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诊疗技术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一、目的为规范消化科疾病的诊疗,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操作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适用于消化科诊室的医生和护士,以及参与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医务人员。
三、操作流程1.术前准备(1) 检查患者的病历、体征、病史、药史及过敏史。
(2) 检查消化内镜设备及附件是否完好,准备内镜镜头、生物钳、注射器等工具。
(3) 阐明内镜检查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2.消毒准备(1) 内镜及工具清洗:使用洗涤剂和蒸馏水清洗内镜和工具,去除污渍和细菌。
(2) 内镜及工具消毒: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药品消毒。
消毒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内镜、生物钳等工具,保持其无菌状态。
3.操作步骤(1) 局部麻醉:给患者口腔内或直肠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减轻疼痛。
(2) 内镜检查:将内镜插入患者口腔或直肠,检查消化道腔道。
(3) 活检或治疗:如发现异常病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操作。
4.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熟悉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严格遵守内镜及工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4) 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掌握良好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节奏,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
四、操作效果评估和记录(1) 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内镜检查或治疗的结果和发现,如病理学检查结果等。
(2) 对术后患者进行完善的护理和观察,记录术后病情及治疗效果。
(3) 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等信息,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操作风险及应对措施(1) 内镜检查及治疗操作的术前准备和操作流程一定要严格执行,否则会增加操作风险。
(2) 操作过程中如出现意外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措施。
(3) 如出现内镜穿孔、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抢救,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培训要求分级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培训要求分级一级培训要求- 掌握基本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知识和操作技巧。
- 能够熟练使用消化内镜设备进行检查和诊疗。
- 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 知晓消化内镜操作的风险和安全注意事项,并能够正确应对突发情况。
二级培训要求- 具备一级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 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消化内镜检查和诊疗操作。
- 对诊断消化道疾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提供建议和制定治疗方案。
- 参与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消化内镜诊疗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级培训要求- 具备二级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
- 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消化内镜技术进行复杂病例的诊疗。
-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
-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指导和培训初级和中级医务人员。
四级培训要求- 具备三级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 在消化内镜诊疗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解决复杂疑难病例。
-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成果。
- 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发表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
五级培训要求- 具备四级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
- 在消化内镜诊疗领域具有卓越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全面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重要成果,并对学科做出杰出贡献。
以上是关于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的培训要求分级。
根据培训要求的不同级别,参与培训的医务人员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
少量多餐
每餐不宜过饱,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
饮食调整建议及食谱举例
• 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以减轻胃肠道消化负 担。
饮食调整建议及食谱举例
早餐
燕麦粥、水煮蛋、香蕉。
午餐
清蒸鱼、炒青菜、米饭。
晚餐
炖鸡肉、蒸南瓜、面条。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消化系统 疾病可分为食管炎、胃炎、胃溃 疡、肠炎、肝炎、肝硬化、胰腺 炎等多种类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包括感染、炎症、自身免疫、遗传、 环境等因素。
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药物使 用不当、精神压力等是消化系统疾病 的常见危险因素。
通过症状缓解程度、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情 况等指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关注 并发症的复发情况和患者长期预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患者营养教育和心理辅导
营养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营养知识,包括合理膳食、营养素摄入、饮食禁忌等,提 高患者对营养治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心理辅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 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针对某些高危人群,如肝硬化患者,可使用药物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并发症类型,选用相应药物进行 治疗,如止血药、抗炎药、保肝药等。
对于某些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 肠梗阻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 或改善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高峰胃酸排泌量。
二、腹腔穿刺术 腥腔穿刺术是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用穿刺技术抽取抽取腹腔液体,以明确腹水 的性质、降低腹腔压力或向腹腔内注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的方法。 【适应症】 •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各种实验检查,以寻找病因。 •对大量腹水病人,可适当抽取放腹水,以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腹腔内注射药物,以协助治疗疾病。 【禁忌证】 •有肝性病先兆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 •确诊有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包虫病、卵巢瘤肿。 【护理】 术前护理 •向病人解释穿刺的目的、方法及操作中可能会产生的适,一旦出现立即告知术者。 •检查前嘱病人排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放液前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注意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8-12小时。 •测量腹围,观察腹水消化情况。 •观察病人面色、血压脉搏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渗血,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等腹膜炎 征象。肝硬化病人一次放腹水一次般不超过300ml。
(二)无痛胃镜检查术 无痛胃镜检查相对于一般胃镜而言,指在做胃镜检查前,先由医 生对病人实施麻醉,减轻病人检查的痛苦,缩短检查时间。 【适应症】 • 有胃镜检查适应征但恐惧常规胃镜检查者。 • 剧烈呕吐或其他原因难以完成常规胃镜检查者。 • 伴有其他疾病而急需做胃镜检查者。如伴有高血压、轻度冠心 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有癫痫史者及小儿病人或精神病等不能 合作者。 【禁忌证】 • 原则上同常规胃镜检查禁忌症。 • 有药物过敏史,特别是有镇静药物过敏史。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 容易引起窒息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致多痰者、胃潴留者、急性 上消化道大出血致胃内潴留较多血者。 • 严重鼾症及过度肥胖者慎重。 • 心动过缓者慎重。
【护理】 术前护理 • 向病人仔细介绍检查的目的、方法、如何配合及可能出现的不适,使病人消除 紧张情绪,检查时放松并主动配合。 • 仔细询问病史,如有无青光眼、高血压、是否装有心脏起搏器、有无胃肠道传 染病等,进行体格检查,以排除检查禁忌症。检测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 性者用专门胃镜检查。 • 检查前禁食8小时,有幽门梗阻者,在检查前2~3天进食流质,检查前1晚应洗 胃。曾做过X光线胃肠钡餐造影者,3天内不宜做胃镜检查。 • 如病人过分紧张,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5~10mg肌注或静注;为减少胃蠕动和 胃液分泌,可于术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山茛菪碱10mg,或阿托品0.5mg静注。 • 准备用物:①胃镜检查仪器一套;②喉头麻醉喷雾器,无菌注射器及针头;③ 2%利多卡因、地西泮、肾上腺素等药物;④其他用物如无菌手套、弯盘、牙 垫、润滑剂、洒精棉环、纱布、甲醛固定液标本瓶等。 术后护理 • 术后因病人咽喉部醉作用尚未消退,嘱其不要吞咽唾液,以免呛咳。麻醉作用 消失后,可先饮少量水,如无呛咳可进饮食。当天饮食发流质、半流质为宜, 行活检的病人进食温凉饮食。 • 检查后少数病人出现咽痛、咽喉部异物感,嘱病人要用力咳嗽,以免损伤咽喉 部黏膜。若病人出现腹痛、腹胀,可进行按摩,促进排气。检查后数天内应密 切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及时协助医生进 行对症处理。 • 彻底清洁、消毒内镜及有关器械,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感染。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一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针对不同的消化系统疾病,医学界对其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了制定,以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首先,针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指南被广泛制定。
例如,针对胃溃疡的诊疗指南明确了胃溃疡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根据指南,医生在诊断胃溃疡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特殊检查结果,确认溃疡的存在。
而治疗原则包括胃酸抑制剂的应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消化道粘膜保护剂的使用等。
这些指南的制定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引,提高了胃溃疡的诊疗水平。
其次,消化内科诊疗指南还制定了针对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规范。
例如,对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指南明确了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不同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对炎症性肠病,指南规定了不同病情时,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适应症和剂量。
而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提供了饮食调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供医生参考。
这些指南为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此外,在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学界制定了许多规范,如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消化内镜治疗规范等。
内镜检查是消化内科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诊断消化道疾病。
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明确了内镜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流程和术前准备、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等。
而消化内镜治疗规范则对内镜下止血、黏膜切除、异物取出等操作进行了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这些指南和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和科学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学界也应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指南和规范,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疾病的出现,进一步提升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及质量。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疾病分类分级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疾病分类分级一、引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临床操作,我们对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并结合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归类。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目录和分类,以便临床医生和医学学生更好地了解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
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1.上消化道疾病难治性胃出血食管疾病(如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等)胃疾病(如胃溃疡、胃息肉等)噁心、呕吐等症状原因的鉴别和诊断吞咽困难的诊断和治疗其他上消化道疾病2.下消化道疾病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结肠炎结肠、直肠肿瘤的鉴别和诊断肛门疾病(如肛裂、痔疮等)其他下消化道疾病3.消化系统内镜手术食管肿瘤的内镜下切除术胃肿瘤的内镜下切除术结肠肿瘤的内镜下切除术其他消化系统内镜手术三、疾病分类分级1.疾病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将消化系统疾病分为上消化道疾病和下消化道疾病两大类。
2.疾病分级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和对人体的影响,将消化系统疾病进一步分级。
上消化道疾病分级:一级:轻度病变,如食管炎、胃炎等二级:中度病变,如食管溃疡、胃溃疡等三级:重度病变,如食管癌、胃癌等下消化道疾病分级:一级:轻度病变,如结肠息肉、直肠炎等二级:中度病变,如结肠肿瘤、直肠溃疡等三级:重度病变,如结肠癌、直肠癌等四、总结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疾病分类分级提供了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分类和分级的清晰目录。
医生和学生可以根据该目录了解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适用疾病,并根据疾病的分类分级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您!。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病例分级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病例分级1.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学工作者提供有关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中病例分级的指导和参考。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对于消化系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分级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对病例进行分类和评估,有助于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目录2.1 病例分级的重要性病例分级对于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和操作至关重要。
不同病情所需的诊疗方法和技术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将病例进行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2.2 病例分级的标准病例分级应基于全面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病例分级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疾病的阶段:例如早期、中期、晚期等。
疾病的分期:根据疾病的扩散程度和侵袭性,如国际TNM肿瘤分期系统。
病情的轻重程度:根据症状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如分级为轻、中、重。
2.3 病例分级的影响因素病例分级的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等。
病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医生的经验和专业水平。
2.4 病例分级的应用病例分级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和方法。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进行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
3.结论病例分级是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指导和评估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应充分了解病例分级的方法和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病例分级,制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医学领域中研究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科室,包括胃肠道、肝胆系统、胰腺等器官的疾病。
而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医学从业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流程。
以下是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建议:1.完善准确的病史询问:在患者就诊时,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症状、用药史等相关信息。
2.规范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进行患者的体格检查,包括查体、触诊等手段,以帮助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并发症。
3.制定明确的检查方案:对于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方案,明确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以及具体的时间安排。
4.合理选择检查工具:在进行诊断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工具,包括胃镜、肠镜、超声波等,同时要确保这些工具的设备状态良好。
5.注重消化内科特殊检查操作规范:对于较为复杂或创伤性较强的检查,如胃肠道穿刺活检、黄疸患者肝功能检查等,医生应特别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安全和准确。
6.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对于消化内科手术患者,医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制定详细的术前准备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指导,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7.严格的无菌操作:在进行消化内科手术或检查时,医生和护士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并确保手术器械和检查材料的清洁和消毒。
8.注意消化内科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消化内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合理控制饮食,及时进行并发症预防等。
9.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对于消化内科患者,在完成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疾病的疗效和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医生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的行为,确保诊疗过程的安全、准确和高效。
同时,规范操作的实施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高度重视消化内科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和实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并发症风险分级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并发症风险分级引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然而,消化内镜诊疗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它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并发症的风险级别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并发症风险分级为了更好地了解并发症风险的程度,我们将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并发症分为四个级别: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
1. 低风险低风险级别的并发症很少发生,且一般情况下可通过简单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这些措施包括:- 严格遵循消化内镜操作规范- 使用高质量的内镜设备- 慎选合适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注意消毒和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确保医生和技术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2. 中风险中风险级别的并发症较低风险级别更频繁发生,需要更专业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 使用高级内镜设备,如高清晰度内镜和放大内镜- 进行更详细的前期评估,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检验- 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病灶标记、光学显微镜和电镜- 预测并发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提前作出准备- 进行更密切的患者监测和对症支持治疗3. 高风险高风险级别的并发症风险更大,可能会造成患者的严重损伤或需要紧急干预治疗。
这些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 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高风险患者中慎重选择内镜检查的适应症- 提供足够的麻醉和镇静药物使患者舒适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调整操作策略、采用保守措施,在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 并发症发生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治疗4. 极高风险极高风险级别的并发症风险极大,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对于这个级别的并发症,需要特别的手术团队和设备来处理。
为了减少极高风险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应该:- 严格遵循最高的操作规范和国际标准- 尽量避免对高龄、多重疾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进行危险性较高的内镜检查- 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和物理准备,解释并发症风险,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建立联合诊疗团队,包括消化内科、外科和麻醉科等专业人员- 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及时干预,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性结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并发症风险应该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消化系统病诊疗技术与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消化系统病诊疗技术与方法中医消化系统病是指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在中医行业中,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有着独特的技术与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工作中的中医消化系统病诊疗技术与方法。
一、病因辨析与辨证施治在中医诊疗中,首先需要进行病因辨析和辨证施治。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强调“胃为病根”,因此,通过充分了解病人的病史、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因进行辨析,为后续施治提供依据。
根据辨析的结果,中医采用辩证施治的方法。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病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将中医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施治则是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中药药方、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二、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医药以草药为主要药物来源,这些草药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中医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中药的运用非常广泛。
例如,对于胃炎患者,中医常用藿香正气水、半夏泻心汤等进行治疗。
对于胃溃疡,常用四妙丸、枳术厚朴汤等进行调理。
中药的煎煮、配伍等过程也需要借助中医师的专业技巧,以提高疗效。
三、针灸治疗在中医消化系统病的诊疗中,针灸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有多种方法。
例如,对于胃炎患者,可通过刺激足三里穴来缓解胃痛、消炎。
对于消化不良患者,可以选择刺激中脘、关元穴等来促进消化功能。
针灸治疗需要中医师准确掌握穴位的选取、操作方法等,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背部、腹部等特定区域,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消化。
推拿按摩对于胃肠功能紊乱、脘腹胀满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师通过掌握推拿按摩的技巧,如搓揉、拍打、捏拿等,可以帮助病人舒缓胃肠道肌肉的疲劳、调理消化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五、调理饮食与生活方式中医强调“治未病”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理念。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
规范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通过遵循本指南,医疗专业人员可以优化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
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诊疗指南
2.1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
- 提供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
- 强调了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诊
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 提供了不同疾病诊断的鉴别诊断要点。
2.2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
- 提供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 针对不同疾病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参考。
2.3 消化系统疾病的随访与复查
- 强调了消化系统疾病的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和频率的建议。
- 提供了随访与复查的内容、方法和评估指标。
3. 技术操作规范
3.1 消化系统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
- 提供了消化系统相关技术操作的规范,包括内镜检查、肿瘤切除术、造瘘术等。
- 强调了术前准备、操作技巧和操作注意事项。
3.2 消化系统技术操作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提供了消化系统技术操作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强调了术中监测、操作技巧的精细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
4.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消化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专业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指南和规范,开展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1为加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消化内镜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技术、结肠镜技术、十二指肠镜技术、小肠镜技术、超声内镜技术、胶囊内镜技术、腹腔镜技术、子母镜技术、胆道镜技术等诊疗技术。
消化科涉及腹腔镜和胆道镜等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参照《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临床科室。
( 1 )三级医院设有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
( 2 )其他医疗机构应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或者协作转诊机制。
2.消化内镜诊疗室。
( 1 )包括术前准备室、内镜诊疗室和术后观察室。
( 2 )有满足消化内镜诊疗工作需要的内镜设备和相关器械、耗材。
( 3 )配备心电监护仪(含血氧饱和度监测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三)有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单独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房间、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五)拟开展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 1 )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不少于10 年,同时具有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或者具备与从事消化内镜诊疗相适应的临床科室,近 5 年累计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 5000 例,其中,累计完成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 500 例或者累计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附件 2 )病例不少于 1000 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率先地位。
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管理制度:1.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或局部疾患等消化内镜诊疗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应当待全身或局部疾患改善后酌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
2.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术者必须符合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的医师担任。
消化内镜医师按照规定定期接受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药物并发症、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病人生活质量以及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3.对具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治疗适应证并同意接受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治疗的患者,告知手术的注意事项、风险及并发症,并签署消化内镜治疗知情同意书。
4.建立完善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手术病历,其书写与管理应当执行原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包括术前讨论记录、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查房记录、手术前后评估表、使用材料登记记录等。
质量保障措施:一、对于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医师,严格控制准入制度,对拟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具备以下条件:1. 申请独立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执业范围为内科。
(2)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目前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累计参与完成消化内镜诊疗病例不少于200 例。
(3)经过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具有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能力。
2.拟申请独立开展按照四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医师,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1)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工作不少于5年,取得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累计独立完成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3000 例;其中完成按照三级手术管理的消化内镜诊疗操作不少于300 例。
(2)经过符合要求的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具有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的能力。
临床应用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突破
临床应用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突破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道及其相关器官的一类疾病,包括消化道溃疡、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等。
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应用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探讨这些突破。
一、诊断突破1.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通过分析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消化系统疾病。
例如,在肠道肿瘤的诊断中,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2. 图像学技术的应用随着医学图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通过胃肠镜、超声内镜、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可以对结肠息肉、胃肠道狭窄等病变进行准确诊断,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二、治疗突破1. 药物治疗的突破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胃酸分泌,缓解症状;对于炎症性肠病,免疫调节剂、抗炎药物等可以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病情。
2. 微创手术的应用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例如,腹腔镜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进入腹腔,减少组织创伤和术后疼痛,恢复快;内镜下手术可以通过口腔或肛门进行手术,避免腹壁切口,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3. 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干细胞治疗可以修复受损的胃肠道组织;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改变体内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的目的。
总结起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应用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取得了许多突破。
通过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和图像学技术的发展,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及时。
同时,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各种选择。
从实践中掌握消化内科诊疗技能
从实践中掌握消化内科诊疗技能2023年了,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技术在不断创新发展中,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更新,医生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水平。
为此,在实践中掌握消化内科诊疗技能,成为医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化内科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涉及到人体内的消化道,一旦消化系统出现问题或疾病,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消化内科医生必须具备高超的诊疗技能,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多种消化内科诊疗技能,包括口服内镜、肠镜、手术治疗等,这些技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熟练掌握。
具体来说,首先是口服内镜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在保持患者相对舒适的情况下,通过口腔进行内镜检查,检查范围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
这种技术能够大大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效率。
其次是肠镜技术,肠镜是通过肛门进行内镜检查,主要检查人的结肠和直肠。
这种技术可以对消化系统的炎症、出血、肿瘤等病变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进行病变切除和病理诊断。
肠镜技术在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对于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
最后,手术治疗也是消华内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如出现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胆疾病和胰腺疾病等疾病时,手术治疗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手术治疗需要医生具备相关手术技能,熟练掌握相关手术器械和操作方法,还需要在术后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确保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掌握正确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在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中,医生需要进行正确的病史搜集和身体检查,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疾病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并发症的处理,确保病患能够尽早康复。
在实践中掌握消化内科诊疗技能需要医生们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实践经验。
医疗保健行业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医疗保健行业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一系列疾病,涉及食道、胃、肠道、肝脏、胆囊和胰腺等器官。
在医疗保健行业中,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医疗保健行业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1. 诊断工具与技术的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工具及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传统的胃肠镜检查、超声波检查等已经成为常规的诊断手段。
此外,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癌的遗传风险评估也在不断完善,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个体化治疗的崛起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医疗保健行业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化治疗方案。
以胃肠道肿瘤为例,传统的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化疗对所有患者都是一样的。
然而,通过对患者基因变异的分析,医生可以选择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3. 互联网医疗的推广应用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患者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平台咨询医生,了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获取专业建议。
此外,互联网医疗还可以提供线上复诊、远程监测等功能,方便患者在家中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管理。
4. 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对于一些慢性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病和炎症性肠病,营养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疗保健行业应重视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5.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推广消化系统疾病往往涉及多个器官,需要一种综合治疗模式。
在医疗保健行业中,应加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协作,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6. 健康教育与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医疗保健行业应开展面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知识,宣传预防措施,以降低患病率。
此外,医生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健康饮食和锻炼。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培训要求分级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目录-培训要求分级一级培训要求1.具备医学背景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知识。
2.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具备基本的内镜操作技术,包括内镜插入技术、组织取样技术等。
4.熟悉内镜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5.掌握内镜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判断病变类型和程度。
二级培训要求1.深入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原则。
2.熟练掌握各种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包括内镜下止血、黏膜剥离、肿瘤切除等。
3.具备一定的内镜操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常见内镜检查和治疗操作。
4.掌握内镜相关器械的使用技巧,能够合理选择和配置器械。
5.具备内镜检查结果的准确解读和书写能力,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疗建议。
三级培训要求1.在二级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
2.熟练应用微创介入技术,包括内镜下微创手术、黏膜下剥离、黏膜切除等。
3.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内镜检查和治疗操作。
4.掌握内镜相关器械的先进使用技巧,能够解决各类并发症和意外情况。
5.具备独立完成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能力,能够培养和支持新一代的内镜医生。
四级培训要求1.在三级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达到国内外同行的领先水平。
2.精通各种内镜医疗技术,包括内镜下肿瘤切除、黏膜下淋巴结清扫等。
3.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病例和难治性疾病。
4.参与和推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5.具备在内镜诊疗技术领域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的能力,能够影响和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以上为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要求的分级,通过不同级别的培训,可使医生们逐步掌握和应用消化内镜技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消化科未来五年的技术发展规划
消化科未来五年的技术发展规划1. 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消化科领域也迎来了许多创新的诊疗技术。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消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合理的未来五年技术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本规划将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对消化科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 技术发展趋势2.1 内镜技术内镜技术在消化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子内镜:高清、超高清电子内镜将更加普及,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2. 胶囊内镜:胶囊内镜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实现对小肠等难以到达部位的全面检查。
3. 内镜下微创治疗: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如EMR、ESD等将更加成熟,减少患者创伤和并发症。
2.2 影像学技术影像学技术在消化科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五年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 功能性影像学:如MRI、CT等影像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2. 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技术如血管内介入、非血管内介入等将在消化科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
3. 影像组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精准诊断和评估。
2.3 生物标志物与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与基因检测在消化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五年将取得显著进展:1. 肿瘤标志物:研究新型肿瘤标志物,提高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2. 基因检测:通过对基因变异的检测,实现对消化系统遗传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干预。
3. 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了推动消化科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1. 培养计划:设立专门的消化科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2. 学术交流: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
3. 引进人才:引进国内外消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4. 国际合作为与发展国际合作在推动消化科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联合研究: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推进消化科技术的发展。
临床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治
胃黏膜深层破损形成的溃疡,常见症状包 括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等。发病率 较胃炎低,但易复发。
肝炎
胰腺炎
肝脏炎症,常见类型有病毒性肝炎、酒精 性肝炎等。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差异而异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胰腺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 吐等。发病率较低,但急性胰腺炎病情凶 险,需及时就医。
02
CHAPTER
胃肠道疾病诊治策略
胃炎、胃溃疡与胃癌防治
胃炎防治
胃癌预防与早期发现
通过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 物,以及使用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 等治疗手段,有效控制胃炎症状,防 止疾病进展。
积极推行胃癌筛查,提高早期胃癌发 现率。加强饮食卫生宣传,减少高盐 、腌制食品摄入。对高危人群进行定 期胃镜检查。
针对肝硬化的不同病因,采取去 除病因、抗纤维化、保护肝功能 等综合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肝癌防治
加强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 ,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通过手 术切除、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 手段,提高肝癌的治愈率和生存
率。
胆道结石和胆囊炎治疗手段
胆道结石治疗
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排石、内镜取石、体外碎 石或手术切除等不同治疗方法,有效去除胆道结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临床试验和研究
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开展临床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新的治疗途 径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THANKS
谢谢
利用。
吸收功能
消化道黏膜将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 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液,供给身体 各组织器官利用。
代谢功能
肝脏和胰腺等消化腺在代谢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糖代谢、脂肪 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助拔管
术中配合
整理用物 记录
术后护理
口鼻护理
每日清洁鼻、 口 。嘱患者 勿咽唾液 。
术后护理
饮食护理 (1)
止血期出血 停止可鼻饲 流质食物
牛奶
术后护理
饮食护理 (2 )
拔管后禁食24 小时,以后给 予流质,再给 半流过渡到平 时饮食
术后护理
止血期的观察护理
观察出血是 否停止,记 录抽吸液性 状、颜色、 量。
第四章
第九节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李杰
及护理
纤维胃镜检查是将带光源的内镜经口、 咽、食管插入病人的胃、十二指肠内,以 协助诊断和治疗的一项技术。通过此检查 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炎症、溃 疡或肿瘤等的性质、大小、部位及范围, 对急性胃出血者行内镜直视下止血,摘除 小息肉等,并可行组织学或细胞学的病理 检查。
术中配合
协助安置 体位 清洁鼻腔
安置病人于 半坐卧位或 平卧位头偏 向一侧 用湿棉签清 理病人插管 侧鼻腔
术中配合
润滑
用石蜡油润滑三腔管前端及气囊
测量
预测三腔管插入深度
插 管
协助医师插管指导病人做吞咽动作
术中配合
抽胃液
三腔管插至 50-65cm处, 通过胃管腔 抽出胃液, 即表示管端 已达幽门。
术中配合
充 气
用注射器按原预测好的气量, 向胃囊、注入空气,注气毕用
固 止血钳将此管夹住,以免漏气。 定
将三腔管向外牵拉,直至感觉有 弹性阻力,表明胃气囊已压于胃 底喷门部。用0.5kg重的沙袋, 通过滑轮装置牵引固定三腔管。
术中配合
牵引
用0.5kg重 的沙袋,通 过滑轮装置 牵引固定三 腔管。
术中配合
确定穿刺点
①脐和髂前上 棘间连线中、 外1/3的交点 为穿刺点。放 腹水时通常选 用左侧穿刺点。 ②脐和耻骨联 合连线的中点 上方lcm稍偏 左或右1~ 1.5cm处 。
术中配合
穿刺部位 消毒
术中配合
打开腹腔无菌 穿刺包 固定孔巾 局麻抽药配合 穿刺点麻醉
术中配合
协助医师 穿刺
将穿刺针从 穿刺点垂直 刺入腹壁。
术前准备
病人准备
解释腹穿目的 及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心理; 征得家属签字 同意;术前做 普鲁卡因皮试 并记录;查血 小板、出凝血 时间等。术前 排尿。必要时 术前用镇静剂。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准备
洗手,戴 口罩,戴帽 子
术中配合
安置穿刺体位
病人坐在靠 背椅上,衰 弱者可取半 卧位或侧卧 位或在B超 引导下取特 殊体位。
术前准备
环境准备
环境清洁、 无尘,室温 不低于20摄 氏度
术前准备
病人准备 (1)
向病人及家属说 明检查的目的、 方法。 了解有无麻醉药 物过敏史。询问 病史和体格检查, 以排出检查禁忌 证。 检测乙、丙型肝 炎病毒标志,对 阳性者用专门胃 镜检查。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准备
洗手,戴 口罩,戴帽 子
术中配合
• 留取标本、 放液或腹腔 内注药
诊断性穿刺,可 直接用20~ 50ml注射器抽吸。 放液量大时,护 士用消毒血管钳 固定针头,并夹 持胶管。一般每 次放腹水不超过 3000ml
术中配合
协助拔针 盖纱布、 固定
碘酒消毒针 眼后盖上无 菌纱布,用 力按压局部, 无渗血、渗 液后贴胶布
术后护理
。
术中配合
协助医师 插管配合 注气摄片 拔管
当插入14-16cm 时,嘱病人作 吞咽动作 胃 镜进入胃腔内 配合医师向胃 内注气、摄影、 取活体组织标 本及止血 协 助医师拔管
止血
镜检
术后护理
整理用物 记录
术后护理
饮食护理
术后2h麻醉 作用消失后 可先饮水, 若无呛咳可 进食。当日 饮食以流质、 半流质为宜。
用物准备
急救药品和器械
术前准备
病人准备
粘膜活检病人 检查出凝血时 间和血小板计 数
术前准备
病人准备
向病人讲解 检查目的、 方法、注意 事项,解除 其顾虑,取 得配合
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前 一天进流质饮食,检 查晨禁食
遵医嘱术前肌注地西泮5~ 10mg。术前半小时阿托品 0.5mg肌注或山莨菪碱10mg肌 注
术前准备
环境准备
检查室清 洁、安静、 温度适宜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准备
洗手,戴 口罩,戴帽 子
术中配合
安置体位
安置病人左 侧卧位,双 腿屈曲
术中配合
协助插镜
术者直肠指检 后,协助医师 插镜,按术者 口令遵照循腔 进镜原则逐渐 缓慢插入肠镜。
术中配合
协助医师 摄像、取 活检及治 疗等工作
术中配合
双气囊三腔管
术前准备
器械准备(2)
检查三腔管的 性能:
双气囊三腔管
用50ml注射器向胃气囊注气200~300ml,压力在40~45mmHg左右;食管气囊 注气100~150ml,压力在30~40mmHg左右,用弹簧夹夹住管口后仔细检查气囊有 无变形、损坏或漏气。。
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准备
洗手,戴 口罩,戴帽 子
适应症
1.上腹不适,疑为上消化道病变 2.呕血、黑便原因不明 3.X线钡餐检查不能确诊 4.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术后随访 5.需内镜治疗
禁忌症
1.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 竭、严重呼吸衰竭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等。 2.各种原因所致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 3.急性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腐蚀性食管 炎的急性期。 4.神志不清、精神失常不能配合检查者。 5.严重咽喉部疾病、主动脉瘤及严重的颈胸段 脊柱畸形等。 6.急性传染性肝炎或胃肠道传染病一般暂缓检 查。 7.慢性乙、丙型肝炎或抗原携带者、艾滋病病 人应有特殊的消毒措施。
腹腔穿刺术及护理配合
腹腔穿刺术是用腹腔穿刺针经皮 肤刺入腹腔引出腹水或注入药物的一项 诊疗技术。主要用于判断积液的性质和 病原;排出腹腔积液,减轻腹水所致的 呼吸、循环压迫症状;腹腔内给药;抽 取腹水,浓缩后进行腹水回输。
适应症
腹腔积液原因不明,抽液检查协助诊断。 大量腹水者适当放液缓解症状。 腹腔内注射药物以配合治疗。 施行腹水浓缩回输术。 人工气腹,协助X线诊断或治疗(如肺 结核空洞或大咯血治疗)。 诊断性(如腹部创伤时)或治疗性(如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腹腔灌洗。
禁忌症
•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及精神病病人。 •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脏器穿孔、多 次腹腔手术、腹内广泛粘连及大量腹水 者。 • 肛门、直肠严重狭窄者。 • 急性重度结肠炎,如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及憩室炎等。 • 月经期及妊娠妇女。
术前准备
用物准备
纤维结肠 镜检查用 物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
器械准备
胃镜检查仪
术前准备
用物准备
喉头麻醉喷雾 器、5ml注射 器、弯盘、手 套、牙垫、消 泡剂、纱布、 甲醛固定液标 本瓶、4%利多 卡因;抢救物 品、药品;局 部止血药等。
术前准备
用物准备
送气送水阀
活检钳
术前准备
病人准备(2)
检查前禁食8h,有胃排空延缓者,需禁 食更长时间,有幽门梗阻者应先抽尽胃内 容物,必要时洗胃。 术前半小时遵医嘱肌内注射或 静脉注射地西泮5~10mg,山莨 菪碱10mg或阿托品0.5mg静脉注 射,以镇静、减少胃蠕,防止腹腔内继发感染。 • 放液时若液体引流不畅,可稍变动病人 的体位或将穿刺针稍作移动。 • 放液速度不宜过快,放液量不宜过多, 初次放腹水者不宜超过3000ml。
禁忌症
广泛性腹膜粘连。 肝性脑病先兆。 卵巢囊肿、包虫病。 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 妊娠。
术前准备
环境准备
清洁、安静、 温度适宜, 注意视觉隐 蔽,如在病 床上操作, 则用屏风或 床帘遮档
术前准备
用物准备
腹腔穿刺包(穿 刺针、注射器、 橡皮管、血管钳、 输液夹、洞巾、 纱布、弯盘、无 菌手套) 碘伏棉球、镊子 局麻药、治疗用 药、胶布、腹带、 血压计等。
活检
术中配合
协助医师 退镜抽气
术中配合
整理用物 送检标本 记录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检查结束后,病人稍事休息,观察 15~30min再离去。 嘱病人注意卧床休息,作好肛门清洁。 术后3天内进少渣饮食。如行息肉摘除、 止血治疗者,再给予抗生素治疗、半流 质饮食,适当休息3~4天。
注意事项
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避免交 叉感染,妥善保管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 工作,避免交叉感染,妥善保管。
术后护理
监测囊内压 定时放气
先放牵引线, 再放食管囊气, 最后放胃囊气。 放气前口服石 蜡油5~10ml。 每日放气15-30 分钟
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护理配合
• 纤维结肠镜检查主要用以诊断炎症性 肠病以及大肠的肿瘤、出血、息肉等, 并可行切除息肉、钳取异物等治疗。
适应症
• 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便血及下腹疼痛, 疑有结肠、直肠、末端回肠病变者。 • 钡剂灌肠有可疑病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者。 •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随访。 • 结肠癌术前诊断、术后随访,息肉摘取 术后随访观察。 • 需作止血及结肠息肉摘除等治疗。 • 结肠肿瘤普查。
术中配合
麻醉
2%利多 卡因喷 雾麻醉 咽喉部。
术中配合
安置卧位
左侧卧位, 头稍后仰, 头下垫枕, 放松腰带和 领扣,胸前 铺橡胶单, 嘱病人张口 咬住牙垫, 颌下置一弯 盘。
术中配合
安放口垫
放牙垫,缓 缓插镜。插
镜过程中保持 病人头部位置 不动,不可将 唾液咽下以免 呛咳。嘱病人 深呼吸,肌肉 放松
术前准备
环境准备
病室清洁、 安静、温 度适宜
术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