在通畅引流的前提下,换药时可以用泼尼松龙稀释后冲洗创腔,也很有效,但要严格无菌操作
关闭切口之前,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可有效预防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38例报告)
作者:李全红 转贴自: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11月 第3卷 第22期 点击数: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2-2074-02
如果手术中使用电刀,尤其在皮下脂肪区域内使用电刀则比较容易发生脂肪液化。
处理方法:
如果发生脂肪液化,则通常需要拆开切口,将切口内的渗出物完全清除,逐步换药,待切口内肉芽生长良好,即可完全缝合,一般即可痊愈。
本人发表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我认为在手术中皮下组织可以用点刀,首先要用尖端放电,同时切口两边用有齿镊拉紧,尽量保持在同一切面,术后缝合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一下切口,将碎小脂肪颗粒冲洗掉,缝合时要全层缝合,不能留有空腔,缝皮完后,将切口挤压一下,将积液挤干净,术后前三天要每天换药并用酒精纱条湿敷,这样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脂肪液化的,如发生要保持引流通畅,并用楼上各位的方法促进切口愈合.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 :(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病人拆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38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此类病人普外科多见,多发生在脂肪堆积部位,如下腹部,电刀灼伤或手术动作粗暴所致,一旦出现,如不积极处理,皮下脂肪、浅筋膜分离,切口不能愈合。
处理方法:
1)如液化范围小,于切口最低处部分拆除缝线,凡士林纱条或生理盐水纱条引流,直到伤口愈合。
2)如液化范围大,将伤口完全敞开,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生理盐水纱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不可长期用抗生素换药,以免造成创面耐药。
治疗:传统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常行扩创、引流、换药、加强抗生素治疗。
1、充分引流,清除坏死、液化组织是治疗的基础;
2、另外有人提出红外线灯管烤理疗;
3、-C针剂外用;
4、最近有人用中药大黄+ 芒硝外敷手术切口区疗效可靠,值得借鉴;
5、当然去腐生肌也是治疗的基本方法,目前有人用橡皮生肌膏治疗腹部切口裂开,认为橡皮生肌膏可明显防止创面肉芽组织水肿,刺激肉芽生长,很短时间内创面即变为新鲜肉芽组织,且有很好的局部抗炎能力,抑制细菌生长,加速创口愈合。
我在临床上遇见过N例伤口脂肪液化的情况,可以说感受颇深,但也总结出以下经验(是和我们科室同事一起得来的经验):
1.伤口脂肪液化已明确,但渗出液较少时,可不用敞开伤口,给予常规换药,挤压伤口,将伤口内的渗液与缝线之间或针眼出挤出,每次尽量挤除干净。这样伤口只会在正常愈合时间上延缓2天左右。
2.伤口脂肪液化已明确,但渗出液较多时,马上将伤口完全敞开(即拆除全部缝线),一般只需将脂肪层完全打开即可,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碘伏常规消毒,局部不用任何特殊药物,用干纱布填塞伤口后,无菌敷料包扎。第1-2天渗液较多,只要伤口处的敷料浸透即要换药(方法同上),此后可酌情减少换药次数,一般于第5天时即可二次缝合,伤口愈合。
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啊.
从中吸取教训,教课书上说橡胶引流片于术后24小时内拔出,但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引流量较多,或估计以后会出现脂肪液化的情况,不妨延迟拔出引流片.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换药和引流很重要,但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有时也不能完全愈合,常留有窦道,使伤口经久不愈合,我们的做法是:
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笔者自1995年6月~2002年12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8例,现就将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6~65岁,平均45.7岁。上腹部手术3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2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癌根治术3例,其它1例),下腹部6例(包括结肠癌根治术3例,阑尾切除术3例)。均为肥胖病人,于术后5~7天切口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差,渗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换药:根据伤口情况,每次换药都要清除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标准最好是见到出血,再使用itc加庆大霉素冲洗创面干净;
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方法有:
a、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湿覆创面,甲硝唑使创面无菌,葡萄糖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b、红花酒精湿覆创面,可起到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功效;
c、丹参注射液湿敷也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最好是再创面干净时使用;
此招得自北京同仁医院外科(其主任会诊时传授,言其科一向对此种情况如此处理), 我科临床应用2例,极为有效,其中一例老人腹部切口裂开后重新缝合,又出现脂肪液化,此法亦极快见效。
就是售普通塑料袋装的食用白砂糖,开袋直接应用于伤口。原理其主任亦说不明,或许与高渗有关?
补充:之后每次换药都用白砂糖直至愈合。
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3.在发生脂肪液化后,我们要耐心的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情况,挣得他们的谅解,尤其是在将伤口完全敞开时。
我们在近2年来通过以上方法处理了7-8位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均效果满意。这只是我们的一点从临床上得到的经验,如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也见过两例脂肪液化的病例,都发生在股骨的外侧伤口,我们的处理是:
1.于原伤口处,肿胀较甚处切开引流,放置凡士林纱引流条,然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根据引流情况及时换药,开始,引流较多,一天可能需要更换2-3次敷料。
3.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我们的两例患者,都在一周内渗出液消失,再缝合伤口,愈合良好。
概述: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在切口周围脂肪堆积,尤其是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坏死,同时脂肪组织因挤压等原因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使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临床称之为脂肪液化。但是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无统一结论。
有人说用高流量氧气吹切口有一定的效果,我曾试了一下,有一定的效果,不过没试几个。
拆一些线换药,必要时再缝合。病人脂肪太厚手术切脂肪尽量不要用电刀。
我也有过一个病人是这样的。
当然和病人交流花了很大的工夫。(秀才遇见兵)。
最后还要翻文献人家才信。
如果有这种病例时是不是可以一开始就扩大清理范围。(没敢试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敬请批评!!!!!
同意各位的观点。
除了以上措施外,用电刀时可否考虑过使用“电刀伴侣--贝复济(重组的表皮生长因子)”,这样脂肪液化的机率可能要小一些。
楼上各位说得很详细了,再说一点“奇招”:
换药时以生理盐水和棉球清净已液化之脂肪,暴露脂肪组织,然后均匀撒上“白砂糖”,无菌敷料包扎,视渗出情况1~2天换药一次,很快即可愈合。
结论:治疗固然重要,关键是预防其发生。我们的经验是:
1、术中止血彻底;
2、逐层缝合组织不留死腔;
3、损伤的脂肪组织一定要清理干净;
4、皮下脂肪组织过厚者最好行皮下引流。
——————————————————————————————————————————————————————————————————
3)液化范围小,将液化部伤口完全敞开,用中药大黄+ 芒硝外敷液化区,直到伤口愈合。
以上3种方法均使用过,第1、第3种方法创面愈合慢,对病人损伤小,可转为门诊换药,病人易接受;第2种方法愈合较快,对病人损伤大。
引流是关键,要通畅,必要时在最低处切口引流,
我认为充分引流是关键,术中注意止血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