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平均地权
大学思政(二)练习题(有答案)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指的是是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立刻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答案:❌。
没有立刻传播,有一个过程。
2.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答案:✔。
3.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答案:❌。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倾向。
答案:✔5.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民主的理解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
答案:❌。
不仅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6.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目的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答案:❌。
7.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目的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答案:❌。
目的是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8.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答案:❌。
9.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答案: ✔。
10.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答案:❌。
11.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进程。
答案:❌。
12.北洋军阀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
答案:✔。
13.太平天国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答案:✔。
14.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李鸿章。
答案:❌。
15.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
16.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应的是( B)A.民族革命B.政治革命C.社会革命D.文化革命17.1913年,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反袁的( B )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18.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B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外敦和好,内要自强D.托古改制19.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C )A.农民运动B.政治讨伐C.革命战争D.工人运动20.( B)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东方转向西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解析
新旧三民主义解析新旧三民主义的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对于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基于三民主义形成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三民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成为近年来高考关注的重点。
一、三民主义的内涵与认识三民主义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涵义】推翻满清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认识】①“反满”指反对清统治者及其特权,非反有满洲人;②“反帝”旗帜不鲜明,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涵义】①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认识】①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②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愿望。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涵义】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认识】①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是不可能的;②反映资产阶级开始注意农民问题,符合人民要求。
二、三民主义的评价【误区】三民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胜利。
这种观点错在没有从三民主义的内涵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现状去分析。
【评价】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孙中山晚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不同之处在于:1、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新三民主义则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要实现国内民族平等;2、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比较空洞,新三民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并且和反帝结合起来;3、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三民主义则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确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方针,因此提出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
平均地权思想回顾及其启示
第20卷第3期2006年6月中国土地科学ChinaLandScienceV01.20No.3Jun.,2006平均地权思想回顾及其启示吴次芳,郑娟尔,罗罡辉(浙江大学土地科学与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摘要:研究目的:回顾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的发展,探讨其对中国现行土地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
研究结果:100年来,平均地权思想不仅在旧中国,也在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结论:中国大陆的土地管理急需确立一项更为明晰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平均地权思想:界定土地公权力,明晰土地产权,细化土地使用权;改革地价体系和税收政策;强化对土地财产的公共管理。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史;平均地权;土地产权;地价体系;土地税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06)03—0061—04ReviewontheHistoryoftheEqualizationofLandOwnershipThoughtandItsImplicationWUCi—fang,ZHENGJuan—erl,LUOGang-hui2(LandScienceandRealEstateInstituteof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istogivesomeadvicestolandmanagementinChinabyreviewingthe100years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equalizationoflandownership”thought.Methodsofdocumentationandcomparisonwereemployed.The100yearshistoryshowsthatthe“equalizationoflandownership’’thoughthasbeenwelldevelopednotonlyinChinabeforeliberation,butalsoinTaiwanandMainlandChina.Besides,itisbecomingmoreandmoreim—portant.Thefollowingpointsshouldbeemphasizedonlandmanagement:(a)toestablishamoredefiniteguidanceforlandmanagement;(b)todevelopandimprovethe“equalizationoflandownership”thought,includingdefiningthepubliclandright,reformingthelandpricesystemandtaxationpolicyandSOon.Keywords:landmanagement;landhistory;equalizationoflandownership;landownership;landvaluesystem;landtaxation“平均地权”思想由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正式提出,距今正好100周年。
均田制的不同理解
均田制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它的实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均田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在均田制下,国家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每个家庭都有一块相对平等的土地。
这种分配方式旨在减少土地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均田制的理解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均田制是一种经济制度,它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均田制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它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
此外,均田制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制度,它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增加人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政权的稳定和合法性。
然而,均田制并非没有缺点和争议。
一些后人对均田制的评价持批评态度。
他们认为,均田制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土地质量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此外,由于土地的平均分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能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产出的增长。
此外,均田制也可能导致土地的过度细碎化,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效率。
尽管均田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均田制为中国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土地保障,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均田制也为后来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中国的农村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均田制是一种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制度。
它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均田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它对中国历史和农村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借鉴均田制的优点,同时避免其缺点,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土地制度。
高二必修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易错易混知识点【易错提醒】1.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错误。
伽利略在物理学上的重大贡献及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开端。
2.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
错误。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哥白尼“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
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易错提醒】1.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则“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
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维新,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2.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正确。
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因此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错误。
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都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他们才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表。
【易错提醒】1.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正确。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
2.“平均地权”就是“平分土地”。
错误。
“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3.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明确反帝。
正确。
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
这是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
领悟历史概念内涵,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以“平均地权”为例
。
从知识之 间的联 系看 , “ 平均 地权” 是学生 学习三 民主义
思 想 的一个难点 。这一难 点涉及 近代 中国革命 的一 个根本
问题—— 土地 问题 。( 毛泽东 同志 在《 湖南农 民运动 考察报
一
在学 习过程 中 。 学生 对 教材 关 于 “ 平均 地 权 ” 的实施 办
的进 步 的 时 代 意 义 。[ 1 3
的。具 体设想如下 。
一
、
抓 住 学 生 普 遍 感 到 困 惑 的 问题 。 有 针 对 性 地 设 计 教
暴予 地主阶级猛烈 冲击 之时解决农 民土地 问题 。因此 , 简单
地从 阶级属性 分析说资产 阶级不 可能 提 出解 决农 民土地 问 题这 一说法缺乏 说服力 。以此培 养学 生论从 史 出的独立 思
于怀疑 , 逐步 变“ 学会” 为“ 会 学” , 从 而实现概 念知识 的 内化 。 关键词 : 历 史课 堂教 学 历 史概念 学习 思维 品质 培养 “ 平均地 权 ” 是 孙 中山三 民主义理论 体系 的主要 内容之
一
经终结 ;无 产阶级还 没有作 为一个 独立 的 阶级 登上 政治舞 台: 清朝 封建 统治摇 摇欲 坠 ; 民族 资产 阶级 虽然 比较软 弱 ,
料。 加 以阐释 , 教学 步骤如下 :
史料 : 孙文 日 : “ 今 之耕者 , 率 贡其所获 之半 于租 主而未 有己, 农之所 以困也 。土地 国有 后 , 必能耕者 而后授之 以 田, 直纳若 干之租 于 国, 而无 复有一 层地主 削之 , 则农 民可 以大 苏 。” “ 要之, 孙 文所 以言行 社会 革命易 于欧美 者 , 实不外 前
平分土地
平分土地作者:吕新民来源:《档案天地》2008年第04期在中国历次农民革命的历史上,在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它却与中国社会的历次巨大变革相伴,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就是“平分土地”的思想。
“均田免粮”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分土地”最直接、最集中明确的表述,“平分土地”的思想是广大中国农民的理想与渴望。
早在北宋时期(公元993年)四川农民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明确提出了“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的战斗口号。
“均贫富”口号的提出,表达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社会财产不均的痛恨和对“土地”等生产生活资料的迫切要求。
明朝时期,李自成在领导农民起义的斗争中,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于1640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粮”的斗争口号。
“均田”口号的出现,第一次明确宣示了农民战争的目标之一是“平分土地”的指导思想,把唐宋以来农民的平等要求集中到了土地问题上,从而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推进到以反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新阶段。
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主张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
《天朝田亩制度》把历史上农民战争曾经提出过的“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赋”等口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否定,它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革命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
但《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平均分配土地和财产,虽然表现了农民彻底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阶级从狭隘的眼光出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并不能引导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只能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上。
平均地权简单解释
平均地权简单解释
平均地权是中华民国国父孙文所倡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重要
思想。
在平均地权主义中,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和地价税法,令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使国家得以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所报价收买该幅土地。
平均地权同时规定,自报价后,土地所增加的价值,归诸公有(即“涨价归公”)。
平均地权旨在调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所采行的土地私有制度及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所采行的土地公有制度,目的在防止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
在平均地权里,土地之所有权被分级,国家拥有上级所有权,人民拥有下级所有权,且无论是政府或是人民都没有绝对之土地所有权。
平均地权是什么意思
平均地权是什么意思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
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汉朝的土地制度平均地权的探索与实践
汉朝的土地制度平均地权的探索与实践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土地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积极探索平均地权,试图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缓解社会矛盾,并推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朝的土地制度、平均地权的具体实施以及其对汉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汉朝土地制度概述汉朝的土地制度与前朝相比有所不同,它对土地的管理更加注重平均地权的实施,旨在确保人民的土地权益。
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统治者的意愿,地方官员负责对土地进行测量和分配。
这种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助于解决土地所有权不公的问题,缓解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二、平均地权的实施过程平均地权是汉朝土地制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汉朝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推动平均地权的实施。
例如,根据《田父细吏法》,政府对土地实行测量清查,确保土地归属的清晰。
汉朝还设立了土地管理机构,负责统计土地以及管理土地分配的情况。
通过这些措施,汉朝逐渐实现了比较公平的土地分配。
三、平均地权的经济影响平均地权对汉朝社会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平均地权使得土地所有权更加清晰,减少了土地纠纷和争议。
这为农民提供了安定的土地产权制度,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平均地权使得土地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通过土地测量和重新分配,农民可以更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平均地权还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交易,为商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四、平均地权的社会影响平均地权对汉朝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平均地权减少了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有效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平均地权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待遇。
土地的平均分配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相应的权益,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本义的由来与演变-【内容提要】“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之一。
其最初理路是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
后来演变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再变为定价收买,并重申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其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地位和独立人格的自耕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中的中产阶级。
按照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阐述,其内容主要是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
在土地问题上,“平均地权”是核心主张。
学术界一谈到“平均地权”,都以孙中山所说核定地价、涨价归公作为研究和评判根据,很少探究孙中山土地问题的最初理路是什么,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为什么会演变以及“平均地权”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改造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对研究孙中山的土地问题思想至关重要。
兹略作梳理与分析,聊充“民生主义”系列研究之二,就教于方家。
一“平均地权”之说,最早见诸于1903年孙中山制定的东京青山革命军事学校的入校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又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据说,当孙中山提出这四句话十六字为誓约时,“在座会员有数人对于‘平均地权’有疑义要求取消”,经孙中山“剀切解释至一小时之久,众始无言”③。
为什么有人会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乃至要求取消?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都没有作过说明。
其实,这件事关系到孙中山当时的“平均地权”理念,有必要予以解析。
由于目前已出版的各种孙中山著述,都没有收录1903—1905年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任何言论,致使这个问题的考察缺乏第一手资料佐证。
所以,只能从已知孙中山与他人谈话的零星口碑资料中,寻绎和作出梳理。
土地问题是和农民的生计联在一起的。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思考,早在1891年前后写作《农功》篇时就已开始。
他说自己“日鳃鳃然忧贫患寡,奚为哉?”为的是思考何以能使国家富强。
根据他对中外历史的考察,认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④。
如何理解平均地权
如何理解“平均地权”现在通用的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对“平均地权”未作详细的解说,学生很费解,那么什么是“平均地权”呢?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阐述了“平均地权”的含义:“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后来孙中山又对平均地权作了解释:“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至多二千;就算那地价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1912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中进一步阐述了平均地权的具体操作方法:“平均地价,即厘定地价之高下,为一定准则,地主本之纳税,而国家得随时照其原价收买––––至地价之高低,则一任民间之所报。
若多报于原值,则是先负重税,且不知国家何时收买;若少报于原值,则固可减省税量,然一俟国家收买,则必受方折。
如是,以此两种心理自衡,则必能报一如原值公平之价格。
因这既得地价之真数,则收买时不患习间有意抬高价额之事。
可因将来交通便利,于其集中繁盛之区,一一受土地为国有。
则因将来市场发达,地价涨高,皆国有之利,可免为少数地棍所把持。
”综合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的意图是想当地价上涨时,国家以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实现土地国有。
孙中山的土地政策来源于19世纪美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地税学说。
亨利·乔治认为土地是人类的财产,人人应有平等使用土地的权利,主张土地国有。
但是他没有反对没收地主的土地,主张征收土地税。
亨利·乔治的理论非常适合矛盾苦闷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味。
一方面,土地国有有利于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依赖性,不敢用革命的手段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再者,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密切的联系,甚至许多人“工商致富,以末守之”,在农村有大量的地产,更是难以割舍。
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地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在中国,土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土地问题,涉及到耕地占用、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方面。
其中,土地承包是一个长期得到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土地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
城市土地的多头占用、房地产开发、土地征收等问题,导致居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因此,如何保护居民的土地权益,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平均地权,作为一种保护居民土地权益的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平均地权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探讨其在保护居民土地权益方面的作用和应用价值,为城市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平均地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平均地权在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分析;(3)平均地权在保护居民土地权益中的应用价值;(4)平均地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四、预期研究成果通过对平均地权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成果:(1)对平均地权的定义和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2)总结国内外平均地权实践案例,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地权实施特点,挖掘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问题;(3)探讨平均地权在保护居民土地权益中的作用和价值;(4)分析平均地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平均地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全面掌握平均地权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为今后的城市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孙中山的早期土地政策——“平均地权”的起源与意义
孙中山的早期土地政策——“平均地权”的起源与意义
史扶邻;高申鹏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年(卷),期】1992(000)005
【摘要】<正> 最近来自台湾的报告宣称,孙中山最有争议的学说之一——民生主义,不仅因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因根据这一学说而制定的新的城市地税方案的推出,再度激起人们对这一学说的兴趣。
运用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作为城市征税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涉及民生主义的主要方面原来的范围和目的的问题。
从其自身来看,平均地权旨在改革耕地的使用权,并常和土地的再分配相联结。
有的译文译为:“土地的公平再分配”,最近更趋于译为“土地按比例分
【总页数】11页(P73-83)
【作者】史扶邻;高申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涵脉之再辨析 [J], 杨新新;王杰
2.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对破解现行土地制度困境的启示 [J], 王大鹏
3.孙中山农村土地问题的理念: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J], 徐畅
4.从台湾“都市平均地权”看孙中山民生方案的历史意义 [J], 张海林
5.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思想对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超越r——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历史考察 [J], 杨静;舒毅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平均地权”
现在通用的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对“平均地权”未作详细的解说,学生很费解,那么什么是“平均地权”呢?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阐述了“平均地权”的含义:“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后来孙中山又对平均地权作了解释:“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至多二千;就算那地价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
1912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中进一步阐述了平均地权的具体操作方法:“平均地价,即厘定地价之高下,为一定准则,地主本之纳税,而国家得随时照其原价收买––––至地价之高低,则一任民间之所报。
若多报于原值,则是先负重税,且不知国家何时收买;若少报于原值,则固可减省税量,然一俟国家收买,则必受方折。
如是,以此两种心理自衡,则必能报一如原值公平之价格。
因这既得地价之真数,则收买时不患习间有意抬高价额之事。
可因将来交通便利,于其集中繁盛之区,一一受土地为国有。
则因将来市场发达,地价涨高,皆国有之利,可免为少数地棍所把持。
”
综合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的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的意图是想当地价上涨时,国家以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实现土地国有。
孙中山的土地政策来源于19世纪美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地税学说。
亨利·乔治认为土地是人类的财产,人人应有平等使用土地的权利,主张土地国有。
但是他没有反对没收地主的土地,主张征收土地税。
亨利·乔治的理论非常适合矛盾苦闷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味。
一方面,土地国有有利于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依赖性,不敢用革命的手段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再者,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密切的联系,甚至许多人“工商致富,以末守之”,在农村有大量的地产,更是难以割舍。
亨利·乔治的主张使土地国有可以实现温和的过渡。
但是,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
首先,“平均地权”的提出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平均地权”作为孙中山先生社会革命的核心,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把土地问题同发展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经济纲领,它否定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规律。
其次,“平均地权”有明显的局限性。
它缺乏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内容。
孙中山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夺富人之田据为己有”。
孙中山先生解决土地问题的着眼点是城市或交通沿线。
这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
只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的地价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特别是在革命前上涨的。
地价不涨,因此农村的土地状况依然如故,农民依然受地主的剥削。
因此,平均地权不可能动员广大农民起来参加民主革命。
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