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二、三)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二、三)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解析:C 结合题意可知秦朝对亲生父子与继父子在盗窃问题上的量刑、定罪方面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秦律中的一个特点——同罪不同罚原则,与此吻合的是C项。A项“规范经济关系”材料无体现,排除;B 项是对材料的误解;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
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解析:A 由材料可知,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就了文帝大业,而武帝实行推恩令,导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造成王莽叛乱,由此可知A 项正确。
3.(2018·皖南八校联考)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解析:D 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
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项排除;三省制下,唐代即为多相制,故B项排除;材料“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表明唐朝还是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故答案为D项。
4.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D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
【知识纠偏】在学习科举制时,大多认为到唐代科举制从理论到实践已非常完善,是社会上人们的主要入仕之途,其实不然,唐代常科每年应试者多则有两千人,少则也有一千人,而“所收百才有一”“没齿而不登者甚众”。显然,在政治权力的分配体系中,唐代科举起着非主流的辅助作用,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不平等。
宋代科举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寒门士人敞开了科举入仕的大门。科举已成为宋代社会上人们一条主要的上升之途,其他入仕之途越来越失去分量,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在宋代得以实现。
5.(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在四川新繁和成都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的景象:市列分明,商肆整齐,“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这反映出( )
A.汉代政府对市场贸易进行垄断
B.四川的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C.《市井》画像的景象与史实不符
D.汉代的市场监管较为严密
解析:D 材料中“市楼”矗立于市井中央,在其上可以“俯察百隧”,说明政府对市场管理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市井》画像能反映一定的史实。
6.(2017·湖北武汉调研)如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
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解析:C 图中文物字体属于篆体,但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是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对中央集权威胁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因此题干中这些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故C 项正确;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当时还没有相关记载,故D项错误。
7.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
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不只限制了自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数量,限制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也限制了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8.(2017·云南大理一模)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由此可推断,在唐代( )
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起源于敦煌地区
B.所有城市都依照坊市制规划和管理
C.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
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地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
解析:C 由材料中敦煌县城内坊的设置,可知敦煌县城也实行了坊市制度,因此可以表明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故C项正确。
9.(2017·江苏南京一模)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