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 潇
4、古诗两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刘 潇
白烽感国 头火时破 搔连花山 更三溅河 短月泪在 ,,,, 浑家恨城 欲书别春 不抵鸟草 胜万惊木 簪金心深 。。。。
春 望 ( 杜 甫 )
何香遥今 时雾怜夜 倚云小鹿 虚鬟儿州 幌湿女月 ,,,, 双清未闺 照辉解中 泪玉忆只 痕臂长独 干寒安看 ?。。。
月 夜 ( 杜 甫 )
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首诗— —《闻官兵收河南 河北》并且说说诗 句的意思。
2、预习《示儿》, 理解诗的写作背景 及诗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
1.在这首诗中,写得十分好的对偶句是: 留__连__戏__蝶__时__时__舞__,__自__在__娇__莺__恰__恰__啼_________________ 。
一、把音节补充完整。
l_í___
p__ù__
黄﹒鹂 __l__ù
﹒瀑布 l_ǐ_n_ɡ_
白﹒鹭
西岭﹒
y_í_n__ ﹒银河
二、我是拼写小能手。(读拼音,写词语)
jué jù
zǐ yān
绝句 huái yí
紫烟 cuì liǔ
怀疑 翠柳
三、多音字组词。
xíng( 行
行动
)
pō ( 湖泊 泊
)
háng( 银行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
教版
2020/8/24
1.一锤定音。(在带点字的正确的读音后画“√”)
紫烟.(zhǐ zǐ)√ 怀疑(y.í √níng)
三千尺(c.ǐ chǐ)√ 绝句.(jué √yué)
2.根据拼音写词语。
xiāng lú pù bù
香炉
瀑布
huáng lí cuì liǔ
2.泊:(
)①停,停着;②漂泊;③恬静。
六、读下列句子,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1.红日高照,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升腾,远远望去,一
条瀑布挂在山前。 ____日__照__香__炉__生__紫__烟__,__遥__看__瀑__布__挂__前__川__。____________ 2.翠绿的柳枝上有一对黄鹂在欢唱,一行白鹭飞向万里
4.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____写__了__春__天__的__景__色__。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对__春__天__的__喜__爱__和__赞___
苏教版六级上册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注释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其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注释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开始。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浅:肤浅,浅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gōng)亲自行:实践。
躬(gōng)行:亲自实践。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中心思想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观书有感》《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
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5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
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
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理解,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知识点1.易错字音:妻子涕泪2.易错字:衣裳家祭3.课文内容及易考点:(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4)《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5)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6)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汀洋》(7)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随意胡乱。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明丽的春天示:告诉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
但:只。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九州:指中原。
同:全国统一。
定:平定,收复。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不要。
乃:你的。
翁:父亲。
(8)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苏教版(共25张PPT)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返回
————高尔基
看谁读得 最准确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开,打开。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 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是来回 摇晃的意思。
前两句意思: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 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1. 把故事补充完整。
闻鸡起舞
废寝忘食
2—3.. —读诗—了句、这-——首—孜少—诗—孜壮—,—不不—你—倦努—想—力—到—,—了—老———大等——徒关——伤于——悲勤——奋——读——书—和的、《成—劝语—学。—》—的—意
思一样,也是劝勉大家要趁早努力读书的。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或警句?写一句。
六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江苏]
古诗两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听读 理解 总结 板书 作业
新 课 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 里方是长进。
入
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朱熹
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返回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南 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 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4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的喜悦。
难点: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等,并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并了解杜甫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对话诗人,知背景,解诗题。
1、(出示杜甫画像)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大诗人杜甫的了解?2、老师收集了一些杜甫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杜甫资料)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很大。
3、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动荡社会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
(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国家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
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
(影视停)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
一下子冲破了杜甫忧郁以久的情感闸门,喷涌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生读题)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这篇独具风格的佳作——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出示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一遍。
(1)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重点点拨:这里的“河”特指黄河,“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
题目的意思应该是——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2)同学们,这可是个好消息呀,让我们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一、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两首名篇《登高》和《望庐山瀑布》来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对课文进行评课,分析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参考。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梗概本课的主要内容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两位文化名家创作的名篇《登高》和《望庐山瀑布》。
通过描绘诗人们登高望远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展示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知识点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作品;•学习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学习感受自然的壮美与人生的哲理。
3. 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激发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原文并进行逐句理解、品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采用师生共读或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促使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用词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畅所欲言。
3. 模仿创作法通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创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或播放一段自然风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和思考,为学习《古诗两首》做好铺垫。
2. 阅读诗歌原文让学生师生共读《登高》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歌,并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通过讨论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语言特点以及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2)一、字词模块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 看拼音,写词语。
3. 多音字组词。
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初闻涕泪满衣裳。
()A.有名望的B.听见C.用鼻子嗅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漫卷诗书喜欲狂。
()A.水过满,向外流B.到处都是;遍C.不受约束;随便给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家祭无忘告乃翁。
()A.是;就是B.于是C.你;你的三、解答题解释下列词语。
青春:________。
万事空:________。
但:________。
北定:________。
同:________。
元知:________。
初:________。
涕泪:________。
乃:________。
放歌:________。
妻子:________。
漫卷:________。
默写古诗。
示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七、填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诗,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他“________”。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喜欲狂”是“________”的意思;诗中“________”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诗人________情感。
《示儿》是________代诗人在________时写的诗,此时他最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是________,这种想法充分体现了他的________。
八、判断正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仙”。
________(判断对错)《示儿》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________ (判断对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________ (判断对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________ (判断对错)九、课外阅读.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1、我们爱你啊,中国2、郑成功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4、古诗两首5、负荆请罪6、船长7、爱之链8、小草和大树9、轮椅上的霍金 10、生命的林子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2、姥姥的剪纸 13、牛郎织女 14、安塞腰鼓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6、草原 17、麋鹿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19、钱学森 20、詹天佑21、鞋匠的儿子 22、古诗两首 23、学与问 24、大自然的文字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1《我们爱你啊,中国》课文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啊,我们爱你,中国!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我们爱你——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纯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我们爱你——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
我们爱你——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我们爱你——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你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爱你啊,中国!2《郑成功》课文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县人。
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当时,郑成功驻军厦门。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
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课件
1.从陆游的诗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
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⑥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①示:指示、训示的意思。
②子聿:陆游的幼子。
③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④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⑤工夫:时间。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诗语重心长,以慈父严师的口吻举古人
做学问之例,指出他们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全心
全意的。其言外之意是教导儿子抓紧时间读书求知,
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 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冬夜读书示①子聿②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③无遗力,
纸上得来终⑦觉浅, ⑥始:才。 ⑦终:到底、毕竟。
④少壮工夫⑤老始成。
绝知⑧此事要躬行。⑨
⑧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⑨躬行:亲自实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
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 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必须亲自去实践才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理解品析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起句写半亩大的一块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次句写倒映在池塘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晃动闪烁,愈 发显出“方塘”的水色清澈澄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2022-12-15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通用13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篇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示儿》教学反思(通用6篇)
《示儿》教学反思《示儿》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示儿》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示儿》教学反思篇1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学好古诗?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词句,边读边想,读中感悟。
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迁移到对这首诗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一边读,一边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朗读的感受。
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中,我感觉到这种迁移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这节课有一个小插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临终遗愿与陆游临终悲歌进行了类比,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是课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处是由我以独白的形式为主向学生阐述我的观点,没能让学生很好地通过自己的比较,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生成性的东西,最好由学生生成或引导学生生成。
《示儿》教学反思篇2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
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两首》(2)
单元一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2课时课题4、古诗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要点重点:背诵课文并默写本诗。
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二、质疑(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学法指导1.你准备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你能告诉大家你准备先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2.教师归纳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展示: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五、学生交流学习的结果1.指名诗本诗,读后评价有无读错的地方。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话?(1)说说诗的意思。
(2)你还想说些什么?(3)你能把它读好吗?六、反复品读,感情诗歌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当时北宋被金兵占领,南宋小朝廷无意北进收复故土,北宋人民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空难中,日日盼宋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临死前也不忘收复中原,同学们谈的体会真好,能不能把你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配上音乐。
1.自由读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4.全班读5.指名背诵6.全班背诵七、作品发表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片断赏析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两首历史悠久、优美动人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古诗两首》片断进行赏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诗一:《静夜思》诗歌赏析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短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只有4个短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动地描绘了月亮明亮的光芒,给人以霜冻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反复出现的明月两个字,呼应了诗题,也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意境《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字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使诗人忍不住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这时他又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凝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回忆的回味,给人一种寂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这首诗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给人以宁静、安逸的感觉。
读者在享受静夜的美好的同时,也被唤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二:《登鹳雀楼》诗歌赏析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景色,并以此为引子,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把读者带到了壮丽的山水之间,给人以广阔和开阔之感。
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千里目”象征着远大的目标,而“更上一层楼”则表示追求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愿望。
诗歌意境《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展、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画面使人感到壮丽与广袤,给人一种豁达和激励的感觉。
这首诗鼓舞人心,勉励人们要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 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 情,表达了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感。
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如何表现
诗人听闻收复蓟北后的喜悦之情的?
1、本诗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
喜欲狂
2、从诗中找出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变 化的词?
忽传 初闻
却看
漫卷
首联的一个“满”字,颔联的一个 “狂”字,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
人的喜极而泣和欣喜若狂。颈联和尾联运
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归心 似箭的心情。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喜爱的理解后 背下来。
学习《示儿》
学习目标:
1.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 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示儿》。 3.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总结全文
纵然漂泊在外,抑或是弥留之际,诗 人也能为国欢喜为国忧,这样的爱自然流 露,真切可触,似乎画面就在眼前,我们 也能伴随他们的悲喜而思绪奔腾。虽然我 们的力量还小,但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祖国, 并以此为奋斗目标,幼苗终将成长为参天 大树,挺立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为那里撑 起一片绿荫。
搜集几首表现爱国情感的诗。
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 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 投降,河南河北被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 史之乱”才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 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 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诗人用一气贯注、轻 快活泼、朗爽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 口的七言名作。此诗也赞为杜甫“生平第一快 诗”。
4
古诗两首
导入
想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有几步,分别是哪几步?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意,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练 习背诵。 3.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写作背 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到破涕而笑,欣喜若狂的转变。由此可见,
当时诗人的心情之激动。
白日放歌须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 纵:尽情。
白天,我要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明丽的春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即刻。
我们要立即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然后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奔向故乡洛阳。
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南宋军队。 定:收复。
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知乃翁。
家祭:祭祀祖先。 乃:你的,你们的。 翁:父亲。
家祭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第二句诗在情感上有何变化? 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句诗是一个转折,使整首诗 的情感由悲痛转向激昂。表明诗人 虽然心有遗憾,但他始终坚信会有 收复故土的那一天。这一句寄托了 诗人的遗愿,表明他至死都对收复 故土充满信心。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是。 九州:中国。 同:统一。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示儿》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达到了什么效果?
反衬,“元知”和“但悲”二词 相对比,以此突出诗人内心深深的
遗憾。
首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
没有丝毫感到恐惧和痛苦。“但”
字笔锋一转,表明还有事放心不下, 那就是直到老死也未能见到祖国统
指导学生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学习这 两首古诗,同时引导学生凭借工具书或其 他途径了解两位诗人。让学生体会同是表 达爱国情怀的诗作,两首诗却是通过不同 的情感——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来体现的 。
这句话写对孩儿们的嘱托和深切
盼望。弥留之际,作者不以儿女情长
为念,却以“北定中原”为最后遗愿, 以“无忘告乃翁”为最后嘱托。寥寥
数语,既饱含了诗人热切的盼望,又
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感情流露自 然而真切,深挚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兵收复蓟北的喜讯。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说。 涕泪:眼泪。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便高兴到眼泪打湿了衣裳。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 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 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 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 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没了。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随意地卷起。 欲:将要。
(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1、这句诗中的“满”和第二句诗中 的“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满”和“狂”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满”字表现了诗人初闻喜讯时激动得喜 极而泣,老泪纵横的状态,而“狂”字则 表现了诗人在激动过后的喜悦心情。这两 个字表现了诗人由悲喜交加,喜极而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听说。 收:收复。
杜甫(712—770):唐 代大诗人,被世人尊称 为“诗圣”,字子美, 河南人。杜甫历经盛衰 离乱,饱受艰难困苦, 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 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 被称为“诗史”;他集 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 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 诗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 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 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 情怀。
拓展延伸
齐读两首古诗,思考: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 自己的体会。
相同点: 爱国之情 不同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 喜 悲
2.这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归心似箭 的情感的?
首先,运用联想和想象,诗人尚
未出发,便已设计好路线,表现了诗
人的急切盼望;其次,“即 从”“穿”“便下”“向”四个动词
也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河 北
黄 河
巴峡
蓟北
洛阳
河 南
四 川
巫峡
襄阳
长
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Hale Waihona Puke 示 儿示:告诉。陆游(1125一1210年),字 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 大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 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 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 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 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 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被后 人称为“诗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