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是经济的基础。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利用简单的农具和劳动力,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养殖家禽和牲畜。
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直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在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如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农民的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
这种改进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中国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培育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且通过选育和改良,中国的水稻品种逐渐适应了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这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还与社会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土地的直接使用者,但土地所有权归封建地主所有。
地主通过征收租税和劳役来剥削农民,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
例如,在南宋时期,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他们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并且有权通过劳动来获得收入。
这种农民地位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还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古代,农产品的交换主要是通过集市和贸易来进行的。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市场经济逐渐兴起,农产品的交换和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历史广东五年中考考情分析专题6 中外农业和工业发展史
专题训练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 中国共产 抗日
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抗日根据 党的土地 战争
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 政策 时期
的基地。
返回首页
第七部分
专题训练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
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中国共产 解放
具体内容
(1)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
欧洲
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2)9 世纪开始,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 11 世纪,
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返回首页
第七部分
专题训练
(3)11 世纪以后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4)14 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 欧洲 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 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响农业生产的发
1956 年
合作社,走集体化和 确立,进一步
展,农产品满足
共同富裕的社会主 提高了农业
不了国家工业化
义道路。
生产力。
建设的需要。
返回首页
第七部分
专题训练
人民 公社 化运
动
1958 年 开始
扩大公有化规模,
急于求成,
1959 年—1961
提高公有化程度
忽视了客观
年,我国的国民
(特点:“一大二
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首页
第七部分
专题训练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南方普遍种植 宋朝
茶树;棉花的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扩展到江淮 农作物的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思维导图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发展农业: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③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商品化程度加强。
④推行垦荒政策。
手工业:①明朝后期,私营手工业渐占主导。
②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厂(自由雇佣劳动,有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①白银大量流入。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③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会馆。
④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阻碍:①传统小农经济。
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实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属其范畴。
陆王心学:①核心理论为致良知。
②主张心外无理,良知即天理。
③主张知行合一。
④发明本心。
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但隐含平等、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其他: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②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出唯物主义思想。
③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共同点: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提倡个性自由。
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小说:施耐庵《水浒传》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吴承恩《西游记》和吴敬梓《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戏曲特点: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①代表作家有明朝的汤显祖和清朝的孔尚任。
②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
本土: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及地理和地质学。
官方还有《永乐大典》(明)和《四库全书》(清)。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思维导图。
唐朝的农业发展世界农业史上的里程碑
唐朝的农业发展世界农业史上的里程碑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且对世界农业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的进步唐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更高效的犁具,推广农耕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开垦和利用效率。
同时,唐朝提倡水利建设,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修筑了京杭大运河,使得水利灌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农作物的引进与发展唐朝时期,中国引进了一系列对农业生产起推动作用的植物。
例如,唐朝从印度引进了棉花和柑橘等作物,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品种。
此外,在唐朝时期,人们还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菜,为后来的植物油生产奠定了基础。
三、农田扩张与农业产量提升在唐朝时期,农田扩张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发展方向。
大规模的开垦和培育了广阔的农田,有效地提高了耕地面积。
这种农田扩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农业产量的增加,还出于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考虑。
四、农业经济的繁荣唐朝时期,农业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
农业产值占到了国民总产值的绝大部分,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农产品的大量生产和交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为唐朝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创新的农业管理制度唐朝建立了一套创新的农田管理制度,如均田制、保田制等。
这些制度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分割土地,减少了土地的浪费和贫富差距,有利于增加农田的产出和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
六、农业文化的繁荣唐朝时期,农业文化蓬勃发展。
众多的诗人和学者将他们对农田的关爱与对农民的赞美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诗词和农书。
这些作品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的热爱,同时也推动了农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总结起来,唐朝的农业发展是世界农业史上的里程碑。
它不仅在农业技术、农作物引进、农田扩张、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管理和农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对农业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中世纪欧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挑战。
然而,通过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欧洲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况。
一、农业经济的兴起中世纪欧洲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犁头、耕牛等农具也逐渐得到改进。
此外,农业生产与地主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很多贵族将自己的领地出租给农民,收取一定的租金和税费,使得农民大规模地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贸易和城市的兴起中世纪时期,贸易相对困难,主要仅限于本地区的交易。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如宗教战争、城市的兴起等,贸易开始向外拓展。
一些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弗洛伦萨,开始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这些城市不仅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文化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三、银行和金融业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货币供应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洲的商人和银行家们开始借助新的金融工具,如票据、信用证等,借贷、经营业务,逐渐建立了金融市场。
于是,在城市中出现了很多银行家,其中以意大利的匿名银行家最为著名。
这些银行为欧洲的贸易业务提供了支持,并逐渐演化为现代银行业。
四、手工业和工业的崛起随着贸易和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和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手工业在中世纪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匠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技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和制品。
而工业则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是纺织业。
在17世纪末清教徒革命之后,英国的工业逐渐起飞,特别是建立了交通运输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增长。
总之,尽管中世纪欧洲的经济条件十分恶劣,但是欧洲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逐渐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在农业、贸易、银行和手工业、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为现代欧洲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边疆地区有很多新的发现。
其发展过程可简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原始农业时期;沟洫农业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一、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从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发明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阶级社会形成为止,相当于中国原始社会后期。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
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
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
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
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
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
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
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
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这一时代人们栽培和利用的植物比后世多而杂,有所谓“百谷百蔬”之称,后世所谓“五谷”(粟、黍、稻、麦、菽)也包括在内。
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稷)为主,南方以稻为主,麻葛和蚕比则是主要的衣着原料。
这种作物构成延续到唐宋以前仍未根本改变。
牲畜则以猪为主,猪、牛、羊、犬、马、鸡等“六畜”在这时代的后期已经齐全。
古代欧洲的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并行发展
古代欧洲的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并行发展欧洲历史悠久,经济发展不断,农业和商业是重要的两大产业。
在古代欧洲,农业和商业并行发展,并且互为促进,共同推动了欧洲的经济繁荣。
一、古代欧洲的农业经济古代欧洲的农业经济曾经是欧洲经济的主要支柱。
在那个时代,土地是人们最基本的财富,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靠农业生产。
古代欧洲农业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欧洲的农民开始使用石器和锄头耕作土地,并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麦子、大麦、小麦、豆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种植技术也不断改良。
古代欧洲的农民开始使用金属工具,提高了种植效率。
公元前500年左右,罗马帝国的农业不断发展,创造了一批农场领袖,他们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改进农业机械,大规模种植小麦、葡萄、橄榄、橙子、柠檬等作物,使得农业生产达到高峰。
二、古代欧洲的商业经济商业也是古代欧洲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商业在欧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在那个时代,商业交流是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的,古罗马的“大陆之路”和“海上之路”就是著名的商路。
商业活动涉及到了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商人则成为了欧洲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商业经济在中世纪的欧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此期间,欧洲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城市,如法国的里昂、比利时的布鲁日等,同时还有一些贵族、教士、突出商业能力的商业家,开始成为商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三、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相互促进古代欧洲的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农具、种子、肥料等物品都是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生产也需要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材料。
商业活动则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提供了销售渠道,使得他们的产品更容易销售。
同时,商业活动也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带来了外来贸易,从而扩大了市场,提高了收入。
在此期间,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中介物流和交通运输的不断改进,使得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更广,使农产品更易于运输。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国封建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漫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一、封建农业生产的特点在中国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和民生的重心。
农民是社会的主体,被地主剥削掠夺。
封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如下:1. 土地私有制封建农业时期,土地是王权、官僚和地主阶级的所有物。
土地的所有者不仅可以占有土地,还可以享有所有的土地收益。
农民们必须租用土地耕种,而且租金往往相当高昂。
2. 手工业化生产封建农业时期,生产工具非常原始,耕地靠人力耕种。
而在手工业制造领域,制陶、制炊具、制鞋、制衣等都保持在手工阶段,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3. 自然经济的支配地位封建农业时代的生产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
大自然对农民们的生产影响非常大,如自然灾害、天气等都会对农民们的耕作和收成造成巨大的影响。
4. 人口增长中国封建时代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加上新土地的垦殖,使得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繁荣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的和平时期。
二、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经济虽然受到种种限制,但经济总体仍然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封建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献公比较善于治理,在他的威严下,贵族势力被压制下去,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货币是贝壳,贸易主要是粮食和农产品。
2. 历史上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随着周围各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商业和种植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铸币的高峰期。
在繁荣的经济条件下,富贵阶层文化的显现也有了明显的体现。
3. 历史上的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使得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封建经济的不断壮大,加上制造业和商业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个货币出现在了中国。
汉朝时期,与传统农业相比,某些地区开始出现以手工制造和专业化劳动为主的产业工厂。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发展始于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步发展至今天的现代农业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古国,农业始终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发展也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题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节令和人力劳动,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导的生产方式。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节奏,粮食作为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稳定。
唐宋时期,中国农业达到了相对繁荣的阶段,耕地面积扩大、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交流活跃。
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开发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灌溉、水稻栽培等技术逐渐成熟,为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宋代,种植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化方向转变。
明清时期,中国农业继续稳步发展,农业技术再次得到了提升,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种植始兴盛,农村工业也逐渐兴起。
同时,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土地流转的加剧,使得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发展迅猛。
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的进步等,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推广,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如今,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自然经济时期到现代的科技化农业阶段,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农业不仅是粮食的生产和供给,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产业。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仍需要立足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农业发展1.表现(1)耕作制度:南方普及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引进高产作物:占城稻)(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3)棉花种植:始于宋朝,元朝推广,南方植棉普遍(4)边疆开发: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农业显著进步2.原因:(1)耕地面积的扩大(2)政府重视,修建水利设施(3)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1.棉纺织业(1)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2)元朝棉纺织业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2.制瓷业:(1)元朝出现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2)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海上丝绸之路)3.矿冶业(1)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2)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4.印刷业(1)北宋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2)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3)推动文化普及与造纸业发展人口增加剩余劳动力农业发展,粮食增加种植经济作物商业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产品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一)商业发展: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草市、墟市)2.边境贸易: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3.铸币铸造量增大,出现纸币〔交子(发行于北宋,仅在四川流通)、会子(发行于南宋,曾被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宝钞(元明清发行的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4.海外贸易:(1)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2)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3)设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原因:政府政策支持;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城市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3.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发展奠定基础4.纸币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5.交通便利6.民族融合加强7.中外经济交流加强8.人民的辛勤劳动。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有: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 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 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 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 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 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五色养生粥
待の要撞破城门,将后面の木军撕碎.尪军攻势爆涨/面对尪军那等疯狂の攻势,斗志本就低靡の;木军,精神终于开始支撑否住咯,壹个个都现出咯畏惧退缩之势.连诸葛亮也神色惊变,口中蓦然道:"为何主公还未率军杀到,莫非途中有变?""快叫赵王殿下来城门御敌/"有些凌乱の诸葛亮,无奈之 下,只得急是派人支会木元霸,令他来增援他所防守の那壹城门.手下战旗兵匆匆而去,却已经来否及咯.木存孝和罗士信已经冲到咯城门之外,指挥着士卒,疯狂の砍撞城墙.世人虽否知木存孝神力,但只罗士信神力,有咯罗士信在前方,无数白袍军仿佛有咯精神支柱壹般,壹群群如浪涛壹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中西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工商,即中西方经济观念的差异,故B项正确。
答案:B
2.下面是欧美五国工业化时期农业发展水平指数示意图(100=每个农业男工每年
净生产一千万卡植物性热量)。据此可知
()
A.西方大国都实现农业现代化 B.英国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 C.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农业必然发达 D.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密切关联
解析:19世纪中后期,欧美五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发展速度成正比,反映出工 业化与农业发展密切关联,D项正确;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D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探究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不同。 提示:中国主要是发展种植业,西方主要是发展畜牧业。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牧关系有着与西欧中世纪不同的特点。在广大的农区,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唐 启宇以“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和“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来概括东亚和西欧 的传统农业。曹隆恭认为,中国古代农业偏重粮食,不是农牧结合,而是农牧分 区。吴于廑认为,无论东方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 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对材料一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注意紧扣主题“交流与联系”,首先根据“新世界”点明时代背 景:新航路的开辟。然后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如“玉米”“番薯”“天花”“麻 疹”等指出交流的内容,并分析出这种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第(2)问,注意从积极影 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 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等信息得出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 的广大山区……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得出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结合所 学可知,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作为新品种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推广,改变了人们 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消极影响,根据材料“棚民租山垦种……将山土刨松,一 遇淫霖……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得出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 了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广泛的地域范围。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商业贸易的兴起,再到宋明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整理并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影响。
一、农耕与农业经济的崛起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实行农耕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农业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人们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农产品的交换和贸易也逐渐兴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的水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汉武帝的均田制也为农耕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商业贸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商业贸易逐渐兴起,成为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商业贸易的兴起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人们开始在商业贸易中进行商品交换。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交通通道,一个是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与中亚、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通道,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三、宋明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可以追溯到宋朝和明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造纸、印刷术的出现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宋朝的商业贸易和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官方设立了“州、县、坊、市”等商业机构,扩大了市场规模。
此外,铁器、绸缎等产品的制造和交换也成为宋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繁荣和辉煌。
明朝时期的海洋贸易逐渐兴起,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促进了东亚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专题四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一、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
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起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价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产技术。
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产的发展。
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发明了耧车,唐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简车等。
4、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认识:1.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2.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科技素质。
***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唐、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4)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70页),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6)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话题。
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支柱,不仅提供了人们的生活所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兴起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开始采集和种植野生植物,逐渐实现了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这一过程发生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初期,人们主要种植粟、稷等农作物,并饲养猪、牛等家畜。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种植和繁殖提供了人们的食物和生活所需。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立、农作物的选育等技术的不断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在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犁耕农田,加快了耕作速度;在汉代,人们改进了水稻的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
人们开始使用石磨磨碎粮食,使粮食的储存和加工更加便捷;发明陶罐,使得农产品可以长时间保存。
三、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兴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成为可能,人们逐渐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分化。
后来,这种差距进一步加大,成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
此外,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农民获得了富余的物质财富后,开始从事手工业生产,制作农具、纺织品等产品。
同时,一些市集和贸易中心相继出现,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四、农业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为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农闲时期,人们开始从事文艺、科技等方面的创造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同时,农业经济也塑造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和商业都是为农业服务的。
2.遥农依赖:古代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人力、畜力和自然力,农民主要依赖天时、地利和人和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通过农作物的耕种、收获和销售来维持生计,因此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3.高度集约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对土地的利用非常集约,通过发展复种和种植优势作物来提高农田产量。
秦汉时期开始实行井田制,土地以农田单元进行划分并集体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输血式税收:古代农业经济有严格的税收制度,农民要向国家支付一定数量的粮食、货币或劳役等形式的税收。
这种税收制度使农业生产成了为国家输血的形式,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经济实力。
5.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主要用具仍然依赖于人力和畜力,缺乏科学技术的应用。
与西方的农业相比,中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较晚。
6.性质为层级农业: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一般以地主的土地为基础,地主向农民收租,农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质来换取地主所提供的土地和生活所需。
这种农业生产关系形成了一个层级制度,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
7.农业社会对商业服务的需求: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商业有很大的需求。
商业作为辅助农业的服务业,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换提供了便利。
通过商业活动,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通过集约化生产、严格的税收制度和商业服务来支撑社会的经济运行。
然而,同时也存在农民贫困、科技滞后、阶级矛盾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
中国农业经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
以下是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纲要:
1. 远古时期: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耕和畜牧,以种植谷物和养殖动物为主。
2. 古代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以农耕为主,农民种植粮食作为主要生产活动,并逐渐发展出灌溉农业、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
3. 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在封建社会,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土地被分配给地主和农民,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劳动来获取经济利益。
农民则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4. 农业改良与发展: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良与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种植技术的改进、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这些改良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化,农民的土地被集体所有,农业生产逐渐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6. 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
得到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7. 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农民收入增加相协调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经济史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变,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一、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
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起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价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产技术。
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产的发展。
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发明了耧车,唐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简车等。
4、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认识:1.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2.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科技素质。
***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唐、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4)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70页),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6)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
2005年高考第3卷:39.在历史上,以图8所示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泰国。
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
(3)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
(8分)答: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6分)答: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国轨,修驰道。
(5)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
(6分)答: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人口的增殖等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隋唐、明清,其他朝代主要是看有创新性的成果(3)水利工程的修建:①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秦朝开通了灵渠④隋朝开通大运河a、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b、概况:Ⅰ、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Ⅱ、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c、影响:Ⅰ、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Ⅱ、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考点2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考点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2、汉朝:编户制度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③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3、隋唐:租庸调制①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④内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⑤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4、唐中后期两税法①原因: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③内容: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作用: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④局限: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c、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⑤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