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摘要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行使有着积极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网络舆论使行政问责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提高问责效率,对政府和官员产生了应有的制约和监督,推进现代责任政府的实现,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网络舆论中存在着网络暴力、谣言、诽谤和人身攻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本文主要从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概念和特征开始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两方面展开分析,就如何利用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行了阐述,提出应从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法制和公共领域伦理体系、加强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保持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增加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性等方面入手,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网络舆论, 行政权力,监督,健全,引导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3)(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 (3)二、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影响 (4)(一)积极影响 (4)(二)消极影响 (5)三、完善我国行政权力网络监督的对策 (6)(一)加强我国行政权力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建设 (6)(二)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 (7)(三)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8)(四)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 (8)(五)加强主流传播媒体的建设 (9)四、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通讯手段,越来越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在行政权力监督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互联网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下情上达;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的沟通功能,使得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可以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公众有效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引言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
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
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
舆论调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旨在引导公众舆论方向,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稳定。
以下是一些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
1. 建立舆论引导机制: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应该建立相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计划,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舆论方向。
2. 加强信息透明度:政府应该加强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布重要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的全貌和进展情况,减少公众的猜测和误解。
3. 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公众应该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业和公共设施的监督,及时曝光问题,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监督观念和舆论导向。
4. 加强舆论预警能力: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舆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舆论风险,避免舆论危机的发生。
5. 建立媒体和谐关系:媒体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意识,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避免恶意攻击和谣言传播,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6.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恶意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
舆论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关系,才能实现舆论调控的目的。
舆情处置措施
舆情处置措施
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众利益,处置社会舆情是现代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然而,如何正确处置社会舆情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舆情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以确保社会安定、良性发展。
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舆情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依据,社会舆情的监督将对政府的决策产生有力的影响。
因此,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发现和曝光失信行为,加大惩治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公众信心。
二、建立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
社会舆情快速变化,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舆情应对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处理舆情的效率和准确性,预测和应对社会舆情变化。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舆情研究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对社会舆情进行实时监测,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有效避免和处理社会舆情纠纷。
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直接关系到政府和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
质量。
在处理社会舆情时,与社会各界进行充分沟通,分析和思考社会舆情的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对外发出信息,积极探索解决社会矛盾的新办法。
四、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社会舆情的处理决不能仅仅依赖执法手段,它关乎政府的形象和
信誉。
因此,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舆情矛盾,让公众了解新的政策、规定和法律,增强社会治理的规范性。
总之,处置社会舆情虽然晦涩复杂,但必须从源头上加强舆论监督,完善舆情应对机制,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加强宣传教育,进而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良性发展。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措施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措施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措施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政府管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形象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的背景、目的和相关实施细节。
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包括谣言的传播、不实信息的扩散和网络欺诈等。
这些负面影响给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造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监控、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
目的政府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同时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众满意度。
以下是具体的目标:1. 监测网络舆情:政府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网络平台上的舆情信息。
通过监测,政府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涌现的各种声音和舆论动向。
2. 引导网络舆情:政府通过及时发布政策解读和正面宣传等手段,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积极向上的方向。
政府通过积极参与网络讨论和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公众的意见和观点。
3. 管理网络舆情:政府对网络舆情中的不实信息、谣言和有害信息进行清理和处理。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对违法、恶意的信息进行处罚和打击,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
4. 平衡利益: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中需要平衡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管的两个方面。
政府既要确保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又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这需要政府在制定管理措施时权衡各种因素,确保权益的平衡。
实施细节为了有效管理网络舆情,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细节和措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实施细节: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政府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
监测系统应该具备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跟踪网络舆情的变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形象、民意支持和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采取有效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形象。
本文将从监测舆情、舆情引导和科学回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要及时了解网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倾向。
可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和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24小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发现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通过主动了解舆情,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提高政府对社会民意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主动引导网民正面发声。
可以通过组织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等活动,吸纳网民意见建议,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地方政府还可以定期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增加政府公开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要积极宣传政府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依法合规,尊重网络言论自由,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应科学回应网络舆情。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介绍相关情况、说明政府立场,消除网民疑虑和误解,回应社会关切和疑虑。
要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迅速处置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恶化。
要加强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从容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防止出现舆情失控的情况。
通过科学回应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
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开辟了一条公民利益表达的快速通道,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正在成为惩治行政腐败的利器。
然而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比较低,容易出现“网络暴政”和形成“羊群效应”。
据此中国地方政府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尝试建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制度建设。
标签:网络舆论监督;正效应;负效应;策略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民直接对话,这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大大刺激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中国网民的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第四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诸如陕西“周老虎事件”、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广西“日记门事件”,以及前不久陕西杨达才“微笑门事件”在网上不断发酵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并很快得到纪检部门的回应,这也反映网民参与监督的巨大力量。
如何认识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这是新时期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1]。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的网民,监督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活动,就行政管理领域来说主要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涉及公共事物、公共利益的组织或个人的活动。
相对于传统舆论监督来说,虽然它的载体是互联网络但是它仍然属于公共舆论监督的一种或者说它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新方式。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4300字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4300字[摘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推进问题的解决,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本文论述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定位和职责,分析了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毕业[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如今的网络舆情环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危机(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网络舆情危机是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
突发公共事件总是会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许多身在事件现场的网民会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上发出图片和视频,不断拼接事件全貌,催生各类舆情,数不尽的媒体和网络跟着推波助澜遥相呼应,舆论危机也紧随而至。
纵观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不乏一些案例中,舆论危机比之突发事件本身的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客观来讲,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来说,如果正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那么,不产生网络流言是不可能的,不发生混乱的流言和引发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谣言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我们不能对这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舆情危机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基于基本人性的传播学规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机遇?有哪些问题?如何应对?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
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机遇?有哪些问题?如何应对?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和媒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的权力滥用和失德言论等行为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进而形成舆论,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及时回应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的媒介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媒介形态的不断更迭为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催生出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机遇(一)舆论监督主体扩大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新闻机构来实现,普通公众很少有接近自己发声的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多元传播,在这人人掌有“麦克风”的时代,普通民众能够随时成为新闻的播报者和传播者,使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常态。
(二)舆论监督渠道增加新媒体为公众直接向主管部门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政府部门或机关单位开通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发声的“话筒”;新闻媒体通过技术平台收集意见,以便更全面地反映舆情;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草根意见领袖的崛起,使舆论加速发酵,短时间内便形成合力进行发声。
(三)舆论监督环节简化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上传下达的过程加快,省去繁琐过程,舆论监督的效果实时可以看到。
如北京市公安局对于微博上引起的舆论事件,多次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平安北京”发布权威通报,反馈及时,并达到了一定效果。
二、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带来的问题(一)多元监督的偏差性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门槛降低和技术赋权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使政府和媒体的声音淹没在主体多元的传播空间里。
倘若公权力机构不能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驾驭、沟通和掌控,还会带来公信力的丧失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从而增加舆论引导与管理的难度。
在“大连女子深夜遭男子殴打”、“李心草溺亡”事件中,公权部门的消极处理加剧了网民的愤怒及政府的信任危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舆论工作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舆论应对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问题等过程中,涉及舆论引导、舆情处置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快速反应。
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各类舆情。
2. 责任明确,协同配合。
明确各级各部门在舆论工作中的职责,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舆论风险。
3. 科学研判,精准引导。
根据舆情发展趋势,科学分析,精准把握舆论导向,有效引导舆论。
4. 公开透明,正面回应。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确保舆论环境稳定。
四、组织架构1. 成立舆论工作应急指挥部。
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
2. 设立舆论工作应急小组。
由宣传、网信、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负责具体执行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工作。
五、工作流程1. 舆情监测。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汇总各类舆情信息。
2. 舆情研判。
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类、分析,评估舆情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3. 舆情处置。
根据舆情性质和影响,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消除误解。
(2)对虚假信息、谣言等,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正确认识问题。
4. 舆情评估。
对舆情处置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六、应急响应1. 一级响应。
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启动一级响应,总指挥亲自指挥,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应对。
2. 二级响应。
针对一般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启动二级响应,相关部门负责人指挥,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3. 三级响应。
针对较小规模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启动三级响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处理。
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是高科技和人民民主相结合的一种成果。
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充分地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政府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和指正,是现代人民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
对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监督目录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二)网络暴力问题突出(三)网络监督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三、健全网络监督舆论的对策与建议(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三)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四、结语“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三是以监督制约权力。
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和化解冲突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监督公共权力有效运行和实施的有力工具。
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发群众(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评价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监督国家相关的各项活动,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
政府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政府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议题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舆情的迅猛蔓延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了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本文将探讨政府如何有效管理和引导网络舆情,以确保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以监测、分析和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来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组建专业团队开展舆情监测与分析。
其次,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及时获取并分析舆情信息。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处置机制,包括制定舆情事件的处置标准和流程,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发布与传播政府应主动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走向正确方向。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发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政策解读和公告,向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
其次,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网络舆情话题的讨论,回应公众疑虑,引导正能量发声。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媒体人士等开展在线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公众理性参与舆论讨论。
三、加强网络舆情投诉受理与处理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投诉的受理与处理,提高公众对政府处理舆情的满意度。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投诉受理渠道,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投诉途径。
其次,政府要及时受理并处理网络舆情投诉,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依法依规处理舆情事件,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和回应。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查处和打击,维护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与引导政府应积极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与引导,提高公众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知和理性参与能力。
首先,政府可以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道德教育,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
其次,政府可以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知识普及活动,向公众普及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处理方法,提高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
正确应对社会舆论监督-参考
政府如何正确应对社会舆论监督?近年来,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外部的支持因素以及自身的独特优势,促进社会舆论监督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
但随着其影响力的扩大,社会舆论监督也给政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那么,政府该如何正确应对社会舆论监督,做到既保障了公民监督的合法性和积极性,又规范管理了公民的社会舆论监督行为。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监督应对意识对于政府单位以及领导干部而言,要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开门接受监督要做到真开门、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正确对待、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不愿接受监督,甚至千方百计回避监督、抵触监督。
1. 不害怕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对政府及政府官员进行全方位的社会舆论监督。
与政府或者政府官员相关的问题事件频频爆出,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谴责,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被处以相应的惩罚。
例如之前爆出的“躲猫猫”、“钓鱼执法”等事件就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自媒体给民众带来的社会舆论监督便利性,政府对违规官员的惩处强度等因素,导致很多政府官员对社会舆论监督都存在害怕的心理。
他们认为社会舆论监督一定都是揭自己的丑,其实不然。
政府官员要正确认识社会舆论监督对自己的鞭策作用,不害怕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对于合理的意见要加以改进,不合理的意见要恰当处理。
2. 不忽视相对于一些政府官员害怕社会舆论的监督,有些官员有着更大的错误观念,他们直接选择了忽视,认为一个群众或者小众的社会舆论监督不会对其造成影响,就算会有影响,也不足以掀起千层浪。
而民众往往在发现了问题后,是希望得到及时回复和解决的,若政府没有反应,必将会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极易导致其更激烈的言行。
一旦引起了民众的热议,就容易引发舆情危机,那对相关的政府官员来说就有可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3. 不抵制在处理社会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有些政府官员担心民众爆出的社会问题会影响其仕途,于是会采取一些强硬甚至暴力的手段,来压制民众反馈的社会问题。
舆论力度的防控措施
舆论力度的防控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舆论力度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舆论的力量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为了有效防控舆论力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舆论引导。
政府和媒体应积极引导舆论,传播正确的信息,培养公民的正确舆论观。
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提高他们的舆论表达能力。
同时,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攻击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舆论言论的底线和红线。
对于散布谣言、造谣生事的个人和组织,应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三,加强公民的媒体素养。
公民应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学会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在个体舆论表达中,要注重准确、客观和负责任,不恶意攻击他人,不传播谣言。
第四,促进全球合作。
舆论力度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舆论力度带来的挑战。
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在舆论领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分享和交流机制。
通过全球合作,形成更加开放、透明和有序的舆论环境。
最后,加强舆论监督和评估。
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对媒体报道和舆论引导进行监督和评估。
及时发现和纠正公众意见的偏颇和错误,及时修正政策方向。
同时,加强对舆论态势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公众意见的变化和舆论方向的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舆论力度的防控措施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
政府、媒体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维护社会的舆论秩序和稳定。
只有通过引导、法规、素养、全球合作以及监督评估等综合手段,才能有效遏制舆论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舆论引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进。
也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舆论引导工作。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政府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我国的媒体体制下,政府在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有时候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可能会过度强调正面宣传,而忽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
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舆论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诸如虚假报道、报道偏向等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
需要在舆论引导中保持政府的宣传功能的也要充分保障舆论的监督和批评功能,重建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舆论的公信力。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互联网舆论的管理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等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难题。
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谣言、不当言论等,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的体系,旨在构建网络舆论空间的良好秩序和氛围。
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宣传技术不够先进和完善。
当前社会,宣传技术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的宣传技术并不够先进和完善。
在宣传技术方面,我国可能仍需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力度,以提升我国舆论引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还需要注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舆论引导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宣传技术的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和改进。
在政府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问题上,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规范和约束政府部门对舆论的干预和控制,确保舆论的客观公正,切实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方案
突发事件中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方案快速反应,抢占信息先机。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应急机制,迅速成立危机应对小组。
这个小组由宣传、公关、法律、业务等多部门组成,形成合力。
小组成员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迅速制定应对策略。
记住,舆论的战场不等人,谁先发声,谁就能占据主动。
1.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发布任何信息之前,务必经过核实,避免因信息不准确而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
2.保持信息的连贯性。
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政府发布的信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让公众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3.增强信息的可信度。
政府发布的信息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要让公众相信政府是在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舆论引导,塑造积极形象。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要善于运用舆论引导策略,塑造积极的形象。
具体做法如下:1.确定舆论引导的主题。
根据事件的特点,确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如“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等。
2.制定舆论引导的方案。
针对不同媒体平台,制定相应的舆论引导方案,如新闻发布、社交媒体运营、线上线下活动等。
3.落实舆论引导的责任。
明确各部门在舆论引导中的职责,确保舆论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立多方沟通机制。
与媒体、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建立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畅通。
2.及时回应关切。
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政府要及时回应,避免舆论发酵。
3.开展心理疏导。
对受灾群众、遇难者家属等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1.梳理危机应对流程。
对危机应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建立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应对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注意事项:1.避免信息滞后。
政府要确保信息传递的效率,不能让谣言和不实信息抢占先机。
解决办法:建立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确保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快速反应。
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2篇
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 (2)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 (2)精选2篇(一)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了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而制定的管理规定。
下面是一些舆论监督工作的可能实施规定:1. 舆论监督的目标:明确舆论监督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正、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等。
2. 舆论监督对象:详细界定了舆论监督对象的范围,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等。
3. 舆论监督方式:规定了舆论监督的具体方式,包括新闻报道、新媒体传播、社交网络监测、公众意见调查等。
4. 舆论监督机构:明确设立舆论监督机构,例如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新闻媒体、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
5. 舆论监督权力:界定了舆论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包括发布舆论监督指导意见、行政处罚、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理等。
6. 舆论监督责任:明确了舆论监督机构和个人的监督责任,包括守法诚信、确保信息准确性、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等。
7. 舆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包括双向沟通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申诉举报机制等,以保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8. 舆论监督宣传:加强舆论监督宣传,提高公众对舆论监督的了解和参与度。
以上仅是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一些常见实施规定,具体的规定可能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具体的实施规定应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 (2)精选2篇(二)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法律法规依据:舆论监督工作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如宪法、新闻出版法、互联网管理规定等。
2. 舆论监督机构设立:设立专门的舆论监督机构,如新闻出版署、互联网管理部门等,负责承担舆论监督工作。
3. 舆论监督范围:舆论监督工作涵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监督。
4. 舆论监督方式:舆论监督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形式进行,包括舆论报道、相关评论、网络监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府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作者:颜强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5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现已成为当前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监督在推动事件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以政府为代表的舆论监督对象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事件时的频频失误,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面对这一舆论态势,本文将以安徽六安教师集体维权“讨薪”事件为例,重点关注和分析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就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部门;网络舆论;监督
一、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监督应对中的失误
近期,安徽六安教师集体维权“讨薪”事件发生后不断在网上刷屏,成为热搜话题。
六安市政府的一纸通报非但没有平息舆情,反而引火烧身,将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几天,网络上关于六安市政府拒不执行省政府要求、轻率使用警力、把舆情甩锅于警察此类批评声一直不断。
一方面是教师“讨薪”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个别教师群体与六安政府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发现网上舆情不对是,立马甩锅给当地公安部门,引发公安部门与六安政府之间的矛盾。
六安市政府一系列的处置举措,不但没有平息舆情,反而引发一系列的次生舆情。
这些都可以看出,六安在面对舆情危机时没有正确的分析、研判、处置,归根结底,还是其舆情处置能力较弱,导致应对时的简单粗暴。
(一)舆情事件研判不准,导致“暴力”冲突,引发重大舆情
六安教师讨薪事件,源于安徽省出台的一项工资奖励措施。
为解决教师工资过低问题,安徽省推出了一次性工资奖励新制度。
据该省教育厅调查,截止2017年11份,该省已有13个市给教师发放一次性工资奖励。
面对教师讨薪,六安竟以市政府下辖的金安区、裕安区政府没有出台“一次性奖励”政策为理由,拒绝教师的诉求,进而导致40余名教师四处求告无门才到市政府寻求帮助。
教师的诉求本无可厚非,毕竟谁都要挣钱养家。
既然这不是个别人的诉求,六安就应该重视这个事情,敞开大门请他们进来讲理说理,将上访冲突“消灭”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冲突升级。
发生冲突后,如果能够以礼相待,通过对话、沟通化解矛盾,问题也是不难得到解决的。
但六安却用最省力、最粗暴、最不用动脑筋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越权擅自命令警察到场强行驱赶、带离教师,人为制造矛盾和激化矛盾。
这些都与其面对舆情事件时的分析研判能力息息相关,初期分析失误,就会导致接下来一系列不当处置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时,未及时公开信息,掌握优先话语权
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利,通常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能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无疑是应对危机事件的首要策略。
冲突发生后,六安放弃了优先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时机,未能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看到舆情事件在网上不断发酵,发展到全国皆知后,简单甩锅给执勤警察,妄图降低该事件的影响力。
“在执勤过程中,如果民警有殴打教师的行为,我们诚恳欢迎当事人帮助指认举报”,看似公开接受监督,真诚面对群众的态度,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既凉了民警的心,也给六安打上了不担当、推卸责任的标签。
致使网络上质疑四起,从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其实,如果细心观察,面对突发事件,采取类似消极做法的机构部门有很多。
这种应对方式不仅仅违背了信息传播规律,也意味着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机构部门主动放弃了舆论引导权,从而致使本机构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的“议程设置”,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
在“六安讨薪”事件中,微信群、朋友圈等是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主战场,广大网友则是事件议程设置的主导力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舆情事件发生后,网上很多爆料和传闻随即便被很多媒体证明为不实,但相当多的部门都未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主动出击,引导舆论向自身有力的方向发展,更有甚者是不进行议程设置,听之任之,试图用时间来解决问题。
二、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监督应对中的对策
(一)树立危机意识,强化舆论危机应对机制
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危机。
因此各级部门应该树立自身危机意识,并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应对机制。
当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掌握优先话语权,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特别对于我们当下所处的自媒体时代,任何的消息、谣言一经网络发布,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是我们难以想象和控制的。
其实,在重大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中,各级部门应建立一个信息传播交流平台,如各种政务新媒体双微公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布渠道,既可以快速发布掌握先机,又可以滚动发布及时更新动态,保持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在掌握主动发声的同时,也要加强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沟通,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舆论。
(二)设立新闻发言人,培养自己的网评员队伍
从近几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来看,由于网络对事件具有放大突出的作用,且随着网民数量的逐渐增多、网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舆论洪流。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部门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舆情。
第一是设立新闻发言人。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最想听到的就是事件当事人的回应。
各单位要选择政治过硬、业务素质、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强的人担任新闻发言人。
这样就可以做到遇到事情有人上,发生问题有人答,避免相互推诿,错失先机。
第二是培养自己的网评员队伍。
通过网评队伍的建立,在发生危机时,组织网评员有针对性的议题进行转发评论,引导舆情。
最好的说服方法是不露痕迹的说服。
这样可以减少公众的抵触心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事件,从而促进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
让网评员有任务时做网评,没任务时做网宣。
(三)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及时有效处置舆情事件
在工作中,要明确行业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工作机制,制定舆情管理办法,将舆情的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公开回应落实到制度上,做到有章可循。
这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新闻发布与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启动、同步实施。
对较为复杂的突发事件,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疑虑或恐慌时,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已经确定的简要信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利用新媒体实时发布动态信息,实时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
(四)加快机构内部改革,重建自身公信力
一直以来,一些负面舆情引发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时有发生。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产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官本位的执政方式,加快机构的内部改革,尊重民意、及时回应、公开公正、注重沟通,在法治渠道内化解社会矛盾,重建自身的公信力。
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大大提高了公众的独立话语权,其影响力正日益扩大,现已成为舆论监督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意识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力,提高自身的危机事件处置能力,在发生舆情事件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