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小学教育)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单元 5 蜡烛的变化教案7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 5 蜡烛的变化教案7 青岛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第一个实验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显微镜下的世界》《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地球的面纱》《探索宇宙》《生物与环境》六个单元。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道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式,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
知道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构成,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成果。
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科学探究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能够设计和进行物体运动的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
能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天气变化和大气层的相关知识。
能够收集和整理宇宙探索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
能够进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调查和实验,撰写简单的科学报告。
3. 科学态度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创新。
树立尊重证据、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5.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讲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够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预测会出现什么结果?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
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讲解: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
5. 蜡烛的变化-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5. 蜡烛的变化-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
2.掌握蜡烛的燃烧原理。
3.学会观察实验数据并做出相应的推理和解释。
4.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及燃烧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实验数据并做出相应的推理和解释。
3. 教学准备1.蜡烛2.火柴3.实验器材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1.家庭作业复习请同学们自己回忆上一次家庭作业的内容,并结合今天的主题,谈一谈他们对蜡烛的印象和燃烧的原理。
2.活动展示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已经燃烧过的蜡烛,并放在一旁。
请同学们自己寻找这些蜡烛,观察它们的变化,让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蜡烛的神奇,并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
4.2 实验环节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同学们了解蜡烛的变化规律,并掌握蜡烛燃烧的原理。
2.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实验器材。
3.实验步骤•实验1:蜡烛的外形变化1.点燃一支蜡烛,记录点燃时蜡烛的高度。
2.记录燃烧1分钟后的蜡烛高度,再过1分钟后的高度,直至燃尽。
3.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蜡烛高度的变化过程。
•实验2:蜡烛的燃烧原理1.准备一盆水和空瓶。
2.点燃一支蜡烛,将燃烧的蜡烛悬在瓶口上,等到瓶内部分空气燃烧后,将瓶口在水中封住。
3.观察瓶内蜡烛燃烧的变化。
4.3 结束环节1.小结通过实验,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的变化规律,并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原理。
2.评价评价同学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验及思考能力。
5. 思考题1.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什么物质?2.为什么点燃蜡烛后,蜡烛燃烧的高度会逐渐减少?3.实验2中,为什么瓶内会产生负压?6. 参考资源1.《科学》(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2.《科学教育》(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3.《科学实验教程》(高永哲, 李鹏盛,郑霞著)。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青岛版(六年制)
课题名称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教师姓名李志信学生年级六年级科目科学课型实验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 1课标分析1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
并能辨别身边看到的各种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学情分析蜡烛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带来的蜡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创新活动的基本思路。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蜡烛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教学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策略方法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5蜡烛的变化)二、探究蜡烛的变化(一)观察蜡烛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青岛版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
5、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养成认真观察,并作实验记录的习惯。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蜡烛、火柴、图片资料和视频制作成的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蜡烛两根、火柴、镊子、蒸发皿、干玻璃片或铁片、盐、橡皮泥、纸、面粉、一次性筷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刘谦玩魔术靠的是手快,老师的魔术靠的是科学,现在给你们露一手,想看吗?教师出示滤纸,折成花瓣,用试管滴几滴在白花上,花瓣的颜色会不会变?学生观察:不变。
出示紫甘蓝溶液,滴几滴到白花上,猜猜看花的颜色会变吗?要变,是什么颜色?(花变成绿色。
)激疑: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提出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
2、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蜡烛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小组探究蜡烛变化的实验方案看一看,桌子上有哪些实验材料?学生自由回答:蜡烛两根、火柴、镊子、蒸发皿、干玻璃片或铁片、小刀、锤。
引导:根据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进行探究实验?请分组讨论设计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方法:用小刀切割蜡烛、用锤砸蜡烛、用火柴点燃蜡烛、熔化蜡烛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法真多,谁能说说在要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使用刀、火时要注意安全。
(2)小组分工要明确,注意互相配合。
(3)待加热蜡烛完全融化后立即熄灭点燃的蜡烛,将实验器材轻轻的放在桌面上。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5蜡烛的变化
5.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蜡烛的变化》课标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我设计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切割蜡烛,熔化蜡烛和点燃蜡烛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型;第三部分自由活动,以“面塑或泥塑”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在课后自由设计、制作。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现象比较常见,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
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之前有较大变化,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较好实验习惯。
学习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评价任务1.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新知探究活动一:研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 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性质和变化特点。
2.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蜡烛的变化,并能够用表格形式记录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蜡烛的变化特点。
2. 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化学性质。
2.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剪刀、透明胶带、滴管、实验记录表。
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显微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蜡烛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探究蜡烛的性质(15分钟)1.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和熄灭后的现象。
2. 数据记录:学生用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三、观察蜡烛的燃烧(15分钟)1. 实验操作: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2. 数据记录:学生用实验记录表记录蜡烛燃烧的过程和现象。
四、探究蜡烛的熄灭(15分钟)1. 实验操作:学生用剪刀剪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
2. 数据记录:学生用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数据记录,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蜡烛的其他变化特点。
2.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记录其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蜡烛的变化,学生能够了解蜡烛的基本性质和变化特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数据记录,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
六、实验探究:蜡烛的熔化(15分钟)1. 实验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支蜡烛和一个烧杯,烧杯中放入少量水。
2. 实验操作:学生将蜡烛放在烧杯旁边,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熔化的过程。
3. 数据记录:学生用实验记录表记录蜡烛熔化的时间和现象。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蜡烛的变化》教学课件
拓展活动
面做成面塑
拓展活动
•仅形态发生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将烧杯底盖在蜡烛火 焰上几秒钟
观察蜡烛本身的变化
实验结论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给变化分类
• 1.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 2.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拓展活动
鸡蛋放进白醋中,会……
拓展活动
火柴燃烧
拓展活动
折纸作品
拓展活动
小麦磨成面粉
拓展活动
面粉蒸成馒头
拓展活动
铁矿石被炼成铁
青岛版小学(科学) 六年级上配套课件 (六·三制)
5.蜡烛的变化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坩埚、铁架台、铁圈、 酒精灯、小烧杯、澄清石灰水、小刀、课件、实 验记录单
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变化
活动过程
方法指导:
• 1.注意安全。 • 2.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要用试管夹把蒸发皿取下,放在石棉网上。 • 3.仔细观察蜡烛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 4.尽快完成实验后,收拾好桌面。用过的火柴放入桌面上的培养皿里。
活动过程
名称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蜡烛
活动过程
活动二方法指导:
1.注意安全。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的变化,并及时 记录发现。 3.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烫伤。 4.实验完成后,收拾好桌面。用过的火柴放 入桌面上的培养皿里。
活动过程
名称
实验方法Biblioteka 实验现象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 燥的烧杯
蜡烛燃烧 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内 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 蜡烛 烧杯
小学科学_《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比较理解,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
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前有较大变化。
动手能力也有较比提高。
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习惯。
效果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教材分析教材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特点:本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物体——蜡烛为例,从问题入手,加热蜡烛,燃烧蜡烛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究、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评测练习1.举出几个生活中物质两种变化的例子?2.白醋泡鸡蛋实验,72个小时后有什么现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实验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蜡烛的变化》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小刀、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蒸发皿。
【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1.上课前大家先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看完视频说说你的感受2.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通过蜡烛的变化来研究物质变化的性质。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自主探究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提问:蜡烛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来研究呢?师生互动,开始观察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4)教师提问: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学生组装演示)(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a.酒精灯要放在水平桌面上b.使用酒精灯要小心c.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要用灯帽盖灭d.蒸发皿用夹子取下e.边观察边记录f.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及时的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实验,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也达到了使学生初步认识蜡烛变化的教学目的。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5 蜡烛的变化》教案2
《5 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三、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草木生长、生米熟饭、水滴石穿等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
新课讲解:1、提出问题(1)出示蜡烛问:蜡烛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2)关于蜡烛的变化,你能试着说一说吗?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问:你想在课堂上怎样给同学们呈现这些变化?说说你的方法。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问:如果采用刚才你们提的方法,蜡烛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4、实施探究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5、汇报交流(1)问: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加热蜡烛的变化?师:回答的很细致。
板书:物质发生形态变化。
(2)问:点燃蜡烛有什么变化?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发现?板书:变少板书:烟(3)问:点燃蜡烛后越来越少,而点燃的蜡烛又会产生黑色的烟,这说明蜡烛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生成了新的物质。
师:你们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4)问:哪个小组做了切割、挤压的实验?说说你们的发现。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拿出蜡烛,自由交流。
1、学生从蜡烛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手感等方面加以叙述。
2、学生发言:可以点燃、可以加热熔化,可以切割,可以压扁。
小学科学_《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比较理解,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
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前有较大变化。
动手能力也有较比提高。
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习惯。
效果分析《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没有丝毫做戏的成分,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教材分析教材位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材特点:本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物体——蜡烛为例,从问题入手,加热蜡烛,燃烧蜡烛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究、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评测练习1.举出几个生活中物质两种变化的例子?2.白醋泡鸡蛋实验,72个小时后有什么现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是以课堂和学生为主体的,是基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实验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
(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附: [蜡烛燃烧的原理]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 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 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
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
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
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