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2)

合集下载

高三古诗及文言文必背篇目

高三古诗及文言文必背篇目

高三古诗及文言文必背篇目1.高三古诗及文言文必背篇目篇一游褒禅山记(背诵第2—3段)王安石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兰亭集序(背诵全文)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游褒禅山记》重点背诵句子

《游褒禅山记》重点背诵句子

《游褒禅山记》重点背诵句子《游褒禅山记》重点背诵句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句子吧,在不同类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重点背诵句子,欢迎大家分享。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8、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9、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10、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

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为第一部分,只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游山的感想体会;从四人者至临川忘某记为第三部分,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第三部分为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说理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所游之地,照应题目。

接着,文章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来历,考证了禅院的由来,引出了华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说明,为下一层记游叙述作铺垫。

文章进而辨明碑文音读之误,为第四自然段的议论铺设伏线。

作者没有运用彩笔去描绘山水的明媚秀丽,而着重通过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踪清楚。

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平淡,但是,这都是作者妙笔独运之处。

读者可以从平淡的记叙中领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细究这段文字,读者便可发现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

这一层作者紧扣一个游字,继续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一句写前洞,仅用了十九个字便概括了它的特征,并为下文游后洞作比较、发议论做好准备。

第二句写后洞,处处与前洞作对照,强调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穷的奇景。

两调相互映衬,险者更险,夷者更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略写了前后洞的概况,便顺势而下,详细地记叙游后洞的情景。

为了探求后洞的奥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句话既是游后洞经过的概括叙述,又是下文议论的事实依据。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游褒禅山记》课件59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59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 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 要?
“志” “力” “物”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 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三年佐荒州 市有弃饿婴 崎岖山谷间 百室无一盈
由群牧判官后来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 进京担任度支判官。 这一过程初步完成了他的能力强化。
➢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 天象的变化不足为惧,祖宗的
规矩不一定效仿,人们的议论
也不需要担心。
王安石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固执,又 有一种超乎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非常 复杂而又具有某种人格魅力的人。他总是 给人一种积极的印象“虽千万人吾往矣”。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实践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游褒禅山记》全文。

2.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简介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全文,注意停顿和语气;(2)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让学生自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分组分享,展示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翻译;(3)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2)讲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2)让学生进行翻译和理解练习;(3)让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

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背诵、讨论、表达等;(2)作业评价:学生的翻译、理解、写作等;(3)考试评价:学生的笔试和口试。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教案2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旅游观,提倡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对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3)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2)引导学生关注游记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示范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尝试创作自己的游记;(2)组织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游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游记写作:评价学生在游记写作中的创新能力和文言文运用水平。

游褒禅山记(篇二)

游褒禅山记(篇二)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nbsp&nbsp&nbsp&nbsp&nbsp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nbsp&nbsp&nbsp&nbsp&nbsp积累: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nbsp&nbsp&nbsp&nbsp&nbsp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nbsp【教学重点与难点】&nbsp&nbsp&nbsp&nbsp&nbsp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nbsp&nbsp&nbsp&nbsp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nbsp&nbsp&nbsp&nbsp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nbsp&nbsp&nbsp&nbsp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知识点】(除重点难点之外)&nbsp&nbsp&nbsp&nbsp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nbsp&nbsp&nbsp&nbsp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游褒禅山记逐字逐句翻译

游褒禅山记逐字逐句翻译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慧褒:唐代高僧)始舍(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于其址(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而(而:连词,并且)卒(卒:死,去世)葬之(之:指褒禅山麓);以故(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其后名(名:命名,动词)之曰“褒禅(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慧空禅院:寺院名)者,褒之庐冢(zhǒng)【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者,以( 以:因为)其乃(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华(hu ā)山之阳(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 )名(名:命名,动词)之也。

翻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其文(文:碑文)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文(2篇)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文(2篇)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文标题:游褒禅山记尊敬的评委和观众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名篇《游褒禅山记》的试讲。

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以其流畅的文字、深沉的意境和独特的思想而广为传颂。

让我们一起进入禅山的世界,感受王安石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篇文章以作者亲身体验的方式描绘了褒禅山的美丽景色,并通过与禅山僧人的对话,展开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入探讨。

文章开篇即写道:“殷勤花下,有僧来攀我”、“待到船行三山巅,千里鹤鸣换客船”。

以开篇就点明自己的目的地——褒禅山,并以与僧人相遇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禅山的世界。

在禅山的山间溪流、古寺庵堂中,作者和僧人展开了一段深入而意味深长的对话。

诸如:“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欺我尽信,如同受骗”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与希望的思考。

作者用二货之见,揭示了一种含辛茹苦中寻找希望的积极态度。

同时,作者在描写禅山景色的同时,也渗透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如“再游褒禅,当真得佛身”、“云霞出海曙,梦觉寒生梦”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内心宁静与升华的渴望。

这些句子流畅优美,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此外,在整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开篇的“千里鹤鸣换客船”、“葑门答。

”以及结尾的“既乐天人矣,又睹物华”等句子,运用了对偶、倒装和象征等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富有诗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深深地烙印了他的个人感受和处世哲学。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禅山的描摹,更展示了作者对美景、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在他笔下,禅山成为了一种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困境和无奈。

《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如何的困境,我们都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去寻求光明和希望。

正如文中所说:“再游褒禅,当真得佛身”、“云霞出海曙,梦觉寒生梦”,只有心怀信念,守望希望,才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语文畅学优】 2021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 名句默写真题汇编

【语文畅学优】 2021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 名句默写真题汇编

2022备考必涮题高考真题解析精准评讲精细值得一练2021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真题汇编(本文档已校对排版,附完整答案和解析)(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浙江卷)【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1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

(2 )《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3 )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参考答案】14.选C。

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所指对象错误。

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语文二练习: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语文二练习: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一、夯基训练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坟冢.(zhǒng)梵.语(fàn)退避三舍.(shě)舍.己为人(shě)B.禅.院(chán)封禅.(shàn)褒.衣博带(bāo)无物以相.之(xiàng)C.谬.误(miù)窈.然(yǎo)咎.由自取(jiù)便.宜从事(biàn)D。

讣.告(fù)仆.道(pū)长吁.短叹(xū)风尘仆.仆(pú)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则其至.又加少矣往往有得.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常在于险远..D.火尚足以明.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此余之所得也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当其欣于所遇D.而今安在哉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宋]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4月2日语文练习

4月2日语文练习

4月2日语文练习一、抄写并翻译《游褒禅山记》第二自然段1、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么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二、第二自然段重点文言现象整理1、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2、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3、问其深形→名,深度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走到尽头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8、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9、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10、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三、背诵并默写《游褒禅山记》的二自然段。

游褒禅山记(古文观止卷十一─二十)台湾作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古文观止卷十一─二十)台湾作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遊褒禪山記(古文觀止卷十一─二十)台湾作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文觀止卷十一─二十)作者:王安石大意:(一)記敘褒禪山(及華山洞)得名的由來。

(二)抒寫「不得極夫遊之樂」之悔。

(三)抒寫遊山所得(說明為學與做事均如遊山一般,須有志、有力、有物,始能至而無悔)。

(四)(藉仆碑)說明學者宜深思而慎取。

(五)補敘同遊四人姓名。

主旨:說明學者宜深思而慎取。

(篇末(四))文體:記敘文。

附錄: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這是一篇遊記,因為題目就叫做「遊」褒禪山「記」;但是,它不是一篇普通的遊記。

普通的遊記寫的,主要是遊歷的經過,間或發抒一點感觸。

這類記敘文的材料,不外乎什麼時候、是什麼人、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做了什麼、覺得怎樣、有觸發到了別的什麼想法沒有等等。

總的說起來,大多包含上述的人、時、事、地、物、看、聽,而極少感、想材料的遊記,是普通的遊記;反之,感、想的材料特加多,而看、聽的材料卻甚少,如<遊褒禪山記>的,就是特別的遊記。

遊記當然包含了寫景;但是寫景的文章,卻不一定是遊記。

像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寫景、蘇子由的<黃州快哉亭記>也是寫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是遊記、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也是遊記。

遊記本身是一件事,完成的時間受到限制;它是持續進行的,因此心情是連貫的。

寫景文沒有這個限制,它以景物為中心,任何時候、任何季節、任何人、任何心情、任何角度、任何觀點的描敘和領略,都可以加以組織整理在同一篇文章當中。

但是這兩者都同樣可以透過「見景生情」、「賭物抒懷」的方式,寄寓感興,達到遊賞之外的目的。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具備了所有普通的遊記所需的材料,但是他沒有把它寫成普通的遊記;他也沒有把它寫成以景為主的記敘文,它的寫景篇幅,甚至不及一般的遊記,或寫景文中應該佔有的分量。

它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感、想材料多,而看、聽材料少;並且還巧妙的將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揉為一體。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東坡的<石鐘山記>,曾子固的<墨池記>等幾篇寫景古文的作風,與它相近似。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节音节,不翻译
表商量:还是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见闻 借 感受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游 褒 禅 山 记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 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 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 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游 褒 禅 山 记
郭佩钿制作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由山以上五六里,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 有穴窈然,入之甚 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 寒,问其深,则其 (感到)更加寒冷,打听它的 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 ─谓之后洞。余与 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 四人拥火以(连词,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 表修饰)入,入之 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 愈深,其进愈难, 深,前进越困难,但是所见到 而(表转折)其见 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 愈奇。有怠而(表 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 顺承)欲出者,曰: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 “不出,火且尽”;(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 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 尚不能十一,然视其 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 左右,来而(表顺承) 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 记之者已少。盖其又 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 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 内更深的地方,那么到的 以(连词,表目的) 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 入,火尚足以明也。 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 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 出者,而(表并列) 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 余亦悔其随之,而 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 (表因果)不得极夫 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 游之乐也。 来,从而未能极尽游洞的 乐趣。
词类活用词积累:
①始舍于其址
②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 动.走到尽头。
动-名.到达的人。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 照明. 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欲奇。 动-名.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形- 名.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做动词,尽情享受
形--名,幽深昏暗, ⑨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 相之, 令人迷乱的地方 ⑩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使… 错;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 动,说出名称。
重点句式
①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 ②而卒葬之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判断句,“者”表停顿, 褒之庐冢也。 “也”表判断 ④有碑仆道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⑤不随以止也 省略句,“随”后省略了“之”
距洞百馀步,有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 碑仆道,其文漫 石碑倒在路旁,它上面的文 灭,独其为文犹 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 可识曰“花山”。 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 今言“华”如 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 “华实”之“华” 样。现在将‚华‛读为‚华 者,盖音谬也。 实‛的‚华‛,大概是读音 其下平旷,有泉 上的错误。它下面的那个山 侧出,而(表顺 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 承)记游者甚众, 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 ─所谓前洞也。 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 所说的‚前洞‛。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 之观于天地、山川、 察天地、山川、草木、虫 草木、虫鱼、鸟兽, 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 之深,而(表并列) 邃而且无处不在。平坦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 则游者众;险以远, 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 则至者少。而(表转 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折)世之奇伟、瑰怪、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瑰丽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奇特、不平凡的景观,常 远,而(表递进)人 常在那险阻、僻远,而且 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 志者不能至也。 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 达的。
文段理解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 址,而(表顺承)卒葬 那里;因为这个缘故 之;以故其後名之曰 这后人们就命名此山为 “褒禅”。今所谓慧 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 空禅院者(助词,停 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 顿),褒之庐冢也。 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 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 华阳洞者,以(连词, 表因果)其乃华山之 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 阳/名之也。
有志矣,不随以(表顺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 承)止也,然力不足者 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 而(表并列)又不随以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 (表顺承)怠,至於幽 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 暗昏惑而(表转折)无 地方却没有(必要的)外物来 物以(表目的)相之, 帮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却未能达 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 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 讥,而(表并列)在己 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 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 (表转折)不能至者, 却不能到达,便可以没有悔恨 可以无悔矣,其(语气 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 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 得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 其”字的用法
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4、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其中
结论:要有志

思考: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 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 游 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褒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禅 山 记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 感受?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叙议结合,针对性强。
以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 火尚足以明也 用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其传而(表因果)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此所以(…… 的缘故)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表并列) 慎取之也。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 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 又因此悲叹那古代刻写的 文献不能存留,后世的人 弄错了它的传文而不能弄 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 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 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 地采取的缘故。同游的四 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 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 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 平父;安上,字纯父。至 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 石记。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表并列,而 以远,则至者少
无物以相之 连词,用来 因为
回上层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其”字的用法
人称代词 代
词 连词 副词 助词
指示代词
他(们),它(们)(的) 你(们),你(们)的 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 其中
指 代 对 象
表选择:是„还是„ 表假设:如果,假如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 者的籍贯、姓名。
文本分析
叙 事 记 游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探幽记游 前洞 (第二段) 后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出洞(悔随)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感事言志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顿悟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3.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入之愈深,其进愈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 难,而其见愈奇…... 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加少矣。 至焉。

第二段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力足以至焉,于人 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游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褒 禅 之乎? 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