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探识

合集下载

关于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关于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关于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一、背景介绍海南作为我国的热带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海南的传统民族文化包括黎族、苗族、壮族、瑶族等,这些族群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宗教习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海南传统民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为具有实际经济效益的产业,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情况调查1. 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在海南,传统民族文化产业以手工艺品、传统服饰、民族文化旅游等形式展现。

在一些景区,游客可以欣赏到民族歌舞表演,到当地手工艺品和文化衍生品。

一些民族村寨也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 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问题尽管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民族文化表演和商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临着销售困难的挑战;另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艺也因着现代工业化的冲击而逐渐式微。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三、传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1. 加强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特别是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2. 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精品文化商品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如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出更具竞争力和美誉度的民族文化商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设计创新等方式,提高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在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

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方式,将民族文化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家乡海口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

家乡海口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

家乡海口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海口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琼山府城传统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和海口旧城骑楼型历史文化街区两大部分。

同时,海口现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类别,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包括丘浚故居、丘浚墓、海瑞墓、五公祠、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等5处。

本次社会实践我主要调查的是海南省政府对琼剧文化及五公祠的保护。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

2010年7月25日下午,省政协召开协商督办提案座谈会,对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关于加大教育力度,加快培养保护、发展、创新琼剧人才的建议》、《关于保护和发展儋州调声的建议》和《关于保护和发展临剧的建议》进行协商督办。

与会人员对琼剧、临剧和儋州调声等海南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及对琼剧、临剧和儋州调声的传承名录、普及基础、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等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协商讨论。

此次会议,主要是解决政府在保护琼剧文化的经费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今后琼剧的出路进行讨论。

琼剧作为地方戏曲,唱琼剧需要海南话,导致在年轻一代,尤其是我们90后的一代人中,很少有人会的!就我自己来说,我是不看琼剧的。

不得不说,琼剧对我们来说有点鸡肋的意思,但是作为海南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保护起来!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其存在时经过历史的考验的,它们和流行乐曲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的不懂就不去保护!文化的保护,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政府的宣传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琼剧人员的积极配合,对琼剧的文化进行更好的改进,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为琼剧的发展找到更好的出路,毕竟,年轻一代才是琼剧的未来。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海南黎族民歌是海南黎族人民创作的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承载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神话等方面的情感表达。

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旋律和节奏的特点:海南黎族民歌的旋律富于变化,常常使用升降的音程和自由的律动。

旋律的变化丰富多彩,带有较大的起伏,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节奏方面,黎族民歌的节奏多变,有的快速有力,有的悠扬舒缓,有的轻快欢快,有的沉郁悲伤,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节奏感。

二、声音特色:黎族民歌合唱的声音特色独特,并且非常有特点。

它的音质清亮悦耳,具有较大的穿透力,尤其是在高亢激昂的部分容易出现尖锐而独特的音色。

黎族人民常常用高亢的歌声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歌词和主题的特点:黎族民歌的歌词常常表达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对生活的痛苦和欢乐的描绘。

歌词内容十分贴近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黎族民歌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也有歌颂英雄事迹的,还有反映社会动态的等等,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四、舞蹈与合唱的结合: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经常会结合舞蹈表演,舞蹈的节奏与歌曲的旋律相互呼应,增添了艺术表现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舞姿婀娜多姿,能够更好地传递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景观的描绘。

通过旋律和声音的变化,传递出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展现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痛苦和欢乐,对悲喜情感的真实表达。

歌词既有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描写,也有憧憬和梦想的寄托。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舞蹈的结合,使音乐艺术更加立体生动。

舞蹈的舞姿和动作与歌曲的旋律相辅相成,通过身体语言传递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通过人声的和谐和合唱的合作,表达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海南黎族民歌合唱是海南省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特色1.旋律独特、节奏鲜明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旋律独特,受到了黎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

其旋律简洁明快,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并常常带有节奏明显的口技和呼吸声,使得整个合唱曲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2.三声唱法海南黎族民歌合唱常采用三声唱法,即三个音高分别对应一个字音,呈现出优美的和声效果。

在海南黎族民歌合唱中,以女声和男声合唱最为常见,两种声音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口技和呼吸声在海南黎族民歌合唱中,口技和呼吸声的运用至关重要。

口技和呼吸声不仅可以增加声音的层次感和强度,还可以增强合唱曲目的节奏感和动感,充满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二、艺术表现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艺术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抒情表达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艺术表现十分富有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

合唱曲目通常表达了黎族人们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例如对生命的热爱、对父母的怀念、对爱情的赞颂等等。

通过歌声的抒情表达,折射出了黎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有生命力。

2.文化传承在海南黎族民歌合唱中,常常融入了黎族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和符号,如黎族的图腾、神话和传说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加了合唱曲目的艺术内涵和深度,也为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特色展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魅力和表现力,是展示海南黎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演唱海南黎族民歌合唱,不仅可以展示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韵味,也可以丰富人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也为黎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海南民间音乐

海南民间音乐

海南民间音乐作者:黄特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5期摘要:调声是西汉时期发源于海南省儋州市以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流传至今。

本文就其源流形式及其影响作一简要探究。

关键词:民间音乐;儋州调声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47-01儋州调声历史悠久,不但是儋州的城市名片,更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据传,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海南省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

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

儋州,古称“儋耳”,文风昌盛,民心淳朴,素有“诗乡歌海”之称。

有诗曰:“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所谓“歌海”主要是指旋律优美、流传广泛的儋州民歌。

在儋州民歌当中,调声更是久唱不衰、独树一帜。

据《儋州志》记载,宋代时就已有“八月中秋,男女少年郊游,对歌嬉乐。

”在古儋地区,汉族居民有“夜游”(一村男青年邀请另一村女青年于月夜到外对歌)习俗,当时山歌歌一般以七言四句为主,后又截取其后两句,加进互赞问好等内容衬词,形成韵脚宽松的“二句半”。

这时山歌活动也从“夜游”发展到“游春”、“中秋歌会”等。

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习到“车水歌”旋律,再在传统的“二句半”基础上,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集体对唱。

演唱时身体随歌声节奏摆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富有儋州特色的广场集体歌舞——调声。

儋州调声曾被我国著名艺术家田汉先生誉为“南国乐坛的一朵艺术奇葩”。

它集诗、歌、舞于一身,其曲调有100多种,内容多以歌颂爱情为主,歌词韵律整齐、流畅,多为三言、五言、七言,是独特的白话民间艺术;不仅如此,儋州调声还善于运用赋、比、兴,状物、拟人、夸张、谐音、明喻、暗喻等诸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创作、流传、再创作的过程中,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流传至今。

海南环境调研报告

海南环境调研报告

海南环境调研报告海南位于南海之滨,素有“琼岛”之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们对海南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

经过测量和分析,发现海南的空气质量整体较好,没有明显的污染源。

尤其是在海南的乡村地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一些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交通排放和人口密集导致的。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整体空气质量的稳定。

其次,我们对海南的水质进行了调查。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水质一直被认为是顶级的。

我们在海南的几个海滩进行了水质采样和检测,结果显示,海南的海水质量良好。

然而,随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一些海滩开始面临过度开发和人为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海南的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海滩管理和监测,严格控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影响,同时加强对污水处理和海洋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此外,我们调查了海南的垃圾处理情况。

我们发现,海南的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垃圾处理设施较为完善,能够及时处理垃圾。

然而,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设施和管理的限制,垃圾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乡村地区的垃圾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垃圾和农残的处理上。

为了改善乡村地区的垃圾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残监测和处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对海南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

海南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热带雨林和珊瑚礁等独特生态环境。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以保持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然而,一些自然保护区存在管理不到位、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我们建议加强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海南的环境状况整体良好,但仍面临空气质量下降、水质受污染、垃圾处理不完善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等挑战。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海南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民族文化1. 简介海南位于中国南海之中,被誉为热带天堂岛。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海南黎族、海南苗族、海南侗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身处海南这片热带土地上,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海南民族文化。

2. 海南黎族文化作为海南本土的主要民族之一,黎族人口居海南省首位,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黎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居、民歌、舞蹈、传统节日、服饰等形式表达出浓郁的黎族文化特色。

2.1 黎族民居黎族人民居住在海南岛的丘陵地区,他们的民居采用了独特的木质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能够适应热带气候的特点。

黎族民居通常采用高脚、飘效、开敞式等设计,以透风、避暑为主要目的。

2.2 黎族民歌舞黎族民歌舞是黎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黎族民歌以其深情激昂的旋律和文字表达,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爱情、劳动、自然景观等主题。

而黎族舞蹈则以独特的姿势和动作形式表达情感和故事,常常伴随着锣鼓和竹萧的音乐。

2.3 黎族传统节日黎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黎年、祭祖节、黎寨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和丰收相关,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祖、唱山歌、打鼓舞龙等。

2.4 黎族服饰黎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以其鲜艳多彩、图案繁复的特点而著名。

男性常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衫,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袍和饰有金银线的饰物。

黎族服饰的图案常常代表着黎族人民的信仰、生活和历史,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3. 海南苗族文化苗族是海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苗族文化独具特色,代表了海南原住民族的文化底蕴。

3.1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苗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年末到年初之间举行,人们会通过舞蹈、歌唱、庙会、祭祀等形式庆祝。

苗年是苗族人民团聚和交流感情的时刻,也是他们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的重要仪式。

3.2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充满了艺术和民族特色。

男女苗族服饰风格迥异,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衫、高腰裤和蓝色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绣满各种花纹的长裙和银饰。

欣赏海南的民间艺术 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欣赏海南的民间艺术 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欣赏海南的民间艺术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欣赏海南的民间艺术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海南是中国南海的一颗明珠,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和传承的习俗,将海南的千年历史和文化内涵传递至今。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南的民间艺术,带领读者领略海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海南的传统民间艺术1. 舞蹈艺术海南传统舞蹈丰富多样,包括草裙舞、儿童舞蹈、双龙舞等。

其中,草裙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它展现了海南人民勤劳、开朗、热情的性格。

草裙舞的舞姿优美、节奏独特,给人以愉悦和欢乐的感受。

2. 音乐艺术海南音乐艺术以洪韵、盆鼓和十八坊三个代表性音乐类别为主。

洪韵是一种富有浓郁南狮特色的音乐形式,它通过节奏快、声音高亢的鼓点,表达出民间豪放、咏史歌功的情感。

盆鼓是海南人民乐舞的重要伴奏乐器,它能够烘托气氛,使人们更加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十八坊是海南最有代表性的音乐组合,以清雅的曲调和悠扬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3. 绘画艺术海南传统绘画艺术兼具南岭山水画的神韵和闽南工笔画的表现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画家们以海南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借助水墨、彩墨等传统画法,将大自然的美丽和瑰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欣赏海南的自然之美。

第二部分:海南的民俗文化特色1. 节庆习俗海南拥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龙船节、七月半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如点灯、燃放烟花爆竹、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更是展示海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2. 民间工艺海南的民间工艺十分丰富多样,如编竹器、染布、木雕等。

其中,编竹器是海南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巧妙地利用竹子的纤维特性,人们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器物,展现了海南人民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宗教信仰海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佛教、道教、回教等流派在这里都有一定的信仰群体。

海南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措施

海南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措施

海南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南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传统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海南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海南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其意义。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保护专业水平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古籍、民俗、传统技艺等各个方面。

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并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档案记录系统,以便对文化遗产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监管。

建立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可以帮助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编目和评估,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和支持。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和技术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科研和技术的支持。

通过科研和技术的手段,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定向保护和修复工作,延长其生命周期。

科研和技术的支持还可以提升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工作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批专业的传承人和传承机构,他们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海南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工作,培养一批专业的传承人才,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好准备。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

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篇示例:海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而海南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海南文化调研报告

海南文化调研报告

海南文化调研报告海南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南方,是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由海岛和半岛组成。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海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推动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网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了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民俗村等文化景点,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他们对海南文化的理解和参与情况。

在网上调研中,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了解了更多关于海南文化的信息。

三、文化特点1. 多民族文化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黎族、壮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等文化特点,丰富了海南的文化内涵。

2. 海岛文化作为一个海岛省份,海南的文化受到了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海岛文化特色。

海南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文化是海南一大特色,渔民们的渔歌、海鲜美食等都反映了海南的海洋文化。

3. 热带气候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海南拥有热带气候,这也成为了海南文化的一大特点。

海南的民间音乐、舞蹈等节目都融入了热带风情,让人感受到热带气候带来的独特文化氛围。

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 文化旅游海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海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体验海南的文化魅力。

2. 民族文化保护海南注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了多个民族文化村和博物馆,向游客展示海南多元文化的风采。

海南的黎族刺绣、壮族歌舞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3. 文化产业创新海南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相关产业。

海南文化艺术节、文化论坛等活动也在不断举办,为海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平台。

五、问题与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首先,海南的文化产业仍然相对落后,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阐述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目前保护和传承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同时探讨了传承方式和方法,政府角色与社会参与的平衡,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实际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府角色、社会参与、案例分析、保护路径、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历史和传统的情感和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挑战。

许多优秀的传统音乐形式面临失传的危险,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加强了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其特点、现状和挑战,探讨政府角色与社会参与的平衡,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路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旨在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1.2 研究意义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更加紧迫和迫切。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针对普通游客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来海南旅游,可别光盯着大海沙滩!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才叫一个精彩。

比如说“琼剧”,那可是海南人的心头爱。

在街头巷尾,要是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那准是琼剧开场了。

想象一下,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颦一笑都带着故事。

就像《红叶题诗》这出戏,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让台下的观众们跟着又哭又笑。

还有“黎族织锦”,这可是黎族阿婆们的拿手绝活。

她们用简单的工具,织出了五彩斑斓的图案。

每一块织锦都像是在诉说着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听说,黎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亲手织的锦,那是她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公仔戏”也特别有意思,小小的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还记得有一次看《武松打虎》,那老虎张牙舞爪的,武松英勇无比,看得小朋友们都欢呼起来。

来海南,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定会让您的旅程更加难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朋友们,到海南可别错过这些宝贝!“海南八音器乐”,那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各种乐器一起奏响,有二胡的悠扬,有锣鼓的热闹,仿佛能把您带进一个欢乐的海洋。

逢年过节,要是能听到八音器乐演奏,那喜庆的氛围直接拉满。

“儋州调声”也很有特色,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

那欢快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摇摆。

曾经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一群年轻人欢快地唱着调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场景至今难忘。

“军坡节”更是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人们盛装打扮,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平安幸福。

在军坡节上,还能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那味道,绝了!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您来发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嘿,各位旅游达人们!海南可不只有阳光沙滩,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令人着迷。

先来说说“临高人偶戏”,人偶同台,妙趣横生。

那些人偶的表情丰富极了,仿佛真的有生命一样。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偶智斗坏人,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对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

对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

对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摘要: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新中国伟大的成立,经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提升,相应地娱乐方式也拥有更多选择,大量外来文化迅速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本土文化。

因此,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受到严重的影响,持续走向衰退,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因此作为音乐学习者,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海南、音乐、本土、传承1 绪论1.1研究背景音乐是人类用来传承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

所以每个地区或者每个民族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传统的音乐文明。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具有特点的历史印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与魂魄。

因为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因为它具有时空艺术的特性,使得历史上的乐曲很难精准完整的并且稳定地保存到现在。

即使保存,也有可能并非本貌。

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加速,民族民间音乐也跟着发生改变。

有一部分跟随时代的步伐,有一部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衰弱。

海南本土音乐是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璀璨且独一无二的明珠。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提升,娱乐途径也多姿多彩,并且随着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国门,依靠口口相传的海南本土音乐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并且逐渐走向衰竭,面临退出时代浪涛的危机。

近几年,关于传统音乐的传承途径、传承现状、传承方式都引起了诸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具体分析海南本土音乐文化的现状和受到的困境,寻求有效的传承途径和保护方法。

1.2研究目的与意义海南地处中国的最南端,风景秀丽,依山磅水,居住着苗族、黎族、回族、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在历史悠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中原文化熏陶与外来文化影响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

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本土音乐文化。

海南乡土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000字

海南乡土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000字

海南乡土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000字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

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

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东南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地处热带边缘,是一个热带省份,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海南省陆地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海南管辖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

海南岛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间高耸,呈穹窿山地形,以最高峰五指山(1867米)、鹦哥岭(1811米)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

2019年,海南省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44.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9.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23%。

全省人口出生率12.87‰,死亡率6.11‰,自然增长率6.76‰。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海南省常住人口1008.12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截至2021年,海南省常住人口1020.46万人,比上年增加12.34万。

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世居的黎族、苗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

根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分析证明,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

风俗民情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府城元宵换花节。

海南州的传统文化

海南州的传统文化

海南州的传统文化
海南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1. 海南歌仙文化:歌仙是海南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歌仙歌曲是通过演唱传承的,歌词娓娓道来,意境深远,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

2. 海南岛风情:海南岛是中国最南端的岛屿,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和气候,岛上风情独特,尤以椰子文化最为著名。

椰子树是海南的象征,椰子文化则是海南的一大特色。

3. 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海南州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侗族等。

这些民族的文化瑰宝,比如黎族的木偶戏、苗族的踩堂脚等,都是独具特色的。

4. 海南文化遗产:海南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五指山石刻、南山文化景区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海南的历史和文化沿革。

海南州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更为海南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 1 -。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民间艺术家或民间群体形成、流传并不断再创造的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实践,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讨。

一、保护与传承1.加强保护工作保护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在社会宣传和教育方面,要加大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对其保护的积极性。

要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门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强化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2.推动传承工作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性发展、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要发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传承模式,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扩大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要激发群众的创新创作热情,鼓励民间艺术家不断进行创作,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壮大。

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学校教育、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家,保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二、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及对策1.外部环境的冲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冲击,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国际合作交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社会认知的不足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认知程度并不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出了挑战。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文化艺术《颔庆乡氏乡報》2021年第2期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杨祝祥(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传承性、保护性,助力于我国多个领域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与保护,成为国际音乐视域发展的重点问题。

对此,文章着重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结合重视情感传承与保护、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重视技术运用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求,从政府、社会、学校以及个体传承保护方面,提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路径,旨在实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21)02-0079-004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快乐与痛苦,寄托了民族的灵魂及精神发展动力,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发展及保护。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与保护受到一定的冲击,削弱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地位。

因此,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十分必要,不仅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发展、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受到生存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很多民间音乐演唱形式失传甚至濒危失传,各地文化发展改革以及民间音乐艺术过于依赖个体传承都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原有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导致多种演唱形式不复存在中国土地幅员辽阔,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种类繁多,长久以来,由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等因素影响,在我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区内都流传丰富多彩、形态迥异、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本体美[1]。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音乐幼儿园课程资源价值分析.doc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音乐幼儿园课程资源价值分析.doc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音乐幼儿园课程资源价值分析【内容摘要】文章从海南少数民族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入手探讨在海南民族地区幼儿园进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关键词】海南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本土音乐海南少数民族(黎族、苗族)地区本土民间音乐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其类型主要包括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往往具有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作为海南少数民族的母语文化应该成为幼儿了解、学习、传承的重要内容。

一、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一)民歌在海南黎族、苗族同胞婚丧嫁娶的场合,民歌一直贯穿其中。

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收录的黎族民歌就有378首,《黎族民歌三千首》收录了3000多首黎族民歌,可分为山歌、仪式歌、故事长歌、苦闷歌、娱乐歌、儿歌六大类。

黎族民歌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演唱,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多采用赋、比、兴的传统手法,想象力丰富、比喻贴切、生动活泼、意蕴深长。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目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音乐文化课程中,民歌内容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

对于生活在本地区的幼儿来说,海南少数民族民歌与其生活的经验相契合。

民歌根植于母语,表现手法多样且形象丰富而富有情趣,符合幼儿的审美以及身心的发展。

比如流行于五指山地区的《五指山歌》是黎族地区父母教幼儿吟唱的最为普遍的歌曲,此曲曲调简单,接近黎族方言自然的声韵与节律,深受家长和幼儿的喜欢。

苗族民歌代表作《我们的苗村多么美》以其轻快的节奏、独具苗族特色的音调,让幼儿既掌握了民族的方言,又学会了演唱和表现生活之美。

(二)民间歌舞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舞是黎族、苗族人民,在海南岛特定的历史、地理、生活中积淀而成的,往往具有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幼儿园中民间歌舞作为教学内容也比较多,占到了将近47%。

幼儿具有好动、喜欢游戏的天性,民间歌舞富有律动,参与性强,幼儿十分喜爱这种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2016年8月琼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l.23No.4Aug.2016收稿日期:2016-03-29基金项目:海南省社科重点规划课题(HNSK (B )12-28)作者简介:唐若玲(1962-),女,海南文昌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南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唐晓阳(1955-),女,贵州毕节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文化生态学。

①参见李小岗《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载《北方音乐》,2014年第7期,第28-29页。

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探识唐若玲,唐晓阳(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571158)摘要:丰富多彩的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海南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是海南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方面的原因,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正在发生危机。

如何传承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我们后来人的责任。

本文分析了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的困境,并就保护对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海南;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22(2016)04-0033-05DOI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4.06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魅力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传承思想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因此,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在历史长河中都有自己传统的音乐文明。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具特色的历史烙印,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性格与魂魄。

比如在云南,婉转舒缓的葫芦丝能使人们感受到傣族的委婉缠绵;在内蒙古,悠扬深沉的马头琴能使人们感受到蒙古族的坦荡粗犷;在陕北,一曲曲信天游能人们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豪迈悲壮;在新疆,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的冬不拉能使人们感受到火焰山的热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莲的明媚。

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可称之为音乐文化生态。

音乐文化生态的优劣,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自信、精神面貌密切相关。

因为音乐艺术有别于它种艺术形式,以其时空艺术的特性而存在。

正是这种特性,历史上的乐曲很难稳定地保存到现在。

即便是采记保存,也常变异而非其原样。

随着人类历史进程的逐步加快,民族民间音乐也随之发生嬗变,有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但也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力逐步萎缩,有的甚至已经原貌消失。

因此,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的重要历史责任。

民族民间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的特点就是活态性和无形性,是以人为本的动态传统艺术财富,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

①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所以,要让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健康发展,创造保持良好的音乐生态环境尤其重要。

二、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承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海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聪明才智的体现。

黎族作为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历来以擅长唱山歌著称,他们在日常生活第23卷第4期琼州学院学报中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人情交往,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真挚的情感。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是黎族文化生产中最重大的节日,它既是黎族人民联谊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尽情放歌的重要场合,深受黎族民众的喜爱。

音调淳朴、嘹亮,节奏舒畅自由、形象优美动人的黎族民歌,还是现代音乐创作的源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一批专家学者深入黎村搜集整理了大批民歌民谣,并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使黎族民歌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

如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电影《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万泉河水清又清》,以及广东民族歌舞团50 60年代创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篮曲》《舂米谣》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所运用音乐基调,大都来自五指山民歌及黎族歌后王妚大传唱的歌调。

①明代方迁居海南的苗族,也是一个擅长歌唱的民族。

在300多年的迁居历史中,苗族同胞创作了包括记述以创世神话故事、历史传统为内容的叙事歌,以祭祀灶神、天神、坛官等为内容的祭典歌,以迎春、迎神、饮酒等为内容的礼俗歌,以相思约会、求婚探情、离别思念、成亲逗趣等为内容的爱情歌。

苗族民歌曲调单一,音调绵长而微弱,余音不绝如缕。

每年的三月三,也是苗族同胞歌唱生活、抒发情感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海南民间音乐文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琼剧。

历史上海南就是个移民岛,海南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移民文化烙印,琼剧文化便是代表之一。

琼剧是在明代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由闽南、粤东一带流传入岛,因其语言同属闽南语系,很快繁衍发展。

至明末清初,杂剧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乡音,吸收海南民歌杂调,歌舞八音、道乐佛曲,发展成为海南地方土戏。

②它与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

琼剧是海南文化艺术的根基,体现了海南人的艺术才能和智慧。

儋州调声是流传在海南西北部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最初产生于西汉时期。

苏东坡贬居儋州期间,曾以“蛮歌与黎歌,余音犹杳杳”“夷声彻夜不息”等来描绘儋州地区歌风之盛。

1962年田汉到儋州考察时称儋州调声是“南国乐坛的奇葩”。

流传于海南西北部临高、儋州、澄迈等地,有几百年历史的临高木偶戏,最大的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出。

演出时不设布嶂,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

这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诞生于元代的海南公仔戏也是木偶戏,它的历史比琼剧还长。

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且眼睛能转动,舌头能伸缩。

上半身用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

表演时由表演者在幕后操纵。

公仔戏的唱腔来源于吸收其他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

公仔戏艺人的特长是一人能演唱多个角色的唱腔,且能根据主人的要求,结合社会时尚,用通俗生动的口白唱词进行表演。

加上公仔戏结构简单,费用低廉,因此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③公仔戏的场景音乐基本源于八音乐曲。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器乐曲主要品种,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

常用的八音乐曲有锣鼓乐、吹奏乐、丝竹乐等100多种。

海南的八音乐曲十分丰富,按演奏形式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一带用崖州方言和声调咏唱的,且格律严谨、自成一体一种民间汉族歌谣。

相传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主要流行在三亚市、乐东县以黄流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及东方、陵水、昌江的部分地区,保亭、五指山等地也逐渐传唱,甚至幅射到全海南岛。

”“崖州民歌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具有很高的学价值。

”[1]①②③参见李清资《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琼中黎族民歌为例》,载《人民音乐》,2010年第6期,第51-53页。

参见谢成驹《琼剧唱腔音乐变革、特点再认识及思考》,载《戏剧丛刊》,2010年第4期,第69-74页。

参见廖云新《海南公仔戏:“人偶同演”》,载《传承》,2009年第8期,第55页。

唐若玲等: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探识2016年第4期三、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之隐忧由于海南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移民文化的特点,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原生态音乐文化和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民间音乐文化,这是海南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海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

(一)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经济上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落。

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加上政府对本土传统文化挖掘、宣传不够,使得一部分民众,尤其是年青人没有能真正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时尚大潮的强力冲击下,失去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自信转而随大流。

这种状况,严重动摇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基础。

三月三,作为黎族民歌重要的表现平台,近年来每年参与演唱的人数都在递减,而且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黎族山歌对年青人越来越失去吸引力,黎族山歌的传承正在出现断层。

(二)社会的实际情况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普通话强势地位和时尚元素的强烈冲击,传统音乐尤其是传统戏曲正在与年青人渐行渐远。

传统戏曲本身节奏偏慢的特点,本来就很难引起年青人的共鸣,这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海南,情况尤为严重,这与海南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一定关系。

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是在嫌弃本土文化的心态下来做这一工作的话,那就有违做这一事情初衷的嫌疑。

由于海南一直以来都处在后发展状态,经济长期的相对滞后,使很多海南人对本土文化是缺少自信的。

海南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个别人甚至还以不讲海南话为荣,与这一心态不能说没有关系。

如此一来,使得当下一部分生活在城里的年青人,由于从小听的是普通话、讲的是普通话,导致对本土的海南话已变得十分陌生,有些人可能还能听懂海南话,但已不能开口讲了。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他们喜爱用海南话演唱的琼剧简直是天方夜谭。

海南话的逐渐消亡,对于琼剧、公仔戏的传承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劫难。

如今的琼剧、公仔戏,只有在城乡的中老人中才有市场、有影响力。

(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主要传承人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且后继无人历史上,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人们的代代口耳相传。

音乐文化的流行纯粹是一种自发的娱乐需要,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也无需高深的音乐理论素养。

但一旦需要去做一些系统收集、整理、保存、创新等工作,只靠具有音乐天赋而没有音乐理论素养的人,是难以完成的。

黎族歌后王妚大“一人能唱上千首民歌,熟记30多种不同的黎歌歌调”[2],但由于受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让她把自己知道的、会唱的歌曲歌调记下来,流传下去却是不可能的。

且她已年过九旬,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

(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广泛的资金支持目前对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资金支持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而非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而政府投入的资金又主要用于文化设施硬件的建设。

由于“僧多粥少”的原因,虽经政府多年努力,至今部分农村文化设施没有建立,即使建立了文化室、文化站的农村,也没有多少开展实质性的文化活动,没有经费支持是主要原因。

海南黎族山歌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和管理体系,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虽然上世纪组织过几次大规模的采集,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自生自灭的状态。

(五)专业艺术团体的因素专业艺术团体在深入研究、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宝藏,推陈出新地创作高质量、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作品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