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的ST段监测功能
单腔icd工作原理
单腔icd工作原理
单腔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植入
式心脏除颤器)是一种用于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医疗设备。
它的工
作原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单腔ICD中的心律失常检测系统会不断监测患者的心脏
电活动。
它通过植入在心脏附近的电极感知心脏的电信号,并将这
些信号传输给内部的处理器。
处理器会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以检
测是否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室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当检测到严重的心律失常时,单腔ICD会采取措施来恢复心脏
的正常节律。
它会通过内部的电极向心脏发送电击,以终止异常的
心律。
这个过程被称为除颤(defibrillation)。
电击的强度和持
续时间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有效而安全地恢
复正常心律。
此外,单腔ICD还可以提供心脏起搏功能。
当检测到心脏节律
过慢或停止时,它会通过电极向心脏发送电脉冲,以刺激心脏肌肉
收缩,从而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个过程被称为起搏(pacing)。
除了心律失常检测和除颤、起搏功能外,单腔ICD还具有其他功能,如存储心脏电活动数据、记录心脏事件、提供远程监测等。
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治疗。
总的来说,单腔ICD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监测心脏电活动、检测严重心律失常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恢复正常心律,同时提供起搏功能和其他辅助功能,以帮助患者管理心脏疾病。
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AMI-1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的时间☆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凝血烷A2(血栓素A2,TX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AMI-2达到医院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AMI-2.1左心室功能评价:在病历记录中患者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
包括X线胸片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内径和射血分数(LVEF),并说明左(右)心室功能障碍程度。
AMI-2.2危险评分:STEMI危险评分方法。
AMI-3 实施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再灌注治疗适应证:仅限于心电图(ECG)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LBBB)的AMI患者。
AMI-3.1到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证)来医院(急诊室)至溶栓的时间在(door-to-needletime<30,)30分钟以内。
AMI-3.2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转院的时间确保患者能获得规范性的诊疗服务。
AMI-4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体循环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
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5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有适应证,无禁忌证)☆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6住院期间有血脂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与评估,对于LDL-C(≥100mg/dL)升高的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AMI-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有适应证者,无禁忌症者)☆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8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手机戒烟健康指导、再灌注治疗的护理与教育、控制危险因素、坚持二级预防。
ICD+CRT+CRTD的临床应用
ICD+CRT+CRTD的临床应用ICD+CRT+CRTD的临床应用概述ICD(心脏去颤除颤器)和CRT(心脏复律起搏器)以及CRT-D (心脏复律起搏器与心脏去颤除颤器联合应用)是现代心脏治疗中的重要工具。
它们通过电刺激和除颤来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并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ICD、CRT和CRT-D的临床应用。
一、ICD的临床应用1.1 ICD的原理与功能ICD是一种植入于患者体内的设备,能够监测心脏节律,并在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时提供除颤治疗。
ICD的主要功能包括心律监测、心电复律除颤和心脏起搏。
1.2 ICD适应症ICD适用于有高度危险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的患者,以及已经经历过心脏骤停、心室扑动等危急事件的患者。
具体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心室颤动、心室扑动、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1.3 ICD的植入及操作ICD的植入需要经过手术,通常在胸部埋藏一个金属电极和设备。
植入手术需由专业医生进行。
ICD的操作通常通过外部程序器进行,可以调整设备的参数和监测患者的心律。
二、CRT的临床应用2.1 CRT的原理与功能CR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脏起搏器,通过同时刺激心室内的两个区域来改善传导障碍和心室异步收缩。
CRT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同步起搏来纠正心室传导阻滞,改善心脏功能。
2.2 CRT适应症CRT适用于存在心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病情的患者。
具体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心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等。
2.3 CRT的植入及操作CRT的植入需要经过手术,通常在胸部埋藏一个或多个电极和设备。
植入手术需由专业医生进行。
CRT的操作通常通过外部程序器进行,可以调整设备的参数和监测患者的心律。
三、CRT-D的临床应用3.1 CRT-D的原理与功能CRT-D是将CRT与ICD功能进行整合的设备,可以同时提供心室起搏、心室去颤除颤和同步起搏功能,用于治疗心室传导阻滞,心脏功能不全和危险心律失常。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ICD的概述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为ICD,其心室电极通常集起搏、感知及除颤功能为一体。
当它检测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将自动地发放电击来终止恶性心律失常。
它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也会出现ICD介导的电风暴等并发症。
二、ICD的适应证植入ICD可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措施,主要用于下列患者。
(1)有心肌梗死病史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30%或LVEF30%~40%伴有电生理检查可诱发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T波电交替、心室晚电位阳性、QRS波群增宽或左心室肥大。
(2)心肌病诊断时间>9个月,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LVEF≤35%,心功能NYHA分级Ⅱ或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3)CRT联合ICD适应证:LVEF≤35%,QRS波群增宽,心功能NYHA分级Ⅲ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4)肥厚型心肌病:①有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②有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史;③有晕厥史;④活动后血压异常反应;⑤左心室壁厚度>30mm。
以上5项中出现2项者。
(5)Brugada综合征:自发的Ⅰ型心电图改变伴有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6)长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7)短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8)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三、ICD的构成ICD由感知电极、除颤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构成,其中脉冲发生器包括金属外壳、电池、高压电容和控制线路。
四、ICD的功能ICD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起搏、心脏复律及心脏除颤功能。
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如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史、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频率、除颤阈值的高低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
五、ICD的治疗模式当心动过速发生后,ICD首先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并首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因抗心动过速起搏不需要充电,一旦启动立即发放,能无痛性终止70%~75%的室性心动过速,使患者避免电击的痛苦。
动态心电图的ST段分析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的ST段分析,对于检出突发的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有很大的价值。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也会影响它反映心肌缺血的可信性。
一、选择记录的导联系统早期的AECG记录仪,只能记录一个或两个导联的心电图,而且记录仪的低频响应较差,引起ST段失真,近年来由于记录仪采样率的提高,导联数增加,低频响应改善,及ST段分析软件方法改进,判断ST段改变的准确性有明显提高,能监测日常活动中心电图上短暂的ST 段改变,为判断心肌缺血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在常规心电图上,各导联的ST段改变,可反映相应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例如V1、V3、V5导联能够敏感地反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Ⅱ、Ⅲ和aVF导联能够反映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
双通道的记录仪常用CMV1和CMV5导联组合,CMV1导联显示P波清晰,适合于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分析,而CMV5导联的ST段下移对前壁缺血较敏感,但这两个导联只能反映左室前壁的心肌缺血,而对下壁心肌缺血不敏感。
三通道记录仪常用CMV1、CMV5和CSaVF 导联组合,由于增加了CSaVF导联,增强了对下壁心肌缺血检出的敏感性,该导联系统可基本上满足临床要求。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全导联”的AECG仪器,就其导联系统而言,可分为两类:①(real,真实的)12导联系统,共有10个电极(3个肢体电极,1个接地电极,6个胸电极),电极放置的位置与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相同。
由于其肢体导联放置的位置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一样,所以又称为“改良的”12导联。
该类仪器所记录的心电图波形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差别主要在Ⅱ、Ⅲ和aVF导联,而胸导联差别较小。
显然造成波形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左腿电极被移到左肋弓缘所致,其次是有时候把二个上肢电极放得太近的缘故。
尽管如此,该导联系统仍被临床一致接受。
ICD+CRT+CRTD的临床应用
ICD+CRT+CRTD的临床应用ICD+CRT+CRTD的临床应用一、概述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可以通过监测心脏节律并提供紧急治疗来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
CRT(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是一种心脏再同步治疗,通过对左右心室电刺激进行协调来改善心脏收缩功能。
CRT-D(CRT with Defibrillator)结合了ICD和CRT功能,可用于同时治疗心脏失律和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
二、适应症1.ICD适应症:- 心脏停跳(心室颤动)- 严重心律失常(例如室速、室颤)- 高危猝死患者- 心脏病发作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2.CRT适应症:- 重度心力衰竭(NYHA III/IV级)-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并有QRS间期>150ms 3.CRT-D适应症:- 上述ICD和CRT的适应症的患者三、操作步骤1.植入手术准备:- 患者全身麻醉和局麻- 在胸部或腹股沟位置切开进行植入2.ICD植入术:- 将ICD连接到心脏电极- 将ICD植入到胸部或腹股沟位置的皮下组织中- 插入导线连接ICD和心脏电极3.CRT植入术:- 在经过导管或切口插入导线- 导线将左心室和右心室连接到CRT装置- 将CRT装置植入到胸部或腹股沟位置的皮下组织中4.CRT-D植入术:- 继续将ICD连接到心脏电极- 将CRT装置连接到左心室和右心室电极- 将CRT-D植入到胸部或腹股沟位置的皮下组织中四、注意事项1.术后监测:- 定期进行ICD和CRT-D功能测试- 监测心脏节律和功能的变化2.导线相关问题:- 导线移位或断裂可能导致功能异常- 定期检查导线的位置和连接状态3.并发症:- 植入手术可能导致感染、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肌肉疼痛、肩膀酸痛等不适症状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目前认识和建议
1
ICD的识别功能
ICD准确有效地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是其良好的 心动过速的识别功能(Detection function)。 目前ICD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 1. 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频率识别。 2. 心动过速发作时特点的识别。 3. 经QRS波形态的识别。 4. 识别时感知灵敏度的设置与调整。 5. 再识别与再确认。 6. 其他。
其他
16
术后肺炎,心衰,心包炎症等。
与脉冲发生器有关的并发症
囊袋并发症
1997 年 Gold 等 统 计 了 世 界 范 围 93 个 中 心 经 胸 部 安 置 Medtronic Jewel ICD 1000例 患者,囊袋的并发症1.8%[104]。多见为感染[100103],早期可由于创口裂开、囊袋血肿继发感染引起,晚期可由 于囊袋糜烂(erosion)、囊袋皮肤坏死起搏器外露等引起。致 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102]。
3、患者因存在心律失常需要长期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
一定要注意药物对患者心率及心电图的影响,并及时做出识别
程序的调整。例如:服用胺碘酮后,原来室速的频率可显著减
慢,并可明显低于原来室速的设定值,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低
频率室速发生后,ICD则会发生漏诊。对QRS波的宽度也一样,
服用药物后,QRS波宽度可能增加,甚至出现束支阻滞,这些
ICD释放除颤治疗后再程序时,心动过速持续间期设定值有时需 要较长(1-60秒),主要适用于除颤脉冲发放时诱发了频率较 快的心律失常,但又不能持续的情况。例如,诱发了加速性特 发性室速或房颤,这些心率可能很快下降,持续间期设定较8 长 时可以避免ICD不必要的治疗。
心脏起搏器ICD及CRT区别与护理
CRT(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设备,它 通过同步左右心室来改善心脏功能。CRT通常比ICD更大,更重,因为它除了起搏功能外, 还具有同步心室的功能。
心脏起搏器icd及crt区别与护理
目录 Contents
• 心脏起搏器icd及crt概述 • icd与crt的区别 • icd及crt的护理 • icd及crt的并发症与处理 • icd及crt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心脏起搏器icd及crt概述
定义与功能
心脏起搏器ICD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主要用于治疗有症状的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 心动过速或室颤,预防猝死。
适应症差异
适应症概述
CRT适应症
ICD和CRT的适应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治疗的心脏疾病类型和 患者人群上。
CRT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尤 其是那些心脏收缩不协调的患者。 CRT适用于患有慢性心力衰竭且QRS 波增宽的患者。
ICD适应症
ICD主要用于治疗有猝死风险的患者 ,尤其是那些有严重心律失常病史的 患者。ICD适用于特定类型的心律失 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03
icd及crt的护理
术后护理
01
02
03
伤口观察
定期检查手术部位的伤口 ,注意是否有红肿、渗出 等异常情运动,以免对伤口造成 刺激或引起不适。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 复查,以便及时了解起搏 器的工作状况和身体的恢 复情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含患者版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I21.900B~V)。
(二)诊断依据。
根据ICD10标准:I21。
900B~V。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新定义(全球统一定义):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均为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1) 典型心肌缺血症状(持续胸痛>30 分钟,含NTG 1-2片不缓解,伴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2)新发生的缺血/缺血性ECG改变[包括T波增宽增高、新发生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ECG病理性Q波形成;(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4)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编码(ICD-10:I21。
900B~V)。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除外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4.急诊PCI、溶栓或保守治疗的患者均可进入路径.急诊PCI、溶栓须符合适应证.5、若患者拒绝行PCI治疗,则继续使用药物治疗方案;若患者为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行搭桥;6、危重状况的治疗启动(IABP、临时起搏器、除颤等);7、生命支持类治疗;8、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无创连续心排、无创血压);9、合并症的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压治疗、控制血糖、吸氧等治疗;10、若患者自动出院,则给予患者完整的健康教育及3级预防治疗,若患者死亡则死亡时完成路径.11、PCI是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四)标准住院日。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I21.3)。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1项临床指标。
1.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持续胸痛或胸闷>30分,含服硝酸甘油1~2片不缓解,伴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2.心电图表现:新发生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增宽增高、新发生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病理性Q 波。
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4.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2016年)。
1.一般治疗:吸氧(SO2%<95%)和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效镇痛等。
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发病12小时内或伴有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②伴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时,即使发病超12小时者。
(2)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发病12小时以内,预期首次医疗接触(FMC)至 PCI 时间延迟大于120分钟,无溶栓禁忌证;②发病12~24小时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若无直接PCI条件者。
监护仪有监护手术诊断st4种监护模式
监护仪有监护手术诊断st4种监护模式
根据你的描述,我理解你指的是医疗设备监护仪,而不是指一种特定的监护手术。
监护仪通常有多种监护模式,其中常见的包括以下四种:
1. 窒息指数(St4)监护模式:窒息指数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
患者呼吸功能的监测方式。
监护仪会通过传感器测量患者的气道压力和流速,并将数据转化为窒息指数,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窒息的风险。
2. 心电监护模式:心电监护是一种监测患者心电活动的方式,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胸部或四肢上,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护仪进行分析和记录,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3. 血氧监护模式:血氧监护是一种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的方式。
监护仪通过夹在患者手指或耳垂上的血氧传感器,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并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上,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氧气供应情况。
4. 无创血压监护模式:无创血压监护是一种通过压力传感器在患者上臂进行测量的方式,来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
监护仪会定期自动充气然后释放气压,以获得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将数据显示在监护仪屏幕上,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压情况。
这些是常见的监护模式,不同的监护仪可能还有其他的监护模式,具体将根据医疗设备的型号和功能而定。
急救转运监护仪技术参数
急救转运监护仪技术参数1.标准配置:5导心电/心率、血氧/脉率、无创血压、呼吸、体温、≥4.3英寸LED背光触摸屏、内置锂电池2.选配:Masimo/Nellcor SPO2、ETCO2、儿童/新生儿配件、急救监护专用包、外置锂电池3.工作环境:3.1 温度:0-40℃3.2 湿度:15-80%3.3 电源:AC100-240V,50/60Hz3.4 电池:2200mA,工作时间2h4.性能规格:4.1 屏幕:4.3寸触控屏,480*272分辨率,2通道显示4.2 接口:参数接口,DC12V接口,RJ45网口,多功能接口,等电位接口4.3 数据存储时间:48h趋势图表,25min全息波形回顾,1000组NIBP测量数据,100组心律失常报警,100组报警事件5.心电:5.1 支持3/5/12导心电5.2 测量范围:成人15~300bpm,儿童/新生儿15~350bpm5.3 精度:±1%或±1bpm,取大者5.5 频率特性:诊断模式:0.05~130Hz,监护模式:0.5~40Hz,手术模式:1~20Hz,ST段模式:0.2~40Hz5.6 具有16种心律失常分析功能5.7 灵敏度(增益):1.25mm/mV(X0.125)、2.5mm/mV(X0.25)、5mm/mV(X0.5)、10mm/mV (X1)、20mm/mV(X2)、40mm/mV(X4)、自动5.8 扫描速度:6.25、12.5、25、50mm/s5.9 支持3/7/12导ST段同步分析5.10 抗高频电刀、防除颤、起搏分析6.呼吸6.1 测量范围:成人0-120rpm,小儿/新生儿0-150rpm6.2 精度:±1rpm6.3 分辨率:1rpm6.4 来源:Ⅰ(RA-LA)、Ⅱ(RA-LL)导联6.5 窒息报警:成人设置范围:10s~60s,小儿、新生儿设置范围:10s~20s6.6 扫描速度:6.25、12.5、25mm/s6.7 灵敏度(增益):X0.25, X0.5, X1, X2, X46.8 CVA识别功能7.血氧:7.1 测量范围:0~100%7.2 精度:在70%~100%范围成人/小儿为±2%,新生儿为±3%,0-69%不预定义7.4 脉率:7.5 测量范围:25~250bpm7.6 精度:±1bpm7.7 分辨率:1bpm8.无创血压:8.1 测量参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8.2 测量模式:手动、自动、连续8.3 自动测量时间:1-480min可调8.4 测量范围:成人10~270mmHg,儿童10-200mmHg,新生儿10-135mmHg 8.5 精度:±5mmHg,静态测量精度±3mmHg8.6 分辨率1mmHg8.7 过压保护:成人300mmhg,儿童240mmhg,新生儿150mmhg9.体温:9.1 测量通道:T1、T2、TD(温差)9.2 测量范围:0~50℃9.3 精度:±0.1℃9.4 分辨率:0.1℃9.5 单位:℃、℉插件式监护仪技术参数标配: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脉率、无创血压、体温、有创血压接口、锂电1、监护仪结构配置:1.1、便携式一体化插件式监护仪,可用于监护成人,儿童,新生儿患者。
ICD介绍
ICD治疗的适应征:II B类 AHA/ACC 2002
1、推测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所致。而由于身体的 其它原因不能进行心电生理检查。
2、在等待心脏移植术时,有归咎于持续性室性快 速心律失常的严重症状(如晕厥)。
3、诸如长QT综合症或肥厚性心肌病等有致命性室 性快速心律失常高危的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爱I滋S病
乳腺癌
肺癌
中风
心脏猝死
Source: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S. 1998, Hoover’s Business Press, 118th Edition
心脏猝死
• 在美国,心脏 猝死每年发病 率为250,000 至350,000 , 平 均存活率仅为 5%。
7.8 Fr lead body
SilaCure® treatment for smoother silicone surface
5 cm
Isodiametric lead body for easy insertion, placement, and removal
8 cm
12 mm
CapSureFix® steroid-eluting tip electrode
2、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自发的持续性室速 3、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液动
力学显著临床表现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而药物治疗无 效,不能耐受或不可取。 4、伴发于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左室功能障碍的非
ICD治疗的适应征:II A类 AHA/ACC 2002
心脏永久起搏的发展史
AnalyST Accel™
ICD具有ST段监测功能
持续的,高保真的ST段监测
提供空前的洞察力
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自动调整治疗方案
让治疗更有信心
Promote Accel™ 系列产品
全方位的CRT解决方案提供
从植入到随访有效,可预测的最佳结果
体积更小,功能更强—愈小愈强
● Unify™ CRT-D, Fortify™ VR ICD* and Fortify™ DR ICD* 提供了目前行业内最小,更易植入的产品外形
21 世纪,自适应 疾病管理
90 年代,生理性 优化
80 年代,生理性 ICD 应用
70 年代,按需型
起搏综合征
C-mos 电路应用
起搏、感知保障? 应对房性心律失常? 交叉感知? ………
Accel Family ICD/CRT-D
最佳治疗
通过持续的患者监测和自动参数调整, Accel family ICD/CRT-D基于提供快 速,有效的治疗和患者管理的设计理念
心脏永久起搏的发展史
1998 – 40th Anniversary of Pacing
Arne
Dr. Senni疗缓慢心律失常 ●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 治疗心力衰竭 ● 抗核磁共振起搏器
50 年进展与临床需求
减少右室起搏
安全、可靠?
分层治疗?
竞争性起搏
60 年代,固率型 质量稳定性?
12 Cognis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Boston Scientific.
创新仍在继续… …
13
全球 5,000,000 患者正接受植入器械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 手术切口更小 ,病人更舒适 ● 体积较Promote® CRT-D减少了7cc,同时…
动态心电图的ST段分析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的ST段分析,对于检出突发的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有很大的价值。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也会影响它反映心肌缺血的可信性。
一、选择记录的导联系统早期的AECG记录仪,只能记录一个或两个导联的心电图,而且记录仪的低频响应较差,引起ST段失真,近年来由于记录仪采样率的提高,导联数增加,低频响应改善,及ST段分析软件方法改进,判断ST段改变的准确性有明显提高,能监测日常活动中心电图上短暂的ST 段改变,为判断心肌缺血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在常规心电图上,各导联的ST段改变,可反映相应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例如V1、V3、V5导联能够敏感地反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Ⅱ、Ⅲ和aVF导联能够反映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
双通道的记录仪常用CMV1和CMV5导联组合,CMV1导联显示P波清晰,适合于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分析,而CMV5导联的ST段下移对前壁缺血较敏感,但这两个导联只能反映左室前壁的心肌缺血,而对下壁心肌缺血不敏感。
三通道记录仪常用CMV1、CMV5和CSaVF 导联组合,由于增加了CSaVF导联,增强了对下壁心肌缺血检出的敏感性,该导联系统可基本上满足临床要求。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全导联”的AECG仪器,就其导联系统而言,可分为两类:①(real,真实的)12导联系统,共有10个电极(3个肢体电极,1个接地电极,6个胸电极),电极放置的位置与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相同。
由于其肢体导联放置的位置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一样,所以又称为“改良的”12导联。
该类仪器所记录的心电图波形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差别主要在Ⅱ、Ⅲ和aVF导联,而胸导联差别较小。
显然造成波形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左腿电极被移到左肋弓缘所致,其次是有时候把二个上肢电极放得太近的缘故。
尽管如此,该导联系统仍被临床一致接受。
ST段测量方法及其正常值
ST段测量方法及其正常值概述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后至复极开始这一短暂时间,多呈等电位线,可随J点的移位而移位。
故测量ST段应从J点后0.04~0.08s处作一水平线,再根据TP段的延长线作为基线或采用两个相邻心搏的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作为基线,借以确定有无ST段移位。
ST段抬高时应自基线上缘测量至ST段上缘,压低时应从基线下缘测量至ST段下缘。
欧盟心电图标准化工作小组推荐:QRS波群、J点、ST段、T 波的振幅测量统一采用QRS波群起始部作为参考基线。
“2009年国际指南”则推荐:以TP段和PR段作为基线。
ST段正常值ST段压低:以R波为主导联ST段压低应≤0.05mV,但Ⅲ、aVL 导联可压低0.1mV。
ST段抬高:以R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应≤0.1mV,但V1~V4导联可抬高0.2~0.4mV,尤其是青壮年、运动员等身体素质较好者多见。
ST段时间:为0.05~0.15s。
ST段正常值ST段压低:以R波为主导联ST段压低应≤0.05mV,但Ⅲ、aVL 导联可压低0.1mV。
ST段抬高:以R波为主导联ST段抬高应≤0.1mV,但V1~V4导联可抬高0.2~0.4mV,尤其是青壮年、运动员等身体素质较好者多见。
ST段时间:为0.05~0.15s。
如何评价ST段偏移的临床意义根据ST段偏移的形态ST段呈上斜型(斜直型)、凹面向上型抬高:见于正常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者、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及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等,需结合临床加以判断。
ST段呈弓背向上型、单向曲线型、水平型、墓碑型抬高:多见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电击伤及重症心肌炎等。
ST段呈“穹隆型”或“马鞍型”抬高:多见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
ST段呈上斜型压低:多无临床价值。
ST段呈近水平型压低:需结合ST段压低的程度,若压低>0.1mV 者,可能是异常表现。
ST段呈水平型、下垂型(下斜型)压低:多见于心肌缺血、劳损及心肌炎等。
根据ST段偏移的程度及有无伴发QRS-T波群异常若QRS-T波群正常,ST段偏移在上述标准内,则为正常。
【免费下载】急性ST段抬高
(2009 版)
一、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 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 (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心血管病分会,2001 年)、2007 年 ACC/AHA 及 2008 年 ESC 相关指南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就诊当天 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心电、血压监护; 2. 血常规+血型; 3. 凝血功能; 4. 心肌损伤标记物; 5.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6.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丙型肝炎、HIV、梅毒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 1. 血脂、D-二聚体(D-Dimer)、脑钠肽(BNP); 2. 尿、便常规+潜血、酮体; 3. 血气分析; 4.床旁胸部 X 光片; 5. 床旁心脏超声。 (七)选择用药。
心血管病分会,2001 年)、2007 年 ACC/AHA 及 2008 年 ESC 相关指南 1. 一般治疗 2. 再灌注治疗 (1)直接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1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0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中3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医疗设备。
它可以监测心脏的电信号,并在检测到不正常的节律时,通过释放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
相比传统的外置除颤器,ICD能够在患者体内实时监测并治疗心律紊乱,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ICD由主机、电极和程序软件组成。
主机是ICD的“大脑”,用于接收、处理和分析电信号,并根据预设的治疗策略决定释放电击。
主机通常埋藏在患者的胸腔或肩膀下方,接受电极通过杂质的手术置入患者的心脏,以检测心脏的电信号。
程序软件则负责设置ICD的参数,包括心律监测的灵敏度和除颤电击的强度等。
ICD主要用于治疗两种类型的心律紊乱:室颤和室速。
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紊乱,患者的心脏无规律地颤动,无法有效地泵血。
如果不及时进行除颤,室颤将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即心脏骤停。
室速则是心脏搏动过快,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ICD可以通过电击来恢复心律的规律性,使心脏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的搏动。
ICD不仅可以监测和治疗心律紊乱,还可以记录和存储这些事件。
这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通过ICD存储的信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变化、心脏功能和心脏节律治疗的效果,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虽然IC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设备,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首先,ICD的手术置入过程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
其次,ICD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和电极移位等。
此外,ICD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随访和检查,同时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生活和活动限制,以保证ICD的正常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总的来说,ICD在治疗心脏节律紊乱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在患者体内进行实时的心律监测和治疗,还可以通过存储的数据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ICD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icd放电原理
icd放电原理
ICD放电原理基于其智能识别功能,当病人的心跳次数超过设定范围,机器在心脏内的导线能够识别到异常情况。
此时,ICD将启动其放电功能或调整ATP 速度至超越异常心跳速度,以达到压制异常情况的目的。
当ICD检测到室速/室颤信号时,通过释放高能量的电击治疗来终止致死性的室速或室颤性心律失常,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除了上述的放电原理,ICD还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能够自动监测患者的心律,并判断是否需要放电。
其次,ICD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自动调整其放电参数,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ICD还具有多种报警功能,如低电压、高电压、放电次数限制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同时,ICD放电的次数也受到严格控制。
根据病情不同,放电的次数也不同,而医生则可以通过程序设置最大放电次数和充电时间等参数,以防止放电次数过多导致对心肌的损伤。
此外,对于需要永久性治疗的患者,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已经成为目前最好的治疗选择之一。
它可以防止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的猝死,因此被视为心脏性猝死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ICD的放电原理基于其智能识别功能和自动监测、调整放电参数等能力,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学相关概念·ICD的ST段监测功能郭继鸿【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ST段监测;心肌缺血[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272(2011)02-133-14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发病率高,并有较高致死率的疾病。
美国约8千万人患有心血管病,其中20%(1600万人)为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常因冠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冠脉闭塞或次全闭塞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持续的心肌缺血将导致各种临床后果。
25%的急性心梗患者在首次发病中死亡,幸存者随后的猝死率也高出一般人群的4~6倍,而50%的冠心病患者都有心梗病史。
ST段监测:临床的迫切需要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梗、非ST 段抬高型心梗、不稳定型心绞痛三种类型。
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型心梗导致的死亡约占心血管病总死亡人数的50%,而近1/3的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30%~45%)在缺血发作24h内死亡。
首次诊断的心梗患者1年内近25%的男性和38%的女性死亡,其再梗的发生率也很高,约30%的伴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3个月内将发生再梗,又有30%的患者出院半年内将再次住院。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时多数伴心电图的ST段改变,即缺血和坏死心肌的复极形成一个带正电的区域,同时非缺血的心肌组织形成阴极(图1),并出现两个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和损伤电流,其在体表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ST段抬高型心梗),或ST段压低(非ST段抬高型心梗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常通过心电图ST段发生明显的改变而诊断心肌缺血,并且ST段改变的范围和程度与病因、症状、预后等密切相关。
令人吃惊的是,50%~75%的心肌缺血不伴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不被注意,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如能对ST段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①检出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②澄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病因;③评价非特异性胸痛的原因;④观察和评价抗心肌缺血治疗的效果;⑤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等。
因此,不论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还是从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准确地监测ST 段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腔内电图敏感可靠连续、实时地监测ST段改变,并及时发现心肌缺血是临床医生多年来的愿望。
实际上,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概念是由美国物理学工程师N.J Holter发现并提出。
20世纪50年代,在动态心电图技术研制与应用的初期,N.J Holter发现动态心电图能记录到一种不伴患者自觉症状的ST段偏移(图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概念随之产生。
图2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动态心电图,明显的缺血性ST段改变并未引起相应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图1心肌缺血和坏死引起复极异常的临床症状和患者的关注,但在当天一台手术即将结束时,这位为他人实施手术的医生突然倒地猝死。
多年来,人们一直希望动态心电图能成为有效监测和诊断心肌缺血的ST 段监测技术。
但令人遗憾的是,体表心电图监测ST 段改变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检测结果存在严重干扰,有些甚至不能克服。
干扰因素包括:患者体位、呼吸、运动的影响,记录电极位置的不标准,采样率低,周围电磁波干扰,精确度低,心电资料存储的有限性等。
动态心电图监测ST 段的技术不尽人意,那么腔内电图进行ST 段监测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为研究腔内电图对ST 段改变的监测能力,Angel M edical System 公司发明和生产了一套心脏缺血检测系统,专门用来监测ST 段的改变,并在2008年通过美国FDA 的批准而用于临床。
一.心脏缺血检测系统心脏缺血检测系统又称Guardian 监测系统(图3)。
由两部分组成:①体内植入部分(Implanted monitoring device ,IM D ):其包括一个类似VVI 起搏器的心电监测仪(图3C ),该监测仪经适配器与右室起搏电极导线相连(图3D ),而图3E 为标准的右室双极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上述各部分均埋置在体内,植入技术与VVI 起搏器的植入无异。
当检出ST 段发生明显偏移时,监测仪还能发出振动和蜂鸣音报警;②体外部位:体外部分主要是接收、显示和传输部分,其包括一个体外装置(图3F ),具有心电信号的遥测和转换功能,可将体内监测仪收集的心电信息显示、随时调出供阅读并存储在体外的主机内,体外主机除存储信息和资料等功能外,还能随时打印资料。
图2猝死前心电图有ST 段下移和T波高尖图3心脏缺血检测系统二.心肌缺血资料的获取心脏缺血检测系统可监测受检者日常生活中有否心肌缺血的发作,如同一般的动态心电图检查。
还能用于运动试验中,观察和监测运动中有否心肌缺血的发作,以及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性心肌缺血的研究。
动物实验中,通过在动物心脏冠脉的不同部位放置金属支架,同时配备可膨胀式完全阻塞冠脉的球囊,其能模拟人体冠脉完全性闭塞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人体研究时,患者先植入Guardian 监测系统,然后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冠脉成形术、以及冠脉支架放置时,PTCA 的球囊完全闭塞冠脉等方法获取心肌缺血的相关资料。
不论人体还是实验动物,不论是自发还是诱发的心肌缺血发生时,除心脏缺血检测系统记录腔内电图外,还在体外同步记录部分导联的体表心电图做对照。
三.腔内电图记录的导联应用右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头端电极,右房或上腔静脉的电极,以及监测仪的金属外壳三点,可组成体内额面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图4)。
三点相互构成三个单极加压肢体导联:G1(aVR )、G2(aVL )和G3(aVF ),还可构成E1(Ⅰ导)、E2(Ⅱ导)和E3(Ⅲ导)三个双极肢体导联。
图4体内额面六轴系统图5腔内电图的导联系统就腔内电图而言,3组单极腔内电图导联均能记录到胸腔内的远场电位(图5):①HV 1:即右室起搏电极或除颤电极为探查单极;②HV 2:监测仪的金属外壳为探查电极;③HV 3:上腔静脉电极为探查电极。
四.研究结果应用心脏缺血监测系统先后进行了三项临床和两项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见表1。
1.心电资料的记录上述五项研究中均同步记录三个单极腔内电图和部分导联的体表心电图。
其中前降支以V 4~V 6导联为代表,回旋支以aVF 、V 6导联为代表,右冠脉以Ⅲ和aVF 导联为代表。
并以右室起搏或除颤电极导线的头端电极与环状电极组成双极感知导联,当感知到自主心电信号后触发记录与资料分析。
此外,心电资料均在冠脉闭塞前1min 开始记录,并在缺血性ST 段回到基线水平后结束。
除测量ST 段改变外,还测量休息时ST 段的背景噪音,休息和缺血时心率,缺血时ST 段偏移的方向,ST 段改变的绝对幅度,ST 段改变的时间等数据。
2.腔内电图监测ST 段改变的特点近10年来,通过多种方法、多项研究,评价和探讨了腔内电图及其监测ST 段改变的特征:①稳定性:当受检者为窦性心律,且心率处于休息心率带水平时,24h 腔内电图检测ST 段的生理性改变<6%,该ST 偏移的幅度等于(ST 实时偏移-ST 偏移均值)/QRS 波(R 波)振幅的均值×100%。
该结果说明,腔内电图记录的ST 段稳定性强;②抗干扰性:有学者应用运动试验研究了腔内电图的抗干扰性,结果表明,受检者在运动中,ST 段监测系统记录的图形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运动和体位变化的干扰,这是因腔内电图的记录导联位于体内或心腔内,这使肺组织和胸腔对心脏电传导和扩布记录的影响减小,Asbach2006Fischell2006Fischell2005Barou2006Theres2002受试对象猪猪人人人数量78142244起搏心律22自主心律22缺血类型急性慢性急性急性急性冠脉闭塞次数4216172722闭塞部位LAD LCX RCA LAD LCX RCA LAD LCX RCA LAD LCX RCA LAD LCX RCA腔内电图电极导联右室→机壳右室→右房右房→机壳右室→机壳右室→机壳右室→机壳右房→左胸右室→右房右室→机壳右室螺旋电极,上腔静脉,机壳右室头端,机壳右室头端,左胸右室头端,右房头端,机壳右室头端,右房头端,机壳体表导联LAD:V4~V6LCX:aVF,V6RCA:aVF,ⅢV5V5Ⅰ~Ⅲ及V4~V6Ⅰ,Ⅱ,V2闭塞时间3min2min 2.1min 1.5min1min研究结论右室→机壳对缺血最敏感腔内电图ST段改变比体表心电图明显所有阻塞部位,腔内电图ST段改变比体表心电图明显所有阻塞部位,腔内电图ST段改变比体表心电图明显腔内电图ST段改变对缺血的敏感性高于体表心电图表1腔内电图检测ST段偏移的研究结果图6冠脉闭塞后腔内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均记录到ST段改变同时记录电极与体内组织或心肌组织贴靠紧密,大大减少了类似体表心电图探查电极与皮肤间的干扰;③可靠性:腔内电图监测ST段偏移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对于三支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闭塞,腔内电图监测的ST段偏移程度一致,克服了体表心电图对回旋支闭塞不敏感的缺点。
缺血后ST 段变化幅度的观察中,早期右室电极记录的资料表明,冠脉闭塞后,ST段偏移的幅度约为R波的20%~50%,近年来资料证实,冠脉闭塞2min内,ST段相对偏移值均能达到35%~40%。
3.监测ST段偏移的敏感性试验性冠脉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时,体表与腔内电图都能记录到与缺血相关的ST段改变,并在闭塞的冠脉重新开放1min内,ST段的改变能完全逆转(图6)。
除此,三个单极腔内电图监测ST段改变的结果经比较提示,HV2和HV1导联优于HV3导联。
图7腔内电图和体表心电图监测ST段改变的敏感性图8心肌缺血时,腔内电图和体表心电图ST 段改变的幅度明显不同此外,腔内电图检出ST 段改变比体表心电图更明显。
资料表明,腔内电图ST 段缺血性改变的幅度是体表心电图的5~10倍。
在冠心病患者PTCA 术中,应用球囊闭塞回旋支时,体表各导联心电图均对发生的心肌缺血不敏感,ST 段改变的幅度低,甚至呈假阴性改变。
但腔内电图并非如此。
单极腔内电图监测ST 段改变时,对前降支和右冠脉闭塞的检出敏感性为100%,对回旋支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93%(图7)。
4.ST 段改变的幅度冠脉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性ST 段偏移的程度有两种评价方法:一种是缺血性ST 段升高或压低的绝对数值,这是与非缺血时的对照数值相比,两者的差值称为ST 段变化的绝对值。
另一种为ST 偏移的相对值,即缺血性ST 变化的数值与同导联QRS 波(R 波)均值的比值再乘以100%,该R 波振幅为此前24h 的均值。
就绝对值而言,冠脉闭塞1min 时,ST 段偏移多为3.8±1.4mV ,绝大多数(94%)表现为ST 段抬高,少数表现为ST 段压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