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件1
合集下载
生态学1
• 2、冷休克蛋白与抗性蛋白 • 原核生物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会产生冷休克反应 • CSP的表达调控存在基因转录、mRNA稳定性性和 翻译水平,3个侧面的表达调控。 3、冷诱导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4、膜磷Leabharlann 的抗冷性 二、生物对高温分子的水平适应
• •
三、植物抗干旱分子水品适应
1、干旱胁迫诱导的转录因子基因 2、抗旱功能基因 四、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五、小哺乳动物是影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16.2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适应
低温、高温、干旱、严寒、低氧等逆境 胁迫因子对生物生存、生长发育有重要 的意义。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理生态学生物适应 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进入到分子 水平。
• 一、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1、冷适应性产热 • 小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的环境中能维持恒定的体 温,主要依赖于增加非颤动产热,及适应性产热。 小哺乳动物的NST主要生产在褐色脂肪细胞线粒体 内膜特有的解偶联蛋白上。
•4、膜磷Leabharlann 的抗冷性 二、生物对高温分子的水平适应
• •
三、植物抗干旱分子水品适应
1、干旱胁迫诱导的转录因子基因 2、抗旱功能基因 四、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五、小哺乳动物是影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16.2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适应
低温、高温、干旱、严寒、低氧等逆境 胁迫因子对生物生存、生长发育有重要 的意义。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理生态学生物适应 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进入到分子 水平。
• 一、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1、冷适应性产热 • 小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的环境中能维持恒定的体 温,主要依赖于增加非颤动产热,及适应性产热。 小哺乳动物的NST主要生产在褐色脂肪细胞线粒体 内膜特有的解偶联蛋白上。
第二章 草地种群生态学-1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特 征
环境条件 死亡率
r-对策生物
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高,为非密度制约的
K-对策生物
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低,为密度制约的
生殖率
种群密度 迁移能力 种间竞争能力 寿命 个体 对子代投资 能量分配
高
不稳定,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 突发性波动 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 较弱 短,常少于1年 小 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 较多地分配能量给生殖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
几何级数增长 指数型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 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 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 长方式(又称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 (Nt 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λ 表示世代净增值率)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 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 下一代灭亡。
种群分布类型的定量判断
通过检验方差/平均数比值的方法来判断:取样调查 时,取n个样本,每个样本中个体数为x,其平均数 为m,则其分散度(方差S)可由下式取得:
若0≤S2/m<1,呈均匀分布;S2/m=1,
呈随机分布;S2/m>1,呈集群分布。
(二)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 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有“J”型、“S”型和中间型增长。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专业知识模板)
地球历史中,陨星大冲撞至今已发现有30余次,每一次冲撞能量大于1020J,相当于世界核 武器贮存在一次核战争释放的总能量的一千倍以上,造成大量物种灭绝以及环境的剧变, 但生命与环境持续地存在下来,也说明Gaia假说的合理性。
21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
(3)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生态系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也包含很多各有
差异的生态系统:如陆地和海洋又各自可划分为一些次级生态类型,其中海
洋有近岸、大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系统;
相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但分别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其环境特 征和生物组成也有差别。如河口湾生态系统,就有淹没河口湾、峡湾型河
口湾和沙洲河口湾的差别。同样不同海域的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 瑚礁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环境和生物组成特点。
例如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以坚固的石灰质外壳作保护海胆利用其尖利的棘刺腔肠动物利用其刺胞来防御捕食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沉积物来起到隐蔽作用管栖沙蚕利用其革质管钻蚀种类利用其钻蚀对象木头岩石来保护自己防御捕食等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26
二、海洋环境概述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1)相对稳定性
相对于陆地,由于海洋水体大、有较高的比热以及混合作
用,使得海洋的温差较小,温度变化也比较缓慢;
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其 pH值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些环境条件在相当大的距离内较为恒定,使得海洋生物
可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
27
二、海洋环境概述
21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
(3)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生态系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也包含很多各有
差异的生态系统:如陆地和海洋又各自可划分为一些次级生态类型,其中海
洋有近岸、大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系统;
相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但分别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其环境特 征和生物组成也有差别。如河口湾生态系统,就有淹没河口湾、峡湾型河
口湾和沙洲河口湾的差别。同样不同海域的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 瑚礁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环境和生物组成特点。
例如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以坚固的石灰质外壳作保护海胆利用其尖利的棘刺腔肠动物利用其刺胞来防御捕食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沉积物来起到隐蔽作用管栖沙蚕利用其革质管钻蚀种类利用其钻蚀对象木头岩石来保护自己防御捕食等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26
二、海洋环境概述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1)相对稳定性
相对于陆地,由于海洋水体大、有较高的比热以及混合作
用,使得海洋的温差较小,温度变化也比较缓慢;
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其 pH值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些环境条件在相当大的距离内较为恒定,使得海洋生物
可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
27
二、海洋环境概述
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3)寄生食物链:由寄主和寄生生物构成。 • 如:哺乳动物、鸟类→跳蚤→细滴虫 • 3)腐食食物链:以动物尸体为基础。 • 如:动物尸体→丽蝇;动物尸体→秃鹰。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食物网(food web) •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 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其 中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系统的失 调;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 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生 数 物 量 量 金 金 字 字 塔 塔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倒金字塔的奥秘:
• 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为下 窄上宽的倒金字塔。 (例:夏季的温带森林、海洋生态系统) • 但是能量金字塔绝对不可能为倒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生态系统主要的4方面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6个环节的食物链: • 人 (顶位肉食动物) 金枪鱼(三级肉食 动物) 鲭鱼(二级肉食动物) 鲱鱼(一 级肉食动物) 甲壳动物(草食动物) 单 细胞藻类(生产者) 7个环节的食物链(我国蛇岛):
老鹰抓蝮蛇,蝮蛇吃小鸟,小鸟啄蜘蛛,蜘 蛛结网捕蜻蜓,蜻蜓抓飞虫,飞虫吃花蜜。
1/4,其余部分也是在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多数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是碎 屑食物链占优势。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2)捕食食物链:直接以生产者为基础,继之 以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能量沿着太 阳→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途 径流动。如:青草→野兔→狐→狼。
《基础生态学》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
大气候: 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 气候,是由大范围因 素所决定,如大气环 流、地理纬度、距海 洋距离、大面积地形 等。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大环境,如不同气候的地理区域,影响生物的生 存与分布,产生不同的生物群系。
反之,根据这些生物群系的特征,可以区分各 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分为:
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 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 度作用
种群密度梯度
1、最小因子定律 稀少的又为植物需要的元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 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 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 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种类或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春化作用:低温对越冬植物成 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冬小麦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阶段性作用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 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 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 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可以是因为最小量,也可以是过量。
大气候: 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 气候,是由大范围因 素所决定,如大气环 流、地理纬度、距海 洋距离、大面积地形 等。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大环境,如不同气候的地理区域,影响生物的生 存与分布,产生不同的生物群系。
反之,根据这些生物群系的特征,可以区分各 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分为:
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 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 度作用
种群密度梯度
1、最小因子定律 稀少的又为植物需要的元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 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 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 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种类或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春化作用:低温对越冬植物成 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冬小麦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阶段性作用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 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 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 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可以是因为最小量,也可以是过量。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生态学基础1生态系统生态学
- 自然生态系统 (Natural ecosystem), 半自然生态系统 (seminatural ecosystem), 人工生态系统 (artificial ecosystem)
- 开放生态系统 (Opened ecosystem), 封闭生态系统 (closed ecosystem), 隔离生态系统 (isolated ecosystem)。
一般,生产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生物量大, 生产量不一定大,同样,生物量小,生产量也不一定小。如浮 游植物生物量小,但生产量通常较大;而大型植物生物量大, 但生产量不一定大,如下图。
生产减少量
生物量、生产量和周转率的关系
2.2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 初级生产的能量来源
1.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Six components (Four fundamental components)
Three functional group
1.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trophic structure)
营养级位、食物链/网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
- 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暴发)受什么控制?
1.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ecosystem function)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Basic function)
- 物质循环(Matter cycles) -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 - 信息交换 (Information exchange)
主要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H2O+6CO2+2968kJ(光能) C6H12O6 + 6O2 + 6H2O
通过光合作用,每吸收6摩尔CO2就等于固定709千卡 能量(1焦耳=0.239卡,或者,1卡=4.18焦耳)。
- 开放生态系统 (Opened ecosystem), 封闭生态系统 (closed ecosystem), 隔离生态系统 (isolated ecosystem)。
一般,生产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生物量大, 生产量不一定大,同样,生物量小,生产量也不一定小。如浮 游植物生物量小,但生产量通常较大;而大型植物生物量大, 但生产量不一定大,如下图。
生产减少量
生物量、生产量和周转率的关系
2.2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 初级生产的能量来源
1.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Six components (Four fundamental components)
Three functional group
1.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trophic structure)
营养级位、食物链/网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
- 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暴发)受什么控制?
1.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ecosystem function)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Basic function)
- 物质循环(Matter cycles) -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 - 信息交换 (Information exchange)
主要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H2O+6CO2+2968kJ(光能) C6H12O6 + 6O2 + 6H2O
通过光合作用,每吸收6摩尔CO2就等于固定709千卡 能量(1焦耳=0.239卡,或者,1卡=4.18焦耳)。
园林生态学课件第1章 园林植物与环境
在春节开花的牡丹 通过光周期诱导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光谱 成分对植物形态建成和生理生化作用有不 同的生态效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 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太阳辐射 光谱中,能被植物叶片吸收、具有生理活 性的光,是波长在400-700nm之间的可见 光,这也是植物所能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的主要光谱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虞美人的花(开花需要 大量水分)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2)水分与植物的分布 水 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密切关 系。地球上由于水分分布 的不均匀,表现出各种各 样的植被类型,从全球角 度来说,水分分布以拉丁 美洲最多,欧亚次之,非 洲最少;我国降雨量的分 布是则南多北少,东多西 少,植被类型也随之变化。 比如我国东部和南部主要 为森林分布区,而西北部 主要为草地和荒漠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自然环境由大到小分可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和体内环境等。
① 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 宇宙空间,也称为星际环境。宇宙环境对地球环 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 地球环境 地球环境又称全球环境,主要是以 生物圈为中心,包括与之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共5个圈层。
几种不同的生态因子
三 生态因子的分类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1)按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 雷电等
▪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 质及土壤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 的走向与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 各种相互作用
基础生态学课件(全)@北师大_部分1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太阳与地球构成了生物生存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 二者奠定了生态学上的宏观概念。 1,大气圈(atmosphere) 对流层厚度约为10km,占全部大气质量的70—80%。 对流层中,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保持不变。3-4km以上高度 内,CO2要比下层少。O2总含量近108kg。 2,水圈hydrosphere 全球估计有15亿km3的水。其中海水占97%,淡水3%。
+
环境 非生物成分
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生态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三 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工固氮总量已经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2)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 3)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超过可用总量的二分之一。 4)地球上大概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5)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渔业资源过捕或耗尽 6)大量不易分解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环境
生态学 (Ecology)
教材: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 泳,李庆芬,基础生 态学(第二版)。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辅助教材:
1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 (第三版)。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2 孙儒泳等译,Mackenzie, A., Andy S. Ball, and Sonia R. Virdee.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第二 版)。科学出版社, 2004 3 Smith, R. L. and T. M. Smith. Elements of Ecology, 5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02 4 Manuel C. Molles Jr.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2th Edition. McGraw-Hill, Dubuque, Iowa, 2002.
七年级科学下册 5.2《生态系统》课件1 (新版)华东师大版
1.概念:一定区域内的一个生物群落及其 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全部非生物因素共同 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一滴水也可看作一个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态系统
生物圈。
K12课件
9
2、生态系统的范围:根据研究 需要可大可小。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 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甚 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 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K12课件
37
呼吸
呼吸 呼吸
呼吸
太阳能
…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 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呼吸
生能态量系流统动的的总总能渠量道是是什什么么??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K1生是2食课件产什物者么链所?或固食定物的网太阳能38
能 量 金 字 塔
K12课件
10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K12课件
11
由河流、湖泊或池 塘等淡水水域与淡 水生物组成。
K12课件
12
在多水和过湿条 件下形成,典型 的有沼泽生态系 统,以沼泽植物 占优势,动物的 种类也很多 。有 净化水源、蓄洪 抗旱的作用。
K12课件
13
梯田生态系统
K12课件
14
分布在干旱地
特点:为生产者提供能量及 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
K12课件
21
分析资料
1、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 中有哪些属于环境中的 生物因素?哪些属于非 生物因素?
2、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 是否相同?若不同,说 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 是否相同,若不同,各 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K12课件
22
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一滴水也可看作一个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态系统
生物圈。
K12课件
9
2、生态系统的范围:根据研究 需要可大可小。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 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甚 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 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K12课件
37
呼吸
呼吸 呼吸
呼吸
太阳能
…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 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呼吸
生能态量系流统动的的总总能渠量道是是什什么么??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K1生是2食课件产什物者么链所?或固食定物的网太阳能38
能 量 金 字 塔
K12课件
10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K12课件
11
由河流、湖泊或池 塘等淡水水域与淡 水生物组成。
K12课件
12
在多水和过湿条 件下形成,典型 的有沼泽生态系 统,以沼泽植物 占优势,动物的 种类也很多 。有 净化水源、蓄洪 抗旱的作用。
K12课件
13
梯田生态系统
K12课件
14
分布在干旱地
特点:为生产者提供能量及 二氧化碳和水等原料
K12课件
21
分析资料
1、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 中有哪些属于环境中的 生物因素?哪些属于非 生物因素?
2、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 是否相同?若不同,说 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 是否相同,若不同,各 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K12课件
22
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1807年,A. Humboldt用法文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 一书,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并指出 “等温线”对植物分布的意义;
1855年,Al. 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 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
15
1866年, Haeckel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 生态学定义。
16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 时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中心, 如:
德国的H. Ellenberg对生态幅度与生理幅度以及生态 种组的研究;
Würzburg大学 O.L. Lange对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 英国北威尔士大学 J.L.Harper对植物种群的研究; 法国 Toulouse植被制图中心(以H. Gaussen为代表); 美国康乃尔大学植被分析研究 (以 R. H. Whittaker为代表)等。
14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至19世纪末)
1792年, 德国植物学家C. L. Willdenow在《草学基 础》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气候、水分与高山深谷对植物分 布的影响;
1798年,T.Malthus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 促进了达尔文“生存斗争”及“物种形成”理论的形成, 并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及“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9
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理论生态学: 理论生态学涉及生态学进程、生态 关系的数学推理及生态学建模。 应用生态学: 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有关部门。
10
11
应用于各类农业资源的管理,产生了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家畜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等;
应用于城市建设,形成了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受损资源的恢复,形成了保育生物学、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生态工程学 (Engineering Ecology); 应用于人类社会,产生了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等。
1855年,Al. 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 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
15
1866年, Haeckel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 生态学定义。
16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 时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中心, 如:
德国的H. Ellenberg对生态幅度与生理幅度以及生态 种组的研究;
Würzburg大学 O.L. Lange对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 英国北威尔士大学 J.L.Harper对植物种群的研究; 法国 Toulouse植被制图中心(以H. Gaussen为代表); 美国康乃尔大学植被分析研究 (以 R. H. Whittaker为代表)等。
14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至19世纪末)
1792年, 德国植物学家C. L. Willdenow在《草学基 础》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气候、水分与高山深谷对植物分 布的影响;
1798年,T.Malthus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 促进了达尔文“生存斗争”及“物种形成”理论的形成, 并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及“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9
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理论生态学: 理论生态学涉及生态学进程、生态 关系的数学推理及生态学建模。 应用生态学: 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有关部门。
10
11
应用于各类农业资源的管理,产生了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家畜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等;
应用于城市建设,形成了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受损资源的恢复,形成了保育生物学、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生态工程学 (Engineering Ecology); 应用于人类社会,产生了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等。
基础生态学(第1章生物与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WENKU DESIGN
种群数量与环境
种群数量受环境资源限制
01
种群数量增长受限于环境的资源供给,如食物、水源和栖息地
等。
环境容纳量
02
在一定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被称为环境容纳
量。
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03
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正面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和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多样性和稳定性。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THANKS
生理适应
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 适应,如沙漠植物的节水 适应、动物体温调节等。
行为适应
生物的行为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动物的迁移、捕 食等行为。
PART 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气候与生物
温度和生物分布
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温度范围, 因此气候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
气候因子
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等,影响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分布。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包括土壤类型、pH值、 肥力等,影响植物的生 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包括地形地貌、海拔等, 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
布。
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 系等,影响生物的生存
和竞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形态适应
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环境相 适应,如骆驼的驼峰、鸟 类的翅膀等。
环境生态学ppt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ature (Odum, 1963)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 1994)
生态学(Ecology)定义
科学的自然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 192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的科学—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水平上探索生命 系统的奥秘。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 (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层次
分细组器个种群生生 子胞织官体群落态物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 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 1994)
生态学(Ecology)定义
科学的自然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 192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的科学—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水平上探索生命 系统的奥秘。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 (Biospher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层次
分细组器个种群生生 子胞织官体群落态物
生态学的发展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 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完整版)生态学课件.ppt
质的量或能量。公式为:
最新.
6
Pn=Pg-R
3 净增生物量(Net Gainable Biomass,△B):单位时间内单位 面积所增加的植物生产量,公式为△B= Pn-L-G;其中L为一定时 间内植物的凋落物(Litter);G为被动物或其他消费者所啃食 (Grazing,G)的量。
4 生物量(Biomass):地表单位面积内现存的活植物体总量或贮 存的总能量,即现存量(Standing Crop),常用kg.m-2或t.hm-2表 示。
最新.
2
二 本节重难点
▪ 1 本节重点
(1) 初级生产的形成过程; (2)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 (3) 初级生产在地球上的分布。
▪ 2 本节难点
(1) C3、C4和CAM植物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光合效率的 差异性;
(2)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最新.
3
三 讲授新课
太 阳 光
初级生产 者的光合
时
最强光时
度
同化产 慢
快
物再分
配
不定
干物质 中等
高
低
生产
最新.
23
表3-2 具有不同二氧化碳固定方式的植物的特征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由高到低依 次为C4植物、C3植物、CAM植物。如表3-3所示:
植物类群
umol/m2/s
CO2吸收 mg/g/h
C4植物 60~140
30~60(70)
C3植物 作物
CO2)
C3酸 约-10%~-20%
(PGA)
最新.
CAM 大液泡
颗粒状 约-10%~-20% 约-10%~-20% 约-10%~-20%
生态学基础(1).ppt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分支学科
• 自然科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 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 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 ……
• 人文科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经济 生态学、……
第一章 绪 论
§1. 生态学的定义 §2. 生态学的发展史与趋势 §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 什么是生态学? (Ecology)
Eco自然的经济学
( Haeckel )
生态学的其他定义
• Elton, 1927: 科学的自然史 • KaⅢKapoB, 1945:研究“生物的形态、
Chapman (1931) 《动物生态学》 费鸿年 (1937) 《动物生态学纲要》 Allee等(1949) 《动物生态学原理》
Cowels (1910) 《生态学》 Clements (1907) 《生态学及生理学》 Tansley (1911) 《英国的植被类型》
英美等国相继成立生态学会,出版了一些 生态学刊物:全球Leabharlann 化生物多样性国际生态学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研究的“三
生态安全 物种入侵
大”前沿领 域
湿地生态
恢复生态
城市生态与城市林业
景观生态
§3.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和研究方法
经典生态 学的研究
对象
生态学的组织层次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 分子生态学:以分子遗传为标记研究和 解决生态学和进化问题
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
自然历史和适应性
生态学的其他定义
• Andrewartha, 195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 多度的科学
• C. Krebs, 1972:研究有机体分布与多度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1有机体与环境新
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 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水是多 数无尾两栖类幼体的生存条件,但成体对 水的依耐性就降低了。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 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
• 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其存在的环境。 •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 • 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
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
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
1.1 生态因子
• 1.1.1 环境 • 1.1.2 生态因子
1.1.1 环境
•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
2.生态幅
•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
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 受范围,即有一个生 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 点。在最低点和最高 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 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生态价 (ecological valence)
生态幅的比较
• 生态学中常用“广” 和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 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综合作用
•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
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 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 我们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 • 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
• 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水是多 数无尾两栖类幼体的生存条件,但成体对 水的依耐性就降低了。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 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
• 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其存在的环境。 •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 • 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
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
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
1.1 生态因子
• 1.1.1 环境 • 1.1.2 生态因子
1.1.1 环境
•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
2.生态幅
•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
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 受范围,即有一个生 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 点。在最低点和最高 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 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生态价 (ecological valence)
生态幅的比较
• 生态学中常用“广” 和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
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 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综合作用
•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
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 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 我们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 • 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
生态学第一章 有机体于环境
• 基本内容
–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 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木桶效应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 。
•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
– 注意:
–
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
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
作用
–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2)生态因子的分类
•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
地心引力、地磁等 – 变动因子:
•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
–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 子
–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 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 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30—40km厚的地壳层。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 元素的仓库。
• 4,生物圈(biosphere)
• E. Suess(休斯—奥地利地质学家)于1875年首先创造了生物圈这一术 语。
–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 – 其范围为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2km。其间最活跃的是生物,地
–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 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木桶效应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 。
•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
– 注意:
–
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
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
作用
–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2)生态因子的分类
•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
地心引力、地磁等 – 变动因子:
•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
–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 子
–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 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 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30—40km厚的地壳层。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 元素的仓库。
• 4,生物圈(biosphere)
• E. Suess(休斯—奥地利地质学家)于1875年首先创造了生物圈这一术 语。
–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 – 其范围为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2km。其间最活跃的是生物,地
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概论
食物网:许多长短不一的食物 链互相交织成复杂的网状关系
(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2、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 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都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 起点。
(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2、食物链的类型
寄生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 它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 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 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 。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 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 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反映了生态系统 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各 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 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物种数目: 个体数量: 生殖力: 个体体积: 觅食范围: 搜索能力: 行为复杂度: 取食专一性: 寿命:
多→少 多→少 高→低 小→大(一般) 小→大 弱→强 低→高 弱→强 短→长
(三)生态系统的空间与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成层性) 水平结构(镶嵌性) 时间结构 季节动态(季相) 年变化
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 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 体。 森林生态系统 草地~ 沙漠~ 苔原~ 小树林 一颗树
地球生物圈 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 淡水~ 最高级 高级
中级
小型
微生 态系统
生态学课件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1.对物质的理解 物质存在的形式:分子、原子、带电的离子或化合物 哲学范畴中的物质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共性: 受地心引力所吸引 转移: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 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 - 岩石圈 - 土壤圈 物质环境:液态 - 水圈 气态 - 大气圈
能量与物质是密不可分的, 但在性质上又有存在着差异: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个营养 级向顶级单向流动,最终以热的形式而耗损,并且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只能被一定的生物体使用一次。 能量的供给者:太阳 物质:流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总是处于周而复始 的循环中,各种物质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植 物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中进行再循环,构成“物质 流”。供给者:地球
指植物蒸腾作用和土壤蒸发的物理过程蒸发水量, 这两部分之和又叫做蒸散量。
蒸腾系数:一个生长季所吸收水分总量/形成干
物质的总量
五.人类活动与水循环 1.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所需水的类型 饮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内河航行。 请关注三峡工程! 我们未来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工作者应该关注些什么? 2.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污染和降水:空气中细粒的增加,刺激水汽的凝 结过程,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质量。会污染 许多淡水水域。 城市化:地表硬化,渗透消失,地表径流增加。 过度利用地下水:若抽出的>注入的,引起地下水位下 降,导致城市地面沉降。 水的再分布:修筑水库、建坝修渠,把水引到缺水区。
在物质循环中,周转率越大,周转时间就越短。 如大气圈中二氧化碳的周转时间大约是一年左 右(光合作用从大气圈中移走二氧化碳); 大气圈中分子氮的周转时间则需100万年(主要 是生物的固氮作用将氮分子转化为氨态氮为生 物所利用); 大气圈中水的周转时间为10.5d,也就是说,大 气圈中的水分一年要更新大约34次。 在海洋中,硅的周转时间最短,约800a, 钠最长,约2.06亿年。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N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不可能由C、 O或H代替;软体动物可用水体内的锶弥补钙不足;植物光合作用 CO2与光强度互补。
一些软 体动物 利用Sr 弥补Ca 的不足
(二)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 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 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不足或过量)
微环境 (micro-environment): 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 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内环境 (inner environment): 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对生物 体的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如,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 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境的场所。 内环境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且不能为外环境所代替。
五个要点:相对概念;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某一主体周围一切 事物的总和,包括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太阳与地球是生 物生存的最根本环境基础,构成了生物生存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 二者奠定了生态学上的宏观概念;现今的地球环境已被生物强烈改造 过。
物质有三种形态:气态(大气圈),液态(水圈),固态(岩 石圈)。
我国东半部植被由南向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 叶林、寒带针叶林。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呈现明显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形地貌、海陆分布、大
气环流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
植被地带性分布: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干旱荒漠植被
我国自东向西随东经度数增加,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递变,生 态因子的大陆性增强,年降水量递减,气温日较差递增。
时间递变和周期性(生物节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绕地 球运转表现为日周期、年周期和月周期乃至多年周期等周 期性,从而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辐射、气温、光照长度、 海洋潮汐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太阳辐射强度和光照时数存在明显且基本准确的周期性变化, 形成年内不同季节和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量、风等气候特征,这 些因子在赤道地带变幅较小,随纬度的升高,周期性变幅增大。
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生态因子
(性质) (道本迈尔)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 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食物、天敌等
种群密度梯度 10
(四)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生物分布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植 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 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
地球环境 (global environment): 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 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 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对栖息 于地球表面的动植物而言,整个地球表面就是它们生存和发展 的环境。
区域环境 (regional environment): 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 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不同地 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 经向变化,在同一热量带范围内,陆地上的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而 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布,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的荒 漠。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 6类气候区
➢ 全球大陆不同地区的气候 类型也有该地区的生物群 落型(9种陆生生物群落型)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 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这一法则说明: 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 物质, 由于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但本身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因子的发挥。
大气圈(atmosphere):对流层厚度约为10km,占全部大气质量的
70—80%。对流层中,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保持不变。3-4km以上高度内, CO2要比下层少。O2总含量近108kg。
水圈(hydrosphere):全球估计有15亿km3的水。其中海水占97%,
淡水3%。
岩石圈与土壤圈(lithosphere and pedosphere):岩石圈是指地球
非地带性变化(春城):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质、土壤温度 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 的特定组合,使该地生态特性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 特征而形成各地带内部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如山区生态 环境的复杂性。
群落内变化:在群落内部各处,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各处在光照、温度 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如:稻田群落内,光照强 度随植 株高度降低而下降,田间近作物层大气中的CO2含量也呈 现一定程度的日变化:中午最低,黎明最高。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典型案例:四川二郎山。
地形因子
光照、温度、雨水等
生物类型、生长、分布
焚风效应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生 态因子各不相同。如水稻的生长,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例如低温对 冬小麦的春化阶 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其后的生 长阶段则是有害 的。
如大马哈鱼 生活在海洋中, 生殖季节回游到 淡水河流中产卵
我国平原地区的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平均气温明显呈现由南向北的 递减性,而年度内变幅呈现递增性;北半球的日照长度由低纬度向高纬 度递增,且年度内变幅递增;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递减。
欧亚大陆土壤由北向南:冰沼土、灰化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 土、黑土、栗钙土、荒漠土。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 由北向南:灰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砖红 壤。
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
释原因? 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 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 雨。
2.解释珠穆朗玛峰南坡出 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的原因? 南坡纬度低,山麓海拔低 ,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 的变化比北坡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年降水量 200-300 毫米
年平均气温7-10 ℃,年降水量 1800-2500毫米 年平均气温10-15℃, 年降水量 2000-2500毫米
2、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 源二类,不可消耗的称条件,可被消耗的称资源。
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 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死
亡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随种群 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
种群密度梯度
9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 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度作用
(蒙恰斯基)
(Мончадский) 变动因子
生物很难适应
第一性周期因素 光照、温度、地磁、地心
(variable factors)
引力、太阳辐射常数等。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周期性变动: (随季节呈现周期性变化)
(Dajoz) 生物种适应性形成的基础。
次生性周期因素
春夏秋冬、潮夕涨落、降水、 大气湿度、种内关系等。 (随第一性周期性因子变化 而变化)一般不影响生物种 分布, 但影响生物种个体数。
第一部分 个体生态学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基本概念
1、环境(environment)和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 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表面30—40km厚的地壳层。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的仓库。
生物圈(biosphere):E. Suess(休斯—奥地利地质学家)于1875年首先
提出这一术语。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其范围为 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2km。其间最活跃的是生物,地球上总的生 物生产量中,植被占99%。O22000年再循环一次;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约300年再循环一次;整个水圈的水分经过生物的吸收、蒸发、蒸腾、 排泄等,约需20万万年再循环一次。
当某一因子不能满足生物一生或某一发展阶段的生存需要时, 就可成为限制因子;在繁殖期,最容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繁殖的因子可 能成为限制因子。如:O2对陆生动物不成为限制银子但对水生动物就 成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的确定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相结合的途径
限制因子的意义:掌握了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为分析生物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 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并可集中力量研究它。
大环境气候条件称大气候(macroclimate)。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 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小环境的气候条件称小气 候(microcli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