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用)资料讲解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5页word资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字辨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是自古至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句。
但它的确切含义,恐怕不为时人所详知。
好在时贤[1]已有对此句的辨义,笔者就毋庸赘述了。
但其中的“止”字该怎么解释,至今仍没有清晰的答案。
关于“止”字之义,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三种: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
②代词,通“之”。
③语气词。
本文考察了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止”应取语气助词之义。
一、“止”在上古之义《上古汉语词典》对“止”的解释是:zhǐ之部章纽,上声,诸市切。
《说文解字》:“止,下基也。
象草木有址,故以止为是”。
上古“止”的释义有:①足、脚。
《甲骨文合集》(一三六八三):“贞:疾止,佳(唯)有它。
”②停止。
《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
③减。
《周礼?地官司徒?仓人》:“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
”可见,在上古“止”纯粹是个实词,用作名词、动词。
这符合词语的演变规律:在词语产生之初,一般都具有实在的意义,至于词语的虚化那是后来的事。
二、“止”在中古之义关于“止”的中古之义,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对“止”的解释:zhǐ之市切。
止息也,住也,容止也。
《名义》[2]:“止zhǐ之视反。
辍也。
杀也。
礼也。
住也。
至也。
脚也。
足也。
辞也。
居也。
小也。
待也。
获也。
留也。
息也。
逗也。
”《说文》:“止zhǐ,下基也。
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凡止之属皆从止。
诸市切。
”南北朝墓志碑刻楷化《元子永墓志》《元袭墓志》等止、心形近。
止字为“行止”之止,但由动符而来:一体两边之例。
《名义》所设义场,其中“辞也”为止字语法功能,用于句末,助添确定语气。
如《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降。
”毛传:“止,辞也。
”魏晋南北朝亦如此用,如晋?陶潜《命子》诗:“于皇仁考,淡焉虚止。
”址、趾、?b、?n等字,皆由止字分化。
据臧克和所释,“止”在中古已经开始虚化,出现了虚词的用法。
“辞也”即现在所说的虚词。
高中必备常用高频成语重点资料(大全)

高中高考考试成语大全整理(含解释)1、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了也甘心了。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渴望。
2、焚膏继晷——晷:guǐ,日影。
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4、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
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基础上的东西也就无法存在。
6、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
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7、明日黄花——黄花:菊花。
过了重阳的菊花。
意思是即将枯萎,没有什么可玩赏了。
比喻过时的事物。
不能误写成“昨日黄花”。
8、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
指特别看重和优待。
有时也指用另外的眼光来对待,含有歧视的意思。
9、青出于蓝——学生超过老师。
不适合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关系。
10、高山仰止——仰止:仰慕,向往。
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
11、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2、无动于衷——衷:内心。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
13、期期艾艾——汉代周昌口吃,讲起话来常重复说“期期”;三国魏的邓艾也口吃,在说到自己时连称“艾艾”,后人引申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人口吃。
14、木人石心——木人:指其人像木一样正直。
石心:指其信念像金石一样坚牢。
比喻人的意志坚定,不为外物所动心,不为情感、欲念所动摇。
不能理解为“如木人一样,呆板,愚蠢,死板”。
15、水落石出——原形容景色清明。
后用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16、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不能用来形容战斗激烈。
17、欲壑难填——欲:欲望。
壑:hè,山沟。
形容贪心太重,总是不能满足。
18、官样文章——本指堂皇典雅的进呈文字。
后多比喻徒具形式的例行公事或措施。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 《高山仰止》教学资料

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止”是语助词 。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
孔
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2止021/6'/18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1
5.7
浮于海:状语后置句,于海浮 从:跟随,随从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莫非” 无所取材:无所,没有可以用来……的东西; 材通“哉”,语气词,呀
自嘲、爱惜
2021/6/18
12
6.28
说:通“悦”,高兴、喜欢
矢:通“誓”,发誓
否:不对,不当,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厌:厌弃
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 平等? 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 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 2道021/6尊/18 严,因为尊严自然在,距离不存在。13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 德行好。 子20游21/6:/18 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5。
孔子和子路
君子死,冠不免
▪ 。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
2021/6/1师8 之爱生,人之常情
9
7.11
行:出去做事 舍之则藏:舍,舍弃;藏,隐藏,隐匿 夫:语气词,吧 则谁与:与,共事(在一起,同……一起)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领会其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作为道德典范的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3. 学会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准确把握《高山仰止》的文意。
2. 深入理解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译文和解读。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背景。
(2)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高山仰止》,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2)学生分组讨论,将孔子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高山仰止》的文意和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高山仰止》。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践行孔子的道德观念。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孔子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六、教学反馈与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名师整理】高考必备高频成语重点学习资料大全含解释

高中高考考试成语大全整理(含解释)1、半青半黄——庄稼半熟半不熟。
也用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
2、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
形容某人说的话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3、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问。
对簿:受审问。
大多误解为在公堂上对质,按法律程序解决问题。
4、狗尾续貂——原指官爵太滥。
古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貂尾作帽子上的装饰,官封得太滥,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后来比喻拿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前后不相称。
多指文学作品。
5、少不更事——更:gēng,经历。
年纪轻,经历的事情不多。
6、光怪陆离——陆离:式样多,繁杂。
形容形象奇异,色彩繁杂。
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7、断鹤续凫(贬)——截短鹤的长腿,续接野鸭的短腿。
比喻强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
8、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鲁庄公的弟弟。
未已:没有完。
比喻不把制造祸乱的罪魁祸首清除,灾难就会不断发生,永无宁日。
9、想入非非——思想上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也可形容想法大膽、新奇10、高谈阔论(贬)——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1、期期艾艾——汉代周昌口吃,讲起话来常重复说“期期”;三国魏的邓艾也口吃,在说到自己时连称“艾艾”,后人引申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人口吃。
12、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13、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即,接近。
14、冷若冰霜——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
也形容态度严肃,使人不易接近。
15、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
语出崔颢《黄鹤楼》。
杳,见不到踪影。
16、维妙维肖——维:语气助词。
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17、审时度势——审:详查细究。
度:duó,估计。
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形势。
18、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
比喻地势险要。
19、因人成事(贬)——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20、耿耿于怀——耿耿:心情不安宁,不踏实。
老梗在心里,不能忘掉。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5-7子曰:“道不行①,乘桴浮于海②。从我者③, 其由与④?”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 我,无所取材⑤。”
• 【注释】 ①道:学说。 ②桴(fú ):小木伐。 ③从:跟随。 ④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怕。 与:通“欤”,语助词。 ⑤材:通“才”,人才。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这两番话前后是否矛盾?怎么理解?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 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 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 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 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 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 【注释】 • (1)说:音yuè ,同“悦”。 • (2)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 (3)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 事。
思考: 孔子说自己没有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 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 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 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 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 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
• • • • • • • •
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 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既肯定子路有勇,又指出他的不足在 于仅有勇。
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 者,天厌之!天厌之!”
• 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名声很坏, 婚前与人通奸,婚后旧情不断。
• 说:同“悦”。 • 矢:发誓。 • 否:不对,不当,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 之:代词,我。
事谨慎。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 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对颜渊的欣赏溢于言表。
2、批评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有勇无谋。
3、为人师应该在学生扬扬得意时让他 有自知之明。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 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 也。”
• 弦歌:弹琴唱歌。
• 割鸡焉用牛刀: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
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孔子这里的意思是
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
焉:哪里。
• 诸:之于
是:正确,对的。
• 戏:开玩笑
对弟子表扬/于己知错能改/风趣
孔子对学生:
平等
公正
爱
真诚
人格美
第二部分:学生眼中的孔子
颜渊的眼中的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 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多用叠句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喟然:感叹的样子。
弥:更加。 钻:钻研,深入研究。
瞻:往上或往前看。 焉:……的样子。
循循然:有步骤、有次序的样子。
诱:引导
博:使……博。
竭:使……用尽 如:一旦
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
子贡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 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 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 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读《论 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 少疾言厉色,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有 道德,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 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这样的 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的一种谦抑的 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 奚为于丘之门:奚,何;为,做,指弹奏。 •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
到 很高的水平。
孔子对学生有缺点就批评,有成绩就肯 定,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使 其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 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孔子与伯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 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 有斯疾也!”
疾:这里指重病 问:探问。 牖:yǒu 窗户。 之:音节助词。 而:竟
对伯牛的痛惜之情
孔子和子游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 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 也。前言戏之耳。”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2.《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 世家》)
高山仰止
第一部分:孔子与学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与:通“欤” 党:家乡 简:志大 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斐然,
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 所以:用来……的办法。
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感
孔子和子路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 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刚强的样子。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和乐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不得其死然:俗语,不得善终。
然:表肯定语气。
担忧与牵挂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名家眼中的孔子
在林语堂看来,孔子的可爱之处甚多, 其中幽默和近情是最为突出的 。他说:“夫 孔子一多情人也,有笑,有怒,有喜有憎, 好乐,好歌,甚至好哭,皆是一位活灵活现 之人的表记。”他概括孔子的杰出之处在于: 一是道德感,这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二是人 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热心肠,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格物致知式的悲剧精神; 三是捷、达、雅的文体风格,一种智慧的思 想风格。
• 成语积累
• 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 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循 循善诱
课后练习
练习二: 子路——直率鲁莽又争强好胜。 原因:1、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 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 2、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 者增强了阅读趣味。
练习三: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可加强语气 和感情色彩,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真正的平等 亦师亦友
孔子与颜渊
•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噫:伤痛之声。
丧:使……灭亡。
•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为夫人恸 / 为谁 宾前
夫人:那个人。
对颜渊爱惜、赏识有佳,期望很高,颜渊的 死使他悲痛欲绝。
及:到。 仞:七尺或八尺。 或:也许,或许。 宜:应当,应该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 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 知量也。”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 的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 的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 的人格魅力。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 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 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舍之则藏:舍,舍弃。藏,隐藏。 夫:语气词,吧 与:同……一起,共事。(与谁,宾前)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临事而惧: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