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_卢继富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调整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调整

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调整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推进。

城市化的进程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产生了重大改变。

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传统农村社会以农业为主,多数人口从事农业劳动,人口密集度相对较低。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增多,城市化率上升,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年轻人口减少,农村社会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挑战。

其次,城市化进程引发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过去,农村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靠土地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维持生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产出减少,农村经济结构出现动摇。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和发展空间,一些农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工业生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民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积极参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兴产业,开展城乡一体化经济活动。

再次,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农村社会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具有浓厚的农耕和封建习俗的传统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外来文化冲击和渗透,使得农村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年轻一代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趋于城市化,传统农耕文化不再是主导。

农村社会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多元、混合的文化新格局。

最后,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农村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家庭结构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社会分工的加剧,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孙圣华柳福健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6期平衡城镇发展、促进城镇融合是当前实现城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间居民文化融合。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推动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农民市民化的社会认同感,而且是促进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途经。

农民向市民转变中受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为此提出强化相关制度落实监察力度、组织提高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提倡和谐共享丰富多彩社会、增加文娱活动增添人文氛围。

为了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的问题,党和国家始终围绕“农民市民化”进行探索。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生活差距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保障。

在2013年至2020年间“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完善农转非户籍制度、稳定农民就业、平等共享城镇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做了进一步落实工作。

尽管政府从多方面为城镇化建设做努力,但在其进程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镇一体化发展成果仍面临着诸多的考验。

因此,健康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社会认同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感成为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烟台市农民市民化现状根据2001年-201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可知,2001年到2019年间,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从438.36万人下降到246.83万人,年平均降低3.1%。

而在这20年间里,烟台市的城市户籍人口从207.63万上涨到466.97万人,年平均增长4.4%。

可见,烟台市农村户籍人口呈直线下降趋势,城市户籍人口呈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

其中,非农业人口上升的速度略高于农业人口下降的速度。

具体数据可参看表1,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据表1所知,2001-2019年烟台市农业人口数量呈下降态势,非农业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12年烟台市城镇户籍人口数正式超越农村户籍人口数,成为一个农民市民化良好发展的转折点。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以浦东为例一、浦东的城市化进程与研究浦东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浦东农村的城市化本质上是农民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高起点、大力度、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对浦东农民的“现代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我们要认识这种深刻影响,就必须充分重视浦东农民,扎扎实实地研究浦东农民。

1、浦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浦东农民。

伴随着浦东的城市化进程,浦东农民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促进了浦东农村的城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的富裕,为浦东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浦东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3)公用事业的发展,为浦东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保证。

(4)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层化、多向化,是浦东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标志。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浦东农民,毕竟还处于由传统的村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化过程之中,所以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动态系统。

如果我们能清楚地认识今天浦东的农民,政策到位,工作得法,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就能将该系统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激发出来,使其能有力地推动浦东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促进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反之,该系统中的负值能量一旦被激活,它必将成为浦东城市化进程的巨大阻力。

2、研究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对浦东农村如何以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为价值导向,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研究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浦东农民问题,不仅能有力地推动浦东的进一步开发开放、促进浦东的城市化进程,而且还能为迈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身份角色的转变提供各个方面的借鉴。

二、浦东的城市化进程与浦东农民的新观念浦东的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外发”(向农村地区的推进)与“内生”(原城市化地区不断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同时并举的时期。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探讨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

本文就农村追求升学率和农村教育的离农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关键词:农村教育;离农现象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现在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P.480)。

近年来,在我国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现实执行中,由于农村教育的不配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农村教育可以使农民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要求,使农民有机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有助于农民适应城镇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教育能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倾向中国历来有着重教育的良好传统,特别是农村地区。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机会更大一些,高考就成了指挥棒,在学校方面,尽可能地让农村的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城市[2]。

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考大学。

而作为家长,更是寄希望于考试,进大学,做城里人,光门耀祖。

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升学主义思想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一是,“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里人的同等待遇,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的愿望。

农民寄希于自己的子女“跳出农门”,这就很明地使学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得不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之路,这也是农村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在。

其二“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学生渴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享受城里人的优厚待遇。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别是乡镇工业 企业规模 小 , 技术水 平相对 落后 , 艺装备 简 工
方式”“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 自负盈 亏、 自主服务 的运行模式 , 形成以政府部 门服务为主 、 社会 中介服务组 织参 与的土地 流
转体系” 。. 民选择小 城镇就业 或定居时 , 以通过宅 等 l 2 当农 可 基地使用权获得相应 的经济补偿 。这样 , 体制改革和利 通过 益关系调整 , 提高农村劳动力 自 主就业 的积极性 , 为农村城镇 化建设排 除障碍。 3科学规划 , . 从法律上来保 障小城镇建设 的权威 性和连
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 化的特点 , 的说来 政府部 但总 门的行政性投资仍 然是最重 要的 。但是 由于政 府财政 压力
收稿 日 : 1一 期 2 0 ∞一 0 ∞
显然无法满足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而对劳动力素 质的需求。如果不切实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不仅不会将农村
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 出来 , 而且会使脱离 土地的农 民成 为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 脚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 (0 一 D ( 10 4 21 (8 0 0 一 1 3
农村小城镇是区域经济 的增 长点 , 是实现我 国农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 自推行农村城镇 化建设 以来 , 确实在很 大程度上推动 了农村工 业化 的发展 和农 村社 会 的进步。不 仅扩大 了内需 , 有效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 也提高 了农 民的
第 2 卷第 2 I 5 期
l 6月 0年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 lo a  ̄ n fC a T ah r e c es’C l g ol e e
Vo .5No2 12 . . I

城镇化、农民阶层分化与乡村社会治理(2).doc

城镇化、农民阶层分化与乡村社会治理(2).doc

城镇化、农民阶层分化与乡村社会治理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并对乡村社会治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农民阶层分化问题并分析其对乡村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

此研究不论在理论层面或者实践层面,特别是对于推进乡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阶层分化;乡村社会治理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rural social stratum has been differentiated and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Rural social stratification has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caused a certain degree of impact.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vision of peasant class and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s research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oth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at the practical level, especially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social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Keywords: urbanization; peasant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目录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80281834" 摘要IHYPERLINK \l "_Toc480281835"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480281836"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480281838"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形式1 HYPERLINK \l "_Toc480281839" (一)农村管理者阶层1HYPERLINK \l "_Toc480281840" (二)农村知识分子阶层1HYPERLINK \l "_Toc480281841" (三)农业劳动者阶层1HYPERLINK \l "_Toc480281842" (四)农民工阶层2HYPERLINK \l "_Toc480281843" (五)私营企业主阶层2HYPERLINK \l "_Toc480281844" (六)个体劳动者阶层2HYPERLINK \l "_Toc480281845" (七)农村无业阶层2HYPERLINK \l "_Toc480281846" 二、农民阶层分化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2 HYPERLINK \l "_Toc480281847" (一)积极影响2HYPERLINK \l "_Toc480281848" (二)消极影响4HYPERLINK \l "_Toc480281849" 三、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分析5HYPERLINK \l "_Toc480281850"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5HYPERLINK \l "_Toc480281851" (二)社会制度的变迁5HYPERLINK \l "_Toc480281852" (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观念意识的转变6 HYPERLINK \l "_Toc480281853" (四)城乡比较利益驱动6HYPERLINK \l "_Toc480281854" 四、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7HYPERLINK \l "_Toc480281855" (一)加强基层民主制度7HYPERLINK \l "_Toc480281856" (二)强化乡村精英治理7HYPERLINK \l "_Toc480281857" (三)健全管理机制,发挥政府职能7 HYPERLINK \l "_Toc480281858" (四)转变农村社会治理模式8HYPERLINK \l "_Toc480281859" (五)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8HYPERLINK \l "_Toc480281861" 参考文献10 HYPERLINK \l "_Toc480281876" HYPERLINK \l "_Toc480281877" 谢辞11城镇化即乡村社会群体持续向城镇聚合的经过。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_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城市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的衰落现象,许多乡村面临着经济发展减缓、人口流失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1.经济转型不顺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部门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红利。

农村人口流失,农业劳动力不足,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放缓,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2.资源枯竭与环境退化:城市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农村资源快速流失,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重恶化。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无法满足人们需求,使得乡村吸引力下降,人口向城市转移。

二、治理措施分析1.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旅游等经济活动,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

2.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加强农村环保意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

4.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同时提供创业支持和创业机会,鼓励农民在乡村发展自己的事业。

5.落实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组织、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自治能力和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探讨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目标。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及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及影响研究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及影响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

本报告旨在研究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人口流失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此外,农村人口流失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以应对和缓解农村人口流失带来的问题。

1. 引言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人口流失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一个既关乎农村,又关乎城市的问题。

本报告将通过研究和分析,全面探讨农村人口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2.1 经济因素2.1.1 就业机会有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城市工作机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2.1.2 收入差距拉大城市的工资收入普遍较农村高,这导致了许多农民工在经济上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2.2 社会因素2.2.1 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质量不高,这使得农村家庭更倾向于将子女送往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带动了农村人口的流失。

2.2.2 社会保障不完善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医疗、养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也使得一些农民选择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社会保障。

2.3 环境因素2.3.1 自然资源匮乏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如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这使得农村居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选择离开农村。

2.3.2 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这也成为一些农民选择流失的原因之一。

3. 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3.1 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失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同时,农村地区失去了一部分年轻有为的劳动力,限制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视角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视角

教育培训经过多年实践 , 取得 了显著效果 , 积累了有益经验。
税收。此外 , 多数发达 国家还对农 民参加 培训期间的工 资和 津贴给予补助 , 调动农 民 自觉参加教 育培训 的积极性 。韩 国 政府 1 9 9 7年拨款建立 了国立农业专 门学校 , 2 0 0 5年 , 韩 国农 林 部又拿出 3 . 5亿韩元 逐步示范推广培训券制 度 , 充分保证
加强农 民技术培训 。法 国先 后 7次通过法 令 , 对农 民培训 的 方针政策及组织 领导 的具体措施 予 以规 定 。德 国也于 2 0 0 5
年颁布 了修订后 的《 职业教 育法》 , 更 加明确 了政府 、 企业 和
农 民在农 民培训 中的地位和作 用。 日本从 明治维新开始相继 颁布 了《 学制》 《 农学校通 则》 《 实业 学校 令》 《 实业教 育费补 助法》 和《 实业学校教员养 成所》 等律令 , 对 日本 中等农业教 育体制 、 经费来源 和师 资培训 等问题作 了系统 的规定 ] 。不
断健全农 民教育培训法规 , 有力地推 动农 民教育 向更 加规范
略方针。城镇 化作 为“ 新 四化” 战略方针 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已
呈现 出诸多引人关注的社会 问题 。城镇化 的本质是人 的城镇
化, 而人 的城镇化实现 的关键是农 民素质 的提高 。正 如著名
现代化问题专 家英格 尔斯所 说 : “ 那 些先 进 的现代 制度要 获
1 发达 国家农民培养的实践与经验 发达 国家 的城市化率都在 9 5 %左 右 , 而 中等发达水 平 国
于农 民教育的经费达 6 0 0亿美元 , 英 国农 民培训 经费的 7 0 % 由政府 财 政 提供 , 德 国农 民教 育 投 资 占国 家 教 育 投 资 的 1 5 . 3 % 。从农村培训投资渠道来 说 , 各 发达 国家在注重发 挥 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 同时, 也注 意多方面筹集 经费。为鼓 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 与培训 , 加拿大 和德 国政府让企业 把花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动。

传统的农村社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难题、农民素质培养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需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关注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作者:卢艳慧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催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数量还将急剧增加。

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的大局。

因此,切实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再就业以及发展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本文认为,应从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问题;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批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不断扩张而产生的一类群体。

目前失地农民已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累计的失地农民已达4000万-5000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

同时,失地农民的数量仍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

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可持续生计安排,面临“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困境,这种状况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失衡和对城市化的抵触,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

如何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安居乐业,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深入研究并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结构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产生了许多影响,涉及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探讨这种重塑对农村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逐渐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城市工业的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少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同时,农村的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增多,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不再完全依赖于耕种土地谋生。

农村社会的职业结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农民职业地位逐渐被农村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所替代。

这些变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的层次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二、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民工问题城镇化过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

这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的家庭与村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面临着重新构建的挑战。

首先,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村社会家庭结构的重组。

许多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或者只有妻子照顾家庭,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常态。

这种家庭结构的调整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和老年人照料问题等。

其次,农民工的流动不仅影响了家庭结构,还对农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工的劳动收入支撑了农村社会的经济,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他们也将城市的风貌和现代化理念带回农村,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多元化。

三、农村教育与知识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对农村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使得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农村的城镇化也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建设和改善得到了更多重视。

农村的城镇化还推动了农村知识结构的调整。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需要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需要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需要作者:刘培艳来源:《成人教育》2017年第11期【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城镇化进程中,为解决进城农民的适应问题,有必要快速发展社区教育。

在现实中,社区教育不仅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对民众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尽管社会各界已经在大力倡导社区教育,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人才短缺;民众参与热情较低等等。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培养民众受教育意识。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区;社区教育【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11005704一、城镇化进程与农村社区教育概述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主要变化城镇化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统筹兼顾,将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动力,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调节之下,逐步推进农村地区发展。

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身处农村社区的广大农民也跟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向新型农民转变。

新型农民除了体现其身份是城镇人的外在标准外,还应该有其内在的变化,包括内在素养、法律意识、生存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城镇化。

因此,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并不仅仅是户籍的转化,而应是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全部转变。

只有城乡居民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依托社区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来间接传递城镇化的理念,使广大农民群众在社区教育中摒弃落后封建的观念,逐步向城镇化的新思想靠拢,真正实现自我的城镇化。

2农村社区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社区教育起源于社区的发展,其兴起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居民提升其生活水平的需求。

社区教育通过有效整合所管辖区域内的各种有利资源,为发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对本社区所属居民开展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

农民分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农民分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农民分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冯中朝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问题》
【年(卷),期】1995(16)3
【摘要】农民分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冯中朝分化是事物发展的标志。

经济人的分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和表现。

农民分化是农村社会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分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对于研究和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和态...
【总页数】5页(P37-41)
【关键词】农民分化;农村社会经济;城乡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作者】冯中朝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农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6
【相关文献】
1.基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的农民群体分化研究 [J], 贺文华;;
2.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四川省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J], 李双平;吕登高;李明东
3.基于城乡协调发展视角的农民群体分化研究 [J], 贺文华
4.农民分化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天津市西青区、静海县
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J], 许恒周; 常耀丹; 刘玥汐
5.农民分化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天津市西青区、静海县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J], 许恒周; 常耀丹; 刘玥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需要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需要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需要探究【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社区面临着诸多变化和挑战。

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教育资源短缺且不平衡,教育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本文探讨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投入、提升教师素质、拓展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改革措施。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农村居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也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农村社区、社区教育、人口结构、教育资源、教育需求、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育投入、教师素质、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均衡发展。

1. 引言1.1 城镇化进程的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的变化也日益显现出来。

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转移向城市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的人口流动性增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传统的社区关系和文化习俗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城镇化进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保障缺失等。

如何适应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农村社区来说,城镇化进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城镇化进程的背景和趋势,深入探讨农村社区的变化和发展需求,才能有效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

.1.2 农村社区的现状农村社区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社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农村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明显,导致农村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社区的人口流动也导致了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农村的居民减少,社区凝聚力下降,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
面的研 究 。
7 3
2 0 1 3 年第 1 期
南 方 人 口
仃工 经 济 不 仅 引 发 了农 村 生 产 生 活方 式 的 变革 ( 桂 华 ,2 0 1 0 ; 田先 红 ,2 0 0 9 ) .它 的根 本 在 于 促 进 了新 生 代农 民 工 的城 市 化 进 程 。本 文 以城 市 化 为 视 角 ,通 过 进 入 农 民 的生 活 逻 辑 ,探 究 农 村 代 际 关 系模 式 的 变迁 及 其 表 现 形 式 以及 它 是 如 何 被 形 塑 的 。 笔 者 在 江 西 、河南 等 地 农 村 调 研 时 发 现 , 当前 农 村 代 际 之 间 出现 了许 多新 的 变化 :父 母 由在 农 村 建 房 向在 城 市 购 买 婚 房 转 变 :夫 妻 由 一 人 外 出打 工 向 共 同外 出打 工 转 变 ;小 孩 由在 农 村 读 书
模式 ”下代际之 间保持着均衡互惠 的关系 。郭 于华进一 步指 出中国传统 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基 于公 平原则的代 际交换关系 ( 郭于华 ,2 0 0 1 ) 。无论是 “ 反馈模式”还是代 际交换 的公平逻辑都说 明了 中国代际关系 的双 向均衡 的特征 。它区别于西方代 际关 系单 向传递 的特征 。并且 中国代际之 间彼 此承担着无 限的责任与义务 ,而西方 亲代对子代只承担有 限的责任与义务 。 转型社 会 中的中国家庭 ,其结构 和功能都不断分化 和解体 ,血缘纽带减弱 ,双向均衡 的代际 关系逐渐被 打破 。有学者认 为这是 国家力量的作 用 ( 郭 于华 ,2 0 0 1 ) ,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个人权利


问题 的提 出
代际关系是指单个家庭 中因血缘和姻缘而产生 的关 系 ,即亲代与子代 的关 系 。费孝通分别用 “ 接力模式 ” 、 “ 反馈模式 ”来概括西方 、中国的代 际关系 ( 费孝通 ,1 9 8 3 ) 。无论 中西 ,父母都有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地位转变研究——基于西方经验的探讨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地位转变研究——基于西方经验的探讨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地位转变研究——基于西方经验
的探讨
王桂兰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21)008
【摘要】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征地程序不完善
带来的农民权益受损、征地补偿费用偏低造成的农民利益流失、失地农民就业不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传统农业观念和新型城镇生活脱节等方面.而发端于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运动虽与我国城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某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来增强失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动态调整征地补偿,实行多元化安置策略;发挥政府积极引导
作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升农民融入城市生
活的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王桂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 4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研究--评《农民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基于江苏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调查》
3.国外农民培训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培训的启示
4.城市化进程中在京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研究——基于2009年对在京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调研
5.从“女农民”到“女农民工”身份的转变谈农村女性争取经济地位自觉时代的到来——基于成都市服务行业青年女农民工经济地位现状的分析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农村资源逐渐荒芜、农田撂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下降,这些问题加速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农民迁徙、农村资源衰竭和公共服务缺乏三个方面,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许多农村居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或他处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从而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意味着农田的闲置和农业产值的下降,进而造成了农村资源的衰竭。

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使得原本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荒芜,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给农村空心化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农村空心化问题还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政府投入的医院、学校和社区等基础设施相对减少,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农村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快速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导致农民的离乡背井和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这使得农村居民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和农产品的运输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鼓励农村居民采取创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建议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建议

Vol.53,No.04. 2019·149·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19.04.89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建议唐山清1廖继超2(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2.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39)摘 要 文章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概述了推进我国强化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分析了推进城镇化进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三农”问题的类型,提出了改革措施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深入;三农问题;解决;改革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4-149-02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高效推进的今天,我国各级各部分也在高度关注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促进城镇化强化推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强化城镇化的高效推进对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显著的意义,但是对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仍然无法全面消除;其次,使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及观念层面的强有效的转化,使广大农民成为了城镇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对全民素质的高效提升意义显著。

但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深入的今天,“三农”问题仍然是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1城镇化进程推进对“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化深入对三农问题有极大的促进效益,城镇化进程的强化深入,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的机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就业的类型以及机会更多了,极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民的收入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从单一的经济渠道获得了经济转为多渠道的经济获得,农民的经济收入极大的改善。

2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农”问题2.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严重滞后。

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与城市人口享受的福利待遇一样。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PPT课件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PPT课件
党建不能写党建不能写17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业务要求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业务要求难度适中难度适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教学要求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教学要求鼓励统筹兼顾交叉创新鼓励统筹兼顾交叉创新不要超出行政管理专业范畴不要超出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参见附表参见附表不要太大不要太大最好能结合具体的地区部门最好能结合具体的地区部门论文观点明确论文观点明确选题不宜过大也不宜过窄选题不宜过大也不宜过窄过大无法驾驭或者论述不清楚
北京市长富宫饭店人员流失现象的思考 一、北京市长富宫饭店人员流失现状……………………………………3 (一)员工流失的含义…………………………………………………… 3 (二)长富宫饭店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 3 (三)长富宫饭店员工流失现状…………………………………………… 4 二、北京市长富宫饭店员工流失原因分析………………………………4 (一)社会因素……………………………………………………………… 4 (二)饭店自身因素………………………………………………………… 5 (三)员工个人因素………………………………………………………… 5 三、解决北京市长富宫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对策……………………… 6 (一) 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 ……………………………………………… 6 (二) 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6 (三)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 (四)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7 (五)切实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7
从功能上看包括计划、决策、领导、执行、控制、绩 效评估、组织与人力资源、预算与财务、行政改革, 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2015年01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Vol.29No.1Jan.201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卢继富(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031)摘要:从城镇化进程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各区域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村社会不稳定、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以致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子女教育不善,各阶层间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

对导致我国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通过协调农村各阶层利益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及调动各阶层的参与主动性等建议,以此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化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1-0027-03收稿日期:2014-11-23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社会安全研究”,编号:12070403081。

作者简介:卢继富(1974—),男,安徽长丰人,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城镇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周边的农村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城市圈中,短短30多年间,我国的城市化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1]人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农村的稳定昌盛以及农村充裕的人口红利分不开。

尽管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也有着令人美好的前景,但是我们同样需要保持警惕,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找到有效解决对策,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财富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养老问题等等。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的现状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2]。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劳动生产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导致农村蕴含充裕的劳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经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每个家庭多数只留有少量的劳动力及妇女和儿童,而大多数的劳动力都来到城镇打工。

由于受学历程度、自身学习能力、区域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

日积月累,逐渐导致了他们收入、社会地位、权利大小、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等差异越来越明显,最终使得农村社会出现了分化[3]。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镇化进程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引起的农村社会分化程度也不一样。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农村人口都已经“非农化”,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分化严重;而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大多数还没有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或者没有完全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很多村庄依然保持了较为单纯的社会关系。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成分主要有七个阶层:第一个指单独依赖土地的劳动者,这类群体的收入来源大多是农作物以及衍生产业;第二个指农村基层劳动者,他们往往来自于第一类人群,但同时又兼具与农副产品相关的工人性质;第三个指农村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对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有较好的信息来源;第四个指农村各种活动策划管理者,主要是宣传国家政策,服务于农民;第五个指农村个人公司运营主,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雇佣员工扩大相关产业规模等;第六个是农村个人生产者,他们往往具备一些基础资源,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最终所得为自身完全占有;第七个是农村待业人员,这类群体往往处于失业或闲散状态[4]。

根据以上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划分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群体对于农村各项资源的拥有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又往往导致农民身上的负担根据群体的不同而显得不均。

如何充分吸收农村多余劳动力,使之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过快所带来的农村遗留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将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带来的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结构关系发生着转变。

大量劳动力来到城镇,给农村分工分业产生影响,并且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民党员与基层党组织分离,农民与当地村委会分离,土地经营者与土地供给方分离,家庭主要劳动力与家庭其他成员分离。

这使得以族缘、血缘、亲缘为纽带的传统农村社会基本关系发生着巨大变化[5]。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正是因为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大量的人口流动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工作长沙大学学报2015年1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对于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长时间的分居生活将会带来家庭关系不和谐,甚至家庭关系的破裂。

而这些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在获得较好的收入以后,由于不善于有效合理地管理所得财富,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品行败坏,这都会对家庭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更有甚者夫妻不合,家庭破裂。

(二)子女教育不善正是因为我国城市人口管理上的缺失,很多农民工在大城市工作却无法带着子女一同生活,无法给与他们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这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往往带来不好的影响。

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这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往往金钱至上,认为钱是万能的。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这样错误的价值观,使得不少农民工子女不懂感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更有甚者,一些子女由于扭曲的人生观走向犯罪的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内心的埋怨转化为社会性的敌视行为。

就拿最近几年发生的大案来说,出现不少仗着自己父母有钱有权的子女伤人后不仅不认罪,反而拒不承认的案件,说到底这都是父母管教不严导致的。

(三)各阶层间的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主要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干部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不同的职业分工,让一部分人拥有相对职权,在一些特别情况下,比如土地关系调整、财政支出力度和国家补贴方面,存在某些官员拉帮结派、贪污腐败,以致于造成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农村社会各阶层矛盾状况凸显,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显得越发紧张,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6]。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的原因(一)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分化的前提条件农村剩余人口的走向特征有以下两个:第一为区域性转移;第二为职业性转移。

区域性转移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游走于各个大中城市以及各个经济圈,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区域水平,使得他们由原先的纯农村户籍逐渐向城镇型户籍转变[7]。

这样的转移行为不但出现在大中城市,在经济规模较好的城乡结合部也时有发生。

职业性转移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游走于不同的产业之间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出现提升了农民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收入。

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只能从事农业,无法融入其他产业;而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跨行业行为被认可,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所以这些跨行业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半农民半职业人的形式。

职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这两者互不相同却又互为补充。

职业性的转移有时也带有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区域性的转移过程中由于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当地对个人的技能也不一样,这也促使农民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技能。

职业性转移改变了农民的技能水平,区域性转移则改变了他们的户籍出身和社会地位,只有这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广大农民才可以真正地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飞跃。

(二)经济收入分化是农村社会分化的经济基础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变化直接导致其职业地位的改变。

相关研究表明: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一般年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反之较低。

随着农村人口的职业分化导致了他们的收入也出现了分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更高的经济收入使得一部分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声望和社会资源,进而自发组成一个个有相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的社会阶层。

因此,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的差距明显,给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权力和地位分化是农村社会分化的表现形式由于职业和劳动分工的不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以及掌握有一定的权力的乡镇干部拥有了较大的社会地位和农村资源,更有甚者农民企业家往往就是乡镇干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农村资源和话语权。

而大多数农民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够,同时也因为没有民主议政的意识,大多不愿意或者没有机会参与到农村社会建设中来。

长期发展,权力和地位分化导致了农村各社会阶层的分化。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对策(一)社会分层合理化,保障新农村建设首先,稳定中上层。

在农村社会的各阶层里,私人企业主以及村镇干部是主要核心力量。

尽管这类群体并不从事真正的农业活动,但是他们却能够安定民心。

借助他们可以有效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在带领农民走向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同时他们往往有较多的资本和资源去协助农民做好农业生产工作。

因此他们是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8]。

其次,保障农民就业,保护中下层利益。

农村社会的中下层主要包括无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者主要以农业生产,或者二者兼有的农民。

与其他阶层相比,这部分农民经济收入较低且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小。

在企业打工的劳动者不能获取相应的培训机会,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这样导致他们社会阶层低下。

就业是民生之本,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做好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9]。

同时,保障农民就业,保护中下层利益,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二)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

近年来,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各类犯罪和侵害案件频发,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应继续深入改革,借助于科学发展观形成一整套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系统。

如果社会资源不恰当地进行分配,这必然将侵害农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按劳分配是普遍适用的,被人们所认可的制度,然而,我国身处产业升级调整阶段,很多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

由于权力滥用,区82总第123期卢继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分化问题探究域不同导致城市和农村人口收入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所以,建议我国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应更多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使得全国人民不论城镇农村都能各得其所,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的改革成果。

其次,我国应形成一整套高效的农村低收入人群保险体系。

由于农村在养老、医疗等很多社会福利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的水平,即便有部分针对农民的救助组织也往往因为经费问题导致收效甚微,农村低收入人群目前还面临着饥饿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