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公开课教案_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学设计
《式微》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运用:理解诗歌大意,能自主查阅资料翻译诗歌。
思维发展: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审美鉴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能自主查阅资料翻译诗歌。
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12课所授《诗经》相关知识,导入课题并板书:《式微》。
二、解题1.简介本首诗的出处:《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2.解题:标题“式微”的意思:天要黑了。
式,句首语气词,无意义,翻译时丢掉不要。
微,阳光微弱,指天快黑了。
邶,地名,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邶风》是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民歌。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借助文中的诗歌注释,积累文言知识。
胡:何,为什么微:(如果)不是君:君主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2.完成对诗歌的翻译,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师归纳:式微式微,胡不归?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译: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三、赏析诗歌1.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诗歌画面。
(1)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跟着诗人,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天快黑了,贫苦的农民还在田野里劳动,他们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朝天,耕种的土地不是自己的,种出来的粮食也不是自己的,土地、粮食全是那些剥削阶级的。
他们遭受剥削、遭受压迫,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痛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5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 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 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 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 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 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 粗心人卤莽读过。”
3、齐读诗歌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 ( 如果 ) 不是君主。微: ( 如果 ) 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四、主旨内容
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 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 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作手法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 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 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 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 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同时也引人注意, 启人 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七、板书:一、读诗
二、品诗
三、悟诗: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教案
《式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式微》,积累相关诗句。
2.学习《诗经》章法、语言及用韵的特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音韵美。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握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质朴的追求。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含蓄美。
(难点、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像一条河,从远古流来,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两首诗,对《诗经》有了一些了解,请大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
(积累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2.(引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式微》,去探究怎样通过想象和联想领略诗歌的意蕴。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强调“乎”作为语气词该如何读,和五言诗断句方式进行比较。
齐读,纠正朗读2.理解重点词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一说“衰微”)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躬:身体3.指名翻译诗歌,感知诗意(提供参考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三、讲一个故事,体会诗歌的内容美1.齐读诗歌,帮助学生入境: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生活的脸。
”,一首诗可能就是一段生活,一个故事。
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式微》一诗的文字背后究竟讲述了一段怎样的生活,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进行猜测,同学们愿意猜吗?2、先猜诗的作者可能是什么人?(指名到黑板上写)3、结合学生所猜的作者说说诗歌呈现的生活和故事(注意不要被课本上注解禁锢了思维)引导:可从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等相关角度展开,适时鼓励。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公开课教案_3
《式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文。
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句。
过程与方法:诵读中把握文章内容,感知文章真情。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背诵诗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文,领会诗文情思。
三、教学难点:学习每首诗歌表达情思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式微”是什么吗?二、结合预习明背景。
《邶风·式微》出自《诗经·国风·邶风》,式作语助,微为黄昏,字面意思就是暮色昏暗天要黑了。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三、初读诗文文识其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小组合作探究后明确: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四、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主题、基调、感受、品味诵读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节奏、速度、效果、节奏美、旋律美、意境美五、小组合作赏其文。
明确:(教师引用讲解)“式微,式微!胡不归?”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
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
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
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色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11
——《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木瓜》《君子于役》《风雨》 《月出》《采薇》
【课 型】组文阅读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情韵,理解诗人寄寓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兴手法,领会诗歌情感。 【丛书整合】 课文:《关雎》《蒹葭》 课外阅读:《式微》《子衿》 丛书“古风古韵” 中的《木瓜》《君子于役》《风雨》、“经典诵读” 中的《月出》《采薇》等。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 ,激趣导入) 活动一、诗情画意——明诗之意 齐读《关雎》、《蒹葭》,思考: ①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理清发展脉络, 用自己的语 言来描述故事。
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③环境衬托。 这是表达人物心情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其源头就
是《诗经》。
【板书设计】
悠悠千古情 形式
美
音韵
意境
情感
人, 它才是美好的 ; 如果时间不对 , 就像摘得过早的果子 , 它一定是苦 涩的 ......
活动四:展示交流,增补批注 班级展示交流,补充自己的批注。 活动五:梳理小结,引领提升 ①比兴手法。《诗经》中的诗歌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就是譬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诗歌传达的情感更深沉、绵远、悠 长、强烈、厚重。——(形式美)
( 2) 朗读《子衿》、《木瓜》、《风雨》、《月出》,感受诗歌采用 “重章叠句”的形式传达出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 3)将《蒹葭》的章节稍作调换,学生朗读诗歌,说说你的发 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课件
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诗歌呈现的故事
主旨
(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
1.劝君归国说
《毛诗序》:“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刘向《烈女传▪贞德篇》: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所纳,
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
诗以明志。
2.燕昵之情说
孙作云《诗经的错简》:“‘中露’即‘露中’,与《行露》的‘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 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这首诗的作者大概是哪一类人?
被统治者强迫出劳力当差服役的人民。
①作词者:男性 身份:中露,泥中 :也许是田 间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也 许是在外服役的壮丁
男子: 抱怨,控诉,委屈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 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 事情,(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野有蔓草》的‘露’,同讲幽会时的夜露。”
3.苦于劳役说
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赏析诗歌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 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 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 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 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 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身体。
为什么天黑了对于男子来说,想回家的愿望那么迫切呢?
明确:每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 代劳动人民白天哪怕再辛苦,都是可 以接受的,他们最朴实的愿望,就是 天黑后能够聊作休息,共享天伦。这 也是坚持下来的动力,归家而不得, 希望到失望,不免有所怨怼。
理解诗意
《式微》教学计划详案
《式微》教学计划详案式微教学计划详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式微》这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式微》的作者、背景和题材。
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式微》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式微》的情节和结构。
逐章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故事线索。
3. 探讨《式微》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4. 阅读和解读《式微》的重要章节。
选取小说中的重要章节进行逐句解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技巧。
5. 进行小组讨论和文学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
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导读和解读。
通过导读和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彼此交流、思考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提供阅读材料和资源。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扩展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提问的质量、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讨论的深度。
2. 作业和阅读报告评估。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式微》全文或节选2. 阅读材料和资料:关于《式微》的相关文章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介绍《式微》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人物。
2. 第二课:分析《式微》的情节和构思,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故事线索。
3. 第三课:探讨《式微》的主题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诗经 式微 教案
诗经式微教案教案标题:诗经《式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式微》篇,并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式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式微》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3. 探究《式微》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式微》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式微》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式微》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诗经《式微》的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讨论问题的指导。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了解《诗经》的整体结构和特点。
核心内容:1. 分发《式微》的原文和翻译版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式微》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讨论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分析《式微》中的意象运用,如春秋、山川、古代乐器等,探究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将《式微》与当代社会进行联系,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朗诵,让他们通过朗诵体验《式微》的情感表达和韵律之美。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式微》为灵感,表达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式微》中的某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并撰写讨论总结。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对《式微》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启示和价值,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式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文学的思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6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 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 把能够反映人民欢 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 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 课堂练习三、 品读诗经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 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 躬,胡为乎泥中”。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 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 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 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 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 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 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 错落,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四、 艺术特色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 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 定见的故意设问。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 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 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 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学生朗读并翻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成功之处: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
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不足之处: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公开课课件_0
•
这首诗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曹操在他的
《短歌行》中就引用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
一句,用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之心。
灵犀一点
• 《子衿》是一首恋歌。但我们在阅读时可以理
解的更广泛一些。
•
健康的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它有时是痛苦
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它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
塑造善良的品格。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 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5,在城阙兮6。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词语注释
• 1、《子衿》:选自《诗经·郑风》。 • 子:你的。衿:衣服。 • 2、悠悠:这里形容忧思深长。 • 3、宁:难道。嗣:继续。音:相问。这句是说,
课外古诗词诵读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式 微 《诗经.邶风》
走进诗经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共305篇,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 《雅》、《颂》三个部分。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子衿》解读
• 《子衿》这首诗写一位少女与心上人约会,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不来,急得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心上人, 好像隔了三个月一样。她想得入神,以致仿佛看见 了心上人得青色衣领和配饰。此时她一腔怨情油然 而生,免不得要埋怨心上人不捎信来,让她久等。 首用倒叙的手法,很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少 女缠绵幽怨的心情。
《式微》示范教案
《式微》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如果说中国古代诗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那么《诗经》就是这条河的源头。
《诗经》之美,在于现实生活的朴素生动,在于真挚感人的抒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去体味三千多年前古人的吟唱吧!二、文学常识(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先秦时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知识链接①从表现内容上来分《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歌;1/ 3“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②从表现手法上来分《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③《诗经》的艺术手法《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二)写作背景《式微》选自《邶风》,邶国之风也。
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
《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十九首。
知识链接①“邶”是什么意思?邶,周代诸侯国名,位置在今河北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公开课教案_4
卖炭翁2017年春季《人民的民义》电视剧被各电视台热播,这再一次说明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往往会受到人民的欢迎。
在唐朝就有一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创作文章、诗歌要紧跟时代,反映现实生活。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他写的《卖炭翁》就是“合为时而著”的诗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1.注音读准下列字音。
伐.薪(xīn)两.鬓(bìn)碾.冰辙(niǎn)翩.翩(piān) 叱.牛(chì) 两.骑(jì)系.向(jì)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看看诗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烧炭—运炭—卖炭3.具体说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可分为几层意思?有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心忧炭贱愿天寒”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层,自“夜来城外一尺雪”至“市南门外泥中歇”,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层,自“翩翩两骑来是谁”至结尾,写炭被无情掠夺。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地点是在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上。
《式微》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鼓励继续探索和学习
பைடு நூலகம்
0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和学习古诗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
文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表 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楚辞·离骚》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 闷和忧愤之情,展现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 崇高精神。
汉代无名氏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河畔青 草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之情。
05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 论
。
通过提问答疑环节,检验学生对课程内 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
性的指导。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重点知识点梳理
《式微》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了解《诗经》及作者的生活背景,探 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式微》中的自然意象,如“式 微,式微,胡不归?”等,感受诗歌 所营造的深邃意境。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诗歌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式微》一诗的创作背景, 包括作者、时代、社会背景等,为学 生理解诗歌主题提供背景知识。
诗歌意象解析
详细解析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式 微”、“胡不归”等,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的深层含义。
主题思想阐释
深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 思乡之情、归隐之愿等,引导学生体 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著名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04
让学生了解《式微》的背景、 作者及诗歌风格。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 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微》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把握诗歌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共1课时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知学习目标
1.新课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式微》。
2.齐读学习目标。
二、预习成果展示
1.复习《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三、课堂学习研讨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词语解释
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3)古今对译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3.重点赏析
(1)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2)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四、当堂训练检测
1.《诗经》是我国,被奉为经典。
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篇,
分为“”“”“”三个部分。
2.《诗经》以为主,兼有。
在结构上多采用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
语言上多采用、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五、反馈小结升华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六、新课预习指导
1.背诵并默写会《式微》
2.熟读《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