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道

合集下载

“道”字的字义演变

“道”字的字义演变

088《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作为文明载体的汉字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字的传承历经多年依旧绵延不断,成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

但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许多汉字的字形、字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衍生出了新的意义。

依据典籍中的“道”,探究“道”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关 键 词] “道”;字义;演变“道”字的字义演变姚 航“道”作为现代汉语常用字之一,最常见的含义是“路”,除此之外,还包含很多其他的含义,使用极为广泛。

《汉语大词典》中“道”的意义被细分为45种,每种意义都产生于不同时期,基于此,总结探析“道”字的主要意义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一、“道”字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意思(一)道路、路径许慎《说文解字》中将“道”字释义为:“所行道也。

从辵从首。

一达谓之道。

”[1]段玉裁进一步注解为:“(毛传)每云行道也。

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

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

”[2]由此可见,人行走的通路是“道”最基础的含义。

根据文献,甲骨文中没有出现“道”字,“道”字较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玉书《侯马盟书》以及金文时代,春秋时期《散氏盘》中金文的“道“字(见图1)外部为“行”字,从外形看,类似于两条交叉的道路;中间为“首”,“首”在金文中表示人的面部;最下面为“止”,“止”是一个象形字,画的是脚的形状。

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即“道”。

从金文字形中可以看出,“道”字最早表示的意思是供人行走的道路。

再如《周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中的“道”也表示行走的道路。

可见,“道路”这一含义在前秦时期就已广泛应用了。

但在这一时期,“道”与“路”的含义仍有细微的差别。

邱丽佳在《先秦至隋几组常用词的演变研究》中提出,从语义上,正如郑玄在《周礼·地官·遂人》 中所说“ 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表明“路”表示宽一点的路,“道”则略为窄一些。

庭训格言:别具一格的皇家规训

庭训格言:别具一格的皇家规训

人与事 > 法史春秋80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

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朕四十年来,袛聆默识,夙夜凛遵,仰荷缵承,益图继述。

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叮咛告诫之言,即历历在心,尚洋洋其盈耳。

”由此可见,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对孩子们的教导。

这时的他,不再是威严高贵的皇帝,仿佛一位寻常人家的父亲。

口中的话,皆是望子平安、成才的肺腑之言。

想到这里,雍正帝召集诚亲王允祉等兄弟们,共同回忆当年父皇的教导,把这些话记录下来,最终会萃成编,名曰《庭训格言》。

这里的“庭训”,借用了《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庭中训导儿子孔鲤的典故。

众所周知,《论语》也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追述先贤言行之作,从这个角度讲,《庭训格言》之成书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熙帝与孩子们几十年来的谈话何止千万,多年之后,孩子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诞生了多种法律形式,如律、令、科、比、格、式、诏等。

除了这些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硬法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大量的家规族约、行业条规等软法。

硬法施行于天下所有臣民,故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之谚,而软法则一般仅对特定的群体有效。

无论硬法与软法,似乎只有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这也符合一般人对专制王朝的认知。

可是有一种特殊的法律,就算皇帝也必须谨慎遵循,这就是皇家祖训。

依法理而言,皇家祖训是家规族约的一种,当属软法无疑。

可是它所规制的对象主要为皇帝,内容大多关乎国家大政方针,有着超越皇权的实施保障,效力远高于一般的硬法,可谓软硬兼具之法。

在众多皇家规训中,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别具一格。

奇书由来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思想,绵延两千多年。

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被历代王朝所尊崇。

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是沟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纽带,是“修、治、平”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康熙的读书之道

康熙的读书之道

康熙的读书之道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4年第09期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多场精华演讲、报告的讲稿合集。

全书分为读书治学、地方人物、以史为鉴三大篇章,共十四篇。

本书中,作为史学家,阎先生将多年来致力清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化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对清代有一个客观、完整的了解,拓宽了历史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八十岁的老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精粹出来分享给大众,以期对普通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和裨益。

“历史学者的责任,既有学术,又有普及,如鸟之双翼,不可偏颇。

时代给予我了一个机会,为公务员、军人、学生、市民、工农、白领、企业家演讲,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进知识智慧,激发生命活力,给社会,给大众尽点绵薄之力。

”这是摘自本书《自序》里的一段话,也是该书的内容与出版目的的最好概括。

阎崇年讲谈录—读史阅世五十年阎崇年九州出版社978-7-5108-2660-32014-0636.00康熙帝的言行事功表明,他有大过人之处;他的言行之所以能大过人,因为他有大过人的思想;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大过人,因为他有大过人的学习。

“朝于斯,夕于斯”,终生学习,手不释卷。

读书学习,这是康熙大帝智慧的重要源泉,也是他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一件法宝。

康熙帝是一位读书学习型的皇帝。

他的《庭训格言》即《康熙语录》,共二百四十六条,其中有四十一条讲读书学习,占总条数的六分之一,就是例证。

由此联想到孔子的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败坏);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迂);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由上可见:读书学习,增长智慧,修养身心,非常重要。

康熙帝的读书学习,从五岁开始,到六十九岁故去,其间六十五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

少年好学“好”是爱好、喜好,就是说康熙帝少年非常好学。

康熙庭训格言八训(162句)

康熙庭训格言八训(162句)

康熙皇帝是我国清朝的一位伟大君主,其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改革政策。

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得国家更加稳固和繁荣。

而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所阐释的康熙庭训格言更是对后人提供了一部宝贵的道德礼仪文化遗产。

康熙庭训格言共有162句,内容涵盖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饮食衣服、交游娱乐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道德准则。

这些格言反映了康熙对于君子风范和行为规范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道德修养的宝贵遗产。

康熙庭训格言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更在于其对后人道德修养的启示和引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康熙庭训格言的八训,让我们一起学习和领悟其中的道理。

第一训:君臣父子1. 君子以厚德载物,以静德养心。

2. 宠下之道,见贤思齐。

3. 圣人之治,睦和为贵。

4. 回人之怀,仁反悦人。

5. 君不怠政,臣不失信。

第二训:兄弟朋友6. 兄弟之间,相敬如宾。

7. 相敬如宾,莫轻交友。

8. 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9. 待人以心,动己以礼。

10. 交游之情,淡如水清。

第三训:饮食衣服11. 饮食有道,循环有序。

12. 穿有体面,食有和气。

13. 富者穷思,贫者富安。

14. 饱饮以歌,贪而不怠。

15. 得便渐进,失便渐息。

第四训:交游娱乐16. 娱乐须知,疏以举正。

17. 正己以道,人欢以和。

18. 正己以行,人快以说。

19. 不务妄诞,勿为邪谑。

20. 娱乐思完,不得而乱。

第五训:财物21. 君子有余而无不足。

22. 见富不妬,见贫不罔。

23. 物不贪多,而怀自足。

24. 修德致财,堕目生患。

25. 不重财恋,亦无蹉跎。

第六训:言语26. 言辞宜中,以缓为主。

27. 言语有度,心有万千。

28. 言必肃穆,言必稽禁。

29. 言之随俗,言之顺体。

30. 言辞有能,心有宗澄。

第七训:学业修养31. 学问之道,在明古人。

32. 博学之士,应世而无忘。

33. 勇敢若登,智慧若身。

34. 学业若德,德行不误。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读书之道——观《康熙读书之道》影评今天,我们看了《康熙读书之道》,对我的感触很深。

康熙从5岁开始读书,一生苦读了65年。

咸丰帝的政务非常繁忙,但是老迈他一直到老都在坚持读书,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康熙非常爱读书,把念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他的奶奶曾经阻止过他自修,对他说:别人是因为要考功名而苦读书,你又不需要功名,干嘛要苦读书呢?康熙的回答是,我爱读书。

康熙的这种对读书的执着让我感动,因为他当了皇帝还严守读书,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办到的。

康熙读书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

这也可以看出,读书伴随着他的半生。

我们要学习他对追求知识的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精神。

我们在生活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不能坚持到底,康熙的一生中,能把念书坚持到底,是需要超乎想像的毅力的。

康熙还总结了读书的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

“贵恒久”就是读书,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

“贵思悟”是读书要善于领悟.思考,吸取书中的精髓。

“贵知行”是指懂得了书中的道理后要有行动,要把书中的知识中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贵著述”是说要学会写书。

把四至四点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读好书,读精书。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念书学会运用康熙的读书方法,在读书前一天加以借鉴。

我们要向康熙皇帝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好学,学习他的刻苦学艺,学习他的读书之道,也要像他一样,从小在书海中成长,好学.苦学.博学.通学,只有这样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才能有杰出的创举。

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康熙皇帝的长寿之道
* 养生导读:康熙(即玄烨)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玄烨活到69岁,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长寿,然而在中国300多位帝王中,能活到69岁者却寥若晨星。

他寿命长与其含性养身,饮食、起居咸成规度,洁衣净宝,注意生活细节不无关系。

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养生有可吸取的东西。

康熙皇帝
*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这是康熙的养生之要。

康熙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

他说,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

惟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饭菜清淡,精而细,益于身健。

康熙曰:多食素,原味少而精,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他引孔子言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用现在的话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鱼肉腐败变坏的、食物时间长变质的、食物气味变臭的、不当时令的、调味品不当的不吃。

席上的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

吃水果,他也讲究。

康熙曰: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熟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此养身之要也。

可见,康熙对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颇为讲究。

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好,吃得卫生,吃得适量;生活有规律,才延年益寿。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CHINESE P UBLIC SERVANTS AUG/1998◆安祥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康乾盛世”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治世之一。

究其国家大治的原由,不能不说与康熙的人才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

康熙深谙政无大小,得人为本的道理,他曾多次指出,“致治之道,首重人才”,“治国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耳”。

他在位六十一年,殚精竭虑,始终把人才问题放在极重要的位置,优先解决,形成了终其一朝,“廉吏辈出”的大好局面。

康熙的人才思想中,选才占有重要地位。

他坚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

他曾亲著文章称:“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材”,指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之士”“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

正因抱此信念,他多次下诏征求“硕彦奇才”,要求“内外诸臣”,尽其所知,大力访求举荐人才。

康熙18年,他在群臣举荐的基础上,亲自殿试,一次擢拔了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数十名,堪称一时盛事。

康熙选才,不拘旧规,不论资辈,敢于破除定例。

科举考试是千余年来历代选士的主要途径。

康熙时,曾对科考做过不少革新,如严治科场,将大臣子弟与寒门之士分开编号,以避免舞弊;为防止“一次考试定终身”而遗漏贤才,允许愿再试者复试;改变文武两途不可更改的定例,允许文、武考生互相改考;拓宽出题范围,以“各种题目试之”,以期“怀才实学者自无遗弃”。

康熙不以“一考定终身”的典型例子是对王兰生和留保两人的特别优待。

王、留二人都是著名的饱学之士,“满洲、蒙古、汉军中,罕有能及者”。

但二人参加科考会试均未得中。

康熙力排众议,破例赐二人为进士,允许参加殿试。

他选人不论资排辈,指出“遇有紧要员缺者,不论资俸,将才能之员选择补用”。

当了解到陆陇其、邵嗣尧是两位清廉的好官时,尽管二人仅位属七品芝麻知县,却毅然越级提拔为御史。

对廉能清正的于成龙,一拔再拔,擢为直隶巡抚、封疆大吏,并多次谕大学士等,如于成龙这样的好官,不拘大小保举来奏。

康熙皇帝的孝道

康熙皇帝的孝道

康熙皇帝的孝道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除鳌拜,平三藩,统一台湾,亲征噶尔丹,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并在中国历史上开一代盛世。

而他的孝道同样也为人赞颂:“像(康熙)皇帝那样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这是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写给法国路易十四的信中所说。

《康熙起居注》中也有这样一段评述:“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

居则视膳于寝门,出则亲扶于雕辇。

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

此皇上事太皇太后于平日,诚自古帝王之未有也。

”这些颂扬之语基本上是康熙帝孝道的真实写照。

遵循祖制,每日尽敬请安满族人一向注重礼节,尊老爱幼。

晚辈每日向长辈请安,是清代一般八旗官宦人家的寻常礼节,清宫内极为重视。

而对康熙来讲,向祖母请安并非例行公事,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

因康熙帝玄烨从小与生身父母相聚无多。

清制,皇子皇女出生后,概由乳母、保姆等哺育、服侍,与亲生额娘分居两处,平日不常相见,而对玄烨还不仅仅如此,为避痘,两三岁时,他就被迁往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府邸养育。

因不在宫内,他与生母佟佳氏接触的机会也很少。

顺治十七年(1660年)玄烨7岁时,皇父福临因其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痛不欲生,五个月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也撒手人寰,年仅24岁。

时隔两年,生母佟佳氏也离开人世。

康熙帝暮年曾忆及儿时情景时说:“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福临)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失去双亲的孩子是十分不幸的,而康熙帝玄烨却有所不同,因为他有一位早已在精心培育他,处处关心爱护他的祖母。

祖母孝庄不仅给了玄烨本应从其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他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虽“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但来自祖母的爱,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玄烨幼小心灵上的感情空白,使他从懂事时起,就将祖母也视为最亲之人。

宽严相济 张弛有度

宽严相济 张弛有度

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严与爱清朝的康熙、雍正二帝,皆为英主,但是他们的治国之道,各具千秋。

康熙以“宽”成功,但后期也导致官民不畏法,诸事废弛;雍正则以“严”取胜,但也产生了政气繁苛、民受苦累的后果。

乾隆在其后,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既不“宽”也不“严”,提出“宽严相济”的另一条新路。

他说“宽严当得其中,若严而至于苛刻,宽而至于废弛,皆非宽严相济之道”。

乾隆帝刚柔相济的为政之道,稳定了民心和社会秩序,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峰。

管理一个国家与管理一个班级不能相提,但其理有相通之处。

时下,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皇帝”和“公主”,班主任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对我们班主任来说,知难而上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更肩负着教育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班风的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

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严的教育。

学生毕竟是孩子,再优秀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

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从一开始就让他们清楚且遵守校规班纪,谁都不能例外。

当然,“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之有理。

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

首先我会了解情况,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接着幻想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

譬如,要求按时上早读。

一开始总有人来迟,而且是家较近的。

关于康熙修道的民间故事

关于康熙修道的民间故事

关于康熙修道的民间故事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才9岁,因为岁数小,辅政大臣鳌拜就把持了朝政。

这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在朝堂之上就敢公然顶撞康熙,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康熙简直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康熙修道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才9岁,因为岁数小,辅政大臣鳌拜就把持了朝政。

这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在朝堂之上就敢公然顶撞康熙,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康熙简直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康熙虽然岁数小,可也知道自己这个皇上当得有点窝囊。

他总想自己说了算,正经八百地过一把皇上瘾。

可鳌拜武功高强,又有一大帮铁杆“粉丝”,康熙斗不过他。

怎么办呢?康熙一琢磨,有了,我要是找地方练一身本领,不就能制伏鳌拜了吗?制伏了鳌拜,我不就能过皇上瘾了吗?康熙拿定了主意,就派人四处打探,哪里有培训武功或其他功夫的速成班,如果有,就先给报个名,不日他亲自前往。

康熙八年,有人报告说,普陀山中有一个道术无边的老道。

道号灵空真人,有一身降妖除魔的本事,当地人称他为“活神仙”。

康熙一听,高兴了,心说,我要是能跟灵空真人学到降妖除魔的本事,制伏鳌拜就应该不在话下了。

于是,康熙换了一身便服,带上几个贴身侍卫,就坐上马车直奔普陀山而来。

康熙一行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了普陀山。

事先,他们已经打听过了,灵空真人住在虚空观,于是,一行人就徒步往山上走。

走到半山腰,康熙向下一看,见山谷之中有一池湖水,湖边有一个老道正手拿拂尘席地而坐,面前支着一口小锅,正用扇子扇火。

康熙觉得奇怪,这老道干什么呢?在这儿吃涮锅子呢?这挺好玩的,据说活煮鲜鱼味道不错,瞧瞧去。

康熙等人来到老道身后,就见老道单掌合十,闭着眼睛嘴念穷嚼:“唔哩叭哩稀里哗啦——哈!”一边念,一边用力扇锅底下的柴火。

柴火越着越旺,锅里的水可就开了。

就在锅里的水煮开的时候,那池湖水居然也像开了锅一样,咕噜噜热气直冒。

突然,一条巨大的蟒蛇从湖里蹿了出来,直冲到岸边,老道眼疾手快,飞身一剑刺中蟒蛇咽喉,蟒蛇的身子摔打两下,就一动不动了。

康熙帝的统治思想与治国策略

康熙帝的统治思想与治国策略

康熙帝的统治思想与治国策略康熙帝,是清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他统治期间,深入思考和实践治国之道,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统治思想和治国策略。

本文将从康熙帝的统治思想和治国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康熙帝的统治思想1. 仁政思想康熙帝提倡仁政,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推行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他注重察言观色,亲自了解民生疾苦,努力解决社会问题,使国家和百姓都能够得到发展和进步。

2. 和平思想康熙帝主张和平统治,他推崇“以文治国”,通过引进西方文化和知识,促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他以文人为重要依托,注重培养人才,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3. 国家利益至上思想康熙帝设立六部,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官僚体系,从而实现了对各地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他重视国家利益,以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首要目标,努力达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二、康熙帝的治国策略1. 深化改革康熙帝深入体察国家的实际情况,将改革作为治国的核心策略。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农田水利、税赋制度、地方官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重视军事康熙帝十分重视军队建设,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他倡导“攘外必先安内”,通过稳定国内局势,消除内外部不稳定因素,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 治理边疆康熙帝在治理边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实行分地承包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鼓励移民开发边疆,增强了边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同时,他还推行了汉化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融合。

4. 重视教育康熙帝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建立了师范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他还亲自参与教育活动,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康熙帝的统治思想和治国策略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熙皇帝养成计划

康熙皇帝养成计划

康熙皇帝养成计划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君主,他在位六十一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为清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治国之道和养成之计,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本文将从康熙皇帝的学习、修养、才德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康熙皇帝养成计划。

首先,康熙皇帝注重学习。

在他年幼时,就开始接受教育,学习文史、诗词、书画等各种知识。

他不仅深谙经史子集,还精通医药、天文地理、农桑等各种学问。

他还亲自编纂《康熙字典》,对于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皇帝的学习之道告诉我们,一个君主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这样才能够有能力治理国家,谋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

其次,康熙皇帝注重修养。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自己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以身作则。

他还鼓励官员勤政廉政,深得人民拥戴。

康熙皇帝的修养之道告诉我们,一个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树立崇尚节俭、廉洁的风气,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再次,康熙皇帝注重才德。

他重用贤能之士,委任能力过人的官员,让人才得以施展才华。

他还设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康熙皇帝的才德之道告诉我们,一个君主应该善于用人,善待人才,让人才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养成计划包括学习、修养、才德等多个方面。

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和养成之道,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康熙皇帝的学习之道,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充实自己;学习康熙皇帝的修养之道,注重品德修养和以身作则;学习康熙皇帝的才德之道,善待人才,让人才得以施展才华。

相信通过康熙皇帝养成计划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也能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2)

康熙养生之道 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2)

康熙养生之道康熙养生的七大秘籍(2)--> 禁烟忌酒康熙从不饮酒,也厌恶抽烟。

他认为烟酒对身体伤害很大,也告诫群臣要远离烟酒。

但大臣史贻直和陈元龙,却嗜烟如命,成天烟袋不离手。

康熙打算让两人把烟戒掉。

一年,康熙去江南出巡,史、陈两人也随行。

皇帝御车在山东的德州驻跸。

康熙当面赏赐两人各一枝水晶杆的烟袋,让他俩当众抽吸。

俩人闹不清康熙的真正用意,还有些受宠若惊,马上装烟点火抽起来。

谁想,刚一用力吸,隔着透明的烟杆清楚地看到了火星顺杆直往上冒,劈啪作响,直到唇边,还发出更响的爆裂声。

史、陈二人到这时才明白康熙的真正用意。

这时,俩人再也不敢吸烟,并且从此戒了烟。

膳食简单作为皇帝,膳食无疑要比一般人丰富得多,但康熙皇帝却比较简单。

他说:“朕每日进膳二次,此外不食别物,烟酒及槟榔等物皆属无用。

”他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他特别告诫人们,“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物知之即当戒”,“高年人饮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这些论述,非常符合现代医学观点,对于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都有好处。

他还说,“诸样可食果品,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

”康熙还提倡饭后要造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作珍玩器皿。

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有益也。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很有道理。

他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说:“人生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此外,康熙多次批判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他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所谓人恒劳而知逸。

康熙大帝的养生健身之道

康熙大帝的养生健身之道

康熙大帝的养生健身之道帝王,大多偏爱补药,而康熙对补药则有所戒。

对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补药大无益。

药性宜于心者不宜于脾;宜于肺者不宜于肾。

朕尝谕人勿服补药。

药补不如食补。

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喜逢迎者。

天下岂有喜逢迎而可为善乎?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

对于心理的调节,康熙多通过练书法以求得“宽怀”(舒心)。

他曾亲自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数行字”就能得到“宽怀”之效。

按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消除疲劳的作用,还可锻炼人的耐心,培养人的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

康熙在《仿二王墨迹》诗中说“案上露凝铜雀润”——虽然书案上和铜雀(香炉)上凝聚了欲滴的露珠,但仍然是“象管(象牙笔杆)挥时在正心”。

这“正心”二字,体现了他练书之专,养志之诚,娱心之深。

对于个人体质,康熙一生勤于治理朝政,深悉体质的重要,他认为“恒劳而知逸”,在日理万机之暇,还在宫内种植蔬菜。

在秋高气爽之时,则到木兰围场,急马奔走,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

十七世纪初,日尔曼人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和意大利人罗雅谷的《人身图说》及法国人皮理的《人体解剖学》等相继传入中国。

为了学习西方医学,康熙令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及宫廷画家等人,专门画了一些解剖图象,还叫传教士巴多明将《人体解剖学》译成中文,希冀“造(福)于社会”,挽救“人之生命”,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实属难能可贵。

对于西药,康熙对治疟药金鸡钠有着特别的兴趣,原来康熙32年,他患了疟疾久治不愈,众医束手无策,恰逢法国的传教士洪若翰、刘应入京闻知,特进献金鸡纳,康熙服之而愈,大喜,给予重赏,赐广安门内广厦一所。

此后康熙视金鸡纳为奇药,并把它作为“御制圣药”转赐患疟的大臣,以示恩宠。

为了研究推广西药,康熙还恩准在宫中开设了实验室,供传教士制西药用。

有时康熙还亲自给官员问病开方,中西药并用。

他在宫内试种牛痘预防天花,效果较好。

谈康熙的用人之道

谈康熙的用人之道


,
不 带感 情 色 彩 处 以 公 心 更 不 能 以
,
,
时 才是 必 要 的 但更重要 的是德

, ,

论才则 必 德为


,
个 人 的好 恶 去论人是非 之 心 难得 其 正
,

委罪 于 人
,


若 人 于 好恶
“ , ,

观 人 必先 心术 次才 学 心 术不 善 纵 有才学何 用 ? "
小 吏 时 亦 有 善行 及 得 志 之 后 改行 者 甚 多

,

,
为官 清廉 者 他 以 制度 约 束 布 个 官
,
要 选 到 一 贯表 现 好 的 人 才也难 五是身为 封 建 君 主 处于 深宫
, “ ,
吏 的言行 他 认为养成廉 洁 之 风 大 臣 是 关键


焉 能 人 人 面识别 之 ? ’ 因 此 他 在 执政 期
, , ,
将 是 非 颠 倒 失信 于 民

,
总之 康 熙 在 任 人 摺才方 面 有许 多 独 特 见 解 并 启 用 了 一 大 批 德 才兼备 勤 于 政 务 爱 民 如子 为政 清 廉 的官 吏 是 清朝初 期 国 泰 民安 繁 荣 昌 盛的关键 所在

,
,
.

,

,


他 慎
:

什库 差遣行 久 熟知蒙 古性 情与地方 形势
正 适合 担 任理藩 院 官 员 并
。 ,
于 善 于 用 人 的 思 想主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个方 面 一 用人 不 易 不可不慎 历 中体会 到

历史趣谈浅析康熙的用人之道:他的三用和三不用之道

历史趣谈浅析康熙的用人之道:他的三用和三不用之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浅析康熙的用人之道:他的三用和三不用之道
导语:爱新觉罗,玄烨,清第四帝,在位69年,8岁登基,14岁亲政,文治武功,独步天下,擒鳌拜,撤三藩,统一台湾,平葛尔丹,北逐沙俄签《尼布楚
爱新觉罗,玄烨,清第四帝,在位69年,8岁登基,14岁亲政,文治武功,独步天下,擒鳌拜,撤三藩,统一台湾,平葛尔丹,北逐沙俄签《尼布楚条约》,策封六世达赖喇嘛,修康熙字典,创南书房、开廷讲、建圆明园,开运河,兴修水利,开创康乾盛世。

康熙师从汉学、从《四书五经》入门,到百家诸学,儒释道三教,无一不闻,且颇有见术。

他不仅精于国文,而且对西方科学也有涉猎,如代数、几何、天文、医学,这些个最早由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对于他的一生也有很深的影响。

作为一代圣君,他的思想和胸襟同样为世尊崇,特别是他的用人之道。

康熙用人有三用和三不用。

先说三用。

一是不拘满汉之别而用。

那时的大清,刚刚入主中原,可谓根基未深,可康熙从亲政起,就开始重用汉人,这一点其实在当时的朝廷中是有非议的,康熙用人用到什么程度,如陈廷敬,张廷玉进了军机处,姚启圣,魏东廷、周培公任督抚,都是他的股肱之臣。

正是从他开始,笼络了当时汉族的许多贤达,开创了满汉融合的历史。

二是不拘一格而用。

从重新启用姚启圣可见端倪,姚启圣满腹绝学,是周培公临死前为他推荐的平台人选,但用此人有很大的风险,一是顺治帝是把姚启圣列入了黑名单的,说永不录用此人,如康熙用之,则是冒祖宗之大不敬;二是姚启圣是从心里瞧不起满族人的,他曾把从二品以下的大清朝的官做了个遍,但愤世嫉俗,装疯卖傻,很不服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皇帝的养生之道

康熙皇帝的养生之道

S Y Z T食苑杂谭自古帝王将相四处寻丹问药,以祈求延年益寿甚至达到长生不老,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可能是最会养生的皇帝———康熙。

康熙皇帝知识渊博、文理兼通,他对中医、养生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对于饮食养生的看法他认为饮食要懂得节制,会控制食欲,并要懂得忌口。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健康不能依靠医药、灵丹妙药,而是有序、有节、有度地饮食起居。

“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等,都是康熙的养生箴言。

他还认为老年人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对于饮酒观念的改变康熙早年是不饮酒的,他曾说到:“朕自幼不喜饮,然能饮而不饮。

常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

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克不及饮也。

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初为诚不饮者。

约略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后以旨酒为深戒也。

”他认为“嗜酒而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疾病。

实非有益于人之物”。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一直视酒为无益于人之物。

可是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突然一反常规,大喝西洋葡萄酒。

原因是康熙中年之后,特别是废太子之后得了一场大病,病得很厉害,以至于病好之后,元气就一直没有完全恢复。

,康熙听从了欧洲传教士的建议,开始“每日进葡萄酒数次”,相信葡萄酒“乃大补之物”。

康熙在一道上谕中表扬西洋人南怀仁、安文思、徐日升等为清廷效力。

说他们在皇帝御体欠安时献上西洋葡萄酒,康熙日饮数次,食欲大增,“朕体大安”。

于是,葡萄酒在康熙的心中确立了“滋补上品”的地位,清朝历代皇帝也都把西洋葡萄酒专门储备在御药房做补品之用,更是让葡萄酒养生成为达官贵人在当时的一种时尚。

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调理首先,康熙皇帝每天处理完繁重的政务,用完晚膳基本晚上七点左右,就会准时就寝,因为要早起进行御门听政,故而在早上四点钟左右就会起床,所以康熙皇帝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这是康熙皇帝保持强健身体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戒得堂到四知书屋_康熙乾隆为政之道

从戒得堂到四知书屋_康熙乾隆为政之道

BEIJING ARCHIVES京城茶座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乾隆三十六景,而且每景都有一首御制诗,合称康乾七十二景或康乾七十二景诗。

康熙三十六景多以四字命名,如烟波致爽、芝径云堤;乾隆三十六景多以三字命名,如丽正门、春好轩等。

然而避暑山庄苑景区之“戒得堂”、宫殿区之“四知书屋”虽是三字或四字题名,却非康乾七十二景范围。

但从“戒得堂”、“四知书屋”题名可反映康熙乾隆为政之道。

戒得堂位于避暑山庄苑景区镜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据说,康熙晚年时,自己刻了一方闲章“戒之在得”,取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七十寿辰时,想起皇祖的“戒之在得”,便在岛上建了一组殿堂,正殿题名“戒得堂”,以示纪念和自警。

戒得堂建筑组织紧凑,各殿之间有墙廊环绕,周围绕水。

正殿前有一清水潭,红荷盈波;后院山石垒垒,嘉树成荫,小环境非常雅致。

民国时期被军阀热河都统姜桂拆毁,解放后在旧址上建了动物园。

如今动物园已拆,复修问月楼,人去楼空,院子空荡,只有池潭、假山犹在。

四知书屋在避暑山庄宫殿区,位于中轴线主体建筑澹泊敬诚殿后,有殿五楹,进深三间。

卷棚歇山,青砖灰瓦,周设主廊与主殿相通,康熙曾题“依清旷”。

乾隆四十五年,根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增题四知书屋。

“四知”,取自《易经·系辞》:“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于终日,断不可识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意思是君子知道事理微妙隐密变化,知道事理明白显露状况,知道应该处置的态度,当柔还是当刚,能够正确判断,因应自如,就能成为众人敬仰依赖的人物。

乾隆在增题四知书屋时,已年逾古稀,且有玄孙,在四知书屋匾额印款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

皇帝在澹泊敬诚殿大典前后,在四知书屋休息更衣,偶尔也在这里召见近臣、———康熙乾隆为政之道■于多珠赵艳玲从戒得堂到四知书屋BEIJING ARCHIVES更正:《北京档案》增刊总第七期———《第五次华北地区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一文作者张月辉的单位有误,更正为“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水库管理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之道
——读《康熙大帝》有感因为敬佩康熙,利用寒假我认真阅读了《康熙大帝》。

通过阅读,我对康熙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康熙的成人之道、读书之道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成人之道
康熙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八年的皇子生活,遭受了孤独避痘(天花)、皇父忽视、八岁失父、九岁丧母这四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幸。

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固然使人痛苦,却增强人的意志;福,固然使人快乐,却腐蚀人的精神。

康熙幼年的种种挫折,培养了他坚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奠定了他成大业的基础。

正所谓:挫折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康熙相比,我们的生活境遇要好很多。

从出生到现在一帆风顺的我们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阳光”,却很少能得到挫折带来的财富——坚强。

还记得5.12地震中的孩子们吗?地震使他们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地震摧毁了曾经美好的家园,地震甚至使他们健全的肢体变得残疾,但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毅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社会上好心人积极捐款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政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高考的机会和活下来的勇气;在同龄人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永生不忘的友情和失去的亲情。

坚强会使他们以后在多大的困难的情况下都不会
屈服。

但是,我们呢?有这种精神?有这种力量吗?
就拿我来说吧。

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地问我原因,帮我分析错误,使我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决心要在期末创出佳绩。

经过认真的复习和调整,这次期末考试竟取得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这使我懂得了:挫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人聪慧,使人思辨,使人成熟,使人坚强。

我们要学会很好地运用挫折的价值。

二、读书之道
康熙是一位读书学习型的皇帝。

“朝于斯,夕于斯”的终身学习是康熙帝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康熙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的四个阶段在欣然、愤然、敬然、陶然四种境界中有了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这四点经验。

举个例子,康熙的读书,每篇新文,都要念、背120遍,篇篇成诵,意思融通。

他常常深夜读书,直至天亮,后来竟苦读累的吐血!
也许我们做不到一篇文章读、诵120遍;也许我们做不到深夜读书直至天亮;也许我们做不到苦读直至吐血,但我们至少应热爱读书,端正自己的态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康熙的读书之道,让我明白: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关键在于两个字——志学。

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学,一以贯之,成贤成圣,谁能阻挡?
“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

”书只有读到废寝忘食时,才能体会到书中真正的味道。

但我们常常是一本书读了一遍,知道了大意,就放弃它,再去寻找别的书来读,那么,对于这本书来说,就
没有得到它的旨趣。

记得去年暑假,我发奋读了五本书,当读完向妈妈自豪地宣布时,妈妈问这几本书讲了什么?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一下蒙了,仔细回想,就连书的大意都不知道了。

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性格特点都分不清。

“云云啊,你要记住,读书不要求快,不要求多,重要的是精读。

慢慢看,这样才能体会到知识的真谛。


《康熙大帝》中的康熙之道也就是人生之道。

他的成人之道、读书之道更是让我陷入沉思: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人格品质和他对待事情的准备、态度和解决。

一步一步的成功,其结果也必定是成功。

同样,对于现在我们来说,成功就是好成绩,好习惯,好未来,这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记着,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时刻为成功准备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