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探索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蜡烛样品若干。
2. 实验仪器和工具。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样品,让学生描述蜡烛的外观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哪些了解?蜡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如石蜡、蜂蜡等。
2. 实验: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蜡烛的燃烧速度、火焰形状等。
3.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燃烧?蜡烛的火焰有哪些特点?三、学习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如模具制作、手工制作等。
2. 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并学习。
3. 学生分组实践,尝试制作蜡烛。
4. 提问:你们制作蜡烛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四、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如融化、凝固、燃烧等。
2. 实验: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3. 提问:蜡烛的变化过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等。
2. 提问:你们认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合理使用蜡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当。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蜡烛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蜡烛的变化》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16课《蜡烛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一课。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第二部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
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物质的变化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停电时家家户户都点燃蜡烛照明,用面团做馒头,折纸,用木棍取暖、做饭,捏泥人等。
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生活经验。
这是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能力目标1、能对物质变化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并亲历探究加热、切割、燃烧蜡烛发生变化的实验过程。
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的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3、会查阅书刊和网络等其他信息源。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蜡烛的变化,并描述蜡烛的变化规律。
2.能够了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提高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蜡烛的变化规律和成分。
2.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学难点1.观察和分析蜡烛的变化规律,并作出科学解释、比较;2.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实验研究蜡烛的变化;2.比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探究蜡烛的成分和性质。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利用情景模拟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实验动态。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讨论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1. 预习准备1.导入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联想,了解蜡烛的基本知识,并简要介绍今天要学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请学生提前预习蜡烛的变化,并将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写在预习笔记中。
3.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蜡烛的认识和问题,并提出明确问题,为即将进行的实验做好准备。
2. 实验操作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及材料,以及实验操作步骤;2.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负责各自组内某项实验;3.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帮助学生有效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4.学生小组向其他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分析总结1.分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去掉实验差异性成分,看出蜡烛的变化规律;2.整体交流:每个小组汇报其发现,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比较,理解蜡烛的变化规律;3.知识拓展:了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4. 总结归纳1.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并提出深入思考的问题;2.单元知识归纳: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蜡烛。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准备:蜡块、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盖玻片、干抹布、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一一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出示课题)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②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③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⑦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展示书30页的三个实验)②提出注意点,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③学生分组实验④汇报交流⑤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蜡烛的变化》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蜡烛作为火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创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烛光的特点,以及蜡烛的燃烧现象。
2.向学生提出问题,“蜡烛是通过哪个部位燃烧的?有没有想过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3.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实验所需的材料:蜡烛、点火器、透明玻璃杯和水。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所需的材料。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a.点燃蜡烛,观察燃烧产生的火焰。
b.将一个透明玻璃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玻璃杯内的变化。
c.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4.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向学生提出问题:a.玻璃杯在蜡烛上倒扣时,玻璃杯内会有什么变化?b.点燃的蜡烛从空气中消耗什么?蜡烛为什么熄灭?2.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
(四)拓展实验(20分钟)1.教师介绍进一步的拓展实验:a.使用不同材料的蜡烛进行实验比较。
b.使用各种不同条件(如大风、吹气、放入空气密闭容器等)下的实验比较。
2.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观察。
3.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和讨论,对比不同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变化原因。
(五)实验报告(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达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蜡烛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实验前后,对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蜡烛多根、火柴、盘子、澄清石灰水、试管等实验器材。
2.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然后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蜡烛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和燃烧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2. 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火柴、盘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蜡烛制作工匠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流程。
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蜡烛的变化》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关于蜡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具:蜡烛、火柴、盘子、计时器等。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三、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打火机、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布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的出生、长大、死亡……你还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质的变化?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2.研究物质的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物质的奇妙变化,好吗?了解蜡烛的特点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有什么特点。
汇报蜡烛的特点。
师:既然我们今天要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使蜡烛发生变化吗?引导生总结出: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加热蜡烛师:加热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
我们的预测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还是让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吧,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你能设计一下这个实验应怎么操作呢?下面就请各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里的蜡烛进行加热,注意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各小组都已发现蜡烛受热后产生的变化了,接下来请各组用盖帽熄灭酒精灯,观察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及时记录。
指导小组汇报观察加热蜡烛的现象:加热后蜡烛变成可以流动的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体蜡烛。
师小结:蜡烛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又变回到固体,只是形态的变化,而其它没有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元
淑
霞
安泽县唐城小学
2016年11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上册)教科书第30页~32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四、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教学仪器陌生或操作不熟练。
小组合作不能很好的分工,实验时对实验现象不能有效的进行观察并记录。
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课堂上完整的填写实验报告单,时间不够用。
六、教具及学具:
蜡烛5根、三脚架4个、石棉网4块、纸片4片、硬纸板4块、酒精灯5个、蒸发皿8个、火柴5盒、干燥的烧杯10个、干抹布8块、小刀4把、勺子4把、试管夹4个、生鸡蛋1个、碱面若干、白醋一瓶、澄清的石灰水4杯、吸管
4根、白糖若干、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4份。
七、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操作、观察法、自学、猜想验证。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幻灯片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而又神奇的世界,从生机勃勃的春季,到炎炎的夏季,再变化为硕果累累的秋季、又变为白雪皑皑的冬季,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多么的神奇。
再看动物有小长大,植物慢慢长大,开花结果最后果实成熟。
还有我们生活当中的常用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称为物质,(板书:物质)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板书:变化)物质是怎样变化的呢?孩子们,想不想知道物质是怎样变化的呢?(生:想。
)拿起桌子上的蜡烛,蜡烛不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浪漫、温馨、寓意。
这节课我们就先从蜡烛的变化开始研究无知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认识蜡烛的形态变化
1、仔细观察蜡烛有哪些特点?
2、学生观察,汇报交流。
3、如果要是蜡烛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4、生口答:切、砸、摔、点燃、加热等。
5、师:同学们,我们猜一猜按我们说的方法做,蜡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生口答,并切割等方法验证。
)
6、打开课本第30页,看第二个活动,猜一猜蜡块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口答)现在,参考课本第30页第二个活动插图,及老师出示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和填写实验报告单,小组内合作完成加热蜡烛的实验。
(发实验报告单)
7、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并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8、师生小结:蜡烛加热时会慢慢变软,再变成蜡烛液体;冷却后又会慢慢变硬成为固体。
(三)认识蜡烛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谈话:蜡烛点燃后会产生哪些变化?
2、师生共同点燃蜡烛,看课本第30页第三个活动,一共有三个实验,分工完成,同学们做实验时参考老师出示的实验步骤和课本上的插图,把看到的现象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出示课件:
“点燃蜡烛”的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2)点燃蜡烛,看看火焰上面有什么产生?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3、用试管夹夹住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取下,
观察蒸发皿的底部。
3、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点拨指导,同时强调注意安全,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
4、汇报实验结果。
(收回实验报告单)
5、提问:两次实验产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6、师生共同小结:(同时板书)像加热和点燃蜡烛发生的变化一样,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仅仅是物质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从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7、生阅读教科书第31页上面的内容。
(四)巩固辨析
看教科书第31页的插图回答问题,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交流。
(五)实践应用
看科学书第32页,选择下面的活动做一做,说说它属
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属于这一类变化?(发实验报告单)
师生合作演示做:
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
2、压扁饮料罐。
3、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小组合作做
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生比赛完成)
2、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3、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六)进一步检测巩固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生口答。
(七)全课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举例说明吗?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颜色的改变 产生沉淀 发光 发热
产生气泡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上册)教科书第30页~32页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
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
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三、说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四、说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五、说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仪器陌生或操作不熟练。
小组合作不能很好的分工,实验时对实验现象不能有效的进行观察并记录。
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课堂上完整的填写实验报告单,时间不够用。
六、说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操作、观察法、自学、猜想验证。
七、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认识蜡烛的形态变化、认识蜡烛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巩固辨析、实践应用、进一步检测巩固、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