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中)(新教材)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增强对地貌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地貌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想三: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表达
(1)分组合作完成地貌类型识别、地貌特征总结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开展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4.设想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讲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貌资源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理解
学生在学习地貌类型时,对于各种地貌的识别和特征理解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表现,需要学生深入掌握。
2.重难点二:地貌形成原因及其内外力作用
地貌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对这些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是难点,尤其是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4.1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貌的定义,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其特征和分布。
3.学会使用地理图表、遥感影像等资料,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类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教学设计3:4.1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
2.掌握识别各类地貌的主要方法。
3.掌握描述地貌景观主要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十二使徒岩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沿线,经过千年的海浪和海风的洗礼,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成酷似人面,且表情迥异的十二块岩石,看似悲哀,又似温柔,巧夺天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奇景,然而时至今日,十二座巨岩,只剩下七个半。
天津沿海一带海生贝壳富集成堤,当地人称蛤蜊堤、贝壳堤,其含贝壳数十种,按层序分布排列,绵延数十千米。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
[新课教学]:师:十二使徒岩、贝壳堤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讲完今天的内容,请同学们来告诉我它们属于哪一种地貌类型。
现在看第一部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为什么要被成为喀斯特地貌呢?十九世纪末,西方学者鉴于喀斯特高原上石灰岩侵蚀地貌最为典型,遂以喀斯特命名这种地貌,并得到国际上通用。
一、喀斯特地貌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从这段话中,你是否可以得出喀斯特地貌是由什么作用而成的?学生回答。
师:通过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可以得出溶蚀作用,从重新沉淀可以得出沉积作用,所以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溶蚀和沉积作用形成。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告诉我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和各自的成因(可以参照下图)。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类型举例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地下溶洞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沉积下面我们来说一下这类地貌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1)有利影响:①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②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还有医疗作用;③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④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展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问题。
3. 准备好地形模型或相关地理教具。
4. 邀请相关地质学家进行实地考察,为课堂讲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些地貌的视频或图片,如黄土高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风蚀蘑菇等,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板书)(1)褶曲地貌:展示一些褶曲山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2)断层地貌: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断层和地垒、地堑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断层形成的地貌特征。
(3)火山地貌: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火山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
(4)流水地貌:通过模型和图片展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5)风力地貌:展示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貌特点等。
4.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地貌,如:河流、湖泊、山地、沙漠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本章是继大气圈、水圈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虽然只有两小节内容,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地貌为后面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些课本中没有出现基本概念,如“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等,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文言文的解读,里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想象生活中的实景,激发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教师设置问题)在游记中,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生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基本的认识,列举本节内容框架 (教师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地貌的概念(教师补充:地球表面各种形态或外貌的总称。
)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板书)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回答: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分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a.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图4.2)(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b.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4.引导学生阅读P68-P69活动题,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然后学生讨论,阅读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图4.5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a.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5〇 f t U T i f 教学参考■■■■■■■I2021 年第4 期.上课堂教学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吕芙萍(山西省永济中学,山西永济)[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 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 ~4种地 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 析其成因(地理实践力);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 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 然地理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 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 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辨认常见典型地貌类型并说出其形成 原因和分布。
教学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典型地貌类型的主 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现在大家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幅 图片(四川黄龙钙华池,图略)景色宜人,摄人心魄,有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是哪儿的风景?生:四川黄龙的钙华池。
师:对!这里美轮美奂,“颜值”颇高!同学们,颜值原指一个人的容貌,我们把地球表面各种形态总 称为地貌,即地球的样貌或容貌,人的容貌千差万别,不同的地貌也天差地别。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能熟练识别四种主要地貌类型,并能描述四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据此我 们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地貌图片来识别主要的地貌 类型。
同学们,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名作 《徐霞客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 北,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 其西南之极云。
”大家知道他描述的是哪种地貌类型 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 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生:积极回应,具体略。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特征及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貌现象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理解地貌类型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实地考察结果,撰写考察报告。
五、总结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地貌类型知识。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然而,对于本章节的常见地貌类型,学生在认知上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2.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巩固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与互动
1.教师结合教材和地图,详细讲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分析地貌现象,探讨地貌成因。
四、实践与应用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貌类型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优秀案例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能够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某种地貌的区域分布与形态特征。
(区域认知)2. 能够运用整体性知识,说明某种地貌景观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3. 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某种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地理实践力)4.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判断某种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频喀斯特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喀斯特地貌情景。
一.初识喀斯特地貌研学第一站:中国山东寿光现代中学地理园寿光现代中学坐落于美丽的弥河河畔,1999年7月奠基,2000年9月竣工,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46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学校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国家级普通高中示范校标准设计,集城市园林建设、教育教学、教学科研、体育运动于一身。
“中国百强中学”;是"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全国奥赛金牌学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
寿光现代中学地理园于2010年左右建成,极大丰富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体验。
【自主学习】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化学反应原理)。
流水侵蚀(溶蚀):流水堆积:4.喀斯特地貌的分层(地上、地下)分布。
地上地貌:地下地貌:设计意图:1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校园。
2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研学第二站: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千米。
地理坐标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园占地面积170 平方千米,海拔900~1670米。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教版(2019)⾼中地理必修第⼀册“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使学⽣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图像和⽂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地貌即地球⾯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积、地表起伏和⾊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类的关系,即地貌对⼈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然环境,尊重⾃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然。
2.教学⽬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图⽂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类活动的影响,感悟⼈类活动在⾃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
3. 能够区分并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实例。
4. 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塞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用于学生实地观察。
3. 收集一些有关地貌形成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野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让学生识别这些地貌的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
(二)讲授新课1. 地貌的形成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风力、流水、冰川、岩浆等自然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各种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沙漠等,并诠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黄山、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提问与回答: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安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教室上分享,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地貌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地貌类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作业质量。
4.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的空间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喀斯特地貌探究二:河流地貌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一、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常见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2.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3.实地考察地貌,分析典型地貌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二、必备知识(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喀斯特地貌及特征位置类型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底部平坦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长短不一,常呈层状分布[特别提醒]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也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但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二)河流地貌1.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河段主要地貌主要特点上游“V”形河谷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槽形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谷宽而浅河口段三角洲地势低平,适合农耕2.河曲与牛轭湖: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其在洪水泛滥时,易形成牛轭湖。
[特别提醒] “V”形谷一般位于流经山区的河流的上游,特点是河道狭窄,河床较深,河水流速快,以下蚀作用为主;“U”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的地区,河流的侧蚀加强,使得河道变宽,堆积作用较明显。
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喀斯特地貌阅读教材P67图4.2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及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典型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过程是什么?提示:地质历史时期为浅海环境,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层,后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上升成为陆地,最后经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遥感影像,识别并描述常见地貌类型。
2.分析给定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GIS技术,设计一个地貌调查项目,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步骤等。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掌握地貌类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地貌景观的图片,如黄土高原、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同时,播放相关地貌景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貌的壮丽与多样性。
然后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貌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平原:讲解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分析平原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山地: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探讨山地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貌现象。
4.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创设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1.图片展示:展示我国著名喀斯特地貌景观,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喀斯特地貌的美。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收集、整理、分析喀斯特地貌相关资料的能力。
4.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结合课本知识,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通过学习喀斯特地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巩固所学知识。
1.回顾重点:对本节课所学的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进行回顾。
2.知识框架:构建喀斯特地貌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强调保护喀斯特地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4.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地理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云、桂、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第二部分: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念2.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第三部分:1.风沙地貌的概念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第四部分:1.海岸地貌的概念2.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1.补充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2.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流水地貌的概念,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次级地貌类型。
其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地貌类型,如牛轭湖的形态,教师通过现有形态推演其形成过程。
最后,补充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
1.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风沙地貌和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堆积地貌进行讲述)其中,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雅丹地貌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究活动:阅读课本P73,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1—3,并尝试总结归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学生可进行补充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1.沙丘河谷的特征:此处河道弯曲,河谷宽而平坦,分布着河漫滩和沙洲。
2.该沙丘的沙源地在江心洲、河谷、河漫滩,原因在于:①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地形因素,提供沙源)②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位河流地貌的概念作为本部分的铺垫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透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补充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培养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实物的思维能力。
雅丹地貌具有十分独特的景观,值得视频欣赏,作为课堂的调味剂。
本题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
堆积地貌进行讲述)课堂小结课堂课后练习:一、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A)。
风力堆积地貌教案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节内容为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中的组成部分,讲述了四种常见地貌类型中的一种——风沙地貌。
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强调了观察内容,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识别风沙地貌并描述地貌景观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为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中观察方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因此,本节课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掌握其分布,并适当拓展其成因。
三、设计创意课堂引入了江西本土案例“多宝沙山”,同学们在案例探究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地理问题,不仅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趣味,同时也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本,体现了自然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除此之外,课堂紧密结合了与风沙地貌相关的诗词和史料,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课堂相融合,符合新课改“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课堂充分结合了教师的经历,采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
四、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其学情分析如下:1.已有知识初中陆地五大类基本地形的相关知识。
2.具备能力阅读课本,归纳总结的能力;观察地理现象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掌握风沙地貌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归纳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其常见类型;(2)通过合作,观察风沙地貌景观图片,描述常见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态特征;(3)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风沙地貌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细心观察,大胆探索”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并能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中)(新教材)
(二)河流地貌
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侵蚀地面,形成沟谷,同时将被侵蚀的物质随水流一起运移、堆积,凡此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统称为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
北美尼亚加拉瀑布每年后退0.3米(溯源侵蚀)
重点提醒:溯源侵蚀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
2、河谷的形成
河流侵蚀作用示意图
上游:V形谷中游:U形谷下游:槽形谷河谷的形成
3、凸岸与凹岸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河流的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的原因和过程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需考虑南北半球)其成因解释如下: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
(2)河流两岸的利用方式
1、用“凹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
2、弯道水速示意图
(1)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2)哪一处适合淘金?简述原因。
(3)河岸A、B最有可能首先出现浅滩的是哪一个?
(4)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
答案:(1)A处需加固。
因为A处为凹岸易被侵蚀。
(2)B处适合淘金。
因为B处为凸岸,可能有含金矿砂堆积。
(3)B; 原因:凸岸堆积,而B为凸岸。
(4)A点。
A为凹岸受侵蚀,河床深。
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1、下图为北半球的河流,图Ⅱ中对应图Ⅰ中的。
2、下图是北半球的河流,侵蚀作用比较强的地点是。
答案:1、乙 2、①③⑤
4、瀑布
形成瀑布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被河水冲击侵蚀得厉害,形成陡坎,坚硬的岩石则相对悬垂起来,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了瀑布。
也可以说,河水在河道中奔流,遇到河流的陡坎时,便跌下来,形成了瀑布。
除此之外,还有因山崩、断层、熔岩堵塞、冰川等作用,形成瀑布的。
4、河流阶地
(1)定义: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形成
河流阶地
4、山前冲积扇
形成过程: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流分汊,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导致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
冲(洪)积扇——发育在山前
扇顶到扇缘:由粗到细由陡到缓
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演示)
冲积扇形成的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
2、河流出山口地势低平
3、流速缓慢,泥沙淤积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洪(冲)积扇。
山区地形起伏大,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6、河漫滩(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育在河流中下游
7、河口三角洲
三角洲形成条件
(1)丰富的泥沙来源;
(2)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3)流速缓慢,泥沙沉积;
(4)入海口海潮顶托作用。
河口三角洲
1、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1)流域内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2)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
(3)从刚果盆地流出,地势落差大,河流水流急,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
(4)附近洋流把泥沙带到别处。
2、河流流向判定
8、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位置
上游沉积物颗粒大
下游沉积物颗粒小小结:河谷地貌
1、填写下列地貌的名称
山麓:;中下游:;河口:。
2、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
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河流。
故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
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
图”(图B)。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
(2)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原因是什么?
(3)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说明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答案:1、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2)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
(3)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