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1. ( 山东省泰安市2011 届高三一模,32) 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在 1854 年迸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木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

军队缺乏军需,而奸商赃官却倒卖军用物质。

结果伤亡30 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资料二“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所以发生了很多不服地主管制的事情。

自己坚信早晚我们会解决这类情况。

我想,各位同我的建议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上边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资料三“几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 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

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发了激烈的民族意识,探访救亡图存之路。

(1)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由有何不一样?结果有何同样之处?(2)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有何联系?(3)俄国 l861 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变法的形式上有何同样之处。

2. ( 北京东城区 2011 届高三期末统考,35)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阅读资料,联合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明治维新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871 年①日本成立文部省,逐渐成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系统,并重金邀请欧美教授在大学任教1872 年②日本公布《固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股份公司制度1873 年③日本开始推行义务兵役制,模拟欧美国家成立常备军1881 年④内务省公布《劝农局处务条例》,提出“创立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引诱人民”1883 年⑤首相伊藤博文主持修筑了豪华的“鹿鸣馆”,馆内有18 个西洋式活动厅室,成为推行欧式生活的场所1889 年⑥日本公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成立了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资料二有学者指出: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看起来特别矛盾和不切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举措,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批日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要素。

(1)表格中属于“文明开化”政策的是 ________( 写出序号 ) ,并依照资料一简要归纳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5.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
6.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7.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2.答案: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特点是改革力度大、影响深远。与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和彻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3.答案:商鞅变法在秦国内部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时的秦国面临着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改革是秦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如古籍、文献、图片等,对商鞅变法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怀。
3.商鞅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商鞅变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商鞅变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时秦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 90 分价分:100分考范:第三至四元)一、 ( 每小 3 分,共 60 分。

在每小出的四个中,只有一切合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太后与孝文帝行三制,太后:“立三,有常准,有恒分,苞之可出,幸之人可止”,可行三制的主要作用是()①清口,增添国家税收入②打破豪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③减人民担,展生④成立基行政机构加社会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资料“立三,有常准,有恒分,苞之可出,幸之人可止”可知,附于豪的成国家的,增添国家税收入,故①正确;“苞之可出,幸之人可止” 明附于豪的成国家的,打破了地主豪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制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民大批增添,国家税收入相增添,民税担也有所减,故③正确;三制作地方基政制度,有助于加政府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 D 切合意。

答案: D2.黄仁宇在《中国大史》中写道:“淝水之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一新王朝,利用作所俘的人口,拓展基;并消除胡豪族的威,直接向收税,扭后以来地方盘据的⋯⋯” 里的“胡豪族的威”详尽是指() A.成立郡制B.采纳宗法制C.宗主督制D.行分封制解析:本考北魏基建。

北魏建国早期,行宗主督制,由当地豪地主出任宗主,督民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顺便人口,闪避税、徭役的象,故出“胡豪放的威” 象,故 C 正确; A、 B、 D三在资猜中没有涉及。

答案: C3.穆北魏均田制“企图其实不在求田之均,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这样价是因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民B.起到控制土地吞并的作用C.完满撤消了土地D.没有详尽的授田定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控制土地吞并而采纳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正确。

A、 D与史实不符。

均田制不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土地买卖,所以C错误。

答案: B4.为了增添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纳的措施有()①实行均田制②实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成立三长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踊跃性;受田农民向政府缴纳必然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肩负徭役和兵役;成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实行。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二)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质量检测:(二)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EHthHT I 2HI LIQI] J I AMCt( 45 100 )10 5 50 )( )A2594ABCDCC3A BCCD4A BC DDC( )5. 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 .社会动荡,无法经商解析:选B公元前343年,正值商鞅变法,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6. 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 .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 .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 .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 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7.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在战国时期,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势力是奴隶主贵族,材料反映了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激烈,故选C。

8.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则材料反映()A .秦代农业生产效率高B .秦代农民税赋较轻C .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D .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解析:选D 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 项与题意相符。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民版选修1基础达标1。

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A.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

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

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

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2。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B。

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3.商鞅变法中规定其活动受到限制的是()A。

奴隶主贵族B。

新兴地主C.农民D.工商业者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5.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B。

皇制改革的性质C。

监察制度改革的性质D。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有()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

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2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2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供的政治学说是()A. 主权在民B. 君主立宪C. 三权分立D. 人文主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卢梭的政治学说主要是“主权在民” 故A正确B是伏尔泰的主张排除C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和灵魂排除D故选A2.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A. 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B. 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C. 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D. 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答案】C【解析】“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反映出卢梭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3.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主张()A. 反对西学B. 变法改良C. 中体西用D. 全盘西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依据材料“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知C正确A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B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4.“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撅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D. 革命派对维新派的批评【答案】C【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批评的是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正确 ABD错误故选C5.刘亚洲将军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止于外形只撑起一个模样这说明()A. 中体西用思想弊端严重B. 两国引入西学的途径不同C. 西化是救国的唯一途径D. 日本的现代化模式最先进【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方文明指的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注重形式日本注重内涵结果以甲午战争为标志中国以失败告终日本取得最终胜利作者意在反思中国洋务运动对西方学习的不足 A正确材料体现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内容和内涵不同不是引入西学的途径不同排除B“西化是救国的唯一途径” 一方面说法过于绝对另一方面中日都是学习西方一成一败说明救亡图存不仅要学习西方还要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改造所以C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6.对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 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C. 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D. 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治国根本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巩固统治即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项表述准确BC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表述错误7.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 符合当时的国情B. 可以挽救民族危机C. 是理想的救国方案D. 具有一定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救国方案这一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符合当时的国情故A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挽救中国故BC错误D项与题意相反排除故选A8.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A. 主张维护儒家传统道德基础B. 主张采用西方的器C. 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 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圣人之道是人的思想和意图”、“可以改变是法律和制度是机器和工具是那些奇技淫巧”可以看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观点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遍思想道德学习西方的器械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法国大革命前十年谈论卢梭和阅读其著作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阅读伏尔泰等启蒙运动主流派别著作的人数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的激进派奉卢梭为祖师罗伯斯庇尔等把《社会契约论》当作《圣经》天天诵读下列属于卢梭思想的是()A. 三权分立B. 主权在民C. 开明专制D. 君主立宪【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说” 故B正确A项是孟德斯鸠的主张 C项是伏尔泰的主张均排除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排除D故选B10.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A. 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 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 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 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答案】B【解析】根据“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知曾国藩主张留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而且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B正确材料反映留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而且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曾国藩的中体西用思想并非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故C排除材料反映留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而且要兼修孝经、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体现“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故D排除故选B11.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 这个“大我”是指()A. 民主自由B. 法律至上C. 主权在民D. 公共意志【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契约”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故D项正确民主自由、法律至上、主权在民不能体现“大我” 故ABC三项均错误故选D项12.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 社会契约论B. 天赋人权学说C. 人民主权说D. 三权分立学说【答案】C【解析】分析题干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C正确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故A错误而题干显然没有涉及到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故BD错误故选C13.《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A. 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B.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C.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D.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与材料中“政府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这一观点相同故D项正确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天赋人权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每一个存在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都有自己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国王赐予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是指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对独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14.对下面的历史漫画表达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注图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A. 西方科学技术能彻底治愈画中人的病症B. 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上C. 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D. 清政府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清朝官服)代表清政府他用写有“西方科学技术”的注射器为自己治病寓意为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而B是洋务运动的特点故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只依靠西方科技无法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从落在地上和拿在手上的注射器可知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此方法不能救中国故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故排除故选B15.19世纪晚期《纽约时报》社论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荒唐可笑的”该社论反映了()A. 《纽约时报》对中国留学生存在误解B. 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方式C. 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D.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答案】C【解析】材料中《纽约时报》社论觉得中国政府的想法荒唐可笑与留学生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方式材料中没有反映该社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故B项错误政府的留学计划想培养出一批既能巩固封建制度又拥有技术专长的人才这反映了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说法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16.卢梭认为人们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往常一样地自由据此可知卢梭()A. 构建了近代民主政治蓝图B. 认为自由是民主的体现C. 以契约论来解释国家起源D. 关注了权利合理性理由【答案】C【解析】据材料“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一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不过是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往常一样地自由”可知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它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人民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故选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与理性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赋人权排除D项故选C17.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阂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A. 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 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 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 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答案】B【解析】材料“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明显体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B正确A项不符合“仍兼讲中学”的主张排除材料不能体现“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依据材料“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排除D18.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都是因为有了它(国家法律)才能获得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行为中的美德和对美德的爱只有受过祖国的好处才会得到幸福的婚姻” 这表明卢梭()A. 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B. 赞赏封建时代的社会伦理C. 主张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D. 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答案】A【解析】“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都是因为有了它(国家法律)才能获得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行为中的美德和对美德的爱只有受过祖国的好处才会得到幸福的婚姻”表明卢梭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19.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A. 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B. 总结洋务运动的破产的教训C.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D. 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答案】C【解析】“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批评顽固派的“守旧”、“不知通”“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批评维新派的“菲薄名教”、“不知本” “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表明他企图在顽固派和维新派的主张之间寻找第三条路“中体西用” 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20.卢梭曾说“至于‘平等’ 这个词绝不能用来指所有的人在权利和财富上的绝对相等所应该达到的程度而要用来指权利应该不至于变成暴力以及只能凭借威望和法律才能行使权利”由此可见卢梭旨在()A. 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B. 消除人类在经济上的差异C. 探寻导致人类不平等的根源D. 强调人权不可侵犯的特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权利应该不至于变成暴力”、“只能凭借威望和法律才能行使权利”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平等和自由认为权利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不能凭借暴力侵犯他人的自由故D正确卢梭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故排除A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 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1.(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21.(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21.(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21.(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22.(1)结合材料一图片分别简述三人所代表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22.(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22.(3)上述二则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答案】(1)思想主张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答案】(2)主要观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礼教、旧政治、旧文学民主科学是中国摆脱一切黑暗的唯一武器评价积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局限但是对待中西文化上具有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的片面性【解析】(2)第一小问“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礼教、旧政治、旧文学民主科学是中国摆脱一切黑暗的唯一武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局限但是对待中西文化上具有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的片面性【答案】(3)演变过程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或由器物层次(技术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解析】(3)本题考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历程注意对三则材料的综合即可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或由器物层次(技术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

【创新设计】(浙江专用)2016-2017高中历史专题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2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不包括(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西方列强急需市场原料C.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D.中国完全半殖民化答案 D2.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

答案 A3.“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材料中“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指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案选A。

答案 A4.下图所示形势反映的是( )A.中日甲午战争B.九一八事变C.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D.1950~1953年朝鲜战争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战场既有中国的威海卫、辽东半岛,又有朝鲜境内的,应该是近代中日甲午战争。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 A5.(2010·浙江会考)近代列强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结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6.“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威海卫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辽东战役解析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战、以身殉国。

答案 C7.“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观,故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到15岁、女子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1)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1)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测试范围:专题三、四)(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是因为(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受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D2.“(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答案:A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2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专题综合测评2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综合测评(二)(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材料二卫鞅对曰:“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认为变法成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史实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国长行不废的根本原因。

(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可以看出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力田”“劝战”的做法结合商鞅变法经济、军事的措施回答。

第(2)问,注意从材料二分析变法成功的条件,主要涉及用人问题,变法或改革胜利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根本目的:富国强兵。

力田: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劝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连坐制。

(2)条件:统治者得人善任并坚定支持。

根本原因: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术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钅且(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讥。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分)(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青岛高二联考)下图所示土地制度曾经在西周时盛行,但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解析:选A。

图片所示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生产力进步是其瓦解的根源,备选项A属于生产力范畴。

2.战国时期,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派别是()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解析:选A。

儒、墨、道、法各家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仁政礼制、兼爱非攻、无为逍遥、法治集权,故选A。

3.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A.废除奴隶制度B.发展封建经济C.废除井田制D.取得军事优势解析:选D。

要正确认识各国改革中国君与新兴地主阶级出发点的不同,国君的目的是增强国力,取得争霸中的优势,新兴地主阶级则是要肯定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提高政治地位,故D 项最佳。

4.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5.(2012·常州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3: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

专题二《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3.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①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①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A. 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这一时期在①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D.陈桥兵变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7.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①。

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8.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9.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C.多立战功D. “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1.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①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①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①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2.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3.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主要是()A. “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实行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1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最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单元质量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生产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①②B.③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①正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③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1(1)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1(1)

专题过关检测卷(一)(测试范围:专题一、二)(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希腊的地理环境中对城邦制度的特点影响最大的是( )A.发生在大河流域 B.海港众多、物产丰富C.山海相隔、彼此孤立 D.东邻爱琴海解析: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这是由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答案:C2.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贵族、平民 B.平民、君主C.贵族、奴隶 D.贵族、君主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历程。

答案:A3.公元前620年,雅典有位平民因偷窃蔬菜被捕,按雅典当时的律法他可能被判( ) A.罚做“六一汉” B.处以囚禁C.处以死刑 D.驱逐出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公元前621年以后雅典统治者颁布成文法,对偷窃蔬菜水果者都要处以死刑。

答案:C4.《解负令》与《德拉古法典》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彻底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后者部分取消债务奴隶制B.前者彻底取消债务奴隶制,后者法律上强化债务奴隶制C.前者保护了贵族的根本利益,后者维护了平民的利益D.前者激化了社会矛盾,后者缓和了社会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梭伦颁布的《解负令》取消了债务奴隶制,打击了贵族,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而《德拉古法典》则强化了债务奴隶制,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答案:B5.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力答案:D6.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是( )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C.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D.创立了四百人会议解析: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奴隶主工商业阶层的力量,相应地使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氏族贵族力量削弱,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阶级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1(1、2、3专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1(1、2、3专题)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卷一(一、二、三专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

”这里的“双方”指( )A.奴隶和奴隶主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C.平民和贵族D.改革派和保守派解析:梭伦改革是奴隶主改革,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广大奴隶而言,民主是遥不可及,“双方”是指旧氏族贵族和平民,故A项错误;“被统治者”包含外邦人、广大奴隶等不享有民主的人,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梭伦本人是“改革派”,故D项错误。

答案:C2.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债奴制,各部落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解析:五百人议事会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中设立的,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中将公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等级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和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故B项正确;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均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是伯利克利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3.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 )A.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C.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D.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解析:废除债务奴隶制会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但体现不出“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故A项错误;B项与废除债务奴隶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财产等级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避免平民沦为奴隶,保障了公民的成员构成,稳定了城邦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2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人民版:专题检测卷2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卷二(四、五、六专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和西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经分析可知,A、C都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源”。

D是财政危机的表现。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虽有积极作用,但也导致了冗兵冗官的局面,这必然导致财政危机。

答案:B2.北宋翰林学士范镇曾评论:今行此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

此语评论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D.将兵法解析:青苗法的实行,使农民可以向官府借钱或粮食以渡过粮荒的难关,使之免受富人的盘剥,“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解析:题干所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内容和作用,解题关键是分析各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答案:B4.司马光曾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这一现象在王安石变法中主要体现在下列哪些措施中( )①农田水利法②免役法③青苗法④保甲法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官吏的干预,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免役法也加重了贫民的经济负担,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答案:B5.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用人不当③新法有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变法者态度动摇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既有法令本身的原因如③,也有用人的原因如②,最主要的是守旧派的反对如①,④王安石态度并未动摇,故④错误。

答案:D6.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西欧各地的宗教改革各具特色,其中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是( )A.德国宗教改革B.瑞士宗教改革C.英国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解析:尼德兰在宗教改革前处于西班牙王国的统治之下,它的宗教改革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双重性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测试范围:专题三、四)(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是因为(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受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D2.“(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答案:A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A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走向衰落解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D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答案:C7.“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D.孝文帝改革解析: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北魏政治上的封建化和经济上的农耕化。

答案:D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项。

答案:B9.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北朝的社会现状。

答案:B10.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中的两个,云冈石窟主要洞窟开凿于5世纪后半期。

龙门石窟主要洞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唐代。

观察下图两大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答案:C1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 D.北宋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

答案:B12.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答案:D1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答案:A14.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知其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答案:C1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的了解。

③属于强兵之法。

答案:D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大商人打击最大的是( )A.均输法、市易法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D.青苗法、募役法解析:均输法防止了大商人和官僚勾结囤积居奇,控制市场;市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们控制和操纵市场,也使政府从中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A17.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田水利法②保甲法和保马法③市易法和均输法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材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使北宋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故应围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进行判断,②④所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B18.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内容里面也没有奖励军功;故排除A项和D项;商鞅变法维护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故排除B项。

答案:C1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来解题。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而不是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故排除①;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也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④。

答案:B20.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

……安石变乱祖宗法度。

”当时司马光已言其危害当见于数年之后。

该观点( )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北宋的灭亡,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的极端腐败,导致北宋国力衰弱,因此,李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

其实质是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

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宋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4分)(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4分)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

前提: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意义: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迁都洛阳。

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

……故用度不得不屈。

(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宋史·安焘传》(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

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材料四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