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望岳公开课教案语文版1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课程主题《望岳》课时内容来源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通过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歌深远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怀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和探究,学生将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情感和描绘景象。
他们将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合作探究和深入思考,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意象,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形象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受诗歌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学生将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的美,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学习诗歌中设问、对偶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杜甫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气魄,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课前学习任务1.预习诗歌全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2.简要了解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3.简要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读感知1.视频导入教师引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暑假期间,一部与中国的诗歌紧密相连的国产动画电影,即《长安三万里》,席卷了整个荧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3.感受泰山雄壮、神奇、秀丽的特点,体会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泰山之美,体会诗人的雄心壮志。
教学流程:一、对比导入:陈子昂在他人生失意之时登临幽州台,而留下千年绝响,而一代诗圣杜甫落第之际,漫游齐赵之地,也留下了泰山千古绝唱,我们听听青年杜甫在无限风光中唱的一曲青春壮歌——《望岳》。
二、教学过程朗读诗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自己远眺泰山而挥笔写下这首即景抒情诗,大声投入地吟诵。
(一)知人论世解读诗歌1.诗人简介(1)八个关键词:杜子美:字,子美。
“甫”在中国就是美男子的意思。
“少陵野老”:自号,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
“杜拾遗”:(杜甫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杜草堂”: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杜甫也被称为“杜草堂”。
“杜工部”:又因时任节度使好友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
“李杜”:与李白为唐朝诗人中最为璀璨的两颗双子星,合称“李杜”。
“诗史”: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其诗真实地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历史中广阔的社会生活,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诗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望岳》教案(最新3篇)
《望岳》教案(最新3篇)《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杜甫《望岳》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望岳教学教案设计
望岳教学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望岳》这首古文诗,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望岳》,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抒发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望岳》的内容,理解其主旨,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分析唐代文学与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通过展示一幅岳阳楼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幅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地方。
2. 学习诗歌基本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讨论,学习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表达方式等,并与学生一同分析《望岳》这首古文诗的特点。
3. 朗读理解让学生依次朗读《望岳》,并配合课本上的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望岳》中所表达的主旨、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5. 文学鉴赏通过展示一些与唐代文学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风貌和特点,并围绕《望岳》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展开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望岳》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画作等形式,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7. 总结归纳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准备下一堂课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并及时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望岳》说课稿参考模板-精选5篇
《望岳》教案学习目标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
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
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青未了”(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三、名句赏析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
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
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
初中语文《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岳》全文,了解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哲理。
2. 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岳》全文、杜甫简介、诗歌解析等。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唐代诗歌的印象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讲解《望岳》的题目意义。
3. 带领学生朗读《望岳》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解析(2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句的意义和作用。
2.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泰山”、“日出”、“云海”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3. 深入探讨诗歌的哲理,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人生意境。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岳》的诗意和哲理。
2. 鼓励学生背诵《望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望岳》。
2.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望岳》的诗意和哲理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环境。
2.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岳》一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词语解析: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岱宗”、“凌绝顶”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望岳》中的爱国情怀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含义理解和创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描绘景物?”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创作一首小诗,描绘一个自然景观。
(2)诗歌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望岳》的平仄韵律,学习诗歌的音韵美。
(3)诗歌主题归纳:明确《望岳》的主题思想,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
(4)创作技巧分析:掌握杜甫在《望岳》中运用的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词语解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如“岱宗”、“凌绝顶”等,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
举例:解释“岱宗”指的是泰山,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所以被称为“岱宗”;“凌绝顶”表示攀登至最高峰。
《望岳》教案设计模板5篇
《望岳》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岳》。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
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望岳篇一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处处也有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唐诗300首诗,我领略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写的《望岳》因为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每一句都在写望见的风景。
还有到泰山边上,甚至是还没有进入齐鲁故地,远远的望见了泰山,他便发出了感叹,那传说中的泰山会是何等的雄奇呢?即便是不在齐鲁境内,却绿色作文网依旧可以看到青山连绵,巍峨屹立。
那泰山似乎被造物主所钟爱,将各种美丽的景色都汇聚在了它这里,任由它将山南与山北的阳光割断,一面是清晨,一面是黄昏。
写诗的那年,杜甫才二十四岁,刚刚在洛阳应试,落弟不中,悻悻而归,心中不快。
在被生活和现实所打击后,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学旅程,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中。
杜甫来到了泰山,见到了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的泰山。
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更是述志,更是自我激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踩不过荆棘的小道,如果受不了攀登的辛苦,那么便不配得到绝美的风光。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激趣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
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名篇欣赏——《望岳》教学目标:1. 了解《望岳》这首诗的作者与背景;2. 通过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望岳》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 学习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把握古代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1. 课文:《望岳》;2. 课件:包括诗歌的文字内容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教师呈现《望岳》的诗歌内容,让学生朗读;2. 解读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并简要介绍《望岳》的背景。
三、分组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阅读《望岳》的诗歌内容,并试着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
四、小结分享(10分钟)1. 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解读,与全班分享讨论;2.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如把握韵律、理解象征意义等;2.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再次审视《望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六、创作互评(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山水画,并结合《望岳》的诗意进行创作;2.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展示创作,并进行互评、点评。
七、扩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推荐其他中国古代名篇,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2. 提醒学生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中国古代名篇,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写下自己的感想;2. 继续创作与《望岳》相关的作品,如诗歌、故事等,展示给全班。
初中《望岳》优秀教案
初中《望岳》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望岳》2. 参考资料:有关泰山的介绍、诗人的背景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泰山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曾经去泰山旅游的经历或者对泰山的印象。
2. 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诗文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注意一些特殊的发音和停顿。
三、诗文内容理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
2.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四、重要词汇和句式掌握(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一些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2. 教师可以解释这些词汇和句式的意思,并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
五、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和评价《望岳》,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泰山的短文或者写一首关于泰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些重要的点。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望岳》,并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的调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诗文。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望岳教案语文版
《望岳》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学习目标: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理解“钟、割”的妙处和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学习重点:理解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了解作者和文体常识:1. 介绍作者: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望岳》。
2、老师指导、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全体学生自读、齐读。
四、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五、再次朗诵,研讨品析1、理解诗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愿望。
2:知识补充:望哪里?你从何得知?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登高,是最美的姿态》教学设计【设计依据】本课题所选诗歌为七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的前三首,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诗同为望远抒怀的登临诗,诗人们遭遇不同、心境不同,面对宏大壮阔的高处之景,他们或感怀身世,或言志抒情。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精神内核是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确定“登高,是最美的姿态"这议题。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此议题能够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攀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任务】1.朗读诗歌,了解登临诗主要特点;2.赏析词句,品味写景特点和情感;3.比较整合,解读登高的精神意义。
【学习策略】1.情境教学: 以拍摄制作“登高”主题宣传片为主要情境,通过搜集资料、拍摄画面、朗诵配音、剪辑排序四个环节,来学习登临诗的主要特点、比较整合诗人的情感态度。
2.朗读法: 朗读法是贯穿本堂课的主要方法,通过自由朗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等方式把握诗歌字音节奏,理解主要内容,品景悟情,探究主旨。
3.多媒体助学:观看微课,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登高前的遭遇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交流,把握诗歌情感,辨析诗人的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谈话导入: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这一天有哪些习俗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可见登高不仅是一种节日习俗,更是文人雅士望远抒怀的文化传统。
今天,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活动一:寻踪问迹,明登临之地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1.学生找出登临之地,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归纳登临之地的特点。
初中诗歌望岳教案
初中诗歌望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这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这首诗歌;(2)学会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感受诗人杜甫的壮志豪情,树立远大理想;(3)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创作背景;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3. 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望岳》这首诗歌;(2)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韵律特点;(2)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体会其深刻的哲理;(3)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泰山景象,感受诗人的壮志豪情;(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修辞手法等;(2)强调诗中所表达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鉴赏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3.品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课前预习】同学们课前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很早之前就认识过杜甫其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去看一下他笔下的泰山。
心怀虔诚,整理行装,一起来读杜甫的《望岳》,来感悟古人登高的情怀。
一、释诗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题目。
谁能来说说“望"的意思是什么?(看)那“岳”的意思呢?(山,这里指泰山)所以题目的意思是“看泰山"。
二、知诗人(杜甫知多少)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三、诵诗词1、朗读:感诗韵,知内容。
原汁原味地读一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读好一首诗歌,首先应该读准字音。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给大家朗读一下《望岳》,其他同学听他读的是否准确。
强调“夫”“了"“眦”三字的读音。
2.诗歌的朗读,除了需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断句,把握节奏。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范读音频,认真听,划出停顿和标出断句。
3.读诗歌还要读出情感。
指导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如何?(面对未知景色要读出期待)钟、割形容词(微笑读出喜爱之情)荡胸(上扬、重读、读出震撼)会当(读出自信昂扬的精神面貌)请大家伴着背景音乐齐读《望岳》,一起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美。
生齐读四、明诗意会读诗歌,更要懂得诗歌,课下同学们已经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请一位同学解读文意。
五、疑探《望岳》:无限风光一望中(一)设疑初探,感悟文本1.本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望)2.诗人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的?我从中,望到了的泰山。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古诗五首》教学课件 语文版
“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பைடு நூலகம்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 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 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 带漫游,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 心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主题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借月抒怀,表达了对友人的 同情和关切。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自由朗读,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什么?哪些诗句是
写现实的,哪些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 “观”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言事点题 地点、事情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 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
谈谈你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名句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 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 事所羁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
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
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
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给人一种美感。
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读古诗的能力。
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
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
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
二、赏析《望岳》。
三、吟唱《望岳》。
四、仿写及仿诗展示五、小结。
教师活动: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生:《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
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
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
(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
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
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
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
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
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
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
很好。
(师板书“美”)。
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
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生(洪满川):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
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
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
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
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生(陈金龙):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生:齐说“想象”。
师: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
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
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
请问选的是什么曲?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
为什么选这首曲?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