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结构.

合集下载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一概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颜色为天然色素家族添加了更多的色彩。

这类化合物多存在与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中。

苔藓类植物中部分存在黄酮类化合物,而藻类,微生物(如细菌)及其他海洋生物中没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很多中药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等生物活性。

1.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flavone见图1)结构类的化合物。

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基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图1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常见的取代基团有酚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

1.2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

经同位素标记,大体合成过程如下图5所示:上述标记实验同时证明了间苯三酚不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前体,而桂皮酸和对羟基桂皮酸是黄酮类化合物B环更适合的生物合成前体。

1.3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见图2):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图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1.3.1黄酮类及黄酮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

木犀草素是最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较广,具有抗菌作用。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和次黄芩苷等。

槲皮素及及其苷类则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常见的黄酮化合物。

1.3.2二氢黄酮类及二氢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是黄酮和黄酮醇的2,3-双键饱和结构,绝大部分天然来源的二氢黄酮是2S构型,二氢黄酮醇是2R,3R构型。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O2
3 O 二氢异黄酮
O 查耳酮
O2
3 O 异黄酮 O
O 苯骈色酮
1 O2
3 4 O 二氢黄酮
O
黄烷类 O
花青素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由葡萄糖分别经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 酸途径生成对羟基桂皮酸和三分子乙酸, 合成查耳酮,再经过查耳酮异构酶的作用 形成二氢黄酮。二氢黄酮再在各种酶的作 用下衍变为各类黄酮。
HO
O
Oglc
O 甘草苷(liquiritin),具有溃疡抑制作用
柚皮素(Naringenin):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柚(Citrus paradisi Macfadyen)的果实;具有抗菌, 抗炎, 抗癌,解痉 和利胆作用.
结构式:
HO
O
OH
OH O
4.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s)
1 O2
葛根总黄酮具有扩冠、增加冠脉流 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大豆素具有类似罂粟碱的解痉作用。 大豆苷、葛根素及大豆素均能缓解 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症状。
HO
O
O
化合物名称 取代基
大豆素 OH 大豆苷
葛根素
7,4'-二OH
4'-OH, 7-glc 7,4'-二OH,8-C-glc
7.二氢异黄酮类
O2
新红花苷(neo-carthamin)(无色) 氧化酶
SO2
HO
O
OH
O Oglc O
醌式红花苷(红色)
红花在开花初期,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花冠呈深黄色;开 花后期或采收干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氧化成红色。
6.异黄酮类 (isoflavones)
O2
3 O

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结构及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结构及作用机制
图 1 黄酮类化合 物最 重要的 作用是 清除 氧 自由基 , 同 时 还具 有 抗 炎 、 感 染 、 病 毒 和抗 癌 的特 性 抗 抗
1 作 用 机 制
并 且 刺激 中性 粒 细 胞 脱 粒 , 放 氧 化 剂 和 炎 症 介 质 , 终 释 最
发生组织 损伤。研究显示 , 再灌注期 间 口服 黄酮类能够 在 减少粒细胞固化的数量 , 从而减轻组织损伤 。 此外 , 黄酮类 能减 少补体 的活 性 , 减少 炎性 细胞 粘 附 到内皮 , 减轻 炎症 反应 。能 够减 少过 氧化 物酶 的释放 , 抑
黄酮类 化合 物具 有清除 自由基 、 抗病 毒 、 炎 、 抗 防止骨质 疏
松 、 护心血管的功能 。 保
黄酮类 化合 物根据 分子 结构 不 同, 主要 分 为 四种 ( 见 图 1 。其生理特性取决 于其结构 中含 双键 的芳 香环 , ) 特别
是 与芳 香环 的 失 电 子 有关 。
关键词
黄 酮类 ; 自由基 ; 抗病毒 ; 炎 抗
文 献标 识 码 :A \ 、
d j 0 3 6 / .sn 1 0 9 3 . 0 0 1 . 1 o :1 . 9 9 j i . 0 5— 3 4 2 1 . 2 0 7 s
中图 分 类 号 :1 6 ; 97 1 3 R 7 9
( : 自由基 , 注 R为 O为氧 自由基。 )
在 上 述 反 应 过 程 中 , 过 清 除 自由 基 团 , 酮 类 能 够 通 黄 抑 制 L L的 氧 化 , 护 L L的功 能 , 而 实 现 预 防动 脉 粥 D 保 D 从
样硬化的发生。
2 1 吸收 .
关于人类的吸收 、 代谢和排泄 的数据还相当缺

黄酮类化合物2005

黄酮类化合物2005

三、提取分离
用于提取苷。
(二)常用提取方法
1. 醇提取法:90一95%的乙醇或甲醇宜于提取苷元及苷;60%左右的乙醇或甲醇
醇类溶剂
提取液
浓缩 结晶
浓缩液
2. 碱水或碱醇提取:由于黄酮类成分大多具有酚羟基、因此可用碱性水(如碳酸 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水溶液)或碱性稀醇(如50%的乙醇)浸出.浸出液经酸 化后析出黄酮类化台物。 盐酸或硫酸
O HCl H2O O OH O Cl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时,所生成的佯盐常表现出
特殊的颜色,如某些甲氧基黄酮溶于浓盐酸中呈深黄色,
且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可用于鉴别。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 状 2.溶解性
3.旋光性
(二)化学性质
1.酸碱性
2.显色反应
二、理化性质 (二)化学性质
8 7 6 A 5
1 O C 4 O
HO HO
O
O O
2 3
O
高异黄酮
麦冬高异黄酮A(ophiopogonone A)
本章内容
一、结构类型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分离
四、结构鉴定 五、生物活性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 状 2.溶解性
3.旋光性
(二)化学性质
1.酸碱性
2.显色反应
二、理化性质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 状 2.溶解性
3.旋光性
(二)化学性质
1.酸碱性
2.显色反应
二、理化性质
(二)化学性质
O O
1.酸碱性
O O
1.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有酚羟基取代时化合物具有酸性。
OH

中药化学-6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6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红色(pH <7) 紫色(pH= 8.5) 蓝色(pH>8.5)
OO
++
OO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
二氢查耳 黄烷醇类 异黄酮(无或微黄色)
二氢异黄酮
二.旋光性:
旋光性 取决于
不对称碳原子的有无


所有黄酮苷(糖) 游离黄酮 二氢黄酮 二氢黄酮醇 二氢异黄酮 黄烷醇类
O2*
O
(2-位)
O* *
OH O
TLC、PPC
5.与五氯化锑反应
五氯化锑 (SdCl5): 查耳酮特征性显色反应 (红或紫红色沉淀) 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醇类呈橙色。
6.其他显色反应
Gibbˊs反应:酚羟基对位活泼质子的特征(蓝 或蓝绿色)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方法 —— 溶剂法
溶剂法 关键 溶剂的选择 选择依据 黄酮类成分的存在状态(游离、苷)及溶解性
五.显色反应
1.还原显色反应
反应类型
鉴别特征
鉴别意义
备注
盐酸-镁粉 黄酮、二氢黄酮、 红~紫红 黄酮类特征性 假阳性
反应
黄酮醇、二氢黄酮醇 红~紫红 鉴别反应
(花色素

(最常用)
查耳酮、橙酮、 (-)
儿茶素类、异黄酮 (-)
四氢硼钠 还原反应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 红~紫红 二氢黄酮类特有
其它黄酮类
23 4
HO
5'
HO
65
OH
OH
6'
glc O O
O
红花苷
二氢查耳酮(+)儿茶素
OH
HO
OH
OH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结构、作用机理、消化吸收、微胶囊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结构、作用机理、消化吸收、微胶囊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结构、作用机理、消化吸收、微胶囊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作用机理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黄酮体、黄碱素、类黄酮,是色原酮或色原烷的衍生物,它是以C6-C3-C6结构为基本母核的天然产物,其中C3部分可以是脂链,或与C6部分形成六元或五元环,泛指2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基本骨架见图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植物中大部分与糖成苷,一部分以苷元形式存在。

图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为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噢哢类等。

大量研究报道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多样,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改善糖代谢、抗胃溃疡、抗寄生虫、增强记忆等功能。

尽管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上述广泛多样的药理活性,但是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多数情况下在2-20%范围,而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往往不到10%。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给黄酮类化合物研发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化学预防治疗制剂,造成了很大困难。

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存在形式、极性、吸收、溶解度、渗透性、代谢、排泄等。

黄酮苷因为有糖基相接,则往往有较大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而难以较快地透过肠细胞膜,它们往往需要在肠道或细菌分泌的酶的作用之下水解成昔元形式,才更容易吸收。

在Caco-2细胞及大鼠肠灌流模型中,发现黄酮苷元能较好地透过,从而有可能被快速吸收。

但是,黄酮类化合物的昔元溶解度往往很低,在水中常低于20μg/ml,这会导致药物溶解低,从而减慢吸收速率。

而且,经吸收后的苷元在体内很快受到广泛存在的首过效应作用,导致进入体循环的类黄酮减少。

黄酮名称结构式

黄酮名称结构式

黄酮名称结构式黄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其基本结构是由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

其中,黄酮的A环通常具有酚羟基,而B环则具有芳香环。

黄酮的名称和结构式可以根据其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黄酮及其结构式:1.槲皮素(Quercetin):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黄酮,存在于许多水果和蔬菜中,如洋葱、苹果和茶叶等。

槲皮素的结构式为:C15H10O7,其A环和B环之间存在多个取代基,其中包括酚羟基、甲基和羰基等。

2.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也是常见的黄酮,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甘蓝、花椰菜和白杨树皮等。

其结构式为:C15H10O6,与槲皮素类似,山柰酚的A环和B环之间也存在多个取代基。

3.杨梅素(Myricetin):杨梅素是一种具有多个酚羟基的黄酮,其结构式为:C15H10O8,A环和B环之间同样存在多个取代基。

这种黄酮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如杨梅、接骨木和越橘等。

4.芦丁(Rutin):芦丁是一种在植物中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荞麦、银杏和槐花等植物中。

其结构式为:C27H30O16,是由槲皮素与糖类结合而成的苷,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5.淫羊藿苷(Icariin):淫羊藿苷是一种存在于淫羊藿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式为:C33H40O19,是由两个葡萄糖和一个三萜类化合物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这种黄酮具有改善性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黄酮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黄酮类化合物,如儿茶素、儿茶酚、柚皮苷、橙皮苷等。

这些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和免疫调节等。

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植物中提取和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三 链 分 构 碳 部 结
O OH O
O OH O
O O
续表:
+ O OH
3' 2 2' OH 1' 1 6 5 3 4
花 素 色 类 (anthocyanidins)
7
查 酮 耳 类 (chalcones)
6'
O OH
O
1 2 3
橙 酮 类 (噢 弄类 ) 口 (aurones) 4 黄 烷 -3,4-二 醇 类 Flavan-3,4-diols 双苯吡酮类 口山 酮 类 Xa nt hones
黄 类 合 的 要 构 型 酮 化 物 主 结 类
名称 黄 类 酮 (flavones) 二 黄 类 氢 酮 (flavanoes) 异 酮 黄 类 (isoflavones)
三碳链部分结构
O O O O O O
名称 黄 醇 酮 类 (flavonol) 二 黄 醇 氢 酮 类 (flavanonols) 二 异 酮 氢 黄 类 (isoflavanones)
芦丁、橙皮苷、d-儿茶素等有Vit P样作用,能降低血管脆性 及异常的通透性,可用作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辅助治疗剂。
HO
O
O
OH OH
r ut inos e
OH r ut inos e O O O CH3
OH O 芦丁 rutin
OH O
橙皮苷 hesperidin
芦丁、槲皮素、葛根素、立可定等均有明显的扩冠作用。
4.镁盐:Mg(OAc)2甲醇溶液,常在纸上进行 Mg(OAc)2 二氢黄酮(醇类) 天兰色荧光 Mg(OAc)2 黄酮(醇)、异黄酮 黄~橙黄~褐色
★5. 氯化锶反应:在氨性甲醇液中反应 SrCl2 邻二酚OH黄酮 绿色~棕色乃至黑色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

出现在300~40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

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

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

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

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

又如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

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

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的波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都向紫位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向紫位移3~10nm。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与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与结构
O HO
OH OH O
槲皮素 (3、5、7、3’、4’-五OH~)
OH
OH
O-glc-O-rha
OH O
芦丁 (槲皮素3-O-芸香糖)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和结构
3、二氢黄酮类
分布:蔷薇科、芸香科、豆科、菊科等。如:
OH
O HO
O
OMe HO
OH
OH O
橙皮素
HO Me
Me O
OH O
杜鹃素
O
甘草素
OMe
H O
g c l OO
O H
H O
O
S O 2 O
g c l OO
O H
红花苷
新红花苷
醌式红花苷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和结构
二氢查耳酮类: 为查耳酮α,β位双键氢化而成。 在植物界分布极少,
如蔷薇科梨属植物根皮和苹果种仁中含有的梨根苷。
HO
OH
OH
glc O
O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和结构
第三节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和结构
4.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类
分布:豆科、鸢尾科等
glc
O HO
O HO
OH
OH
O
葛根素
紫檀素
R=CH3
三叶豆紫檀苷 R=glc
高丽槐素 R=H
RRO 4
3 2
1
O
大豆素
O5
6 11 6
7
8O
O
11 10
9O
10
黄酮类HO
儿茶素
O OH
OH
OH
O
6. 双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和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概念和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 ) NaOAc 为 弱 碱 , 仅 使 酸 性 较 强 者 , 如 7,4’-OH解离。
2.加入诊断试剂后引起的位移及意义
1)甲醇钠(NaOMe)对UV的影响 所有羟基都可成盐引起红移,主要用于
确定4'-OH。 (1) 4'-OH I带红移 40-60nm,且强度不降。 (2) 3-OH,但无4'- OH I带红移50-60nm, 强度降低。 (3) 7-OH 320-330nm有峰。 (4) 3,4'二OH; 3,3',4'三OH;3',4',5'三OH 随时间延长吸收强度降低。 (1)-(3)为与甲醇溶液比较; (4)为自身比较。
O
s,6.5-6.7 6.37-6.94(D M S O -d6)
(四) 糖上的质子
1. 单糖苷类 糖与苷元相连时,糖上1?-H与其它 H比较,一般位于较低磁场区。因OR (R=苷元) 不表现供电子,仅表 现吸电子的诱导作用,端基H受两个 O的诱导,处于低场(4.0-6.0)
1)葡萄糖位于不同位置时端基H化学 位移的区别: C3-OR 1?-H的 值约为5.8
OH O
OH O
2) 醋酸钠(NaOAc)对UV的影响
醋酸钠的碱性比甲醇钠弱,只能使7-OH和4'OH解离。市售的醋酸钠经熔融脱除微量醋酸后,其 对UV的影响与甲醇钠相似(指4 ' -OH和7-OH)。当市 售的醋酸钠未经熔融时,由于含有微量的醋酸,限 制了4 ' - OH的解离,故多用于7-OH的确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①与标准品或与文献对照PPC或TLC得到的 Rf或hRf值(Rf100)
②分析对比样品在甲醇溶液中及加入诊断试 剂后得到的UV光谱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全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全

3' 2' OH
4'
β
23 4
5' 6'
α6 5 O
查耳酮类(Chalcones)
查耳酮的邻羟基衍生物可视为二氢黄酮的异 构体,二者可相互转化。在酸的作用下,查 耳酮可转化为无色的二氢黄酮,碱化后又转 为深黄色的2’-羟基查耳酮。
23
4'
3' 2' OH β
4
H+
5'
α6 5
OH-
6'
O
2’-羟基查耳酮
三糖类: 龙胆三糖(glc 1→6 glc 1→2 fru)、槐
三糖(glc 1→2 glc 1→2 glc)等。
酰化糖类: 2- 乙 酰 葡 萄 糖 、 咖 啡 酰 基 葡 萄 糖
(caffeoylglucose)等。
黄酮苷中糖的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 型有关。
如黄酮醇类常形成3-, 7-, 3’-, 4‘-单 糖苷,或3,7-, 3,4’-及7,4’-双糖链苷等。
OH OH O
黄柏素-7-O-葡萄糖苷
OH
HO
O
O OCH3
O CH2OH
OH O
OH
水飞蓟素(SILYBIN)
水飞蓟素是二氢黄酮醇与苯丙素衍生物缩合成的黄酮木 脂素类成分。具有保肝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及肝硬 化,代谢中毒性肝损伤。
5.查耳酮类(chalcones)
结构特点为二氢黄酮C环的1、2位键断 裂生成的开环衍生物,即三碳链不构成环。
OH H OH OH
无色矢车菊素
11.苯骈色酮 (xanthanes)
又称为双苯吡酮类,母核由苯环和色原酮的2, 3位骈合而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

5、黄酮类化合物剖析

5、黄酮类化合物剖析
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 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
槐糖(glc 1→2 glc)、龙胆二糖(glc 1→6 glc)、芸香 糖(rh 1→6 glc)、新橙皮糖(rh 1→2 glc)、刺槐二糖 (rh 1→6 gal)等。
叁糖类:
龙胆三糖(glc 1→6 glc glc 1→2 glc)等。
酰化糖类:
1→2 fru)、槐三糖(glc 1→2
2-2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caffeoylglucose)等。
黄酮苷中糖的联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如 黄酮醇类常形成3-, 7-, 3’-, 4‘-单糖苷,或3,7-, 3, 4’-及7,4’-双糖链苷等。
第二节 理化性质
1、性状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状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
可显天蓝色荧光,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 黄 ~橙黄~褐色。
5.氯化锶(SrCl2) • 在氨性甲醇溶液中,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
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乃至黑 色沉淀。
6.三氯化铁反应 • 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常用的酚类显色剂。
(三)硼酸显色剂 • 鉴别5-OH黄酮或2’-羟基查耳酮类结构。亮黄色。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黄酮苷类以及极性稍大的苷元(如羟基黄酮等), 一般可用丙酮、乙酸乙酯、乙醇提取。一些多糖苷类 可用沸水提取。在提取花青素类化合物时,可加入少 量酸(0.1%盐酸,应当慎用,避免发生水解)。
大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氯仿、乙醚、乙酸乙酯等中极 性溶剂提取,而对多甲氧基黄酮类游离苷元,甚至可 用苯等低极性溶剂进行提取。
• 用有机溶剂系统(如氯仿-甲醇)洗脱时, 类似于正相分配色谱,苷元先下,苷后下。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中 的
期 作
,花 用,
冠 氧
呈 化
深 成
黄 红
色。
6.异黄酮类 (isoflavones)
O2
3 O
主要存在于豆科、 鸢尾科等植物中。
异黄酮
O2
3 O
黄酮
H O
O
化 合 物 名 称取 代 基
葛根总黄酮具有扩冠、增加O 冠H 脉流量大 大 及豆 豆 降低素 苷 心肌耗氧量7 4 等,'4 作-O '用-二 H 。,O 7H -glc
一、基本结构和分类
基本结8构
7
6 5
1
O2
3 4
O
1
2
1952年以前,黄酮
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 本母8核为2-苯基1色原
2'
7酮的一系列化O 合物。2 1'
色原酮
3' 2-苯基色原酮(黄酮)
4'
6 5
3 4
O
6' 5'
01 最简单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黄酮(flavone), 存在于樱 草属(primula)的许多 植物的茎及叶中。
2' 3' 2 1' B 4'
3 6' 5'
01 黄酮类化合物分类根据:
02 三碳链氧化程度
1
8
O
70 3
A C B环(苯基)连6接位置( 2-位
或3-位)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
5
4
2' 3' 2 1' B 4'
3 6' 5'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归纳:
O2
3 O 黄酮
1 O2

295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与结构分类

295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与结构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与结构分类
2、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
根据黄酮类化合物中间的三碳链氧化程度; 三碳链是否成环; 3-位是否有羟基取代及B-环的连接位置等特点。
(1)黄酮类 (2)黄酮醇
(3)二氢黄酮
(4)二氢黄酮醇
OH
HO
O2
B
C3 OH
OH O
O OCH3
O CH2OH
水飞蓟素(Silybin)
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8
7
A
6
5
1
2' 3'
O 2 1' B 4'
C
3
6' 5'

O
8
7A
6 5
1
2' 3'
O 2 1' B 4'
C
3 6' 5'
4
2 苯基色原酮
C6 C3 C6
黄酮类化合物存在状态:在植物体内主要以与糖结合成苷的形成存 在,少部分以游离形态存在。
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
(5)异黄酮、查耳酮及花色素类
(6)黄烷、黄烷醇类
根据C环3、4位存在羟基情况分为黄烷-3-醇和黄烷-3,4-二醇。黄烷 醇类化合物是形成鞣质的前体,常以分子聚合形成鞣质。
总结:各类黄酮类化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类别
特点或组间区别
黄酮和黄酮醇
2-苯基色原酮(C2-C3双键)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2-苯基色原酮 (C2-C3单键)
组内区别 3-OH 3-OH
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
3-苯基色原酮(C2-C3双键和单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依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依据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依据黄酮类化合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化学界的超英雄,平常不显眼,但其实蕴藏着无尽的能量。

要是你问我,黄酮类化合物到底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它们是植物中一种神奇的成分,主要负责给水果和蔬菜那些亮丽的颜色。

比如说,苹果的红,柠檬的黄,还有葡萄的紫,都是它们的功劳。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魔法?而且它们还被认为对我们身体非常有好处,真是个小小的养生宝贝。

黄酮类化合物到底是怎么分类的呢?嘿嘿,这里就要好好聊聊了。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根据它们的结构来分类,简简单单分成几大类。

比如,黄酮、黄酮醇、异黄酮这些就像是不同的家族成员,各有各的特点。

想象一下,黄酮就像是家里的大哥,负责保护大家,而黄酮醇则像是小妹,总是那么活泼可爱,异黄酮则是那种独具魅力的朋友,永远吸引着注意力。

在这一大家族里,黄酮是最常见的类型。

它们的结构简单,像个老实人,容易让人接近。

你可以在各种水果和蔬菜里找到它们,比如洋葱、苹果、葡萄,这些食物都富含黄酮。

科学研究显示,黄酮可以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真是个健康小卫士,天天给你护航。

想想看,咬一口苹果,身体里的黄酮就开始工作,简直太神奇了。

再说说黄酮醇,这一类就稍微复杂一点。

它们的分子结构里多了一些特殊的基团,就像是给普通的黄酮加了一些装饰,显得更加华丽。

你会在大豆和红酒中找到它们,它们被认为可以促进骨骼健康,真是个好东西。

它们也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这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为了健康,开始追捧这些“神秘的化合物”,毕竟,谁不想要好身材和好皮肤呢?异黄酮则是这一家族里的调皮捣蛋鬼。

它们常常出现在豆制品中,像是豆浆、豆腐这些健康食品里。

异黄酮的结构又和黄酮和黄酮醇有所不同,科学家们对它们的研究可谓是“如火如荼”。

人们发现,它们对女性的健康特别有益,能缓解一些生理上的不适。

可以说,它们是女性朋友的“福星”,在关键时刻总是能派上用场。

我们还可以聊聊其它一些小类型,比如花青素。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编号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编号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编号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它们的基本骨架由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连接而成,形成了一个呈现扁平结构的分子。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编号为C6-C3-C6,其中C6代表一个苯环,C3代表三个碳原子,C6代表另一个苯环。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

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等活性。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例如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应用,例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苦参素、葛根中的大豆黄酮等。

这些天然产物不仅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成分等。

它们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相对较低的毒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天然界中丰富多样的化学结构的基础。

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并开发出更多有效的药物和功能性食品。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也为合成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学结构,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它们
的作用机制,并开发出更多有效的药物和功能性食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分类
2、B-环连接位置(2-或3-位);
8 7
6 5
1
2'
O
2 1'
2'
3 1' 6' 4
6'
O
3' 3' 4' 5' 4'
5'
结构分类
3、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
2
3
5'
β
4'
6'
4
1
3'
1'
α6
5
2'
O
结构分类
(一) 黄酮和黄酮醇类 (二)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类 (三) 异黄酮和二氢异黄酮类 (四) 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 (五) 橙酮类 (六) 花色素类 (七) 黄烷醇类 (八) 其他黄酮类
②大多数黄酮具有2-苯基色原酮的基本母核;
O
O
O
O
O
O
交叉共轭体系
结构特点
③常见取代基:-OH、-OCH3 、-CH3、异戊烯基 和亚甲二氧基等;
8 7
1
2'
O
2 1'
3' 4'
6
3
6'
5'
5
4
④常与糖结合成苷。大多数呈氧苷,少数碳苷。
glc
glc-O
O
O
O
OgΒιβλιοθήκη cHOOOH
OH O
牡荆素 山楂叶 :活血化瘀,理气通脉
醋酸-丙二酸途径

R CH2 COCoA x 3
O
O
OH
糖 莽草酸途径
OH
CoAOOC
O
O
OH OH
O 查耳酮
本章内容
一、结构类型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分离 四、结构鉴定 五、生物活性
结构分类
分类依据: 1、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
8 7
6 5
1
2'
O 2 1'
3
6'
4
OH
OOH
3' 4'
5'
植物中少数,藻类、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中没有发 现。
概述
【研究概况】
HO
O
白杨素 1814年
OH
O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黄酮体化合物鉴
定手册》、《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等。
☆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近万个。
基本结构
☆ 1952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
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目的要求
➢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定义、基本结构、分类 和代表化合物;
➢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与结构之 间的关系和应用;
➢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 掌握利用波谱法鉴定简单黄酮类化合物的
结构。
概述
【分布】多分布于高等植物和蕨类植物中,苔藓类
ⅲ.三糖类:龙胆三糖(glc 1→6 glc 1→2 fru)、槐
三糖(glc 1→2 glc 1→2 glc)等。
ⅳ. 酰 化 糖 类 : 2- 乙 酰 葡 萄 糖 、 咖 啡 酰 基 葡 萄 糖
(caffeoylglucose)等。
生物合成基本途径
➢研究表明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B环来自于 桂皮酰辅酶A。
8 7
1
O
2
6 5
3 4
O
色原酮
8 7
1
2'
O 2 1'
3' 4'
6 5
3 4
O
6' 5'
2-苯基色原酮
基本结构
☆ 现在则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
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8 7
1
2'
O 2 1'
3' 4'
6 5
3 4
6' 5'
C6-C3-C6
结构特点
①具有C6-C3-C6双苯环联结形式;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
ⅰ.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
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ⅱ.双糖类:槐糖(glc 1→2 glc)、龙胆二糖(glc
1→6 glc)、芸香糖(rh 1→6 glc)、新橙皮糖(rh 1→2 glc)、刺槐二糖(rh 1→6 gal)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