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口内脂肪液化,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最主要原因是积液.以上同道所说的方法的确不错,可适当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我前段时间管过一个28岁的女病人,左小腿上端内侧脂肪瘤,术后虽放置了橡皮引流片,但术后24小时就拔出了.后来伤口内出现脂肪液化,这可能与拔出引流片过早以及患者本身皮下脂肪较厚有关.经穿刺抽液,反反复复总是难以愈合,伤口持续少量渗液.术后18天将缝线拆除,换药两次见无明显渗出后,重新缝合,此后伤口愈合顺利.
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啊.
从中吸取教训,教课书上说橡胶引流片于术后24小时内拔出,但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引流量较多,或估计以后会出现脂肪液化的情况,不妨延迟拔出引流片.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换药和引流很重要,但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有时也不能完全愈合,常留有窦道,使伤口经久不愈合,我们的做法是:
1、换药:根据伤口情况,每次换药都要清除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标准最好是见到出血,再使用itc加庆大霉素冲洗创面干净;
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方法有:
a、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湿覆创面,甲硝唑使创面无菌,葡萄糖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b、红花酒精湿覆创面,可起到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功效;
c、丹参注射液湿敷也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最好是再创面干净时使用;
经上述处理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可用碟型胶带拉紧创口或二期缝合创口。

1.适当拆线,彻底清除坏死脂肪组织
2.充分引流
3.经常换药,每次换药都要清除坏死组织
4.二期闭合创口
5.注意患者全身状况调整

早发现,早引流是关键,我们曾遇N例,很少超过10天的。不需要提前撤线,在两针之间分开就是了。
另外,要注意手术切开脂肪的时候不在一个平面上也可以增加脂肪液化的发病率~!
有人说用高流量氧气吹切口有一定的效果,我曾试了一下,有一定的效果,不过没试几个。

拆一些线换药,必要时再缝合。病人脂肪太厚手术切脂肪尽量不要用电刀。

我也有过一个病人是这样的。
当然和病人交流花了很大的工夫。(秀才遇见兵)。
最后还要翻文献人家才信。

如果有这种病例时是不是可以一开始就扩大清理范围。(没敢试过)

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原则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d,大部分病人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

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推测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住院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我在临床上遇见过N例伤口脂肪液化的情况,可以说感受颇深,但也总结出以下经验(是和我们科室同事一起得来的经验):
1.伤口脂肪液化已明确,但渗出液较少时,可不用敞开伤口,给予常规换药,挤压伤口,将伤口内的渗液与缝线之间或针眼出挤出,每次尽量挤除干净。这样伤口只会在正常愈合时间上延缓2天左右。
2.伤口脂肪液化已明确,但渗出液较多时,马上将伤口完全敞开(即拆除全部缝线),一般只需将脂肪层完全打开即可,清除坏死

组织和渗液,碘伏常规消毒,局部不用任何特殊药物,用干纱布填塞伤口后,无菌敷料包扎。第1-2天渗液较多,只要伤口处的敷料浸透即要换药(方法同上),此后可酌情减少换药次数,一般于第5天时即可二次缝合,伤口愈合。
3.在发生脂肪液化后,我们要耐心的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情况,挣得他们的谅解,尤其是在将伤口完全敞开时。
我们在近2年来通过以上方法处理了7-8位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患者均效果满意。这只是我们的一点从临床上得到的经验,如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我也见过两例脂肪液化的病例,都发生在股骨的外侧伤口,我们的处理是:
1.于原伤口处,肿胀较甚处切开引流,放置凡士林纱引流条,然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根据引流情况及时换药,开始,引流较多,一天可能需要更换2-3次敷料。
3.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我们的两例患者,都在一周内渗出液消失,再缝合伤口,愈合良好。

概述: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在切口周围脂肪堆积,尤其是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坏死,同时脂肪组织因挤压等原因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使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临床称之为脂肪液化。但是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无统一结论。
治疗:传统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常行扩创、引流、换药、加强抗生素治疗。
1、充分引流,清除坏死、液化组织是治疗的基础;
2、另外有人提出红外线灯管烤理疗;
3、-C针剂外用;
4、最近有人用中药大黄+ 芒硝外敷手术切口区疗效可靠,值得借鉴;
5、当然去腐生肌也是治疗的基本方法,目前有人用橡皮生肌膏治疗腹部切口裂开,认为橡皮生肌膏可明显防止创面肉芽组织水肿,刺激肉芽生长,很短时间内创面即变为新鲜肉芽组织,且有很好的局部抗炎能力,抑制细菌生长,加速创口愈合。
结论:治疗固然重要,关键是预防其发生。我们的经验是:
1、术中止血彻底;
2、逐层缝合组织不留死腔;
3、损伤的脂肪组织一定要清理干净;
4、皮下脂肪组织过厚者最好行皮下引流。
——————————————————————————————————————————————————————————————————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敬请批评!!!!!

同意各位的观点。
除了以上措施外,用电刀时可否考虑过使用“电刀伴侣--贝复济(重组的表皮生长因子)”,这样脂肪液化的机率可能要小一些。

楼上各位说得很详细了,再说一点“奇招”:
换药时以生理盐水和棉球清净已

液化之脂肪,暴露脂肪组织,然后均匀撒上“白砂糖”,无菌敷料包扎,视渗出情况1~2天换药一次,很快即可愈合。
此招得自北京同仁医院外科(其主任会诊时传授,言其科一向对此种情况如此处理), 我科临床应用2例,极为有效,其中一例老人腹部切口裂开后重新缝合,又出现脂肪液化,此法亦极快见效。
就是市售普通塑料袋装的食用白砂糖,开袋直接应用于伤口。原理其主任亦说不明,或许与高渗有关?

补充:之后每次换药都用白砂糖直至愈合。

我的经验就是换药首先彻底清除无活力组织,观察三天,如果无继续坏死物质产生的话,就使用桥式胶布拉拢,这样减小了创面大小,很容易就愈合.

脂肪液化通常都发生在皮下组织、尤其是皮下脂肪组织较多,而且局部皮肤组织比较柔嫩的部位,多发生在术后7-10天左右,在换药时可发现局部切口内有无色或淡红色液体流出,液体中有油滴浮动。
如果手术中使用电刀,尤其在皮下脂肪区域内使用电刀则比较容易发生脂肪液化。
处理方法:
如果发生脂肪液化,则通常需要拆开切口,将切口内的渗出物完全清除,逐步换药,待切口内肉芽生长良好,即可完全缝合,一般即可痊愈。

本人发表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我认为在手术中皮下组织可以用点刀,首先要用尖端放电,同时切口两边用有齿镊拉紧,尽量保持在同一切面,术后缝合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一下切口,将碎小脂肪颗粒冲洗掉,缝合时要全层缝合,不能留有空腔,缝皮完后,将切口挤压一下,将积液挤干净,术后前三天要每天换药并用酒精纱条湿敷,这样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脂肪液化的,如发生要保持引流通畅,并用楼上各位的方法促进切口愈合.

此类病人普外科多见,多发生在脂肪堆积部位,如下腹部,电刀灼伤或手术动作粗暴所致,一旦出现,如不积极处理,皮下脂肪、浅筋膜分离,切口不能愈合。
处理方法:
1)如液化范围小,于切口最低处部分拆除缝线,凡士林纱条或生理盐水纱条引流,直到伤口愈合。
2)如液化范围大,将伤口完全敞开,清除坏死组织和渗液,生理盐水纱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不可长期用抗生素换药,以免造成创面耐药。
3)液化范围小,将液化部伤口完全敞开,用中药大黄+ 芒硝外敷液化区,直到伤口愈合。
以上3种方法均使用过,第1、第3种方法创面愈合慢,对病人损伤小,可转为门诊换药,病人易接受;第2种方法愈合较快,对病人损伤大。

引流是关键,要通畅,必要时在最低处切口引流,


我认为充分引流是关键,术中注意止血充分。

脂肪液化很常见,

提供一招:在通畅引流的前提下,换药时可以用泼尼松龙稀释后冲洗创腔,也很有效,但要严格无菌操作


关闭切口之前,常规生理盐水冲洗,可有效预防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体会(附38例报告)
作者:李全红 转贴自: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11月 第3卷 第22期 点击数: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2-2074-02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笔者自1995年6月~2002年12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8例,现就将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6~65岁,平均45.7岁。上腹部手术3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2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癌根治术3例,其它1例),下腹部6例(包括结肠癌根治术3例,阑尾切除术3例)。均为肥胖病人,于术后5~7天切口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差,渗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方法与效果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23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愈合时间为10~14天,无需Ⅱ期缝合。B组:15例,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654-2及浓氯化钠盐水纱布湿敷,渗液多时每日早晚各1次,当渗液较少后以庆大霉素、654-2及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每日1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一般5~7天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1天。两组病人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 :(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病人拆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38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

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下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3 术后切口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干净,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及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换药时可于切口两侧适度向切口线按压,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早期发现脂肪液化,以便早期予以处理。(5)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