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缂丝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缂丝历史

缂丝历史

源流历史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

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

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

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

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

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

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

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作做为自己该国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

北宋时期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

这些摹缂正如卞永誉所言的那样:“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

”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

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

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

苏州缂丝研究报告心得

苏州缂丝研究报告心得

苏州缂丝研究报告心得苏州缂丝是一种传统的苏州特色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在进行苏州缂丝研究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苏州缂丝具有精细、细腻的特点,其制作过程非常考究。

在破布上贴上设计好的图案,然后用细腻的细线一针一线地刺绣,将图案逐渐呈现出来。

在刺绣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手的稳定,使线条画出流畅而圆润的曲线。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

这种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出的苏州缂丝作品,栩栩如生,仿佛有了灵魂。

苏州缂丝的图案多样,主题丰富。

它可以刺绣在绸缎、被面、窗帘等物品上,凸显出极强的装饰性。

这些图案往往以花草、动物为主题,展现出苏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在苏州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苏州缂丝图案非常注重细节的表达,尤其是花草的纹理和动物的皮毛。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赞美和追求。

苏州缂丝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其制作过程不仅艰辛,而且需要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许多手工艺品逐渐式微,苏州缂丝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加强对苏州缂丝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报告中,我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苏州缂丝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苏州缂丝制作技艺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人。

其次,要加大对苏州缂丝作品的宣传和销售力度,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再次,需要加强对苏州缂丝作品的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禁止盗版和仿冒。

通过参与苏州缂丝的研究,我不仅对这项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认识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贵和重要性。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见证苏州缂丝这一传统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经断纬———苏州传统缂丝的源流与发展

通经断纬———苏州传统缂丝的源流与发展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通经断纬———苏州传统缂丝的源流与发展李嘉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苏州是江南的一座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

这里有着丰富并且保存完整的传统工艺:苏扇、缂丝、桃花坞年画、玉雕等等。

本文论述了苏州缂丝的历史源流、现状、发展与保护,希望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为苏州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苏州;缂丝;传承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35-01一、苏州缂丝的历史渊源缂丝,又被称为“刻丝”。

它在二零零六年五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缂丝的产生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缂丝工艺产生。

如在敦煌藏经洞曾发现过精致华丽的佛教用品幡首缂丝边饰。

到了宋代,缂丝工艺达到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随着经济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缂丝工艺在苏州一带流行开来。

明清时期,民间缂丝作坊也相继出现并初具规模,尤其在苏州等地最为昌盛。

《丝绣笔记》载明王绮《寓园杂记》“吴中自号繁华……凡上贡锦衣、文具、花果、真羞奇异之物,岁由所益。

若缂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愈巧而物产愈多。

”在当时,苏州一跃成为全国最为昌盛的缂丝制造中心。

苏州缂丝行业在清代之后规模有所缩减,其行业也日益衰弱。

就全国范围内来看,保留下缂丝工艺的城市所剩无几,唯独苏州保留了此工艺。

二、苏州缂丝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作为吴地传统的手工技艺,缂丝以其典雅古朴的艺术特点傲然于世。

90年代,苏州地区相继出现了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大家。

这些缂丝大师们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即便是在古代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传统缂丝技术,到如今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如今的缂丝技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

缂丝技艺十分复杂,而且从事这方面的技艺传人少之又少,目前来说缂丝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熟知。

缂丝ppt课件

缂丝ppt课件
推动缂丝产业的创新发展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缂丝工艺的技术创新和 产品创新;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提升缂丝品牌的 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缂丝的应用领域,将其应用于 服装、家居、艺术品等多个领域,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缂丝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加强对缂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提高青少年对缂丝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举办缂丝文化展览 、技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缂丝文化;利 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平台,推广缂丝文化,扩大其影响力。
经营模式
该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缂丝产业的可持 续发展。同时,该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市场拓展
某缂丝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远销海外,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该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和活动,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为企业的长远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缂丝在艺术品市场中的价值
收藏价值
缂丝作为传统工艺品,具有很高 的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名家作
品或历史悠久的老织品。
拍卖市场
缂丝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备 受追捧,成交价逐年攀升,成为
投资热点。
艺术展览
缂丝作品经常参加各类艺术展览 ,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
内涵。
缂丝的收藏与投资
鉴别真伪
收藏和投资缂丝需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了解不同年代和地区的 工艺特点,避免购买到仿制品或次品。
03
缂丝的应用与市场
缂丝在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服饰
定制服务
缂丝常用于制作传统服饰,如汉服、 旗袍等,以其华丽的图案和精湛的工 艺增添服饰的艺术价值。
缂丝定制服务逐渐兴起,为消费者提 供个性化的服饰定制,满足不同场合 和需求。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有关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苏州缂丝是中国传统的高级手工艺品,以细腻、素雅、精巧的特点被称为“东方英绸”。

随着现代审美的变化,苏州缂丝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走向世界。

本次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介绍苏州缂丝的历史和发展;第二部分是探究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是分析苏州缂丝的市场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苏州缂丝源远流长,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经有千余年历史。

在唐宋时期,苏州缂丝成为皇家宫廷珍品和贵族显赫的身份象征。

明清时期,苏州缂丝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是当时手艺最高超的手工艺品之一。

今天,苏州缂丝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并在2017年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次,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细腻、素雅、精巧等方面。

苏州缂丝以纯天然的丝绸线为原材料,通过缂丝工艺将线绣于轻薄的绸缎上,最终形成有浅有深、立体饱满的图案和花纹。

其颜色鲜艳,线条清晰,工艺精细,文字组合合理,述求巧妙,表现出中国优美的视觉审美特点。

最后,苏州缂丝在市场上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由于苏州缂丝工艺精细、线条流畅、丝绸柔软、贴身舒适,因此,在时尚服装、家居艺术、纪念文创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

未来,苏州缂丝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华丝绸文化”在国际上更广泛地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苏州缂丝具有悠久的历史、细腻的艺术特色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我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和市场前景,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缂丝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之一,起源于宋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

缂丝工艺以精致、细腻、富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等特点而闻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步伐,缂丝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缂丝工艺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经验,需要细致的手工操作。

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减少,进而导致缂丝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压力。

很多年轻人选择其他更直接、高效的职业,导致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

其次,缂丝工艺的传承对于师傅的教育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传承速度和效果的需求。

因此,如何将缂丝工艺的技艺系统地传授给后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缂丝工艺的传承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一方面,相关机构和组织开始关注和支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此外,一些传统手工艺艺人也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努力寻找新的传承方式和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也开始借助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

网络的普及和便捷性,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
机遇。

同时,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也为缂丝工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有一系列的机遇和希望。

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通过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等方式,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传承,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特点缂丝工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织物加工工艺,它的特点是将细丝缂成细细的丝线,然后再用这些丝线进行织造,制成出色的织物。

缂丝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纺织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缂丝工艺的历史、特点、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缂丝工艺的历史缂丝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那时的缂丝工艺主要是以制作宫廷服饰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缂丝工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唐代时期,缂丝工艺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缂丝工艺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宋代时期,缂丝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织造工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明代时期,缂丝工艺又经历了一次崛起,成为了当时织造工艺的代表之一。

到了清代时期,缂丝工艺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的代表之一。

二、缂丝工艺的特点1、细丝缂成缂丝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细丝缂成细细的丝线,这种丝线非常细腻,可以做出非常精美的织物。

细丝缂成是缂丝工艺的关键之一,也是缂丝工艺的最大特点之一。

2、线路清晰缂丝工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线路清晰,这是因为缂丝工艺需要将细丝缂成细线,这些线路非常清晰,可以在织物上呈现出非常清晰的线条。

3、色彩鲜艳缂丝工艺的织物色彩非常鲜艳,这是因为缂丝工艺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丝线进行织造,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色彩组合。

4、花纹丰富缂丝工艺的织物花纹非常丰富,这是因为缂丝工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花纹进行织造,可以做出非常精美的织物。

三、缂丝工艺的应用缂丝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服饰、家居、礼品等领域。

在服饰领域,缂丝工艺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美的宫廷服饰、婚礼礼服等;在家居领域,缂丝工艺可以制作出非常漂亮的窗帘、床罩、桌布等;在礼品领域,缂丝工艺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美的礼品盒、酒瓶套等。

四、缂丝工艺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缂丝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缂丝工艺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设计,推出更加时尚和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缂丝技术

缂丝技术

缂丝,也称作“刻丝”、“克丝”、“克丝”,文异音同。

《玉篇》说:“缂,织纬也。

”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

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包首。

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

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靖康以后,京城迁都临安(现杭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迁都,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

沈子蕃、吴圻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

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

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

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

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

中国古代编织艺术的瑰宝

中国古代编织艺术的瑰宝

进行创新设计。
拓展应用领域
02
将缂丝技艺应用于服装、家居、艺术品等领域,拓展其应用范
围。
国际交流与合作
03
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缂丝技艺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05
缂丝的鉴赏与收藏
鉴别真伪与质量评估
观察织造工艺
真品缂丝的织造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纹理清晰;伪品则工艺粗糙 ,线条不连贯。
分辨图案
真品缂丝的图案层次分明,色彩鲜艳;伪品的图案往往模糊不清, 色彩单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御用被褥
宫廷中的床铺和被褥也常采用缂丝工艺,以增加其奢华感。
服饰配饰
缂丝还被用于制作皇室成员的服饰配饰,如领带、围巾、披肩等。
佛教用品与经幡
佛像与壁画
在佛教中,缂丝可以用于制作佛像和壁画,以展示其精湛的技艺和佛教文化。
经幡与法器
经幡是佛教中用于祈福和超度的标志物,而法器则是僧侣修行时使用的器具, 两者都常采用缂丝工艺。
02
缂丝的艺术特色
图案设计
01
02
03
图案题材丰富
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 多种题材,寓意吉祥如意 、富贵长寿等美好愿景。
图案表现手法精湛
运用点线结合、色彩对比 、虚实相生等技巧,使图 案更加立体生动。
图案布局巧妙
注重画面构图、空间安排 ,营造出层次感、透视感 。
色彩搭配与运用
色彩鲜明
大胆运用对比色、互补色 等色彩关系,使画面更加 鲜艳夺目。
配色和谐
注重色彩的协调与呼应, 使整体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
寓意深远
借助色彩的象征意义,表 达文化内涵和寓意。
织物结构与质感
织物质感精美

缂丝的发展

缂丝的发展
元代缂丝作品《八仙拱寿图》
仙山祥云金龙图
明代缂丝的技术水平 在继承宋元缂丝的优秀 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 的发展。缂丝技法除继 续沿用宋元之外, 创造 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 和双子母经缂丝法。 明代缂丝的艺术风 格颇具精丽艳逸风,与宋 代缂丝的典雅庄重之韵, 可谓各有千秋,相异其趣。 但到嘉靖以后,缂品上过 多地使用补色,用丝不细, 织(kè),又称 “刻丝”,是中国 传统丝绸艺术品中 的精华。是中国丝 织业中最传统的一 种挑经显纬,极具 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是一种经彩纬显 现花纹,形成花纹边 界,具有犹如雕琢缕 刻的效果,且富双面 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 于刺绣和织锦。
缂丝的工艺流程如下:
1. 落经: 将生丝调到织机后轴上。 2. 牵经( 穿竹筘) : 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3. 上经: 包括接经头, 拖刷经面, 打结, 嵌经面, 捎紧。 4. 挑交: 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一根下。 5. 打翻头: 把每根经丝扣上丝线圈, 结在木条板上,分成上下两排, 使经 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6. 拉经面: 在上好的经面上, 拉上几梭纬线, 使经面排列均匀。 7. 上样: 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 用蘸墨毛笔依样在经丝上勾 画出来。 8. 摇线: 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竽筒( 古称“棦”, 材料为竹子或 木头) 上, 然后将线筒装进梭子。 9. 缂织: 足踏竹棒, 控制翻头上下开口, 手工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上均 匀拨压, 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 逐渐放松纬线, 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 穿梭拨压。完成后将作品从织机上剪下。 10. 修毛: 完成后的缂丝织品正面附毛( 纬线线头) , 织品铺平后用剪刀 将线头修剪无痕, 至此作品全部完成。 11. 装裱上框: 将织品裱装于镜框之中, 精品多以红木镜框装裱。

清代缂丝总结

清代缂丝总结

清代缂丝总结1. 引言清代是中国织绣技艺发展的重要时期,缂丝作为清代的一种传统绣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对清代缂丝进行总结,介绍其概述、特点和应用等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

2. 概述缂丝是一种绣艺,其主要特点是使用金银丝线进行刺绣,并配合丝绸面料完成绣制。

清代缂丝绣品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具有细腻、华丽的特点。

缂丝绣品在清代以及后来的时代中,被广泛用于宫廷装饰、礼仪用品、服装等方面。

3. 特点3.1 刺绣技艺精湛缂丝绣品制作过程中,需要绣工运用精湛的技艺进行刺绣。

绣工使用稀有的金银丝线进行绣制,将细腻的花纹刺绣在丝绸面料上,使绣品更加华丽、细腻。

3.2 色彩丰富华丽缂丝绣品具有丰富、鲜明的色彩。

绣工使用各种色彩的丝线和珠片,勾勒出色彩鲜艳、丰富多样的花卉图案,使绣品呈现出华丽的效果。

3.3 图案精美独特缂丝绣品的图案设计精美独特,绣工常以自然界的花鸟、山水为题材。

图案中的花卉栩栩如生,鸟兽活灵活现,富有生机和动感。

3.4 绣品多样化清代缂丝绣品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宫廷装饰品、礼仪用品、妇女服饰等。

不同用途的绣品在图案设计、尺寸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展现了缂丝绣品的多样性。

4. 应用4.1 宫廷装饰清代宫廷中经常使用缂丝绣品进行装饰,例如绣制在锦帐、屏风和床帏上,展现了清代皇家的豪华与尊贵。

4.2 礼仪用品缂丝绣品在清代礼仪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例如,官员在参加重要场合时,常佩戴缂丝绣制的衣物或头饰,以显示其身份和尊贵。

4.3 女性服饰清代妇女常常佩戴缂丝绣制的发饰、腰带和鞋面等。

这些绣品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展示了妇女的文雅和品位。

5. 结论清代缂丝绣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

它在清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清代缂丝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这一瑰宝。

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投稿日期:2021-05-16 基金项目:2019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工艺缂丝的设计应用研究”(2019SJA0605) 作者简介:周萌(1976— ),女,江苏南通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室内装饰设计。
纺织报告 | Textile Reports 125
周 萌: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126 纺织报告 | Textile Reports
除了广为人知的“明缂丝”,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南 通地区产生的缂丝风格,叫“本缂丝”,传承人为王玉祥 大师。“本缂丝”作为最古老的缂丝流派,相较于姑苏的 “明缂丝”,装机的经线更粗、张力更大,成品表面显现 “瓦楞地”的特殊纹理,平整挺括,质地厚实,与“明缂 丝”的轻盈手感不一样。“本缂丝”主要用于制作唐卡、 袈裟、屏风、和服腰带以及手袋类产品,整体风格高雅尊 贵,适合装饰点缀,与“明缂丝”的工艺及表现风格相比, 各有千秋。由于“本缂丝”年代久远,一些生产技术在中 国已经消失,古代从唐朝传到日本后,在日本被称为“本 缀”。在历史上,“本缂丝”属于缂丝的早期产品,但有耐 人寻味的艺术气质。“本缂丝”与“明缂丝”除了直观上的 差异,在技艺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通经断纬是两者共有 的技法。 3 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刀刻出来的一样,有立体的效果,因此也叫“刻丝”。缂丝 的最大魅力就是:织工能够根据图案色彩的需要,随意变 换织造技法。缂织的技法种类繁多,常用的技法有平缂、 戗、搭梭、长短戗、包芯戗等。根据图稿需要,可以组合搭 配运用,正反两面如一,如“双面绣”一样,堪称中国传统 工艺史上的瑰宝。 2.2 缂丝作品的艺术风格
“明缂丝”风格受宋代文人画影响颇深,讲究内容 真实、生动自然,写实与装饰融合。不管是动物的神态表 现,还是鱼虫花鸟等动植物的生活动态和形体造型,均 栩栩如生。织造工艺细密适宜,设色古朴典雅,反映了当 时文人雅士的审美品位。当时的代表性缂丝作品有朱克 柔的《莲塘乳鸭图》[3]和沈子蕃的《梅花寒鹊图》。《莲塘 乳鸭图》中莲花盛开的池塘、乳鸭嬉戏、奇山怪石等自然 景致浑然天成,形象逼真,分色过渡自然细腻,巧夺天 工。沈子蕃的《梅花寒鹊图》画面生动、疏朗古朴,画面 中的审美元素表现出山水的恬静幽美以及文人的闲逸高 雅之情。此后,吴门艺术名家画作成为缂丝艺术的主导题 材,先后出现了吴圻等缂丝名家,作品包括《瑶池献寿图》 《沈周蟠桃仙图》等。在工艺上,不断升级创新;在材质 上,添加了孔雀羽绒;在织物制作方法上,创造了凤尾戗 等新型技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彼时,人物题材的缂丝 作品也开始出现,如吴圻缂织的沈周所著《戏婴图》等, 显示了吴圻缂织技艺的独特风彩。随着缂丝技艺的普及, 缂丝作品由原先的观赏性陈设逐渐发展为实用产品,开始 为皇帝制作龙袍衮服、生活用品等。由于缂丝面料生产和 制作的特殊性,能够充分彰显尊贵的地位,开始用于制作 官服上的官补。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康乾年间,能够完 成这种高难度工艺的,唯有当时的“江南三织造”,即江 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作者:王金平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期缂丝,又称“刻丝”,被称为“织中之圣”。

它以通经断纬的特色织法而闻名,以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线为纬线,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的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双面均具备立体感织像,可谓是中国汉族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估)曾为缂丝赋诗一首:雀踏花技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这首七言诗提到的刻丝,就是缂丝。

追溯到起源,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出现,因其极具特色的织造工艺及深厚的历史文脉,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缂丝的传承与发展有研究考证,作为一种特殊工艺的缂丝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而中国的缂丝织物在彩陶土器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商代则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缂丝织物也已渐趋精良。

关于缂丝的记载,早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就有部分记载,“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根据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由于与西方交流的频繁,缂丝工艺有了质的飞越。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做书画包首。

到了宋代,缂丝达到了全盛发展时期,缂丝无论从数量、规模、种类上都与之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此时缂丝织造已不仅仅是一项民间工艺,已渐被官府所重视,朝廷专门在官营的手工作坊中设置“克丝作”,从事缂丝制作。

元代以后,缂丝技艺渐往简练豪放方向发展,与宋朝的精细细腻又完全不同。

明代时期,缂丝技术渐趋下滑,缂丝用品更是一度在宫廷销声匿迹。

但令人欣慰的是早已在苏州扎根的缂丝工艺,开始转向以流行画作为题材的观赏性缂丝作品,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人的作品成为当时缂丝的表现内容。

清代之后,缂丝技术曾有大幅度回升的趋势,但终因政治因素而枯萎凋败,甚至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缂丝工艺分析报告范文

缂丝工艺分析报告范文

缂丝工艺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缂丝工艺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织造工艺,以其精细、细腻的织造效果而闻名于世。

本报告主要对缂丝工艺进行分析,包括其起源、工艺流程、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和魅力。

2. 起源缂丝工艺起源于中国宋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初,缂丝是一种用于染织装饰的手工工艺,用于提升织物的美观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缂丝工艺逐渐演化,成为一门独特的纺织艺术。

3. 工艺流程缂丝工艺的制作过程复杂并需要高度的技术和技巧。

以下是缂丝工艺的主要工艺流程:3.1. 设计和准备在开始制作缂丝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和准备工作。

设计人员通过手绘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思和设计缂丝图案。

然后,选取合适的丝绸面料和彩线作为材料,以备后续使用。

3.2. 绘制缂丝图案根据预先设计的缂丝图案,将其绘制到丝绸面料上。

这一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以确保图案的准确性和精致度。

一般来说,绘制出的图案颜色较浅,用于指导后续的织造工作。

3.3. 缂织缂丝的核心工艺是缂织。

缂织师傅根据绘制好的图案,将彩线一针一针地穿过织物,形成图案细节。

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织造师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以确保织出的图案美观和鲜艳。

3.4. 完成和修整当图案织造完成后,还需要对织物进行修整工作。

这包括将多余的丝线剪掉、绵布对折等步骤,以保证织物的平整度和整洁度。

4. 特点缂丝工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4.1. 精巧细腻缂丝工艺的最大特点是其精巧细腻的织造效果。

通过针线一针一线的细致操作,缂织师傅能够在织物上织就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一种繁复而又精致的美感。

4.2. 色彩鲜艳缂丝工艺通常使用彩线进行织造,在色彩上更加鲜艳多样。

不同的彩线搭配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效果,给人一种明亮喜庆的感觉。

4.3. 传统与创新并存虽然缂丝工艺源自古代,但现代的缂丝工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

例如,现代的缂丝工艺可以采用电脑辅助设计,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特点是细腻、华丽、艳丽、多彩。

缂丝是指在绸、缎、纱等各种织物上,通过剪去部分纱线而留下的一些图案和花纹,然后再用细腻的丝线将这些部分进行填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图案效果。

缂丝工艺的特点在于其制作过程中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和高超的技艺。

在制作缂丝织物时,首先需要根据设计图案在织物表面进行剪纸,然后再将剪下的图案填补上丝线,从而形成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图案。

这种细致的手工操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因此缂丝工艺也被视为一种高级的手工艺品。

缂丝工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

在制作缂丝织物时,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鲜艳、明亮的丝线来进行填充,从而使得织物的图案效果更加生动、绚丽。

同时,缂丝工艺也常常采用金、银等贵重材料来进行点缀,从而使
得织物更加华丽、高贵。

缂丝工艺的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南和福建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缂丝工艺经验和技术,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缂丝工
艺风格。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缂丝工艺也开始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从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创新化的发展趋势。

简述缂丝的技艺和艺术特色

简述缂丝的技艺和艺术特色

简述缂丝的技艺和艺术特色缂丝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通过聚集羊毛或其他纤维材料进行有机形态的构建,并用铁钉将它们固定在一起。

缂丝的技艺最早起源于唐代,现在已成为中国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

缂丝工艺已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承和应用,形成了不同特色的风格,其技艺与艺术特色独具魅力:缂丝的工艺步骤包括剪裁、排列、抽针、固定、填充、翻面和修饰。

在缂丝工艺中,最髙难度的是线材的选择和处理。

因单体缂丝需要将细长的线焊接成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原材料,且线材的强度和粗细直接影响到缂丝花的成型和成品的质量。

缂丝工艺需要工匠们吹气、掌握力度、精心拼凑、耐心添补。

由于它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每件作品从开始到成品,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所以缂丝作品往往珍贵而高价。

缂丝的艺术特色有三个方面:造型、色彩和意境。

它的花型造型美丽而繁复,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形状、纹理和特征,甚至同一朵花,不同的工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美。

缂丝作品用色华丽、鲜艳,精心搭配的颜色彰显出其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色。

在丰富多彩的布满了色彩斑斓的花朵的衬托下,呈现出一种独有气质与意味,使人不禁赞叹其 "绝世奇观"。

此外,缂丝的意境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些经过复杂工序而得的缂丝花还能用来寓意不同的文化寓意。

缂丝绝不是多姿多彩的装饰品,它透出的是一种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内涵。

具有民俗色彩、文化沉淀和艺术特色,缂丝既能让人赞叹它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特点,也能让人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情趣。

他们根据生活和创造的启示,用精湛的技艺表达自己的心意,构成了一张张璀璨的缂丝花卉之笔墨画册,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美学艺术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绽放千年的艺术瑰宝

绽放千年的艺术瑰宝

科学之友 222023-09丝绸之乡孕育“织中之圣”缂丝历史悠久,从传世的实物来看,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品,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的精华,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定州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之地,也是缂丝的发祥地。

唐宋时期,丝绸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定州是著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具有千年的传承历史。

作为缂丝的重要发祥地,河北省定州市在我国缂丝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孕育出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定州缂丝。

下面,我们就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来了解定州缂丝的故事。

名的丝绸之乡。

当时的定州“桑麻遍野,户户机杼”,生产的绫绢是朝廷贡品,颇具规模的“绫绢互市”遗址就在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村。

文献中有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当时缂丝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定州市志》记载:“定州缂丝始创于宋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质手工艺。

它能织出各种图画文字,后因南宋王朝建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传艺也随人迁徙南方。

”《中国全史》中也指出:“缂丝是我国丝织工艺中最受人珍爱的品种,宋代是缂丝的盛期,以定州生产最为著名。

”定州缂丝自宋代鼎盛发展以后,缂织技艺及相关产业链始终没有中断,一直延续下来,尤其是在民间传承发展至今。

缂丝鼻祖造就“国之瑰宝”说起定州缂丝,不得不提宋代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沈子蕃。

沈子蕃祖籍定州孟家庄,从小学艺,缂丝技艺非常高超,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织物高雅古朴,图案生动传神。

1127年,沈子蕃受圣谕南下,就任织造监察御绽放千年的艺术瑰宝沈子蕃缂丝作品《梅花寒鹊图》局部传承 23史,专门管理官办缂丝坊、织造院,促进了江南织造业的发展。

沈子蕃不刻意追求富贵繁缛的装饰风格,更倾向于抒发简、淡、野、逸的文人情怀,以较为简洁的构图刻画栖息枯瘦花枝的禽鸟或流连山水的隐逸士人,以绿、蓝、白、灰、黑等偏冷色调对图案加以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缂丝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点作者:苏扬帆葛明桥来源:《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缂丝作为一种古老的织造工艺,工序独特复杂,成品精美,历来是富贵人家的专享之一。

缂丝源于汉魏时期西域的缂毛工艺,唐朝时期开始用于装饰品,宋代发展于江南一带,缂织的书画作品盛名天下,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本文主要从缂丝的工艺特点、历史与传承以及缂丝两大流派“本缂丝”和“明缂丝”的艺术风格、代表人物等方面简介了缂丝浓厚独特的中国风之美。

关键词:缂丝;工艺特点;历史发展;苏州缂丝;南通缂丝中图分类号:X703; 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17)02-0057-052006年,故宫博物院牵手苏州缂丝大家王嘉良,历经数年艰辛,用丝线、金线、银线以及孔雀羽成功再现了明万历皇帝定陵中那件华丽“衮服”龙袍的昔日真容,引起无数国人惊叹。

而在2016年4月的国际青年“明日之星”沙龙上,青年设计师范炜焱同样凭借“KE”系列创意缂丝面料惊艳了会场,令策展人也感叹中国人在丝绸面料使用方面的不可思议。

在政府、学校、学者以及设计师等各界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缂丝,这一古老的丝织手工艺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

有实物可考证的缂丝历史要从汉魏之际算起,因缂丝织物制作工艺繁复耗时,唐宋时主要用于装饰品,大多是用于将字画原样织出。

到了明清时,缂丝多用于昂贵服饰的制作之中,其中以“龙袍”最甚,其所用材料除了生丝和熟丝线外,还包括金银线和孔雀羽毛。

当时能完成这样高难度技艺的,便是代表着全国最高水平的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

1 通经断纬方成“缂丝”“缂丝”这一名称,从古代至今主要经历了剋丝、刻丝(宋代)→克丝、缂丝(明代清代)→缂丝(现代)3个时期。

[1]这几种称谓读音没有区别,在字义上有一定区别。

“剋”有“胜,杀”之义,结合古人经天纬地之说和“经线为尊,纬线为贱”的经线显花思想,“剋丝”,取缂丝作品一反常规,通经断纬、纬线显花技术之义;“刻丝”则从缂丝作品的外观特征考虑,寓意缂丝作品“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克丝”之说有观点认为属于假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时期,追求吉兆和便利简洁的商人偏向于使用“克丝”代替“剋丝”,一则为了简化,二则避免了“剋”的不吉;而“缂丝” 则符合中国古代字书《玉篇》对“缂”的解释,“缂,紩也,织纬也”,从明清沿用至今。

尽管文人盛赞“缂丝”为“雕刻了的丝绸”,但缂丝制品并非是用刻刀在丝织品上雕刻图案,而是用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这一核心技法,织成织物。

缂丝作品织制时先布好整面经线,纬线按照预先设计并描绘的图案用多把小梭子分别挖织,它不是简单横穿,而是要交替使用各种工具和不同织法,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最终让纬线在经线上织就各种花纹。

由于缂丝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会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很多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将织物悬空背光观察,也可看到小孔和断痕。

古代缂丝作品,往往结构严谨、技艺精湛,缂丝名家的大幅缂丝画更是品味典雅、富丽堂皇、身价赛过黄金,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美誉。

传统的缂丝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托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2]缂丝的织造技法主要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压样梭、压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其中结、掼、勾、戗为基本技法。

缂丝晕色方法主要有三蓝缂法(在浅色地上用深蓝、品蓝、月白三色退晕,戗缂成各种花纹图案)、水墨缂法(在浅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浅灰三晕色戗缂法织制花纹)、三色金缂法(在深色地上运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色3种捻金银线,使缂丝作品有花纹闪亮的效果),在缂织禽类或者家畜图样常用的缂丝毛(即用丝线缂织地纹、用毛线缂织花纹的织品,其花纹具有毛绒凸起的装饰效果,使物象质感逼真,形象更为突出)和清代出现的缂绣混色法。

2 曾比丹青翰墨,而今渺落人间曾经显示王朝奢华和体面的缂丝业,自清末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冲击。

虽然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期,专设官员主管织造缂丝锦缎事,[3]一度提高了对手工艺人和工艺美术的重视,鼓励手工艺人的创造,但是纵观近代百年,缂丝从业者减少,缂丝技艺下滑,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缂丝业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的重视下,苏州地区先后成立了缂丝刺绣小组、刺绣合作社,后又成立刺绣研究所,缂丝技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4]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除了日本商家向苏州市区以及吴县地区的中国缂丝厂大量定购和服腰带和高档袈裟,缂丝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欧美地区各国领导人,这些都给中国缂丝业带来发展繁荣的动力。

但90年代以后,国外市场动荡,外贸订单下降,缂丝产业又面临着萎缩。

如今,即使是缂丝技艺传承人较为集中的苏杭地区,知道缂丝的普通百姓也较少。

目前国内缂丝技艺能较好传承下来的都是一些以缂丝作为家传事业的家族,业内缂丝的两大流派主要是代表明清缂丝风格的“明缂丝”流派和推崇唐宋时期缂丝风格的“本缂丝”流派。

前者以苏州缂丝艺人王金山、王嘉良为代表,后者以南通缂丝艺人王玉祥为代表。

3 “苏州缂丝”的历史传承史料记载,缂丝本是北方工艺,南宋时期,皇室南渡,也给南方带来新的手工艺。

南方盛产的蚕丝,纤维长,强度高,弹性好,为缂丝工匠所爱,逐渐成为缂丝艺术个性表达的普遍材料。

两宋时期的美学融合了道家、理学等理念,此时期的画作大多呈现出淡雅的墨色之风。

[5]受其影响,苏州缂丝大家在缂丝创作中,也体现了雅致疏淡的风格,同时还结合了活泼缤纷的吴地特色,摹缂出了不少名人书画精品,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至“胜于原作”的境界。

南宋云间人(上海松江)朱克柔,以绘画缂丝见长,以女工行世,其缂丝技法尤其精湛,创造了“朱缂法”。

此法善用深浅多色阶纬线,长短参差互用,以产生空间晕色的装饰效果。

代表作《荷塘乳鸭图》(图1 a)红荷白鹭,翠鸟青石,互相呼应,荷花造型丰满流畅,白色荷瓣尖端染红,白鹭神情灵动,整体画面生动自然,色彩变化丰富。

朱克柔运丝如用笔,其缂织织物往往画面古淡清雅,洗尽铅华,被当时的官宦乡绅,文人墨客视为珍宝。

宋徽宗赵佶也大为喜爱,在朱克柔缂丝作品《碧桃蝶雀图》上亲自题诗,曰:“雀踏花枝出素执,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另一位缂丝大家为吴郡沈子蕃,他偏爱北宋画家崔白孤傲幽静的画风。

沈子蕃的缂丝作品大多表现萧瑟的秋冬之景和寂静的山水之景。

他的《山水图》(图1 b),缭云之远山对临江之孤斋,江渚一片平静,画中人或凭窗望秋或静坐桌前,岸边小舟静泊,桥上无人,画中的孤树立于风中,用色素淡,整体画面深远寂寥。

沈子蕃的花鸟类缂丝织物画面具有宋代花鸟画写实沉静的风格,颜色古朴,生动传神。

其传世佳作《花鸟图轴》,即素白地缂织桃花一枝,或含苞或怒放;两只珠颈斑鸠休憩枝头,一只缩脖畏寒,一只依偎取暖,神态逼真。

苏州缂丝的大发展是在明清两朝。

明朝中叶前后,苏州地区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业发展更加迅速,吴地人民生活也更为富庶。

成化年间的文人王绮在其《寓园杂记》中言:“凡上供锦衣、文具、花果、珍馐异奇之物,岁有所益……人性愈巧而物产愈多。

”其时苏州人文荟萃,吴门画派沈周、唐寅以及文徵明等人的佳作层出不穷。

缂丝巧匠们以这些佳为创作素材,运用他们熟练而精巧的技艺,精心缂织,使之颜色鲜妍丰富,轻重适宜,深得吴画风韵。

明代吴门人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图轴》(图1 c),上方沈周行书“囊中九转丹成,掌内千年桃熟。

蓬莱昨夜醉如泥,白云扶向山中宿。

”画面中人物表情传神惬意,衣着闲适;画面简洁,颜色利落;诗文书法遒劲,气势雄壮,极得原画精髓。

清代,苏州缂丝织物作为进贡物品之一,深得皇室贵胄的喜爱。

清朝内务府黄册记载,每年苏州都要进贡缂丝若干,多时达到一二百件。

这些进贡的缂丝织物除了用于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帏、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香袋、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以外,还作为书画、诗文以及佛像等欣赏品,被收进皇家书房。

此时期,苏州缂丝还创造了一种新技法,即缂绣混色法,将缂丝、刺绣和彩绘结合,进一步加强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画面层次,提高艺术表现力。

原藏于故宫的《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图2),就是缂绣混色法的典型代表作。

清末苏州蠡口有一缂丝巧匠,名叫沈金水。

此人在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缂织过袍服。

1945年缂丝市场萎缩,缂丝生产在苏州逐渐萧条,沈金水只能以种田为生。

1954年,沈金水加入“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刺绣生产小组”,从事缂丝研究工作,其作品《金地牡丹屏》,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随后,沈金水为了传承技艺,收了以王金山为代表的20几位徒弟。

如今,专注缂丝一甲子的缂丝大家王金山目睹了当代缂丝从凋零到中兴再到式微,他已经成为了缂丝业的一本活史书。

[6]4 “南通缂丝”的艰难求生通经断纬的缂丝技法最先应用于毛织物,称缂毛[7]。

丝绸之路上就曾发现许多缂毛织物,其中还有南北朝时的作品。

从出土实物分析,中国至迟在唐代已将通经断纬的技法移用于丝织物,出现了最早的缂丝作品。

唐代缂丝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

缂织技法主要受织成锦和纬锦方法的影响,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

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

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北宋的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

从北宋晚期开始,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

源于唐宋时期的“本缂丝”作为最古老的缂丝流派,相比于苏州的“明缂丝”,上机的经线更粗、张力更强,成品面料挺括,显现“瓦楞地”沟纹。

本缂丝表面虽粗旷,却又处处蕴藏了细腻与精致。

“本缂丝”适宜制作成书画、屏风、唐卡、袈裟、和服腰带及手袋类产品,缂丝画面风格雍容华贵,惟妙大气。

属于“本缂丝”流派的南通缂丝,一直鲜为人知,其领军人物王玉祥传承缂丝技艺之路充满艰辛。

王玉祥,江苏南通人,祖上为扬州织造世家。

上世纪70年代末,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作为刺绣科、和服科的一位成员,开始试织缂丝,80年代任工艺科科长。

由于“本缂丝”年代久远,一些技艺在中国已经失传,王玉祥凭借一些缂丝织物的残片,通过复制的手法,寻找失落的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