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3993df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b.png)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ea6b02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认识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 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貌学的兴趣,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3)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课本内容:(1)常见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洼地等。
(2)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
2. 课外拓展:(1)国内外著名地貌景观介绍。
(2)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2. 讲授新课(1)介绍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加深理解。
(2)分析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讲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展示相关地图。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外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关系。
(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了解地貌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合作等情况,评价其参与度、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外拓展:关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地貌的课程设计
![地理地貌的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0891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9.png)
地理地貌的课程设计一、引言地理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演变和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总称。
了解地理地貌不仅能增加对地球的认知,还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个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3. 掌握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如侵蚀、堆积、风化等。
4. 培养地图阅读和地形判断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和影响。
(3)地貌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包括侵蚀、堆积、风化等。
(4)地图阅读和地形判断的方法。
(5)地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地理地貌的知识,并辅以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理解。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的地貌现象,加深对地貌的认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4)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式:(1)考察:组织书面测试,检验学生对地理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后完成观察报告,探讨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3)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反馈方式:(1)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2)集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和总结学习经验。
(3)评价报告:向学生提供评价报告,指出其优点和改进之处,帮助其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本课程设计共有10个课时,按以下进度安排实施:1. 第1-2课时:介绍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bf653ea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d.png)
地理教案地貌的类型与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形成原因。
2.掌握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貌的分类及特征。
2.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理教科书、地理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课件准备:包括地貌分类及形成原因的相关内容。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部分,整理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地貌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地貌分类及特征(1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的分类方法,包括依据起伏程度分类和依据形成原因分类。
2.教师通过地理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与地球表层运动的关系,如山地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等。
Step 3:地貌形成的原因(30分钟)1.教师将地貌形成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逐一介绍。
2.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表作用和地下作用的影响,例如:水文循环、风蚀、冰蚀、波浪侵蚀、岩石风化等,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地区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地貌侵蚀形成盆地等。
Step 4:巩固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回顾与巩固,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讨论。
2.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地貌的特征与气候、植被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研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出相关概念的明确解释。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及特征,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该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地貌类型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地理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感知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并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1cb4c7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c.png)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照片等资料,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地貌成因的原理。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成因。
4. 野外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特征。
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地貌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什么是地貌?地貌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 新课讲解:- 讲解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
- 通过地图、照片等资料,让学生观察不同地貌的景观特点。
- 讲解地貌成因的原理,如地壳运动、侵蚀、沉积等。
- 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交通、农业、城市建设等。
3.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貌成因。
- 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观察地貌特征。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验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野外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野外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281d5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b.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名称、形成原因和特点。
- 能够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 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野外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常见地貌类型的名称、形成原因和特点。
- 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难点:- 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 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内容- 常见地貌类型:山岳、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峡谷、海岸、沙漠、冰川等。
- 地貌形成原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 地貌特点:形态、规模、分布、发育阶段等。
-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交通、农业、水利、旅游等。
3.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貌现象。
4.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形成的过程。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5.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讨论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引导学生关注地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地貌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地貌的短文。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755d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b.png)
《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1. 简介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以及形成地貌的过程。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类型,并探索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2.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 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探索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3. 教学内容3.1 地球的地貌特征- 山地- 平原- 高原- 河流和海岸线3.2 地貌的形成过程- 构造力的作用:地震和地壳运动- 水力的作用:河流和海岸侵蚀- 风力、冰川和地质作用4. 教学活动4.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山地、平原、高原和河流或海岸线。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地貌特征的细节,并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4.2 模型制作让学生利用模型材料,制作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模型。
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4.3 研究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地图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学分享。
5. 教学资源- 地球地图- 实地考察地点- 模型材料- 图书和互联网资源6. 评估方法- 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和观察笔记- 学生地貌模型的制作和解释- 学生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呈现形式7.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地貌类型,例如沙漠、湖泊和火山地貌。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拓宽他们对地球地貌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为《地球的地貌》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856aa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5.png)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球地貌的分类2.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3. 地貌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些地貌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地貌的分类,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
2. 分别阐述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山地坡度较大等。
3.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因素、流水侵蚀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貌的多样性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地貌类型分布图。
2. 调查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地貌类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地貌图片。
3. 地壳运动、气候因素等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ccd71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0.png)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培养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3.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读图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及地形区的分布。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地形区和山脉。
2. 总结我国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国地貌类型的教案
![中国地貌类型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2db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e.png)
中国地貌类型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地貌类型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地貌类型的分类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激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貌类型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知识讲解:3. 介绍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高山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盆地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等。
解释每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使用地图或模型展示中国各地貌类型的地理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实地观察:5.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地理景观进行观察。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到的地貌特征和现象。
6. 回到教室后,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各地貌类型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巩固练习:7.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根据地图标注中国各地貌类型的分布,或者描述某个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8. 在小组或全班讨论学生的答案,互相交流和纠正错误,加深对地貌类型的理解。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类型进行深入学习,并制作展板或报告分享给全班。
10.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地貌类型的知识和研究进展。
评估:11. 设计一份评估任务,考察学生对中国地貌类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
教案扩展:1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进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探索中国地貌的演变历史、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各地貌类型的景观。
2. 地图或模型展示中国各地貌类型的地理分布。
3. 实地考察活动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安全措施。
优秀地貌教案
![优秀地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17dc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1.png)
优秀地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优秀地貌——自然地理课程中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不同类型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地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不同类型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不同类型地貌的特征和分布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地貌图片、地图等教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地理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见过哪些地貌?- 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Step 2: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地貌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并解释其中的关键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案例,例如喀斯特地貌或沙漠地貌,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 这个地貌的特征是什么?- 这个地貌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这个地貌是如何形成的?Step 4: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并整理有关地貌类型的信息。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包括地貌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等。
Step 5: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地貌的多样性和地理知识的应用。
Step 6: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提问,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地貌的相关知识,例如地貌与环境的关系、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中班科学教案
![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中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16bb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9.png)
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中班科学教案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特征,地球上的地貌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中班的科学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地球的不同地貌,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1. 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2. 学习使用适当的地貌术语来描述地球的表面特征;3. 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及其特征。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地貌的好奇心。
2. 探索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20分钟)a. 通过观察和描述游戏,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所给图片或实物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地球的不同地貌形态。
b. 将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地球地貌照片或图片,要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合作描述所分配的地貌特征。
c. 学生们将自己的描述和观察结果呈现给全班,并相互交流和分享。
3. 学习地貌术语(25分钟)a. 介绍常见的地貌术语,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解释其特征。
b.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游戏,运用地貌术语来描述不同地貌的特点。
c. 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或剪纸的方式,将所学的地貌术语与实际地貌图片相结合,设计自己的地貌图册。
4. 地貌模拟实验(30分钟)a. 老师事先准备一些沙土、水和一些小型容器。
b. 学生们可以利用沙土和水来模拟山脉和河流的形成过程,观察沙土在水流中的运动和剥蚀过程,了解地貌的形成原理。
c. 学生们可以互相展示他们的地貌模型,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地貌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鼓励学生通过教案中的学习活动,积极学习和探索地球的不同地貌。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到户外或参观周围的环境,观察并描述所见的地貌特征。
他们可以选择出发点,记录所观察到的不同地貌,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和解释。
地理地貌主题班会教案
![地理地貌主题班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61e64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6.png)
地理地貌主题班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貌形态和地理特征。
2. 探索地球各大洲的地貌风景。
3. 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2. 播放设备3. 预先准备好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老师放映一段关于地貌风景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地貌的兴趣。
2. 老师与学生们互动,讨论大家对地貌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地貌形态的介绍(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地貌的定义和分类。
2. 老师使用地球仪或地图,向学生们展示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态的分布和特点,如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三、探索地球各大洲的地貌风景(30分钟)1. 按照五大洲的顺序,老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地图,并介绍该洲的地貌特点。
2.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整理各洲的地貌特点和著名地貌风景。
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洲的地貌特点和著名地貌风景。
四、地貌风景分享和讨论(30分钟)1. 每个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洲的地貌风景图片和视频。
2. 学生们观看图片和视频,并对其进行品评和讨论。
讨论的重点可以包括地貌的奇特之处、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值得探索的价值等。
3. 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的地貌风景背后,可能存在着哪些自然地理现象和地质过程。
五、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们在班会结束前,写下对这堂课的总结和评价。
2. 课堂结束时,老师收集学生们的总结和评价,并予以鼓励和赞许。
教学延伸:1. 观看有关地貌地理的纪录片或电影,拓宽学生们对地貌的认识。
2. 利用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风景和特点。
3. 鼓励学生们进行地理摄影比赛,记录和分享自己发现的地貌美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班会课,学生们对地球的地貌形态和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学生们也增强了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展示和讨论不同洲的地貌风景,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他们对地球的多样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地貌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781299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d.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2. 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3.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地貌为例,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貌形成原因的解析、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地貌的概念。
(2)介绍地貌的分类,如: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2. 讲授新课(1)地貌的基本概念:从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阐述地貌的形成原因。
(2)地貌分类:讲解各类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
(3)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
(4)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选取某地区地貌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1)总结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
(2)撰写一篇关于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论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观察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准确性。
4. 考试成绩: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理观察地貌课程设计
![地理观察地貌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300a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a.png)
地理观察地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貌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分类。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峡谷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貌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观察方法,观察和分析实际地貌形态,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地图技能,解读地貌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5.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分析,进行地貌特征的比较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对自然地貌的探索热情。
2. 学生能够意识到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地貌学习,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地理学科中的地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貌的直观认识,并培养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观察、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具备地貌相关知识,发展地理技能,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貌基本概念: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地貌与地形2. 地貌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山地、平原、丘陵、峡谷等典型地貌特征及其分布。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地貌与地形3. 地理观察方法:学习如何观察地貌,包括观察角度、方法及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理观察方法——地貌观察4. 地貌图的解读:培养学生解读地貌图的能力,掌握图例、比例尺等地图要素。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理图表——地图的使用5. 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课本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f9c94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5.png)
设想:结合地貌剖面测量、地貌演化分析等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通过地貌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地貌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长城、黄山、张家界等,让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貌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要求:建议具有创意,分析合理,能够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地理模板地貌专题教案设计
![地理模板地貌专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97ca4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c.png)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四种典型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3. 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四种典型地貌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 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2. 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地貌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地貌知识,准备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貌知识。
二、地貌分类与典型地貌介绍1. 教师讲解地貌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成因、按外力作用等。
2. 介绍四种典型地貌类型:a. 喀斯特地貌:分布、特点、成因。
b. 河流地貌:分布、特点、成因。
c. 风成地貌:分布、特点、成因。
d. 海岸地貌:分布、特点、成因。
三、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举例说明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案例图片,如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地貌、长江的河流地貌等。
2. 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典型地貌类型。
2. 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地貌类型,探讨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貌分类、典型地貌类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知识,提高了地理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
《地貌学课堂教案》word版
![《地貌学课堂教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5400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e.png)
《地貌学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掌握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3. 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地貌形成因素、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2. 教学难点:地貌形成因素的综合分析、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判断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地貌形成因素和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貌学知识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配合讲解和展示地貌学知识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地貌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讲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貌的定义、分类等3. 讲解地貌形成因素:讲解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地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貌学知识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成因6. 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地貌学基本概念和地貌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地貌现象的直观认识。
2. 相关书籍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地貌学相关书籍,加深对地貌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学术讲座:邀请地貌学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6.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设计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情景导入]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活动认知]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情景导入]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组织教学)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
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海岸地貌探究小组)[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风成地貌探究小组)[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第二课时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情景导入]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
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读地形:①②③④(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第三课时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
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
(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
(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练习册P20分析题)(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
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分析思考]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