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说课课题23力的存在(1)日期教学指导目标

合集下载

教案课题23力的存在(1)日期教学目标

教案课题23力的存在(1)日期教学目标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4.【看一看】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认识力学的基本量:质量、力和加速度,并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性质2.力的成因和作用3.质量、力和加速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认识到力的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成因和作用;3.学生能够将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用它们来描述力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讨论法3.实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打开课本,看看本课的标题“力的存在”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本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并让学生回答题目,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提示,诱发他们发表自己的第一次猜测,从而导入本课的主题。

2.讲授(1)力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运动或变形,这是因为力是一种物体相对运动的原因,也是一种物体相对位置或人的原因。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相对的运动或相对的变形,这是力的作用和效应。

(2)力的成因和作用在介绍力的成因和作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个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需要用力来推动自己的身体,起跑时我们需要用力推动起跑线。

(3)质量、力和加速度在学习力的性质时,我们需要与质量、力和加速度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加速度是什么等。

3.讨论在本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用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发生运动或变形?”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4.实验在讲解重点中,我们提到了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力和加速度的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实验来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单位是什么:实验材料:一个小桶实验步骤:将一个小桶放在桌上,用天平将其重量测量,记录下来。

七年级物理 2-2.3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七年级物理      2-2.3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二、本节解读。本节先通过树枝晃动来感受到风的存在,引入可以通过力的 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接着,通过若干实例去归纳得到了力的两个作用效 果。后面,又同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里,力的概念和受力物 体、施力物体的概念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力学的内容非常必要,所以应该在教学的 过程中,引入和介绍这几个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一) 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如水瓶、直尺等做实验,然后完成学
讲稿,交流展示。 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就得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但对于“微小形变”
的理解学生是很可能有疑难的。用墨水瓶配毛细管的实验去证明。 三、力的作用效果(二)
先每个小组分发黄、红球各一个,小组实验,然后归纳、交流和展示。 本处的要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状态”的含义。利用课件加以深化理解“速 度的方向不变但大小改变”和“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这两种运动状态的 改变。 说明:做完以后,让小组长把气球收起来,防止有些学生一直在玩气球。 四、力的概念 这里是本节的难点,要求学生自己去归纳力的概念。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 之后,又给出了 4 个例子,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至少要涉及两个物体,并且通过 特意标明的动词和提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然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顺理成章的介 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再次通过气球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再通过分析手拍桌 子、鸡蛋打石头等例子,去加强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用简要的几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因为是公开课,学生略显拘谨,气氛不够活跃,有老师提出可以采用 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间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提示、补充 教师提示、讲解
三、课堂小结 四、即时反馈

7年级浙教版(新)3.2 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导学案

7年级浙教版(新)3.2 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初一科学导学案 主备人: 班级: 姓名: ( )学 使用日期:§ 3.2力的存在(1)【学习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 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下面是四幅表现力存在的图片,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物体1 物体2 在科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现象都叫做力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力的现象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1,另一个是物体2 ,物体1对物体2有力的作用,叫施力物体,物体2受到物体1的作用力叫做受力物体。

(a )图中运动员对杠铃向上举。

所以,运动员是用了力,是施力物体,杠铃受到了力,所以杠铃是受力物体。

(b )图中 对 向下压,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c )图中 对 向上拉,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d )图中 对 向前推,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总结:科学当中的力是 对 的作用。

2、 用手挤压气球时,可以看到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时,发现矿泉水瓶的形状也发生了改变。

在上述两个动作当中,手对气球和矿泉水瓶用了力,同时使两者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以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吧。

我的例子是: 3、 体育课上,老师将篮球放在球场上,小星把球从地上捡起来后捧在手里。

在这个过程中,小星对篮球施加了力,使篮球从静止到运动,又静止在了手中。

即篮球的速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则说在力的作用下篮球的运动状态此时发生了改变。

小星将篮球传给小华,小华用双拳又将篮球给顶了回去,此时小华对篮球也施加了力,使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则也说在力的作用下篮球的运动状态此时发生了改变。

3.2《力的存在》教案2

3.2《力的存在》教案2

《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能够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力的三要素,并知道用表示力的图形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三要素,并知道用表示力的图形表示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木板、铁块、木块、弹簧、重物、皮筋、绳子、气球、弹簧测力计(圆柱形、弹簧形)、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拿起手中的书本引出新课:这本书为什么从讲台上升到半空中呢?是的,是我的手把它拿起来的。

我的手对书提供了力,所以这本书就被拿起来了,那什么是力?新课讲解:一、力是什么师: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感受力请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其他学生观察现象现象:矿泉水瓶变扁了问:这是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的,矿泉水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力的作用下矿泉水瓶发生了形变拿出自己的橡皮绳,用手向两边拉,请一个学生上来拉弹簧现象:变长了举例: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结论: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的,也可不接触二、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播放:大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和沙尘飞扬等现象。

力的存在(1)教案

力的存在(1)教案
课题
2.3力的存在(一)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初一(4)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
通过实验探究,课件展示,分析归纳达成教学目标
(10min)




小结
一、力的作用效果
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形状
效果之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
(5min)




一、练习:下列情况中存在着力的作用吗?请说明理由。
1、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2、从树上下落的苹果
3、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
4、在水平地面上,两张紧挨着的课桌之间
思考: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弯曲,变大,变小等)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例:飞机着陆,投出标枪。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变化。
例:飞来的足球被运动员踢回,排球运动中的拦网。
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变化。
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过程
活动方式与
时间安排


撞击气球,问:原来向下运动的气球为什么改变了方向?
关门,问:门为什么能被关上?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

〔2〕、通过观看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从而亲近科学、喜爱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要紧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两大知识块。

由于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是后续力知识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内容,同时学生对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因此该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里中学生尽管第一次接触力的知识,然而学生在生活中对力依旧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是浅显的、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因此,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建构科学的力知识。

同时由于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加之在许多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还特别难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1〕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的相互性教学器材:气球小木棒装有色水的劲酒瓶教学设计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创造情景〕: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2、游戏: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那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教案课题23力的存在(1)日期教学目标

教案课题23力的存在(1)日期教学目标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评价与反馈
1.测力计的发展【课 题】 测力计的发展【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教 案
课?题
2.3力的存在( 2 )
日期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
难点
分析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课题揭示]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说课稿

力的存在说课稿

力的存在说课稿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任务
 1、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
 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幺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幺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

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

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

3.2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下

3.2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下

力的存在枫桥镇中姚琳娜【教学目标】1、根据力的作用生活实例概括出力的意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根据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能从力的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4、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认识力的相互作用。

5、利用力的相互性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他们对自然界的科学奥秘充满信心,好奇心强。

“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时时接触到,但对于力的相关的深层的知识,却知之不多。

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的学习力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认识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气球、吸管、橡皮筋、弹簧【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猜一自然现象(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风为什么能使小树“招手”、禾苗“弯腰”,花儿“点头”呢?(学生根据常识可得出这是由于力的作用。

)二、力是什么1、提问:力到底是什么呢?观察图片:磁铁吸引铁钉人推轮椅压路机压路面提问:磁铁、人、压路机是什么?铁钉、轮椅、路面是什么?吸引、推、压是什么?得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通过三个事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概括出力的定义)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并指出这两个物体分别是什么物体,两个物体的作用是什么?3、思考: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一定。

像重力、磁力等属于非接触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1、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2、【活动1】提供的器材:橡皮圈、弹簧、橡皮泥,刻度尺提问:如果给你一下的器材,你会怎样验证你的猜想?3、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提问:矿泉水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运动员射箭,提问:射箭时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用头顶球:提问:足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2力的存在1

三2力的存在1

《力的存在1》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备课人:莫美雅【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于东状态3、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4、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知道生活中力无处不在。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这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形式、分类、速度等知识后,来学习力学的相关知识。

本节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力和力的测量几块,分为三课时,是力学的开篇,是对接下来本章内容学习的铺垫。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几乎时时接触到,但是对于力学相关的深层的知识,却知之不多,对于某些现象的解释也不明确,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的具体学习力学知识。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力的存在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难点:对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掌握力的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与实验探究;(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车、拉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这些现象中,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效果;(2)介绍力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3)讲解力的三要素,强调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效果;(3)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总结与归纳(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等;(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探究: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分析、总结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4.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3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3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热爱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气球、毛细管、玻璃瓶、橡皮筋、细线、可乐瓶、磁铁、铁钉等教学流程:一、创设体验情景引入师:刚才同学们起立与老师相互问好时,你是如何做到站起来的?生:(回答)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力的存在(揭示课题)。

你们平时对力有哪些认识?生:(回答)师:说的很好。

力是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力的存在呢?我请大家先思考另一个问题:今天有风吗?风大吗?(学生可能会朝窗外看)生:有风师:刚才我问是否有风时,大家不约而同望窗外看,你们看见了吗?生:看不到风,我看到外面有树枝在晃动……师:很好,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是可以通过风在树上、旗帜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知风的存在。

在科学上,许多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的存在,这种科学方法叫替换法,我们以后将会经常用到。

同样,我们无法看到力,但可以看到力所产生的种种效果,力会产生哪些效果呢?二、力的作用效果活动一:1、用手指挤压矿泉水瓶壁,矿泉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演示)2、用手拉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组实验)师生概括: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还有哪些例子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请你来做一做生:举例师:我们通过实验得出力会产生改变物体形状的效果,你们真的认为这一结论确信无疑吗?你们是否见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形状并不发生改变的现象?生:(思考并举例)师:从实验的现象和大家所举的事例来看,力似乎只能改变一些物体的形状,而不改变另一些物体的形状,也有人怀疑可能是力作用时形变太微小,肉眼无法看见,那么我们是先去修正已经获得的科学结论,还是先设法改进实验方法,尝试显示微小的形变?生:应当先设法显示微小的形变师:是的,我们在作出足够努力前是不应该轻易放弃一个科学结论的,看来,我们应当将微小的形变放大。

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2.3 力的存在》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力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目的]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3.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用弹簧秤[教学准备]磁铁、铁块、水火箭的原理图、弹簧、铁架台、弹簧秤、鸡蛋、木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1.给出一组图片或影片让学生感知力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例子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两组物体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认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练习:判断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一只花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支持力(b)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c)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对地面的压力(d)足球运动员踢球2.为上述图片和影片分类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一〉(a)用手将弹簧拉长,力的效果是(b)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二〉下列现象中属于里产生的效果的是(a)弹簧伸长了(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c)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d)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的方向改变了3.观看图片、演示磁铁和铁块吸引作用及学生自己拍手感受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一〉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什么?二〉人在划船时,是什么力使船前进()(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桨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教师讲解水火箭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学生小结新课内容第二课时引入:复习在弹簧下的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 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

第三节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第二课时]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执教者:余志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看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明白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的形成缘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盼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看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一〕.弹性和弹力Ⅰ.活动1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明弹簧有些什么特点?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依照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②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举例:压力、拉力、支持力等〔二〕.力的测量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是否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小呢?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力的测量至55页阅读〕Ⅲ.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介绍一些常见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牛,托起一本科学书本的力大约2牛,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方案】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要求】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2.体验力的大小【课 题】 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课题揭示]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
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
4.【看一看】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教案
课?题
2.3力的存在(2)
日期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
难点
分析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课程资源的准备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
①什么是力?
②力是怎样产生的?
③力有哪些种类?
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
……
学生汇报交流。
课后
反思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议一议】
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
?3.弹力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因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或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内部相邻两部分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产生以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为先决条件,因而不可认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从本质上讲,弹力起源于物质内部带电的或具有磁矩的微粒间的电磁力。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由物体的形变来决定的。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成正比。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课后
反思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牛顿的力有多大。教材通过对弹力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教材通过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
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③撤去拉力,弹簧将。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秤的量程是: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设计师和发明家。他的实验技术精湛,物理思想活跃,他还对当时出现的各种仪器做过重大改进或创新,如显微镜、望远镜、毛发湿度计、航海仪器等,并改进了天文观测时计时所用的摆。他根据弹簧试验的结果,提出固体弹性定律(后经柯西、格林改进为现在的胡克定律),为弹性理论和材料力学打下了基础。他曾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柱的结构,并引入细胞。
[课题揭示]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 (二)力的存在
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
1.【做一做】
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肉紧张)
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
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
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
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备 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五、拓展资料
1.测力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弹簧或弹性钢片。当外力使弹簧或弹性钢片发生形变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指针转动,在刻度盘上就指示出外力的数值。
如图为一种用弹性钢片制成的测力计的构造示意图。当外力将弯曲的弹性钢片A拉伸时,通过杆B带动齿轮C转动,C又带动与它啮合的齿轮D转动,从而带动指针转动,在刻度盘上指示出力的大小。
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
4.【看一看】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做一做】探究实验: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
⑴如图2-33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2-33所示效果的是
(四)小结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评价与反馈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
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①?手拉橡皮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