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1]

合集下载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作者:赵全备肖红雨高健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1984年鲁健骥先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自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大幕开启。

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戴曼纯(2000)指出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一种语言(如英语、汉语等)的全部词汇,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词汇习得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目前,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理解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以及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等方面。

我们考察了2000年至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32篇相关文献,其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各3篇,比例均为 9.37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16篇,比例为50%,理解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6篇,比例为18.75%,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4篇,比例为12.5%。

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关注不同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如房艳霞(2018)认为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口语词汇产出的流利度、准确度,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过词汇的再认和产出。

洪炜(2013)认为发现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和保持近义词的习得。

此类研究多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随着语料库技术的逐步发展,语言资源逐渐发展,统计手段逐渐完善,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愈来愈得到关注,如郑丽娜(2015)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英语背景学习者对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习得情况。

杨素英(2016)使用语料库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了”和“着”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教学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在现代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基于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寻求更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回顾和分析,希望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习者在词汇掌握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掌握能力。

通过对不同的词汇教学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到最适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果。

研究还旨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词汇教学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总结,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改进做出一定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而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学习者掌握汉语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汉语词汇的学习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有效地掌握词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通过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升汉语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共3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1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而在汉语学习中,量词习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的考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量词。

在汉语中,许多名词后面需要加上一定的量词才能表示数量,如“一个人”、“三张桌子”等等。

因此,量词习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由于不同语言中量词的概念和用法不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会出现量词的错误使用和混淆。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量词习得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母语对于汉语量词的影响。

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使用量词时。

母语中可能没有量词的概念,或者量词的用法和汉语不同,这就会影响到学习者使用汉语量词的准确性。

其次是语言环境的影响。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用法和惯用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习得,比如罗马数字的使用等等。

再次,我们来谈论一下量词习得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提高量词的准确性,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技巧。

首先,多听多说。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听汉语的使用,多进行口语练习,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中量词的用法。

其次,多阅读中文资料。

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借鉴汉语量词的使用方法和习惯表达方式。

最后,多练习。

在课堂中加强量词的训练,多进行词汇练习和语法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量词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习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勤加练习,不断强化汉语量词的知识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量词习得。

综上所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量词习得情况考察涉及到母语影响、语言环境、习得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者才能逐步掌握好汉语中量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为了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我们应该多听多说多练习,不断地充实我们的汉语学习生活在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量词的习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意识与词语短时记忆相关性实验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意识与词语短时记忆相关性实验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意识与词语短时记忆相关性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考察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意识水平和词语短时记忆能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的汉语语音意识水平与词语短时记忆能力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是音节意识水平与词语短时记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这一结果表明音节意识是影响汉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语音意识短时记忆一、引言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学习者分析言语片断以及对其进行操作的一种心理能力,是学习者对于口语单词的语音内部结构的分析和操作能力(舒华,1997),具体指学习者将口语单词分解为连续的音节、首尾音或音素的能力。

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对语音意识的研究十分活跃。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语音意识与特定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诸如字词命名或语音编码技能,单词拼读能力,词语短时记忆能力,正字法转换规则能力,阅读能力等。

比如,Gathercole(1991)认为语音意识与单词阅读有关,而语音记忆与词汇知识有关。

另一些研究者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发现,语音意识与语音记忆的确共享同一语音加工过程。

Bowey(1996)提出的观点则认为,因为语音记忆能力与语音意识水平在预测单词习得上具有相同程度的作用,所以就语音加工过程而言,两者可以合并为同一个指标。

McBride-Chang(1995)认为言语记忆和普通智商及言语感知一样,都是语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文献中,我们还没有看到针对语音意识和语言能力之间关系的讨论,因此本文尝试考察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意识水平和词语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之间的相关性,拟考察如下具体问题:(1)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音意识水平和词语短时记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2)语音意识各层次的意识水平和词语短时记忆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方案。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回望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回望

表现不 同 , 目前 对 相 同母 语 背景 的学 习者 偏 误 而
语孤 立词 的音 高模式 转移 到汉语 双音节 词或 多音 节词 的声 调组 合模 式 中 , 汉 语 双音 节 词 头一 个 将 词 的声调 均读 为平 调 或 升 调 , 后一 个 词 的声 调 将
表现 的研究结 论有 时也不 统一 。以下列 出 主要 研


研 究概 况
双字 调 或更 大声 调 组 合 单 元 的 习 得 问题 很 少 论 及 , 究 内容 主要 涉及 四个 方面 : 研 一是 声调 偏误 的
我们 对 近 3 0年 来 国 内相 关研 究 刊物 进 行 检 索, 初步 统 计 结果 显 示 , 至 2 0 截 0 9年 1 2月 , 关 有
日语 、 语 、 南 语 、 牙 利语 、 泰 越 匈 格鲁 吉 亚 语 、 泊 尼
尔语 、 西班 牙 语 、 语 、 国 内 的) 俄 ( 维吾 尔 语 等 。从 研究 方法 看 , 主要有 两 种 : 实证 性研 究 和实证 性 非 研究 , 中 , 实 证 性研 究 的论 文 数量 占大 多数 , 其 非 实证 性研究 的论 文 占少 数 。非 实证性 研究 主要 根 据 教 学经验 和个 人 印象 对声 调 习得或 教学 的有 关
二 、 为第二 语言 的汉语 声 调 习得研究 综述 作
( ) 语声 调 习得偏 误 的描 写性研 究 一 汉
声 调偏 误 的描 写 性研 究 , 要是 对 学 习者 声 主
调 偏误 表现 的描 写 和归 纳 , 已有 研究 结果 显示 , 母 语 体 偏
究结论 。
母 语为英语 的学 习 者 习得 声 调 的偏 误 类 型 ,
在以上几方面得到调整和改进 。

6.正文及参考文献

6.正文及参考文献

前言由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国际地位近几年迅速提升,从而使我国对外汉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偏误分析以其在该学科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课题。

由于社会需求,导致偏误分析发展速度极其迅猛,它的各项成果更是在各个领域中继续蓬勃发展,而语法和语用方法也同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本文将要就此类问题进行相关的论述。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语法偏误类型语法偏误主要有4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1]。

(一)遗漏偏误遗漏偏误就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因为丢失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由此而引起的偏误[1]。

遗漏偏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一些在意思的表达上比较“虚”的成分就很容易被我们遗漏。

这个问题在复句结构中尤为明显,我们常见的遗漏偏误有:(1)即使……,[也]……([ ]中为被遗漏的成分。

)(2) 除此之外,[都]……上面这些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副词很容易被遗漏,就是因为它们在表意上不够实在。

相比其他的关联词语,特别是放于句首的那些,地位比较突出,我们想要说表示这种意思的话时,首先就会想到这些词语,因此它们不容易被遗漏。

比起外国学生的母语,通常都不会使用这些词语。

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关联词只能出现一个,却不能两者同时出现,这两个都是比较典型的偏误。

而像“however”,“beside”等和与之相对的汉语含义“无论……,都……”,“除了……以外,都……”我们在使用时就不会存在与“都”“也”等相对应的成分。

因此就对外国学生使用这些结构时产生了干扰,从而形成了遗漏偏误[2]。

2.在同类词语中有的有特殊用法,这就容易出现遗漏偏误。

如一类表示时间段的名词“年、月、日”,我们知道它们具有量词性,因此可以直接在前面加数词:“一年、一日”;但是“月”是这一类词是比较特殊的名词,因为在与数词连用时,要加上量词“个”,并且我们不能将这个量词省略。

但是一些学习者并不知道它所具有的这个特殊的性质,因而常会说出“我来到中国五[ ]月”这种因遗漏偏误而导致语法、意思错误的句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学习策略以及影响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

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型,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研究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存现句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影响存现句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存现句习得的内在机制,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对存现句的习得过程进行理论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策略,本文旨在发现有效的习得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存现句习得问题,以期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汉语语言学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存现句的习得情况。

本文将从存现句的定义与分类、习得过程与策略、习得难点与教学对策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

存现句是指描述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

根据不同的标准,存现句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按照存在的方式,存现句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按照句子的结构,存现句可以分为简单存现句和复合存现句。

这些分类为后续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初学者往往先掌握简单的存现句结构,然后逐渐扩展到更复杂的句式。

在习得策略方面,学习者通常会采用归纳法,通过观察大量的例句来总结存现句的规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

从2 O 世纪 8 0年 代初 期 至 今 , 二 语 习 得 理论 的演变 发展 可 以 以每 1 O年一 个 分 野 的跨 度 进 行
法, 这 其 中包 括 会 话 分 析 、 人种志、 微 观研 究 法 以 及 上述 几种 方法 的组 合 。形式 语 言学 派 的二语研 究 者也 扩充 了他 们 的实 验 方 法 , 如 使 用 前 沿 的 心
理语 言 学 和神 经 语 言 学 方 法 ( 如 Ma r i n i s 2 0 0 3 E ,
划分 。2 0世 纪 8 0年 代初 至 9 0年代 初 , UG框 架
下 的二语 习 得主要 研 究 3方面 的问题 : ( 1 ) 二语 知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1 —1 0
领 域 和方法 不 断拓 展 。鉴 于二语 习得 研究 目前 经
历 的重 大演 变 , 本 文 以 二语 习得 的基 本 理 论 框 架 为 脉络 , 追 踪汉 语 作 为 第 二语 言 习得 研 究 在 过 去
性 而 非普遍 性 的语 言变 异 , 将个 体 和 团体 的习 得 特 征 等 同看 待 。许 多二 语 习得 的理论 和模 式在 构 建 时都 将社 会 环境 因素 考 虑 在 内 , 将 学 习 者 看作
[ 摘 要 ] 文章对 国内汉语作 为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 在语音 、 词汇 、 语法等 语言领 域近 1 O年 的发展
和现状 进行追踪评述 , 指出 国内二语 习得在学 习者 内部 因素 、 外部 因素 、 汉语 中介语 系统 等三方 面存在
的不 足和可深入研究的方 向, 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在研究 方法 上进 行调整和创新 , 研究 领域 对社会环境变 量 应有 所侧重并在继续引介 国外最新 理论 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构建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 的交叉学科 ,目 前成 果还不是很多 ,学科规范还在建立之中。上述 4 点 中, 第①点是学科研究的核心部分。
2 与 会 学 者 的最 新 研 究 成 果 和 动 向
为 了展示和研讨本学科 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 会议主要邀请国内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与
1 第 二 语 言 汉 语 教 学 的 研 究 动 向与 水 平
汉 语 教 学 的迅 速 发展 , 对外 汉 语 教 学界 提 出 了很 给
多急需解决 的课题 。该学科 目 的研究热点有 : 前 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研究 ; ②教学资源
吴门吉:副教授 。
在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结构的教学。韩 国诚信女 子大学金琮镐教授统计 了韩 国目前使用的 5 种高 中 固 除 汉语课本 中的 “ 主谓句 ”, 通过大量 的数据统计 , 分 謦 析了 “ 主谓句” 在课文中的编排情 况并 提出相关教
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模拟外国学生汉字知识获得过程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汉字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依据华南理工大学安然教授通过摄像观察手段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非汉语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南京师范大学肖奚强教授通过对双向平行语料的分析讨论了韩国学生汉语代词照应存在的偏误并对偏误原因及出现的阶段作了详细的分析
务副院长黄昭致开幕辞 , 学院副院长周小兵教授任 大会 主席 。 有来 自 7个 国家 、7所 大 学 的 4 共 2 O余 名 专家学者 出席 了本次会议 , 提交论文 4 篇 , 自国 3 来 外和 国内多所 院校列席会议 的教师学生有 10多 0 人。此次会议 中心议题是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的教 学 与 习得研 究 ”。
从 小句 动词语 义类 别 的角度 讨论 了汉语 复合 句 中第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1.1理论背景:Craik&Lockhart在1972年提出了加工深度假说,认为人们的认知加工影响所接受的知识是否能够长时间记忆,这一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启发了后来的投入量假说等。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国内关于词汇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最早起于戴曼纯(2000),她在文章中引用了Ellis的观点,认为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加快词汇习得的速度。

自此,关于影响词汇习得因素的研究呈现上升之势。

1.2影响因素概括:本文将关于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大体上归纳为四大类: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语言本体因素以及多重因素。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词汇重复率以及输出的频率等。

内部因素主要指有关学习者自身的因素诸如学习者的母语、背景知识、学习动机及策略等。

语境、语素、词形等都属于语言本体因素,对词汇习得效率产生了影响。

另外,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它不同于以上各因素独立运转,本文将词汇习得的过程看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还是很有必要在这里归为一类的。

2.词汇习得影响因素研究的内容分析2.1外部因素:所谓词汇重复率,指的是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教材、课堂及教师将词汇展示给学习者的频率,很多学者(江新1998)都通过实验论证了词汇重复率确实影响词汇习得的效率,此外,陈贤纯(1999)提出在教材编写中应该加强生词的复现率。

柳燕梅(2002)通过两个实验论证了重复率与学生习得词汇的效果成正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强生词的重复率,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加深词汇印象。

寻明(2006)认为在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阅读仍然是二语词汇习得的主要途径。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现代教学法更加推崇学习者在阅读中自然习得词汇。

董燕萍(2001)通过三个平行班级进行试验表明在交际教学法中,以间接词汇学习为主、直接词汇学习为辅最有利于词汇的习得。

张博(2018)提出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基于汉语词汇的主要特征,二是遵循二语词汇习得规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以惯用语为例摘要:惯用语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精炼,因而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与频繁使用。

然而正因为其精炼的形式来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演变,使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被二语习得者所理解。

作为一个语言中具有丰富表达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惯用语的使用是不能舍弃的,正是因为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学生有很强的兴趣,但正因为汉语作为非线性文字的特性,以及汉语熟语系统的复杂牵扯,还有熟语表意的双层性和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异域生活知识使得二语习得者在习得上遇到的困难重重,惯用语的教学也因此存在“重要+不重视”,“困难+兴趣”的局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与惯用语的结构教学相结合,将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惯用语;惯用语语义性质;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1.汉语惯用语的界定问题首先,关于汉语惯用语名称的研究,以吕叔湘、朱德熙1951年使用“习惯语”这一名称为始。

有的学者认为“惯用语”这个名称具有贬义色彩,因此建议用“习语”或“习用语”来代替而不使用这个术语。

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为惯用语另立新名称。

这个名称所指代的范围不同时,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通常我们所说的“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①然而关于惯用语以及谚语等熟语的定义的确很难真正做到可以有效区分它们的不同,譬如“谚语是群众口语中脱俗精炼、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揭示客观真理,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富有教育意义,深为人们喜闻乐道。

”②这个定义也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惯用语”且找不出有描述不对的地方。

刘雅梅等(2020)的《多维视角下情境制约惯用语的规约性与创造性》③一文所讨论的“情境制约惯用语”就并非学界通常意义上讨论的“惯用语”,它所指的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惯使用的受制于具体的交际语境的多词语组合。

例如“你好”、“请便”“多吃点”等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词 汇 知 识 包 括 词 语 的 结 构 、 存 储 、搜 索 、 提 取 与 遗 词 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与 心 理 词 典 研 究 密 切 相 关 ,如 第 二 语 言 学 忘 等 , 更 接 近 心 理 学 研 究 。词 的界 定 是 词 汇 知 识 界 定 的 基 习 者 的心 理 词 典 存 在 一 个 还 是 两 个 词 语 表 征 系 统 。 多 数 研 础 ,要 排 除 干 扰 词 的 界 定 的 因 素 , 如 根 词 与 派 生 词 、 词 究 表 明 , 在 一 个 使 用 者 的 两 种 语 言 的 词汇 间 存 在 相 互 作 用
第 二 语 言 词 汇 习 得 研 究 在 国外 已 经 有 3 多年 的 历 史 , O
先 了解 这 些基 本 理 论 。 ( ) 词汇 知 识 的界 定 一
我 国 开 展 的相 关 研 究 借 鉴 了不 少 国 外 的 成 果 ,我 们 有 必 要 界 定 为 在 了 解 词 语 意 义 的 能 力 与 为 交 际 目 的 而 自动 激 活
打 语感 和 论感 ,应 该成 为应 用 语 言 学 教师 的 教 学 目标 。 语感 是 想 到 很 多 : “ 击 、 美 丽 、道 路 、 游 泳 、洗 澡 、考 试 、 歌
对 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象 的敏 感 ;论 感 是 对语 言 使 用 、语 言 现 唱 、 吟 诵 、修 改 、掩 盖 、 装饰 、单 独 、孤 独 ”等等 。继而 又 象 中包 含 的语 言 理 论 的敏 感 。培 养 语 感 ,有 利 于 学 生 自觉 地 想 到 ,有 的并 列 式 成语 和 四字格 也 是 如 此 。后 来 于根 元 还 总 前 前 发 现 有 研 究价 值 的 语言 现 象 和语 言 问题 ,培 养 论 感 ,有 利 于 结 出: 双音 节 词 里 “ 语 后 书 ”和 “ 书后 语 ”两类 ,第 一 学 生 提高 发掘 和提 炼 语 言理 论 、语 言规 律 的能 力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综述


4 3 5・
海外华文教育
汉语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采取了偏误分析的理论框架 , 分析学习者中介 语 系统 中有关体标 记部分 的偏误类 型和成 因 。在 搜 索 到 的 3 2篇 体标 记 习得 研究 中 , 有l 5篇 主要 使用了偏误分析方法, 包括“ 着” 、 “ 了” 、 “ 过” 三个体标记 , 以“ 了” 为最多。 ( 一) “ 了” 的偏误 分析 现代汉语中有两个“ 了” , 词尾“ 了1 ” 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 , 句尾“ 了2 ” 表示新情况 的发生 , 有 成句功 能 。有关 “ 了” 的偏 误分析 均 区分 了 “ 了1 ” 和“ 了2 ” , 涵盖 了俄语 ( 王媚、 张艳荣 , 2 0 0 7 ; 王 红厂, 2 0 1 1 ) 、 韩语( 韩在均, 2 0 0 3 ; 徐丽华、 谢仙丹 , 2 0 0 9 ) 、 英语 ( 赵立江, 1 9 9 7 ; 余又兰 , 1 9 9 9 ; ) 、 越南
研 究者 还提 到“ 了” 的错序 ( 王媚 、 张艳 荣 , 2 0 0 7 ; 王红 厂 , 2 0 1 1 ; 韩 在均 , 2 0 0 3 ; 赵立江, 1 9 9 7 ; ) , 即学习者 在面对 离合词 、 动词后有 补语 、 双 宾语 、 动词重叠 等句 法成 分时 不清楚 将 “ 了” 放 在哪个 句
本文将从 以上三个方面对汉语第二语言体标记习得研究 的类型、 特点、 成就及不足作一综述 ,
希 望能 为今后 的教 学和研 究提 供一 点参考 。
二、 体 标 记 偏误 分析 研 究
偏误 分析 理论 是 2 0世 纪 6 O年代 末 由 C o r d e r 提 出来 的 , 它关注 学 习者 的语 言错误 , 并与 目的语 进行 比较 , 进 而对产 生偏误 的成 因展 开讨论 , 并 认 为 偏误 可 以从 语 际 ( i n t e r l i n g u a 1 ) 或语内( i n t r a l i n - g u a 1 ) 因素影 响解 释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e s s say ・
Ke r s C i e e s c n a g a e; ro n y i ; u e y wo d : h n s ; e o d l n u g er ra a ss s r y l v
人 们在 习 得 第 二 语 言 的 过 程 中或 多 或 少 都 会 出现 偏 误 ( 像 小 孩 在 学 习 母 语 得 过 程 中 也 会 出 错 就
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习得 偏 误 分 析 研 究 综 述
范 婷 巳 好
(四 川 外 语 学 院 研 究 生 部 , 庆 重 4 03 00 1)
提 要 : 第二语言学 习者在 习得 目的语 的过程 中产生 的偏 误反 映 了学习者 学习 目的语规则 的过程 , 汉语作 为第 在 二语言 习得 中偏误分 析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 , 多年来 已有大 量的有 关对 外汉语教 学偏误 分析研 究 的论 文 、 专书
的 研 究 领 域 , 于 我 们 认 识 语 言 习 得 的 过 程 起 着 至 对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汉 语 作 为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中 偏 误 分 在 析 也 是 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课 题 , 实 际 语 言 教 学 也 有 对
n s r n n it n,v c b lr ,ga e e p o u c ai o o a u a y r mma ,a d p a mai ,e c h s p p ra ms t o d c o r h n ii u v y o h r n rg t c t .T i a e i o c n u ta c mp e e sv  ̄s r e t e f
ln a e r ls o r c d r .Ero n lss i a v r mp r n o i n Chn s s t e s c n a g a e a q ii o . F r a g g ue p o e u e u f r r a ay i s e y i o t t tp c i i e e a h e o d ln a u g c u s in t o ma y y a s h s p e t fr lv n e c ig A lto s a sa d b o s o ro ay i h v e n p b i e n e r a l ny o ee a tta h n o fe s y o k n e r ra lss a e b e u l h d,i v l ig C i n n s n o vn h ・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难点和教学对策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难点和教学对策

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难点和教学对策魏莉杰汉语作为二语习得教学存在很多难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的各个要素层面,针对不同的要素教学,有不同的教学对策。

1 引言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有关汉语的研究也日益蓬勃,汉语作为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这些问题存在一定规律,不同国家的偏误不同,有一些是公认的难点:有如声调和汉字,就成了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的研究重点。

2 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概述要想了解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情况,首先就要了解二语习得本体,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或途径。

鲁健骥发表于1984年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般作为二语习得的开端,由此看来,对外汉语学科的研究仍旧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3 汉语作为二语习得中的难点语言学习有不同的要素层面,虽然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汉字都很重要,但学习对象的不同也意味着对各个语言要素的研究侧重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这些要素学习上的偏误也不尽相同。

3.1 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语音教学是首要问题,其难点主要有三个:声韵母和声调,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声调,因为声韵母学习上,只要正确认识了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是可以掌握的,从汉语桥上各个国家优秀的汉语学子们的演讲中可以看出。

所以声调就是一个难关,它的难在于其独特性,和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不同,汉语中的声调有区别意义的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汉语的优势,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四个声调有自己的音高,还会随着语流音变发生变化,大部分中高级水平学生出现“洋腔洋调”的原因就在此。

语音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对较难易错的偏误采取逃避措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予以重视,尤其是加强上声和阳平的训练,而且汉语声调在语流中经常出现变化,例如常见的上声变调等,所以声调训练也可以结合语流进行,毕竟单字训练在实际的声调运用中有一定局限。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综述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综述

本 文 对 发表 在 《 世 界汉 语 教学 》 《 语 言文 字 应用 》 行梳 理发现 ,主 要有两种研 究方法 :实证研 究和非 实证研
究 ( 经 验 法研 究 ) 。
《 豫 园教学与研 究》 《 汉 语 学 习 》 等 核 心 期 刊 上 的论 文 进 策 研 究 。
二、作 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声调习得研究 内容综述
分析方法 一般采用声 学分析法 ,即借助语音 学软件研究 发
进 行 比对 。

音 者 的 声 学 物 理 学 特 征 ,在 声 学 参 数 上 将 发 音 者 与 母 语 者 要 有 两 种 研 究 结 果 :一 是 阳 平 有 调 域 上 的 偏 误 ; 阳 平 在 调 种 是 通 过 耳 听 记 音 的 传 统 语 音 学 的手 段 ,得 到 学 习 1 9 8 9 )。另外一种 结论是阴平和 去声的偏误主要 是调型 ,
验 研 究 适 合 于 对 既 有 理 论 假 设 的 检 验 , 它 意 味 着 可 以通 过
人工 处理或介入 的方法获得数据 ,在采集数 据时必须对 一 职 业 、不 同 学 习 阶 段 等 方 面 的 学 习者 学 习 汉 语 时存 在 的 特
些变量进 行控制 ( 王 韫 佳 ,2 0 0 3 )。2 0 0 9 年  ̄2 0 1 2 年 , 利 殊 的 声 调 偏 误 现 象 进 行 的 描 写 研 究 。 其 中 以 区 分 国 籍 的个 用 计 算 机 模 拟 实 验 进 行 声 调 习得 研 究 的成 果 较 多 , 陈默 和 性 描 写为 最 多 。 [ J ] 王建 勤的计算机模拟 实验和个案研 究成果就 有1 7 篇 。此 类 母 语 为 非 声 调 语 言 的 汉 语 声 凋偏 误 描 写 ,主 要 集 中于 母 语 为 英 语 的 学 习 者 习 得 声 调 的 偏 误 类 型 , 目前 主 域 和 调型 上 都有 偏误 ;上声 主要 是调 型 偏误 ( 沈晓楠, 方 法 必 须 具 备 仪 器 和 设 备 以及 实验 程 序 ,对 收 集 的 数 据 的 美 国学 生 、 日韩 学 生 及 少 数其 他 国家 的 学 生 。

动态系统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动态系统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期
齐春红 : 态系统理论与 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 习得研 究 动

’ 1・ 5
系统 的 自组织性 , 系统 会 呈 现 出大 致 的 发 展模 该
究的还很少。该理论 强调要把 中介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 考察影响二语 习得 多个变量之间 的相互作用 , 写和解 描 释动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因为变量太复杂 , 但 很难设计 出有效 的研究方 法。据 此 , 我们在 动态系统理 论框架下探讨 汉语
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种更切实可行 , 更具可操作性 的有效方法 。
理论 认 为二语 习得 的发展 也是一 个 动态 的复杂适
仔细 观察整 个语 言 发 展过 程 的每个 细枝 末 节 , 整 合 出一套 具 有 科 学 性 的二 语 习得 发 展 模 式 J 。 6 王涛 也指 出时 间是影 响复杂 系统 互动水 平 的一个 极 其 重要 的参 数 , 复杂 系统 中 , 同的事件 发生 在 不 在特 定 的 时 段 上 , 而 显 示 出特 殊 的 意 义 … 。 因 在动 态 系统理 论 的应 用 方 面 , 兰霞 重 点 评 介 了 李
L r nFem n和 V r o r 的 研究 方 法 , “ as re a e es o 等 p 如 动 态 的实 验设计 ” 纵 向 、 案 、 间 序 列方 法 ” 微 “ 个 时 “
应 系统 , 种 系 统 随着 时 间 变 化 而变 化 。该 理论 这 被称 为 动 态 系统 理论 , 早 在 2 它 O世 纪 5 O年 代 就 被用 在 存 在 论 、 理 学 、 神 疗 法 等 多 个 领 域 , 管 精 Lr nFem n 19 ) 表 的 《 ho/o l i as re a ( 97 发 e C ascmpe t xy si c n eodl gaeaqit n ( 乱/ c neadscn nug cusi ) 混 e a io > 复 杂科 学 与第二 语 言 习得 ) 次 提 出应将 复杂 理 论 首 ( 括后 面 的动 态 系 统 理论 ) 用 到 第 二 语 言 习 包 应 得 领域 』这一 应 用 在 国外 还 处 于尝 试 阶段 。如 , 何 把影 响二语 习得 的多个 变 量 结 合起 来 研 究 , 怎 样 的实 验设 计 能 更 有 效 反 映变 量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对第 二语 言 习 得研 究 来 说 确 实是 一 个 复 杂 的

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规则的泛化现象

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规则的泛化现象

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规则的泛化现象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常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语言规则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出现泛化现象。

泛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和引导,避免不必要泛化的产生。

标签: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规则;泛化一、引言泛化,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用上的一种偏误,是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规则,用推理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新语言现象上,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一般出现在学习的中级或高级阶段。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成年人,这些人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在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经常根据自己的内在理解去类推运用已学到的语言规则,例如学习者学了“一个月”、“一个星期”,就会说出“一个年”、“一个天”这样的词组。

这类现象出现的类型多样,它的根源不在其母语中,因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常常出现同样的现象,它有其产生的独特心理机制。

二、泛化的类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现泛化现象出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各个方面。

下面就泛化的不同类型做简单分析:1、语音的泛化外国人学习汉语第三声声调先降后升是学习者的一大难点,但在实际运用中读完整的第三声的机会并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三声都要变调。

变调更是学习的难中之难。

当学习者在看到第三声调号时,常常念出或说出的他们经过很大努力才掌握的全三声。

其原因就是学生对三声总结出他自己的规律,用在半三声或三声连读上。

再如,在音节ju、qu、xu、yu的拼写中u其实是ü省去上边的两点,而学习者却常把这里的ü读成u。

这些都是语音方面过度泛化的现象。

2、词汇的泛化例如:①我以前在中国学了两个年的汉语。

②他正在听听音乐呢。

例①中的“年”前边不需要量词,但学习者学了“一个月”、“一个星期”,“年” 也是时间单位,想当然的就在它前面加上了“个”,此处为量词“个”的泛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过讨论。Meara(1996)引用的Rechards的八个假设 反映了当时研究的状况。Palmberg(1987)将词汇知识 界定为在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与为交际目的而自动激活 词语的能力之间的连续体。Olshtain(1987)以希伯来语 为例说明词汇知识包括已经习得的词汇与词语形成机制。 词汇知识的界定与心理词典研究密切相关,如第二语言学 习者的心理词典存在一个还是两个词语表征系统。多数研 究表明,在一个使用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间存在相互作用 (Tomaszcyk,1990),词汇联想实验也支持这一观点。
作为应用语言学教师,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将生活中 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学家的故事拿到课堂上来,通过示范和 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的思路和角度,从而提高学生探究语言规律的能力。
(刘艳春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100024)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10.02
(宋刚,2002) (二)第二语言词汇量的确定 第二语言词汇量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词表上。然而,
由于测量词汇量的方法不同,结果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词汇量测定需要完善的理论来支持。为此,需要可信而有 效的测试方法。其中三个核心问题是:1.怎样决定什么是 “词”;2.怎样选择测量哪些“词”;3.怎样测量选定的 “词”。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估计方法(Goulden, 1990;Nation,1990;Laufer and Nation,1995)。(宋 刚,2002)。现在常用的方法有词表法、词汇知识量表、 多测法和联想法。
131Modern chinseXIANDAI YUWEN
2010.02
132
语言教学研究
试在词汇学习中的投入水平越高,则词汇学习效果越好, 被试在写作作业中学习词汇的效果最好。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对外汉语界做得还很少,需 要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
3)语义透明度因素 语义透明度问题也是影响汉语词汇习得的因素之一, 或许在其他语言中并不明显。干红梅(2008)用实验的方 法研究了语义透明度对中级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 其实验结果显示:透明词的学习效果显著好于不透明词, 并且还受到学习者的汉字基础和语境是否丰富的影响。 汉语词汇语义透明度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来说更是崭新的,但是我们认为这方面 的研究很重要,因为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这和汉语词汇 语义的内部关系特别密切。 3.伴随性词汇学习和直接性词汇学习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学习策略研究主要 是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的对比研究、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 词汇学习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很有限。 张金桥(2008)对汉语词汇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的效 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研究以词表背诵法和文本阅读法为 例。研究结果发现,在即时测试中,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助 于留学生理解性词汇知识和产出性词汇知识的学习,其中 直接学习比间接学习更能促进留学生汉语理解性词汇知识 的学习,间接学习比直接学习更能促进留学生汉语产出性 词汇知识的学习;在延时测试中,两种学习方法在理解性 词汇知识学习效果上不明显,间接学习方法能促进留学生 汉语产出性词汇知识的学习,而直接学习方法对留学生汉 语产出性词汇知识的学习没有促进作用。 钱旭菁(2003)专门对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 习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研究认为,学习者不管语言水平如 何,都能通过阅读学会一些新的词语。而词汇量的多少又 和伴随性词语学习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因此随着词汇量的 扩大,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的词语也会越来越多。作者还对 今后有关伴随性词语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朱勇、崔华山 (2005)对汉语阅读中的伴随性词汇学习在钱旭菁研究的 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认为,伴随性词汇学习是 一种普遍现象,学习者汉字词基础和目标词与语境线索的 位置关系均对其产生影响。 4.其他 江新(1998)探讨了词汇习得研究对词汇教学的启 示,通过探讨词汇习得的特点,提出了如下建议:(1) 词汇学习是一个连续过程,应该对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学 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既教给学生词汇的定义知识,也 教给学生语境知识;(3)鼓励学生利用语境猜测生词的 意义;(4)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5)词汇教 学要使词汇围绕一定的主题或中心出现,提高词汇的重现 率,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语境之外运用生词。 鹿士义(2001)论述了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能力之间 的关系。作者认为,认知型词汇和主动型词汇之间的距离 大,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就弱,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两者 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变小。作者建议在初级阶段就应该注重 书面语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口语和书面
130
这些鲜活的实践结合在我们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呢? (四)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语
感和论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希望学生局限于学一
些守株待兔式的知识或简单的语言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论感,应该成为应用语言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语感是 对语言使用、语言现象的敏感;论感是对语言使用、语言现 象中包含的语言理论的敏感。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自觉地 发现有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培养论感,有利于 学生提高发掘和提炼语言理论、语言规律的能力。
语言教学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路 杨
摘 要: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的习得研究也仅有二十来年的历史,词汇习得的研究开展得更晚一些。与语法、语音、汉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的研究相比,词汇习得研究做得少,但是词汇习得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语言教师、应用语 言学家应该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本文综合了近二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状况,以期加深对该 领域的了解,为词汇习得研究提供借鉴。
语言教学研究
进一步指出,脱离语境通过词表翻译法学习词汇的方式对初 级阶段的词汇学习比较有帮助,语境中的词汇阐释则对进一 步的词汇学习非常有利。(孙晓明,2007)
(五)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关键词法、联 想法和猜词法。(孙晓明,2007) 二、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状况 (一)已经涉及的领域 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 不多,主要有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研 究、学习策略研究、词汇知识研究以及和词汇习得的其他 方面的研究。 1.词汇习得偏误研究 词汇习得偏误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 开展得最早的,早在1987年鲁健骥就发表了《外国人汉语 词语偏误分析》一文。该文首先分析了留学生习得词汇产 生偏误的原因,如本族语、本族文化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语际负迁移),已掌握的目的语知识对学习新的目的语知 识的干扰(语内负迁移),学习态度,教学中的讲解和训练 中的失误;然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鲁健骥,1987) 在这之后,词汇习得偏误研究一直在继续,如陈绂 (1998)研究了了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复合词时的母语负 迁移现象;张若莹(2000) 探讨了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 习得的偏误与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一些问题;朱志平 (2002)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研究了双音词偏误现象;李 彤、王红娟(2006)对中级阶段留学生双音节动词偏误进 行了研究。 2.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研究 我国对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有词频 因素、投入因素和语义透明度因素,其中数词频因素的研 究较多。 1)词频因素 词频因素研究的成果也很少,主要是江新和她的学生 (2005,2006)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其他人的研究成果还 没有看到。柳燕梅(2002)探讨了生词重现率对欧美学生 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江新(2005)研究了词的复现率对 非汉字圈学生双字词学习的影响,并对留学生汉语双字词 习得中的频率效应进行了研究。江新等人(2006) 在《外 国 学 生 汉 语 字 词 学 习 的 影 响 因 素 —— 兼 论 《 汉 语 水 平 大 纲》字词的选择与分级》一文中也主要讨论了词频因素。 从方法上来看,词频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 度进行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即词频 因素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得 出了更为细致的结论:字频对低频词学习的影响大于高频 词,对非汉字圈学生双字词学习的影响更大。字频对于双 字词学习的影响受整词频率、学习者的汉字基础的制约。 (江新,2006) 2)投入因素 孙晓明(2005)用实证的方法对投入因素对欧美学生 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被试在词汇学 习中投入水平不同,词汇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这个研 究还结合了“投入负担假说”得出了了如下结论:认为被
(三)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发展过程 词汇习得的发展过程是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的核 心,也是词汇习得研究的前沿。词汇习得本身难以观察, 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词汇门槛效应”、学习动机对 L2词汇习得的影响等,研究难度极大。Laufer(1991)认 为确实存在“词汇门槛效应”,教师应采取措施去激活门 槛以上词汇的学习。 词汇习得的发展模式建立在对词汇知识的认识上, 词汇习得标准包括:1.认识并理解词语,而非猜测;2.能 够依据情境,自然而适当地使用词语(Tomaszczyk, 1990)。词汇习得标准直接左右评估手段,不恰当的习得 标准会造成不恰当的测量方法。Meara(1997)曾提出行之 有效的评估方案。 (四)影响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因素 Sternberg(1987)提出词汇习得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 条件:第一,生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具有可学性;第 二,充分的语境信息使词汇可以完全被理解;第三,词汇 加工达到一定的水平。 1.词频因素 Nation(1990)指出,学习者对词的形式越熟悉,学 习的负担越轻。而生词的重现率会影响学习者对词汇的熟 悉度。我们认为,词汇出现的频率越高,学习者的记忆负 担越小,对该词汇掌握得越好。 2.投入因素 Craik& Lockhar(1972)提出了加工深度的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新的信息是否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并 不在于它在短时记忆中所储存的时间,而在于其加工的深 度。在此基础上,Laufer&Hulstiji(2001)提出了投入负 担假说(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这一假说 建构了一个动机—认知过程。他们把加工过程分为两个认 知因素(查找因素和评价因素)和一个动机因素(需要因 素),这就是投入负担(involvement load)的三个组成因 素。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的过程往往会涵盖投入假说 的三个组成因素中的一个甚至全部,而学习者投入负担的 不同会影响其词汇学习效果。 3.语境因素 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词汇的语法特征、典 型搭配和语义的理解。一些研究(Gipe&Arnold 1979, Nist&Olejnik 1995)表明,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效果要比 在无语境的条件下好。Prince(1996)指出,高水平的学习 者比低水平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语境信息。Nation(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