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高一必修一_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ppt课件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ppt课件

南 京 大 屠 杀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 年纪念仪式在波兰举行
参加纪念仪式的幸存者触景伤情
1月27日电 北京时间今天晚上,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仪式 在波兰举行。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 基、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统克勒、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等40多个国家的领 导人参加纪念仪式。
谢谢观看!
法国总统
所有被关押到这里的犹太人以及其他无辜 平民百姓和战俘的最终命运除了惨遭屠杀之 外,他们的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就连死 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
纳粹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成手套和灯罩、 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 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囚犯的衣服、鞋, 比较好的他们就拿去给德国兵穿,差一点的 就给下一批囚犯用。其他的东西也一样,甚 至连有的囚犯身上的脂肪,都被刮下来做成 肥皂,尸体烧完后就当作肥料,连头发都被 做成人发毛毯。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 有别的路 走出这儿。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
法庭这查是证日:日本军军集国体主大义屠在杀 28中案,华1大9万地人上,犯零下散的屠滔杀 8京屠埋5进杀者天京体8案行,达罪人大,了中3行民 屠01长国5多被杀万,军达万侵!人民63人0华!个。被多。星日!日枪万期军军杀南的在集和大南活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1、标题2、导语3、背景4、主题5、结语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1—3段导语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4—5段背景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6—15段主体参观者的感受16段结尾奥斯维辛现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五分钟快速阅读本文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巨大的焚尸炉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集中营里的万人坑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运输尸体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 (共4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件 (共42张PPT)

为什么又要写 ?
普利策曾 说:“倘若一 个国家是一条 航行在大海上 的船,新闻记 者就是船头的 守望者,他要 在一望无际的 海面上观察一 切,审视海上 的不测风云和 浅滩暗礁,并 及时发出警 报。”
波兰隆重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新华社奥斯维辛(波兰)1月27日电(记者邵进)在漫天 大雪和哀鸣的火车汽笛声中,波兰27日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二号 营布热津卡举行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 这是二战结束后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原址举行的最为隆重的纪 念活动,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有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希拉 克、德国总统科勒、以色列总统卡察夫、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美 国副总统切尼等44个国家或政府领导人,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 巴罗佐。当年打开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的苏联老红军战士、约两 千名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许多国家青年团体的代表,也参加了 纪念活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作为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的代表在纪念 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为解放波兰,60万苏联红军战士光荣牺牲;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整个苏联2700万人献出了生命。 他强调,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仅呼唤人们怀念过去,而且指引人们 更好地理解未来,共同面对威胁和平的新挑战。 以色列总统卡察夫说,布热津卡是犹太民族最大的墓地, “种族灭绝”政策是整个人类的耻辱,奥斯维辛集中营应当刻在 全人类的心中。 当天在布热津卡二号营原址举行的仪式将全球纪念奥斯维辛 集中营解放60周年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 杀生命的见证,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 不可被阻挡。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 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 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 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 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 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 恶劣的罪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⑦概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的 安静 ⑧⑨参观奥斯维辛毒气室、焚 尸炉和死囚牢房 (7-15) ⑩参观者惊惧女牢房的长盒子 随参观者 ⑾参观不孕试验房 参观魔窟 ⑿参观长廊数以千计的照片 ⒀介绍其中一幅照片 ⒁参观地下室 ⒂参观者不忍了
⒃再次强调今天的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 可供报道,只有阳光明媚。
插入背景:看图感受历史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 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 ,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 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 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
,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 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 现你的思考。(100字左右)
因为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 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
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进
集中营,作者却吃惊的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 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于,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今天的集中营博物馆 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 61年前的集中营
探讨5:课文中还有好几处
被饿死的囚犯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 年在集中营拍摄的照 集中营里的尸骨 片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 ‚解决‛后还活着的犹 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 太妇女射杀 葬的尸体。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显示的仅为死 难者的一半不到。
1945年5月,美军镜头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 下的犹太人尸体。 烧死时的姿势。
探讨6:
这“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 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 的梦想而微笑。”写其他人都 是集体刻画,为什么要单独写 这个微笑着的姑娘?
姑娘的微笑是绝境之中不泯 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是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是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 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 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 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 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 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 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 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肆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 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少于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 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 重、生灵涂炭的,不是天灾而是 人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关于奥斯维辛 :
奥斯维辛是一座令人伤感的小镇,它是纳粹德 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 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 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新闻 “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 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 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 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分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 力量震撼生者的心灵,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 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 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 有可以作祷告的,然后 对解说员说:“够了。”
请想想,为什么在诸多报道奥斯维辛的 新闻中,这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成了上 乘之作呢?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那段血腥的历史……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 门上写着:劳动使你 自由
集中营内阴森的牢房
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囚房内部
集中营11号楼和12 号楼之间的“死亡 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10【教学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10【教学课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公民媒介素养与写作表达
新闻材料:《成都商报》报道,2016年7月4日上午,四川遂宁警方官方微博
发布警情通报,6月25日涪江二桥发现的男性尸体,经查系一名高三毕业生,高考 成绩出炉后与父亲发生争吵,随后给母亲发短信“对不起,我走了”。警方已排 除案件可能,家属对调查结果无异议。 读了这则新闻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请表达出来,字数800左右。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文本研读
内容:不新鲜
《圣经.旧约》中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
无新事。”本文开篇向我们展示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 嬉笑”,布热金卡却不应该如此,进而点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 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设置悬念,为下文铺垫。结尾段又呼应开头,两次展 现布热金卡安谧的环境,秀丽的景色,以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反复提醒人
真实进行了加工。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文本研读
内容:超真实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网民认为帽上徽章与纳粹“党之鹰”相似程度之高,实在难以接受,亦有网民 更说纳粹亲卫队当年正是用有型的军服吸引年青人加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初步感知
(1)现在的布热金卡环境如何?为什么作者说在布热金卡不应该 如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44张PPT)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于1958年 访问奥斯维辛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请大家思考一 下:这篇新闻荣获大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罗森塔尔的报道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 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 者的感受当作新闻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个 人情感。作者没有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 己愤懑,字字句句敲打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 名的压抑。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 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 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 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 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 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 倒呢?
讨论4: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 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 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 念碑献上花圈。
日本方面
日本政府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日本教 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认也不愿 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本法院一再 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东亚各国受害 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并为远 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甲级战犯树立“七士 之碑”。(南京大屠杀)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
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 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 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 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 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中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是⾼中语⽂必修1课本的内容,是⼀篇不像新闻⼜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灵的作品。

下⾯是店铺给⾼中⽣带来语⽂必修1《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课⽂解读 波兰布热⾦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居然阳光明媚温暖,⼀⾏⾏⽩杨树婆娑起舞,在⼤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童在追逐游戏。

[⽂章起笔使⼈疑窦顿⽣:“阳光明媚温暖”,绿树成阴,“婆娑起舞”,孩⼦们⾼兴地“追逐游戏”,这是⼀幅多么美好的和平宁静⽽⼜充满⽣机的景象!然⽽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竟然厌恶这⼀切?] 这真像⼀场噩梦,⼀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们的嬉笑。

布热⾦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因为这⾥曾经是⼈间地狱。

[这⼀段是对上述疑问的回答。

原来作者⽤的是反语。

因为这美好的景象,与布热⾦卡的历史太不相配。

布热⾦卡曾经是⼀个暗⽆天⽇的⼈间地狱,这⾥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调,衰败和荒凉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叠合在⼀起,因此感到“可怕”。

古⼈说,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越是看到今天的和平宁静,感受到它的幸福可爱,就越是感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法西斯暴⾏的恐怖可怕。

作者⽆⼀句正⾯控诉,却强烈表达出⾃⼰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有着震撼⼈⼼的效果。

] 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卡——这⾥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

来⼈的⽬的各不相同——有⼈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为了不使⾃⼰忘记过去,也有⼈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说明布热⾦卡这个旅游中⼼的特殊性,叙述游⼈来到这⾥的不同⽬的。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 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3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 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31张PPT)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就是—— 奥斯维辛。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重点)
罗森塔尔, 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利 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 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 的作品”。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 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 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 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 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 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 奥斯维辛。 (ARBEIT MACHT FREI)的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 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 闻”、默默地迈着步子、 主体 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 慢下来、表情茫然、停 (6~15下脚步、浑身发抖、惊 段) 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表情木然、下跪祷告、 热金卡曾经是一个 (第16 子们在追逐游戏 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段)
2.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
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提示】(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 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 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 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 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比较的项目
一般报道
比较的方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质课件

⑴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 是干什么使的。
⑵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⑶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 叫,但是叫不出来。 ⑷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⑸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 己胸前画十字。 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 对解说员说:“够了。”
布置作业
1. 搜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 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 历史》两篇新闻,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 的看法。
退出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 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 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 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研读课文
自主探究
1.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 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请从文章中找找答案。
【提示】“没有什么新闻”――关于奥斯维辛当 时人们早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播放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 辑镜头,导入课题。
见拓展素材《影视片段:辛德勒名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 的感情倾向。 3.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 愤怒。 4.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 恶。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波兰 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 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PPT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PPT
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人们不再漠 视生命。
——《南方周末》
1、俄罗斯最畅销报纸《消息报》总编辑辞职。 2、摄影记者凯文·卡特获1994年普利策奖后自
杀。 3、1999年渤海海难发生后,《南方周末》的
报道
船头的守望者——
社会责任 道德责任 人文关怀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 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 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 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 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 不朽的名篇。
不到下一秒自己的老师会往哪里走。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惯的舒适区域,你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越能高效 地掌控课堂。
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 53%
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她无处不在。
85%
下一步会去哪儿?我不知道 她在这儿、在那儿,无处不 在 她一刻不停地四处走动。
本新闻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为什 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 闻获得如此殊荣?
讨论分析:
请找出本新闻中能够传达作者情 感的句子。
(找出句子,并分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命的消亡——毒气室、焚尸炉、成堆的
头发、婴儿的鞋子、等待死亡的囚徒、绞刑 地下室
生命的力量——怒放的雏菊花、温和地微
笑的姑娘的照片、明媚的阳光、一行行婆娑 起舞的白杨树、追逐游戏的儿童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课件]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死亡”有关文档共15张)

[课件]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死亡”有关文档共15张)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所害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囚房的囚犯
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第8页,共15页。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第9页,共15页。
巨大的焚尸炉
第10页,共15页。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
第5页,共15页。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表达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惯坐
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细 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都站
在哪里,学生能一下就指出来吗?
课程


借此机会,我准备和你分享一个自己观察得出的
结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
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呆在同样的地方呢?仔 细想想,如果问你班级里的学生自己的老师平时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 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 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 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 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 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 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 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 揭露罪恶。
不到下一秒自己的老师会往哪里走。
实践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请特别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请离开你已经习
惯的舒适区域,你越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就越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越能高效 地掌控课堂。
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 53%
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她无处不在。
85%
下一步会去哪儿?我不知道 她在这儿、在那儿,无处不 在 她一刻不停地四处走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 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 的“使命感”,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 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只 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那些恐怖的 “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促他写下了这 篇报道。
毒 气 室 外 景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阅读第三段至第六段,思考:
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他谈到了集中营的 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 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如果你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被大 送批 向的 死犹 亡太 人
辛照 集片 中显 营示 密的 布是 的奥 电斯 网维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பைடு நூலகம்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集中营幸存者
妇女与孩子 走向毒气室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
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 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 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 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 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 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 中营的残酷 参观 遗迹 众多的参 观者(游 客)
产生
参观者的 感受、反 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 尔)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
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人们对他说,这是 ‘小的’,还有一个 更大的。…” ——《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 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问题: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
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 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 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 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 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 么意思?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 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 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自由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 要去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 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 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 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 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 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 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 灵,揭露罪恶。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 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 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 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 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居然”,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 实有很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美好的景色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 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谢”,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使他一时无法接受,所 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 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以下细节描写?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 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 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3、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课后思考
1.文中多次重复“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闻可供报道”,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2.奥斯维辛纪念墙上照片中的那 个姑娘,她在想什么呢?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 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 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 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 屠杀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 进坑中,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 锹的纳粹士兵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 好吗?这样我妈妈就容易找到我了。”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 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 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 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 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 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 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 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 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 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 蝴蝶不住在这里, • 不住在集中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高一语文备课组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 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 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 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 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 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 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 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 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 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 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 忘,后世之师”
问题:
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 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 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
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
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 它的可怕的呢?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 的。
一个问题: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 讶?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 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 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 轻盈得翩然直上。 •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 • • • • •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 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 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 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 ,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61年前的奥斯维 辛集中营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 中营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