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平行教案
高中数学平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 能够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重要性。
二、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对应角、同位角、内错角等概念,并结合
实例进行说明。
三、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判断题和计算题,巩固已学知识。
四、拓展:引入平行线的相关定理,如平行线与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等,拓展学
生的知识面。
五、实践: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或应用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
六、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
七、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并在学生反馈中对自己
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一等奖平行与垂直教学是教育界所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平行教学是指针对一组学生进行的相同的教学活动,而垂直教学是针对不同年级或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的不同的教学活动。
本文将探讨平行和垂直教学的定义、特点和评价,并设计一节以垂直教学为主的课堂。
平行教学的定义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各个层次和需要,而设计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的教学。
它的特点包括:1.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2.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3.灵活运用不同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4.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垂直教学的定义是指为了满足不同年级和学生能力的需要,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的教学。
它的特点包括:1.针对年级和学生能力进行适宜的教学。
2.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和难度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化。
3.通过前置知识的引入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4.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平行教学和垂直教学各自有其优点和适用场景。
平行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却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分化。
垂直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但可能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求。
为了有效结合平行和垂直教学,在设计一节以垂直教学为主的课堂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在该课程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特点。
2.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适宜的任务,并设置不同的难度和挑战。
3.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和指导,提高学习效果和合作能力。
4.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估方式。
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准备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5.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发展。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1.1 认识平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5.1.1 认识平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知道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2)能够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并能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以及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正确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并能够画出平行线。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用直尺、圆规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平行线。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平行线,并简要说明理由。
2. 探究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基本性质?(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1)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识别平行线和垂直线。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自我评价。
4. 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1)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
(2)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动手画出平行线。
(3)学生分享画平行线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自我评价。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基本性质以及识别和画平行线的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教案设计(优秀3篇)
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教案设计(优秀3篇)《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点。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与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一、导入师:同学门,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小棒,我们随意的丢在讲台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呢?首先请大家把我们的两只手当成两小棒,用手势表示小棒形成的图形。
(学生用两只手在台下摆出一种图形,老师环视)师:刚才大家示范了很多的图形,现在老师用直线来表示小棒,把大家刚才示范的一种图形画在黑板上。
(用直尺在黑板上画×的图形)师:请同学们也用两条直线把自己的图形画出来。
(学生画,教师巡视)把学生画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1、×2、∥3、∟4、∧5、+6、<7、⊥二、新授师:同学们在下面画的很认真,现在老师也选一些同学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你们能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把它们分类吗?然后说说你的分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说出有相交和不相交)板书:相交与不相交相交:1、3、4、5、6、7、不相交:2、师:不管我们把直线延伸多长,第2幅图中的两条直线都不会相交(出示图形2、)我们现在把这幅图转动一下,然后再延伸,大家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转动到任何角度都不相交)这种图形在数学王国里我们说这是一组平行线(粘贴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管我们怎样去延伸这两条直线都不会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1组平行线)平行线有两条直线,我们把平行线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直线a,另一条直线叫做直线b,我们可以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也可以说直线b平行与直线a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朋友。
认识平行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平行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认识平行數學教案設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
3. 平行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路轨道、田径跑道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线条有何共同点,从而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
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几组平行线,并测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以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与平行线相关的题目,如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找出与已知线平行的线等,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和应用。
(五)总结回顾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以上就是“认识平行數學教案設計”的大致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选修高中数学a版平行教案
选修高中数学a版平行教案教学内容:平行教学目标:1. 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判定线段平行的方法。
3. 能够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
2. 判定线段平行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判定线段平行的方法解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A》相关教学内容。
2. 平行线的相关图片或示意图。
3. 笔、纸和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即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直线称为平行线。
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明图片中哪些线段是平行线。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条截线都是等于对应角。
2. 讲解线段平行的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
三、示范操作(10分钟)1. 示范如何使用判定线段平行的方法解题,让学生跟随操作。
2. 让学生尝试解决几道相关练习题,检查他们的理解情况。
四、综合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目,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2. 收集学生作业,并讲解答案。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平行线的问题,进行讨论。
六、总结回顾(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提高对平行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判定线段平行的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教学设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一、教材分析直线和平面平行额判定是高中数学必修课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的前两节的内容是分别介绍了平面的基本的性质和空间的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因此我们在学习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后,从而来进一步的研究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
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是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平面上两直线平行的各种判定办法,但由于时间长了,也需要再作一些必要的复习。
通过对两条直线的平行的判定的复习,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
线面平行来转换成线线平行这样的转换思想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应该加以必要的强化与引导。
让学生的对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推理论证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的目标(1)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概括出判定定理,对判定定理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有较清晰的认识,能用三种语言对判定定理进行表述。
初步掌握利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的一般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的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集合对象的位置关系,并运用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推理论证。
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即把握图形的能力)与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2)学习和证明问题的过程在想想、猜猜、证证的过程中完成.培养学生先猜后证,运用合情推理去猜想,再运用逻辑推理去证明的推理论证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化归与转化思想。
懂得将立体问题平面化、线面问题线线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数学思辨和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说理、批判、质疑的严谨风格和理性精神;(2)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
初中两直线平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形直观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两直线平行的概念及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直尺、三角板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如双轨铁路、尺子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行线?2. 学生分享对平行线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平行线有哪些性质?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践并理解判定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道路设计、建筑设计等,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应用拓展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两直线平行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形直观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年级数学教案二之《认识平行》:平面图形中的平行线
教师要求:四年级数学教案二之《认识平行》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图形中的平行线的概念;2. 能够辨别和画出平面图形中的平行线;3. 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平面图形卡片3. 粘贴纸,尺子,笔等教学用具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学生已知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的主题。
2. 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平行线,请学生来讨论这两条线条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线条之间的轨迹相互平行。
3. 教师可现场画出一些平面图形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各种线条的相互关系。
二、讲解(30分钟)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些平面图形,并介绍平行线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 引导学生学习画平行线的方法和学习测量平行线距离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40分钟)1.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教师分发各种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用笔和尺子等教学用具来绘制平行线条。
2. 引导学生继续实践,让学生通过绘制图形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平行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示意图,让学生来齐心协力讨论图形中各种线条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练习题,检测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不仅仅具有理论讲解,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能够较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内容,同时也有了一些实践操作的能力的提升。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3篇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3篇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一):《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透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这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课件】这是谁呀?(直线)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没有端点,能够向两边无限延伸)它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两端能够无限延伸。
这节课,我们继续与直线交朋友,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板书: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一张白纸,把它平放在桌面上,摸一摸,把这张白纸看成是一个平面,然后,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
如果再在这个平面上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什么样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状况呢?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画在白纸上。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状况,想到第二种就在下一张纸上画。
你想到几种就画几种,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状况。
此刻请同学们将你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你所在小组的伙伴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想法最多?并选出几张有代表性的、不同的作品。
(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够上来补充!(二)进行分类。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状况。
为了方便整理,我们给这几幅图标上序号。
仔细看看这些不同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是不是有点乱啊?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2、你是怎样分的?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各小组注意做好记录。
(教学设计)第八单元 认识平行-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八单元认识平行-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2.掌握识别平行线的方法;
3.掌握画出平行线的方法;
4.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平行线的定义;
2.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3.平行线的绘制方法;
4.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演示法;
3.问答法;
4.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直线图形,引出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例如,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平行时,三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2. 观察环节
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例如,在课堂黑板上画出三个线段,其中两条线段平行,让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出平行线的定义。
3. 实验环节
通过平面图形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平行线的画法和性质。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直尺和铅笔画出平行线,观察两条平行线的关系。
4. 拓展环节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通过计算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五、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的讨论、实验记录和测试等方式进行。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设定具体的实验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框架,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课堂中配合使用一些图形模板、平行尺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方法。
《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优秀8篇)
《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优秀8篇)《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篇一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7册P64-65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
教学设想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
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面的想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努力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最新《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精彩5篇
最新《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精彩5篇《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篇一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想象等活动,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同一平面和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可以无限延长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先画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把自己脑海中的两条直线画下来(学生试画,教师巡视)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一)展示各种情况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二)进行分类师: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可能: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2.引导学生分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引导1: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知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学生空间想像力不强,想像理解局部不想交,但延长后相交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难点:深入理解“同一平面”和“和延长后相交”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最喜欢猜谜语,那我来考考大家,怎么样?课件出示:无始无终(猜一个数学名词)2、说说你为什么猜直线?(课件出示一条直线,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3、师:如果现在大屏幕再出现一条直线,那就几条直线了?(板书:两条直线)那么,这时这两条直线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师:有的同学小手举起来了,不急,先闭上眼睛想一想。
请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用勾线笔画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白纸上,要求每张纸只画一种情况,尽量画在中间,画长一些。
【设计意图】猜谜语的有趣导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效复习直线的特点,为新课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画图感知,观察分类1、学生进行画图,教师挑选有代表性作品贴在黑板上师:请同学们把你的作品高高举起了,大家互相欣赏,也把作品转过来让老师欣赏一下。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掌握判断平行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行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平行概念,准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掌握判断平行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解决与平行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1. 板书工具和黑板。
2. 刻度尺和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两条不交叉的直线,询问学生是否可以说这两条直线平行。
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出平行的概念。
2. 引入判断平行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的直线,并询问学生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无限延伸,永不相交。
3. 实际操作教师给学生分发几张图纸,要求学生在图纸上绘制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然后让他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学生通过观察图纸上的图形,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判断是否平行。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判断平行的方法,并板书要点。
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判断平行的方法解答。
6.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7.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掌握好判断平行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判断平行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平行概念的理解。
通过练习巩固和拓展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与平行相关的问题。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行教案: 平行级别:四年级上册主题:平行时间:一节课(4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的概念,并能正确地描述平行的特征和性质。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判断,判断给定图形中的平行线段。
3. 能够在给定的图形中找出平行线段,并书写符合规范的记号。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平行线判断的练习题和实例。
2. 平行线的实物和图示。
3. 尺子和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讨论:向学生们提问,“你们听过平行吗?你们知道平行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回答并解释平行的概念。
概念讲解:2. 讲解平行的概念:平行是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关系。
两条平行直线上的所有线段都相互平行。
实例展示:3. 展示一些实物和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判断图中的线段是否是平行线段。
提醒学生观察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
练习活动:4. 展示几个练习题,要求学生观察图中的线段,并判断是否平行。
让学生逐一解答,并解释他们的判断依据。
扩展练习:5. 分发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行完成。
并鼓励他们书写符合规范的记号。
巩固练习:6. 列举几组线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平行,并要求他们书写符合规范的记号。
总结:7. 复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强调平行线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拓展活动:8. 让学生分组,互相出题练习,进行平行线的判断。
评估:9.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练习册上的答案,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资源:- 平行线的实物和图示- 教学课件- 学生练习册扩展:-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 如同位角、内错角等。
小学平行导入的教案
小学平行导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画出平行线。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特征: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等方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画图工具等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两根铅笔,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根铅笔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两根铅笔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永不相交。
(3)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2. 观察与操作:(1)教师出示一组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组平行线之间的特点吗?”(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的特征。
(3)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工具,自己画出平行线,并互相检查。
3. 讨论与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平行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练习与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路线、规划场地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讲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初中数学平行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平行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能够作出两条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点到平行线的距离相等;(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3)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 作图方法: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两条平行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2.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如电梯、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2)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理等方式,理解并掌握判定方法;(3)讲解作图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和掌握。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平行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要通过实验、推理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平行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平行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的定义,能够正确使用平行线的符号表示;2. 能够通过观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3. 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4. 能够利用平行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2. 通过观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3. 利用平行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2. 利用平行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教具模型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组平行线,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特点。
Step 2 学习平行线的定义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条平行线,问学生如何判断它们是平行线。
Step 3 平行线的符号表示1.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符号表示,比如“//”。
Step 4 通过观察判断平行线1. 教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其中是否有两条是平行线,让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Step 5 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平行线1. 教师出示一组线段,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这些线段是否平行,让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Step 6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1. 教师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Step 7 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
Step 8 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已学知识。
Step 9 课堂反馈1.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应用。
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组有平行线的几何图形。
2. 可以利用教具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课利用课件的形式讲解,充分发挥出了它的好处,比如平行线的画法,课 件演示过程,学生既看得懂,又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画法,比起在黑板上教师演示 好多了, 节省了时间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公理及其推论的得出也通过课件演示, 一目了然。但是课件授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少了,即便练 习了也没有在教室的练习效果好,如果课件了黑板同时使用,效果会更好。
案例名称 科目 课时
§4.5 平 行
数学 1 课时 教学对象 七年级上 提供者 佟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平行的含 义,在“画平行线”中,利用方格纸画平行线,方法多样,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 学生还可以通过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的 有关性质及其推论,掌握平行的符号。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 3、平行线的性质。 (二)能力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3、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 主动参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直线的定义。 ②基本作图的方法。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平行之前,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直线交点的个数。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 学生了解了解两条直线没有交点的情况,及其公理和推论,为以后的几何知识做 铺垫。
1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促进者、 合作者: 本节的教学过程, 要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 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 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 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 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 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 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 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 教学。充分利用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强 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 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 小组活动, 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方法二:在方格纸上画平 行线
4
1.实践活动 (1)已知直线 l, 能作 (二)、通过 实践活动发现 平行公理 几条直线平行于 l.
学生回答问题 (1) 无数条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发现 平行公理
(2)P 为直线 l 外一 (2) 一条 点,过 P 点能作几条直线 平行于 l? 2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 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实践活动:已知直线 l 学生动手操作 和直线外的点 A,B,分别 过 A 点和 B 点作 l 的平行
(三)、通过 实践活动发现 平行公理的推 论
线. 2.猜想:若 AE∥l,BF∥ 学生猜想,得 l,则 AE∥BF. 3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 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 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 也互相平行. 推论的实质:平行线具有 传递性.
培养学生观察 出推论 归纳的能力
(四) 练一练
1.同一平面内,三 条直线的交点可以有 学 生 分 组 讨 培养学生熟练 _______ 个. 2.对于同一平面内 论, 互相交流, 应 用 所 学 知 识 的直线 a、b、c,如果 a∥b,c 与 a 相交,那 并回答问题 解决问题。 么 c 与 b 是什么位置 关系?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问: (1)每人拿出两 学生回答两个问 题。 只笔表示直线,这两条直 (1) 平行 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呢?请把你得到的结论用 几何图形画出来. 问: (2)这三种位置 (2) 一 个 、 没 有、无数 关系如果用两条直线的交 多个 点个数来表示,分别是几 个交点? 1、 定义: 在同一个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 (一)、从旧 行线. 铁路的两条铁 请大家想一想,在实 轨、两条高压电 的知识引入新 线、马路的两边、 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 的概念,给出 双杠等等 平行线定义 问:“不相交的两条 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 句话是否正确?(或者问: 去掉“在同一平面内”是 小组谈论交流, 举出异面直线的 强调:对重合的两条 情况,房屋、长 直线只看作一条,因此得 方体的棱都可以 否可以?) 到以下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 和平行两种.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 象力,培养学生合 作浇漓,主动参与 的意识。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 题,动脑思考问题 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掌握程度
3
2、平行线的记法和画法. (1)记法:直线 AB 与 直线 CD 平行,记作 AB∥ CD,也可记作 CD∥AB,因 为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 的.
学生记忆
学生拿出准备好 方法一:用三角板和直尺 的工具 画平行线 工具:一把直尺和一块 三角板或用两块三角 板.(一块代替直尺) 学生根据教师的 教师演示:并强调, 演示一起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 想象能力, 一题多法
平行线的画法 (课件)
学生操作
平行线的公理
平行线的推论
练一练
小结
6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归纳、应用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 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 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
(1) 本节课学习了平行的 (五)、小结 定义和画法. (2) 学习了平行线的公理 及其推论.
培养学生归纳 学生自己总结 总结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
(六) 处理习题
P154 随堂练习,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4.5
理解所学的知 识
教学流程图:
开 始
情趣导入 学生举例, 教师课件演 示
引出平行的定义
表 示 方 法 (课件)
7
(2)画法:
①三角板要两贴紧,一斜 (一)、从旧 的知识引入新 的概念,给出 平行线定义 边贴紧直线 l,另一直角 边贴紧直尺. ②向下滑动, 也可向上推动,都可以画 出直线 l 的平行线.③如 果将三角板换成两条直角 边做两贴紧也能画出.④ 直尺不能动.⑤不能徒手 画.⑥两条线段平行,指 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使学生从多种画法 学生拿出准备好 中体会数学的奥妙 的方格纸,并动 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