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信息技术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值得关注和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技术教学逐渐走向普及化。
随着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不再局限于少数学校和地区,而是逐渐走向全面普及。
二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待提高。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程度逐渐提升,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
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较低。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待创新。
信息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速度相对较慢。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信息技术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优化:一是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其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
二是要调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增加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项目实训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三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和动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信息技术俱乐部、组织竞赛和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在普及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效果、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科技教学问题与思考
信息科技教学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对信息科技教学问题的思考:一、教学内容与需求不匹配当前,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与实际需求脱节。
很多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困惑,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实用技能。
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学生对信息科技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不足在一些地区,信息科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专业的教师和设备。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影响了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信息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学生个体差异大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则相对薄弱。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信息科技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生个体差异和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科技教学,为培养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信息技术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地区,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这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差距,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变化较快。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要求学生及时跟进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境。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但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有限,无法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这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发展,也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方法和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
需要采用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信息技术教育。
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使其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设施,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要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内容更新快、实践环境不足、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和挑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貌合神离”现象及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貌合神离”现象及思考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由于理论、观念、体制、软硬件条件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很多地区或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仍存在一些不良“貌合神离”现象,经过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如果这些不良“貌合神离”现象,如不及时性分析解决,将会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引入一些误区。
现象一:“自由式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学生自学物理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对声音如何传播感兴趣吗?生:喜欢师:今天,我们就来网上学习,同学们请你们自己打开网页自己学习吧!(于是学生上网开始学习,有的看课文朗读,有的看《声音如何传播》录像,有的看其它学习资料,有的进入讨论坛进行交流,有的东点点西点点……学生都中网上忙碌,教师却在学生中走来窜去无所事事。
)教学反思:初看这是一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好现象。
但看完这节课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整节课堂上缺少了什么!细细想来,缺少了什么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
这样,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极端化的出现。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保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课程整合中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必须遵循“学习方式开放学习过程调控”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靠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或学习软件等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各个领域,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学校教育和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教育机构通过引入智能化教育设备和教学平台,提升了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远程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渐兴起,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平台安全性不足、学生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需要深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意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培训不足、学生技术能力不均等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一些地区的学校可能无法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老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生们的技术能力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学生可能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灵活性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分析及其对策思考一、问题分析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日益重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教材过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过时,无法跟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导致教材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限制了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单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和编程语言等方面,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难以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操作,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多以传统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和项目案例的引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资力量不足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是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的教师。
这使得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供良好的教学体验。
二、对策思考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对策思考。
1.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动态更新的教材体系,及时更新信息技术的最新知识和应用实践。
教材内容应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案例,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2.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项目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选修课程,提供不同领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例如,引入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提高课堂互动和学习体验;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MOOC,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已成为普遍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
然而,全国各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教材建设的不足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更新滞后,不支持新科技新应用的开发,不能适应时代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材料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比较晚,许多学校缺少信息技术教师,原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三、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基于单一考试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无法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等,这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教育资源不足
在一些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时间短、科技条件不足等原因,学校设备较差,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缺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加强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评价体系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1. 教学资源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数字化等教学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案、教学软件、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2. 教学方法多样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传授知识。
而现在,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尽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缺乏动力。
这与学生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教学目标的模糊性以及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有关。
4. 师资力量不足: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但目前一些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水平不高,不具备足够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
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滞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但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学生学习一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或技术,无法迎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2.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很多学校还是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引入一些实践性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估、作品展示等,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学校设备和网络条件不完善: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老旧,网络条件不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无法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1. 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应及时更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或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需求接轨。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笔者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发现,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偏离正确的方向。
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忽略其它教学技术手段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
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
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有另一些人对技术持—种依赖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
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人面对面实现的交流和讨论,非要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子或视频系统来实砚,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还有一些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有更多的依赖,认为信息技术老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切工作,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几个信息技术老师陪同,机器出了故障由信息技术老师解决,有的甚至完全有信息技术老师操作这节课电脑设备。
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是不理想和不现实的。
学科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2.在教学中过度追求精品课件,忽略简单实用型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教师都很热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课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教学剑客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教学课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精品课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课件的倾向。
教学“教”与“学”分离问题的探究
教学“教”与“学”分离问题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学中的“教”与“学”分离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中的“教”与“学”分离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深入探讨教学中的“教”与“学”分离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分离现象、成因分析、影响因素探究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教学“教”与“学”分离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深入探讨“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及成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提升教学效果。
研究教学“教”与“学”分离问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起更加和谐的教学关系。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增进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水平。
深入探讨教学“教”与“学”分离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分离现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与“学”分离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一、引言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使得学生缺乏对技能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很少涉及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更多的是独立技术的传授,缺乏系统性。
2. 师资力量不足在许多高中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师数量较少,很多学校甚至无法招聘到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这些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相对较少,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
3. 实验设备不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操作,但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实验室设施相对较差,很多设备比较老旧,不能有效支持教学实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一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非常困难。
三、对策1. 平衡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加强对技能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论和实践之间应该得到平衡,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
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素养。
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教学创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透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存在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材内容也相应增加,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有限,导致内容安排不够完善。
有些教材内容过于繁琐,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还未纳入教学内容中,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灵活应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与设备短缺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但目前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无法支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综合实践活动,制约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容易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厌学情绪。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的信息技术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但信息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是更加重要的考察内容,而这些能力无法简单通过笔试来评价。
需要探索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需要有针对性的改进。
要进行教材内容的优化和精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
要加大对教师和设备的培养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改善设备条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要注重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化教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信息化教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信息化教学视域下,课堂教学行为有着新的特点和要求。
本文将从信息化教学视域出发,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1. 多媒体化:信息化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视频、插图等资料,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交互性:信息化教学强调教学的交互性,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的讲解,而是通过互动问答、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交互性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3. 个性化:信息化教学倡导教学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地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信息化教学视域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特点:1. 精准导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精准的导学内容和方式。
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提问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探究引导: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设计实验、案例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评价反馈: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视域下,应该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通过设计在线测试、作业批改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
5. 多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张玉林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张玉林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全球各个行业都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和创新。
然而,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常常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入理解技术知识。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只能听讲、看演示,并没有太多机会亲自动手操作。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会变得比较肤浅,应用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实践教学方法。
比如,可以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等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着知识扎堆、应用不足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能传授一些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不知道所学知识到底有什么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实际应用较多的领域,来讲解相应的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讲解网站设计和制作来培养学生的网页设计能力,通过讲解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最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着教材滞后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
然而,教材更新的速度相对较慢,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最新情况。
这就导致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并将新的技术知识适时地引入课堂教学。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来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扎堆、应用不足和教材滞后等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教学创设问题,如何有效地教授信息技术知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进行透视,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情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许多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无法跟上最新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老师们难以有效地教授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存在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普遍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来教授信息技术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三、资源不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往往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软件、硬件设备成本较高,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和软件。
一些学校因为资金问题难以配备最新的设备和软件,这就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在学生繁重的高考科目之中,导致学生缺乏专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因此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加强教师培训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小组等方式,帮助老师们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
学校还可以鼓励老师们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二、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考虑引入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作为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阶段,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创设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透视和探讨。
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情境主要包括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
在许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非常有限,甚至存在教学设备老化的情况。
而且,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上,缺乏对于信息技术行业前沿技术的介绍和应用。
教学方法大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透视和解决。
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更新,确保学生有足够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用于学习。
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教师还需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化学习、实验教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还包括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能力培养不够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逐渐降低,他们更倾向于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应试科目,而非一门实用的技能课程。
信息技术教学多偏重于操作层面,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透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因材施教。
并且,需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体验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学校和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等实践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还包括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透视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进行透视,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不匹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停留在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上,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创新。
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培养出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往往比较单一。
教师主要以讲授知识和演示操作为主,学生则以模仿为主要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资源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也较频繁,学校往往无法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和教材。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埋没了学生的潜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师资也存在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性较强,一些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老师可能仅限于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信息技术背后原理的深入理解。
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应该多样化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多采用项目化、实验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共享。
学校应该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设备和教材,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可以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来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信息化教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信息化教学视域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信息化教学视域出发,分析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特点,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行为特点1. 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来源和形式。
教师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更为全面、新颖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2.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一对多”授课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电子课本进行在线阅读,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的教学材料,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 课堂互动性的增强信息化教学视域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促进。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等手段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了教学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1. 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更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材料,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形式更加多样、形象更加直观,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透、露、留”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透、露、留”发表时间:2016-09-18T14:03:43.4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8月总第251期作者:单玉友[导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包含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安徽省皖蚌埠市五河县教研室233300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用“透、露、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透、露、留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中也应有其独到之处。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动手欲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是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的问题。
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透、露、留”的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主要任务包含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而兴趣驱动认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获取、处理、传递、应用信息的技能。
同时树立健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工作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何把这些目标和任务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我们信息技术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练好“透、露、留”的功夫。
大家都知道“剧透”。
这是一种把涉及剧情的作品(如小说、电视剧、电影、漫画、游戏等)的内容泄漏的行为。
是指在他人看完某个戏剧作品之前告诉其内容或结果。
对于未曾观看原作的阅览者,在阅毕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可能会减少。
但也有人希望提前得知剧情,以便更加关注对剧情细节的鉴赏、更加准确地判断演员对角色的演绎、刻画水平。
一、我们的课堂要不要“课透”呢?我认为是必要的。
适当的“课透”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明确目标任务,进入学习角色。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任务驱动下带着问题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和成因分析[摘要] “学”与“教”本是一个统一的活动,实践中却出现了分离,即倚重“教”的工具支持,缺乏“学”的技术工具支持与研究;强调“学”的方式转变,忽略“教”的策略引导;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轻视“学”与“教”的过程性评价。
其分离结果凸显了教师知识垄断的状态,失去了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及其效果反思的动力,剥夺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机会,究其原因是片面夸大媒体和工具的教学作用、对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认识不足,以及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欠缺导致“学”与“教”出现了分离状态。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教学目标、内容、资源、评价等方面寻求突破,并希望立足教学实际,做到“学”与“教”在目标、内容与过程等三方面的统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学”与“教”;分离;成因过去,人们对“学”与“教”分离的现象也进行过深刻反思,认为教学永远是“学”与“教”统一的活动。
今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统一本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却意外地出现了新的“学”与“教”分离的现象,它不仅是过去分离现象的一种死灰复燃,而且又有了新的分离表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长此以往,信息技术不但不会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革除以往教学的陋习,反而会形成新的阻碍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这将贻害无穷。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现象透视“学”与“教”的分离并不是指时空意义上的分离,而是指统一活动中两类元素的割裂。
例如,学生在课堂自学,或在家里做作业,教师并不在场,但此时的学并没有离开教;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也不在场,这种教也没有离开学。
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游荡,脱离了教师的计划、组织和指导,或者教师的讲课超出学习者的经验范围,并没有学生的参与和听讲,那就已经出现了彻头彻尾的“学”与“教”的分离,我们应该加以克服,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
信息技术环境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学习氛围和条件的总称。
这一环境构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和学习资源,同时,在日渐成熟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的教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
然而,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由于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点和实践中的误区,致使“学”与“教”又表现出新的分离现象,使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分离的现象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倚重“教”的工具支持,缺乏“学”的技术工具支持与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重视教而忽视学,学生缺乏学习工具和资源的利用。
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与课程没有实现深度融合,只体现教授的阶段,没有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融合。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 缺乏学生参与互动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利用计算机视听技术呈现讲课内容,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状态,并没有参与到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
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引导学生参与的意识,真实情景的教学变成了电视教学,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缺失了课堂的师生互动交流,现代媒体应用只是一种知识传递型教学的翻版。
2. 学生参与条件受限课后教师留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探究的内容,学生无条件完成,原因是学校没有学生可以利用的充足信息资源设备,即使家庭能满足学生上网需求的,大多数家长也不赞同孩子上网。
有时还会附带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学校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如果家庭不具备上网条件,这项任务就自然变成学生家长要做的事情了。
家长或托朋友或去网吧下载学习资料,完成的作业交给孩子,用来应付教师上课时的检查。
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3. 学习节奏失控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等工具、手段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如何用这种工具手段学习的,这样就出现了课堂教和学节奏不一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对不懂的问题的求解、演算的工具比较单一,但老师用黑板教的方式和学生用纸笔学的方式结合得很好,不紧不慢,不多不少,让人觉得有种节奏感。
信息技术环境下,投影、电子白板和交互视频等教学工具与学生学习的笔记本、电子记事本和便携式电脑之间似乎很难做到协调一致,或者信息量偏大,或者知识表征形式单一,或者呈现速度太快,或者生成过程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复制信息。
总之,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游离为两种形态,简单地说就是教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工具的特性及其变化,使“学”与“教”在思维空间上出现了分离。
(二)强调“学”的方式转变,忽略“教”的策略引导新课改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转变,以及在转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何种角色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
信息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变成了“放羊式”和“游荡式”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的引导、支持与调节,完全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目的性的状态,其收效甚微。
下面这位老师反映的情况就是这类现象的真实写照:“现在新课改的新理念,也知道点,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能做啊,什么师生互动、探究教学、合作教学。
我的理解,互动就是问答,探究不知道怎么做,合作嘛就是小组讨论,问答又该怎么问、讨论怎么讨论,时间、度怎么把握,这些我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清楚,还是按老办法学生成绩才考得好。
”[1]一项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发了教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意向,但其教的方法策略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继续保持原有的授课方式,在如何体现概念变化等方面还缺乏教学经验。
许多教师误把扩充课堂讲授内容当做引发概念变化的形式,寄希望通过丰富讲授内容(尤其是选取学生不知道的材料)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显然,凭借增加信息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很难实现整个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个教授过程中也无法真正做到激发学习者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开展多渠道互动交流。
(三)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轻视“学”与“教”的过程性评价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要求转变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和表现性评价。
然而,行政主导下的评价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评价地位,面对升学压力,放弃了“学”与“教”的过程性评价。
殊不知,学习过程是“学”与“教”联系的纽带,教师不关心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只关注学习结果评价,缺乏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和磋商,造成严重的低效重复现象。
教师照本宣科,不辞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的内容;学生高分低能,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个性化发展受到束缚,艺术天赋被扼杀,只沦为考试机器。
对于网络课程,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辅导和在线学习答疑,许多网络平台上的课程就只能是一种“电子搬家”式的信息堆积,没有教师的在线答疑和协作交流,和纸质印刷教材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纸质书籍阅读起来方便。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通常反映在网络数据库中一个个可查的分数或等级,没有过程性评价资料,也没有评语式的评价内容。
看似二者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考试分数,但真正走向了学习者“绽放”和教育者唤醒学习者“灵魂”的反面,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工具站在了“学”与“教”的两端,为分数所奴役,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价值追求和主体地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分离的后果(一)凸显了教师的知识垄断状态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设施方面,通过许多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在内的城乡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逐渐形成。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的根基。
教师从掌控教科书、参考书到垄断信息技术资源,教师以知识代言人的形象继续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讲台上,“一言堂”和“满堂灌”的讲授方式继续上演,而且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对于知识的获取数量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
尽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与“教”在信息资源支配上的分离,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了信息鸿沟,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无法实现,学生运用信息资源设备解决问题也无从谈起。
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
据笔者于2007—2009年间在西部某省农村中小学调查的结果显示,95%的教师有上网经历,80%的教师所在学校有教师可用网络资源与设施,而学生仅有15%的人接触过网络,学校基本无法保证学生正常获取网络资源。
数字鸿沟加大,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扩大,师生之间也在扩大。
在一次项目开题论证会上,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韩骏博士就提到数字鸿沟的问题,指出今后教育信息化要加大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网络建设,基本要做到覆盖教学点的网络工程,真正实现“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
诚然有人指出,“教学不只是教学生学,教学也是教师自己在学,越是自己注意不断地学,越是可能拥有优秀的教学。
”[3]但在这种“学”与“教”分离的情况下,这种优秀的教学充其量只能是教师个人表演技艺的提升和对信息资源拥有量的增加,而要真正做到“能者为师”,我们的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去哪里学的问题。
信息环境下只有引起对“学”的问题的足够重视,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获取资源、运用资源,才会平等分享已有的信息资源与设备。
(二)失去了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及其效果反思的动力“已建成的校园网中,90%还都处在一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4]以上数据是教育部2004年的调查结果。
“用”与“不用”已成为历史的话题,今天,这种现象大有改观,信息技术用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教师备课、学籍管理、家校联系、校园建设等。
但这一切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使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
时下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宁把设备用坏,也不把设备放坏!”但用在哪里?是否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应用人员缺乏应用效果的反思。
如果说几年前学校还是精打细算过日子,怕把家底掏空,可今天就不同了,学校自认为家底厚了,可以放心地引入新设备。
为了能给新设备使用腾出空间,各级各类学校鼓励大家时时用,处处用,至于用的效果如何,没人去理会。
人们坚信的一点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完全被“绑架”在技术发展的列车上,其更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似乎教育成为新技术应用推广的最大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