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
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高考是指高中阶段学生毕业的考试,也是中国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途径。
自1952年开始,高考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本文将会对高考改革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初期探索(1952-1977年)中国高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这一年中国推出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其目的是选拔出才华横溢的人才来推动国家建设。
该时期的高考考试内容主要以文科为主,考题主要是国内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期的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考试科目和考试形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阶段:文科与理科的区分(1977-1999年)从1977年开始,高考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的改革。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
在这个阶段,高考的考试内容逐渐分化为文科和理科两个主要的科目类别,考试题型和难度也有所变化。
此外,高考改革还引进了分数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的评价方式。
第三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2000-2013年)2000年,中国高考经历了又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考试外,学生还需参加体育、艺术、实践等方面的考试。
这一改革对于高考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高考改革方向的关注和争议。
第四阶段:多元化选拔与综合评价(2014年至今)从2014年开始,高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中,高等教育部门开始试行多元化选拔的政策,即通过特别单独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等方式来选拔学生。
这种改革旨在从更多的角度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结:高考改革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目标是通过选拔考试选出优秀的人才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几十年来,高考改革不断创新,逐步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考改革将继续进行,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2014高考政治必备资料-热点专题:深化社保制度改革 编织公平可持续的“兜底网”
3、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 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决定》指出,实现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 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返回目录
退出
(二)政治生活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国 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将建立更 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决定》的一个重要内 容予以明确,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 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 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返回目录 退出
(一)经济生活
6、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加强国 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7、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 入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9、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决 定》指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返回目录
高考综合改革宣传方案
高考综合改革宣传方案背景自2014年以来,高考出现了历史性的改革。
从单一的文理分科扩展到“3+X”科目结构;《外国语言文字考试大纲》中增加了口语考试;增加了语文、数学、外语3科联考等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都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人认知并适应。
宣传目标这个宣传方案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接受高考综合改革,了解新高考制度,提升广大考生自主择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推动“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
具体的宣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知识的变化:通过宣传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举措,让考生及家长了解当今世界上知识和技能的变化和该怎样面对这些变化。
2.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以及未来就业市场的趋势和变化,从而提高做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3.增强实践能力:鼓励考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拓宽眼界,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宣传措施为了实现宣传目标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高考综合改革,采取以下措施:1. 宣传倡导推广•媒体广泛宣传:各种媒体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向更多人传递宣传信息。
•走在火车上的宣传:开展出题人讲座、名校招生宣讲、地方特色推荐活动等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进入中小学校在公共场合开展现场咨询与宣传服务,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新高考改革方向、政策、意义、实施规程等内容。
•开展试题研讨:针对新高考的试题增加专门的研讨机制,引导考生和考试机构逐步熟悉新考试题型,同时探索新的考试评价机制。
2. 丰富多彩的实践•社会实践:通过举办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高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如实习、见习、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
•在线教育平台:建立新型教学体系、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广高效在线学习平台供选手调研,更好来适应新高考的考试内容。
2014年十大教育政策盘点
2014年十大教育政策盘点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5年第01期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注定会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一年,不管是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还是教育领域的专项改革,都将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将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将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1.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政策回顾: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意见提出了改革的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规范考试加分、自主招生,改进录取方式,拓宽多种形式学习通道。
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五是在少数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12月17日、18日,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4个配套文件,对考试招生改革的关键环节做出详细规定,为招生改革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其中,对于饱受争议的高考加分问题,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5部门联合发出意见,对目前的高考加分项目进行大“瘦身”,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此后获得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关于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进行了系统规划。
一、高考改革1.1 改革方向2014年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高考改革,着力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和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
同时,《实施意见》也提出了高中教育改革的五个重点,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健康身心教育。
1.2 试点探索自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高考改革试点工作,涉及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
其中,河北、湖南、福建等省份探索实施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试验科目,山东等省份开设了综合素质评价科目,广东等省份则启动了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1.3 招生录取高考改革不仅涉及到考试制度,招生录取模式也需要得到更新和完善。
以山东为例,其高考改革方案提出,采用多元录取方式,包括综合素质评价、艺术特长生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推荐等。
二、教育评价体系更新和完善2.1 面向全人培养《实施意见》提出的教育评价改革,旨在促进面向全人培养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在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方面展开多元化的活动,探索开展“自主学习”等独立学习项目。
2.2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评价为导向的过程。
在教育评价中,不仅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还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表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3 探索国际化教育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并开展“走出去,走进来”的教育交流活动。
因此,在教育评价方面,也应逐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跨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
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
新高考政策详细解读
新高考政策是指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该政策旨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分科设置更加合理,考试方式更加多样化,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新高考政策涉及以下方面:
1. 课程改革
新课程方案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技术与设计、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作为必修科目,同时还设置了选修课程,如心理健康、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2. 分科设置
新高考政策将文、理科目进行拆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文科或理科,同时还设置了综合素质评价科目,如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
3. 考试方式
新高考政策将高中阶段考试分为普及型考试和选拔型考试,普及型考试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选拔型考试则是针对高水平人才进行选拔,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新政策还将高考时间延长至两天,第一天考试文化科目,第二天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科目。
4. 素质教育
新高考政策要求高中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将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979年后历年中国高考的科目设置和总分
在我国,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重要关键性时刻,也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指标。
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科目设置和总分计算方式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对于每一次的改变都直接影响着亿万学子的未来和命运,因此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评估自1979年后历年我国高考的科目设置和总分计算方式,并就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关键的教育制度并思考其意义。
一、 1979年后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1. 1979年-1996年:文科、理科分科考试在高考恢复后的最初几年,我国的高考科目设置为文科和理科分科考试。
文科生主要考试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等文科类科目,而理科生则主要考试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科目。
2. 1997年-2018年:文科、理科加综合考试从1997年开始,我国高考的科目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消了文科和理科的分科考试,改为文科和理科各加一门综合科目。
这一改革使得高考科目设置更加全面,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在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养方面受益良多。
3. 2019年至今:高考科目设置进一步拓展近年来,我国高考的科目设置继续拓展,加入了文科类科目的哲学和社会学、理科类科目的生物学和地理等。
这一改革使得高考科目设置更加丰富多样,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 1979年后我国高考总分计算方式的变化1. 1979年-2001年:主要依据学科成绩在高考刚恢复的最初几十年,我国的高考总分计算主要依据学科的考试成绩。
每个学科的成绩通过一定的权重相加,得出最终的高考总分,这种计算方式对学科成绩的重视程度较高。
2. 2002年-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在2002年,我国启动了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这一改革使得高考总分计算方式从传统的学科成绩相加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育、艺术特长等方面的评价,使得学生在全面素质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失败命运早已注定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失败命运早已注定王贵成文继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三个月后,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呵呵,酝酿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国高考改革的面纱终于揭开了。
然而,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却现出了失败的影子。
一其实,这次高考改革在十年的酝酿时间里,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此次高考改革的源头可追踪到2005年,2010年国家通过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后,高考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
2010年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专家开始围绕高考改革进行调研,一年后,16个议题的调研报告陆续形成,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
但在教育部党组讨论之后不了了之。
此后,数度传出方案已出,但又数度搁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口号相信那些操持教育改革的肉食者比谁都清楚,喊起口号来比谁都响亮,可为什么这么一份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改革方案却被一拖再拖呢?十八大之后、2013年春节前,教育部又提出要起草高考改革方案,但只是与小升初、研究生考试等一起,纳入“人人成才的路线图”里。
到了2013年5、6月份,思路再次调整,强调还是要围绕高考作文章。
2013年11月1日,教育部主导的改革方案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原则通过,随后由《中国教育报》披露部分内容,教育部副部长表示“公开征求意见后发布”。
一切似乎都已经板上钉钉,但这份方案在内部征求意见时招致多人反对,既包括专家学者,也有行政官员,方案再度搁置。
直到2104年7月,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再不出无法交待”。
因为根据部署,2017年就要开展试点,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必须在今秋高一新生入学前发布。
所以在最后两个月内,方案的讨论修改工作被逼驶上快车道。
“几乎天天在变,”一知情专家说,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后,还作了多次修改。
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之一,自1977年恢复以来,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改革。
2014年起,高考改革进入全新的阶段,着重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高考改革的背景及目标高考改革之所以被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教育环境下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高考模式仅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考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与内涵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兼顾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水平评价:仍然是高考的基础,反映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2. 思想品德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实践能力评价: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能力评价: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评价带来的影响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 鼓励样板学生的培养:传统高考模式只注重学科成绩,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而综合素质评价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样板学生”。
2. 促进教育公平性:由于高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考核范畴,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因学科差异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不擅长学科知识但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3.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考改革将创新能力评价纳入考核范畴,有利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的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已于2014年开始全面推行新高考改革,旨在构建更为科学、公平、有效的高考评价体系。
新高考制度涉及到考生招生政策、考试内容和形式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对高中生的学习和备考带来了新的挑战。
议论文作为高中语文考试中一项重要的题型,也在新高考政策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新高考改革中,议论文的写作要求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采表达能力。
考生除了需要对所提供的议论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外,还需要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论证和支撑。
传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高考政策的要求。
本文将围绕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展开研究,剖析新政策对议论文写作的影响和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总结出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学生在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可以分析现行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的适用性,并探讨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借助研究成果,可以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业提高。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也为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3 文章目的文章目的是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培养其批判思维和论辩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014年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
2014年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认真组织实施《2011—2015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现就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调整考试内容,优化统一考试科目设置。
(一)自2014年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综合”模式。
“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分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种)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
综合分综合1和综合2。
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
考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数学、综合和外语语种。
[注:自2014年起取消基本能力测试.]从2014年起,外语考试科目中的听力考试不在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
招生院校可在招生简章中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外语听力成绩提出要求。
报考外语类或对外语口语有要求的专业的考生仍需参加由省统一安排、各市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外语口语测试,其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
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录取的参考依据。
2.春季高考的文化基础部分(即语文和数学两科),由省统一命制试题,统一组织考试;专业技能部分(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由省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招生院校负责组织考试。
(二)自2014年起,对参加夏季高考的高中段应届毕业生的体育测试成绩以学生在高中阶段体育成绩为依据,按照《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分A、B、C、D(即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下同)四个档次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往届毕业生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测试,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考生实际测试成绩,分A、B、C、D四个档次记入考生电子档案。
对符合免试条件的考生,其成绩计算按有关规定执行。
二、进一步加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强化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一)进一步加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管理,增强其科学性和公信度。
2014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
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
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这次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探索和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评价方式和多样化录取模式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学校自主招生、社会有效监督、具有山东特色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一、每年两次“高考”自2012年起,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实行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面向不同学生类型的分类考试办法。
实行春季和夏季两次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参加春节高考和夏季高考。
春季高考,维持目前的对口高职考试模式基本不变,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学生,主要为高职院校选拔合格生源。
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份。
夏季高考,即目前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入学考试,重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同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考试时间仍为6月7、8、9日,由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主要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生源。
对于参加两次高考且成绩均达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允许参加两类考试志愿填报。
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规模将逐步扩大。
二、体育测试进高考2012年高考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体育测试内容,体育成绩满分20分。
全省统一测试时间为4月下旬,我市由市教育局组织统一测试。
体育测试项目设置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
2012年高考3个项目由考生任选2项,以后每年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在12月底依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取第二年体育测试项目,提前向社会公布。
体育测试的项目分值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满分12分,立定跳远满分8分,掷实心球满分8分。
身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伤、病等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可享受照顾,予以免试,成绩原则上按当年全省应届毕业生考生体育平均成绩计算。
不申请照顾的残疾考生,可进行测试,对参加测试的残疾考生进行加分奖励。
社会考生不计平时成绩,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折合计算。
关于高考志愿是什么时候改革的
高考志愿是什么时候改革的高考志愿是什么时候改革的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志愿填报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考生需求,高考志愿填报经历了多次改革。
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1985年:首次实施高考志愿填报1985年,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全面推开,首次实施高考志愿填报。
此前,高考志愿填报由学生单位代为提交,而1985年起,学生可自主填报志愿,填报内容包括报考院校和专业。
二、2001年:实施“平行志愿制度”2001年,高考志愿填报进一步改革,实施“平行志愿制度”,即考生填报多所院校时,各所院校之间并列,平行竞争,录取时按照学生志愿和高考成绩综合排序。
三、2014年:启动“3+3”高考改革试点2014年,我国启动“3+3”高考改革试点,即在高中阶段就先选定三个专业方向,高考后根据成绩可分别报考三个院校,填报一、二志愿。
四、2018年:全面实施“3+3”高考改革2018年,我国全面实施“3+3”高考改革,同时取消了高校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加分政策,让考生真正实现了“志愿至上”。
五、2020年:志愿填报更加个性化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继续升级,推行“自主招生+专业定向”等新政策,让考生的志愿填报更加个性化和贴心。
综上所述,高考志愿填报经历了多次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考生的需求。
在未来,应当继续完善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提高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建议一:充分调查考生需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志愿填报政策。
建议二:加强高校宣传,提高考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知度。
建议三:优化招生程序,提高招生效率,减少考生等待时间。
建议四: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个考生都能享受公平、公正、公开的高考制度。
建议五:加强高考评价体系建设,为考生提供更加权威、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方式。
总之,高考志愿填报是高考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必须贯彻“以考生为中心”的原则,既要顾及考生利益,也要满足高校需求,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
2014新政策选科
2014新政策选科
2014年新政策选科是指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3+3”选科模式。
该模式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
具体来说,“3+3”模式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
必选科目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选考科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3门科目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
这一政策的出台目的是为了推进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喜欢的科目,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减轻一些学生的学业负担。
同时,这种选科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新政策选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选择哪些科目可能会影响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需要认真思考和权衡利弊。
同时,由于选考科目的自由度较高,一些学生可能会存在盲目选择的情况,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三反五反”选拔优秀人才,到大规模实行高考录取的全国统一选拔制度,再到现在逐步推行多元化考试录取体系,中国的高考改革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漫长的历程。
回顾这个历程,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故事。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认为比较经典的高考改革故事。
故事一:林樵清封存试卷1977年,新中国第一次恢复高考。
这也是中国高考改革的起点。
但当时的高考制度还很不完善,具体操作也不太规范。
就拿最早的一年来说,那时候不仅试卷泄题,甚至有人将答案写在桌子上。
这对当时激情满满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不公平。
当时深圳市南山中学的林樵清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他当时是一名英语老师,准备给学生设计一套高考复习题,但他想到了一些事情。
他知道,很多地方的学校都不会规范地管理试卷,这样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会影响一些有诚信的学生。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很特别的做法来保存这些试卷。
他用一些密封袋将试卷封存了起来,然后再用一些铁皮箱将封存起来的试卷全部密封起来,摆放在学校的地下室里。
这样一来,试卷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
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经典故事。
故事二:彭宇行创造“高考移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少数人可以参加高考,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稀缺的推荐信和各种社会关系来寻找机会。
而其中的一个人,彭宇行,用他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高考移民”的奇迹。
彭宇行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读书。
当时他梦想着参加高考,但他却成为了高考制度下的“弃儿”——即使是有能力的学生,只要没有高中文凭,就不能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彭宇行在职业学校稳居第一的位置,在教师的推荐下走上了职业道路。
但他并没有放弃高考的梦想。
他先是拼凑出自己的高中毕业文凭,然后开始揣摩高中教材。
数月后,他在全国范围内以65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大学。
新高考改革各省实行的时间哪一年
新高考改革各省实行的时间哪一年新高考改革各省实行的时间2014年启动-2017年执行,新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省份2014年新高考改革试点正式开始,作为第一批实行新高考制度的省份,浙江和上海分别公布了本省的新高考制度,浙江使用浙江卷采用七选三的选课模式,选考等级采用21等级制度。
上海使用上海卷,总分660不变,选课采用六选三的模式,等级制度采用5等11级制度。
2017年启动-2020年执行,新高考改革第二批实行省份继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之后,2017年作为第二批改革的省份,山东、天津、北京、海南四个省份也公布了新高考改革的方案。
此四省沿用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的方案,采用3+3选课的模式。
但是四个省因地制宜,参照每个省的不同情况在学考和选考制度上各有不同。
2018年启动-2021年执行,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省份2018年第三批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有湖南、湖北、河北、辽宁、重庆、江苏、福建和广东八个省份。
作为第三批实行新高考的省份,这八个省份充分借鉴第一批和第二批实行新高考省份的经验,有效的调节选课不平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采取3+1+2的考试模式,实行统一的等级赋分制度。
使新高考方案再次升华。
2019年启动-2022年执行,新高考改革第四批试点省份按照最开始的计划第四批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有陕西、宁夏、云南、广西、甘肃、新疆、青海七省。
但是由于四川、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贵州、内蒙古和西藏10个省份原定于2018参与第三批新高考改革,却因为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问题,以新高考制度不成熟,不适合本省教育情况为由,推迟了新高考改革,所以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省份是否参与第四批新高考改革,以及原定于第四批改革的省份是否也会出现反悔的现象。
全国新高考的三种模式一、3+3模式目前上海市和第二批实行新高考改革的4个省市,分别是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是采用3+3高考模式,指除语数外3科外,学生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自主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经统计,该模式共有20种选科组合方式。
全国新高考是什么意思_与旧政策有哪些区别
全国新高考是什么意思_与旧政策有哪些区别什么是新高考政策新高考政策即教育部公布的新的高考改革政策。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目的就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
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
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技术只供浙江考生选择)六(或七)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3+3”模式“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3+1+2”模式根据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市将采用“3+1+2”模式。
即“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新高考政策和以前有什么区别1.新高考政策和以前文理分科不同以前高考将普通高中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类,数学试题也是文科理科不同。
现在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学生将依据个人学习兴趣、学科优势和高校分专业选科要求选择确定等级考科目,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变得更加多元。
2014高考政治备考精品资料-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高考专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危害1、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具体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
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分析称,第一,这些数据、这个曲线说明了我们国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
因为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不算低。
第二,说明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地有所回落。
2、当前我国工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企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垄断行业、高科技行业、金融业等收入高,而传统的农林牧渔等行业走低。
第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元,二者之比达3.23∶1。
1990年,这一比例为2.2∶1。
世界上多数国家这一比例在1.6以下第三,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市为66115元,最低的黑龙江省27735元,最高最低之比为2.38∶1。
1990年我国地区间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比为1.84∶1。
第四,企业高管薪酬和普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据统计,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2010年为66.8万元,是当年全国平均工资的18倍多。
而部分私营企业、简单劳动者的工资偏低。
2010年,城镇私营单位中的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三个行业中就业人员月均工资收入在1461元以下,不到城镇单位企业在岗职工的一半。
3、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危害。
首先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其次,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短板,而内需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存在重大扭曲。
2014年上海浙江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2014年上海浙江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解说:按照目前的安排,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不进行试点的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本次改革在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建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立交桥。
杜玉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这次改革选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先进行试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考试可以自选,综合素质招生,废除“自招联考”……相比往年“着重修正”的教育改革,2014年“37岁”的高考制度迎来“深度革命”,针对“一考定终身”“只见分不见人”“招生腐败”等积弊的改革开始“破冰”。
记者获悉,高考改革年末还有四大动作:出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意见;出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意见;出台高校自主招生相关意见;出台规范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突破“一考定终身”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勾勒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清晰轮廓。
随后,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试水高考综合改革: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试,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
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成为国家选才的重要通道。
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在2009年达到2145万人,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
然而,“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等规定影响一些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
英语考试首次打破“一考定终身”,彰显了此轮高考改革“啃硬骨头”的决心。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英语“一年两考”,有助于扭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思路,回归学习的本质。
北京大学教授宋伟说,“文理不分科”将培养更多综合型学生,储备跨学科、具备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新型人才”。
试水“综合评价”
根据沪浙高考改革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上海考生要考语、数、外等13门“合格考”,再从地理、物理、化学等6门“等级考”中根据兴趣或特长自选3门,成绩计入高考;浙江考生必考的外语科目也可以从英语、日语、俄语等6门语言中选择,高中学业考试可以“7选3”计入高考成绩。
此外,学生将建立“综合素质档案”,供招生学校参考。
从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考试科目;而将“兴趣”“责任”等综合素质评价计入档案,则有利于破除“唯分数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说,教育不能“只见分不见人”,“唯分数论”就是用一个“总分”代替对学生方方面面的评价。
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仅作为招生参考,却向学校和社会传递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
目前,教育部已明确足球特长可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四川将体质健康测试纳入综合评价,上海将思想品德、传统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等纳入综合评价等。
记者获悉,教育部年内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和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规范“自主招生”
招生处“蔡处长”落马,中国人民大学叫停当年自主招生;教育部重申自主招生“六条禁令”。
国务院的考试招生改革意见则明确,2015年起自主招生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2014年,一连串的动作给自主招生“降温”。
我国自主招生试点启动于2003年,目前试点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
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意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近年来,这项政策逐渐走样:招考信息全凭高校一家之言,部分名校提前签约“掐尖”,部分名额成为“权力招生”……
“取消联考是为了提高统考权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国家政策力图“校正”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作为统招的有益补充,自主招生不能因噎废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只有让自主办学权落实到大学,同时大学有健康的运行机制确保自主权不被滥用,自主招生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记者获悉,年底教育部将出台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相关意见。
整顿“高考加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辽宁省2014年体优生加分项目由29项减为8项。
此前,已有17个省份将奥赛科技类加分项目降低或调整,奥赛科技类加分考生从前几年的5000多人,降至2014年的1300人。
高考加分本质是对高考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和对德才优秀者的一种鼓励,彰显实质性的教育公平。
但10多年来,加分政策在权力与金钱的腐蚀下日益偏离航道,乱象频出:2014年,哈尔滨一中学共有800名考生获加分;河南漯河高级中学74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体育加分,占此项全省总数的1/10……
重庆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邓沁泉说,需要加强加分的公开透明和有效监督。
但这种基于高考卷面成绩的加分制度,最终应被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